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碚復興鎮歷史
復興鎮位於重慶市北碚區東部,幅員65.39平方公里,轄12個村212個村民小組和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35801人,其中農業人口33447人,非農業人口2354人,耕地面積25953畝。農業方面主產水稻、玉米兼產小麥、胡豆、豌豆、大麥、高粱、小米、紅苕、豆類、洋芋等谷類,出產柑桔、柚子、桃、李、杏、梨、棗子等水果,養殖業以養生豬為主,兼養牛、羊、雞、鴨、鵝、兔等,2004年全鎮糧食總產13430噸。 復興鎮的農業結構模式基本上還是一套沿用幾十年的老模式,農民種植稻穀、小麥滿足基本口糧,種植玉米、紅苕等喂養生豬,利用山坪塘、小型水庫養白鰱、草魚、鯽魚等大眾魚,利用承包地、荒山栽植廣柑、桃、李等傳統水果。復興鎮的農業結構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農村經濟結構單一,整個農產品的特點不突出。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和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以及重慶市農業稅的全面取消,復興鎮的農業出現了轉機。農民從傳統的農業中走出來,新的農業產業結構模式開始形成。
經濟特色
復興鎮的黑水灘河是一大自然資源,有一養殖大戶巴渝農業開發公司在河中高密度養殖特色魚類,有江團、叉尾魚、俄羅斯鱘等,這些特色魚類具有檔次高、品種稀缺的特點,價格是普通魚類的幾倍至幾十倍。該復興鎮流水養魚基地被認定為全市無公害漁業示範基地。復興鎮還推廣了1萬畝優質水稻和一千畝再生稻的種植。
『貳』 關於重慶的橋的故事
觀音橋的故事
很久以前的一天,天近黃昏,古江州北岸忽電閃雷鳴回,大雨好一般似天河倒灌,答溪水陡漲八尺,淹沒了那條通往北岸叫做「接龍蹬」的要道。一群收工回家的農夫村婦頓時被困在岩邊,在捶胸頓足號呼!蒼天危急中,人們驀見萬朵白蓮花如祥雲一般從天邊緩緩飄來,不偏不倚,正落在「接龍蹬」上,驚濤駭浪中鋪出一座蓮花橋來。農人們來不及多想,趕緊牽起牛,拖起箢兜,跑過蓮花橋。回頭看時,雨往彩虹現,蓮花合而為一,升上天空。蓮台上,端坐著慈眉善目,手托凈瓶柳枝,救世救難的觀世音---------。江北「觀音橋」因此得名。
滄海桑田,如今的「觀音橋」是一座氣勢磅礴、莊重典雅、傳承歷史的城市雕塑。這座江北標志性建築由1800噸天然花崗石砌刻而成,於2005年榮膺「全國十佳最具公眾影響力」的城市雕塑。它將相伴著江北人民走向明天,走向世界。
『叄』 重慶一中的歷史故事
重慶市第一中學於1931年建校,初名為重慶市立初級中學。先後易名為重慶市立中學、重慶市立第二中學、重慶市立第一中學。1950年正式定名為重慶市第一中學。
歷史沿革編輯
校本部教學樓
1931年,重慶市市立中學開辦,其起源於渝州市立公辦中學,校址在重慶石灰市,後遷兩浮支路。初名為「重慶市立初級中學」。
1940年學校定址於沙坪壩劉家院,並更名為「重慶市立中學」,成為重慶當時唯一一所初高中皆俱備的市立公辦完全中學。
1946年,當時政府為收留各校留渝而無家可歸的戰區學生,在小龍坎、三洞等地建立重慶市立第二中學。並將原「重慶市立中學」再次更名為「重慶市立第一中學」。
