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成語四類:來源於歷史故事、預言、神話、古詩的10字成語
四字吧。。。。
歷史故事: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預言
妄談禍福 未卜先知
礎潤而雨(柱子的基石潤濕了,就是要下雨的徵候。比喻見到一點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發展方向。)
未雨綢繆 先知先覺
神話
後羿射日 誇父追日 含沙射影 誇父逐日 八仙過海 嫦娥奔月 牛郎織女 精衛填海
葉公好龍 井底之蛙 天衣無縫 涸轍之魚 女媧補天 海市蜃樓 太公釣魚 女媧造人
八仙過海 嫦娥奔月 牛郎織女 愚公移山 農神後稷 劈山救母 神筆馬良 大禹治水,
補天浴日,東兔西烏, 開天闢地,水漫金山,愚公移山,擎天之柱,
松喬之壽,巫山雲雨,燭鄒亡鳥,五丁開山,穿井得人
古詩
窈窕淑女(《詩經.周南.關雎》)
輾轉反側(《詩經.周南.關雎》)
逃之夭夭(《詩經.周南.桃夭》)
信誓旦旦(《詩經.衛風.氓》)
投桃報李(《詩經.大雅.抑》)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
萬壽無疆(《詩經.豳風.七月》)
老驥伏櫪(曹操《龜雖壽》)
人面桃花(唐 崔護 《題都城南庄》)
心有靈犀(李商隱《無題》)
柳暗花明(陸游《游山西村》)
青梅竹馬(李白的<<長干行>>)
不拘一格(龔自珍《己亥雜詩》(三首))
怒發沖冠( 岳飛《滿江紅》)
乘風破浪(《行路難》李白)
春風得意(《登第》孟郊)
無窮無盡、天涯海角(《踏沙行》 晏殊)
萬紫千紅(《春日》朱熹)
柔情似水(《鵲橋仙》秦觀)
悲歡離合、陰晴圓缺(《水調歌頭》蘇東坡)
無可奈何(《浣溪沙》 晏殊)
千淘萬漉(《浪淘沙》 劉禹錫)
物是人非(《武陵春》李清照)
⑵ 有關黃河的典故,詩詞,成語有哪些
黃河諺語、成語詩句、名句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昨日勝今日,今年老去年。 黃河清有日,白發黑無緣。
渡黃河詩
河流迅且濁。湯湯不可陵。
檜檝難為榜。松舟才自勝。
空庭偃舊木。荒疇余故塍。
不覩人行跡。但見狐兔興。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當澄。
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涼洲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不到黃河心不甘。
說 盡 黃 河 只 為 水(諺語)
意 思:比 喻 說 了 多 少 話 , 只 有 一 個 目 的。
例 句:你 不 用 再 爭 辯 了,~,還 是 對 我 有 意 見。
•跳進黃河洗不清。
這句子的本意是說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進黃河這樣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實,不論是誰,跳進黃河就別想洗清。同時,黃河的泥沙顆粒很細,有時河水甚至成泥漿狀態,沾在身體上確實不易洗凈,真的成了"跳進黃河洗不清了"。
•看來他是不 到黃河心不死。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句詩說的是黃河從西方遙遠的天邊奔騰而來,又滾滾東逝入海。今天,"黃河之水天上來"卻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黃河下游的"懸河"現象。"懸河",是指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河流,又稱"地上河"。懸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開闊、比降不大、水流平緩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斷抬高,水位相應上升,為防止水害,兩岸大堤亦隨之不斷加高,年長日久,河床高出兩岸地面,成為"懸河"。黃河至下游後,每年大約有4億噸泥沙淤積於下遊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黃河下游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懸河"。現在黃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縣的曹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黃河之水天上來了。"由於河道高出地面,一般來說鄭州以下的黃河下遊河道成了淮河、海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黃河兩岸已不屬於黃河流域了。
