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楊端

歷史人物楊端

發布時間:2021-02-06 05:26:33

『壹』 楊端的人物經歷

大中十三來年(859年) 南詔酋源龍自稱皇帝派兵侵佔播州。安南都護收復播州。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詔再次攻陷播州。山西太原人楊端應募,與其舅謝氏率江西向氏、令狐氏、成氏、趙氏、猶氏、婁氏、梁氏、韋氏、謝氏等九姓子弟開始定居播州,明攻婁山,暗渡赤水,收復播州。羅榮五世孫羅太汪偕同征戰,楊、羅子孫遂家於播州。876年,楊端(子二,長子楊攽、次子楊會)開始統治播州,915年逝世,其孫楊牧南(父:楊攽)即位,此後楊氏就一直統治播州,後來被封為播州宣慰司宣慰使,直到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0)朝廷平楊應龍,分播州地為二,改設遵義府屬四川,平越府屬貴州,楊氏土司的統治才結束。自唐末楊端至明末楊應龍,楊氏土司統治播州二十九世七百餘年。 【依據家譜修改】

『貳』 貴州歷史上的名人

、趙旭:
(1812-1866),字石知,號曉峰,清朝貴州桐梓縣人。幼年喪父,青年時代隨其叔至山東騰縣祖父官署居住。先後游學吳楚,閱歷學識極富。回桐梓後,曾九次鄉試不第。長期居家課讀,與"西南世儒"鄭珍、莫友芝情誼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諭。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縣教諭時,以實績加翰林院孔目銜兼署都勻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農民起義軍攻破荔波縣城,旭受重傷後投江死。趙旭博學多才,關心桑梓的文化事業,曾采訪桐梓掌故,編成《桐鑒》6卷、《被桐鑒》1卷、又編成《桐梓耆舊詩抄》1卷、《桐梓藝文志》4卷、《文學爾雅注》1卷、《琴鶴堂先澤拾遺》1卷、《蜀碧補遺》6卷。趙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詩歌創作。著有《播川詩抄》8卷,選詩500餘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長期居住在農村,對貧苦農民的生活較了解。他寫的詩,多反映貧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大膽揭露清軍的腐敗的社會的黑暗。語言朴質無華,通暢明快,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2、汪承潮:
字小瀛,號祖龍坑外人,貴州貴陽人。畫家。工山水人物,能寫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為麟慶《鴻雪因緣圖記》繪黔中名勝。
3、王立中:
清朝貴州平越(今福泉縣)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進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貴州水西人。奢香後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稟請為奢香立碑於墓前,又修奢香祠於墓側,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標志於路旁。
5、陳鈺:
(1814-1869),字二如,號一指山人,清朝貴州貴陽人。貴州籍指畫名家自幼不喜科舉,醉心水墨繪畫,未到中年畫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過度,40度後雙目失明,經數年治療,重見光明。擅長指畫,畫人物、山水、花鳥、尤以人物最精。書畫造詣甚高,可惜局於黔疆,無緣與海內外名家交遊,難顯其名聲。陳鈺的人物畫,到民國年間仍有為其族人保存者。計有《一指山人行樂圖》、《十八羅漢冊》等。貴州省博物館收藏有其畫數種,有《鍾馗破扇圖軸》、《墨筆山水花卉散頁》(十頁)等。
6、何德勝:
(1814-1867),字安國,本姓劉,呼為劉二、何二,清朝貴州黃平木老坪人。農民起義軍黃號軍首領。生性倔強,好打抱不平,對清政府濫征捐稅,強行"折征"的政策極為不滿。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在甕安天文組織起義,用黃布扎頭,史稱黃號軍。建立有上大坪、轎頂山等根據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開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擬攻貴陽,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間稱他舒裁縫,清朝貴州遵義人。幼讀私塾,成年隨父業鹽商。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參加獨山楊元保農民起義,拉開了貴州咸豐同治年間農民大起義的序幕。起義失敗後回家。
8、 諶厚光:
清朝貴州織金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進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奮有為,玉河漲水時他組織修堤護城,平市商限息調劑,其盈虛緩急定為每年三限,商民稱信。至仕歸。
9、胡萬育:
字仁山,清朝貴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貢生。遵義黎柏容為開泰校官時,胡萬育與之唱和頗多。著有《容膝山房詩集》二卷。
10、何開瀛:
字萊仙,清朝貴州清鎮人。書畫家。生活於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曾為貢生,善書畫,尤精蘭竹。
11、趙鍾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貴州普定人。畫家。生活於道光年間(1821-1850年),曾為廩生,善畫蛺蝶魚蟲。
12、楊沂秀:
字魯川,貴州鎮遠人。為果勇侯楊芳之侄。系清朝道光年間進士,曾任陝西鄂縣知縣等。其女兒楊林貞工書畫。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貴州綏陽人。畫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間貢生,工水墨山水畫,師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貴州銅仁人。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監生。《黔詩紀略後編》錄有其詩,並稱善畫。
15、史荻洲:
字勝書,清朝貴州黔西州(今黔西縣)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與黔西詩人、書法家張琚結"桐蔭詩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舉人
16、任必達:
字裴然,清朝貴州清平縣(今凱里)人
17、楊開秀:
字實田,號雲卿,貴州綏陽縣人。應鄉試久不中,直到五十歲才中舉人。一生以教書為業。
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貴州清鎮人。幼時聰明好學,十七歲時就很有文名,學者徐光文給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進士。

『叄』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人物評析。。。。。。

忠貞神勇 義薄雲天 剛愎自用 因小失大
關羽是《三國演義》中忠義智勇兼備的人物形象,這就是為什麼在三國中戰將如雲,而獨有關羽被稱為「絕倫逸群」①,與曹操、諸葛亮並列為「三絕」②的原因。也是他被歷代仁人志士奉為修身、厲志、敬業的人生楷模所在。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性格與《三國志》中的人物真實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現舉幾個人物說明。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麼,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共商戰守大計。赤壁戰後,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水滸傳
天魁星宋江——梁山泊寨主,一百單八將之首。

宋江的出身及綽號:
宋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鄆城縣宋家村人氏,為人孝順、仗義疏財,因為面黑身矮,人們都稱他為「孝義黑三郎」。上樑山前,宋江在鄆城縣做押司,他刀筆精通、吏道純熟,兼之愛習槍棒,學得武藝多般。宋江平生只好結識江湖上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不管甚麼身份,他都熱情接納、終日追陪,並無一點厭倦;來人若要起身則盡力資助。可稱揮金似士!人問他求錢物,亦不推託;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難解紛,只是周全人性命。平常散施棺材葯餌,濟人貧苦,救人之急,扶人之困,因此,大家把他比做天上下的能救萬物的「及時雨」一樣,在山東,河北很有名氣。

宋江上樑山的緣由:
宋江自幼與同在鄆城縣東溪村人稱「托塔天王」的晁蓋相熟,是為好友,「生辰綱」事發後,宋江出於義氣私傳訊息,使晁蓋等人脫險。晁蓋等人上樑山後,為報宋江救命之恩,派劉唐攜禮物夜走鄆城縣答謝。宋江推辭不成留下書信和黃金兩條,不料是夜被私通張文遠的外室閻婆惜發現並以此要挾,宋江怒而殺惜逃回家隱藏且得好友朱仝私放,赴柴進庄避難並與武松相識結為兄弟,後走清風寨投靠花榮,並於清風山結識燕順、王英、鄭天壽等人。觀燈遭劉高之妻陷害,與花榮大鬧清風寨,收得秦明、黃信等人後同上樑山,於對影山勸收呂方、郭盛兩位少年將軍,路遇石勇得家書回家奔喪被擒發配江州,路上結識李立、李俊、童威、童猛、穆弘、穆春、薛勇、張橫等好漢,至江州遇戴宗得會李逵、張順;酒醉潯陽樓題反詩發狂言被判死罪,得梁山眾英雄法場相救,白龍廟聚會同上樑山;曾頭市晁蓋中箭死後,為眾人推為梁山泊主。

宋江的結局:
受招安後率眾兄弟戰大遼、掃田虎、擒王慶、平方臘後,被授予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受蔡、高、童、楊陷害,誤飲毒酒後怕李逵再反,招來與之同飲共亡,死後被葬於當地蓼兒窪。

宋江所使的兵器:錕吾劍

天罡星盧俊義——梁山泊副寨主,一百單八將之二。

盧俊義的出身及綽號:
盧俊義,世居北京(大名府),出身富商之家,槍、棒、拳為河北三絕,一身好武藝,號稱:棍棒天下無對!北京人尊稱其為盧員外,江湖上人送綽號玉麒麟。
麒麟,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代表著祥瑞,又被稱為「仁獸」,盧俊義相貌堂堂,目光炯炯,眉分八彩,身高九尺如銀,故被稱為「玉麒麟」。

盧俊義上樑山的緣由:
晁蓋中箭身亡後,宋江和眾頭領守在山寨,每日祭奠晁蓋。一日請到遊方去濟南經過梁山泊的大名府龍華寺主持大圓法師,閑聊中,宋江從其口中得知了盧俊義的名字,頓起仰慕之心——梁山泊寨中若得此人時,小可心上還有甚麽煩惱不釋?為此,吳用假扮算命先生、李逵扮做啞道童來至盧家為其算命,詐稱其有百日血光之災,須往東南千里外避禍,並誘其在牆上題藏頭反詩一首。盧俊義信之,留燕青在家,自與管家李固押十輛貨車去泰安還願。路經梁山,不聽勸告車插旗幟,先後與李逵、魯智深、武松、劉唐、穆弘、李應大戰不勝,被花榮箭射笠纓奪路而逃,為李俊、張順誘至船上、活擒於水中;上山後不願入伙,被強留三月有餘方才下山,遇燕青得知家中變故而不信,回家後被與妻私通的李固告發,被判充軍沙門島,家產盡被李固霸佔。途中險被押解公人害死幸得燕青相救,旋復又被告發被判死刑,石秀劫法場不遂一同被關,幸有蔡福蔡慶照顧。梁山軍前後兩戰大名府,盧俊義方才獲救,殺姦夫淫婦之後上樑山,活擒史文恭為晁蓋報仇,宋江讓位眾人不服,拈鬮打東昌遇虎將張清連遭敗仗,石碣天文位居天罡星成為宋江副手。

盧俊義的結局: 梁山泊全伙受招安後,做為宋江副手,率眾兄弟轉戰南北,身先士卒,經數十常惡戰,最終功成而回,被授予武功大夫廬州安撫使,蔡、高、童、楊四奸臣設計,使人告其欲反被召進京,於天子賜宴中暗下水銀,返程途中因毒發溺水身亡。