1950年,重慶市立第一中學和重慶市立二中合並,更名為四川省重慶市第一中學校。
1953年,被重慶市政府命名為重慶市重點中學,校址在沙坪壩沙南街。
1981年,學校被命名為四川省重點中學,重慶直轄後命名為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直屬的重點中學。
1997年,學校更名為重慶市第一中學校。本部位於重慶市文化中心沙坪壩區,另在虎溪鎮和渝北區設有分校。同時與美國知名教育集團Kaplan合作建立了重慶一中國際實驗分校,位於北部新區鴛鴦街道。
2005年7月,重慶一中國際實驗分校成為重慶市唯一獲得國家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資質的中學。[3]
根據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直屬2所小學、7所完全中學屬地管理實施方案,2015年7月16日,重慶一中下劃沙坪壩區教育委員會管理。
—— 來源於網路
『肆』 水煮肉片的歷史典故
水煮肉片是一道漢族新創名菜,屬於渝菜,是水煮魚的衍生菜,水煮魚起源於重慶渝北的一次廚藝大賽。因肉片未經劃油,以水煮熟故名水煮肉片。
『伍』 重慶主城有哪些香火旺一點的寺廟啊,有底蘊安靜一點的。
1、龍頭寺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民族路
羅漢寺始建於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原名治平寺。寺因羅漢洞而建。《蜀中名勝記》載:「治平寺……有羅漢、先天二洞,皆古洞。」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因前殿坍圮,改建龍神祠。後又稱羅漢寺、古佛岩。全國重點佛教寺廟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市佛教協會駐地。
寺廟是佛教建築之一,漢傳佛教的寺廟均是中式建築風格,藏傳佛教的寺廟以中式建築風格為主。中國寺廟建築則恰好相反,它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
壇廟建築是中國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築,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文廟(如孔廟)、武廟(如關帝廟)、泰山岱嶽廟、嵩山嵩岳廟、太廟(皇帝祖廟),各地還有祭社(土地)稷(農神)的廟,都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民族文化的特點。
壇廟建築的布局與構建原構與宮殿建築一致,只是建築體制略有簡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黃色。
『陸』 重慶解放碑歷史
歷史
一、抗日戰爭之前
現解放碑一帶原叫「督郵街」,因這里有一官辦郵局而得名。當時僅有幾家葯鋪、綢緞庄和賣文房四寶的公司外,其餘都是居民住宅如楊家大院、周家大院等。督郵街四條窄巷交匯處有一僅幾十平方米的空地,稱「大什字」,如今就是解放碑中心一帶。
二、「精神堡壘」
