『壹』 1、你對嶺南發展史上的哪位:「名人「最有興趣請簡述其生平及貢獻。
趙佗
毛澤東曾經說過,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他是開發嶺南的第一專人。趙佗屬在公元前204年創立了「東西萬余里」的南越國,以後「趙佗歸漢」,嶺南正式列入中國統一的版圖。
趙佗19歲獲賜護駕御劍隨秦始皇出巡。公元前219年,被封副帥隨主帥任囂率領50萬大
趙佗
軍征戰嶺南。公元前204年,創立南越國,自號「南越武王」公元前195年,漢高祖正式分封他為南越王」。呂後時期,漢越矛盾激化,呂後發兵南下攻打南越。他發兵抵抗,並反攻到湖南一帶。最後,即位稱帝,號為「武帝」。他重視傳入中原漢文化和先進生產技術,並融合越地社會,使嶺南生產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創下歷史偉業,成為一代偉人。從任囂、趙佗開始,嶺南有了人類文明的標志——城堡和文字,發展冶鐵業,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歷史上許多贊頌趙佗的詩篇,表明了人民對他的崇敬和懷念。
『貳』 嶺南名人有哪些及他們的歷史事件
孫中山、葉劍英、張九齡、康有為、詹天佑、鄧世昌
『叄』 關於古代嶺南名人的故事
在歷史上,廣東曾經出現過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如唐代的張九齡,明代的邱?、陳白沙、湛若水,清代的梁廷楠,近代的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人,對中華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歷史文獻。過去我們對他們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文獻層面的整理和研究階段,但是,為什麼這些人生於嶺南,長於嶺南,但他們的思想、學說、人格風度卻有全國的影響?顯然,我們還沒有深入到嶺南文化精神的探究。又譬如,自唐代以來,嶺南就成為歷代朝廷貶謫官員之地。歷代被貶嶺南的官員,如韓愈、劉禹錫、蘇軾、秦觀等,本身就是當時的文化名人。在古代,中原文化處於主流文化地位,嶺南文化處於邊緣文化地位,換句話說中原文化屬於強勢文化,嶺南文化屬於弱勢文化。到了近代,廣東卻成為近代革命的策源地,今天,廣東經濟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嶺南文化在與中原文化的交流互動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發展壯大,特色越來越鮮明,具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原因是什麼?值得認真研究和總結。那麼,嶺南文化如何形成?有何特點?其主要的精神內涵是什麼?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以及周邊的地域文化如何進行互動?嶺南文化與西方文化如何在碰撞中取長補短?應當是從學理上進行科學闡釋的時候了
『肆』 廣州、嶺南的名人
當代的:
趙榮 朱列玉 王則楚 鍾南山 紅線女 王為一 何鏡堂
看參考資料吧,很多的,有分類
『伍』 有哪些歷史名人曾經被貶嶺南其中有多少文人
蘇東坡曾經被貶至嶺南。他有首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陸』 你對嶺南發展史上的哪位「名人」最有興趣簡述其生平及貢獻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農歷5月11日)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6歲隨母親到新加坡,在新加坡的養正小學最先接觸音樂.
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於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留法期間,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斗性的群眾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教學之餘,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蘇聯學習、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於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創作生活約10餘年,共作歌曲數百首(現存250餘首),大合唱4部、歌劇1部、交響曲2部、管弦樂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鋼琴等器樂獨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創作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廣的是多種多樣的群眾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現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採用號召性、戰斗性的進行曲形式的《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保衛盧溝橋》和《到敵人後方去》;有具體展示人民戰爭壯美的戰斗圖景、將抒情性與鼓動性或描繪性與概括性結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擊軍》和《反攻》;有表現工農群眾的勞動生活、採用特定的勞動音調和節奏寫成的《頂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們開》;還有為抗戰中的婦女、兒童寫的《只怕不抵抗》《祖國的孩子們》和《三八婦女節歌》等等。在這些群眾歌曲中,冼星海根據不同內容,創造具有不同個性特徵的音樂形象,或以具有沖擊力的節奏和挺拔高昂、富於稜角的旋律,表現激昂慷慨的情緒和威武豪壯的氣勢;或以氣息寬廣的旋律、舒緩沉著的節奏和抒情含蘊的音調,體現革命人民豐富的內心世界。
『柒』 歷代詩人有幾個是嶺南人
嶺南文化氣息濃郁,歷史悠久,誕生了很多的文化名人,比如梁啟超,陳白沙等等,舉例如下:
一、關於嶺南文化名人簡介:
嶺南文化固然是嶺南全體民眾共同創造的,而在人文學科、文學藝術領域中的表表者,則是嶺南文化桂冠中最璀璨的明珠。嶺南文化的光華,是從一系列的傑出名字中放射而出的。我們說的「嶺南文化名人」,既包括了嶺南的文化名人,也包括嶺南文化的名人,二者略有異同。正是他們,成就了嶺南文化的地域特色,又體現了嶺南的文化特有的兼容氣派和世界意義。從張九齡到康有為、梁啟超,再到陳垣、陳寅恪、容庚、歐陽山、馬師曾、王起、陳殘雲、秦牧,等等,前賢往矣,聲華長存。
