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鑿洞歷史故事

鑿洞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06 08:54:13

① 詹天佑的歷史故事(修築工程的)

詹天佑 (1861-1919),享年58歲,號眷誠,字達朝,廣東南海人,原籍江西婺源。他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之稱。 詹天佑1861年出生於一個普通茶商家庭。少年時的詹天佑對機器十分感興趣,常和鄰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種機器模型。有時,他還偷偷地把家裡的自鳴鍾拆開,擺弄和捉摸裡面的構件,提出一些連大人也無法解答的問題,村裡人都很佩服這個孩子。1872年,年僅十二歲的詹天佑到香港報考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考取後,父親在一張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證明書上畫了押。從此,他辭別父母,懷著學習西方「技藝」的理想,來到美國就讀。 在美國,出洋預習班的同學們,親眼目睹北美西歐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機器、火車、輪船及電訊製造業的迅速發展贊嘆不已。有的同學由此對中國的前途而產生悲觀情緒,但詹天佑卻懷著堅定的信念說:「今後,中國也要有火車、輪船。」他帶著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信念,刻苦學習,於187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海文中學業。同年五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在大學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學習,以突出成績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獲得學位的只有兩人,詹天佑便是其中的一個。 回國後,詹天佑懷著滿腔的熱忱,准備把所學本領貢獻給祖國的鐵路事業。但是,清政府洋務派官員卻過分迷信外國,在修築鐵路時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顧詹天佑的專業特長,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師學堂學駕駛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艦「揚武」號擔任駕駛官,指揮操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第二年,討伐中國計劃蓄謀已久的法國艦隊陸續進入閩江,蠢蠢欲動。可是主管福建水師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卻不聞不問,甚至下令:「不準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這時,詹天佑便私下對「揚武」號管帶(艦長)張成說:「法國兵船來了很多,居心叵測。雖然我們接到命令,不準先行開炮,但我們決不能不預先防備。」由於詹天佑的告誡,「揚武」號十分警惕,作好了戰斗准備。當法國艦隊發起突然襲擊時,詹天佑冒著猛烈的炮火,沉著機智地指揮「揚武」號左來右往;避開敵方炮火,抓住戰機用尾炮擊中法國指揮艦「伏爾他」號,使法國海軍遠征司令「孤拔」險些喪命。對這場海戰,上海英商創辦的《字林西報》在報道中也不得不驚異地贊嘆:「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國人會這樣勇敢力戰。『揚武』號兵艦上的五個學生,以詹天佑的表現最為勇敢。他臨大敵而毫無懼色,並且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還能鎮定如常,鼓足勇氣,在水中救起多人……」 從戰後到1888年,幾經周折,終於轉入了中國鐵路公司,擔任工程師,這正是他獻身中國鐵路事業的開始。 詹天佑剛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次考驗。當時從天津到山海關的津榆鐵路修到灤河,要造一座橫跨灤河的鐵路橋。灤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漲急流。鐵橋開始由號稱世界第一流的英國工程師擔任設計,但失敗了;後來請日本工程師衽實行包工,也不頂用,最後讓德國工程師出馬,不久也敗下陣來。詹天佑要求由中國人自己來搞,負責工程的英國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同意詹天佑來試試。
詹天佑,字眷誠。1861年生於廣東南海縣。1872年7月8日年僅11歲的詹天佑作為中國第一批官辦留美學生留學美國。
詹天佑在美國先後就學於威哈吩小學,弩哈吩中學,1881年又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耶魯大學,並寫出題為《碼頭起重機的研究》的畢業論文,獲學士學位,並於同年回國。回國後詹天佑入馬尾船政學堂學習,學成後派往福建水師旗艦「揚武」任炮手,參加了馬尾海戰。戰後被調入黃埔水師學堂任教習。
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學鄺孫謀的推薦,到中國鐵路公司任工程師。被湮沒了七年之久的詹天佑才有機會獻身於祖國的鐵路事業。此時正值天津-唐山鐵路施工,他不願久居天津,就親臨工地,與工人同甘共苦,結果只用八十天的時間就竣工通車了。但李鴻章卻以英人金達之功上奏,並提升金達為總工程師。詹天佑之功就這樣被剽竊了。
1890年清政府又修關內外鐵路(今京沈鐵路),以金達為總工程師。1892年工程進行到灤河大橋,許多國家都想兜攬這樁生意,金達當然以英人為先,但英人喀克斯以建不成橋而失敗。日本、德國的承包者也都遭失敗。由於交工期限將至,金達才不得不求於詹天佑。詹天佑詳盡分析了各國失敗原因,又對灤河底的地質土壤進行了周密的測量研究之後,決定改變樁址,採用中國傳統的方法,以中國的潛水員潛入河底,配以機器操作,勝利完成了打樁任務,建成灤河大橋。這一勝利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1894年英國工程研究會選舉詹天佑為該會會員。
此後,詹天佑又領導了京津路、萍醴路(萍鄉至醴陵)等鐵路的建築。
袁世凱為討好那拉氏,1902年奏請修建一條專供皇室祭祖之用的新易鐵路(高碑店至易縣)。坐火車去祭祖,那拉氏自然高興。為了不誤1903年祭祖之用,命袁世凱於六個月內完工。袁世凱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盡管此路價值不大,卻是中國人自修鐵路之始,因此詹天佑仍是非常重視。詹天佑徹底拋棄了當時外國人必須在路基修成之後風干一年才可鋪軌的常規,僅用四個月的時間以極省的費用建成新易鐵路。大大鼓舞了中國人自建鐵路的信心,為後來京張鐵路的修築打下良好基礎。
張家口為北京通往內蒙古的要沖,南北旅商來往之孔道,向來為兵家所必爭,因此京張鐵路就有著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政治價值。當清廷要修京張路的消息傳出後,在華勢力最大的英國志在必得,視長城以北為其勢力范圍的沙俄誓不相讓,雙方爭持不下,最後達成協議:如果清廷不借外債,不用洋匠,全由中國人自修此路,雙方可都不伸手。這樣,清政府就打消了求救於洋人的念頭而一心自修了。
