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天津十大名勝古跡有哪些可以說說嗎
天津十大名勝古跡有天後宮、大悲禪院、盤山風景區、五大道,歷史文化名街、黃崖關長城風景區、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九山頂自然風景區、八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河外灘公園。
盤山風景區集幽林,古洞,奇峰,秀水於一身,位於天津,是一個遊玩的好地方,在這里你會感到不一樣的自然風光。
『貳』 天津塘沽海洋大院現在有什麼名人有沒有姓梅的人
答:天津塘沽海洋大院現在事實應該是沒有什麼姓梅的人。
『叄』 天津塘沽美華名人會所有誰去過,服務怎麼樣怎麼消費的
Your family:Ms. Yang,對不起,他不在,您需要留言嗎?
『肆』 塘沽一職專出過什麼名人 好像說有個打羽毛球的上過
諶龍
『伍』 求五十個近代歷史人物,每個人物介紹不少於50字,急需啊!!!!!大哥大姐幫幫忙。
袁世凱:竊國大盜
袁世凱(1859—1916),字慰亭(又作慰庭),號容庵,漢族,河南項城人,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傳統上認為他的本質是反動、落後的,並且是圖謀復辟的竊國大盜。他曾是北洋軍閥的領導人,在辛亥革命後當選為民國第一任大總統,在位期間積極發展實業,統一幣制,維持了中國對蒙古和西藏的主權。建立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陸軍(新軍),創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開始主張建強國、創建強大的中央政府等,但後來在楊度等立憲人士的鼓惑下復辟稱帝,最終以失敗收場。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生於河南省項城市王明口鎮袁寨一個世代官宦的家族。父祖多為地方名流。袁家在清道光年間開始興盛,袁世凱的從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運總督,也是淮軍重要將領,對其家族成員袁世凱的思想境界有深刻影響。
袁世凱自幼過繼給袁保慶為嗣子,少年時隨嗣父先後到濟南、南京等地讀書。保慶死後,復隨甲三子、戶部侍郎袁保恆至北京就讀。1876年(光緒二年)和1879年,袁世凱兩次鄉試都未考中,遂決計棄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凱至山東登州,投靠保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任「慶軍」營務處會辦。吳長慶為淮軍統領,統率慶軍六營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
1895年,袁世凱開始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小站練兵,軍務處大臣榮祿、李鴻章等奏派袁世凱擴練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漸為清廷所倚重。這股軍隊後來發展成為北洋六鎮(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民國初年的北洋系軍閥亦多源自清末新軍。袁世凱聘德國軍官十餘人擔任教習,又從天津武備學堂中挑選百餘名學生任各級軍官,並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親信,以加強對全軍的控制。這些人以後大都成為清末民初的軍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勛等。
袁世凱經過數十年打拚,最終成為內閣總理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就任首任大總統,1916年初袁世凱恢復帝制,名洪憲皇帝。沒等袁世凱黃袍加身,前雲南都督蔡鍔領導護國軍誓師北上討袁,袁世凱被迫於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凱在郁憤中病死。
袁世凱病逝後,遵其「葬吾洹上」的遺願,將其葬於河南安陽市洹水北岸,陵墓由北洋政府籌資興建。
歷史學家唐德剛對袁世凱評論說,袁世凱之當國正值我國近代社會、政治轉型的開辟時期,而他又天生是個「治世能臣、亂世奸雄」的曹操型的人物,主觀的個性和客觀歷史發展的軌跡,兩者鑿枘不投,怎能不粉身碎骨呢?