紀功碑舊址原先是通高七丈七尺的木結構建築——精神堡壘,方型錐體炮樓式,1940年11月始建,1946年10月拆除。該建築物象徵抗戰到底的決心和弘揚禦侮的精神。
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中國與美國和英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日本、德國、義大利三國軸心作戰,從這時起,中日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1940年3月12日國民政府在重慶都郵街廣場中心主持修建「精神堡壘」,於1941年12月31日落成。「精神堡壘」由「國民精神總動員會」等四家單位承建,採用木質結構,四方形,跑樓式,高七丈七尺(約26米),有旋梯可達頂端,碑頂設時鍾、方向標志和風速風向儀,由當時的國民政府修建。
建碑的意義是:激勵全國人民的抗戰士氣,勉勵同胞當有抗戰到底的精神,命名它為「精神堡壘」。「七丈七尺」象徵「七·七抗戰」。
三、抗戰勝利紀功碑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在「精神堡壘」原址上修建「抗戰勝利紀功碑」,記全國軍民的浴血奮戰之功。
1946年10月31日,「精神堡壘」原址彈坑新紀念碑奠基。12月,新紀念碑正式動工,改為八角形柱體盔頂鋼筋混凝土結構。
1947年8月紀念碑主體完工,同年10月10日竣工,碑身刻「抗戰勝利紀功碑」,時稱「紀功碑」,外形即今日所見解放碑。在解放碑中,至今仍然存放著美國總統羅斯福在二戰勝利時寫給重慶人民的信。
四、重慶人民解放紀念碑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重慶主城。1950年10月1日,西南軍政委員會更改碑上文字和圖案,劉伯承改題「重慶人民解放紀念碑」,簡稱「解放碑」,由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變為紀念重慶被「解放」。
(6)渝北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抗戰勝利紀功碑暨人民解放紀念碑,本名抗戰勝利紀功碑,1949年後改稱重慶人民解放紀念碑,簡稱解放碑,位於重慶市渝中區的中心地帶,民族路、民權路、鄒容路交匯的十字路口處,是重慶的標志建築物之一。
1987年1月23日列為重慶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初定名單。1991年4月16日公布為四川省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購
解放碑商圈是重慶最大的商圈,到解放碑自然少不了逛商場,這里匯集了諸多知名商場,另外品牌專賣店也比比皆是。
吃
吃的也不少,不過較為有趣的是好吃街,從臨江門沿鄒容路過了解放碑第一個十字路口往右就是好吃街了。
解放碑「好吃一條街」是八一路(解放前為保安路)的中段,僅205米長。來到重慶解放碑「好吃街」,不得不吃的小吃有:酸辣粉、麻辣串(鴨肝、魷魚、毛肚、牛肚、雞腳和各種蔬菜串串)、炒栗子、刨冰等等。
住
解放碑有很多的大型酒店,可選擇自己喜歡的品牌入住。
行
除了有多路公交直達外,楊家坪方向的朋友乘輕軌也可到達解放碑的繁華地帶,對於有車一族來說,其實建議打車去。
