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郵政歷史故事

郵政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15 14:21:13

❶ 中國郵政的歷史

一、我國古代的郵驛與烽火台通信
我國最早關於通信的記載,是來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稱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清光緒年間,在此掘得龜甲獸骨,上刻文字,後稱甲骨文。甲骨文中記載著殷商盤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邊戌向天子報告軍情的記述,有「來鼓」二宇。經考證,「來鼓」即類似今天的偵察通信兵。在古書《詩經》中,也有「簡書」的記載,『簡書」就是用獸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傳遞的官府緊急文書。「簡書」出於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紀一11世紀),這也就是郵驛的前身。
郵驛與烽火台通信,都源於奴隸制國家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對通信的需要。據歷史記載,在兩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時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關於烽火通信有個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說:周幽王有個愛妃褒姒,她雖長得很美,但輕易不肯一笑。為此,周幽王使出了 個賞格:「誰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賞他一千斤金子」(當時把銅叫金子)。於是有人想出了一個點起烽火戲諸侯的辦法,想換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帶著愛妃褒姒登上城樓,命令四下點起烽火。臨近的諸侯看到了烽火,以為西戎(當時西方的一個部族)來犯,便領兵趕到城下救援,但見燈火輝煌,鼓樂喧天。一打聽才知是周幽王為了取樂於娘娘而乾的荒唐事兒,各諾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氣憤地收兵回營。襲姐見狀,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來犯,雖然點起了烽火,卻無援兵趕到。原來各諸侯以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結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殺了周幽王,從此滅了四周。這個歷史故事不僅生動的描繪了當時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況,同時也告戒後人,不企是什麼人和什麼時候,都不能拿通信當兒戲。
利用烽火台傳遞信息,雖然較快,但只能起到報警的作用,很難滿足掌握敵情,指揮作戰的需要。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從殷商時代的「來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傳送官府文書的更加嚴密的郵驛制度,並與烽火台互為補充,配合使用。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在全國修馳道,「車同軌、書同文」,建立了以國都咸陽為中心的繹站網,制訂了郵驛律令,如竹簡怎樣捆紮、加封印泥蓋印以保密;如何為郵驛人馬供應糧草;郵驛怎樣接待過往官員、役夫等,形成了我國最早的郵驛法。
漢代郵驛繼承秦朝制度,並統一名稱叫「驛」。規定五里一亭,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驛。郵驛還隨著「絲綢之路」的形成而通達印度、緬甸、波斯等國。到了唐代,郵驛大大發展,全國共有陸驛、水驛及水陸兼辦郵驛1600多處,行程也有具體規定,並訂有考績和視察制度,驛使執行任務時,隨身攜帶「驛卷」或「信牌」等身份證件。
宋代由於戰爭頻繁,軍事緊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將由民夫充任的驛卒改由士兵擔任,增設「急遞鋪」,設金牌、銀牌、銅牌三種,金牌一晝夜行五百里,銀牌四百里,銅脾三百里。實行每到一站換人換馬接力傳遞。到了元代,由於軍事范圍和疆域擴大,僅在國內就有驛站1496處,並將郵驛改稱為驛站。
明代在沿襲舊制的基礎上,由於海上交通日漸發達,隨著鄭和七下西洋,還開辟了海上郵驛。清初有官辦驛站1600餘處,驛卒七萬余名,驛馬四萬多匹,歸兵部主管。19世紀中葉以後,驛站經費多被官吏貪污中飽,驛政廢馳。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郵政逐步興起,驛站的作用日漸消失,於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銷驛站。
郵驛制度起源於奴隸制度的國家,盛行於封建社會,並隨著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終結。郵驛與烽火台通信雖系歷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時也是我國進入有組織的進行通信工作的開始。它不僅在我國郵政通信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同時也為促進社會的進步、人類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我國古代民間的通信組織
驛站是官府的通信組織,只傳遞官府文書。一般老百姓傳遞信息,只有託人捎帶,然而輾轉傳遞,緩不濟急,且易延誤遺失。我國古書中記載著不少有關「鴻雁捎書」一類的故事,可見古代人民通信多麼艱難。而今天人們依舊把鴻雁作為郵政通信的象徵,又可見人民群眾對郵政通信所寄於的厚望。
民間通信組織的形成,大約始於唐朝。當時主要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經商貿易的需要。首先在長安與洛陽之間,有了為民間商人服務的「驛驢」。當時還有一種叫「飛錢」的辦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長安販賣貨物所得的錢,存入各地方政府駐長安的辦事機構,然後再憑收據到各地方官府如教取回,這也就是今天匯兌業務的萌芽。到了明朝才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信息的民信局。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鄉約」探親帶信的出現。相傳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被遷往四川開墾的農民,由於思念家鄉,相約每年推派代表回鄉探望,往返時帶些土產和信件,而後逐漸形成民信局。
民信局開始出現於交通方便、貿易發達的沿海城市,以後逐漸發展到內地。民信局由私人經營,以謀利為目的。他們一方面是哪裡有利就在那裡辦,偏僻地區無人管;另一方面,他們為了招攬生意,相競為主顧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門收取信件、匯款,收費也可以記帳,等等,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發展。到了清同治年間(公元1821年到1874年)是民信局的最盛時期,全國大小民信局已達數千家之多。有的在商業中心上海設總店,各地設分店和代辦店,民信局之間互相聯營,構成了民間通信網。
自宋、元以來,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帶的貧苦人民,有的為了謀生,被拐騙國外做苦工,這些旅居國外的僑胞,要與祖國親友通信,或將物品和匯款寄回祖國,「僑批局」便應時而生。「僑批局」 實際上就是僑信局,因為福建方言把「信」 叫「批」,所以把為華僑通信服務的僑信局習損稱為僑批局。由於僑批局對華僑服務周到,信譽卓著,幾乎壟斷了華僑寄信和匯款的業務。
自從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以後,封建統治階級任憑侵略者侵奪我國郵權,並夥同洋人利用亦官亦洋的特殊權利,採取強令民信局登記,接受海關郵政領導,限制民信局向輪船發運郵件,並採用資本主義的競爭手段,將大部分民信局置於無法經營的境地。到1935年,民信局已被國民黨強迫停辦,而僑批局一直到解放前夕尚有100多家。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郵政 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到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止,在長達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歲月中,我國郵權同遭喪失,形成了郵驛、民信局、僑批局、客郵、海關郵政、大清郵政等相繼並存的混亂局面,
(一)「客郵」
自1840年中國封建王朝閉關自守的大門被資本主義侵略者打開後,中國便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首先是英國在中國領土上任意開辦英國郵局,接踵而來的是法、美、德、俄、日等國也在中國領土開辦起他們自己的郵局,而清政府把這些掠奪中國郵權的外國郵局美其名為「客郵」。這些所謂的「客郵」,從沿海到內地,直至邊遠地區的新疆、內蒙等地,幾乎遍布全國。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設立「客郵」的目的,並非為了方便我國人民使用郵政,而是為了對我國進行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侵略目的而服務的。有些國家還利用「客郵」大量販運鴉片、嗎啡等毒品,走私漏稅。「容郵」實際上是掠奪我國財富、毒害我國人民的場所。直到1921年在美國召開的九國太平洋會議和限制軍備會議上,才通過撤銷「在華客郵案」,但日本在東北和英國在西藏的「客郵」,都賴著不撤,印度獨立後繼承了英國在西藏的「容郵」,直到1954年4月1日才移交我國。
