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魏徵

歷史人物魏徵

發布時間:2021-02-06 05:41:37

❶ 唐朝魏徵是何人物

魏徵簡介:
(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縣 ),後移居內黃。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文貞,為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魏徵少年孤貧,胸懷大志,不事產業,卻通曉經典書籍和方術。隋末動亂,魏徵歷經坎坷,曾經五易其主。他先是從元寶藏起兵響應李密,李密愛其文才將之招至麾下。但魏徵在李密手下並不受重用,李密覆敗,魏徵隨李密投唐。魏徵主動請纓,幫助李淵去平定山東,並用一紙書信招降了李績。但不幸當時恰逢竇建德攻陷黎陽,魏徵遭擒,又被竇建德收入帳下,作了夏王的起居舍人。竇建德失敗以後,魏徵和裴矩一起入關二次投唐。當時的太子李建成欣賞他的才能,引薦他為太子冼馬。玄武門之變後,繼任的太子李世民沒有追究他的責任,先引為太子宮詹事主簿,即位後又拜諫議大夫,封鉅鹿縣男,直到貞觀十七年病卒於任。
魏徵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於犯顏直諫著稱。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曾先後陳諫200多事,勸戒唐太宗以史的教訓為鑒,居安思危,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著清靜無為、「仁義」行事。魏徵一生不僅盡心事主,更以江山社稷、天下蒼生為重,為唐初社會的穩定和「貞觀之治」的出現發揮了重要作用。魏徵所上 《諫太宗十思疏》、《十漸不克終疏》,在當時和後世都有重要影響。
魏徵剛正敢諫的故事
魏徵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裡很窮,但他卻喜歡讀書,掌握了廣博的知識,後來又出家當過道士。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涌,他先後參加李密瓦崗軍和竇建德起義軍,李建成被殺後,他又因直言敢諫,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唐太宗常把魏徵召進宮內,叫他提些意見。李世民有不對的地方,魏徵能夠當面批評,甚至會弄得唐太宗一時下不了台。
有一次,唐太宗根據右僕射(掌管奏章文書的官員)封德彝的建議,決定十八歲以上身體強壯還沒有服役過的男子都要去當兵。但魏徵不同意。因為按照當時的規定,皇帝的敕令,要由諫議大夫簽名才能生效。
唐太宗問他:「你不同意這樣做,有什麼理由?」
魏徵回答:「臣作為諫議大夫,有義務向陛下指 出,這樣做違背了治國安民的方針。我朝開國後即立下『男子二十歲當兵,六十歲可免』的規定,怎麼能隨便改變呢?」
唐太宗非常生氣,大聲指責道:「你太固執己見!」
魏徵毫不退讓,語重心長地說道:「陛下!把河水放光捕魚,確實能捕到許多魚,但明年就沒有魚了;把森林燒了打獵,確實會打到許多獵物,但明年就沒有野獸了。如果把十八歲以上身體強壯的男子都去當兵,今後國家的稅賦徭役去向誰要呢?」
唐太宗這才幡然醒悟,收回了命令。
有時候,李世民還會和魏徵一起討論一些問題。
比如,唐太宗曾問魏徵:「歷史上有過這么多帝王,為什麼有的明智,有的昏庸?」
魏徵回答道:「能夠多聽聽各方面意見的帝王,通常比較明智;一意孤行、只聽單方面的意見的帝王,難免就會昏庸。」「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唐太宗贊許地說:「你講得真好啊!」
有個大臣叫鄭仁基,女兒長得美麗又有才華,皇後要把她收為李世民的嬪妃。當冊封的詔書寫好後,有人說了一句:「她不是已經與人訂婚了嗎?」
魏徵知道後,就向李世民進諫道:「陛下住著亭台樓閣,就應該希望百姓有安身的房子;陛下吃著山珍海味,就應該希望百姓有充足的食物;陛下看著眾多嬪妃,就應該希望百姓有稱心的婚姻。現在陛下把已經與人訂婚了的女子奪過來,這怎麼符合人家父母的心意呢?」
唐太宗聽了這番話,馬上取消了冊封。
當魏徵患病去世後,唐太宗罷朝五天,親自登上御苑西樓,遙望魏徵逝世之處寄託哀思。他沉痛地說:「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帽穿戴;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現在魏徵去世,使我失去了一面鏡子。」
魏徵能在初唐的政治舞台上發揮一點作用,確實是與唐太宗聞過則喜、從諫如流的氣度分不開的。
唐太宗時能夠大膽進諫的大臣,還有一位馬周。馬周原來只是守衛玄武門的中郎將常何的客人。公元631年(貞觀五年),李世民下令百官上書談論朝政得失。常何是個武將,不懂政治,感到談不出什麼,為此很犯愁。馬周知道了,馬上動筆為他寫了二十多條關於政治得失的意見,讓他去交差。李世民讀了以後,覺得條條都切中要害。他很奇怪,常何這一介武夫怎麼變得這樣有政治頭腦了,就找他來面談。常何一向老實,他坦白地告訴李世民上書的內容都是馬周寫的。李世民馬上召見馬周,一番談話,對他十分賞識,不久便任命他為監察御史。
馬周沒有辜負李世民對他的期望,經常進諫,向李世民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他要李世民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要了解民間的疾苦,愛護百姓;他要李世民不要太寵愛子女,沒有必要每年加賜金銀珍寶,因為奢侈只會害了子女;他要李世民以人為本,真正讓百姓滿意,就得選拔德才具備的好官。