『柒』 重慶巴南的由來 急~~~~~
過去叫 巴縣 在還沒有重慶城之前 那裡就是政府所在地的!
『捌』 中國歷史文明古鎮
江南古鎮
同里鎮
水畔古建憶輝煌
周庄鎮
中國第一水鄉
角直鎮
原味水鄉異樣情
木瀆鎮
幽遠的園林古鎮
錦溪鎮
民間博物館之鄉
千燈鎮
亭林故里戲曲之源
蘇州沙溪鎮
古街古橋孤島故居
黃橋鎮
古韻之外的光輝
沙家浜鎮
綠色公園 紅色古鎮
安豐鎮
安康豐樂之縝
淳溪鎮
小巷深處有人家
余東鎮
風城海鹽運三江
邵伯鎮
東西南北四湖通
溱潼鎮
人文薈萃的水鄉小島
烏鎮
中國江南的封面
西塘鎮
煙雨廊棚,幽深古弄
南潯鎮
詩畫水鄉的大氣風格
新市鎮
仙潭旁有蠶花苗
龍門鎮
山水閩的孫權故里
慈城鎮
江南第一古縣城
東浦鎮
鑒湖岸邊飄酒香
安昌鎮
師爺的故園
前童鎮
來自遠古的寧靜
石浦鎮
漁港古鎮漁家情
佛堂鎮
佛堂市興永千秋
皤灘鎮
隱藏在山水之間
岩頭鎮
水秀村古灘林美
廿八都鎮
百家姓鎮文化邊城
三河鎮
皖中商品走廊
許村鎮
徽州第一進士村
萬安鎮
羅盤之鄉徽州古埠
水東鎮
棗鄉老街聖母堂
毛坦廠鎮
大剮山中的水鄉
朱家角鎮
上海威尼斯
楓涇鎮
三畫一棋集一鎮
嘉定鎮
園林之城古韻濃
上海新場鎮
小小新場賽蘇州
B 巴蜀古鎮
黃龍溪鎮
萬般風情集一身
洛帶鎮
西部客家第一鎮
安仁鎮
川西壩子上的庄園
成都新場鎮
丘山撤落的西蜀水鄉
平樂鎮
天府南來第一州
太平鎮
紅色古鎮的永遠記憶
堯壩鎮
人傑地靈占堯天
福寶鎮
恬靜如水的福天寶地
李庄鎮
萬里長江第一鎮
仙市鎮
古鹽道上的明珠
昭化鎮
蜀國第二都
恩陽鎮
早遲恩陽河
老觀鎮
小峨眉大糧倉
羅泉鎮
川中第一龍鎮
豐盛鎮
長壽之鄉多奇觀
龍興鎮
「五馬歸巢」之寶地
金刀峽鎮
渝北小江南
走馬鎮
民間故事之鄉
淶灘鎮
漁火燃波影
安居鎮
危城三面水
雙江鎮
雙溪環繞的古鎮
松溉鎮
長江畔一品古鎮
中山鎮
天賜的藍琥珀
塘河鎮
桫桫搖曳馬頭牆
東溪鎮
川東第一山水小鎮
西沱鎮
千里鹽道上的土家古鎮
龍潭鎮
把竿何日釣龍潭
青岩鎮
曲蒼深處聽足青
天龍鎮
屯堡文化韻味濃
安順舊州鎮
未有安順已有舊州
土城鎮
地球紅飄帶上的明珠
黃平舊州鎮
金盆銀碗玉帶聖水
西江鎮
載歌載舞醉苗疆
C 北方古鎮
楊柳青鎮
中國木版年畫之鄉
古北口鎮
長城下酌燕京門戶
淄博新城鎮
漁洋故里,古韻新風
廣府鎮
古城·采韻·太極鄉
大社鎮
冀南第一古鎮
天長鎮
典型的宋代山城
暖泉鎮
暖泉歸來不看花
磧口鎮
九曲黃河第一鎮
娘子關鎮
天下第九關
靜升鎮
晉中第一鎮
汾城鎮
銀太平的古韻古節
大陽鎮
山西第一大村
陳爐鎮
千年青瓷故鄉
青城鎮
黃河千年古鎮
連城鎮
藏傳佛教勝地
大靖鎮
甘肅四大古鎮之一
甘南新城鎮
飽經滄桑的隴上古鎮
哈達鋪鎮
紅軍長征的「加油站」
隴城鎮
媧皇故里故事多
牛庄鎮_
關東第一河港古鎮
永陵鎮
中華滿族第一鎮
葉赫鎮
三代皇後的故鄉
烏拉街鎮
滿族發祥地
D 中原古鎮
朱仙鎮
木版年畫的故鄉
古滎鎮
一鎮三寶,一步三嘆
神垕鎮
中國鈞瓷之都
竹溝鎮
回味革命故事
賒店鎮
天下第一店
荊紫關鎮
一腳踏三省的古鎮
七里坪鎮
大別山中的紅色古鎮
周老嘴鎮
湘鄂西根據地的首府
程集鎮
聞風便有三分醉
瞿家灣鎮
洪湖之濱的紅色明珠
汀泗橋鎮
戰壕場地聽廝殺
龍港鎮
天然的革命歷史博物館
枝城鎮
中國水泥工業的搖籃
上津鎮
朝秦暮楚
里耶鎮
天下秦城承載輪回
芙蓉鎮
米豆腐香飄芙蓉鎮
靖港鎮
曾經的人間天堂
瑤里鎮