盧俊義善使的兵器:槍、棒。
註:為使大家更熟悉《水滸傳》中的人物,特寫此系列文章,預備按梁山英雄座次而寫,力爭每日介紹1--2人,如有謬誤處,請大家指正。

天機星吳用——梁山泊軍師,一百單八將之三。

吳用的出身及綽號:
吳用,表字學究,道號加亮先生,祖居鄆城縣東溪村,生得眉目清秀,面白須長,愛做秀才打扮,戴一頂桶子樣抹眉梁頭巾,穿一領皂沿邊麻布寬衫,腰系一條茶褐鑾帶,下面絲鞋凈襪,在村中任私塾先生, 生來愛讀兵書,通曉軍機,上樑山後運籌幃幄,指揮若定,因此,江湖上人稱「智多星」。

吳用上樑山的緣由:
劉唐為生辰綱一事,夜走鄆城縣往投晁蓋,途中酒後醉卧靈官廟,為巡查的縣都頭雷橫抓獲並帶往東溪村晁蓋庄,晁蓋得知詳由,謊對雷橫說劉唐是其外甥得釋並送雷橫十兩銀子。劉唐不忿,私自追趕雷橫欲討回銀兩,話不投機,兩人動手,揮動朴刀大戰,雷橫不敵劉唐,看看將敗,被旁邊私塾先生吳用用銅鏈勸開。吳用、劉唐回晁蓋庄,計奪生辰綱,吳用出謀劃策,並赴石碣村巧言說服阮氏兄弟共同聚義,定巧計在黃泥崗用蒙漢葯暈翻楊志等人,劫取生辰綱。事發後與晁蓋等人等人同上樑山,並定巧計在石碣村大破官軍。上山後巧激林沖火並王倫,從此奠定梁山基礎,在後來的爭戰中多出奇計,為水泊梁山的興盛立下大功,成為梁山軍師。

吳用的結局:
梁山全伙受招安後,吳用作為軍師,參加了平定遼國、田虎、王慶、方臘的全過程,其間,曾與阮氏兄弟議及重上樑山,礙於義字而做罷。平南歸京後被授予武勝軍承宣使。宋江受蔡、高、童、楊四奸陷害飲鴆而亡,吳用聞訊後與花榮趕至蓼兒窪,在宋江墓前大哭一場之後,雙雙自縊而亡。

吳用所使的兵器:銅鏈

天閑星公孫勝——梁山泊副軍師,一百單八將之四。

公孫勝的出身及綽號:
公孫勝 ,復姓公孫,單名勝,道號「一清先生」,生得一雙杏眼,落腮鬍須,身長八尺,相貌堂堂,乃薊州人氏,自幼在鄉中好習槍棒,學成武藝多般,大家都呼他為公孫勝大郎。後來師從羅真人,學得一身道術,善能呼風喚雨,駕霧騰雲,江湖上都稱他做「入雲龍」。

公孫勝上樑山的緣由:
為給岳父蔡京慶壽,大名府留守梁中書大肆搜刮民財,共得十萬貫金珠寶貝,名曰「生辰綱」。公孫勝得之消息後激於義憤,往投晁蓋獻劫奪之議,在晁蓋庄遇劉唐、吳用、阮氏兄弟,風雲際會一拍即合,七星聚義,遂成「智取生辰綱」之舉。石碣村一戰,運用所學道術,巧運長風火燒官軍戰船立下頭功,上樑山後助晁蓋火並王倫,開水滸寨基業。後中途省親回家,宋江大戰高唐州為高廉妖法所敗,戴宗、李逵上九宮縣二仙山相請,奉師父羅真人之命,二次下山大敗高廉,石碣天文位列天閑星,與吳用一起共為軍師。

公孫勝的結局:
梁山泊全伙受招安後,於平大遼途中回九宮縣二仙山見師尊羅真人,遵師囑助宋江平定田虎、王慶,曾於陣前鬥法,大破田虎部下術士喬道清,並收其為弟子,淮西平定後,遵師命辭別眾兄弟,功成身退,回家奉母,修習道術,如見首不見尾的入雲神龍,從此隱居在山林泉石之中……

公孫勝善使的兵器:松紋古定劍

天勇星大刀關勝——梁山泊馬軍五虎大將之首,一百單八將之五

關勝的出身及綽號:
關勝,漢末名將關羽嫡派子孫,其人形象與關雲長相似,身高八尺五寸,三柳長須飄揚腦後,兩眉入鬢,鳳眼朝天,面如重棗,唇若塗朱,幼讀兵書,深通武藝,有萬夫不當之勇;因善使一口青龍偃月刀,人稱為「大刀關勝」,上樑山前為蒲東巡檢,因不得賞識屈居下僚(巡檢:負責輯捕盜賊的小官)。

關勝上樑山的緣由:
梁山為救身陷牢獄的盧俊義、石秀,出動大軍攻打大名府,戰罷數場,大敗李成、聞達、索超等將,攻城甚急。大名府留守梁中書派人至東京蔡京處求救,京城衙門防禦保義使宣贊向蔡京推薦關勝,關勝到京獻「圍魏救趙」之計,深得彩京贊賞,受命率領宣贊、郝思文二將攻打梁山,初戰用計擒得張橫、阮小七二人;續戰在陣前大戰梁山猛將秦明、林沖不分勝敗。宋江愛慕關勝,更兼敬其祖上,遂與軍師吳用定計,使大將呼延灼前往詐降、並於陣前鞭打假黃信,關勝信其投降誠意,依其計往劫宋江大寨,中計而逃,梁山軍用絆馬索絆倒其馬將其擒獲,上山後得宋江禮待,感其義氣,遂降。英雄排座次為百單八將之五,成梁山泊馬軍五虎大將之首。

關勝的結局:
梁山眾將受招安後,關勝隨宋江出征,沖鋒陷陣,刀斬遼國都統軍兀顏光;在掃田虎、平王慶過程中屢立戰功;征方臘戰常州刀斬方臘手下名將錢振鵬,數戰殺死梁山戰將多人的南軍大將石寶,最終功成回京,金殿受封為授大名府正兵馬總管,甚得軍心,眾皆欽伏。一日,操練軍馬回來,因大醉失腳落馬,得病身亡。

關勝善使的兵器:青龍偃月刀

天雄星豹子頭林沖——梁山泊馬軍五虎大將之二,一百單八將之六

林沖的出身及綽號:
林沖,東京人氏,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身高八尺,相貌英武,為人忠勇丈義,武藝高強,因其生得豹頭環眼,燕領虎須,故此江湖人送外號「豹子頭」。

林沖上樑山的緣由:
高俅之子高衙內於東獄廟調戲林沖之妻,被林沖喝退後又定毒計,使路謙誘林沖至樊樓飲酒,復將林妻騙至路家,林妻抵死不從,正鬧間林沖聞信趕來,高衙內跳牆而逃,林沖將路家砸得粉碎,復攜短刀尋路謙而不得。一日,林沖與魯智深路遇一賣刀人,購得寶刀一口。次日,太尉府派承局兩人到林家,言高太尉命其攜刀往來比試。林沖不查,誤入白虎節堂被判刺配滄州。途中,兩公人在野豬林內欲害林沖,幸為魯智深所救,於路路過柴進庄,比武棒打洪教頭與柴進為友;進牢營先管天王堂後赴草料場,漫天大雪壓倒草房,踏雪沽酒夜宿山神廟;高俅為除後患派路謙追綜而至,設毒計火燒草料場。山神廟外林沖報仇雪恨槍挑仇人,得柴進引薦雪夜上樑山,不見容於王倫下山索取投名狀大戰楊志;晁蓋等七星上山,林沖為山寨大義於斷金庭刀劈王倫,從此開辟水滸寨一派新天地。從此,林沖為梁山東擋西殺,常勝美名傳遍天下,英雄排座次為百單八將之六,成為梁山泊馬軍五虎大將之二。

林沖的結局:
林沖因與高俅等權奸有不共戴天之仇,因此是梁山眾多朝庭舊將中為數不多的堅決反對招安的英雄之一。梁山眾將隨宋江歸順朝庭後,林沖念及義氣,隨宋江南征北戰,從未折損過梁山的威風,百戰餘生,終於平定方臘。然而,在回京途中染患風癱不能痊癒,留在杭州六和寺中教武松看視,半年後不治而亡。

林沖善使的兵器:丈八蛇矛

天猛星霹靂火秦明——梁山泊馬軍五虎大將之三,一百單八將之七。

秦明的出身及綽號:
秦明,山後開州人,上樑山前為青州指揮司兵馬總管兼本州統制,祖是軍官出身,善使一條狼牙棒,有萬夫不當之勇。因為他性格暴燥,聲若雷霆,因此眾人都稱呼他為「霹靂火」。

秦明上樑山的緣由:
宋江為避禍,投靠花榮客居清風寨,元夜外出觀燈為劉高夫婦陷害,打入死牢,並由黃信定計誘花榮一並擒之,與宋江一同打入囚車押往青州,路上為清風山好漢燕順、王英、鄭天壽救下,並擒住劉高。黃信逃回清風寨寫信求救,青州知府慕容彥達得信後,命本州兵馬總管秦明帶兵征剿清風山,在山下與花榮大戰,中宋江等設下的誘兵之計,落入陷馬坑內被擒,宋江等人勸其入伙,秦明不允,眾人用酒將其灌醉,派人穿其衣甲夜打青州。青州知府慕容彥達不辯真偽,以為秦明已反。天明,眾人送秦明下山,秦明單騎來到城下,城上知府大罵秦明並斬其家小,秦明無奈重返舊路遇宋江等人同回清風山,告知所使之計,秦明大怒,眾人反復陪禮勸說,宋江又許花榮之妹與其為妻,秦明方降;隨後單騎前往清風寨,說服徒弟黃信,眾人起程同上樑山,從此山寨又添一員猛將,英雄排座次秦明為百單八將之七,成梁山泊馬軍五虎大將之三。

秦明的結局:
梁山歸順朝庭後,秦明跟隨宋江出征大遼,掃平田虎,剿滅王慶,憑手中狼牙棒,戰場交鋒,屢立戰功,從未折了梁山的銳氣。最後,平定方臘的過程中,在睦州城下與方臘之侄、少年勇將方傑陣前交鋒,不分勝敗,不料方傑副將杜微暗放飛刀,秦明躲閃不及,被方傑趁勢一戟刺於馬下,血染沙場而亡。