❷ 介紹一下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漢族,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縣人,又說河北晉州市或河北館陶縣)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享有崇高的聲譽。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
人物生平
早年值隋末戰亂,曾投瓦崗起義軍。後入唐充太子建成掌管圖籍的洗馬官。太宗即位,先充諫議大夫,繼任中央行政長官之一的侍中。貞觀十七年正月戊辰(十七)日(643年2月11日)病卒於任。魏徵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於犯顏直諫著稱。作為太宗的重要輔佐,他曾懇切要求太宗使他充當對治理國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為對皇帝一人盡職的「忠臣」。每進切諫,雖極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太宗也為之折服。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曾先後陳諫200多次,勸戒唐太宗以歷史的教訓為鑒,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著「仁義」行事,無一不受到採納。貞觀十三年(639年)所上《十漸不克終疏》,在當時和後世都有重要影響。 在法律思想上,遵循封建儒家正統,強調「明德慎罰」,「惟刑之恤」。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德、禮、誠、信:一個明哲的君主,為了移風易俗,不能靠嚴刑峻法,而在於行仁由義;光憑法律來規范天下人的行為是辦不到的。「仁義,理之本也;刑罰,理之末也」。他把治理國家之需要有刑罰,比作駕車的人之需要有馬鞭,馬匹盡力跑時,馬鞭便沒有用處;如果人們的行為都合乎仁義,那麼刑罰也就沒有用了。但法律或刑罰畢竟是不可少的,他認為法律是國家的權衡,時代的准繩,一定要使它起到「定輕重」、「正曲直」的作用。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執法時「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於法」,而決不可「申屈在乎好惡,輕重由乎喜怒」,否則便不可能求得「人和訟息」。這一點對君主來說尤其重要。所以在進諫時,他總是特別要求太宗率先嚴格遵守法制以督責臣下。在聽訟理獄方面,他特別強調「必本所犯之事以為主」,做到「求實」,而不「飾實」,嚴防獄吏舞文弄法,離開事實去嚴訊旁求,造成冤濫。他自己每奉詔參與尚書省評理疑難案件,都按照這些思想,著眼於大體,公平執法,依情理處斷,做到「人人悅服」。 魏徵所著有《隋書》的《序論》和梁、陳、齊各書的《總論》,另有《次禮記》20卷,和虞世南、褚亮等合編的《群書治要》(一名《群書理要》)50卷。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在唐時王方慶所編《魏鄭公諫錄》和吳兢所編《貞觀政要》兩書里。 (現多將「征」寫作「徵」)
魏徵以犯顏直諫聞名
魏徵是我國初唐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傑出的歷史學家。輔佐唐太宗17年,以「犯顏直諫」而聞名。他那種「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貴,中不侈親戚,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被傳為佳話。 隋末,天下大亂,農民起義紛紛而起。尤其以李密領導的瓦崗農民起義氣勢最大。
大業十三年,武陽郡丞元寶藏起兵響應李密,讓魏徵掌管文書。李密每次得到元寶藏的書信,總稱贊寫得好,後來聽說是魏徵寫的,馬上把他召來。自從魏徵參加瓦崗農民起義以後,一直積極參與謀劃,他上書向李密獻策,提出「西取魏郡(今河北臨漳),南取黎陽倉(在今河南浚縣西南)」的主張。李密按照其建議,瓦崗軍很快奪取了黎陽倉,連同以前奪取的洛口倉、回洛倉,隋在中原的三大糧倉,已全部被瓦崗軍控制。這樣,就使隋軍陷入缺糧的困境,自然也解決了起義軍的糧食供給問題,加之他們開倉賑濟,又擴大了瓦崗軍的影響,壯大了起義隊伍,河南一帶的起義軍大多歸附了瓦崗軍。李密非常欣賞魏徵,就召他為行軍元帥府的文學參軍,主管軍中文書。後來,魏徵隨李密降唐,自願去安撫山東地區,被提拔為秘書丞。當時,李勣還在為李密守黎陽,魏徵寫信給他說:「當初魏公由叛逆者而起兵,振臂大呼,四萬響應,有部下數十萬,勢力所及半個中國,然而,一失敗就再也振作不起來,最後終於歸附唐朝,因此知道天命已有所屬。現今您處於兵家必爭之地,如果自己不及早謀劃,那麼大事就會無可挽回!」李勣得到信,終於定計歸附唐朝,並開倉發糧,贈給唐淮安王的軍隊。同時,魏徵也說服了元寶藏歸順了唐朝,為唐朝的統一作出了貢獻。
實行政策
在法律思想上,遵循封建儒家正統,強調「明德慎罰」,「惟刑之恤」。認為治理國 魏徵
家的根本在於德、禮、誠、信:一個明哲的君主,為了移風易俗,不能靠嚴刑峻法,而在於行仁由義;光憑法律來規范天下人的行為是辦不到的。「仁義,理之本也;刑罰,理之末也」。他把治理國家之需要有刑罰,比作駕車的人之需要有馬鞭,馬匹盡力跑時,馬鞭便沒有用處;如果人們的行為都合乎仁義,那麼刑罰也就沒有用了。但法律或刑罰畢竟是不可少的,他認為法律是國家的權衡,時代的准繩,一定要使它起到「定輕重」、「正曲直」的作用。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執法時「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於法,而決不可「申屈在乎好惡,輕重由乎喜怒」,否則便不可能求得「人和訟息」。