黎元洪:性格懦弱的總統
黎元洪(1864—1928),漢族,湖北黃陂人。1888年入海軍服役。1894年,參加中日甲午海戰。袁世凱死後,由副總統繼任總統。1922年,他在直系軍閥支持下復任總統。黎元洪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任大總統和三任副總統的人。但他位尊而權不重,名高而實不符,人不微而言輕。下野之後,黎元洪致力於投資實業,成了大實業家。他一生經歷變幻無數,卻得以善終,與他慎行寡悔的決策心理分不開,世人都認為黎元洪是個性格懦弱的人。
馮國璋:躋身「北洋三傑」
馮國璋(1859—1919),漢族,河北河間人,北洋軍閥直系首領。曾任北洋步兵學堂總辦兼督練營務處總辦。1903年在中央練兵處任軍學司正使,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北洋三傑」。後歷任統制和第一軍總統。辛亥革命時率領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1916年袁世凱死後,成為直系軍閥首領,與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李純聯合對抗皖系,稱「長江三督」。同年 10月,被選為副總統。1917年就任代理大總統。
段祺瑞:鎮壓「二次革命」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合肥人。1889年畢業於天津武備學堂,後赴德國學習軍事。回國後隨袁世凱「新建陸軍」和編練北洋軍。先後調任第四鎮統制、江北提督等。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任第二軍軍統,往湖北鎮壓革命。旋授湖廣總督。袁任總統後,充陸軍總長。1913年代理國務總理,鎮壓「二次革命」。
徐世昌:「文治總統」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號菊人,原籍直隸天津,出生於河南省汲縣。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多次出任國務卿,1918年10月至1922年10月任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國學功底深厚,不但著書立言,而且研習書法,工於山水松竹,被稱為「文治總統」。
曹錕:賄選總統
曹錕(1862—1938),字仲珊,天津人。是中華民國初年直系軍閥的首領,曾靠賄選而被選舉為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盧溝橋事變後拒絕日本所請出面組織新政府,因其保持了民族氣節,被國民政府在1939年12月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張作霖:「東北王」
張作霖(1875—1928),字雨亭,漢族,遼寧海城人,自小出身貧苦農家。袁死後,張作霖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1918年9月被任命為東三省巡閱使,利用日本的勢力控制了奉、吉、黑三省,成為奉系首領。他是「北洋政府」最後一個掌權者,號稱「東北王」。1928年張作霖乘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葯炸成重傷,當日送回沈陽官邸後即死去。
吳佩孚:直系軍閥首領
吳佩孚(1874—1939),字子玉,漢族,山東蓬萊北溝吳家村人。1898年投淮軍。1906年任北洋陸軍曹錕部管帶,頗得器重。後升任旅長。護國討袁運動興起,隨營入川鎮壓蔡鍔領導的雲南護國軍。1917年7月,任討逆軍西路先鋒,參加討伐張勛復辟。同年孫中山組成護法軍政府。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吳佩孚繼承了直系軍閥首領的地位。
馮玉祥:「布衣將軍」
馮玉祥(1882—1948), 原名馮基善,字煥章,祖籍安徽巢縣。民國時期著名軍閥、軍事家、愛國將領、著名民主人士;寄籍河北保定;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蔣介石之結拜兄弟。馮玉祥戎馬一生,由士兵升至一級上將。在其50餘年的軍事生涯中,以治軍嚴、善練兵著稱,人稱「布衣將軍」。
孫中山(1866~1925)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名文 ,字德明 ,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廣東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於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
曾國藩
中國洋務派的鼻祖.
(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漢族,湖南省長沙府湘鄉縣人。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嘉慶十六年(1811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
曾國荃
(1824-1890)湘軍主要將領之一,因善於圍城有曾鐵桶之稱。清朝大臣。字沅甫,號叔純。湖南湘鄉人。清朝著名大臣曾國藩的九弟。
1852年(咸豐二年)舉優貢。1856年招募壯勇二三千人增援江西吉安,助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所部稱吉字營,成為曾國藩的嫡系。1857年秋,奉命統領江西各軍圍攻吉安,12月擊敗增援之太平軍石達開部。次年9月陷吉安,升知府,加道銜。1859年占景德鎮,焚燒全城,升道員。次年5月起圍攻安慶,為湘軍主力,屢敗太平軍援軍。9月以地雷轟塌北門城牆,攻陷安慶。1862年(同治元年)授浙江按察使,旋遷江蘇布政使,4月會同湘軍水師東下進屯天京(今南京)城外雨花台。10月與太平軍李秀成部激戰40餘日,抵死不退,這使李秀成撤軍。1863年4月擢學江巡撫,繼圍天京。1864年2月陪出的保城,7月又破地保城,旋以穴地轟城,攻陷天京,縱兵燒殺搶掠,大火七日不熄。湘軍追獲李秀成後,親手「遍刺以錐,流血如注」,以泄其憤。清廷賞加太子少保銜,封一等威毅伯。旋為掩蓋吞沒財寶等劣跡,從曾國藩命稱病開缺回籍。次年夏授山西巡撫,不就。1866年春調湖北巡撫,8月奉命幫辦軍務,鎮壓新捻軍,屢戰屢敗。次年5月復稱病退職。1875(光緒元年)授陝西巡撫遷河東河道總督。翌年調山西巡撫。1881年升陝甘總督,旋乞病開缺。1882年5月調署兩廣總督。1884年2月署禮部尚書。8月授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中法戰爭起,受命督南洋水師赴援閩、台,陽奉陰違,敷衍搪塞,11月被革職留任。翌年開復。1889年加太子太保銜。1890年11月死於任上。謚忠襄,有《曾忠襄公奏議》存世。
李鴻章