1905年5月,京張鐵路總局和工程局成立,以陳昭常為總辦,詹天佑為會辦兼總工程師,1906年詹天佑又升為總辦兼總工程師。詹天佑清楚地知道這一任務的艱巨性,他首先必須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冷嘲熱諷:有人說他是「自不量力」,「不過花幾 個錢罷了」,甚至說他是「膽大妄為」。他給他的美國老師諾索朴夫人的信中就這樣說:「如果京張工程失敗的話,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國工程師的不幸,同時帶給中國很大損失。在我接受這一任務前後,許多外國人露骨地宣稱中國工程師不能擔當京張線的石方和山洞的艱巨工程,但是我堅持我工程」。充分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心和民族責任心。
詹天佑勘測了三條路線,第二條繞道過遠為不可取。第三條就是今天的豐沙線。由於清廷撥款有限,時間緊迫,詹天佑決定採用第一條路線,即從豐台北上西直門、沙河、經南口、居庸關、八達嶺、懷來、雞鳴驛、宣化到張家口,全長360華里。全線的難關在關溝,這一帶疊巒重嶂,懸殊峭壁,工程之難在當時為全國所沒有,世界所罕見;坡度極大,南口和八達嶺的高度相差180丈。詹天佑把全線分為三段:豐台到南口為第一段,南口到康莊為第二段,余為第三段。
1905年9月4日正式開工,12月12日開始鋪軌。就在鋪軌的第一天,一列工程車的一個車鉤鏈子折斷,造成脫軌事故。這一下成了中國人不能自修鐵路的證據,各種誹謗中傷紛至沓來。但詹天佑沒有驚慌失措,反倒冷靜地想到:此路坡度極大,每節車廂之間的連接性能稍有不固,事故就難避免。為此,他使用了自動掛鉤法,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
1906年9月30日第一段工程全部通車,第二段工程同時開始。難關就在第二段,首先必須打通居庸關、五桂頭、石佛寺、八達嶺四條隧道,最長的八達嶺隧道1,092公尺。這不僅要有精確的計算和正確的指揮,還要有新式的開山機、通風機和抽水機。前者對詹天佑都不成問題,而後者當時中國全都沒有,只在靠工人的雙手,其困難程度可以想見。他們硬是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在1908年9月完成了第二段工程。
第三段工程的難度僅次於關溝,首先遇到的是懷來大橋,這是京張路上最長的一座橋,它由七根一百英尺長的鋼梁架設而成。由於詹天佑正確地指揮,及時建成。1909年4月2日火車通到下花園。下花園到雞鳴驛礦區岔道一段雖不長,工程極難。右臨羊河,左傍石山,山上要開一條六丈深的通道,山下要墊高七華里長的河床。詹天佑即以山上開道之石來墊山下河床。為防山洪沖擊路基,又用水泥磚加以保護,勝利完成了第三段工段。
對於工程上的困難,詹天佑從未放在眼裡,對於人為的障礙卻使詹天佑憂憤至極。清河有個叫廣宅的人,是前任道員,皇室載澤的親戚,朝野均有勢力。鐵路恰經其墳地,他即率眾鬧事,阻止工程,私下又許以重賄,要求改道。郵傳部竟不敢過問。這里北面是鄭王墳,南面是宦官墳,西面是那拉氏父親桂公墳,要大改道不知要浪費多少時間和經費。詹天佑以受賄為可恥,絕不改道,竟以去留相力爭。最後因五大臣出洋被炸,載澤嚇得不敢與聞外事,廣宅才因失去靠山而同意經其墳牆以外通過。京張鐵路建成典禮此路原訂六年完成,詹天佑終於提前兩年於1909年8月11日全線通車了,還節餘二十八萬兩銀子。京張鐵路的勝利完成,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中國愛國知識分子愛國精神的充分體現。
京張路完式之後,詹天佑應廣東商辦粵漢鐵路總公司的聘請,於1910年任該公司總理,又於1912年5月兼任漢粵川鐵路會辦。由於中國政府的腐敗無能,帝國主義的在華角逐,竟使這位愛國的、天才的傑出工程師不能施展才能,焦慮至極。終因勞瘁成疾,於1919年4月24日下午三時半逝世於漢口,享年五十八歲。
辛亥革命後,詹天佑為了振興鐵路事業,和同行了起成立中華工程學會,並被推為會長。這期間,他對青年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為作出榜樣外,還勉勵青年「精研學術,以資發明」,要求他們「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釣譽。以誠接物,毋挾褊私,圭璧束身,以為範例。」
一九一九年,第一次歐戰結束,詹天佑不顧身患腹疾,代表中國政府出席遠東鐵路國際會議,冒著嚴寒赴會,與企圖霸佔我國北滿中東鐵路的日方代表論戰,取得了我國保護中東鐵路的權利。回國途中,他抱病再次登上長城,浩嘆:「生命有長短,命運有沉升,初建路網的夢想破滅令我抱恨終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華夏大地上的一根鐵軌……」他鍥而不舍,在鐵路戰線上與列強斗爭不息的事跡、和他身上所體現出的民族精神與科學精神高度融合的品質,將和後人為他樹立的銅像一起,永遠給我們無限啟示。
帝國主義無時不想奪取此路,工程一開始,日本人雨宮敬次郎就上書袁世凱說:中國人無力修成此路,不如聘請日本技師較為穩妥。英國人金達也來替日本說項。詹天佑以此路決不任用任何一個外國人為由斷然拒絕。居庸關遂道工程開始後,三五成群的外國人,以打獵為名常來窺探,他們希望工程失敗以便乘人之危。詹天佑以出色的成績為中國人出了這口氣。
1 905年8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緊張的勘探、選線工作開始了。詹天佑親自帶學生和工人著,背著標桿,經緯儀,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風卷著沙石在八達嶺一帶呼嘯怒吼,颳得人睜不開眼睛,測量隊急著結束工作,填個測得的數字,就從岩壁上爬下來。詹天佑接過本子,一邊翻看填寫的數字,一邊疑惑地問:「數據准確嗎」?「差不多」,測量隊員回答說。詹天佑嚴肅地說:「技術的第一個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點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能出自工程人員之口。」接著,他背起儀器,冒著風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認真地又重新勘測了一遍,修正了一個誤差。當他下來時,嘴唇也凍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進入最困難的階段。在八達嶺、青龍橋一帶,山巒重疊,陡壁懸岩,要開四條隧道,其中最長的達一千多米。詹天佑經過精確測量計算,決定採取分段施工法:從山的南北兩端同時對鑿,並在山的中段開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兩端對鑿。這樣既保證了施工質量,又加快了工程進度。鑿洞時,大量的石塊全靠人工一鍬鍬地挖,湧出的泉水要一擔擔地挑出來,身為總工程師的詹天佑毫無架子,與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臉汗。他還鼓舞大家說:「京張鐵路是我們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錢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們,必須成功!」「無論成功或失敗,決不是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而是我們國家的成功和失敗!」

