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歷史典故100條
1、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2、坐觀成敗
漢武帝晚年,對佞臣江充非常寵愛。江充非常歹毒,總想鏟除異己,被他殺戮的無辜之人竟多達數萬。
有一次,漢武帝到甘泉視察,江充居然對太子不懷好意,想誣告東宮中埋有詛咒皇帝的木人,借機害死太子。太子實在不能忍受,率領軍隊把江充殺了。
江充的同黨急忙向漢武帝稟告,並說太子要起兵造反,把皇帝趕下台去。武帝信以為真,派丞相劉屈統領軍隊,去捉拿太子。太子見丞相帶兵來捉他,就進行抵抗。雙方打了好幾天,最後,太子吃了敗仗,逃到湖縣,終於被人殺死。
太子發兵對抗丞相時,沒有打出公然造反的旗號,用的是肅清權奸的名義,他曾親自到鎮守京城的北軍使者護軍任安的營中,給他兵符,要他發兵對抗丞相。任安拜受了兵符,卻不發動人馬相助,而是緊閉營寨不出,坐觀事態的發展。這是因為他吃不準交戰的雙方誰能獲勝。
漢武帝抱病回京,了解了任安拜受兵符一事後,覺得任安沒有發兵,只是假意接受兵符,而沒有幫助太子之意,就沒有治他的罪。
可是,任安手下有一個管理錢糧的小官,曾經遭到任安鞭打,懷恨在心,就向武帝告發任安,說任安曾說:「太子是想要我的精銳軍隊。」這一下,任安坐觀太子與皇帝成敗的態度,便昭然若揭。
漢武帝勃然大怒,說道:「任安的資歷相當老,可是他老奸巨猾,眼見戰爭發生,卻腳踏兩只船,想依附得勝的一方。這說明他懷有二心。如此姦猾之人,焉能留在朝中!」
於是,武帝傳下旨意,將任安捉住殺掉。
3、逐鹿中原
楚漢戰爭時期,漢王劉邦封部將韓信為齊王,對他非常寵信。韓信的謀士蒯通看到韓信的力量已經很大,就勸韓信背叛劉邦,帶領軍隊與劉邦、項羽共爭天下,那時天下三分之勢可以實現。可是,韓信覺得劉邦對他不錯,不忍心背叛漢王。
劉邦打敗項羽後,當上了皇帝。可是,他開始猜忌韓信了。有一次,劉邦帶兵出征後,呂後假傳聖旨,將韓信抓起來,說韓信想篡奪帝位,准備將他殺死。韓信見到劉邦、呂後這樣無情無義,後悔地說道:「我當初不聽蒯通之言,所以才有今天這個下場!」
劉邦打了勝仗回來後,聽別人講述韓信的遺言,就將蒯通抓來,要治他的罪。蒯通大喊冤枉,說自己無罪。
劉邦問他:「你當初唆使韓信反叛我,我今天准備殺了你,這不是很合理嗎?你還有什麼話可說?」
蒯通一點兒也不害怕,從容不迫地說:「狗都知道對自己的主人要忠誠,我那時是韓信手下的謀士,當然要忠於韓信,為他考慮。再者說,那時候秦朝失去了政權,全天下的人都在追逐它,誰有本事就能得到它。你的對手因為力量不夠才會失敗,你要願意殺就殺吧!反正你是勝利者。」
劉邦聽完蒯通的話後,覺得這個人就是膽子大,對自己並不構成威脅,就把他放了。
4、畫地為牢
打柴的武吉是一個孝子。一天他到西岐城來賣柴。在南門,正趕上文王車駕路過。由於市井道窄,將柴擔換肩時不知塌了一頭,翻轉扁擔時把守門的軍士王相耳門上打了一下,當即就打死了,被拿住來見文王。文王說:「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抵命。」
命在南門地上畫個圈做牢房,豎了根木頭做獄吏,將武吉關了起來。三天後,大夫散宜生路過南門,見武吉悲聲痛哭,問他:「殺人償命,理所當然。你為什麼要哭呢?」武吉說:「小人母親七十歲了,她只有我一個孩子,小人也沒有妻子,母老孤身,怕要被餓死了!」
散宜生入城進殿來見文王,說:「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辦完贍養母親的後事,再來抵償王相之命。不知如何?」文王准了,就讓武吉回家去了。 「畫地為牢」比喻只許在指定的范圍內活動。
5、振臂一呼
西漢時,漢朝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第二年秋天,漢將李陵帶領五千步兵北上。他的軍隊走了很長時間,在一處開闊的地方,與匈奴單於率領的三萬騎兵相遇。盡管敵強我弱,但李陵及其部下毫不畏懼,奮勇殺敵。匈奴單於見漢軍非常驍勇,於是向北撤退。李陵率眾追趕,殲敵兩千多人。
單於十分生氣,又調來八萬騎兵,與李陵的部隊作戰。單於發現漢軍沒有後援部隊,就打算把他們全部消滅。李陵見勢不妙,只得撤退。單於率領部隊追擊。李陵率領部將英勇反抗,殺死了很多敵軍士兵。單於覺得李陵太英勇了,恐怕自己吃敗仗,就想收兵。