(1823.2.15~1901.11.7),本名章桐,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漢族,安徽合肥東鄉(今瑤海區)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有《李文忠公全集》。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淮軍創始人和統帥。
李鴻章先後鎮壓太平軍、捻軍。主持和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鋼鐵廠、第一座機器製造廠、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
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號湘上農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鎮壓陝甘回變和收復**等重要歷史事件。自幼聰穎,14歲考童子試中第一名,曾寫下「身無半文,心憂天下;手釋萬卷,神交古人」的對聯以銘心志。
左宗棠少時屢試不第,轉而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後竟因此成為清朝後期著名大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中國晚清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洋務派首領。字季高,一字朴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舉。1851年(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後,先後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為抗拒太平軍多所籌劃。為抓住展示才能的時機,他經常為一件小事而與人大吵大鬧;在當上巡撫,官及三品時,脾氣卻越來越小。「窮困潦倒之時,不被人欺;飛黃騰達之日,不被人嫉。」這句著名的話就是他說的。
張之洞
(1837~1909)中國清末重臣,洋務派首領。字孝達,號香濤,又號香嚴,晚年自號抱冰老人。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1863年(同治二年)進士。清流派重要成員。1881年(光緒七年),授山西巡撫,政治態度為之一變,大力從事洋務活動,成為後期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84年,補授兩廣總督。中法戰爭爆發後,力主抗法。同時,在廣東籌辦近代工業,以新式裝備和操法練兵,設立水師學堂。1889年,調湖廣總督。建立湖北鐵路局、湖北槍炮廠、湖北紡織官局。開辦大冶鐵礦、內河船運和電訊事業。促興築蘆漢、粵漢、川漢等鐵路。後又編練新軍。在鄂、蘇兩地設新式學堂,多次派遣學生赴日、英、法、德等國留學。還大量舉借外債,是為中國地方政府直接向外國訂約借款之先。戊戌變法時期,起先支持維新活動,多次出資贊助維新派。當維新運動日益發展、新舊斗爭漸趨激化後,提出舊學為體,新學為用,維護封建綱常,宣傳洋務主張,反對變法維新。義和團運動爆發後,主張嚴加鎮壓。八國聯軍進逼京津,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兩廣總督李鴻章聯絡東南各省督撫,同外國駐上海領事訂立《東南互保章程》九條,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人及長江中下游哥老會發動的自立軍。1901年清政府宣布實行「新政」,命張之洞以湖廣總督兼參與政務大臣。旋與劉坤一聯銜上奏提出興學育才辦法4條 ,仿照日本學制擬定癸卯學制(即1903年經修改重頒的《奏定學堂章程》),在全國首采近代教育體制。1907年調京,任軍機大臣,充體仁閣大學士,兼管學部。次年清政府決定將全國鐵路收歸國有,任督辦粵漢鐵路大臣,旋兼督辦鄂境川漢鐵路大臣。慈禧太後死後,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1909年(宣統元年)病故,謚文襄。遺著輯為《張文襄公全集》。
愛新覺羅.奕
(1833年—1898年),號樂道堂主人,清道光帝第六子,乃道光寵子,曾想立為嫡嗣,繼承大統,可因為種種原因被立為親王。咸豐帝同父異母兄弟。和碩恭親王,清末洋務派首領,綽號[鬼子六]。身後謚[忠](滿清宗親謚[忠]者唯奕與多爾袞二人)。
孫傳芳
(1885-1935)字馨遠,山東泰安人。中華民國時期直系軍閥首領之一。1908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其間加入同盟會。1909年回國。長期駐防湖北。1923年率部入閩,任福建軍務督理。1924年9月江浙戰爭爆發,奉曹錕之命出兵援助齊燮元,夾擊皖系盧永祥,占據浙江,任閩浙巡閱使兼浙江軍務督理,並乘機擴軍。1925年10月起兵驅逐蘇皖等地奉系勢力,11月在南京宣布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自任聯軍總司令兼江蘇總司令,聘日本軍官岡村寧次為高等軍事顧問,開辦聯軍軍官學校,自兼校長,成為直系後期最有實司令。1926年9月北伐軍進入江西,親赴九江督戰,阻擋北伐軍東進,失利後潛赴天津向張作霖求援,被任為安國軍副司令,兼五省聯軍總司令。1927年2月繼續組織兵力阻止北伐,並鎮壓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裝**。8月率余部渡江反攻,與蔣、桂軍在南京龍潭一帶激戰五天後不幸失敗。
1928年春,被張作霖任命為魯西前線總指揮,與蔣介石、馮玉祥部作戰,失敗後回濟南。6月初張作霖炸隕,孫的舊部退至冀東灤州一帶,由晉軍收編。此後孫傳芳赴沈陽,寄食於張學良門下,後在天津被為父報仇的施劍翹刺殺而亡。
吳長慶
(1833-1884),字筱軒,泥河鎮沙崗村人。咸豐五年(1855)世襲雲騎尉在職, 曾授浙江提督、廣東水師提督。光緒八年(1882),朝鮮內亂,清政府應邀出兵,命吳長慶率師東征,未過數日,以計擒亂首送中國,禍亂平息,兩年後回國,不久病逝。
張樹聲
(1824-1884)字振軒,1824年(清道光四年)生,安徽合肥人,漢族,廩生出身,清末淮軍將領。歷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通商事務大臣等職。是地主階級開明派代表人物,提倡「采西人之體,以行其用」。
丁汝昌
(1836.11.18~1895. 2.12)晚清北洋海軍提督。字禹廷。安徽巢湖市居巢區高林鎮人。早年參加太平軍,當太平軍大勢已去的時候,被迫隨隊叛投湘軍,不久改隸淮軍,參與對太平軍和捻軍作戰,官至記名提督。1879年(清光緒五年),被李鴻章調北洋海防差用。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師官兵200餘人赴英國,接帶清政府在英訂購的「超勇」和「揚威」巡洋艦回國。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出任北洋海軍提督。在任職期間對北洋海軍和北洋海防的建設嘔心瀝血,嚴於律己,但整肅軍紀不夠嚴厲,貪腐嚴重,但其人嚴重依賴李鴻章,言聽計隨,北洋海軍在其領導下,儼然李氏家軍.