二、舉例詳解如下:
1、 陳白沙 (1428—1500)原名陳獻章。字公甫,別號石齋,廣東江門白沙鄉人。陳白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被稱為「一代大儒」、「嶺南一人」。他受到推薦,被朝廷封授翰林院檢討而返鄉,設館教學,培養人才。他在宋明理學史上是一個承先啟後、轉變風氣的重要人物。他主張「自然為宗,忘己為大,無欲為主」,並以「心即理也」的觀點,弘揚自己的理學學說,因而創立了哲學領域的「嶺南學派」,亦稱「江門學派」。他的詩作有二千多篇。他的書法自成一家,貫以自創的「茅龍」筆寫字。如今,陳白沙祠、白沙公園、白沙墓、陳白沙父母墓、釣魚台等成了江門市的歷史勝跡。
2、 梁啟超 (1873年—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廣東江門新會茶坑村人。是我國清末變法維新運動的領袖之一,近代史上一位名聲卓著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術家和文學家。他自幼聰明好學,積極進取。他在康有為主辦的萬木草堂就學四年,接受康有為的變法維新思想。1895年春天,他隨康有為進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他任《時務報》主筆時,發表了《變法通議》等文章。光緒皇帝宣布變法後,賜梁啟超為六品官銜。他逃亡日本後,提出「君主立憲」主張,介紹西方的政治、經濟學說。辛亥革命勝利後,他回國任司法總長。袁世凱企圖復辟帝制,他予以公開揭露,與蔡鍔策劃反袁的護國戰爭。晚年,他棄政從文,曾任清華研究導師、北京圖書館館長。他生前著書1400多萬字,輯為《飲冰室合集》。
『捌』 幫忙給一些嶺南歷史文化(最好是佛山)的資料:歷史名人、歷史變遷、傳統產業、飲食文化、民俗風情
嶺南,是指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相當於現在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歷史上,唐朝嶺南道,也包括曾經屬於中國皇朝統治的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在宋代以後,越南北部才分離出去。嶺南之概念逐漸將越南排除在外。嶺南是中國一個特定的環境區域,這些地區不僅地理環境相近,而且,人民生活習慣也有很多相同之處。由於歷代行政區劃的變動,現在提及到嶺南一詞,可能特指廣東、廣西和海南三省區,江西和湖南部分位於五嶺以南的縣市則並不包括在內。
歷史概況
嶺南古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漢初,它是南越國、閩越國的轄地。所 嶺南各式建築(7張)謂嶺南是指五嶺之南,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大體分布在福建(含武夷山)、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區交界處。是中國江南最大的橫向構造帶山脈,是長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嶺。長期以來,是天然屏障,南嶺山脈阻礙了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交通與經濟聯系,使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遠不及中原地區,被當時中原華夏漢人稱為「蠻夷之地」。自唐朝宰相張九齡在大庾嶺開鑿了梅關古道以後,嶺南地區才得到逐步地開發。
《晉書·地理志下》將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稱為「嶺南三郡」,明確了嶺南的區域范圍。嶺南北靠五嶺,南臨南海,西連雲貴,東接福建,范圍包括了今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以後,越南北部才分離出去。五嶺不單是指五個嶺名,也包括穿越南嶺的五條通道。
嶺南又稱嶺外、領表。嶺南是中國一個特定的環境區域,這些地區不僅地理環境相近,而且,人民生活習慣也有很多相同之處。南嶺(嶺南)溫潤的神山秀水蘊育出嶺南人能屈能伸、張馳有度、敢為天下先等性格文化特徵,中華民族的每一次重大變革,幾乎都活躍著他們的身影。如洪秀全、孫中山、何子淵、容閎等正是其中的一份子。
嶺南歷史
一九三八年中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的南京、上海、廣州、海南、香港等港口城市相繼淪陷,海上交通基本被切斷,廣州灣成了當時中國唯一可以自由通商的港口,而廣州灣到廣西柳州的公路已經溝通,內地所需物資均由廣州灣轉運,一躍成為出入中國的商業重鎮和航運中心,僅航駛香港一線千噸以上的輪船就有二十多艘,並造就了許愛周等一代船王。據當地老者回憶,由於各地游資洶涌而至廣州灣,各類大酒樓、洋行、銀號、百貨、雜貸、金鋪、劇院、舞場等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商業蓬勃繁榮。廣州灣商業鼎盛時期,僅短短幾百米的中興街有名有號的店鋪就有一百六十一家,有第二香港之稱。
及至一九四三年三月日本宣布進駐,全面接管廣州灣,拘禁了全部法國官員。又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一時海外交通斷絕,商場頓呈惶恐不安狀態,從各地逃難來廣州灣的商人開始各選歸途,在廣州灣經營大商號、銀庄等的大商家陸續返回原地,廣州灣商業便開始走向下坡,漸趨冷落。
商貿經濟
古代嶺南,由於山高嶺峻的阻隔,與中原溝通困難而開發的較晚。但正是「山高皇帝遠」,較少受到中原政治風波的影響,經濟發展一直較為平穩。與中原地區「以農為本」的模式相同,農作物為五穀,尤以水稻為首,而且種植歷史相當悠久。除水稻以外,嶺南水網縱橫,氣候溫和,養魚、種果、種桑、育蠶,重視經濟作物與多種經營。嶺南擁有較長的海岸線和較早開放的港口,海上對外貿易無時無刻不在刺激著商品經濟和商品意識。明代至清中期,是古代嶺南最繁榮的時期,廣州長時間成為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也是當時最大的商業城市之一。清代時珠江商貿航運更加繁忙。康熙帝二十四年,在廣州建立粵海關和在十三行建立洋行制度,乾隆帝年間開始,准許外國人在十三行一帶開設「夷館」,方便經商和生活居住。
『玖』 你對嶺南發展史上的哪位名人最有興趣請簡述基生平及貢獻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舊唐書》本傳),韶州曲江人(現廣東省韶關市)。唐代著名詩人、宰相。卒謚文獻。人稱「張曲江」。有《張曲江集》。