可是在這個時候,漢軍中的一個小頭目投降匈奴,泄露了軍事秘密,說漢兵只剩下三千多人,而且受傷、得病的人非常多。單於覺得漢軍可以很快消滅,打消了原來的主意,下令對漢軍進行全線進攻。漢軍吃了敗仗,屍體堆滿了原野,血流成河。剩餘的漢軍已不足百人,且以傷者、病者居多。
李陵不肯服輸,揮動著手臂,高聲呼喊道:「快殺敵啊!」在李陵的號召下,眾士兵無論有傷無傷,全都舉起手中的兵器,向匈奴沖殺過去。匈奴兵見漢軍這樣英勇,驚得心驚膽戰,紛紛向後退去。
後來,這支漢軍部隊還是被匈奴消滅,李陵萬般無奈,只得投降匈奴。
『貳』 曹操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曹操作為三國時期一位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雖說他的出生不是特別好,不少人都知道他的父親曹嵩雖說是太尉,但這個位置還是靠宦官曹騰所賜,畢竟曹嵩還是曹騰的養子,所以在很多世家看來他只不過是一個宦官子弟而已,不少世家子弟都不屑跟他為伍。
如果說孟德獻刀是他真正開始展露頭角的話,那麼挾天子以令諸侯則是他成就霸業最關鍵的一步棋。如果沒有這步的話,曹操即便是到最後也最多隻能混個諸侯而已。在他一生當中,做得最有梟雄氣質的就是這件事情。雖說這件事情不是特別光彩,但是在那個年代能有膽量跟氣魄做這件事情的人真不多,而他恰好就是其中最厲害最有膽識的一個。很多人都羨慕曹操有這樣的地位,卻不知他後來的地位都是自己當初用命拼搏換來的。雖說其中會有一些機遇,但更多的還是依然自己的聰明才智。
『叄』 熒惑守心的歷史典故
《史記·宋微子世家》——三十七年,楚惠王滅陳。熒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憂之。司星子韋曰:「可移於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於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於歲。」景公曰:「歲飢民困,吾誰為君!」子韋曰:「天高聽卑。君有君人之言三,熒惑宜有動。」於是候之,果徙三度。
(譯文:火星侵入心宿,心是宋的分野。宋景公很擔心。司星子韋說:「把災禍移給相國吧?」景公說:「相國是我的股肱。」「移給百姓?」景公說:「百姓是為君之本。」「移給年歲?」景公說:「年歲不好,百姓就會睏乏,我還給誰當君主啊!」司星子韋說:「您這三句有君主之德的話,上天會聽到的,熒惑應該會移走的。」於是他們等了一陣,果然移了三度。)
《論衡·變虛篇》——(詳見詞條「宋景公之時,熒惑守心」)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
(譯文:火星侵入心宿,這種天象象徵著帝王有災。有顆隕星墜落在東郡,落地後變為石塊,老百姓有人在那塊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始皇聽說了,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問,沒有人認罪,於是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來殺了,焚毀了那塊隕石。) 綏和二年(前7)仲春,有人向漢成帝的丞相報告出現了「熒惑守心」天象。丞相看到奏本,非常為難,不知道如何是好。占星官上奏漢成帝,說天象告變,國運有厄,如果不移禍大臣,恐怕國家將陷於危難。漢成帝真信這事兒,看到報告後非常驚慌,不用多加思慮便決定移禍於丞相。皇帝為了保全自己一向不惜手段,再說,丞相是移禍的首選。
於是,漢成帝立刻召丞相上朝,斥責他為相多年,不能調理好陰陽,導致天象變異。丞相回到家中,惶惶不可終日,他雖然知道這次難逃一劫,但還存有一絲僥幸之心。可是,漢成帝早已鐵了心拿他做替罪羊。第二天一早,漢成帝便派人給丞相送去詔書,說本來我認為你清明、勇敢,希望你能治理好國家,但是你十年為相,卻給國家帶來了災難。你這樣的丞相怎麼能夠輔佐我治理天下?念你為國奉獻多年,我不忍心罷你的官,希望你能憂國如家。漢成帝又賜給他好酒、黃牛。按漢朝慣例,皇帝賜給大臣牛和酒,即是賜死。丞相知道了皇上的用意,又沒有辦法可以破解,只好飲鴆自殺。丞相自殺之後,漢成帝才放寬了心,趕忙發布消息說,丞相暴病而死,下令厚加撫恤。漢成帝還親自到丞相家中多次進行弔唁,他認為從此之後國運可以亨通,自己也可以天命永固了。但是不到一年,這個嫁禍於人的漢成帝也暴斃了。