胡光墉
(1823~1885),安徽績溪人,因在杭州經商,寄居杭州,幼名順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初在杭州設銀號,後入浙江巡撫幕,為清軍籌運餉械,1866年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後,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為左大借外債,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又依仗湘軍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20餘處,並經營中葯、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並開辦胡慶餘堂中葯店。
林則徐(1785-1850) 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謚號文忠。晚號竢村老人、竢村退叟等福建侯官人。早年家境貧寒,受過良好的教育。嘉慶十六年賜進士。在為官40年中,他「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指揮了抗英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同時,他編譯《四洲志》等外文書籍、資料,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是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先驅。
梁啟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等。廣東新會人。
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
1891年就讀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
曾 瓊 琲
曾瓊琲(1758~1845年),五華縣棉洋鎮洛陽圍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考取武科進士,殿試欽點榜眼,欽授藍翎侍衛。歷任下歷都司、九江游擊、河南衛輝營參將,誥封四世「武義都尉」(正三品)。他為官清正廉明。在河南任職期間,曾被朝廷委任為鄉試看考官。上任伊始,開封府巨賈馬某為了讓兒子能金榜題名,特派管家帶銀登門行賄,當即被曾瓊琲嚴詞拒絕。並說:「有考之責,應是量才拔萃,讓有真才實學、技高藝精者,為國效勞。萬不可昧良心做事,賣官鬻爵,中飽私囊,被不學無術者鑽了空子。」
曾 瓊 琲
曾瓊琲(1758~1845年),五華縣棉洋鎮洛陽圍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考取武科進士,殿試欽點榜眼,欽授藍翎侍衛。歷任下歷都司、九江游擊、河南衛輝營參將,誥封四世「武義都尉」(正三品)。他為官清正廉明。在河南任職期間,曾被朝廷委任為鄉試看考官。上任伊始,開封府巨賈馬某為了讓兒子能金榜題名,特派管家帶銀登門行賄,當即被曾瓊琲嚴詞拒絕。並說:「有考之責,應是量才拔萃,讓有真才實學、技高藝精者,為國效勞。萬不可昧良心做事,賣官鬻爵,中飽私囊,被不學無術者鑽了空子。」
鄭 家 蘭
鄭家蘭(1772~?年),豐順縣隍九河村人。家貧,由其叔父資助入學,16歲為秀才,旋由廩生考取乾隆戊申(1788)科舉人。於嘉慶十三年(1808)中進士。因其貌沒有「官相」且腳跛,遭到應試舉子的妒嫉和當權者的非議,想方設法傷害他,鬧得京師轟動。皇帝聞知,降旨召見鄭家蘭,當殿出題面試。鄭家蘭接過卷子,揮筆疾書,一氣呵成。文章如行雲流水,滿紙經綸,皇上頗為贊許,又觀察他儀表舉止,令他進三步退三步,他腳跛不能退,退即倒地,便跪下奏道:「萬歲,退不得。」皇帝大怒道:「放肆!逆旨當罪!」鄭家蘭從容奏道:「學無止境,讀書人只有上進,那有後退之理!我已立下宏願,此生有進無退,故寧願冒死違旨,才不失讀書人的氣節。」語出驚人,皇帝大喜,遂授翰林院庶吉士。
黃 香 鐵