張九齡是開元時期的賢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個由嶺南書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溫雅,風儀甚整,時人譽為「曲江風度」。即使罷相後,如有人向玄宗舉薦人才,玄宗輒問道:「其人風度得如九齡否?」開元末年,唐玄宗倦於理政,漸漸沉迷享樂,疏遠賢人。在小人得志的凶險政情下,張九齡能守正嫉邪,剛直敢言,成為安史之亂前最後一位公忠體國、舉足輕重的唐室大臣。他曾堅拒武惠妃的賄賂,粉碎了她危及太子的陰謀;他也曾反對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為相,以至屢忤玄宗意,終於罷相。他目光遠大,曾言安祿山「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然而不為玄宗採納。後來安史亂起,玄宗倉皇入蜀時,憶起九齡平生之言,痛哭之餘,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張九齡從小聰敏善文。武曌長安二年(702年)擢進士,最初擔任調校書郎,於713年應「道侔伊呂科」舉,中高第。為宰相張說舉薦,數年中官累遷。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主張不循資格用人,設十道采訪使。張九齡為相正直賢明,不避利害,敢於諫言,曾劾安祿山野心,提醒玄宗注意。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秋八月,玄宗生日,群臣皆獻珍罕,獨張九齡上事鑒十章以伸諷諫,號「千秋金鑒錄」(後世張姓族人更以「金鑒堂」為堂號),帝甚嘉美。張九齡獎勵後進,曾提拔王維為右拾遺,盧象為左補闕。由於李林甫等人的排擠,改任尚書右丞相,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被貶為荊州長史,召孟浩然於幕府。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在家鄉曲江病逝,享年63歲。
開元四年(716年),張九齡辭官返回家鄉供養母親,途中看到家鄉父老翻越南嶺山脈十分艱難,決心打通南嶺,改善進出嶺南的交通。於是上奏玄宗,提出鑿山修路,得到了允許。開鑿梅關通道的工程非常艱巨,所開鑿的道路也就是現在距離南雄市區北面約30公里的梅嶺頂部的梅關驛道。
『拾』 廣東比較出名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1、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了《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生於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廣府人。孫中山原在香港學醫,並成為西醫醫師。鴉片戰爭後,孫中山目睹中華民族有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決定拋棄「醫人生涯」,進行「醫國事業」。孫中山早期受鄭觀應的改良思想影響,後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決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肝癌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2、袁崇煥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通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袁崇煥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卒於崇禎三年(1630年),享年46歲。
袁崇煥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後,魏忠賢余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朱由檢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實則家無余財。
袁崇煥雖為抗清名將,但也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有《袁督師遺集》存世,今人輯有《袁崇煥集》。
3、康有為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
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借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4、梁啟超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廣東省新會市人,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5、洪秀全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曾用名火秀 ,族名仁坤,後來為了避上帝「爺火華」(「耶和華」的諧音)名諱而改為現名,太平天國建立者,清末太平天國運動領袖。1814年出生於廣東花縣(今花都區)。道光年間屢應科舉不中,但其堅信「古來事業由人做」,遂吸取早期基督教教義中的平等思想,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張建立遠古「天下為公」的盛世。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領導發動金田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號天王。1853年定都江寧(今南京),改稱天京。在主權原則上,洪秀全對滿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簽訂的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一概不予承認,並積極抗擊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從1851年金田起義到1864年天京陷落,洪秀全領導的這場農民起義歷時十四年,勢力發展到十八省,先後攻佔六百多座城市,給中外反動勢力以沉重打擊,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太平天國革命之所以能成為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起義的巔峰,與洪秀全的巨大貢獻是分不開的。乃至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也自詡「洪秀全第二」,可見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