秦明善使的兵器:狼牙棒。

天威星雙鞭呼延灼——梁山泊馬軍五虎大將之四,一百單八將之八。

呼延灼的出身及綽號:
呼延灼,宋朝開國名將鐵鞭王呼延贊嫡派子孫,祖籍河東人氏,上樑山之前為汝寧郡都統制,武藝高強,殺法驍勇,有萬夫不當之勇。因其善使兩條水磨八棱鋼鞭,故人稱「雙鞭」呼延灼。

呼延灼上樑山的緣由:
梁山義軍為救柴進,打破高唐州,殺了奸臣高俅的侄子高廉,高俅聞信大驚,上奏徽宗舉薦呼延灼帶兵征剿梁山,徽宗准奏,並賜呼延灼名馬「踢雪烏騅」。呼延灼奉旨,帶領副將韓滔、彭汜率連環馬軍出征梁山,陣前交鋒不勝則放出連環馬大敗梁山軍將。湯隆獻鉤鐮槍之計,宋江使時遷盜甲請徐寧上山教使鉤鐮槍大破連環馬。呼延灼單騎敗走青州以圖報復,於路夜宿桃花山下,被李忠、周通盜走寶馬。至青州見慕容彥達,知府命其率兵征剿境內桃花、二龍、白虎三山,答應功成後助其官復原職。呼延灼攻打桃花山,寨主李忠不能敵,求救於二龍山,魯智深、楊志、武松來援,呼延灼與魯、楊二人交鋒不分勝敗,帶兵回城並於城下走馬活擒白虎山寨主孔明。其弟孔亮敗走途中遇武松,聽其義赴梁山求救,宋江帶兵下山,設計擒得呼延灼,呼延灼感其義氣歸降山寨,獻計打破青州,三山聚義,眾好漢同歸水泊。英雄排座次呼延灼為百單八將之八,成為梁山泊馬軍五虎大將之四。

呼延灼的結局:
梁山全伙受招安後, 呼延灼參與了平定遼國、田虎、王慶、方臘的全過程,曾力擒遼帥兀顏光之子兀顏延壽,平南歸京後被授予御營指揮使,每日隨駕操練。後領大軍,破金國四太子金兀術,出軍殺至淮西陣亡殉國。一說為救宋高宗,八十歲與金兀術大戰,不敵,馬陷吊橋被金兀術斧劈馬下(說岳全傳)。

呼延灼善使的兵器:八棱水磨鋼鞭、長槍

天英星小李廣花榮——梁山泊馬軍八驃騎將軍之首,一百單八將之九。

花榮的出身及綽號:
花榮,上樑山前為清風寨武知寨,少年將軍,宋江的舊友。生得一雙俊目,齒白唇紅,眉飛入鬢,細腰乍臂,銀盔銀甲,善騎劣馬,能開硬弓,掌中一條銀槍,有著一身驚人的好武藝,射得一手好箭,能夠百步穿楊,人們愛其武藝,把他比做漢朝的名將李廣,因此,江湖上人送美譽「小李廣」。

花榮上樑山的緣由:
花榮是宋江的結義好友,宋江殺惜之後來到清風寨投奔花榮,於路在清風山救了因上墳而被王英擄上山寨的清風寨正知寨劉高之妻。不料元夜觀燈之時劉高之妻恩將仇報,唆使其夫將宋江抓住考打;花榮聞之大怒,搶回宋江並顯神箭風威嚇跑劉高軍士;劉高告上青州,知府派都監黃信假做調解將花榮擒拿與宋江一並押解青州,路上為清風山好漢燕順、王英、鄭天壽救下並擒殺劉高。黃信逃回清風寨寫信求救,知府得信後命本州兵馬總管秦明帶兵征剿清風山,花榮出陣與秦明大戰箭射秦明盔纓,後設計收降秦明、黃信等人一同投奔梁山;路過對影山恰逢呂方、郭盛比武,兩枝畫戟上的豹尾彩絛糾結不開,花榮一箭射去分開兩戟, 藝驚眾人;上樑山後晁蓋聞之不信,恰好天邊有雁群飛過,花榮弓開之處,弦響雁落,從此,滿山之人無一不敬佩花榮。後梁山英雄排座次花榮位列為百單八將之九,成為梁山泊馬軍八驃騎將軍之首。

花榮的結局:
花榮自上樑山後屢立戰功,被稱為「神臂將」「銀槍手」,梁山好漢受招安後,花榮隨宋江平定了遼國、田虎、王慶、方臘,其間,多次大顯神威,槍挑箭射,威風八面。他曾在蓋州城下,連射田虎部下大將方瓊、張翔、楊端等數人,被稱為「神箭將軍」,敵軍聞之喪膽;大戰睦州時,陣前一箭射死方臘手下國師鄧元覺立下大功。平南歸京後被授予應天府兵馬都統制。宋江受蔡、高、童、楊四奸陷害飲鴆而亡後,花榮、吳用聞訊趕至蓼兒窪,在宋江墓前大哭一場,雙雙自縊,赴義而亡。

花榮所使的兵器:爛銀槍、弓箭。

天貴星小旋風柴進——梁山泊掌管錢糧頭領,一百單八將之十。

柴進的出身及綽號:
柴進,大周皇帝後代子孫,因其祖讓位於宋太祖有功被賜丹書鐵券,祖居滄州,大財主出身。柴進生得龍眉鳳目,皓齒朱唇,三縷清須,相貌俊秀。為人仗義疏財,愛好槍棒,武藝高強,專好結交江湖好漢,曾先後接濟過林沖、武松、宋江等人,江湖人送綽號「小旋風」。

柴進上樑山的緣由:
柴進身為貴胄出身,為人丈義疏財,廣愛結交江湖豪傑、英雄好漢,因此很為梁山好漢所敬重。不料,高唐州知府高廉妻弟殷天錫看中柴進叔父柴皇城的府第,屢次上門搔擾,並打傷柴皇城,柴皇城氣憤得病,柴進得之後,帶領暫住其庄的黑旋風李逵前往探視,恰逢殷天錫又來搔擾,李逵大怒殷天錫後回梁山報信。高廉聽聞妻弟被打死大怒,抓柴進到堂,柴進據理力爭,說明出身並丹書鐵券之事,高廉不理,將柴進痛打後押入死牢欲取其性命,幸有牢獄節級藺仁敬佩柴進,將其藏入枯井之中得保性命。梁山好漢聞訊下山大戰高唐州,攻破城池斬殺高廉,李逵隻身下井救出柴進,眾人共上樑山。石碣天文,柴進位列天貴星,為百單八將之十,在梁山與李應一起共同為掌管錢糧頭領。

柴進的結局:
梁山泊全伙受招安後,柴進隨眾兄弟於平大遼征田虎平王慶,其間曾設巧計藏炮擊賊,殺死王慶手下猛將糜勝;收江南自告奮勇,與燕青為伴混入幫源洞,憑胸中文韜武略深得方臘信任並召為駙馬。宋江大軍殺至清溪,柴進出馬里應外合大破方臘軍,並在陣前一槍挑方臘之侄、猛將方傑於馬下。奏凱還朝後,金殿受封為橫海軍滄州都統制。因在方臘處召過駙馬,恐奸臣因此而見害,於是偽稱患有風癱疾病,納還官印回家自在而居,忽然一天無病而亡。

柴進善使的兵器:長槍。

天富星撲天雕李應——梁山泊掌管錢糧頭領,一百單八將之十一。

李應的出身及綽號:
李應,中山府鄆州人氏,上樑山前為獨龍崗祝家莊左近李家莊之莊主。李應形象威猛,燕頜猿臂,虎體狼腰,仗義疏財。愛騎白馬,喜穿紅袍,善使一條渾鐵點鋼槍,背藏五把飛刀,神出鬼沒,能夠百步取人。因其生得目似鷂鷹,性如烈火,故此,江湖上都稱其為「撲天雕」。

李應上樑山的緣由:
祝家莊欲與梁山為敵,為求自保,同李家莊、扈家莊結為三庄同盟。薊州好漢楊雄之妻潘巧雲與和尚私通,並挑撥楊雄與其結義兄弟石秀之間的關系,後被楊雄識破碎剮於翠屏山。楊雄、石秀相約投奔梁山,路上又遇到時遷同行。來到祝家莊時遷偷店家報曉雞發生究紛而怒燒祝家店。混戰中時遷被捉,楊、石二人走脫,天明時遇李家莊管家舊友杜興,杜興引楊、石二人來見李應,李應出於義氣派杜興前往祝家莊討要時遷被祝家三子拒絕且出言不遜,李應聞之大怒,引人前往祝家莊與祝彪辯理,言語不合而動手,祝彪不敵放暗箭傷李應左臂,李祝兩庄聯盟遂絕。宋江三打祝家莊後,為請李應上山,派人假裝知府等人捉拿李應問罪,於路奪之,李應上山避禍,後方知此乃梁山之謀,事已至此,李應感梁山誠意,從此決定入伙。石碣天文出現李應位列天富星,為百單八將之十一,在梁山與柴進一起共同為掌管錢糧頭領。

李應的結局:
李應因為是財主出身,善於理財,故很得宋江器重,負責管理山寨的錢糧,因而出陣較少。平定方臘之時,曾肥刀殺死方臘手下大將伍應星。平南回京後被授與中山府鄆州都統制。上任半年之後,聽說柴進等人辭官回鄉,於是也假稱風癱,上報朝庭,納還官印後回到家鄉獨龍崗李家莊,與杜興一起同為富豪而善終。

李應善使的兵器:渾鐵點鋼槍,飛刀。

天滿星美髯公朱仝——梁山泊馬軍八驃騎將軍之六,一百單八將之十二。

『肆』 水滸主要人物介紹

宋江
宋江原為山東鄆城縣一刀筆小吏,字公明,綽號呼保義。面目黝黑,身材矮小,平素為人仗義,揮金如土,好結交朋友,以及時雨而天下聞名。因晁蓋等黃泥岡劫生辰綱事發,宋江把官軍追捕的消息告知晁蓋。及晁蓋等上樑山後,遣劉唐送來書信(招文袋)及五十兩黃金酬謝。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閻婆惜之手。無奈,宋江怒殺閻婆惜,發配江州,與李逵等相識。卻又因在潯陽樓題反詩而被判成死罪。幸得梁山好漢搭救,在刑場把宋江救上樑山,坐了副頭領。後在攻打曾頭市時,晁蓋眼中毒箭而亡,遂坐上頭把交椅。日後,宋江率眾為朝廷招安。在歷次討伐其他起義軍的過程中,梁山好漢死傷甚眾,宋江本人也被所賜御酒毒死。
宋江在一百單八將中排名第一,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