黃香鐵(1788~1853年),原名黃釗,蕉嶺縣蕉城鎮霞黃村人。生於書香門第,幼年聰敏,10歲能詩。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考取舉人,授官內閣中書。他淡於榮利,鄙夷仕宦生活,遇有空閑,深研典籍,著書立說,深入調查,他編纂的《石窟一征》是客家重要典籍。黃香鐵還工於詩詞,是嘉慶、道光年間有影響的詩人之一。據《清稗類鈔》載,有人贈以聯雲:「七品八品九品,官愈做而愈小,一集二集三集,詩日積而日多。」說明黃香鐵學富而運蹇,名高而官微。他喜歡詩文。著有《讀白華草堂詩集》,京師眾多名流學士為之作序。他與陽春譚敬昭、吳川林辛山、順德吳秋航、黃小舟、番禺張維屏、香山黃香石等人為文字之交,有「粵東七子」之稱。盛大士《粵東七子詩》序雲:「香鐵才力雄駿,生氣滿紙,跌宕淋漓,動與古會。性極亮直,辯論是非,侃侃不阿……」。香鐵詩素有「精美在外,質朴在內」之稱。
丘 建 猷
丘建猷(1796~1854年),大埔縣青溪鎮坪砂村人。清道光八年(1828)中舉,十四年考取進士,選庶吉士,後授檢討,曾任國史館協修,參予《大清一統志》編纂。二十三年(1843),充任總纂官(主編),該書由其定稿成書,共500卷。
溫訓
溫訓(1787~1857年),五華縣登畲鎮下灘村人。他從小天資聰敏,勤奮好學,20歲為縣學生員。清嘉慶十七年(1812),25歲赴福建汀州省親時,曾結識汀州太守伊秉綬,深得伊太守賞識。嘉慶二十三年(1818),初入廣州粵秀書院,後就讀兩廣總督阮元所設的學海堂,均獲優賞。溫訓擅長古文,所作《觀運》、《觀民》稱著於時。清道光五年(1825)選取拔貢。道光十二年(1832),鄉試中舉人。考試時溫訓揮筆萬言,牘不留紙,主考官程思澤、刑福山在闈中傳閱,且驚且喜,稱贊不止。當時,鴉片流毒日深,朝野議論紛紜。信宜縣訓導吳蘭修著《弭害》論,聲言鴉片應當開禁。溫訓特寫《弭害續議》批駁,文中引周書、據堯典,主張勒限嚴禁,對違者處於刑律,才可共安太平。鴻臚寺卿黃爵滋取其說,上奏朝廷禁煙。道光十五年(1853),溫訓北上會試不中,受聘為順天府尹署教讀,與黃爵滋、湯鵬農、孔繼榮、張際亮等人,結古文詩社,吟詠著稱京都。道光十八年(1838),因母喪辭歸,接著父又病逝,他在家築居「梧溪石屋」暫住。次年,受聘為《興寧縣志》總纂。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惠陽任教。道光二十五年(1845),被聘為《長樂縣志》主纂,廣征精審。完成後,知縣擬向上申報獎勵,溫訓堅持說:「無功受祿,儒者之恥也!」後受兩廣總督徐廣縉延聘為幕僚。
溫訓一生多作詩文,其為文立論正直,筆力雄健,其詩托體杜韓,風骨雅尚,為時賢所推重,被當時文壇客籍名人宋湘稱為「不失為唐宋大家裔派」。所作詠《夕陽》詩,曾驚動詩壇,因被譽為「溫夕陽」。
丁 日 昌
丁日昌(1823~1882年),豐順縣湯坑鎮金屋圍人。8歲隨父在湯坑太平寺讀書。13歲喪父,隨母黃氏砍柴、織布度日。他刻苦攻讀,才智過人,有「神童」之譽。20歲中秀才,21歲補廩生。時惠潮嘉道李璋煜聞知丁日昌之才,召見他縱論時政,侃侃而談,深受嘉許,便被聘用至官署任職。
范 荑 香
范荑香(1805~1886年),女,大埔縣三河鎮梓里村人。她生於書香之家。其高祖父范天凱,康熙五十三年(1714)舉人;曾祖父范覲光,乾隆二十五年(1760)歲貢生;祖父范彪,乾隆三十二年(1767)舉人,曾任嘉應州學政;父范引頤,嘉慶九年(1804)舉人,曾任三水縣教諭。
何 如 璋
何如璋(1838~1891年),大埔縣湖寮鎮雙坑村人。生性聰穎而又勤奮好學。幼年在家放牛時總帶著書本誦讀。姑夫陳芙初是邑中有名的教師,覺得如璋有志氣,就叫他跟隨自己讀書。得姑夫的指點,如璋進步很快,未滿20歲就入縣學,旋補廩膳生。23歲中舉人。同治七年(1868)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後授職翰林院編修,不久又升為侍講、侍讀。
黃 遵 憲
黃遵憲(1848~1905年),字公度,梅江區下市人。清末著名愛國詩人,傑出的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出身於書香、官宦之家,其父黃鴻藻為清舉人,曾任戶部主事、知府等職。道光三十年(1850),年方3歲的黃遵憲,由其曾祖母口授千家詩,不久就能背誦。4歲,從塾師李伯陶學。咸豐七年(1857),時10歲,學作詩,塾師以梅州神童蔡蒙吉「一路春鳩啼落花」句命題,黃遵憲作詩,有「春從何處去,鳩亦盡情啼」之句,師大驚異。次日會賦「一覽眾山小」,遵憲破題雲:「天下猶為小,何論眼底山?」師見其賦名,訝為不凡。因是,里中稱譽為神童(錢尊孫編《黃遵憲年譜》)。
胡曦
胡曦(1844~1907年),字曉岑,興寧縣城鎮大巷裡人。出身寒微,天資穎異,6歲能詩,17歲考取秀才,29歲考取拔貢。此後幾次鄉試都落第。從此,他無意於功名富貴,在家專心著述。
張榕軒張耀軒