② 修建青年洞的歷史故事

紅旗渠青年洞總長616米,高5米,寬6.2米,青年洞位置處於豫、冀、晉三省交界處,素有「雞鳴一聲聞三省」之說的牛嶺山村下方,修築在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它是紅旗渠水工、建築和自然景觀結合最為精妙的地段,也是紅旗渠建設最艱巨的地段。紅旗渠青年洞是紅旗渠旅遊的核心景點,也是紅旗渠總乾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如把這些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縱貫祖國南北,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因參加鑿洞的突擊隊是從全縣民工中抽調出來的300名優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
青年洞
紅旗渠青年洞,是紅旗渠旅遊

紅旗渠青年洞 (22張)
的核心景點,也是紅旗渠總乾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因參加鑿洞的突擊隊是從全縣民工中抽調出來的300名優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

青年洞位置處於豫、冀、晉三省交界處,素有「雞鳴一聲聞三省」之說的牛嶺山村下方,修築在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它是紅旗渠水工、建築和自然景觀結合最為精妙的地段,也是紅旗渠建設最艱巨的地段。
紅旗渠青年洞總長616米,高5米,寬6.2米,洞名由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
渠水蜿蜒,很是壯觀。江澤民、李先念等領導人題詞摩崖石刻,為景區增添了色彩;堪稱「太行一奇」的一線天,深邃幽靜;橫跨兩山之間的步雲橋,舉步驚險;高速而下660米的下山滑道,輕松刺激。遊艇穿行在洞中,可以盡情的體味「天河盪舟」的獨特感受;「鐵姑娘打釺」、「凌空除險」現場表演。
遊人可通過「領袖路」、「創業路」、「風光路」、「探險路」、「天河盪舟」等五條旅遊線路,來滿足不同的旅遊興致。

③ 邛崍天台山的傳說故事

天台山文化
天台山在遠古洪荒時期,大禹治水路過蜀國時,曾選此山為台登高祭天,故得「天
台」之美名。漢末道家在此相山鑿洞,築壇祭神,正式易其名為「天台山」,天台山便增添了宗教文化內容。三國蜀漢之初,諸葛亮曾到臨邛察看「甲屯」墾植和開掘「火井」情況,乘坐「木椅車」上山眺望,留下了「天車坡」、「望軍頂」等地名。南北朝時期,西遊僧人普達舍耶雲游到此,創建了天台佛寺,隋唐時期,宗教漫延,初唐時火井縣令袁天罡尊崇道教,因而天台山以道家勢力為大。五代時,天台山又修一座規模宏大的城隍廟,兩宋時期,天台山儒、道、佛三教並存,三家爭山奪林,各營院園,道觀佛寺,官房多達百餘處,宗教勢力泛濫,各派矛盾百出,於是出現了州通判、推官駐山主政之事。其時有文同(北宋畫家)、陸游(南宋愛國詩人)等領銜管理天台山宗教事務。宋末及元代,天台山日漸衰微,於是又有明洪武年間「福琛開山」之事。明末(大順三年),張獻忠一支軍馬敗退時路過邛州夾門關,有天台山三千棍僧堵截,張部於是繞青草坡從天台山後山而上襲擊了宗教集團,於是天台山宮觀寺庵盡毀。清代,道家、佛家力圖光復宗教名山,但規模遠不及昔日。民國年間,天台山一帶兵匪肆虐,社會不安定,朝山之事幾乎滅絕。「文革」期間,天台山宗教文化遭到極大破壞。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天台山位於「文君故里」四川省邛崍市西南端,屬邛崍山脈,距成都110公里,距邛崍45公里,景區面積達192平方公里,山頂面積約40平方公里,主峰玉霄峰海拔1812米。天台山為國內罕見的箱狀向斜山地,丹霞地貌變化豐富