晁蓋
山東鄆城縣東溪村人,東溪村保正,本鄉富戶。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交天下好漢,聞名江湖。喜歡刺槍使棒,身強力壯,不取妻室,終日打熬筋骨。傳說鄰村西溪村鬧鬼,村人鑿了一個青石寶塔鎮在溪邊,鬼就被趕到了東溪村。晁蓋大怒,就去西溪村獨自將青石寶塔奪了過來在東溪邊放下。因此人稱「托塔天王」。

吳用
字學究,山東濟州鄆城縣東溪村人。滿腹經綸,通曉六韜三略,足智多謀,常以諸葛亮自比,道號"加亮先生",人稱"智多星"。在財主家任門館教授。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須長。善使兩條銅鏈。與晁蓋自幼結交。
與托塔天王晁蓋等,智取了大名府梁中書給蔡京獻壽的十萬貫生辰綱,為避免官府追緝而上樑山。
為山寨的掌管機密軍師。梁山幾乎所有的軍事行動都是由他一手策劃的。受招安後,佐宋江 、盧俊義征伐遼國、田虎、王慶和方臘等,功績卓著。授武節將軍,武勝軍承宣使。後因見宋江被害,深感朝廷奸佞當道,恐刑戮及身,遂與花榮一同自縊於楚州南門外蓼兒窪宋江墓前,屍身葬於宋江墓側。

盧俊義
綽號「玉麒麟」,一身好武藝,棍棒天下無雙。原為一員外大戶,浪子燕青是其家僕,如書中所言「盧某生於北京,長在豪富之家;祖宗無犯法之男,親族無再婚之女;更兼俊義作事謹慎,非理不為,非財不取」,其人家世清白,為人謹慎,世居大名府。
宋江慕其名,為壯大梁山聲勢,欲將其誆上山。軍師吳用與李逵便假扮算命先生與啞童子,前往盧府為其算命。聞其生於「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時」,吳用大驚失色,言其「不出百日之內,必有血光之災:家私不能保守,死於刀劍之下」,勸其前往東南千里之外避災,並在牆上題下「蘆花叢里一扁舟,俊傑黃昏獨自游。義士手提三尺劍,反時須斬逆臣頭。」的藏頭反詩。
盧俊義中計,欲前往泰安州避禍。途經梁山時中埋伏,與梁山英雄大戰,盧俊義不敵,乘船逃走時被浪里白條張順活捉。盧不願在梁山落草為寇,宋江也未強迫,將其放回。待其回到家中,其妻賈氏已與管家李固做了夫妻,誣陷其勾結叛匪,盧屈打成招,下了死牢。幸得燕青、石秀以及其他梁山眾好漢等先後搭救,方免遭毒手。上得梁山後,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忠義堂前亦豎起了「山東呼保義,河北玉麒麟」的大旗。
招安之後,盧俊義被封為武功大夫、廬州安撫使兼兵馬副總管。參與指揮了征遼、討方臘等戰。後被高俅毒酒所傷,乘船時失足落水而死。

李逵
是中國古代小說《水滸傳》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沂水縣百丈樹人,因打死人而流亡江州,做了個小牢頭。為人心粗膽大、率直忠誠、仗義疏財。人稱黑旋風。

燕青
是三十六天罡星最後一名。原為北京人氏,自幼父母雙亡,在盧俊義家中長大,吹簫唱曲樣樣能行,射箭發鏢百步穿楊,人稱「浪子燕青」。盧俊義被吳用誆走之後,管家李固與盧俊義之妻賈氏勾搭成奸,霸佔了盧的家財,又將燕青趕走。盧俊義回家後,李固又向大名府告發盧俊義私通梁山、題藏頭反詩之事。盧俊義被下獄,李買通了董超、薛霸,要他們二人殺了盧俊義。當董、薛正要下手之際,燕青趕來將二人射死。盧俊義被判死刑之後,燕青又與楊雄上山報信,引來宋江大隊人馬,在法場救下盧俊義,一同投靠了梁山。
宋江元宵節上東京面聖受招安,暗通名妓李師師。燕青吹得一口好簫,和李師師拜為姐弟,面見宋徽宗,傳遞梁山消息,為宋江受招安立了大功。
招安後,燕青預感長此不會有好結果,便獨自離去,功成身退。
林沖
外號豹子頭,東京人。生性鯁直,愛交好漢。武藝高強,慣使丈八蛇矛。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六,馬軍五虎將中第二員,初充太尉府八十萬禁軍教頭。因他的妻子被高俅兒子高衙?調戲,自己又被高俅陷害,在發配滄州時,幸虧魯智深在野豬林相救,才保住性命。被發配滄州牢城看守天王堂草料場時,又遭高俅心腹陸謙放火暗算。林沖殺了陸謙,冒?風雪連夜投奔梁山泊,為白衣秀士王倫不容。晁蓋、吳用劫了生辰綱上山後,王倫不容這些英雄,林沖一氣之下殺了王倫,把晁蓋推上了梁山泊首領之位。林沖武藝高強,打了許多勝仗。在征討江浙一帶方臘率領的起義軍勝利後,林沖得了中風,被迫留在杭州六和寺養病,由武松照顧,半年後病故。

魯智深
外號花和尚,本名魯達,因為他關西人,又有鎮關西的外號,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漢,十步軍頭領第一名。因見鄭屠欺侮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發為僧,改名魯智深。魯智深忍受不住佛門清規,醉打山門,毀壞金身,被長老派往東京相國寺,看守菜園,因將偷菜的潑皮踢進了糞池,倒拔垂楊柳,威名遠播。魯智深在野豬林救了林沖,高俅派人捉拿魯智深魯智深在二龍山落草。後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頭領。宋江攻打方臘,魯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臘。後在杭州六合寺圓寂而死。
武松
外號行者,江湖上都稱他武二郎,山東清河縣人。他的事跡最顯著的,為景陽岡打虎、醉打蔣門神,威震天下,做了的陽谷縣步兵都頭。哥哥武大郎被姦夫淫婦潘金蓮、西門慶殺害。武松殺了姦夫、淫婦,報案自首,被發配孟州牢城。在安平寨牢營,結識了金眼彪施恩。為替施恩奪回店鋪,武松大鬧快活林,醉打蔣門神。後被蔣門神勾結張團練所陷害。在飛雲浦武松殺死公差,回鴛鴦?殺死張團練、蔣門神,在十字坡張青酒店改扮成行者,在二龍山落草,後來投奔梁山泊。成為梁山第十四條好漢,步軍第二名頭領。攻打方臘時失去左臂,留在六合寺照看林沖,後出家成僧,到八十歲死去。

李逵
外號黑旋風,小名鐵牛,沂州沂水縣百丈村人。長相黝黑粗魯,一生憨直,善使兩把大斧。排梁山英雄第二十二位,是梁山步軍第五位頭領。宋江被發配江州,吳用活寫信讓江州兩院押牢節級戴宗照應。李逵這時正是戴宗手下做看守的一名小兵,就和宋江認識。戴宗傳梁山假書被識破,和宋江兩人被押赴刑場殺頭,李逵率先揮動一雙板斧打去,逢人便殺,勇猛無比。上樑山後,思母心切,就回沂州接老母,翻越沂嶺時老母被老虎吃了,李逵生氣殺了四虎。招安時,李逵不願受招安,大鬧東京城,扯了皇帝詔書,要殺欽差,還砍倒梁山泊杏?旗,要反攻到東京,為宋江奪皇帝位子,多次被宋江制止。李逵受招安後被封為鎮江潤州都統制。宋江飲高俅送來的毒酒中毒後,想到自己死後李逵肯定要聚眾造反,怕壞了梁山泊的忠義名聲,便讓李逵也喝了毒酒一安塊兒被毒死了。

吳用
外號智多星,表字學究,道號加亮先生,又有「賽諸葛」之稱,鄆城縣人。多才多智,曾讀萬卷經書,有勇有謀,初為秀才,在鄉教學。使兩條銅鏈。吳用為晁?獻計,智取生辰綱,用葯酒麻倒了青面獸楊志,奪了北京大名府梁中書送給蔡太師慶賀生辰的十萬貫金銀珠寶。宋江在潯陽?念反詩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場,快行斬時,吳用用計劫了法場,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莊失敗;第三次攻打祝家莊時,吳用利用雙掌連環計攻克祝家莊。吳用在破連環馬時,派時遷偷甲騙徐寧上了梁山。宋江鬧華州時,吳用又出計借用宿太尉金鈴吊掛,救出了九紋龍史進、花和尚魯智深。一生屢出奇謀,屢建戰功。受招安被封為?武勝軍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後,吳用與花榮一同在宋江墳前上吊自殺,與宋江葬在一起。

秦明
外號霹靂火,開州人。性格急躁,行為勇猛,使一條狼牙棒,有萬夫不當之勇。奉青州知府命,率領人馬往青風山捉宋江等;夜走瓦礫場,妻子被殺,無家可歸,投降宋江。為梁山泊馬軍五虎將第三員大將。

呼延灼
外號雙鞭呼延灼。為人中義雙全,善使兩條水磨八棱鋼鞭,為梁山泊馬軍五虎將中第四員大將。

戴宗
外號神行太保,江州人。學得道術,把兩個甲馬拴在兩只腿上,作起「神行法」,一日能行五百里;把四個甲馬拴在腿上,一日能行八百里。在江州充做兩院押牢節級,人稱他戴院長。為梁山泊總探聲息頭領。

阮小二
外號立地太歲,濟州梁山泊邊石碣村人。小五、小七是他弟弟,都是打漁為生,兄弟三人隨吳用投晁蓋,因劫「生辰綱」落草,俱為梁山泊四寨水軍頭領。

阮小五
外號短命二郎,小二是他哥哥,小七是他弟弟。事跡如同阮小二。

燕青
外號浪子,北京人。生來百伶百俐,吹彈歌舞,拆白道字,諸路鄉談,百藝市語,無有不能;使一張弓弩,三枝短箭,箭到物落,從不放空。於破大名府後落草,為梁山泊步軍頭領。

張順
外號浪里白條,張橫是他哥哥。渾身雪練也似一身白肉,深通水性,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水裡行起來似一根白條,更兼一身好武藝。本在江州做魚牙主人,因李逵搶魚,江中比武,得識宋江。為梁山泊四寨水軍頭領。