張榕軒(1851~1911年)、張耀軒(1861~1921年)是同胞兄弟,梅縣鬆口鎮松南圳頭人,均為當時著名華僑實業家和印尼的華僑領袖。張榕軒自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被清政府委任為駐檳榔嶼副領事後,開始走上仕宦之途。張耀軒則主要從事實業活動。張氏兄弟致力於僑居地的經濟發展,為社會謀福利,鼎力支持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熱心祖國文化教育事業,對振興祖國工商業更是不遺餘力,興建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條華僑經營的商辦鐵路——潮汕鐵路,名揚海內外,為後人所追思。
溫 生 才
溫生才(1870~1911年),梅縣丙村鎮井塘村人,辛亥革命烈士之一。少年失父,由母撫育成人,慈訓甚嚴,使他成為正直勇敢、深明大義的少年。稍長就讀鎮平(今蕉嶺)教會學校,不久棄學從戎。因目擊清政府之腐敗,乃轉赴香港,改習修機械。
丘 逢 甲
丘逢甲(1864~1912年),號倉海,抗日保台著名愛國志士,卓越的教育家和著名詩人,其祖居地在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
羅 福 星
羅福星(1885~1914年),字東亞,號國權、中血,蕉嶺縣藍坊鄉大地村人。出生於印尼,後隨祖父到台灣。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他加入同盟會。從此,他積極到南洋各地華僑中籌款支持革命,並參加了1911年春廣州「三·二九」起義。民國元年(1912)8月,他奉孫中山之命前往台灣准備起義。民國2年(1913)12月,他不幸被日本警察拘捕。次年3月3日,他被處絞刑,壯烈犧牲。犧牲前遺書寫道:「不死家鄉,永為子孫紀念;而死於台灣,永為台民紀念耳!」羅福星遺體,由台灣苗栗熱心人士收葬大湖羅崗山墓,並建昭忠塔,以永遠紀念。羅福星後裔今散居海峽兩岸和世界各地,他們都熱心祖國統一事業和家鄉建設,作出了無私的奉獻。
『陸』 天津的曲藝形式的著名人物有誰
天津之所以被稱做是曲藝之鄉,還因為多種的曲藝形式都是在天津形成和繁衍的。比如說像天津時調、天津快板,都是天津所特有的。而京韻大鼓、京東大鼓、鐵片大鼓、快板書等等就是在天津形成的。像相聲、評書、單弦還有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就是在天津興盛和繁衍的。曲藝在天津昌盛不衰幾度輝煌並產生過許多大師級人物。
1.相聲
相聲是北方曲藝曲種。以語言為主要表演手段的喜劇性藝術。在相聲形成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庄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其藝術特色,以「說、學、逗、唱」為藝術手段。語言明快幽默,模仿維妙維肖,諷刺犀利辛辣。相聲一般由「墊話兒」、「瓢把兒」、「活」、「底」等部分組成,表演形式有單口、對口、群口三種。單口由一位演員表演,講述笑話。對口由兩位演員出台,一問一答。群口又稱「群活」,由三人以上演員表演。 天津是培養相聲名家的搖籃。最早相聲演出在清末。20年代,天津相聲進入繁榮發展階段,津京兩地相聲演員頻繁往來,許多相聲演員在天津演紅後,又赴全國各地。光緒初年,北京藝人玉二福來津長期演出。清末民初,在北京揚名的相聲演員有「八德」:裕德龍、馬德祿、李德錫、焦德海、劉德志、張德泉、周德山、李德祥。他們都曾來津演出。天津的著名相聲演員有李德錫(藝名萬人迷,有「滑稽大王」之稱)、張壽臣(有「幽默大師」之稱)、馬三立、侯寶林、常寶堃(藝名小蘑菇)、郭榮起、常寶霆、蘇文茂、劉文享、高英培、馬志明、李伯祥、魏文亮等。相聲傳統曲目有300餘段。
2.評書
曲藝曲種。形成於清初,第一代藝人為王鴻興,所傳弟子為「三臣」、「五亮」。「三臣」指安良臣、鄧光臣、何良臣。「五亮」不詳。評書只說不唱,表演者一人,以醒木作道具,渲染氣氛。評書藝術以結構嚴謹取勝,一部長篇包括幾個「柁子」(段落),一個柁子可分為幾個「梁子」(故事),一個梁子又分為若干「和子」(懸念)。說書技巧主要有四種:一是「開臉兒」,表現生動具體的人物形象;二是「擺砌末」,描述人物活動環境;三是「賦贊」,贊美人物或景物;四是「垛句」,也稱「串口」,誇張地描繪人物、景物及事件。這些技巧,是用以烘托氣氛,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說書時,以說書人口氣敘述的,叫「表」,摹擬書中人物音容笑貌的,叫「白」,評說書中人物作為的,叫「評」。天津評書藝人有王致久、張傑鑫、常傑淼、陳士和、姜存瑞等.