,山體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成U字形,山勢亦由低到高,形成三級台地,故有「天台天台,登天之台」之說。景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6℃,森林覆蓋率達94.4%,動植物種類豐富,有珙桐、紅豆杉、銀杏等20餘種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及大熊貓、紅腹角雉、大鯢等7種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目前天台山已納入四川省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的范圍。「山奇、石怪、水美、林幽」勢天台山享譽中外的特色。「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水是天台山之靈,金龍河自天台山頂蜿蜒而下,形成長灘、疊溪、瀑布、海子……諸多景物借水幻化,向世人展示出一幅「九十里長河八百川,九千顆怪石兩千峰」的中國山水畫長卷。天台山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早在遠古時代,天台山即為古「邛」族生息繁衍之地;巴蜀開明時期,古蜀國國王鱉靈在此「登高祭天」;漢代,道家在此相山鑿洞,築壇祭神;宋代,儒、佛、道「三教合流」,道觀、佛寺、官房多達108處,形成龐大的宗教山城。至今,天台山還留存有「和尚衙門」、「和尚街」、「雷音寺」、「第一禪林」等眾多罕見的歷史文化遺跡。天台山也是紅軍長征經過成都唯一戰斗和工作過的地方,成都市唯一的紅色旅遊區,景區的紅軍長征邛崍紀念館為「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當地特產:文君酒、文君綠茶、瓷胎竹編工藝品、邛陶、邛竹枚。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④ 有關齊山的歷史故事