楊雄
外號病關索,祖貫河南,流落薊州。慕俠仗義,不善忍氣,深通武藝。與石秀結拜為兄弟,後上山。為梁山泊步軍頭領。

石秀
外號拚命三郎,金陵建康府人。平生執性,路見不平,便去捨命相護。隨叔父往外鄉販賣羊馬,叔父半途亡故,消折了本錢,流落在薊州。後入伙梁山,為梁山泊步軍頭領。

王英
外號矮腳虎,五短身材,一雙光眼;嗜色如命。手使單槍。為梁山泊專掌三軍內探事馬軍頭領。

孫二娘
外號母夜叉,配與張清為妻。在孟州道十字坡與張青開酒店賣人肉,專干殺人奪貨的勾當。武松被發配到孟州路過十字坡,險些遭到孫二娘的毒手。武松假裝喝醉酒捉住了孫二娘,張青求饒,武松遂與張青、孫二娘夫婦相識。孫二娘後來跟隨張青上了梁山,主持梁山西山酒店,迎來送往,打探消息,是梁山第一百零三條好漢。隨宋江征討方臘時,孫二娘陣亡。

『伍』 在貴州的歷史里出了那些名人,偉人

1、尹珍

尹珍(79-162),字道真,東漢牂牁郡毋斂(今貴州獨山、荔波境內)人,是貴州最早見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問中原文化的著名儒學者、文學家、教育家和書法家。

曾任尚書承郎、荊州刺史等職。尹道真是貴州漢文化的傳播人,西南漢文化教育的開拓者,數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川滇黔三省皆留其辦校的遺跡,祭祀廟宇香火綿延。

作為貴州文化教育之拓荒人,尹珍那種不甘落後、奮發自強、熱愛家鄉、回報故土的精神便成為了貴州學人的楷模。

2、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

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

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

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3、楊粲

楊粲,字文卿,小字伯強,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據播州(即今遵義)的楊氏鼻祖楊端之十三代孫。粲為楊軾之子,幼年過繼給伯父楊軫為嗣。

秉性好學,篤信儒家經典,少年即懷大志。宋寧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襲播州安撫使,執掌播事30餘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中興人物。

4、孫應鰲

孫應鰲(1527年-1586年),字山甫,號淮海,謚文恭。貴州清平衛(今凱里)人。先祖孫華原籍江蘇如皋縣。孫應鰲生於明嘉靖六年(1527年),九歲能作文。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舉人第一名。三十二年(1553年)成癸丑科進士,選庶吉士,改戶科給事中,出京為江西按察司僉事。

歷官陝西提學副使、四川右參政、僉都御史。隆慶六年(1572年)建清平山甫書院,吳國倫提學貴州時,親晤應鰲於山甫書院。官至工部尚書。

5、鄭珍

鄭珍(1806~1864)清代官員、學者。字子尹,晚號柴翁,別號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長,貴州遵義人。道光十七年舉人,選荔波縣訓導,咸豐間告歸。同治初補江蘇知縣,未行而卒。

學宗許鄭,治經學、小學,亦工書善畫,還是晚清宋詩派作家,其詩風格奇崛,時傷艱澀,與獨山莫友芝並稱「西南巨儒」。所著有《儀禮私箋》、《說文逸字》、《鄭學錄》等。

『陸』 水滸,三國人物及有關事件

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凶 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七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第九回 除暴徒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倔聽賈詡
第十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
第十一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
第十三回 李倔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第十六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育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
第十八回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敦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第二十三回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國賊行凶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第二十八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斬於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
第三十回 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
第三十一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
第三十二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隱淪 單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
第三十九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
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張翼德大鬧長板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會蔣干中計
第四十六回 用奇計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第四十七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
第四十八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
第五十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諸葛亮智辭魯肅 趙子龍計取桂陽
第五十三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第五十四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台 孔明三氣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龍吊喪 耒陽縣鳳雛理事
第五十八回 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
第五十九回 許褚裸衣斗馬超 曹操抹書間韓遂
第六十回 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趙雲截江奪阿斗 孫權遺書退老瞞
第六十二回 取培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立功
第六十三回 諸葛亮痛哭龐統 張翼德義釋嚴顏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計捉張任 楊阜借兵破馬超
第六十五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後為國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
第六十八回 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輅知機 討漢賊五臣死節
第七十回 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老黃忠計奪天盪山
第七十一回 占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少
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 玄德進位漢中王 雲長攻拔襄陽郡
第七十四回 龐令明抬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第七十五回 關雲長刮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終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
第八十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繼大統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
第八十二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征吳賞六軍
第八十三回 戰驍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第八十四回 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圖
第八十五回 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第八十八回 渡瀘水再縛番王 識詐降三擒孟獲
第八十九回 武鄉侯四番用計 南蠻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回 驅巨獸六破蠻兵 燒籐甲七擒孟獲
第九十一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朗
第九十四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克日擒孟達
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第九十六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發賺曹休
第九十七回 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第九十八回 追漢軍王雙受誅 襲陳倉武侯取勝
第九十九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陣辱仲達
第百零一回 出隴上諸葛妝神 奔劍閣張合中計
第百零二回 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第百零三回 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
第百零四回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第百零五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 魏主拆取承露盤
第百零六回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第百零七回 魏主歸政司馬氏 姜維兵敗牛頭山
第百零八回 丁奉雪中奮短兵 孫峻席間施密計
第百零九回 困司馬漢將奇謀 廢曹芳魏家果報
第百一十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
第百十一回 鄧士載智取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
第百十二回 救壽春於詮死節 取長城伯約鏖兵
第百十三回 丁奉定計斬孫琳 姜維斗陣破鄧艾
第百十四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 姜維棄糧勝魏兵
第百十五回 詔班師後主信讒 托屯田姜維避禍
第百十六回 鍾會分兵漢中道 武侯顯聖定軍山
第百十七回 鄧士載偷度陰平 諸葛瞻戰死綿竹
第百十八回 哭祖廟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爭功
第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第百二十回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第一回 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
第二回 王教頭私走延安府 九紋龍大鬧史家村
第三回 史大郎夜走華陰縣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第四回 趙員外重修文殊院 魯智深大鬧五台山
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銷金帳 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第六回 九紋龍剪徑赤松林 魯智深火燒瓦罐寺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頭刺配滄州道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
第九回 柴進門招天下客 林沖棒打洪教頭
第十回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候火燒草料場
第十一回 朱貴水亭施號箭 林沖雪夜上樑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沖落草 汴京城楊志賣刀
第十三回 急先鋒東郭爭功 青面獸北京鬥武
第十四回 赤發鬼醉卧靈官殿晁天王認義東溪村
第十五回 吳學究說三阮撞籌 公孫勝應七星聚義
第十六回 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
第十七回 花和尚單打二龍山 青面獸雙奪寶珠寺
第十八回 美髯公智穩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第十九回 林沖水寨大並火 晁蓋梁山小奪泊
第二十回 梁山泊義士尊晁蓋 鄆城縣月夜走劉唐
第二十一回 虔婆醉打唐牛兒 宋江怒殺閻婆惜
第二十二回 閻婆大鬧鄆城縣 朱仝義釋宋公明
第二十三回 橫海郡柴進留賓 景陽岡武松打虎
第二十四回 王婆貪賄說風情 鄆哥不忿鬧茶肆
第二十五回 王婆計啜西門慶 淫婦葯鴆武大郎
第二十六回 偷骨殖何九叔送喪 供人頭武二郎設祭
第二十七回 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 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
第二十八回 武松威鎮安平寨 施恩義奪快活林
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蔣門神
第三十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鬧飛雲浦
第三十一回 張都監血濺鴛鴦樓 武行者夜走蜈蚣嶺
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錦毛虎義釋宋江
第三十三回 宋江夜看小鰲山 花榮大鬧清風寨
第三十四回 鎮三山大鬧青州道 霹靂火夜走瓦礫場
第三十五回 石將軍村店寄書 小李廣梁山射雁
第三十六回 梁山泊吳用舉戴宗 揭陽嶺宋江逢李俊
第三十七回 沒遮攔追趕及時雨 船火兒大鬧潯陽江
第三十八回 及時雨會神行太保 黑旋風斗浪里白跳
第三十九回 潯陽樓宋江吟反詩 梁山泊戴宗傳假信
第四十回 梁山泊好漢劫法場 白龍廟英雄小聚義
第四十一回 宋江智取無為軍 張順活捉黃文炳
第四十二回 還道村受三卷天書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第四十三回 假李逵剪徑劫單人 黑旋風沂嶺殺四虎
第四十四回 錦豹子小徑逢戴宗 病關索長街遇石秀
第四十五回 楊雄醉罵潘巧雲 石秀智殺裴如海
第四十六回 病關索大鬧翠屏山 拚命三火燒祝家店
第四十七回 撲天雕雙修生死書 宋公明一打祝家莊
第四十八回 一丈青單捉王矮虎 宋公明兩打祝家莊
第四十九回 解珍解寶雙越獄 孫立孫新大劫牢
第五十回 吳學究雙掌連環計 宋公明三打祝家莊
第五十一回 插翅虎枷打白秀英 美髯公誤失小衙內
第五十二回 李逵打死殷天錫 柴進失陷高唐州
第五十三回 戴宗智取公孫勝 李逵斧劈羅真人
第五十四回 入雲龍鬥法破高廉 黑旋風探穴救柴進
第五十五回 高太尉大興三路兵 呼延灼擺布連環馬
第五十六回 吳用使時遷盜甲 湯隆賺徐寧上山
第五十七回 徐寧教使鉤鐮槍 宋江大破連環馬
第五十八回 三山聚義打青州 眾虎同心歸水泊
第五十九回 吳用賺金鈴吊掛 宋江鬧西嶽華山
第六十回 公孫勝芒碭山降魔 晁天王曾頭市中箭
第六十一回 吳用智賺玉麒麟 張順夜鬧金沙渡
第六十二回 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場石秀跳樓
第六十三回 宋江兵打北京城 關勝議取梁山泊
第六十四回 呼延灼月夜賺關勝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
第六十五回 托塔天王夢中顯聖 浪里白跳水上報冤
第六十六回 時遷火燒翠雲樓 吳用智取大名府
第六十七回 宋江賞馬步三軍 關勝降水火二將
第六十八回 宋公明夜打曾頭市 盧俊義活捉史文恭
第六十九回 東平府誤陷九紋龍 宋公明義釋雙槍將
第七十回 沒羽箭飛石打英雄 宋公明棄糧擒壯士
第七十一回 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第七十二回 柴進簪花入禁苑 李逵元夜鬧東京
第七十三回 黑旋風喬捉鬼 梁山泊雙獻頭
第七十四回 燕青智撲擎天柱 李逵壽張喬坐衙
第七十五回 活閻羅倒船偷御酒 黑旋風扯詔罵欽差
第七十六回 吳加亮布四斗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
第七十七回 梁山泊十面埋伏 宋公明兩贏童貫
第七十八回 十節度議取梁山泊 宋公明一敗高太尉
第七十九回 劉唐放火燒戰船 宋江兩敗高太尉
第八十回 張順鑿漏海鰍船 宋江三敗高太尉
第八十一回 燕青月夜遇道君 戴宗定計出樂和
第八十二回 梁山泊分金大買市 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第八十三回 宋公明奉詔破大遼 陳橋驛滴淚斬小卒
第八十四回 宋公明兵打薊州城 盧俊義大戰玉田縣
第八十五回 宋公明夜度益津關 吳學究智取文安縣
第八十六回 宋公明大戰獨鹿山 盧俊義兵陷青石峪
第八十七回 宋公明大戰幽州 呼延灼力擒番將
第八十八回 顏統軍陣列混天象 宋公明夢授玄女法
第八十九回 宋公明破陣成功 宿太尉頒恩降詔
第九十回 五台山宋江參禪 雙林鎮燕青遇故
第九十一回 宋公明兵渡黃河 盧俊義賺城黑夜
第九十二回 振軍威小李廣神箭 打蓋郡智多星密籌
第九十三回 李逵夢鬧天池 宋江兵分兩路
第九十四回 關勝義降三將 李逵莽陷眾人
第九十五回 宋公明忠感後土 喬道清術敗宋兵
第九十六回 幻魔君術窘五龍山 入雲龍兵圍百穀嶺
第九十七回 陳觀諫官升安撫 瓊英處女做先鋒
第九十八回 張清緣配瓊英 吳用計鴆鄔梨
第九十九回 花和尚解脫緣纏井 混江龍水灌太原城
第一百回 張清瓊英雙建功 陳觀宋江同奏捷
第一百一回 謀墳地陰險產逆 蹈春陽妖艷生奸
第一百二回王慶因奸吃官司 龔端被打師軍犯
第一百三回 張管營因妾弟喪身 范節級為表兄醫臉
第一百四回段家莊重招新女婿 房山寨雙並舊強人
第一百五回宋公明避暑療軍兵 喬道清回風燒賊寇
第一百六回書生談笑卻強敵 水軍汩沒破堅城
第一百七回宋江大勝紀山軍 朱武打破六花陣
第一百八回喬道清興霧取城 小旋風藏炮擊賊
第一百九回王慶渡江被捉 宋江剿寇成功
第一百十回燕青秋林渡射雁 宋江東京城獻俘
第一百十一回 張順夜伏金山寺 宋江智取潤州城
第一百十二回盧俊義分兵宣州道 宋公明大戰毗陵郡
第一百十三回混江龍太湖小結義 宋公明蘇州大會垓
第一百十四回 寧海軍宋江弔孝 涌金門張順歸神
第一百十五回 張順魂捉方天定 宋江智取寧海軍
第一百十六回 盧俊義分兵歙州道 宋公明大戰烏龍嶺
第一百十七回 睦州城箭射鄧元覺 烏龍嶺神助宋公明
第一百十八回 盧俊義大戰昱嶺關 宋公明智取清溪洞
第一百十九回 魯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錦還鄉
第一百二十回 宋公明神聚蓼兒窪 徽宗帝夢游梁山泊