(二)海關郵政與大清郵政
海關兼辦郵政也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產物。1861年,原由各國使館自派專差傳送文件的辦法,因其感到不便,故要求清政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相當於今天的外交部)代收代寄郵件。清政府承擔不久,由於北方捻軍和南方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總理衙門怕負責任,便想推給海關辦理,而當時海關的總務司(相當於今天海關總署署長)英人赫德,對中國的郵權早已垂涎三尺,此舉正中下懷,便於當年(1866年)移交海關兼辦郵政。1878年7月發行了第一套大龍郵票;並於次年將所辦郵局命名為殖民地色彩的「海關撥駟達」。(撥駟達是英文郵政一POST的譯音)。
公元1896年,雖將海關撥駟達改稱為大清郵政官局,但郵政大權仍然操縱在英法等外國人手中。1905年清政府成立郵傳部(相當於交通部,主管鐵路郵電),直至1911年海關才將郵政移交給郵傳部。移交時,海關當局還向清政府索取了所謂辦理郵政墊款、白銀184萬余兩,由清政府逐年計息歸還。同時,依舊容許外圍人擔任各級領導職務,實際上郵權並未全部收回。
四、中華郵政
1911年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將大清郵政的招牌換成了中華郵政,但郵政大權依舊操縱在帝國主義者手中。例如,當時的郵政總辦法國人帛黎,對辛亥革命競宣布「臨時中立」,還在大清郵票上加印「臨時中立」字樣,經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外交部、交通部聯合提出抗議後,又加印了「中華民國」四個宇,成為「中華民國臨時中立」的怪郵票。由此可見一斑。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後,從此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一個新的歷程。1924至1927年,爆發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在全國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全國郵政職工也捲入了革命洪流,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撤銷洋人郵務長、收回郵權、組織工會、要求改善職工生活待遇等一系列的斗爭。這場斗爭眼看就要取得勝利,但由於蔣介石的背叛而告失敗。
蔣介石在1927年背叛革命,建立起他的反動獨裁政權後,把軍統、中統特務插進郵局,檢扣進步報刊和郵件,同時摧殘和鎮壓郵政職工的反抗運動。到了民國後期,中華郵政雖日具有一些現代通信事業的基礎,但由於國民黨的腐敗和破壞,當1949年回到人民手中時,已變成了一個殘破不全、連職工工資也無錢發放的爛攤子。
五、中國革命戰爭時期的人民郵政
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首先開辟了井崗山革命根據地。當時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為了革命的需要,創立了一種叫「步遞哨」的通信組織。其通信方法是由黨組織指定部分群眾,負責一村傳一村,一站傳一站的把各村連成一個通信網。後來為了適應反圍剿斗爭的需要,又將這種群眾性的「步遞哨」發展成「傳山哨」。傳山哨也是群眾性通信組織,以農村赤衛隊為基礎,指定若干哨員,每個哨員有一定哨點,平時在山頭放哨,發現敵情,用信號將敵人人數、武器種類、行動方向等傳給鄰村。
另外,革命根據地和國民黨統治下的部分地區,還設立了地下交通站,來往傳遞信息,護送幹部和運送物資。
1928年5月湘贛邊區工農民主政府,在江西永新縣成立了中華赤色郵政湘贛省總局,並於次年發行了郵票。圖案是空心五角屋,中有鐮刀和錘子。1932年3月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郵政總局。赤色郵政對紅軍指戰員及其家屬互寄的信件免費優待,黨政軍各單位的通信實行貼票制度,對中華郵政發來的郵件,代收代投。1935年10月紅軍長徵到陝北,成立陝甘寧蘇維埃,備省設蘇維埃郵政分局,縣設郵局。1936年在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內務部領導下,成立了中華蘇維埃西北郵政總局。
在抗日戰爭時期,各解放區內、從邊區到各行署、專區、縣,甚至各樹庄都設有通信組織。如陝甘寧邊區即設有通信總站,在各重要地區設有分站,各縣設有縣站,各區設有聯絡站,各村還有沿村傳遞的農村通信站。其他各根據地的通信組織也大體相同。由於各根據地經常處在戰爭環境中,各機關團體經常移動,有時一天之內要轉移三四個地方,但我們的交通站仍能保證各級黨組織直到黨中央以及各地區彼此間的聯系。當時的口號是:「一處通,百處通;這里不通,那裡通」 ;「縣不出縣,區不出區」 ,堅守崗位,頑強戰斗。為了通過敵偽封鎖線,還在各交通要道組織了「武裝交通隊」 。當時京漢、京包、京津各個鐵路沿線,敵軍都在鐵路兩旁挖了深達兩三丈的壕溝,溝外築起高牆,牆上架著鐵絲網,鐵絲網上還掛著鈴和燈,每隔不遠就有座崗樓,由敵偽軍守望。我們的交通站既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完成通信任務的。
在抗日根據地的交通站,不但傳送黨政軍民的公文和信件,還發行抗日報刊。交通員們把抗日報刊傳播到各個根據地的每個角落,鼓舞了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抗日斗爭意志。有時還把報紙貼到敵人的據點里和崗樓上,甚至貼到敵人盤據著的城門上,對鼓舞人民鬥志、瓦解敵偽軍心也起了很大作用。
從事革命通信工作的前輩們,都是忠心耿耿,把一切獻給了黨和人民的通信事業。他們在遇到敵人的時候,不措「與文件共存亡』,用生命來保住黨的重要文件,寫下了無數可歌可頌的光輝篇章。
在解放戰爭中,組織和擴大了隨軍郵政機構來支援戰爭。在各野戰軍政治部之下都建立了軍郵總局,在各兵團、縱隊和師團中設立了許多軍郵分局、支局和軍郵站,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軍郵通信系統。
大家知道,當時我軍採用的是運動戰,一支部隊常常一天轉移幾次。可是我們的軍郵局卻有辦法使各部隊和後方的郵件隨時都能交流.當時,我們軍郵局的交通員們一般還都是肩背步行,往往白天跑七八十里路,晚上又跟著部隊行軍。有時在特殊情況下,部隊一晝夜行軍二三百里路,軍郵員也要在這二三百里路上帶著郵件一站一站的跟著跑。有些軍郵員往往連續十天半月行軍,幾天幾夜不睡覺,而且在長途跋涉之後又立即投入線前戰地的通信工作。他們把後方報刊和指成員們的家債,一直送到前沿陣地,大大鼓舞了士氣,支援了解放戰爭。
六、建國以來人民郵電事業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郵電通信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類郵政業務量都有大幅度增長。1988年與1949年比較,郵政業務總量由69500萬件發展到了3149900多萬件,增長了44倍,業務收入達323000多萬元增長了35培。其中:函件由59000萬件發展為5970O0萬件,增長了9倍;包件由277萬件發展到10500萬件,增長了37倍;匯票由447萬張發展到17500多萬張,增長了38倍;報刊發行由建國初期實行郵發合一時的8900萬份,發展到25160O0多萬份,增長了280多倍。近幾年還陸續開辦了特快專遞、電子信函、郵政快件業務和恢復開辦了郵政儲蓄業務,深受廣大用戶歡迎。
在國際郵政通信方面也有很大發展。目前,我國已與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通郵關系,年收寄國際函件8200多萬件,包件近60萬件。中國集郵總公司還向8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中國郵票,我國郵政還同16O多個國家交換郵票。
40年來,郵政固定資產由5億元增加到20億元。改革開放的十年郵政基本建設投資相當於前30年的總和。郵政服務機構達52800處,比建國初期增加了一倍,其中農村地區佔80%以上,增加了60多倍,從而基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廣大農村和邊疆地區不通郵的局面。
全國郵路總長度達150多萬公里,比建國初期增加了7倍.目前,具有自備火車郵箱500多輛,郵運汽車9600多輛,機動郵船15艘,加上委託民航運郵,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形成一個水陸空郵政運輸網。
隨著社會主義電通信事業的發展,郵電職工隊伍已由1949年的103000人發展到1989年的1028000人。他們在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自覺地接受黨的部導,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發揚「人民郵電為人民」的優良傳統,以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嚴格的通信紀律、在社會上贏得信譽,人民群眾親切地稱呼郵遞員為「綠衣使者」 。
在郵電企業管理方面,經過長期反復實踐,初步取得了適合我國具體情況的社會主義管理體制和制度,從而使郵電企業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各個進程中,基本上適應了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群眾對通信的需要。
在黨的對外實行開放,對內搞活經濟,加快「四化」建設的方針指引下,被列入先行行列的郵電通信事業將隨著國民經濟的騰飛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為了充分發揮郵電通信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先行官」作用,保證到2000年使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翻的宏偉目標,屆時我國將建成一個以郵區中心局為基礎以縮短傳遞時限為目標的水、陸、空多層次、多渠道、綜合利用、四通八達的郵政通信網。