❸ 魏徵歷史人物傳記讀後感300字

今天,我讀了《魏徵勸諫唐太宗》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講的是唐太宗繼位以後,魏版征給他提了很多的意見,他都一權一改正了。後來魏徵死了之後,唐太宗很懷念他。
唐太宗有三面鏡子,他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端正衣冠;把歷史當作鏡子,可以看出朝代興亡的道理;把別人當作鏡子,可以看出自己做事的對錯得失。」
魏徵給唐太宗提意見的時候,唐太宗總是能夠虛心的接受。我覺得如果別人告訴你你有什麼錯誤,你改正了,這就是知錯就改;如果要是別人勸告你你不聽,覺得自己做得很好,這樣你就永遠不能改正錯誤,不能進步。
我覺得唐太宗的三面鏡子都非常好。普通的鏡子,能照出你容貌上有什麼毛病;歷史這面鏡子,能讓你了解歷史,知道人類、祖先是怎麼生存下來的,有什麼經驗教訓可以學習和吸取;別人這面鏡子能給你指出缺點,你以後就會改正,不那麼驕傲,就會取得進步。

三面鏡子——魏徵勸諫唐太宗讀後感 尹杭 300字-400字

❹ 歷史上的魏徵和魏徵是一個人嗎

是的。
魏徵(唐朝宰相)一般指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內11日),字玄成,鉅鹿郡(容一說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 ,也有說在河北晉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魏徵陵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❺ 歷史人物評價魏徵200字

魏徵,被唐太宗李世民尊為雕琢「美玉」的良工、矯正己過的「人鏡」,故始有「帝專王人鏡」屬一說,意思是魏徵是皇帝李世民的一面鏡子。李世民的原文為「夫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歿,朕失一鑒矣!」
而世人則把魏徵譽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鑒」。從貞觀年間魏徵的進諫活動和主要表現看,魏徵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負盛名的傑出的諫官代表,忠心輔國,犯顏直諫,獲此殊榮,名實相符,當之無愧。