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
上清鎮
道教文化濃郁
葛源鎮
葛之源頭
E 嶺南古鎮
赤坎鎮
中西合璧的文化古鎮
沙灣鎮
龍獅之鄉飄色之地
石龍鎮
舉重之鄉嶺南重鎮
唐家灣鎮
山海因林棲居美鎮
秋長鎮
客家人的聚居地
碣石鎮
碣石觀海玄武拜佛
洪陽鎮
粵東古城多史跡
吳陽鎮#
中國芭堤雅
大芋鎮
水運商埠「小桂林」
興坪鎮
灕江佳勝在興坪
黃姚鎮
夢中的家園
崖城鎮
宦遊都道小蘇杭
鋪前鎮
繁榮的古代漁港
定城鎮
南洋風格的臨江古城
中和鎮
蘇東坡謫居的詩對之鄉
古田鎮
古田會議永放光芒
和平鎮
白牆黛瓦的古鎮
嵩口鎮
散落在鄉間的明殊
F 邊疆古鎮
黑井鎮
失落的鹽都
大理沙溪鎮
茶馬古道中的倖存集市
和順鎮
美麗的滇南僑鄉
娜允鎮
土司留下的傣族古鎮
薩迦鎮
灰色土上的第二敦煌
昌珠鎮
追尋文成公主的足跡
惠遠鎮
伊犁九城之首
魯克沁鎮
十二木卡姆的發源地
多倫淖爾鎮
錫林郭勒的水上之城
王爺府鎮
喀喇沁旗的美麗小鎮
橫道河子鎮
威虎山下的明珠
愛輝鎮
飽經滄桑,而巍然屹立
『玖』 重慶渝北區兩路鎮「一碗水」這個地名是怎麼得來的。。。
現在兩路是街道了,至於「一碗水」多半是歷史上的故事了
『拾』 重慶市北碚區復興鎮有什麼歷史人物或者事件
和平時代需要英雄!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更需要在各行各業各種崗位上打拚奮斗的「英雄」!
2006年升起的12顆英雄之星,熠熠照亮山城的天空———10位個人和兩個群體,獲得「2006年度振興重慶爭光貢獻獎」。
本報前天、昨天報道了8名「城市英雄」的不凡事跡。今天,本版繼續為你講述另外4顆「英雄之星」的動人故事。
張瑛,女,中共黨員,北碚區復興鎮雙龍村黨總支副書記
她從16歲萌生的理想在很多人看來根本就不是「理想」:當一名好「村官」。26年間,她為自己的理想,她「得罪」了丈夫,「傷害」了孩子。但是,當地雙龍村所有人都記得她的好:三上龍王山,為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區域的100多名村民尋找水源;2006年抗旱救災,她拖著患了白血病的身軀,堅持在一線巡山防火,每次都要在崎嶇的山道上跋涉三四小時;2006年8月30日發生山林大火,她冒著生命危險沖在滅火第一線,因極度疲憊多次嘔吐、暈倒。
今年2月12日,在雙龍村黨總支的辦公室外,一位村民說起張瑛的事時淚流滿面。
女村官身患白血病多次暈倒山火現場
張瑛是位不是官的「官」:北碚區復興鎮雙龍村黨總支副書記,月薪是400元。
但早在2004年,就有一個月薪2000元的崗位「誘惑」著她:堂姐辦了一個服裝廠,承諾月工資2000元,獎金另算。
「她堂姐登門請了她幾次,但張瑛都沒去。」2月12日上午,雙龍村的一家超市外,幾名婦女在超市門口一邊織毛衣,一邊擺張瑛的事兒,鄰居們對記者說,「這事是真的」。
但張瑛坐在辦公桌後說得很平淡:「很多人都喜歡錢,我也一樣。但從16歲當村出納開始,我就希望能當一名好村官。」
不給丈夫留面子
雙龍村境內有一些煤礦,張瑛的丈夫就在煤礦工作。一位鄰居跟記者擺龍門陣時介紹,「張瑛是個好人。煤礦排放廢水,污染環境。張瑛為大家的利益,和煤礦鬧得不愉快,和丈夫也紅了臉。」
村黨總支書記周先雲說,「我曉得,他們兩口子感情好得很。但因為煤礦污染的事,張瑛一點都沒給丈夫的面子。」最後的結果是兩口子鬧別扭,她為村民爭取到了污染賠償金。