其實就是這些目錄,很凝練的概括!

『柒』 水滸傳主要人物分析 ,要有;何人,何時,何地,何事,怎麼做,結果。

潘金蓮 在中國可以說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潘金蓮的成名當然是緣於《水滸傳》和《金瓶梅》的描寫。進入現代社會以後,有鬼才之稱的魏明倫一出荒誕川劇《潘金蓮》,及然後洶涌而來的張宇的《潘金蓮》、何小竹的《潘金蓮回憶》和閻連科的《金蓮,你好》,掀起了一股「潘金蓮」熱。
幾百年來,她一直被訂在歷史恥辱柱上,成為妖冶、淫盪、狠毒的典型!但也有人同情她的遭遇,羨慕她追求自由反抗舊倫理的勇氣。這就是潘金蓮。經施耐庵初刻劃蘭陵笑笑生極度演繹而活在戲劇舞台文學作品市井百姓茶餘飯後的壞女人樣板。 雖然她第一次出現在文學著作中是《水滸傳》。但真正著重描寫這一人物形象並把她作為主角來描寫的則是之前的第一奇書《金瓶梅》。

林沖 上樑山經歷了一個由忍讓到絕望的過程,對統治者有清醒的認識。我們從以後章節里可以看到,在梁山這支隊伍中,林沖有強烈的反抗精神,他不相信宋朝天子會真心招安,對招安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招安不過是蔡京、高俅等奸臣設下的陷阱,招安凶多吉少。但是,林沖的意見沒為宋江所採納。他惱恨、痛苦、無奈,最後默默地死去。
林沖性格特徵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他使我們認識到了宋代「亂自上作,亂自下生」的歷史事實。林沖這個人物形象是典型環境中形成的典型性格。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剝削和壓迫,遭到人民的反抗。從鄭屠戶一類的地痞流氓到陸謙一類的惡吏,以及梁中書一類的貪官,還有蔡京、高俅這些朝中奸臣和昏庸無能的宋徽宗,形成一個龐大的壓迫階級。官逼民反,各個階層的受壓迫者都揭竿而起,走向造反的道路。林沖是受壓迫者中的一員,像他這樣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都如此下場,何況一般平民?所以出現方臘、宋江、王慶等農民起義軍也是自然的,亂自下生的根源是亂自上作。

花榮自上樑山後屢立戰功,被稱為「神臂將」「銀槍手」,梁山好漢受招安後,花榮隨宋江平定了遼國、田虎、王慶、方臘,其間,多次大顯神威,槍挑箭射,威風八面。他曾在蓋州城下,連射田虎部下大將方瓊、張翔、楊端等數人,被稱為「神箭將軍」,敵軍聞之喪膽;大戰睦州時,陣前一箭射死方臘手下國師鄧元覺立下大功。平南歸京後被授予應天府兵馬都統制。宋江受蔡、高、童、楊四奸陷害飲鴆而亡後,花榮、吳用聞訊趕至蓼兒窪,在宋江墓前大哭一場,雙雙自縊,赴義而亡。

武松 從小父母雙亡,由兄長武大郎撫養長大。武松自小習武,武藝高強,性格急俠好義。一次醉酒後,在陽谷縣景陽崗赤手空拳打死一隻猛虎,因此被陽谷縣令任命為都頭。武松兄長武大郎是一個侏儒,其美貌妻子潘金蓮試圖勾引武松,被拒絕,後被當地富戶西門慶勾引,姦情敗露後,兩人毒死了武大郎。為報仇,武松先殺潘金蓮再殺西門慶,因此獲罪被流放孟州。在孟州,武松受到施恩的照顧,為報恩,武松醉打蔣門神,幫助施恩奪回了快活林。不過武松也因此遭到蔣門神勾結官府進行的暗算,被迫大開殺戒。在逃亡過程中,得張青、孫二娘夫婦幫助,假扮成帶發修行的「行者」。武松投奔二龍山後成為該支「義軍」的三位主要頭領之一,後三山打青州時歸依梁山。
行者武松 一身虎膽,武藝高超,疾惡如仇,行俠仗義,愛打抱不平。

魯智深
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1)愛憎分明,剛爽豪邁,見義勇為,扶危濟困,嫉惡如仇:他非常同情關心被當地惡霸鎮關西欺侮的金家父女,在傾聽完金氏父女的控訴後,主動向金氏父女贈送銀兩,親自保護他們逃離虎口;等到金家父女逃離虎口後,他才來到鎮關西肉鋪前激怒鄭屠,讓其對自己動手,最終為民除害,這些表現了他扶危濟困、嫉惡如仇的優秀品質。
(2)慷慨大方,重義疏財:與金家父女沒有任何關系,但當傾聽完金家父女的控訴後,馬上主動提出要給金家父女盤纏讓他們回東京,當他掏出自己所有的銀子覺得不夠時,便向旁邊的李忠求助銀兩,當李忠不爽利地摸出二兩銀子時,魯達便認為李忠不仗義,將那二兩銀子丟還他。
(3)率直粗獷,勇而有謀,粗中有細:為了保證金氏父女能平安的離開,魯達竟在店門口「坐了兩個時辰」拖住店小二追尋金氏父女的舉動,「約摸金公去得遠了,方才起身。」 在懲治惡霸鎮關西的時候,不是不問青紅皂白就動手,而是採取先激後打的策略,讓鄭屠手持剔骨尖刀先動手,將他引到街上,當眾質問鄭屠,讓大家了解「拳打鄭屠」是正義的行動,直到後來不慎失手打死鄭屠,他也是隨機應變,遇險不驚:「這廝詐死,灑家和你慢慢理會。」「一頭罵,一頭大踏步走了」……這些都表現了魯達的勇而有謀、粗中有細的性格特點。