中流砥柱:這一成語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就像立在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樣。砥柱山其實是一巨石,位於黃河三門峽段的急流中,是一個石島,人稱"砥柱石",或"中流砥柱"。黃河水到峽谷中被兩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沖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渦,分成兩股流開,離開三門峽谷,場景驚心動魄。過去黃河水運發達,曾為航船要道。但在三門峽段,常有觸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稱。後船每行至此,船夫們便下船用纖繩拉過。傳說中的砥柱石,是用來鎮定河水波瀾的,在船夫們的眼中,砥柱石卻是一座航標。石上原刻有"照我來"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駛來。船隻要朝它駛來,眼看要撞上時,砥柱前面的波濤回過水來,正好將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黃河的形成:
之一
在距今160萬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驚人的抬升運動中,躍然升出地面,其他板塊邊緣發生斷裂褶皺,形成階梯狀地貌,原來廣泛分布的湖泊匯集成河。一條由湖泊匯集而成的大河隨之奔騰而下,形成地質構造史中驚心動魄的一幕。
之二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是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年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黃河與我國其他江河相比,有幾個顯著特點:
一是水少沙多。
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徑流量580億立方米,相當於長江的1/17,僅佔全國河川徑流總量的2%,居我國七大江河的第4位。流域內人均水量593m3,為全國人均水量的25%;耕地畝均水324m3,僅為全國耕地畝均水量的17%。黃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十分嚴重,造成下遊河道嚴重淤積,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約10厘米。黃河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合沙量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是絕無僅有的。如果把16億噸泥沙堆成高、寬各1米的土堤,其長度為地球到月球距離的3倍,可以繞地球赤道27圈。
二是水、沙時空分布不均。
黃河水量的60%來自蘭州以上,秦嶺北麓,90%以上的泥沙主要來自河口鎮至龍門區間與涇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區。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量集中來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來自幾場暴雨洪水。這種水少沙多,水、沙分布的集中性,給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和下游防洪,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三是地上懸河。
由於長期泥沙淤積,目前黃河下游堤防臨背懸差一般5~6米。灘面比新鄉市地面高出約20米,比開封市地面高出約13米,比濟南市地面高出約5米。懸河形勢險峻,洪水威脅成為國家的心腹之患。
四是洪水災害頻繁。
黃河北抵天津,南達江淮,洪水波及范圍達25萬平方公里,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慘重損失。同時黃河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淤塞河道,良田沙化,給環境造成的破壞性影響,長期難以恢復。由於洪水災害頻繁,歷史上黃河洪水被稱為「中國之憂患」。
黃河情況
李白詩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經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肅,黃土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的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華北平原的河南、山東,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黃河因其流經黃土高原,攜帶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輸沙量達16億噸,相當於堆成1米見方的土堤繞地球27圈。每年淤積在下遊河床中的泥沙有4億噸,使黃河成為高出地面十餘米的「懸河」。黃河中游地處季風氣候區,降水年變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黃河下遊河床善淤,善決,善徒。從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黃河下游決溢1590次,改道26次。