魏徵進諫,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數量多多。魏徵向唐太宗進諫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前後二百餘事」,數十萬言。二、質量上乘。魏徵諫言無論疏文、談話,觀點鮮明,文辭犀利,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哲理性。一般都能使唐太宗折服或猛醒,從而達到進諫的目的。在魏徵所有諫言中,尤以貞觀十一年上奏的《諫太宗十思疏》和貞觀十三年上奏的《十漸不克終疏》兩篇疏文最為著名,被歷代史學家稱為「萬世師表「。

❻ 魏徵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人物

魏徵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有大志。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拜諫議大夫、秘書監,尋晉檢校侍中,封鄭國公。以疾辭職,拜特進,仍知門下省事。徵性諒直,知無不言。太宗或引至卧內,訪天下事,嘗以古名臣稱之。校輯秘省群書,及撰齊、梁、陳、周、隋諸史,序論多出其手。卒謚文貞。集二十卷,今編詩一卷。

有感於魏徵

古代的皇帝,其地位都是至高無上的,往往也是自以為是的,只有他們下命令發聖旨,以教導或訓斥大臣及子民,而絕少聽到有臣子上疏規勸或批評皇帝的,唐代的魏徵,則是很特殊的一位。

魏徵,生於公元580年,字玄成,巨鹿曲城人。他先是太子李建成的下屬,任太子洗馬一職;而李建成與其弟李世民又是死對頭,魏徵還多次為李建成出謀劃策,如何鏟除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也擒拿了魏徵。李世民審問魏徵:「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說:「先太子早聽我的話,就不會有今天!」魏徵雖如此頂撞,但李世民覺得他是個人才,不僅沒有殺他,還拜他為諫議大夫,專門給自己提意見。而魏徵,也老實不客氣,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專挑已當了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毛病。

光從上面的敘述,就已感到這兩位仁兄的可敬可愛了,唐太宗也真的是一位虛心的君主,他曾問魏徵:」做皇帝怎樣才能明辨是非?「魏徵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真是一語中的,言簡而意賅。魏徵不管那麼多,只要看到唐太宗有不對的地方,即直言諍諫,有時遇到唐太宗大發脾氣,他也神色不變,唐太宗只好收斂怒氣。如此一來,唐太宗真的怕了魏徵了。有一次,唐太宗准備到終南山遊玩,行裝都已整治好,但後來怕魏徵批評自己勞民傷財,因此沒有去。唐太宗曾得到一隻極好的鷂鷹,自己就把它架在臂上,正好望見魏徵來了,連忙把鷂鷹藏在懷里。誰知魏徵向他匯報的事情特別多,時間長了,那隻鷂鷹竟悶死在懷里。當然,對魏徵的犯顏直諫,唐太宗有時也實在受不了。有一次,他退朝回宮中,憤怒地喊道:「總有一天要殺死這個鄉下佬!」長孫皇後問殺誰,他說:「魏徵常常當眾侮辱我!」長孫皇後當即向他道賀,說:「魏徵忠直,正因為陛下是明主。」他聽了,怒氣才消。他後來對群臣說:「人家都說魏徵態度粗暴,我看起來卻覺得更加柔媚。」

後來,唐太宗的生活逐漸奢靡,魏徵很以為憂,幾次上疏進諫,其中有一篇《諫太宗十思疏》的,最是有名。此疏告誡唐太宗,要從十個方面反思和約束自己,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做到這些,國家才能「垂拱而治」。 魏徵在職期間,據統計先後陳事凡二百餘次。公元643年,魏徵病死,唐太宗大哭,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失一鏡矣!」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國泰民安,史稱「貞觀之治」,這全仗有一位敢於直諫的魏徵,還有一位虛心納諫的皇帝。由於在高中新教材中,選有《諫太宗十思疏》一文,我在教學之餘,又常常引發出一些可能不必要的聯想。