『捌』 貴卅名人錄歷史上在貴卅的名人

舍人,古代貴州的文化先驅者,漢武帝時代犍為郡敝邑(今貴州遵義)人,西漢時學問家。曾任犍為郡文學卒史,著有《爾雅注》三卷。《爾雅》是春秋到西漢初期,儒家為了解釋經書編輯而成的一部訓詰書籍,將中國古代經傳中難懂的同義詞和各種名物,分別歸類,逐一解釋。它是我國古代解釋次和名物的第一部重要詞書。盡管如此,一般人閱讀起來仍感艱深難懂,不易理解。因此犍為文學卒史舍人特為該書作注,"注古所未訓之經,其通貫百家,學究無人"。此書南朝肖粱時期失傳。
盛覽
盛覽,字長通,漢武帝牂牁郡(今貴州福泉一帶)人。當時著名的辭賦家司馬相如通西南夷,他曾去成都拜司馬相如師,學習辭賦,後被稱為"牂牁名士"。劉向的《西京雜記》中有提到他《列錦賦》和《合組歌》兩篇賦。盛覽學歸故里,積極從事教育,傳播學術文化,促進了古代貴州學術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亡波
亡波,漢牂牁鉤町(今貴州興義和廣西西部一帶)侯。漢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益州廉頭、姑繒民反,殺長吏,談指等二十四邑,凡三萬餘人皆反,朝廷遣水衡都尉發蜀郡、犍為、奔命萬餘人,擊牂牁,大破之。" 鉤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長人民擊反者,斬首捕虜有功,漢中央朝廷封他為鉤町王。
邯、承
邯,西漢末年牂牁(今貴州福泉一帶)鉤町王,承為其弟。公元9年,王莽篡位,命五威將軍王奇帶著印綬,到各地更改王侯以下各級官吏官名,貶鉤町王為侯。鉤町王邯"怨怒不附",起兵反叛。王莽指示牂牁大尹周歆設圈套誘殺邯。承起兵復仇,殺歆,西南各地群起響應。王莽於公元16年至21年間,先後三次派兵鎮壓,更激起西南各族人民反抗,王莽軍死傷數萬,終未鎮壓下去。
謝暹
謝暹,西漢末年牂牁郡(今貴州福泉一帶)人,任牂牁郡功曹。時逢各地農民大起義,地方豪強紛紛割據,西南大部為公孫述所佔。公元25年劉秀河北稱帝,建立東漢政權。同年(即漢光武帝建武元年)謝暹以牂牁郡功曹身份,聯合本郡龍、傅、尹、董幾家大姓起來"保境為漢",反對公孫述的地方割據,並派遣專使,繞道番禺江北上河北,向漢光武帝劉秀進貢,示忠於漢。劉秀封謝暹"義郎",並世代承襲。
尹珍
尹珍(79-166年),字道真,東漢牂牁郡母斂縣(今貴州正安縣)人。著名學者、文學家、教育家和書法家。他自以生於他自以生於遐裔,深感本地文化落後,沒有學校,未得入庠序求學,遂在東漢桓帝時,乃遠道跋涉數千里,從南方到中原求學,拜經學家許慎學習五經,又向應世叔學習圖讖,通三才。學成回鄉後,在夜郎地區開辦學館,傳授儒家經典知識和文字學,為家鄉辛勤培育學子,傳播文化,是發展夜郎地區文化的先驅,促進了中原與西南邊陲的文化交流。因擅長經術,還受到東漢朝廷的高度重視,在東漢桓帝延熹年間(158-166年),被朝廷以經術選用,歷任尚書承郎,荊州刺史等職。他的老師應世叔當時為司隸校尉,師生並顯一時,是當時全國知名的人物。他還是當時著名書法家。據唐代張顏遠《法書要錄》稱:南北朝王愔《文學志》一書中,列舉了秦漢以來著名書法家一百二十人中,就有尹珍。尹珍對大西南,特別是對貴州學術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了紀念他"凡屬牂牁舊縣,無不稱先師",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遵義府學教授莫與儔在府學宮創立漢三賢祠,奉祠舍人、盛覽、尹珍,尊敬他們為地方文教楷模。民國時,從正安縣劃出一部分土地,設立道真縣,在道真縣及貴陽市扶風山,都修有尹道真祠。
付寶
付寶,字紀圖,東漢牂牁郡平夷縣(今大方、畢節、織金、黔西一帶)人,歷任尚書郎,長安令、巴郡太守等,有德名。
尹貢
尹貢,東漢時牂牁郡夜郎縣(今安順一帶)人。歷任尚書承郎,長安令,彭城相等,是繼付寶之後被稱為"亦有名德"的人才。
濟火
濟火,彝名妥阿哲,三國時蜀漢牂牁郡西部(今貴州黔西、大方一帶)人,部落首領,為六祖中慕齊齊(即默部)東移貴州水西的第五代彝族君長,他習戰斗,尚信義,善撫其家眾,深受部落的愛戴。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蜀相諸葛亮南征,濟火與其結盟,獻糧通道以迎師。佐諸葛武侯平定西南和擒孟獲。武侯表封他為"羅甸國王",授予"丹書鐵卷",令治理慕胯(今貴州大方、金沙、黔西、織金、納雍、水城一帶),世長其地。後又受劉禪詔,討平普里叛亂。時濟火年見高,劉禪賜銀鳩杖,以表寵異之極。濟火是貴州水西安氏的始祖之一,水西安氏大姓自此發跡一千多年。
爨習
爨習,三國時蜀漢南中(今貴州境內)人。為南中大姓,世為寧州地方豪強,擁有大批部曲。諸葛亮南征時,收為部屬,官至領軍。
謝恕
謝恕,西晉牂牁郡(今貴州福泉一帶)人,任牂牁郡太守。西晉末年,中國出現了分裂混戰的十六國割據局面,李雄在成都建立割據政權,自封成都王,國號大成。東晉成帝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李雄以東晉統治者力量薄弱,無暇顧及西南的時候,派其弟李壽率大軍打敗寧州刺史尹奉,南中地區盡為大成所有,惟有牂牁郡太守謝恕保郡為晉,將李壽擊敗,受到東晉王朝的信任和嘉獎,官至撫夷中郎將、寧州刺史冠軍。東晉還在今貴陽地區置晉樂縣,以表"萬民康樂","長治久安"之意。東晉成帝咸康六年(公元340年)。李壽又派李奕帶兵征牂牁,太守謝恕保城拒守,再次受到東晉王朝的褒獎。
爨瓚
爨瓚,南北朝時梁朝寧州(今貴州境內)人。世為地方豪強,擁有大批部曲。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梁王朝調徐文盛帶兵往荊州勤王,寧州空虛,爨瓚乘機據有其地,並有諸部,延袤二千餘里。梁元帝承聖二年(公元553年),爨瓚以其地降北周,北周授其南寧州刺史,允其子爨翫、爨震承襲,作為羈縻州。
阿台、阿輪
阿台、阿輪,兩兄弟,南北朝北周時東爨(今貴州貞豐一帶)人。為烏蠻人,系三國蜀漢羅甸國牂牁酋長濟火的後裔。阿台時居毋縣地(今貴州興義境內)一帶,北周時(公元561-583年)遙授為樹帥大將,支持他發展地方勢力。阿輪則居漏江縣(今普安縣地)。
爨震
爨震,南北朝時梁朝寧州(今貴州境內)人。世為地方豪強,擁有大批部曲。其父爨瓚於梁元帝承聖二年(公元553年)以其地降於北周,被北周授為南寧州刺史,死後,分東、西爨,爨震稱為東爨,居夜郎縣、談指縣,即今貴州貞豐一帶。隋朝初年(公元581年),南寧州爨震恃遠不附降。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朝廷派韋沖為南寧州總管,以解決地方割據勢力。東爨爨震、西爨爨翫見形勢變化很快,不能觀望,便自動到總管所在地降附於隋朝。
田羅駒
田羅駒,隋朝黔安郡(今貴州沿河一帶)人。黔安蠻起義首領。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田羅駒率眾起義反隋,暴君隋煬帝派武侯驃騎大將軍郭榮帶兵鎮壓。
田思飄
田思飄,隋朝黔安郡(今貴州沿河一帶)人。黔安蠻起義首領,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繼頭年田羅駒起義被鎮壓下去後,田思飄又率眾起義,殺隋將軍鹿願,圍太守蕭造。隋朝行軍總管周法尚率將軍李景、裴仁基等分九路圍剿,攻進清江一帶。黔安一帶的少數民族遭殘酷鎮壓。
謝龍羽
謝龍羽,隋朝末年牂牁郡(今貴州福泉、甕安、余慶一帶)人。為當時土著首領。隋朝末年,政局動盪,天下大亂,"土宇分崩",居住在黔中地區的牂牁郡首領謝龍羽"保境自固",以待定局。唐王朝建立之後,天下大定,於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謝龍羽遣使入朝,率土歸附。唐王朝以其地置牂州,封其為牂州刺史、夜郎郡公。當時牂州與充州、應州、矩州、庄州、琰州等都歸其統治。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謝龍羽親率謝氏各支首領晉京朝貢,唐王朝以其地分數州,以謝氏各支首領分封刺史,封謝龍羽為牂州刺史,轄今甕安、余慶等地,史稱"牂州謝",各支首領分別為"東謝"、"允州謝"、"南謝"、"西謝"、"矩州謝"等。
謝元深
謝元深,唐朝應州(今貴州黔東南一帶)人。為土著酋長。在當地威信很高,其部落的人都尊敬他。謝氏一族,法不育女,自雲高姓不可下嫁。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隨牂州刺史謝龍羽晉京朝貢。他"冠烏熊皮冠,若今之髦頭,以金銀絡額,身披毛帔,韋皮行膝而著履。"朝廷以其地置應州,封他為應州刺史。史稱東謝。
謝元齊
謝元齊,唐朝充州(今古阡、銅仁一帶)人。。為土著首領。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隨牂州刺史謝龍羽晉京朝貢。朝廷以其地置充州,封他為充州刺史。史稱"充州謝"。
謝強
謝強,唐朝庄州(今貴州惠水、長順一帶)人。為土著首領。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隨牂州刺史謝龍羽晉京朝貢。朝廷以其地置南壽州,封他為南壽州刺史。史稱"南謝"。四年後改為庄州。
謝法成
謝法成,唐朝矩州(今貴州貴陽)人,為土著首領。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隨牂州刺史謝龍羽晉京朝貢。朝廷以其地置矩州,封他為矩州刺史。史稱"矩州謝"。曾受唐朝黔州都督府派遣,前往古牂牁昆明羅氏(又稱烏蠻)"招諭",說服昆明比樓等七千戶於唐高宗總章三年(公元670年)歸附唐朝廷。
趙摩
趙摩,唐朝明州(今貴州貞豐一帶)人。土著酋長,有戶萬余。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遣使入朝,內附唐朝。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朝以其地置明州,封他為明州刺史。史稱"西趙"。
比婁
比婁,唐朝祿州(今貴州畢節一帶)人。彝族君長。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比婁應矩州刺史謝法成招慰,率部落七千戶內附,唐高宗總章三年(公元670年)設祿州、湯望州,由比婁和他弟弟阿七分治。祿州即畢節,湯望州即是後來的郎岱(今六枝)、平遠(今織金)、水城等地。
謝無靈
謝無靈,唐朝矩州(今貴州貴陽)人。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謝無靈率眾起義,經過一番戰斗,被黔州都督李子和鎮壓。
田道遠
田道遠,字從善,號世魁,唐朝思州(今貴州務川縣)。唐朝義軍兵馬使田克昌之長子。唐睿宗景雲二年(公斤711年)參加征剿黃土坡%僚有功於朝廷,授義軍兵馬使,為貴州思州田氏五世。
謝疆
謝疆,唐朝庄州(今貴州獨山、惠水一帶)人,土著首領。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朝廷許其地為羈縻州,封他為庄州刺史,史稱"南謝蠻",領八縣。
田公榮
田公榮,字子爵,號竹齊,唐朝思州(今貴州務川縣)人,唐朝義軍兵馬使田道遠之子。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八月貢寶馬方物,授父職義軍兵馬使,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加思州節度使,升中書侍郎。為貴州思州田氏六世。
趙君道
趙君道,唐朝%%(今貴州境內)人。土著大酋長。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曾入朝進貢,獻方物。唐代宗大歷中年(公元772年左右)和唐德宗貞元初年(約公元785年),還數次遣使晉京朝貢。
趙國珍