3.單弦
清乾隆年間起源於北京,因演唱時用八角鼓擊節,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東北各地。單弦為聯曲體,早期常在岔曲頭和岔曲尾之間夾以數唱和若干曲牌,現通常結構為岔曲頭和若干曲牌。早期單弦演員來自北京。建國前,三大流派的創始人榮劍塵、常澍田、謝芮芝常年活躍在天津的曲藝舞台上。40年代,天津單弦演員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獨特風格的演唱藝術。
4.天津快板
本世紀50年代形成,是天津業余演員改革、發展天津時調大數子的結果:去掉了大數子的前兩句靠山調慢板,豐富了伴奏音樂。演出時,演員手持節子板數敘,唱調幾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對仗,對尾字的要求押韻即可,全篇既可一轍到底,也可用花轍。自由活潑,頗富韻律。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和揚琴等。曲目多為反映現實生活的短篇。
5.京劇
京劇是在清朝道光年間傳入天津的,同治年間,天津京劇開始興盛。天津作為中國北方戲劇藝術的發祥地之一,素有戲曲「南北交匯的大碼頭」之稱。在梨園界曾經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就是「北京學藝,天津唱紅,上海賺錢」。所以當時凡是京劇界的名家,幾乎沒有沒到過天津一展風採的。像劉趕三,孫菊仙,章遏雲,厲慧良,張春華,正說明天津在京劇發展史上的特殊地位。1956年,天津京劇團正式成立,除市京劇團外,還有建華、建新、榮新、塘沽等京劇團體。著名演員有楊榮環,趙松樵等。文革時期,除市京劇團外,其他京劇團體一律解散。天津京劇團演出的劇目只有「八個樣板戲」。直至80年代,天津京劇才再獲新生。始建於1936年的天津中國大戲院是中戲劇舞台史上一個重要的演出場所,「四大須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以及各著名行當流派創始人都曾在這里登台演出過。廣東會館(現改為天津戲劇博物館)是天津現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會館建築,裡面保存有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古典式戲樓。梅蘭芳、楊小樓、孫菊仙等人都曾在此登台獻藝。這里還保存著許多京劇名家的道具和戲裝、文物等。[1] 著名的天津京劇演員有:楊寶森、李榮威、厲慧良、丁至雲、張世麟、林玉梅等。
6.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起源於50年代,是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的。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數子」的曲調,用三弦伴奏,別具一格。天津快板風格粗纊、爽朗、明快、幽默,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味。著名的天津快板演員有:李潤傑、張志寬等。
7.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曲藝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種之一,清末民初以來流傳於天津(主要在船夫、搬運工人、手工業者、人力車夫中傳唱)。它淵源於明、清以來的時調小曲,又和很多地區的民間小調有密切關系。它用天津地方語的字音演唱,內容通俗易懂,腔調高亢爽朗,具有濃郁的天津鄉土氣息。著名的天津時調演員有:王毓寶等。
8.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國古老戲曲劇種之一。在民間它以北京、天津兩大城市和河北農村為基地,逐漸向鄰近省市傳播。建國後,天津河北梆子劇團成批恢復和建立,天津復興劇社、移風劇社、益民劇社、民主劇社相繼成立。之後,天津成立了國營河北梆子劇團。
9.京東大鼓
京東大鼓是中國曲藝曲種之一,屬板腔體鼓曲,起源於北京以東的河北寶坻(今屬天津市)、香河地區,於20世紀20年代確立於天津。著名的天津京東大鼓演員有:劉文斌等。
『柒』 有哪些天津塘沽出生的名人 急!急!急!