2006年夏,重慶大旱。去年8月正是抗旱救災最關鍵、最艱難的時候,雙龍村恰巧在招商引資,平時就難顧家的張瑛把孩子「寄存」在母親那裡,一放就是一周。
一次,她從母親家門過,被在外玩耍的孩子撞見。「媽媽!媽媽!」已7天沒見過媽媽的孩子撲了上來,可張瑛忙,好說歹說要讓孩子鬆手。孩子不肯,張瑛急了,「啪」地對著孩子就是一巴掌。她轉身離去的瞬間,孩子嚎啕大哭,張瑛自己也哭了,但沒回頭。
多次在火場暈倒
張瑛的鄰居譚德碧是位退休教師。「我們是後來曉得的,她在山上救火時,暈倒了好幾次。」譚德碧說著說著,就取下眼鏡抹潮濕的眼眶。
譚德碧說的是去年8月30日的事。當天,渝北山火殃及復興鎮。按安排,張瑛因患白血病在辦公室值班。可她不放心,幾分鍾後帶著20多名村民,冒著42℃高溫上山了。一到火場就沖到最前面,衣服上都是白花花的鹽漬。
「撲火的時候,她暈倒了好多次。一醒來,又沖到前頭去了。」村幹部們說,村民那時候才曉得張瑛患了白血病。
關於村民
他們都是家鄉的父老鄉親。說實話,我真的愛他們。他們有事情找我,我高興。看到他們心滿意足地回去,我欣慰。本報記者楊光毅
盧曉鍾,著名愛國實業家盧作孚先生的嫡孫,現任民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民生輪船有限公司總經理、香港民生實業有限公司董事兼總經理;重慶市政協常委
民生實業集團的前身是盧作孚先生創辦的民生公司。香港民生公司是民生公司的全資子公司,18年前就是內地首家使用自有船舶開辟海峽兩岸航線的企業。盧曉鍾往來海峽兩岸從事經貿、海運。2003年,發起組建長安民生物流公司,開辟廣島至大連和上海至基隆、台中的航線。2005年引入外資1575萬美元。去年在香港H股創業板成功上市,這是重慶在港上市的第三家企業。目前,我市近半外貿進出口和內貿集裝箱運輸及70%%以上商品汽車的水路運輸,由民生集團承擔。
民企集團老總摳門辦公桌椅用了20年
儒雅的外表,堅強的內心,艱苦樸素的奮斗精神……這些是民生公司的員工對盧曉鍾的評價。
記者采訪盧曉鍾時,他從頭到尾談的都是公司的發展、成績。他說:「民生是一個集體,一個團隊,所以獲得『振興重慶爭光貢獻獎』這個獎項不僅僅是我個人的。」
大公司老總沒專車
在采訪盧曉鍾前,記者對盧曉鍾的「摳」就有所聞。但登門親睹,仍沒想到一個國內最大的民營航運企業集團的董事長辦公室,竟會如此簡陋。
40多平方米的房間被隔成兩個功能區,靠門的一半作公共會議室,剩下的一半擺著上世紀80年代的桌椅,供堆放資料和辦公。而公司的其他普通職員辦公室,最差也有一張沙發。
盧曉鍾為他自己花錢時喜歡「門門清」,民生公司的員工對此能舉出很多例子。盧總沒有專車,平時外出也是由辦公室安排車輛,最好的車也不過是一輛蒙迪歐。一次,盧夫人腳骨折,盧總借了幾次公司的車,他都掏錢結清了汽油費。
他平時參加各項活動,發的津貼、禮品從來都是帶回上交。出差則幾乎不報賬,「對方單位已安排了,沒必要報賬。」
帶領公司捐款千萬
「民生公司的終極目標絕不是幫助自身,而是幫助社會。」盧曉鍾一直秉承了祖父盧作孚先生當初創辦民生公司時「服務社會、便利人群、開發產業、富強國家」的宗旨。
自1985年起,從率先開辟江海聯運、多次創造刷新江海聯運最快記錄等,到第一個開辟重慶至上海的長江集裝箱班輪航線,民生公司在國內外引人刮目相看。