嫁禍於丞相都不能避免皇帝死亡的事實更讓帝王們感覺到「熒惑守心」極為可怕。 三國時魏明帝有一次問黃權:天下三分鼎立,到底哪一處是正統?黃權回答說:這要驗證於天文。往年有『熒惑守心』,結果文帝崩。」熒惑就是火星,火星停留在心宿,是上天表明要有大禍,於是皇帝死了的國喪在黃權的解釋下,變成了魏國是正統的令人愉快的事情。
『肆』 心存僥幸的寓言故事
傳說在深山裡,有一座棲息著神仙的湖泊,湖水湛藍清澈,湖邊林木蓊鬱、繁花似錦回,景色答十分美麗。湖邊的林木中,有一棵樹特別高大,枝葉非常茂密,很適合鳥兒築巢安居;一段時間後鳥兒繁殖得愈來愈多,鳥巢占滿了整棵樹。
由於這棵大樹的樹枝茂盛得延伸至湖面,鳥糞時常掉落湖中,經年累月,整個湖被污染得骯臟混濁,湖神終於大為震怒,湖水翻騰不已,冒出熊熊烈火,想要燒毀這棵樹。
鳥群中的鳥王趕緊命令所有鳥兒飛離大樹,大部分鳥兒都追隨鳥王飛走了,但是有些鳥兒卻心存僥幸,以為烈火不會持續很久,堅持不肯離開,最後都被大火燒死了。
『伍』 有備無患的歷史故事
1、春秋時期,有一次宋、齊、晉、衛等十二國聯合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國君慌了,急忙向十二國中最大的晉國求和,得到了晉國的同意,其餘十一國也就停止了進攻。
鄭國為了表示感謝,給晉國送去了大批禮物,其中有:著名樂師三人、配齊甲兵的成套兵車共一百輛、歌女十六人,還有許多鍾磬之類的樂器。
晉國的國君晉悼公見了這么多的禮物,非常高興,將八個歌女分贈給他的功臣魏絳,說:「你這幾年為我出謀劃策,事情辦得都很順利,我們好比奏樂一樣的和諧合拍,真是太好了。現在讓咱倆一同來享受吧!」
可是,魏絳謝絕了晉悼公的分贈,並且勸告晉悼公說:「咱們國家的事情之所以辦得順利,首先應歸功於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們齊心協力,我個人有什麼貢獻可言呢?但願您在享受安樂的同時,能想到國家還有許多事情要辦。
《書經》上有句話說得好:『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現謹以此話規勸主公!」魏絳這番遠見卓識而又語重心長的話,使晉悼公聽了很受感動,高興地接受了魏絳的意見,從此對他更加敬重。
2、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組織90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東晉王朝派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帶領8萬精兵迎戰。
苻堅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有足夠的把握戰勝晉軍。他把兵力集結在壽陽(今安徽壽縣)東的淝水邊,等後續大軍到齊,再向晉軍發動進攻。
為了以少勝多,謝玄施出計謀,派使者到秦營,向秦軍的前鋒建議道:「貴軍在淝水邊安營紮寨,顯然是為了持久作戰,而不是速戰速決。如果貴軍稍向後退,讓我軍渡過淝水決戰,不是更好嗎?」
秦軍內部討論時,眾將領都認為,堅守淝水,晉軍不能過河。待後續大軍抵達,即可徹底擊潰晉軍。因此不能接受晉軍的建議。
但是,苻堅求勝心切,不同意眾將領的意見,說:「我軍只要稍稍後退,等晉軍一半過河,一半還在渡河時,用精銳的騎兵沖殺上去,我軍肯定能大獲全勝!」
於是,秦軍決定後退,苻堅沒有料到,秦軍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指揮不統一,一接到後退的命令,以為前方打了敗仗,慌忙向後潰逃,謝玄見敵軍潰退,指揮部下快速渡河殺敵。