❷ 歷史故事:郵票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

17世紀,英國已開始創辦國家專營的郵政事業。在19世紀30年代的英國,寄信是按郵程距離及信的頁數向收信人收費的。昂貴的郵資使一般人難以承受,於是人們想盡辦法少付郵費或者免付郵費,結果造成英國實行高郵費而國家郵政收入反而減少。

羅蘭·希爾是一位傑出的改革家。他從1835年開始研究英國的郵政改革問題。為了宣傳他的郵政改革主張,他於1837年1月出版了他那著名的小冊子:《郵局改革- -其重要性與現實性》。小冊子廣為散發,引起輿論界的注意。1839年8月,議會終於通過了著名的1便士郵資法。1840年月1月10日英國決定實行羅蘭·希爾的建議,不論遠近,信函每盎斯均收費1便士。此即在世界郵政史上影響深遠的一便士均一郵資制。

英國對郵資已付憑證的圖稿進行了公開片集,當時收到的圖稿很多,介於勻不合用,後來羅蘭·希爾選定一種紀念章上的維多利亞女王側面像為票圖案。圖案頂部中間有郵資字樣,底部中間是面值1便士。國為是用黑色印刷的,所以又稱黑便士,全張橫12枚,豎20枚,共240枚,面值恰好1英磅。因當時沒有發明打孔機,所以郵票四周沒有齒孔。

黑便士郵票原定於1840年5月6日發行,但有的郵局在5月1日就開始發售,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就這樣誕生了。為表彰羅蘭·希爾對郵政改革做出的傑出貢獻,英國女一賜他爵士稱號,人們尊稱他為郵票之父。

我國第一套郵票發行時間是1840年5月1日。圖案為蟠龍,俗稱大龍郵票。大龍郵票有三個版式,即薄紙大龍、闊邊大龍和厚紙大龍。新中國第一套郵票於1949年10月8日發行,郵票名稱為《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

❸ 誰能告訴我有關郵政的歷史啊急啊

驛站

驛站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宮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信息的國家之一,郵驛歷史雖長達3000多年,但留存的遺址、文物並不多。郵票上的兩處驛站遺址,均屬明代。孟城驛是一處水馬驛站,在江蘇高郵古城南門外。雞鳴山驛在河北懷來,是我國僅存的一座較完整的驛城。

驛站的由來

2、物流化驛站
發展歷史使用方式地位作用相關作品

拼音:yì zhàn
基本解釋
[post] 古時專供傳遞文書者或來往官吏中途住宿、補給、換馬的處所
詳細解釋
古時供傳遞文書、官員來往及運輸等中途暫息、住宿的地方;旅店。 《水滸傳·楔子》:「 洪太尉 次日早朝,見了天子,奏說:『 天師 乘鶴駕雲,先到京師,臣等驛站而來,纔得到此。』」 清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故 元太宗 言:『我即位後,惟四善政:一、平定 金國 ;二、設立驛站;三、無水草處穿井立營;四、各處城池,設官鎮守。』」朱自清 《<憶>跋》:「曲曲折折的路旁,隱現著幾多的驛站,是行客們休止的地方。」