齊山,因杜牧而精彩

杜牧於會昌四年(844)九月,來到池州,任刺史兩年,留下不少好的詩文。其中,足以吸引眾多人士,到池州來,追跡訪古,吟詠憑吊,在較長時間期,影響齊山品貌的詩就是《九日齊山登高》(《樊川文集》卷三):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在這首詩中,杜牧一連用了三個典故,是使這首詩意境提高、隨之也使齊山知名度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三個典故分別是:
其一「塵世難逢開口笑」句:用《莊子:盜跖篇》:「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其二「菊花須插滿頭歸」句:用《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其三「牛山何必獨沾衣」句:用《韓詩外傳》卷十一:「齊景公游於牛山之上,而北望齊曰:「美哉國乎!鬱郁泰山。使古無死者,則寡人將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
此詩是杜牧到池州後,借九日登高齊山,賦詩敞開心扉之作。杜牧青年時,有遠大理想,曾用心研究戰爭,立志報效軍前,為消除藩鎮割據,重振大唐,建功立業。惟他的仕途不利,壯志一再受挫。特別是由黃州調池州的任命,令他感到報國無門,理想成為泡影。然杜牧畢竟是豁達的人,池州的水光山色,又利於他排解煩惱。恰遇重陽日,遂於客攜壺登高,把心中的郁悶傾吐出來。雖然如此,這首詩對齊山所產生的長遠影響,卻是他始料不及的。
當時與杜牧一同登山的是詩人張祜。張祜即和了一首詩《和杜牧之齊山登高》:
秋菊南岸雨霏霏,急管繁弦對落暉。
紅葉樹深山徑斷,碧雲江靜浦帆稀。
不堪孫盛嘲時笑,願送王弘醉夜歸。
流落正恰芳忌在,砧聲徙促授寒衣。
杜牧的詩及張祜的和詩,為後人摩崖刻在齊山上清岩上。
會昌五年(845),杜牧又在齊山西巔建一亭,取李白《贈秋浦柳少府》詩句「開簾當翠微」曰「翠微亭」。從此以後,「翠微」也成齊山象徵。
齊山在池州東南五華里,山不高,群峰並立,玲瓏秀美,岩洞奇絕。此前並不顯名。自杜牧登高詩流傳各地,齊山遂出了名。其後便有《一統志》曰:「不可勝紀」,《江南通志》曰:「不可勝舉」。歷朝許多文人墨客來到這里,追蹤杜牧登臨的齊山,尋跡憑吊,連綿不絕。我們不妨一一來追敘一番:
北宋名詩人梅堯臣,早年任池州建德(今東志至)縣令。來池州登齊山有《翠微亭》詩曰:「牧之舊游處,苔滑履莫將。」以憑吊杜牧。另一首《游齊山寺》曰:「詞韻險絕茲所駭,何特杜牧專當年」(均自《光緒貴池縣志》),也是不忘杜牧。
與梅堯臣同時齊名的蘇舜欽,途經池州游齊山,有《過池陽游齊山洞》、《重過齊山清溪》兩詩。前首曰:「杜郎風流杳何處,祗有此山仍號齊。」後詩曰:「翠微曾與客同游,涉險搜奇興未休」(均自《齊山岩洞志》),也在鑒賞杜牧的登高詩。
王安石過池州,有《和王微之秋浦望齊山感李太白、杜牧之》詩,首句曰:「齊山置酒菊花開」,是杜牧句「菊花須插滿頭歸」變化而來。另一首《次韻吳中復池州齊山畫圖》曰:「不想杜郎詩在眼,一江春雪下離堆。」更是不離杜牧。
北宋史稱「鐵御史」的吳中復,在至和元年(1054)貶池州,當了三個月的知州。期間在齊山賦詩《齊山圖》曰:
當時齊映為州日,從此山因姓得名。
卻自牧之賦詩後,每逢秋至菊含情。
行尋古洞諸峰峭,坐看寒溪數曲清。
夢到亦須塵慮息,那堪圖畫入神京。
這首詩也是對應秋菊,懷念杜牧,並刻於齊山上清岩上。另外,吳中復還有一詩寫齊山,名為《覽齊山寺陳鴻斷碑》,這里不再贅述。
科學家沈括的堂兄弟沈遼,生前隱居齊山,築室曰「雲巢」,有《初創二山詩》記其事。另作《左史洞》詩一首,首句曰:「萬古齊山石,誰開左史洞。」是紀念杜牧為李方玄在齊山北坡鑿洞取名一事(李方玄:以起居郎出任池州刺史,唐時,起居郎相當於周朝時左史之職)。
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造訪池州,在王哲(池州知州,曾作《齊山志》)陪同下游齊山,有《齊山呈王哲》一詩流傳;蘇軾摯友錢勰,晚年曾任池州太守,有《題齊山寺壁》一詩流傳;被梅堯臣稱為「李白後身」的郭祥正,有《翠微亭》一詩流傳;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有《齊山怪石森聳,其西峰曰小九華》一詩流傳。這些名家,也都是追蹤杜牧,踏上齊山的。
北宋另一些人物,慕名山而來,留摩崖石刻,使杜牧登過的齊山,更放光彩。如:
有「包青天」之名的包拯,於至和二年(1055)冬,出任池州知州,次年登齊山,摩崖刻曰:「至和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廬江包拯希仁,富水吳幾復照隣,琅耶王綽德師,同游齊山寄隱岩。」包拯還題名「齊山」二字,後由明池州知府何紹正刻於寄隱崖,現在屬省級重點文物。
曾做過青年蘇軾上級的陳希亮、沈立二人,在齊山合有一方題刻,曰:「江東提憲郎中陳希亮,池陽太守郎中沈立,同提刑供備曹涇,至和甲午(1054)仲秋二十六日,偕游齊山石燕洞,謹題。」至今字跡仍清晰完好。(陳曾任鳳翔知府,東坡為僉判;沈曾任杭州太守,東坡時為通判)。
稍晚時候詩人黃庭堅也曾與兄弟登,在齊山蕉筆岩留有石刻,曰:「江西黃大臨,弟庭堅、叔獻、叔達……紹聖元年(1094)九月辛丑,泛舟同來。」時朝廷形勢大變,蘇軾、黃庭堅等均遭貶。黃庭堅的兄弟及侄孫輩,為他送行一程,到池州游齊山,留下刻石。