1986年12月,在運費虧損的情況下,民生公司以19天的最短時間,為重慶鋼鐵公司運回了從日本進口的技改設備。1988年,以半價為四川江油電廠、重慶珞璜電廠運送大型成套進口設備,公司為此至少少收入800萬元。
此外,從1984年到2006年,公司減價運輸國家重點建設工程設備、免費運輸社會福利事業物資、長期捐助教育、慈善和文化事業,累計達1400餘萬元。
作為盧作孚的嫡孫,盧曉鍾充分利用盧作孚先生和老民生公司在海外的影響,為重慶招商引資,至今已引資數千萬美元。
關於公司
把民生公司作為一個大學校,讓員工們在裡面接受包括愛國在內的各種培訓。
老民生是救國的公司,新民生是強國富民富渝的愛國公司。本報記者詹遙
中國人民解放軍77133部隊是一支具有光榮歷史的老部隊,駐渝38年來參與過無數重大的搶險救災,並積極支援地方經濟建設,先後得到中宣部、總政治部和成都軍區、重慶市表彰,獲得「雷鋒先進集體」、「抗旱救災先進單位」等殊榮。
部隊先後成功撲救了南川、歌樂山、井口等森林大火20多次,挽回直接經濟損失數千萬元;成功處置武隆縣仙女路嚴重山體滑坡、參與並順利排除天原化工廠險情。與周邊派出所、社區治安辦等聯管聯防,制止打架斗毆、勇擒不法分子,維護了社會治安。
部隊官兵慷慨解囊,近幾年為災區和貧困地區群眾捐款20萬余元;組織的便民義務小組上街頭、進社區,義診、義務打掃衛生等。
只為撲救森林大火戰士89小時不下山
哪裡出現重大險情,哪裡就有子弟兵的身影。
去年,在重慶百年不遇的旱災中,解放軍77133部隊用血肉之軀,為山城築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火牆」;他們成功搶救了20多次森林大火,這個集體因此獲得無數贊譽。
他們是《亮劍》原型
軍旅題材電視連續劇《亮劍》熱播全國屏幕,劇中的錚錚好男兒令人贊不絕口。但很多人並不知道,駐扎在山城的77133部隊就是《亮劍》里一支部隊的原型。
在部隊的「戰士筆記本」扉頁上,印著一句話:「亮劍」精神是中國軍隊戰斗精神之魂。亮出的是勇氣、是膽略,是男子漢氣概;是一種開拓進取、敢於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是一種視死如歸的冷靜果敢;是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執著。
戰士們說,不管是每天學習,還是出任務,只要想到這幾句話,就覺得熱血沸騰,全身上下都有一種力量。
連續89小時滅山火
去年,重慶遭遇百年大旱,戰士們餓了就啃饅頭,困了就原地打個盹,最長時「連軸轉」了89個小時!他們與肆虐的火魔搏鬥,以驚人的毅力取得勝利。
在「8·30」特大火災中,戰士發現在青峰林場沒有足夠的存水,消防隊的高壓水車又開不上山。怎麼辦?火勢步步緊逼,戰士們急得滿臉是汗。
「拿喝的水滅火!」領隊一聲令下,大家搬來供數百戰士飲用的兩車水澆向火魔。高溫炙烤,戰士們嘴唇被烤得起了泡,這兩車水可是「救命水」呀!
有一次,大家正奮力撲救山火時,18歲戰士小李突然發現,一名腳受傷的男子困在了火海里。小戰士沖進火海,把僅存的半瓶水喂到男子嘴裡,給他戴上防毒面具,攙扶著他一步步從懸崖峭壁上逃出。
此外,山體滑坡、氯氣泄漏……突發事件的現場危險重重,77133部隊的戰士們也從沒退縮。
2004年4月,江北區的重慶天原化工廠發生氯氣泄漏事件,並發生局部爆炸,現場殘留的5個氯氣儲罐成了最大的安全威脅。戰士組成突擊隊,對可能爆炸的殘余氯罐實施了「抵近射擊」,戰士們距死神只有40米!