唐代詩人杜牧曾作過「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歌。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諷刺唐玄宗為了愛吃鮮荔枝的楊貴妃,動用國家驛站運輸系統,不惜國家財政的血本,從南方運送荔枝到長安。 驛站,是國家出現以後,政府專門為傳遞公文和軍情所設置的通信機構,至今已有4000年歷史,其建設和營運費用是國家財政的重要支出。早期的公文和軍情,主要依靠人力步遞,故在春秋時期,人們把邊境內外傳遞文書的機構叫做「郵」。郵距為25公里,是一個成年人當天能往返的距離。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所設置的「十里一亭」,是鄉以下以維持治安為主體的行政架構,用於實現國家的行政管理和治安職能,而在交通干線上的「亭」又兼有公文通信功能,被時人稱為「郵亭」。這種「郵亭」就是秦代以步行遞送的通信機構。 漢初「改郵為置」,即改人力步行遞送為騎馬快遞,並規定「三十里一驛」,傳遞區間由春秋時的25公里擴大為150公里。為了擴大功能,滿足國家管理的需要,漢代還逐步將單一置騎傳送公文軍情的「驛」,改造成為兼有迎送過往官員和專使職能的機構。到了開放的唐代,國際交流頻繁,各國使節和官員公差往來大為增加,朝廷乾脆改驛為館驛,以突出其迎來送往的「館舍」功能。在盛唐時,全國有館驛1643個,從事驛站工作的人員有2萬多人,其中80%以上為被徵召輪番服役的農民。 由於財政對館驛支出安排費用有限,而實際耗費巨大,為保證正常運轉,唐代前期一般由政府指定當地富戶主持,並任命其為驛將或捉驛(「捉」即掌握、主持之意),負責對驛丁的管理、館舍的修繕、接待和通信工作及其月報的報送,並出資彌補驛站的虧損。而有些頭腦靈活的驛將則利用館驛社會交往之便從事商業活動,不僅可達到「以商補虧」的目的,而且還有利可圖。定州富戶何名遠負責3個館驛管理,不數年便成為名聞遐邇的工商巨賈。
2、物流化驛站
發展歷史
物流始終伴隨著人類的歷史由古至今,談到古代的物流不免要提及到驛站。驛站簡單講是古代接待傳遞公文的差役和來訪官員途中休息、換馬的處所,以後功能逐步有所擴展,最後被新生事物取代。遼寧地區出現文字記載的驛站是在唐朝。宋代人著的《五經總要》中曾提到過唐代的營州道上所設的驛站:「因受(今朝陽市)東百八十里,九遞至燕郡城(今義縣),自燕郡城東行,經汝羅守捉(今北鎮),渡遼河十七驛至安東都護府(今遼陽市)約五百里」。這里所說的九遞十七驛雖無具體站名,但可以知道唐代驛站的設置已經達到了遼東。到了遼代,中京大定府至東京遼陽府之間設置了驛站,有十四處驛館。到金代時,則在上京會寧府至燕京之間,沿遼西傍海道設置了驛站。為了適應軍事需要,加強通信聯絡,金效仿宋王朝在遼寧地區建有的遞鋪。遞鋪一般建在有駐軍的主要交通線附近,好像一個方形的小堡,四角插著黑旗。鋪與鋪之間的距離一般在十里左右,每部有四人,管理非常嚴密,具有軍事性質。這時的遞鋪和驛站歸朝廷統屬兵部領導。驛站按照朝廷所規定的標准供應給過往官員的食宿和車馬。 到了元王朝,由於疆域遼闊,發展交通,強化了驛站制度,這也成為它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這時驛站也叫「站赤」,實際「站赤」是蒙古語驛站的譯音。 到了明代除開通沈陽至旅順的驛站外,在其它干線道路上均設置了驛站。這與元代只在兩條大幹線上設驛站是不同的。在明代還設立了遞運所,這些獨立與驛站,專門從事貨物運輸的組織,其主要任務是預付國家的軍需、貢賦和賞賜之物。由各地衛所管理。遞運所開始設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它的設置,是明代運輸的一大進步,使貨物運輸有了專門的組織。明代陸路運輸,基本上是採取定點和接力的方法。因此,遞運所除擔負駐地指定運輸路線的任務外,還要做好海、河運輸的集散工作。 明末崇禎帝曾在大臣建議下廢除驛站,導致大量驛站工作人員失業,成為流民,這其中就有李自成。崇禎此舉,也算是自掘墳墓。 清順治帝入關後,建都於北京,稱原來的都城盛京為留都。盛京在全國仍然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盛京驛站也與其他省不同。驛站分驛、站、鋪三部分。驛站是官府接待賓客和安排官府物資的運輸組織。站是傳遞重要文書和軍事情報的組織,為軍事系統所專用。鋪由地方廳、州、縣政府領導,負責公文、信函的傳遞。盛京驛站基本上是沿襲明代驛站設置,,不受行政區劃的限制,而是根據交通狀況而定。鋪遞用以傳遞公文。凡州縣往來公文,都由鋪遞傳送。盛京的鋪遞遍布全區。
使用方式
驛站使用的憑證是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驛站要車、馬、人夫運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郵符」,官府使用時憑勘合;兵部使用時憑火牌。使用「郵符」有極為嚴格的規定。對過境有特定任務的,派兵保護。馬遞公文,都加兵部火票,令沿途各驛站的接遞如果要從外到達京城或者外部之間相互傳遞的,就要填寫連排單。公文限「馬上飛遞」的需要日行三百里。緊急公文則標明四百里、或者五百里、六百里字樣,按要求時限送到。但不得濫填這種字樣。驛站管理至清代已臻於完善,並且管理極嚴,違反規定,均要治罪。到了清代末期由於有文報局的設立開始與驛站相輔而行,繼而廢除了驛站,同時有文報局專司其事,以後又設郵政,而文報局也逐漸廢止。
地位作用
驛站在我國古代運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通訊手段十分原始的情況下,驛站擔負著各種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信息傳遞任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物流信息的一部分,也是一種特定的網路傳遞與網路運輸。我國古代驛站各朝代雖形式有別,名稱有異,但是組織嚴密,等級分明,手續完備是相近的。封建君主是依靠這些驛站維持著信息採集、指令發布與反饋,以達到封建統治控制目標的實現。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局限,其速度與數量與今無法相比,但就其組織的嚴密程度,運輸信息系統的覆蓋水平也不亞於現代通訊運輸。可以說那時的成就也是我們現代文明的基礎的一部分。驛站與當今的郵政系統、高速公路的服務區、貨物中轉站、物流中心等等,是否有異曲同工之美? 大家也許有所不知,沈陽市從其歷史發展來看,它就是由古代驛站起家,逐步進化到當代這樣一個的大都市,我們不能忘記千餘年的歷史,在我們的身里身外到處有著古人的印記,要善於發現和挖掘古代的優秀遺產,傳承文明,揚長避短,為弘揚優良歷史,開拓新世紀,多下苦功夫,贏得社會新的進步

❹ 郵票的由來或故事

郵票的雛形最早出現於17世紀中期。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區開辦郵政的物權賜給維拉葉。維拉葉在巴黎設立了「小郵局」,還在街道設立了郵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遞信件。維拉葉採用一種名為郵資付訖證的標簽,出信給用戶。

寄信人把郵資付訖證套在或貼在信封上,寫上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郵局收取信件以後便把郵資付訖證撕毀,然後把信件投送給收信人。這種郵資付訖證的標簽,可以說是郵票的前身。這種標簽隨用隨撕毀,沒有留傳下來。


(4)郵政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保養常識

1、收藏郵票一定要使用乾燥的小護郵袋,或者是乾燥的小玻璃瓶,或者是乾燥的集郵冊,一般而言,集郵冊和護郵袋比較常用。

2、一定要重視郵票存放的的環境。不管是用集郵冊還是用護郵袋收藏郵票,首先不能長期處於日光照射之下,否則可能引發郵票變色;其次,不能處於潮濕的環境中,因為郵票是紙質的,有比較強的吸水力,很容易發生霉變。所以最好將郵票收藏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可以配合放一些乾燥劑。

3、如果是選擇集郵冊收藏郵票的,還要注意集郵冊擺設方法,千萬不能夠水平擺放,這樣時間一長,冊子內的郵票會被書的重量擠壓地出現痕跡,因此,集郵冊的擺法應該像圖書館內的書一樣,站立並列存放,不能讓它東倒西歪,冊子與冊子之間也不宜太多緊密,留出一些空隙。

❺ 郵箱的歷史

一、我國古代的郵驛與烽火台通信

我國最早關於通信的記載,是來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稱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清光緒年間,在此掘得龜甲獸骨,上刻文字,後稱甲骨文。甲骨文中記載著殷商盤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邊戌向天子報告軍情的記述,有「來鼓」二宇。經考證,「來鼓」即類似今天的偵察通信兵。在古書《待經》中,也有「簡書」的記載,『簡書」就是用獸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傳遞的官府緊急文書。「簡書」出於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紀一11世紀),這也就是郵驛的前身。
郵驛與烽火台通信,都源於奴隸制國家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對通信的需要。據歷史記載,在兩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時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關於烽火通信有個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說:周幽王有個愛妃褒姒,她雖長得很美,但輕易不肯一笑。為此,周幽王使出了 個賞格:「誰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賞他一千斤金子」(當時把銅叫金子)。於是有人想出了一個點起烽火戲諸侯的辦法,想換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帶著愛妃褒姒登上城樓,命令四下點起烽火。臨近的諸侯看到了烽火,以為西戎(當時西方的一個部族)來犯,便領兵趕到城下救援,但見燈火輝煌,鼓樂喧天。一打聽才知是周幽王為了取樂於娘娘而乾的荒唐事兒,各諾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氣憤地收兵回營。襲姐見狀,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來犯, 雖然點起了烽火,卻無援兵趕到。原來各諸侯以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結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殺了周幽王,從此滅了四周。這個歷史故事不僅生動的描繪了當時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況,同時也告戒後人,不企是什麼人和什麼時候,都不能拿通信當兒戲。

利用烽火台傳遞信息,雖然較快,但只能起到報警的作用,很難滿足掌握敵情,指揮作戰的需要。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從殷商時代的「來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傳送官府文書的更加嚴密的郵驛制度,並與烽火台互為補充,配合使用。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在全國修馳道,「車同軌、書同文」,建立了以國都咸陽為中心的繹站網,制訂了郵驛律令,如竹簡怎樣捆紮、加封印泥蓋印以保密;如何為郵驛人馬供應糧草;郵驛怎樣接待過往官員、役夫等,形成了我國最早的郵驛法。

漢代郵驛繼承秦朝制度,並統一名稱叫「驛」。規定五里一,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驛。郵驛還隨著「絲綢之路」的形成而通達印度、緬甸、波斯等國。到了唐代,郵驛大大發展,全國共有陸驛、水驛及水陸兼辦郵驛1600多處,行程也有具體規定,並訂有考績和視察制度,驛使執行任務時,隨身攜帶「驛卷」或「信牌」等身份證件。