元豐七年(1084)六月,蘇軾自黃州量移汝州,順流而下,過池州,為太守王文玉邀請上岸。為王寫了《題子由肖丞相樓詩贈文玉》,落款「汝州團練副使蘇軾書」(《蘇軾文集》附佚文)。第二年,齊山的沈遼病逝,蘇軾寫信給王文玉,表示哀悼曰:「雲巢遂成茂草,言之辛酸,後事想公必一一照管也」(同上)。看語氣,蘇軾似也上了齊山,並與王文玉一同看望了老病的沈遼。
南宋時,到池州的著名人物首推岳飛。他於紹興四年(1134)十月奉詔出師,自鄂州(今武昌)解廬州(今合肥)之圍,兵過池州,扎營齊山翠微寨,遂登臨齊山作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池州翠微亭》:
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
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
詩成,齊山檔次進一步提高。南宋另一名抗金元帥韓世忠在岳飛遇害後,在杭州西湖之濱建一與齊山翠微亭一模一樣的翠微亭,以紀念岳飛。
另一著名人物范成大在淳熙四年(1177),「重陽節,泊池口,登九華樓,以杜牧齊山之韻作《池州九日,用杜牧之齊山韻》」(范成大年譜簡編)。詩曰:
年年佳節歌式微,秋浦片帆還欲飛。
萬里蜀魂思遠道,九歌楚調送將歸。
杯中山影分秋色,木末江光借夕暉。
細捻黃花一枝盡,霏霏金屑滿征衣。
末一句「細捻黃花一枝盡,霏霏金屑滿征衣。」就是紀念杜牧和岳飛。
淳熙末官拜丞相的周必大,早年游歷江南,在所著《泛舟山浙錄》中,記述到游齊山雲:「九月丁亥,至齊山,山腳插入清溪,石色青蒼如畫。」「又其上即翠微亭,是為山巔。杜牧之雲『江涵秋影雁初飛』此地此時也。」(《光緒貴池縣志》)。周還另有《翠微亭》詩一首:
地佔齊山最上頭,州城宛在水中洲。
蜿蜒正作雙虹墮,吸住江河萬里流。
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在池州留有三首詩,創作於紹熙三年(1192),66歲時。據《楊萬里年譜簡編》記載:「寒食前行部,奉詔『決獄』於上饒,此行歷安徽宣城、寧國、績溪、祁門,入江西浮梁、樂平、弋陽、上饒,經安仁、過鄱陽湖,經都昌,抵江州;循長江往彭澤、湖口、舒州、池陽、銅陵、蕪湖、和州、歸建康,歷時兩月。」
至池陽境,楊萬里棄舟登臨齊山,便有了《同提舉黃元章登齊山寺後上翠微亭望郡城左清溪右大江蓋絕境雲》:
西山落日浴長江,並貫清溪作一光。
千嶂圍來天四合,孤城湧出水中央。
樓台王塔雲間見,楊柳金堤鏡里長。
客子要窮秋浦眼,翠微亭上上清旁。
南宋三大思想家,所謂「東南三賢」朱熹、張栻、呂祖謙,都到了池州,留有詩作。朱熹在齊山上清岩,有塊摩崖,刻《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
江水浸雲影,鴻雁欲南飛。攜壺結客何處?空翠渺煙霏。塵世難逢一笑,況有紫萸黃菊,堪插滿頭歸。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節,須酩酊,莫相違。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與問牛山客,何必獨沾衣。
張栻有《游齊山一首》雲:「支笻到絕頂,孤亭指遙岑。樊川有留詠,兀坐此長吟。」(《嘉靖池州府志》)。呂祖謙有《齊山野步》一首,同刻一起,皆訪杜牧遺蹤憑吊之意。
南宋尚有王十朋、吳潛、華岳、魏了翁、江萬里等等,在齊山留有詩作或題刻。
元、明、清三代,池州齊山的知名度更為眾人所知,登山游賞、訪古的人更多,擇著名者舉如下:
元代文學家薩都剌,游齊山後,睡夢中得詩兩首。其二有:「文章小杜人何在,風雨重陽菊自開。」憑吊之意甚殷。
明代著名學者王守仁,平「寧王之亂」後,到南京獻俘歸來,特過池州。在池州政府何紹正陪同下,遊了齊山,寫了《游齊山賦並序》《游寄隱岩》詩文,並在寄隱岩有一方刻石:「正德庚辰(1520年)清明日,陽明山人王守仁,獻俘南都,還,登此。」王對齊山的特殊眷戀,不能不由於杜牧之後的眾多刻石,齊山已成名山所致。
明代戲曲家湯顯祖,有一首《齊山遠眺》詩,末聯雲:「不堪稱子登臨意,長帶秋江雁影旋。」似也見到杜牧登高詩的影子。
明末學者黃道周,一生曾游黃山、匡廬、天目、天台、九華等十八座明名山,稱作「十八翁」,以齊山為十八翁之一。所以看重齊山,不能不與杜牧有關。作《告辭齊山》詩,序曰:「十八翁,要當一一謝之。」
明末其他學者黃遵素、湛若水、方以智等都留有詩詠。復社領袖之一的吳應箕,貴池人,詩皆從略。
明喻壁《游齊山》詩曰:「江涵秋影攜壺處,千載人猶說牧之。」典型的紀念杜牧句。
清才子袁枚,有《泛舟齊山》詩。盛贊齊山所臨湖,勝似西湖水,還感嘆:「姓名畢竟摩崖好,七百年來認舊題。」當指山上所刻杜牧登高詩。
學者朱筠,最早上書請編《四庫全書》,後為「四庫館」成員。時任安徽學政,主持池州生員考試。事畢登齊山,寫有《齊游山記》一文曰:「至齊山,實三至矣。躋上清岩,延覽宋以來題名,如見友人。」名人三至齊山,實不多見。
詩人黃景仁,佐朱筠至池州閱卷,有《齊山》長詩,形容齊山:「山形如虎踞,下就清溪飲。」(《兩當軒集》)。
明清兩代,齊山的題刻,留下最多。如:山頂有兩巨石,似馬、似龜,分別題以「驤首石」、「玄武石」六個大字,為萬曆時副使馮叔吉所書。另一是北巔題有「萬壑雲濤」四個大字,為乾隆時,安徽巡撫趙國麟所書,都比較著名。
可以說齊山以杜牧率先寫《九日齊山登高》詩,來者紛紛。歷代有關詩歌、游記、摩崖題刻等,自明成化時起,不斷有人匯集成書。最早有僧道鑒的《齊山詩集》。嘉靖時有四種《齊山志》,萬曆、天啟時又見有續志。清康熙時,本州青陽人陳蔚,集其大成編寫《齊山岩洞志》,對歷代文獻大都包羅,並對時久已湮的遺址、疑點,加以考證,應是今齊山志諸書中,比較完備的一種。遺憾的是,康熙以後,未見有人繼續做這一有意義的工作。