據史料記載,從先秦到民國年間的2540多年中,黃河下游共決溢1590餘次,該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防洪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幹流上的一座集減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發電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開發黃河的關鍵性工程,屬國家"八五"重點項目。小浪底工程浩大,總工期十一年。它的建成將有效地控制黃河洪水,可使黃河下游花園口的防洪標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黃河下游凌訊的威脅,減緩下遊河道的淤積,小浪底水庫還可以利用其長期有效庫容調節非汛期徑流,增加水量用於城市及工業供水、灌溉和發電。工程於一九九四年九月十二日正式開工,於1997年11月截流。
新中國建立以來,國家用於黃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設的投資達80多億元,完成各類土石方14億多立方米,其工程量相當於建造13座萬里長城。群眾投勞近5億工日。依靠防洪工程體系和廣大軍民的嚴密防守,已連續奪取50年黃河伏秋大汛不決口的偉大勝利。
確保黃河歲歲安瀾,不僅社會效益顯著,經濟效益也十分巨大。據綜合分析計算,黃河下游50年不決口,防洪減災直接經濟效益近4000億元。避免人員傷亡、河渠淤塞、良田沙化、環境惡化、影響社會穩定等間接損失更是難以估量。
目前流域內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3147座,總庫容574億立方米,引水工程4600多處,提水工程2.9萬處,幹流設計引水能力已超過6000立方米每秒。流域內及下游沿黃地區灌溉面積已由建國初期的1200萬畝發展到現在的1.1億畝,增長了8倍,其中寧蒙河套灌區、汾渭灌區和黃河下游引黃灌區這3大片灌溉面積佔全河的70%以上,用水量佔80%。灌區農業增產效益顯著,在約佔耕地面積45%的灌溉面積上,生產了70%以上的糧食和大部分經濟作物,許多灌區已成為我國重要商品糧棉基地。
黃河下游現共修建引黃涵閘94座,引黃灌溉和抗旱澆地面積達3600多萬畝,平均年引水量近100億立方米,豫、魯兩省沿黃20個地、市的百餘縣用上了黃河水。
黃河水資源利用范圍,已從過去主要用於農田灌溉,轉為為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服務。沿河蘭州、包頭、鄭州、開封、濟南、東營等50多座大中城市和一大批工礦企業,均以黃河為主要水源。農村2700多萬人的飲水困難,也靠黃河供水得到解決。還建成了引黃濟青(島)、引黃濟衛(河)等跨流域調水工程。
黃河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共580億立方米,目前已耗用307億立方米,水資源利用率高達53%,與國內外大江大河相比,已屬較高水平。據綜合分析計算,建國50年來,引黃灌溉、供水的直接經濟效益達6000億元。
防洪歷史
「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是黃河歷史的真實寫照和區別於其他河流的顯著特點。因此,在黃河下遊河道的變遷史上,就有了源於下游決口改道而帶來的多個黃河故道。如禹河故道(亦稱《禹貢》河道)、西漢故道、東漢故道、明清故道等。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禹河故道。行河時期,從大禹治水開始算起,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1400餘年,是黃河史上有記載以來最早的一條古河道。
黃河水神與靈物的傳說
黃河水神,由來已久,但歷史上各朝各代水神的具體名稱不同,大河上下各段各地所敬奉的河神與致祭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史籍上記載的黃河水神,最早的一位是河伯。河伯在史籍記載上有「冰夷」、「馮夷」、「無夷」等名。最初很可能是大水有靈一類的自然崇拜,後來漸漸變成為人格化的水神。
他們說,有個叫馮夷的人,被黃河水淹死,一肚子怨恨,就到天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天帝聽說黃河危害百姓,就封馮夷為黃河水神,稱為河伯,治理黃河。
大禹,是國人最崇敬的歷史人物之一。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的無私奉獻精神,更是為世人所無限敬仰。透過現象看本質,其真正意義卻在於:首先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的真正創立者,其次是在他的治理下,黃河歷1400餘年無河患,世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大禹治水後的黃河河道也被世人認為是最佳的河道,並長期影響著後人的治河活動。
伴隨著大禹治水的傳說,人們有時也把大禹當作黃河水神來敬奉。
鄭州一帶民間有《河伯授圖》的傳說,說是河伯馮夷受命治理黃河,但操勞一生沒有把黃河治好,到年邁時,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畫了一幅黃河水情圖,又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大禹,將水情圖交給了他。大禹根據河伯授給他的這一幅圖,疏通水道,終於治理好了黃河。
這故事所要交代的就是大禹是繼河伯之後的黃河水神。河南武陟縣嘉應觀,最高的建築是禹王閣,閣內塑禹王鎖蚊像,而且站在閣上,就可以看到茫茫黃河。開封城東南有一座禹王台,高丘上建有禹王殿,原殿中供奉有高八尺的禹王銅像。山東濟南龍洞山,舊名禹登山,傳說為大禹治水登臨處。
黃河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