批評與自我批評,是共產黨的優良作風之一,但是,在過去的年代,這一優良作風也未能發揚光大,尤其在上層領導人之中。雖有敢於直諫的「魏徵」,卻無虛心納諫的「太宗」,以至黨內的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壞,形同虛設。其後,但見「最高指示」紛紛而下,並無一封諫疏敢於呈上,於是,招致了「十年浩劫」,一場惡夢。

在今天,依然很遺憾,我們隨時可以看到各級領導人的各項指示和教導,卻難以看到一篇勸諫或批評上司的文章。如果「上司」都是正派優良的分子,無事可諫無過可批,那也罷了,但偏偏許多「上司」,正是表面道貌岸然而暗地裡男盜女娼之輩,如成克傑,如胡長青,如慕綏新等。這些人的變質,決不是一天兩天,而是若干年,他們的下屬難道會不知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幹預、不揭發、不挽救,因為他們很明白,批評上司,等於自己打破自己的飯碗,自己砸爛自己的烏紗。只要不同流合污,等到上司東窗事發下台時,自己或許還有機遇呢。

於是,在今天,無論在機關,在企業,在農村,在學校,既看不到「民主生活會」這一形式,也消失了「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一傳統,在「某某負責制」的堂皇的口號下,某些廠長、經理、總裁等敢於隨意調用幾百萬、幾千萬元到澳門豪賭,敢於並不很高明地貪污受賄,甚至敢於明目張膽地包養情婦,卻不見有誰敢去「諫」他一「疏」,於是,久而久之,他們已經目無法紀,還洋洋得意。報上披露的大小貪官,一般是自我暴露,或他人檢舉,鮮有下屬揭發的。作為下屬者,其實是心照不宣,都在目送著他們的上司走向墳墓!

位高權重者應該明白,身邊沒有「魏徵」,自己如同站在懸崖上,其實十分危險。你的下屬對你處處逢迎,難道不是正在害你嗎?

提起魏徵,其實還有許多話可以說的……

❼ 歷史人物故事唐太宗為魏徵親筆撰寫的碑文內容是什麼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❽ 歷史上有什麼人物是與公正有關的,另外魏徵,包拯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准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唐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 。包拯上任後,下令只按規定數進貢,任何官員不得加碼、貪污 一掃往日貪風,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而包拯自己後來在離任時,連一方端硯也沒有帶走。 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同鄉做官的人,只有在戶部做事的蘇民懷一人。蘇民懷檢查清點他做官的俸祿,竹箱子里有八兩銀子,麻布兩丈,幾件舊衣服罷了。這樣的都御史又有幾個?
包拯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錢進行貿易,每年累計虧損十多萬,包拯上奏全部罷除。

包拯在朝廷為人剛毅,貴成宦官為之收斂,聽說過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黃河水清了,兒童婦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為「包待制」。京城稱他說:「關節不到,有閻王爺包老。」以前的制度規定,凡是告狀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開官府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直接到他面前陳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騙長官。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謝全部毀掉。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包拯在三司任職時,凡是各庫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攤派,老百姓負擔很重、深受困擾。包拯特地設置榷場進行公平買賣,百姓得以免遭困擾。官吏負欠公家錢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機會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兒抓起來,包拯都給放了。

包拯性格嚴厲正直,對官吏苛刻之風十分厭惡,致力於敦厚寬容之政,雖然嫉惡如仇,但沒有不以忠厚寬恕之道推行政務的,不隨意附和別人,不裝模作樣地取悅別人,平時沒有私人的書信往來,親舊故友的消息都斷絕了。雖然官位很高,但吃飯穿飯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時一樣。他曾說:「後世子孫做官,有犯貪污之罪的,不得踏進家門,死後不得葬入大墓。不遵從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

❾ 歷史上的魏徵是個什麼樣的人 魏徵是好人嗎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初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河北巨鹿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隋大業末年,魏徵被隋武陽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任為書記。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密後,他又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敗後,魏徵隨其入關降唐,但久不見用。次年,魏徵自請安撫河北,詔准後,乘驛馳至黎陽(今河南浚縣),勸嵛李密的黎陽守將徐世績歸降唐朝。不久,竇建德攻佔黎陽,魏徵被俘。竇建德失敗後,魏徵又回到長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魏徵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沖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
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於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徵問道:「何謂明君、暗君?」魏徵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蒙在鼓裡;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魏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