趙國珍,唐朝充州(今貴州境內)人。為唐朝明州刺史趙摩之後,初任充州刺史謝嘉藝的部屬首領。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南詔王閣邏鳳叛,宰相楊國忠兼劍南節度使,以國珍有方略,授黔中都督。詔其征計南詔。他實力強盛,屢敗南詔,成為唐朝抗拒南詔的大勁敵,護五溪十餘年。唐代宗年間(公元762-779年),擢升工部尚書。其後人取代謝氏為充州酋長,世襲黔中都督到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海通
海通,唐朝貴州人。他是一個和尚,四川樂山大佛就是他開鑿的,他為了募集資金,挖出自己的一隻眼球放在盤子里,托缽化緣,以示自己的決心和誠意。現在樂山大佛後有海通塑像,上書"唐代貴州人"。
宋鼎
宋鼎,唐朝蠻州(今貴州開陽一帶)人。自稱西南番大酋長。曾任正議大夫,檢校蠻州長史。繼襲蠻州刺史,資陽郡開國公。在唐朝的黔中地區為後起之秀,戶口殷盛,人力強大,鄰側諸蕃皆敬憚。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晉京朝貢,同行的有巴江縣(今貴陽市烏當區巴香里)縣令宋萬傳等。朝廷官封依舊。
趙主俗
趙主俗,唐朝牂牁(今貴州境內)人。土著酋長。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晉京朝貢,次年,朝廷授主俗官封,褒獎其"朝貢不絕",其後十一年中,還五次遣使入朝,與唐中央朝廷保持較密切的關系。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又三次入朝,朝廷委官領其使,並"齋國信物,降璽書賜其王"。唐穆宗長慶中年(823年左右),和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均有朝貢。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至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1年),凡七次遣使入朝。
阿佩
阿佩,彝族,唐朝明州(今貴州貞豐一帶)人,土著首領。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阿佩以所屬明州地歸附唐朝廷。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36),朝廷封他為羅甸王(簡稱羅王),所領地曰羅甸國(簡稱羅國),治所在令貞豐縣東南的羅王亭,轄地在今貴州貞豐、晴隆,關嶺一帶,世襲爵位。朝廷又封其別帥烏蠻普里部首領為滇王(今貴州晴隆境內某山有滇池而得名,非雲南滇池),後改名普寧郡王,治所在今貴州安順西七十里羊武寨。
羅太汪
羅太汪,羅榮的玄孫,唐朝播州(今貴州遵義縣)人。世襲播州土官。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南詔叛唐,攻陷播州,羅太汪逃到瀘州祖羅仁勇家避住,朝廷命蔡、宋、康、高四經略討之,不克。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朝廷又命總戎太原人楊端率軍討伐。楊取道瀘州、敘永,羅太汪赴軍營獻策,並隨軍收復播州。羅太汪與楊端共領播州,自居副職。
宋朝化
宋朝化,五代後唐時牂牁清州(今貴州清鎮)。當時任清州八郡刺史。後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宋朝化率領八郡各刺史和羅甸王、普露靜王等九個昆明大鬼主等153人的使者團晉京朝貢,獻方物。朝廷賜贈銀器等禮品,增進了貴州與中原的聯系。
尹懷昌
尹懷昌,五代後晉時都勻人,土著大酋長。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42元),尹懷昌率其所屬十二部歸附於湖南的楚王馬希范。
莫彥殊
莫彥殊,五代後晉時南寧州(今貴州惠水一帶)人,為當地土著酋長。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42年),率其本部十二州歸附於湖南的楚王馬希范。
張萬凌
張萬凌,五代後晉時牂牁(今貴州境內)人,為牂牁土著酋長。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42年),張萬凌率領所屬的思州、夷州等八州歸附在湖南的楚王馬希范。
田景遷
田景遷,北宋初年珍州(今貴州正安、桐梓一帶)人。土著酋長,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率土歸附宋朝廷,朝廷賜名珍州,封田景遷為珍州刺史。宋太祖開寶元年(公元968年)改名西高州,又稱夜郎郡。領夜郎、麗皋、榮德、樂源四縣。
龍彥滔
龍彥滔(?-971),五代時南寧州(今貴州惠水一帶)人。土著大酋長,為黔南八姓番奉為西南番主。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晉京朝貢,宋王朝授其為南寧州刺史、歸德將軍、番落使。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去世,由其子龍漢塘襲南寧州刺史。
普貴
普貴,北宋初年烏蠻(今貴州大方一帶)人。彝族土著首領。北宋初年,其祖父烏蠻豪長羅氏主色入侵矩州(今貴陽市),驅逐矩州領主謝氏,毀其城垣,改名黑羊箐,自己則駐扎石人山(今貴陽市白雲區)控之,自稱"石人部落"。不久羅氏主色退居水西之地,由普貴的父親若藏守石人山和矩州。宋太祖開寶七年(公元974年),普貴晉京,以所領矩州之地歸順宋朝廷,土語訛"矩"為"貴",宋太祖趙匡胤予以敕書,文中有"惟爾貴州,元在要服"。"貴州"一詞始見於文獻。宋太祖封普貴為矩州刺史。
宋景陽
宋景陽(?-987),宋朝初年蠻州(今貴州開陽、貴陽市烏當區一帶)人。土著豪長。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景陽奉朝廷派遣平定廣右壯族有功,被授予"寧遠軍節度使、蠻州總管府部管"。從此,宋氏實力大增,遂驅逐烏蠻羅氏,奪得矩州(今貴陽市),設大廳谷落總管府,將羅氏鴨池河以東屬地全部佔領,形成雄長一方的封建大領主,史稱"水東宋氏",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宋景陽逝世,贈太尉,謚忠成。朝廷錄其功,俾子孫世爵茲土。
龍漢璿
龍漢璿,北宋南寧州(今貴州惠水一帶)人。南寧州事兼番落使。宋太宗太平天國六年(公元981年),龍漢璿遣牂牁諸州酋長趙文橋率百餘人晉升京朝貢獻方物,並上繳後蜀孟氏所授的印符,於是,朝廷授龍漢璿為歸德將軍、南寧州刺史,以趙文橋等並為懷化司戈。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龍漢璿又遺其弟龍漢興入朝,三年(公元992年),龍漢興及都統龍漢堯、刺史龍光顯、龍光盈等貢馬及硃砂等。
龍漢堯
龍漢堯,北宋南寧州(今貴州惠水一帶)人。南寧州都統,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曾隨南寧州刺史龍漢璿之弟龍漢興、刺史龍光顯、龍光勇等入朝,進貢馬匹及硃砂。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龍漢堯遣使龍光進率西南牂牁各部一龐大的使節團入朝,並帶去一個民族歌舞團,第一次把貴州的歌舞和蘆笙帶到了中原,促進了貴州與中原的文化交流。皇帝詔授龍漢堯為寧遠大將軍,封歸代王,授保順將軍龍光盈、龍光顯並為安化大將軍,授龍光進等24人為將軍、郎將、司階 、司戈,其從者分授甲頭王子、刺史、判官、長史、司馬、長行、兼人等職。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龍漢堯又遺使者龍光腆率牂牁各部千餘人入朝,詔授龍光腆等130人安封。五年(公元1002年),龍漢堯再遣1600人入朝,進貢馬460匹等。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龍光進再次入朝。南寧州龍氏盛極一時,成為黔南的一大望族。
龍光進
龍光進,宋朝南寧州(今貴州惠水一帶)人。南寧州望族,南寧州刺史龍彥滔之後。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他受南寧州刺史龍漢堯的派遣,率西南牂牁郡各番主組成的1000多人的一個龐大使節團晉京朝貢。並帶去一個民族歌舞團,在皇帝面前作了藝術表演,一個吹瓢笙,如蚊蚋聲,良久,數十人邊袂宛轉而舞,以足頓地為節,輕歌曼舞,清新而又粗獷的苗族著名"水曲"蘆笙舞響徹整個殿堂。歌舞是貴州各族人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他們抒發感情的一種主要方式,貴州歌舞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民族特色。龍光進第一次把貴州歌舞和蘆笙帶到中原,促進了貴州與中原的文化交流。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龍光進曾再交率使團入朝,進一步加強了貴州與中原的聯系。
田正允
田正允,字成仁,宋朝思州(今貴州務川縣)人。宋朝右僕射平章事田承文之子。宋仁宗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八月收復南邊叛寇王貴千、傳事魯等,初授義軍兵馬使、後升都指揮,封武略將軍。為貴州思州田氏十二世。
田士儒
田士儒,字崇古,寧朝思州(今貴州務川縣)人。宋朝武略將軍田正允之子,初授義軍兵馬使。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2年)春平定廣元之亂,加都指揮使。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征討瀘南叛寇,累加都指揮使,封義勇武略將軍。為貴州思州田氏十三氏。
楊晟台
楊晟台,北宋誠州(今貴州天柱、錦屏一帶)人。農民起義首領。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因宋神宗已死,哲宗上台後,廢除了王安石的改革政策,朝廷又陷入了財政危機中,便於次年罷沅州、誠州、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誠州人楊晟台乘朝廷兵力薄弱之際起義,廣西、湖南比如震驚。朝廷以唐義問為湖北轉運使,帶兵征討。起義軍斷渠陽道,宋軍不得進。唐義問則繞往其背,起義軍防守不及。數千人被屠殺,起義失敗。
趙高峰
趙高峰,北宋桐梓人,曾官至長沙太守。宋哲宗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告歸,敕賜所居名"青蓮院"。著有詩集,惜已亡。等等。。。。

『玖』 播州楊氏的其他人物

任次姓名就職時間任期備注1楊端丙申876392楊牧南乙亥915463楊部射辛酉版961144楊三公乙亥97525楊實權丁丑977216楊昭戊戌998467楊貴遷甲申104429先祖楊信,曾祖楊業,祖父楊延昭,父親楊充廣。楊充廣南征
與播州楊昭通譜,因楊昭無子,遂將子貴遷過繼於楊昭,
由此,守播境者皆楊業之後裔。 8楊光震癸丑1073229楊文廣乙亥10951510楊惟聰庚寅11102711楊選丁巳11371212楊軫己巳11493413楊粲癸卯11836114楊價甲辰12441015楊文廣甲寅12541216楊邦憲丙寅12662517楊漢英辛卯12913118楊嘉貞壬戌13221219楊忠彥甲戌1334720楊元鼎辛巳1341121楊鑒壬午13421822楊鏗庚子13603923楊升己卯1399724楊綱丙戌14064325楊輝己巳14491126楊愛庚辰14603727楊斌丁巳14972328楊相庚辰15202329楊烈癸卯15432830楊應龍辛未157129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楊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