在塘沽出生的名人,貌似少的可憐,樓上說的侯德榜不是在塘沽出生的呀。
『捌』 天津市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文化遺址和文化現象
文化名人和遺址:梁啟超的飲冰室,在河北區意式風情街 霍元甲故居和陵園 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區小南河村。霍元甲是近代愛國武術家。 袁世凱馮國璋故居在民主道 出了周和溫兩位總理 南開中學百年老校 鞍山道上的靜園 末代皇帝溥儀的故居 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鞍山道70號。鞍山道上的 孫中山的故居張園 現為天津市和平區鞍山道59號院。
李叔同故居和書法碑林李叔同即弘一法師,是天津出生的中國文化名人,被譽為"津門才子"。故居坐落在天津河北區糧店街62號。 李純祠堂 清代王府 第三文化宮 坐落在天津市南開區南豐路。
文化遺址:
【巨葛庄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東南津南區巨葛庄
【圍坊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圍坊
【西釣台貝殼墓】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西釣台村北
【邦均西周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邦均鎮,面積約6萬平方米。
【張貴庄戰國墓】位於天津市東麗區張貴庄南2.5公里處貝殼堤上
【田莊坨先秦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東北寧河縣田莊坨村,面積25萬平方米。
【秦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寶坻縣辛務屯潮白河北岸~
【泉州故城】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武清縣城上村。
【邦均漢墓群】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邦均鎮盤山南麓的丘陵地帶,分布范圍約1平方公里。
【西釣台古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西釣台村。
【鮮於璜墓】位於天津城北武清縣高村鄉蘭城村東南。
【別山漢墓群】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別山鎮。
【東灘頭墓地】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東灘頭村東。
【軍糧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東麗區軍糧城鎮西。
【黃崖關古長城】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綿延於天津城北薊縣北部的崇山峻嶺之中,建於北齊天寶初年
【千像寺石刻】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
【天成寺】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蓮花嶺北。又名福善寺。
【古佛舍利塔】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又稱天成寺塔。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天城寺大殿西側。
【定光佛舍利塔】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主峰--掛月峰頂,海拔864米。
【獨樂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天津城北薊縣城內。
【白塔】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城內。
【漕運遺址】位於天津城西北武清縣河西務鎮西北3公里處東倉村和西倉村一帶。
【御衣局記碑】現存天津市薊縣文物保管所。
【天後宮】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區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西岸。
【潮音寺】位於天津市塘沽區海河西岸的西大沽境內。
【玉皇閣】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南開區玉皇閣大街。
【文廟】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南開區東門里大街。
【漁陽鼓樓】坐落在天津城北薊縣縣城中心十字街北口的牆門洞之上。是天津地區僅存的一座鍾鼓樓建築。
【文昌閣】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區南運河畔的楊柳青鎮。
【大悲院】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26號。
【天尊閣】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城東北寧河縣豐台鎮。
【清真大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紅橋區大寺前街。
【呂祖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紅橋區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號。
【大沽口炮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塘沽區大沽口海岸南岸。
【望海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河北區獅子林橋口北端,原名"聖母得勝堂",清同治八年(1869)由法國天主教會建立。
【紅燈照黃蓮聖母停船場】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紅橋區舊賈胡同北口南運河岸。
【魯班廟】坐落在天津城北薊縣縣城。佔地800平方米,由山門、大殿和東西配殿組成。
【石家大院】位於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原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住宅。
【廣東會館】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南門內大街。
【西開教堂】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區濱江道西口。建成於1916年。
【覺悟社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區宙緯路三戒里4號。
【大革命前後天津革命基地之一的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和平區南京路義慶里21號。
【中共天津地委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區長春道普愛里21號。
【中共中央印刷廠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區唐山道47號。
【五村農民反霸斗爭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五村"即現今天津市河西區的小劉庄、小滑庄、東樓、西樓和賀家口,以前曾是5個毗鄰的村莊。
【吉鴻昌舊居】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區花園路4號。
【中共北方局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天津市和平區黑龍江路隆泰里19號。是一樓一底的普通樓房。
【盤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
【王蘭庄抗日救亡運動義務宣教點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西青區王蘭庄。
【平津戰役天津前線指揮部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葯王廟東大街2號。
【名聯堂】位於天津城北薊縣黃崖關關城東牆處一院落。
『玖』 天津塘沽濱海新區哪裡有收現代名人字畫的
每周四可以去沈陽道 那裡有
『拾』 靜海的名人
靜海名人
陳耀,字德孚,靜海縣人。,嘉靖丙戌(1526)進士,曾任湖廣副按察使、河南按察使等職。
邊維新,字鉉鑒,靜海縣人。萬曆庚子(1600)舉人,官至邵州知州。
杜依中,原名杜其旋,字考,靜海縣人。明末歲貢。著有《雪窗集》等。
高爾儼,字中孚,靜海人。官居弘文院大學士,詳見《人物·人物傳》
邊之韓,靜海人。崇禎九年(1636)舉人。
張延軍-大邱庄覺醒的創業人
禹作堯-大邱庄覺醒的創業人
劉萬全-大邱庄覺醒的創業人
關永吉-中國現代作家
岳惺弼-岳飛後裔書畫家
花玉蘭-評劇表演藝術家
邊同升- 入選世界優秀專家
韓兆琦-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董曾南-清華大學教授
甘長霖-國家一級美術師
王偉-建德市十一屆政協副主席
田昆儒-天津財經學院教授
王處輝-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天津市王炳祥榮膺十傑檢察官
李華庭-入選世界優秀專家
郭齡
侯幼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劉奎齡 - 畫家
董秋斯 - 新中國文學翻譯名家
鄭汝成 - 北洋將領
劉洪祥-青海省優秀專家
王乃諄--著名畫家
董志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李丹-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
魏樹東 - 著名書畫家
勵杜訥-世代為官的勵氏家族
盧金山
馮志 --《敵後武工隊》
孫良誠--馮玉祥"五虎將"之一
電影導演王秉林--《二子開店》
王芸生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曹福田-義和團首領
於樹德資助周恩來赴日留學
王晞建-中央電視台分黨組成員
張秋生-詩人、兒童文學作家
楊瑞符將軍-「813」松滬抗戰800壯士營長、抗日英雄
張孟良與《血濺津門》
清未民初畫家侯秉衡
趙恩才-國家一級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