秦軍在潰退途中,丟棄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亂,自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那些僥幸逃脫晉軍追擊的士兵,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於是不顧白天黑夜,拚命地奔逃,就這樣,晉軍取得了「淝水之戰」的重大勝利。
3、北宋時候,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名叫文同 ,他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文同為了畫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風下雨,他都常年不斷地在竹林子里頭鑽來鑽去。三伏天氣,太陽像一團火,烤得地面發燙。
可是,文同照樣跑到竹林里對著太陽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陽光下,全神貫注地觀察竹子的變化。他一會兒用手指頭量一量竹子的節把有多長,一會兒又記一記竹葉子有多密。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滿臉都流著汗,可他就跟沒事兒似的。
有一回,天空颳起了一陣狂風。接著,電閃雷鳴,眼看著一場暴雨就要來臨,人們都紛紛往家跑。可就在這時候,坐在家裡的文同,急急忙忙抓過一頂草帽,往頭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剛走出大門,大雨就跟用臉盆潑水似地下開了。
文同一心要看風雨當中的竹子,哪裡還顧得上雨急路滑!他撩(liāo)起衣服,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上氣不接下氣地跑進竹林,顧不得抹流到臉上的雨水,就兩眼一眨不眨地觀察起竹子來了,只見竹子在風雨的吹打下,彎腰點頭,搖來晃去,文同細心地把竹子受風吹雨打的姿勢記在心頭。
由於文同長年累月地對竹子作了細微地觀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狀有什麼變化,在陰晴雨雪天,竹子的顏色、姿勢又有什麼兩樣,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和在明凈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麼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樣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
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了商朝。為了安撫商朝遺民,他把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朝歌做諸侯,同時又把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分別封在武庚的東面、西面和北面,以便監視他。
武王的弟弟周公以及太公、召公等幫助武王滅商立了大功,武王就把他們留在京城輔政,其中周公最受信任。
兩年後,武王得了重病,大臣們焦慮萬分,周公特地祭告周朝祖先,表示願意代哥哥去死,請先王保佑武王恢復健康,祭畢,周公把祝辭封存在石室里,嚴令史官不得泄密。
事有湊巧,周公祝禱後的第二天,武王的病開始出現轉機,周公和其他大臣都十分高興。但不久,過度的操勞使武王舊病復發,終不治身亡,年幼的太子姬誦被擁立為王,史稱周成王,周公受武王遺命攝政。
周公的攝政引起了管叔等人的不滿,他們散布謠言,說周公攝政是為了篡奪王位,從而引起了成王的懷疑,周公百口莫辯,離開了京都。
不甘心商朝滅亡的武庚見周氏兄弟之間出現了矛盾,就派人去聯絡管叔等,挑撥他們與周公的關系,同時積極准備起兵叛亂。
周公經過兩年的調查,終於查清了謠言的來源,知道了武庚准備叛亂的情況。他十分焦急,便寫了一首名為《鴟鴞》的詩給成王。
詩的大意是:鴟鴞啊鴟鴞,你奪走了我的孩子,不要再毀掉我的窩!趁著天未下雨,我要剝下桑根的皮修補好門窗,我的手已發麻,嘴已磨損,羽毛也將落盡,可是我的窩還在風雨中飄搖!