「既然是來當兵,這點苦又算什麼?」戰士們說,「亮劍」精神已經在心裡扎了根,遇見險情仍會沖鋒在前。
關於毅力18歲新戰士馬珍在巴南滅火時暈倒,被戰友們救醒時說:「我絕不當逃兵!」
關於責任把參加搶險救災和支援地方經濟建設,作為強化戰斗精神的練兵場。本報記者蔣艷實習生郭羽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重慶市總隊第七支隊是我市駐軍中的一支特殊武裝力量,主要擔負機動執勤、「處突」和「反恐」任務。
官兵們先後處置了重慶金融「三亂」、萬州「10·18」等群體性事件。參加了開縣「12·23」井噴、「4·16」天原化工廠氯氣泄漏搶險救援。參與撲救了「8·30」森林大火、重大抗洪救災任務。擔負了「AAPP」會議、亞太市長峰會安保工作。參與了我市「打黑除惡」專項斗爭、三峽移民物資運輸及節假日城市武裝巡邏等重大任務。榮立集體二等功1次、榮立集體三等功3次,多次被評為搶險救災、社會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戰士們還熱心公益事業,看望孤寡老人,捐助失學女童,表現出鐵血柔情。
英雄聲音
新婚當天出發撲火英雄歸來住進醫院
看到他們,老百姓心底就覺得好安全!
是的,他們打黑反恐、抗洪救火、處置險情、看望老人、捐助女童……這群「人民衛士」身穿橄欖綠,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叫他們「親兒子」。他們就是武警七支隊的官兵。
逢年過節,萬民團聚時刻,武警七支隊官兵卻是最緊張,今年春節也不例外。很多外地官兵都沒能回家,「元旦、春節、五一、國慶等假期幾乎都是在工作崗位上度過的。」
每到重大節假日,七支隊官兵都要到主城區的大街小巷巡邏,去年元旦節還在菜園壩一起因糾紛引發的大火中,成功救出80餘名群眾。
新婚當天出發撲火
有任務,馬上出發,哪怕是登記結婚時也一樣!
「穿一身帥氣的軍裝是兒時的夢想,但真正穿上這身裝束,才知肩負更多的責任。」五中隊隊長劉正勇接受記者采訪時,背也挺得筆直,說話鏗鏘有力,一副軍人氣質。他當兵多年,黝黑英俊。
去年8月30日,工作繁忙的劉正勇擠出時間,和未婚妻一起到民政局辦理結婚證。這時,一個緊急電話打來:「渝北和北碚交界的白雲山,突發森林大火,上萬畝茶園和3萬多畝森林資源危在旦夕,群眾生命受到威脅,我們要馬上出發!」
劉正勇對妻子說了一聲「對不起」,馬上調頭回到支隊,奔赴火場。他和戰士們冒著濃煙和烈日,撲打火線20多公里,開挖出30餘公里的隔離帶,連續奮戰六晝夜。「8·30」森林火災終於撲滅,劉正勇卻因體力嚴重透支住進了醫院。
捐款6萬愛心助學
在武警七支隊的日程安排上,有許多「固定節目」:逢年過節到鴛鴦鎮、禮嘉鎮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不定期向「希望工程」、「武警春蕾女童班」、「保護母親河」捐款;植樹建「武警生態林」、幫助周圍鎮村建鄉村公路……
武警七支隊先後資助渝北區高嘴鎮等鄉村小學十餘所,捐款6萬余元。在石坪鎮、高嘴鎮、興隆鎮等水土流失嚴重的鄉鎮,建成了8個上百畝的「武警生態林」。還成立了三峽移民物資運輸車隊,行程達到8194公里。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永遠不變的是愛心。去年10月,七支隊得到團中央和武警總部聯合表彰。
關於任務
山西籍戰士戴建英在撲救大火時得知父親去世的噩耗,面對領導關切的詢問時說:「沒有什麼想法,把火撲滅了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