宋代由於戰爭頻繁,軍事緊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將由民夫充任的驛卒改由士兵擔任,增設「急遞鋪」,設金牌、銀牌、銅牌三種,金牌一晝夜行五百里,銀牌四百里,銅脾三百里。實行每到一站換人換馬接力傳遞。到了元代,由於軍事范圍和疆域擴大,僅在國內就有驛站1496處,並將郵驛改稱為驛站。

明代在沿襲舊制的基礎上,由於海上交通日漸發達,隨著部和七下西洋,還開辟了海上郵驛。清初有官辦驛站1600餘處,驛卒七萬余名,驛馬四萬多匹,歸兵部主管。19世紀中葉以後,驛站經費多被官吏貪污中飽,驛政廢馳。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郵政逐步興起,驛站的作用日漸消失,於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銷驛站。

郵驛制度起源於奴隸制度的國家,盛行於封建社會,並隨著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終結。郵驛與烽火台通信雖系歷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時也是我國進入有組織的進行通信工作的開始。它不僅在我國郵政通信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同時也為促進社會的進步、人類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我國古代民間的通信組織

驛站是官府的通信組織,只傳遞官府文書。一般老百姓傳遞信息,只有託人捎帶,然而輾轉傳遞,緩不濟急,且易延誤遺失。我國古書中記載著不少有關「鴻雁捎書」一類的故事,可見古代人民通信多麼艱難。而今天人們依舊把鴻雁作為郵政通信的象徵,又可見人民群眾對郵政通信所寄於的厚望。

民間通信組織的形成,大約始於唐朝。當時主要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經商貿易的需要。首先在長安與洛陽之間,有了為民間商人服務的「驛驢」。當時還有一種叫「飛錢」的辦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長安販賣貨物所得的錢,存入各地方政府駐長安的辦事機構,然後再憑收據到各地方官府如教取回,這也就是今天匯兌業務的萌芽。到了明朝才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信息的民信局。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鄉約」探親帶信的出現。相傳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被遷往四川開墾的農民,由於思念家鄉,相約每年推派代表回鄉探望,往返時帶些土產和信件,而後逐漸形成民信局。

民信局開始出現於交通方便、貿易發達的沿海城市,以後逐漸發展到內地。民信局由私人經營,以謀利為目的。他們一方面是哪裡有利就在那裡辦,偏僻地區無人管;另一方面,他們為了招攬生意,相競為主顧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門收取信件、匯款,收費也可以記帳,等等,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發展。到了清同治年間(公元1821年到1874年)是民信局的最盛時期,全國大小民信局已達數千家之多。有的在商業中心上海設總店,各地設分店和代辦店,民信局之間互相聯營,構成了民間通信網。

自宋、元以來,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帶的貧苦人民,有的為了謀生,被拐騙國外做苦工,這些旅居國外的僑胞,要與祖國親友通信,或將物品和匯款寄回祖國,「僑批局」便應時而生。「僑批局」 實際上就是僑信局,因為福建方言把「信」 叫「批」,所以把為華僑通信服務的僑信局習損稱為僑批局。由於僑批局對華僑服務周到,信譽卓著,幾乎壟斷了華僑寄信和匯款的業務。

自從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以後,封建統治階級任憑侵略者侵奪我國郵權,並夥同洋人利用亦官亦洋的特殊權利,採取強令民信局登記,接受海關郵政領導,限制民信局向輪船發運郵件,並採用資本主義的競爭手段,將大部分民信局置於無法經營的境地。到1935年,民信局已被國民黨強迫停辦,而僑批局一直到解放前夕尚有100多家。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郵政
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到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止,在長達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歲月中,我國郵權同遭喪失,形成了郵驛、民信局、僑批局、客郵、海關郵政、大清郵政等相繼並存的混亂局面,

(一)「客郵」

自1840年中國封建王朝閉關自守的大門被資本主義侵略者打開後,中國便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首先是英國在中國領土上任意開辦英國郵局,接踵而來的是法、美、德、俄、日等國也在中國領土開辦起他們自己的郵局,而清政府把這些掠奪中國郵權的外國郵局美其名為「客郵」。這些所謂的「客郵」,從沿海到內地,直至邊遠地區的新疆、內蒙等地,幾乎遍布全國。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設立「客郵」的目的,並非為了方便我國人民使用郵政,而是為了對我國進行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侵略目的而服務的。有些國家還利用「客郵」大量販運鴉片、嗎啡等毒品,走私漏稅。「容郵」實際上是掠奪我國財富、毒害我國人民的場所。直到1921年在美國召開的九國太平洋會議和限制軍備會議上,才通過撤銷「在華客郵案」,但日本在東北和英國在西藏的「客郵」,都賴著不撤,印度獨立後繼承了英國在西藏的「容郵」,直到1954年4月1日才移交我國。

(二)海關郵政與大清郵政

海關兼辦郵政也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產物。1861年,原由各國使館自派專差傳送文件的辦法,因其感到不便,故要求清政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相當於今天的外交部)代收代寄郵件。清政府承擔不久,由於北方捻軍和南方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總理衙門怕負責任,便想推給海關辦理,而當時海關的總務司(相當於今天海關總署署長)英人赫德,對中國的郵權早已垂涎三尺,此舉正中下懷,便於當年(1866年)移交海關兼辦郵政。1878年7月發行了第一套大龍郵票;並於次年將所辦郵局命名為殖民地色彩的「海關撥駟達」。(撥駟達是英文郵政一POST的譯音)。

公元1896年,雖將海關撥駟達改稱為大清郵政官局,但郵政大權仍然操縱在英法等外國人手中。1905年清政府成立郵傳部(相當於交通部,主管鐵路郵電),直至1911年海關才將郵政移交給郵傳部。移交時,海關當局還向清政府索取了所謂辦理郵政墊款、白銀184萬余兩,由清政府逐年計息歸還。同時,依舊容許外圍人擔任各級領導職務,實際上郵權並未全部收回。

四、中華郵政

1911年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將大清郵政的招牌換成了中華郵政,但郵政大權依舊操縱在帝國主義者手中。例如,當時的郵政總辦法國人帛黎,對辛亥革命競宣布「臨時中立」,還在大清郵票上加印「臨時中立」字樣,經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外交部、交通部聯合提出抗議後,又加印了「中華民國」四個宇,成為「中華民國臨時中立」的怪郵票。由此可見一斑。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後,從此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一個新的歷程。1924至1927年,爆發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在全國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全國郵政職工也捲入了革命洪流,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撤銷洋人郵務長、收回郵權、組織工會、要求改善職工生活待遇等一系列的斗爭。這場斗爭眼看就要取得勝利,但由於蔣介石的背叛而告失敗。

蔣介石在1927年背叛革命,建立起他的反動獨裁政權後,把軍統、中統特務插進郵局,檢扣進步報刊和郵件,同時摧殘和鎮壓郵政職工的反抗運動。到了民國後期,中華郵政雖日具有一些現代通信事業的基礎,但由於國民黨的腐敗和破壞,當1949年回到人民手中時,已變成了一個殘破不全、連職工工資也無錢發放的爛攤子。

五、中國革命戰爭時期的人民郵政

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首先開辟了井崗山革命根據地。當時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為了革命的需要,創立了一種叫「步遞哨」的通信組織。其通信方法是由黨組織指定部分群眾,負責一村傳一村,一站傳一站的把各村連成一個通信網。後來為了適應反圍剿斗爭的需要,又將這種群眾性的「步遞哨」發展成「傳山哨」。傳山哨也是群眾性通信組織,以農村赤衛隊為基礎,指定若干哨員,每個哨員有一定哨點,平時在山頭放哨,發現敵情,用信號將敵人人數、武器種類、行動方向等傳給鄰村。