⑤ 鑿壁偷光是不是歷史故事

鑿壁偷光 [záo bì tōu guāng]
鑿壁偷光,漢語成語,拼音是záo bì tōu guāng,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中文名
鑿壁偷光
拼音
záo bì tōu guāng
注音
ㄗㄠˊ ㄅㄧˋ ㄊㄡ ㄍㄨㄤ
出處
《西京雜記》
解釋
家貧而讀書刻苦
成語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示例
一個說要用功,古時候曾有「囊螢照讀」「~」的志士。 ◎魯迅《且介亭雜文·難行和不信》[1]
成語辨析
【同義】囊螢映雪、焚膏繼晷、鑿壁借光
【反義】不學無術、目不識丁、胸無點墨[1]
成語出處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1]
成語故事
西漢時期,有一名丞相叫匡衡,他學識淵博、清正廉潔。匡衡小時候家境貧苦,上不起學,但是他特別渴望讀書求知,每天幫父母幹完活都會去私塾門口聽先生講課。
「那個窮小子匡衡又來偷聽我們上課了。」
「文大郎,他不是你們家的鄰居嗎?」
「匡衡,送你個蘋果。」文大郎把蘋果砸到匡衡的頭上,哈哈大笑的走開了。
這時先生走過來,說:「匡衡,你又來了。」
匡衡說:「是的先生,我很想學習。請問先生,是不是聽了您講的這些書,我就能學會所有的知識了呢?」
「不不不,這些書只是茫茫書海中的一朵浪花。要想成為真正有用的人,必須博覽群書,做到胸中有文章。難得你這么好學,你每天都可以從我這拿走一本書,回家要好好地讀,有什麼不明白的你就來問我。」
「真的!謝謝先生。」
「跟我來吧,我帶你去書房。」
正要溜出去玩的大郎被文老爺抓個正著,「好哇,你又出去玩,今天的書背會了嗎?背不對看我怎麼收拾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莫我肯顧。逝……逝將去女。」
「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只見騎著牛的匡衡嘴裡振振有詞的從家門口路過。
文老爺看著匡衡,生氣地對大郎說:「你聽聽你聽聽,樂國樂國人家都背下來了,你真給我丟臉。今晚關你禁閉,背不熟別睡覺了!」
匡衡回到家高興地說:「媽媽,先生借我的書。」
匡衡母親看著微弱的光,「看不見就明天再讀吧!」
「啊?要是咱家有蠟燭就好了。」這時匡衡看見牆上透過一束光線,「亮是亮,可惜太細了,我來把它鑿大些。太好了,光線好像大了一些,可是還是有點小,再鑿大一些。哐哐哐,這下差不多了。」
正在背書的大郎聽見「哐哐哐」鑿牆的聲音,本來心裡很害怕,突然發現牆上出現了一個大洞:「有有有賊呀,有賊。」
文老爺聞聲趕來:「好哇,在我們家牆上鑿洞,想搶偷東西呀?小小年紀就學做賊,走,跟我去官府。」
「我不是做賊,我,我只是想看書。」
文老爺聽後,說:「給我看看可以嗎?」文老爺拿起書透過那一束光線,又說道:「真是一個好學之人哪!這樣的孩子何罪之有,以後你就到我家裡和大郎一起讀書吧!」
從此以後,大郎和匡衡一起學習。

⑥ 為國爭光的故事 不要太多

容國團(1937~1968),祖籍廣東中山(今珠海南屏鎮)。中國乒乓球運動員、教練員,中國乒壇第一個世界冠軍獲得者。
1956年容國團以2∶0擊敗來港訪問的世界乒乓球團體冠軍日本隊的主力隊員荻村伊智朗。次年,他代表工聯乒乓球隊參加全港比賽,一舉奪得了男子單打、雙打和男子團體三項冠軍。這一年他隨父親回廣州定居,考進廣州體育學院。1958年他代表廣州參加全國九城市乒乓球錦標賽,獲全國男子單打冠軍。在技術方法上,容國團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左推右攻打法,成功地創造了發轉與不轉球、搓轉與不轉球的新技術。入選國家隊後,苦心練就了直拍快攻打法。球路廣,尤精於發球,推、拉、削、搓和正反手攻球技術均佳,並很快形成了「快、准、狠、變」的技術風格。1959年3月,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西德多特蒙德拉舉行。容國團在男子單打中,最後與九獲世界冠軍的匈牙利老將西多爭奪桂冠。針對西多肥胖的身材,他發球長短兼施,配合拉側上旋,把拉殺的角度加大,在先輸一局情況下連勝三局,戰勝西多。容國團的名字第一次刻在聖•勃萊德杯上,為中華乒壇健兒首獲世界冠軍者。 1961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團體決賽上,中國隊在3∶4的不利情況下,容國團淌下了眼淚。女隊員丘鍾惠見了就問他,他回答說已負了兩局,隨即激動地說:「人生難得幾回搏,此時不搏更待何時!」他振奮精神,揮拍上陣,力挫素有「兇猛雄獅」之稱的日本隊員星野,以5∶3戰勝日本隊而首次問鼎斯韋思林杯,為我國立下戰功。從此「人生難得幾回搏」這句名言便流傳開了。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 –1919年4月24日)(Jeme Tien Yow),號眷誠,字達潮,廣東南海人,原籍安徽婺源,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1905年,清政府決定興建我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北京至張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於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他們的企圖沒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脅的口吻說:「如果京張鐵路由中國工程師自己建造,那麼與英俄兩國無關。」他們原以為這么一來,中國就無法建造這條鐵路了。在這關鍵時刻,詹天佑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全權負責京張鐵路的修築。消息傳來,一些帝國主義分子及英國報刊挖苦說:「中國能夠修築這條鐵路的工程師還在娘胎里沒出世呢!中國人想不靠外國人自己修鐵路,就算不是夢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們甚至攻擊詹天佑擔任總辦兼總工程師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頂著壓力,堅持不任用一個外國工程師,並表示:「中國地大物博,而於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我以為恥!」「中國已經醒過來了,中國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師和自己的錢來建築鐵路。」
1905年8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緊張的勘探、選線工作開始了。詹天佑親自帶學生和工人著,背著標桿,經緯儀,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風卷著沙石在八達嶺一帶呼嘯怒吼,颳得人睜不開眼睛,測量隊急著結束工作,填個測得的數字,就從岩壁上爬下來。詹天佑接過本子,一邊翻看填寫的數字,一邊疑惑地問:「數據准確嗎」?「差不多」,測量隊員回答說。詹天佑嚴肅地說:「技術的第一個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點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能工程人員之口。」接著,他背起儀器,冒著風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認真地又重新勘測了一遍,修正了一個誤差。當他下來時,嘴唇也凍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進入最困難的階段。在八達嶺、青龍橋一帶,山巒重疊,陡壁懸岩,要開四條隧道,其中最長的達一千多米。詹天佑經過精確測量計算,決定採取分段施工法:從山的南北兩端同時對鑿,並在山的中段開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兩端對鑿。這樣既保證了施工質量,又加快了工程進度。鑿洞時,大量的石塊全靠人工一鍬鍬地挖,湧出的泉水要一擔擔地挑出來,身為總工程師的詹天佑毫無架子,與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臉汗。他還鼓舞大家說:「京張鐵路是我們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錢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們,必須成功!」「無論成功或失敗,決不是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而是我們國家的成功和失敗!」
為了克服陡坡行車的困難,保證火車安全爬上八達嶺,詹天佑獨具匠心,創造性地運用「折返線」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龍橋地段設計了一段人字形線路,從而減少了隧道的開挖,降低了坡度。列車開到這里,配合兩台大馬力機車,一拉一推,保證列車安全上坡。
詹天佑對全線工程曾提出「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三項要求。京張鐵路經過工人們幾處奮斗,終於在1909年9月全線通車。原計劃六年完成,結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費用只及外國人估價的五分之一。一些歐美工程師乘車參觀後嘖嘖稱道,贊譽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卻謙虛地說:「這是京張鐵路一萬多員工的力量,不是我個人的功勞,光榮是應該屬於大家的。」