這首詩以母鳥的口吻,反映了周公對國事的深切憂慮,但年輕的成王並未能了解周公的苦心,對此無動於衷,後來,成王無意中在石室里發現了周公的祝辭,深深為之感動,就立即派人把周公請回鎬京。
周公回京後,成王派他出兵征討三叔和武庚,周公足智多謀,很快平息了叛亂,周王朝的統治得到了鞏固。
5、楚國的春申君黃歇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在楚考烈王在位期間,春申君執掌楚國的大權。楚考烈王沒有兒子,春申君多次為楚王選美女入宮,但仍然沒有一個懷孕的,春申君擔心國君去世後,圍繞君位一事會發生內亂,因此暗暗著急。
李園是春申君門下的一名食客,他是趙國人,李園的妹妹頗有姿色,李園想把妹妹獻給楚王,但聽說楚王宮中的美女都不生育,惟恐自己的妹妹入宮後也不能生育,於是想出了一條妙計,故意向春申君請假回趙國去了。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李園才從趙國回來,春申君問李園為何耽擱了這么長的時間,李園回答說:「齊王派人聘我妹妹入宮為王妃,我與齊的使者周旋,所以延誤了歸期。」
春申君也非常好色,心想,「既然是齊王想聘,肯定長得不錯。」便問:「入宮了沒有?」李園道:「還沒有。」春申君道:「可否帶來讓我一見?」李園道:「我有心讓妹妹伺奉您惟恐您不滿意。」春申君大喜道:「你把她帶來吧!」
就這樣,春申君將李園的妹妹納為侍妾,沒過多久,李園的妹妹就懷孕了,遵照李園的囑托,李園的妹妹便對春申君說:「夫君在楚國為相二十多年了,這是楚王信任你的緣故。
楚王現在沒有兒子,他死了之後,肯定要立他的兄弟繼位,他的兄弟要委任自己的親信為相,到那時夫君的相位就保不住了。
妾身現在已經有了身孕,別人又不知道,夫君何不把我獻給楚王,到那時如能生下個兒子,天下不就是夫君的了嗎?」春申君還以為此妾是在為自己著想,毫不懷疑,他妻妾成群,一想到又有這么多的好處,便把李園的妹妹秘密地移出相府,然後把她推薦給了楚王。
楚王被李園的妹妹迷住了,整日與她私守在一起,數月後,李園的妹妹分娩,果然是個男孩!楚王欣喜萬分,當即立這個孩子為太子,李園也因此地位日益顯赫。
這樣,李園成了楚國的權貴,漸漸地,他感到春申君成了他最大的政敵,他又擔心春申君會把太子的真相說出來,於是便網羅刺客,下決心殺掉春申君。
這樣,李園成了楚國的權貴,漸漸地,他感到春申君成了他最大的政敵,他又擔心春申君會把太子的真相說出來,於是便網羅刺客,下決心殺掉春申君。
春申君的門客朱英探知了李園的陰謀,便把李園的陰謀告訴給春申君,並獻計道:「李園現在養了不少亡命之士,這是為了對付您的。
現在,楚王病入膏肓,沒有幾天活頭了,楚王一死,李園就會首先進入宮中,殺掉你,奪取大權。如果讓我到宮中充當侍衛,楚王一死,李園入宮,我就立即殺掉他,你就可免去災禍了。」
春申君對朱英的話毫不在意,淡淡一笑,說:「李園對我很好,你多心了!」
朱英見春申君大難臨頭還不覺醒,害怕自己與春申君一起蒙難,連夜逃離了楚國。
楚考烈王與公元前238年4月病逝,正如朱英所說,李園果然搶先入宮,等春申君趕到時,李園的刺客一擁而出,將春申君當場刺死,又把春申君全家斬盡殺絕。將春申君當場刺死,又把春申君全家斬盡殺絕。
『陸』 安分守己的歷史故事,或者例子 辯論賽急需
這種安分守己是對現狀的積極適應、處置,是什麼角色,就做好什麼事,如台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所說:「自己是什麼就做什麼;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蘋果就做蘋果;冬瓜不必羨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蘋果……」然後才能游刃有餘,進一步積累、創造自己的價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
事實上,任何成功的追求、進取都是在對現狀恰如其分的適應和處置後取得的。一個不能適應現狀,在現實面前手足無措的人是很難取得成功的。回到我們在《大學》讀解裡面舉過的例子,一位教授,因偶爾發現賣大餅的人很賺錢,一個月一兩千,比自己給大學生上課還賺得多了許多,於是便放下課不上而去賣大餅。
這樣做值得嗎?不值得,這就叫做不守本分,不「知其所止」,這個例子也許舉得有點極端,但它卻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面對是否「下海」問題時的一個真實報道。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諸如此類的例子其實還可以舉出許多,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這山望到那山高」,實質上是沒有認識清楚自己,迷失了方向。
與「這山望到那山高」密切相關的另一種迷失是不滿足自己的職位,總是奢望向上爬,奢望高升,總是怨天尤人,而不像聖人所說的那樣「反求諸其身」。用耕雲先生在其禪學講話中的說法:這種人沒有認識到「一部機器,大的輪軸固然重要,但如果少了一個小螺絲釘,就會出故障,就會由鬆散而解體。所以每個部門,每個環節,每個人的工作都很重要,也唯有人人都能構成需要,才能形成整體的健全。」其實,耕雲先生在這里所說的道理,也正是毛澤東號召我們「向雷鋒同志學習」,「做一顆革命的螺絲釘」的情神。只可惜很多人沒有真正認識到這種精神的深刻內涵,不能「素其位而行」,安分守己,提高自己的修養,「居易以俟命」,而是心存妄想,只知道羨慕,甚至嫉妒別人,不惜採取一切手段向上爬,「行險以僥幸」,結果是深深地陷入無休無止的勾心鬥角和無盡的煩惱之中,迷失了本性。
凡有奢望,必生煩惱。
所以,不要去妄想什麼,只問自己該做什麼吧——這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柒』 歷史故事和寓言故事
出自寓言故事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准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守株待兔」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人們用它來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獲得成功的僥幸心理先秦·韓非的《韓非子·五蠹(dù)》希望你滿意。有一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那不是原來的那個趙國)的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不是原來那個楚國的國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一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啦。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著部隊去救趙國。 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巨鹿。 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後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么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著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沖殺過去,經過連續九次沖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三顧茅廬本為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①,譽之曰②:「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③。」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④:「以子之矛陷於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韓非子 難一》 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雇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夫,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一直向北走去。路上有人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大聲回答說:「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說:「到楚國去應往南方走,你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沒關系,我的馬快著呢!」路人替他著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你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說:「不打緊,我帶的路費多著呢!」路人極力勸阻他說:「雖說你路費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個方向,你路費多也只能白花呀!」那個一心只想著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地說:「這有什麼難的,我的車夫趕車的本領高著呢!」路人無奈,只好松開了拉住車把子的手,眼睜睜看著那個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著自己的馬快、錢多、車夫好等優越條件,朝著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麼,他條件越好,他就只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因為他的大方向錯了。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