另外,革命根據地和國民黨統治下的部分地區,還設立了地下交通站,來往傳遞信息,護送幹部和運送物資。

1928年5月湘贛邊區工農民主政府,在江西永新縣成立了中華赤色郵政湘贛省總局,並於次年發行了郵票。圖案是空心五角屋,中有鐮刀和錘子。1932年3月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郵政總局。赤色郵政對紅軍指戰員及其家屬互寄的信件免費優待,黨政軍各單位的通信實行貼票制度,對中華郵政發來的郵件,代收代投。1935年10月紅軍長徵到陝北,成立陝甘寧蘇維埃,備省設蘇維埃郵政分局,縣設郵局。1936年在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內務部領導下,成立了中華蘇維埃西北郵政總局。

在抗日戰爭時期,各解放區內、從邊區到各行署、專區、縣,甚至各樹庄都設有通信組織。如陝甘寧邊區即設有通信總站,在各重要地區設有分站,各縣設有縣站,各區設有聯絡站,各村還有沿村傳遞的農村通信站。其他各根據地的通信組織也大體相同。由於各根據地經常處在戰爭環境中,各機關團體經常移動,有時一天之內要轉移三四個地方,但我們的交通站仍能保證各級黨組織直到黨中央以及各地區彼此間的聯系。當時的口號是:「一處通,百處通;這里不通,那裡通」 ;「縣不出縣,區不出區」 ,堅守崗位,頑強戰斗。為了通過敵偽封鎖線,還在各交通要道組織了「武裝交通隊」 。當時京漢、京包、京津各個鐵路沿線,敵軍都在鐵路兩旁挖了深達兩三丈的壕溝,溝外築起高牆,牆上架著鐵絲網,鐵絲網上還掛著鈴和燈,每隔不遠就有座崗樓,由敵偽軍守望。我們的交通站既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完成通信任務的。

在抗日根據地的交通站,不但傳送黨政軍民的公文和信件,還發行抗日報刊。交通員們把抗日報刊傳播到各個根據地的每個角落,鼓舞了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抗日斗爭意志。有時還把報紙貼到敵人的據點里和崗樓上,甚至貼到敵人盤據著的城門上,對鼓舞人民鬥志、瓦解敵偽軍心也起了很大作用。

從事革命通信工作的前輩們,都是忠心耿耿,把一切獻給了黨和人民的通信事業。他們在遇到敵人的時候,不措「與文件共存亡』,用生命來保住黨的重要文件,寫下了無數可歌可頌的光輝篇章。

在解放戰爭中,組織和擴大了隨軍郵政機構來支援戰爭。在各野戰軍政治部之下都建立了軍郵總局,在各兵團、縱隊和師團中設立了許多軍郵分局、支局和軍郵站,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軍郵通信系統。

大家知道,當時我軍採用的是運動戰,一支部隊常常一天轉移幾次。可是我們的軍郵局卻有辦法使各部隊和後方的郵件隨時都能交流.當時,我們軍郵局的交通員們一般還都是肩背步行,往往白天跑七八十里路,晚上又跟著部隊行軍。有時在特殊情況下,部隊一晝夜行軍二三百里路,軍郵員也要在這二三百里路上帶著郵件一站一站的跟著跑。有些軍郵員往往連續十天半月行軍,幾天幾夜不睡覺,而且在長途跋涉之後又立即投入線前戰地的通信工作。他們把後方報刊和指成員們的家債,一直送到前沿陣地,大大鼓舞了士氣,支援了解放戰爭。

六、建國以來人民郵電事業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郵電通信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類郵政業務量都有大幅度增長。1988年與1949年比較,郵政業務總量由69500萬件發展到了3149900多萬件,增長了44倍,業務收入達323000多萬元增長了35培。其中:函件由59000萬件發展為5970O0萬件,增長了9倍;包件由277萬件發展到10500萬件,增長了37倍;匯票由447萬張發展到17500多萬張,增長了38倍;報刊發行由建國初期實行郵發合一時的8900萬份,發展到25160O0多萬份,增長了280多倍。近幾年還陸續開辦了特快專遞、電子信函、郵政快件業務和恢復開辦了郵政儲蓄業務,深受廣大用戶歡迎。

在國際郵政通信方面也有很大發展。目前,我國已與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通郵關系,年收寄國際函件8200多萬件,包件近60萬件。中國集郵總公司還向8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中國郵票,我國郵政還同16O多個國家交換郵票。

40年來,郵政固定資產由5億元增加到20億元。改革開放的十年郵政基本建設投資相當於前30年的總和。郵政服務機構達52800處,比建國初期增加了一倍,其中農村地區佔80%以上,增加了60多倍,從而基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廣大農村和邊疆地區不通郵的局面。

全國郵路總長度達150多萬公里,比建國初期增加了7倍.目前,具有自備火車郵箱500多輛,郵運汽車9600多輛,機動郵船15艘,加上委託民航運郵,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形成一個水陸空郵政運輸網。

隨著社會主義電通信事業的發展,郵電職工隊伍已由1949年的103000人發展到1989年的1028000人。他們在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自覺地接受黨的部導,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發揚「人民郵電為人民」的優良傳統,以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嚴格的通信紀律、在社會上贏得信譽,人民群眾親切地稱呼郵遞員為「綠衣使者」 。

在郵電企業管理方面,經過長期反復實踐,初步取得了適合我國具體情況的社會主義管理體制和制度,從而使郵電企業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各個進程中,基本上適應了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群眾對通信的需要。

在黨的對外實行開放,對內搞活經濟,加快「四化」建設的方針指引下,被列入先行行列的郵電通信事業將隨著國民經濟的騰飛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為了充分發揮郵電通信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先行官」作用,保證到2000年使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翻的宏偉目標,屆時我國將建成一個以郵區中心局為基礎以縮短傳遞時限為目標的水、陸、空多層次、多渠道、綜合利用、四通八達的郵政通信網。