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後,支持了他的觀點,並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劉翔,上海人 ,1983.7.13生於

他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以12秒91的成績平了由英國名將科林-傑克遜保持的世界紀錄。這枚金牌是中國男選手在奧運會上奪得的第一枚田徑金牌,書寫了中國田徑新的歷史!
劉翔的一跑,說明黃人也能飛。「人種論」就像麻醉劑,當日本足球、韓國足球、日本的男子游泳、馬拉松等項目悄悄地大踏步地向前邁進的時候,中國足球、田徑、男子游泳等很多項目還在這麻醉劑的安慰下渾渾噩噩地虛度光陰。劉翔對中國體育的貢獻是田徑短距離徑賽項目的突破;對於世界體育界,他的貢獻在於突破了「人種論」的偏見,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誰說中國人不能進入世界前8名,我,是世界冠軍!」 而且針對劉翔平了世界紀錄這一點,還說黃人不僅能飛且飛的一樣快。而且劉翔因為年輕有著不可限量的未來,特別是2008,我們期待劉翔再突破0.01秒——看來這是很快很容易的事情——那麼就是黃人不僅能飛且飛的更快了。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江西省德安縣人。
20世紀60年代初,袁隆平帶領學生下農村生產實習,目睹了農村糧食短缺、群眾生活困難的現狀,決心從農作物品種改良入手,探索科技興農之路,與飢餓和災荒作斗爭。
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無性雜交」學說進行教學和科學試驗。按照他們經典的理論,以及當時國際上的普遍觀點,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袁隆平對這些學說產生了懷疑,而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休學說進行探索,這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1964年,袁隆平偶然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水稻,優勢非常強,這給了他很大啟發。
他設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過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配套方法,來代替人工去雄雜交,生產雜交種子,並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科學通訊》1966年4期雜志上發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對雜交水稻研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
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他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⑦ 客家土樓的故事或歷史

客家土樓的故事或歷史:

土樓居民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

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飢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至南宋時歷近千年,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在他們被迫離鄉背井,流離他鄉的過程中,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都有深切的體會,不論是長途跋涉的流離失所,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

許多困難都得依靠自己人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去解決,共度難關。因此,他們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

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

土樓很注重防禦要求。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早先是一片莽荒,遲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處原始森林,蟲蛇出沒,野獸甚多。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遠」,朝廷鞭長莫及,就連福州、廣州、南昌這3省都城,也因相處極端、隘堅路險而奈何不得。

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風強悍的土著襲擊外,先後遷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間也不斷發生殊死的械鬥。 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家客家人極其重視防禦,他們將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難攻的設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初級火器時代,土樓使客家人獲得了足夠的安全保障。

在客家人中間,流傳著很多在敵人久攻不下,「大樓安然無恙」的故事。

(7)鑿洞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客家土樓的結構分類:

客家土樓主要有3種典型,就是五鳳樓、方樓、圓寨。

1、五鳳樓,從整體看,以三堂屋為中心的五鳳樓含有明確的主次卑意識,可以肯定,它是客家文化發源地的黃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續發展,在其群體組合中,只有軸線末端的上堂屋(主廳)採用了堅厚的夯土承重牆。

2、方樓:方樓的布局同五鳳樓相近,但其堅厚土牆從上堂屋擴大到整體外圍,十分明顯的是,防禦性大大加強。

3、圓寨,在圓形建築物中,三堂屋已經隱藏,尊卑主次嚴重削弱;寨是堡壘,防禦功能上升到首位,儼然成為極有效的准軍事工程。

4、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幾乎無秘密可言。

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里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檯、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閱讀全文

與鑿洞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