❻ 郵票歷史

郵票的祖先——黑便士
郵票家族的祖先是誰,在哪年什麼樣背景下而誕生的。這個詞題,現在有一 些剛剛踏入集郵大門的集郵者,他們還沒有了解清楚這個問題。早在郵票出世以 前,人們就有信件往來。到了十九世紀中期、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使得人們的書信往來日益頻繁。那時候還沒有郵票,郵寄信件的費用是由收信件 的人來付,寄信人反而不用花錢。說起郵票的誕生,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故事廣泛 地流傳著:一百多年前,英國一個小姑娘收到一封來信,她接到信後只往信封上 看一眼,就交給郵遞員氫信退回去。她說:「我沒有錢收信。」郵遞員和她爭執 起來。這時有個叫羅蘭。希爾的英國貴族散步走了過來,看到這種情況,問明爭 執原因,他掏出錢為小姑娘交了郵費。小姑娘很感激他,並向他說了實話。
她說,這是她遠方親人的來信,因為家裡很窮,拿不出錢來交郵費。她們事 先約好,如果他的身體健康,就在信封上畫上一個圓圈,她收信時看到信封上的 圓圈:就知道她身體安好,可以不必付錢取信了。這位英國貴族明白了小姑娘拒 絕收信的理由,覺察到郵政管理上有漏洞,認為郵政制度需要改革。 1837 年, 羅蘭。希爾印了一本小冊子,書名叫《郵政改革——其重要性與可行性》。書中 提出了改變收費辦法,降低郵費、統一郵費等系列改革建設。他建議印製統一的 郵票,由寄信人付錢購買貼在信封上寄出,收信人不必再支付郵費。
他的建議得到廣大群眾和工商界的支持,一些頑固守舊的人卻加以阻繞。
但是,改革是不可阻擋的,兩年後英國政府終於採納了他的建議,開始進行 郵政改革。羅蘭。希爾為設計郵票圖案忙碌著。他舉辦郵票設計公開競賽,參加 競選的郵票國案很多,最後選用了維多利亞女王的側面像,兩邊有簡單的圖案作 裝飾。
這種郵票於1840年5 月6 日正式發行,在這一年中,重印了十一次,印了6800 萬枚。這種郵票是黑色的。按照羅蘭。希爾的建議,不管一封信寄往多遠的地方, 郵費一律定為一便士(便士是英國貨幣的名稱),所以這樣郵票就有了「黑便士」 的別稱。「黑便士」票幅很小,沒有齒孔,使用時要用剪刀一枚一枚地前開, 稍不注意就把郵票剪壞了。後來英國一些小商店為了賺錢,就買進整張郵票剪開, 然後再一枚一枚地出售。可見,最初的郵票是不完善的。但是,羅蘭。希爾這個 卓有成效的改革,導致了郵政事業的巨大轉度,它簡化了郵件收費的繁瑣的手續, 加快郵件傳遞速度。從「黑便士」出現到今天,人類用郵票已有一百五十多來的 歷史了。在這一百多年中,各國發行了數10萬種郵票,「黑便士」——郵票的祖 先,它一到世,為人類的文化生活開辟了新的領域,集郵活動很快地出了。人們 忘記不了羅蘭。
希爾的功勛,為了紀念他,許多國家都發行了紀念他的郵票。
TOP
郵票名稱的來歷
最早,郵票一詞是從英文POSTAGE.STAMP.直譯來的,意思就是「郵資憑證「.1840年,英國最早發行的郵票印有女王的肖像繼而各國仿效,紛紛發行圖大多是君王將頭像的郵票,流傳到我國後便叫「人頭「.1879年上海<<申報>>上就曾刊登一則廣告:收買信封老人頭:部局書信館人頭每百個價二角;海關人頭 每百個價二角;東洋人頭每百個價三角..... 六年後,<申報>上刊出又一則告:「收買信面舊人頭」 1878年,,清光緒四年發行中國第一套以「雲龍」為主圖 的郵票,接著發行小龍.蟠龍郵票.我國早期的郵票上多帶有「龍「的圖案,民間俗 稱為「龍頭「.直至民國期間,人們還這樣習慣地稱呼 1880年,上海清心書 館編 印的<<>花圖新報>曾刊登一篇<各國信館之印圖>的文章,稱郵票為「郵鈔」 這一時期,在郵局往來的正式公文中,常稱郵票為「圖記紙」清國家郵政 公布的郵政章程中規定「郵政局製造信票.以便粘信面「.稱郵票為「信票」,表示該票是寄信專用的,因上面有圖案,又稱為「信資圖記」 在我國台灣省 ,郵票曾被稱為「士擔紙「,即英文STAMP的音譯.1888年,台灣設立文報總局 ,在其頒布的<台灣郵政票章程>中,首次出現「郵票「二字.總局印發了兩聯單 式的台灣郵票,用以在傳遞公文中分清職責和傳遞時間,官用的稱「郵票」,民 用的稱「商票",但這里所說的郵票與現在的意義不同. 在我國郵政史上,正式使用「郵票"一詞從1899年開始的,這時郵政匯總已開辦,郵政業務擴大了 ,「信票"上的「信字已不能包括全部郵政業務".1912年,我國發行的「光復紀念"郵票上,第一次印上了「郵票"字樣.
TOP
中國第一枚郵票的故事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煙台和牛庄(營口)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附屬於海關內,上海海關造冊處當年即印製以龍為圖案的一套3 枚郵票發行,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金龍,襯以雲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桔黃色,寄掛號郵資)。這是我國首次發行的郵票,集郵界習慣稱為「海關大龍」,簡稱「大龍郵票」。
清代郵票多用「龍」做圖案,這是因為「龍」體現至高無上的權威,是最高統治者的象徵,最近,據大龍郵票專家考證,認為大龍郵票圖案設計者是個中國人,而不是先前推測的外國人,但設計者姓名及發行的准確時間很難查明,成為中國早期郵票發行史研究中的一個「懸案」。
「大龍」郵票為銅質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於進口紙張不同的緣故,分三次刷發行。第一次1878年發行,因用硬性半透明薄紙,稱為「薄紙大龍」 第二次於1882年發行因排版時每枚郵票之間的距距離稍大,票幅比第一次的縱橫各寬出2 毫米,稱為「闊邊大龍」,其中5 分銀未使用過的新票極少見,25枚的全張新票存世僅一張,是中國早期郵票最著名的孤品;第三次於1883年發行。紙質比前兩次都厚一些,通稱「厚紙大龍」因打孔機的緣故,打出來的齒孔有光齒和毛齒兩種,光齒的又稱「厚紙光齒大龍」郵票齒孔周邊帶有纖維毛的稱「厚紙毛齒大龍」郵票。大龍郵票後由於銅模損壞,沒有再印大龍郵票是中國發行的第一套郵票,在郵票發行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因而比較珍貴,在紀念大龍郵票發行 110 周年時,郵電部於1988年7 月20日發行小型張一枚,以全套3 枚大龍郵票為主圖,採用票中票的形式設計,首次用7 色機印製成功,這在郵票印製史上罕見的,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在北京香山舉辦「大龍郵票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郵票博物館舉辦大龍郵票專題郵展,中國集郵出版社出版< 大龍郵票紀念專集> ,還攝制了< 中國郵票電視系列片(一)——大龍郵票> 電視專題片
TOP
世界各國最早發行的郵票
郵票的發明,大大簡化了繁瑣的郵政費手續,加快了信件傳遞速度,使郵政收入逐年增加。於是各國紛紛效仿。
法國10世紀末成為世界上主要的殖民中家之一,自1849年開始發行郵票,主圖大部分是選用希臘神話或羅馬神話中的神像,都是著名的雕塑或繪畫作品。法國郵票的設計水平和印刷質量一向居於世界前列。比利時王國1849年發行第一批普通郵票,票面末印國號,只印法文郵政標記,主圖是國王利奧波德一世像,國王胸前佩戴一枚大獎章,通稱「大獎章郵票」,是比利時王國早期郵票中的珍品。西班牙歷史悠久,1850年開始發行郵票,票面主圖是女王伊薩貝娜二世像及西班牙微志等。奧地利和瑞士同年發行郵票。奧地利郵票主圖是皇冠和雙頭鷹微志,票面印有奧。匈兩國名稱,郵票適用於奧,匈兩國。1851年丹麥發行郵票。荷蘭王國最早於1852年發行郵票,票面末印國名,只印「郵政」字樣,主圖是國王威廉三世像。盧森堡是年也發行郵票時,就印有「瑞典」國名,早期的郵票主圖多為微志。雄獅紋章。數目字。三頂王冠和國王奧斯卡二世像。挪威於同年也發行郵票,翌年,芬蘭發行郵票。1860年波蘭。馬爾他發和郵票。19世紀中葉,義大利這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同861 年撒丁王國改稱義大利王國後統一發行郵票 . 希臘是歐洲的文明古國,於1861年發行了第一套郵票,標記印「希臘郵票」主圖是希臘神話中的信使之神赫爾梅斯側面像。匈牙利,聖馬利諾1871年,冰島於1873 年保加利亞於1879年,摩納哥於1885年相繼發行郵票。素有「郵票王國」之稱的列支敦斯登1912年發行郵票。巴爾干半島之國阿爾巴尼亞1913年始發行郵票。捷克斯洛伐克1918年發行郵票發來,以其票幅較大,印製精美為世人稱道。前蘇聯郵票設計水平和印刷質量
在世界各國郵票中均屬上乘。1923年最早發行的普票10枚,主圖是工人像4 枚,農民和士兵像各3 枚,票面印「CCCP」標記。
比起歐洲來,亞洲國家發行郵票較晚。阿富汗於1871年開始發行郵票,當時國名是「喀布爾王國」。同年日本以行「切手」(即郵票)。中國於1878年正式發行「大龍」郵票,朝鮮於1884年建立近代郵政並發行朝鮮第一套郵票,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境內的6 個協約邦於1884 年使用加蓋郵票印度共和國郵票則於1950年發行。尼泊爾於1881年開始發行本國郵票,泰國(原稱暹羅)於1883 年開始發行郵票,票面標記為暹羅文,末印國號,只印郵政或郵票字樣,主圖是拉瑪五世國王像。土耳其的郵票可追溯到奧斯曼帝國於1886年發行的郵票。伊朗史稱波斯,波斯帝國於1870年開始發行郵票票面無國號,只印面值和獅子微志, 1864年發行的「荷屬印度」郵票是印尼最早的郵票菲律賓1889年印製郵票,票面圖案即現在菲律賓國旗上的微志,馬來西亞1990年首行統一郵票香港郵局自1862 年起發行7 分一96分面值不等的郵票,一套7 枚,澳門1884年宣布設立澳門郵政司,同年正式發行郵票,到20世紀中期,亞洲許多國家掙脫殖民枷鎖,紛紛宣布獨立,開始發行本國郵票。
非洲大陸備受殖民統治者的奴役,在古奧斯曼帝國和英,法,葡萄牙,德意志,西班牙等殖民者的統治下,非洲各國都曾使用或發行殖民國郵票,近代紛宣布獨立,開始發行本國郵票。
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在,人口最多,也是世界上第二個(1843年)發行郵票的國家,美國於1847年統一發行郵票之前,1845一1846年曾經有10個州的12年城市以行郵票或使用過郵資已付戳記。英屬蓋亞那於1850年,加拿大,特立尼達於 1851年巴貝多於1852年,智利於1853年,古巴於1855年,阿根廷與墨西哥於1856 年,秘魯共和國於1857年哥倫比亞,巴哈馬於1859年開始發行郵票,牙買加,聖露西亞於1860年開始發行郵票,同年開曼群島使用牙買加郵票。
1861年英國殖民者開始在格瑞那達島國發行郵票。安提瓜與尼加拉瓜於1862 年,玻利維亞和哥斯大黎加共和國於1863年開始發行郵票,厄瓜多,宏都拉斯於1865年,薩爾瓦多於1867年,巴拉圭共和國於1870年瓜地馬拉於1871年,多米尼加於1874年,蒙特塞拉特於1876年巴拿馬。馬爾維納斯於1878年開始發行郵票, 1880年多巴哥開始發行郵票。多山之國海地自1881年起發行郵票,法屬圭亞和馬提尼夏天古島於1886年開始發行郵票,美洲各國早斯郵票圖案多為微志,國王像及郵政標記類的文字。
大洋洲的紐西蘭自1855年起發行郵票,票面印有「紐西蘭」標記,主圖是維多利亞女王青年時正面像,湯加是南太平洋一個歷史悠久王國,於1886年開始發行郵票,主圖是王朝第一位國王側面像,澳大利亞於1913年統一發行郵票,第一套郵票主圖是澳洲地圖和一頭袋鼠。許多島國被殖民者佔領後,使用佔領國郵票,直獨立後才發行自已國家的郵票。
南極洲由於地理。氣候條件惡劣,無人居住,從18世紀末,英國開始南極探險以來,一些國家相繼對南極洲進行科學考察。為供南極考察站使用,曾加蓋和發行了「英屬南極領地」郵票。「澳屬南極領地」郵票。法屬南方及南極領地郵票和紐西蘭站用「羅斯屬地郵票等。」1959年< 南極條約> 規定1961一1991年凍結一切領土主權和領土要求1983年以馬來西亞為首的一些國家在聯合國提出並通過「南極這人類共同財富」的提案。

瑞典的黃色3基林錯色票,成交價100餘萬美刀。大概是10多年前的成交價了。買家是保密的,誰也不知道。

❼ 中國夢郵政夢我的夢演講稿,最好有一個感人故事

透過歷史的眼睛回望,五千年的斗轉星移,五千年的變化滄桑。看歷史長河,載著興衰榮辱,奔流東去;聽時代號角,吹響復興知音,震徹雲霄。80後的我們,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沐浴著和諧進步的陽光,漸漸地,我也多了一種志向,一份信仰,一個夢想在可以奮斗的時候,不丟下勇氣,在必須拼搏的時候,不放棄希望。這些,都與祖國相連,同責任相關,這就是我的中國夢。
2012年10月,我光榮的成為了一名國家公務員並來到張掖市郵政管理局工作,初到工作崗位,我認真工作,無一不在為實現我的中國夢而奮發圖強。記得剛參加工作時,專業性強、難度高、數量大的工作,使我整日處於慌亂狀態,壓力是極大的。漸漸的,夢想模糊了形狀,實現夢想的道路好像也日益迷茫。隨著工作的時間增長,對工作內容的了解增多,通過與領導和同事的交流溝通,我明白了,實現夢想,不是華而不實的概念,而是腳踏實地的奉獻。我深知,作為一名公務員,畏難情緒不可取。要時刻樹立為人名服務的意識。唯有轉變工作思路與方式,梳理工作難點,才會熱愛這個崗位,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下,我認真學習了相關專業知識,調整了工作節奏與心態。重新對工作充滿了熱情。
我們所從事的郵政管理工作,有著戰線長,網點多,任務重,難度大的特點。日常對郵政快遞網點的檢查工作,是極其辛苦的。執法工作對我們年輕工作者來說,更是一種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在儲備充足的業務法律知識的同時,也要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忙碌的工作,使我在更了解工作業務的同時,更多了一份對郵政管理工作的感情和實現夢想的決心。
比爾蓋茨曾對記者說:「若當初我沒有那個狂妄的夢想,要讓世界上每戶人家擁有一台電腦,我早在成功之前就放棄了。因為我有這個夢想才促使我從眾多的艱難險阻中走過來。」作為一名年輕的公務員,不要覺得中國夢是飄渺的、遙遠的,實現中國夢,其實就是要以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前提,將自己對郵管工作的感情變為責任,時刻以人民的利益為前提,忠於自己的崗位職責,在平凡的崗位上,用心血和汗水,做出成績,實現自己的夢想。
中國夢,是每一個國人的夢想,築夢不難,實現夢想卻不易,而對我們郵管工作者們來說,時刻保有對工作的熱情與信心,並傳遞和延續這份情感,務實的完成各項本職工作,就是對我的中國夢的最好詮釋。50年前,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發表了震驚世界的演講:I have a dream.讓自由之聲響徹加利福尼亞的婀娜群峰。而今,屬於我們每個人的中國夢,更會激勵我們年輕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誠信,熱情,敬業,奉獻,在實現最初的夢想的道路上,不畏艱險,向更高的山峰攀登。

❽ 關於中國郵政的故事 急求!!

希望這些資料對你有用

閱讀全文

與郵政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