明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闖王李自成帶領農民在陝西米脂起義,要打過黃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統治。當時正值初冬時分,黃河水還未結冰,而只有河水凍成了堅冰大軍才能順利通過 。怎麼辦呢?闖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須頭發在一夜之間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兩人來報:「黃河已經凍得結結實實的了。」闖王大喜,急忙傳令三軍趕快渡河。到了河邊一看,河水還「嘩嘩」地流得正歡呢,根本就沒結冰。可是上面卻起了一座寬大的浮橋,船連船,板連板,四平八穩,正適合大軍渡河。
闖王納悶極了,正要下馬察看,忽然從河裡爬上來兩個人,向闖王一抱拳,朗聲道:』大王,我們是黃河的船夫。聽說您要渡河,為民謀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這坐浮橋,就請大軍上路吧。」闖王感動得熱淚盈眶:「我一定不辜負百姓們的厚愛,一定要讓大家過上好日子!」說罷,驅馬上橋,領兵東去了。
九曲
黃河的彎多,素有"九曲黃河"的說法。黃河在黃土高原轉了許多的大彎之後,呼嘯奔騰遠去。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遊民歌還在我們耳旁回盪:"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九"和"九十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說明黃河的彎曲多。黃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彎曲,幹流的主要大彎有6個,小彎更多了,大多在黃土高原。大彎中,180度的大彎有3個,90度的大彎有2個,45度大彎有1個。而黃河總的走勢就構成一個"幾"字型的大彎,總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東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線距離僅為2068公里,但實際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線距離的2.64倍。
⑶ 有關黃河的俗。彥。成語(有關故事要有
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心 。
意義:比喻沒有達到某種目的就永不放棄
相關故事: 從前有個叫棺材的男孩,八歲時,父母雙亡,以要飯維持生命。他傍晚時吹簫,黃員外閨女愛聽,名叫黃河,所以就叫他到她樓下吹。有一天,棺材在吹蕭時,小姐的手帕落在了蕭上,他們倆之間便心生好感。員外知道後,把棺材打了一頓後趕了出去,棺材再也沒有吹簫了,小姐很寂寞,就偷偷去看他,他看見了棺材的墓碑,十分悲痛,這時,棺材打開了。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意義:這句子的本意是說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進黃河這樣的大河也洗不清了。
相關故事:「跳進黃河也洗不清」(有時亦作「跳在/入/下黃河也洗不清」),可以說是一句家喻戶曉、盡人皆知的俗語,比喻很難擺脫干係、避免嫌疑。如: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二回:「我何玉鳳這個心跡,大約說破了嘴也沒人信,跳在黃河也洗不清,可就完了我何玉鳳的身份了。」
諺語:
黃河清,聖人出。
意義:黃河清了,要出聖人了。而今國家昌盛,正在東方的民族中崛起,看樣子,彷彿真的要出聖人了。
相關故事:春秋時期,魯襄公八年(前565),晉國的盟國鄭國受到楚國的攻擊,是屈從於楚?還是抗擊楚兵等待晉兵來救?鄭國的當權者出現兩派,爭論激烈。主張歸順楚國的子駟,引詩為喻:「俟河之清,人壽幾何!」意思是一個人想在有生之年見到黃河變清,幾乎不可能,等晉國出兵來救,也是等不上的。(《春秋左傳·襄公》)結果是他這一派佔了上風。那時的人們,以為自然界和人世間的事物,都被超自然的神聖的「天」所支配。洪水、旱災、冰雹、蝗蟲、地震、山崩、瘟疫等等自然災害,都被看成是人們特別是「天子」幹了壞事,上天降下的懲罰。 ······
黃河富寧夏,最富是吳忠
意義:
相關故事:溫柔纏綿的寧蒙河段--黃河在這里平靜地流淌,灌溉著兩岸的農田,造福當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黃河富寧夏」,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寧夏銀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積廣闊,利用黃河水進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里物產豐富,名貴中葯枸杞和銀川大米品質優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稱。(枸杞照片)內蒙古河套平原十分乾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這里「無水是荒漠,有水成綠洲」。黃河水給這里的工農業生產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在省內奔流的黃河,從甘肅蘭州東下,闖過兩峽和黃土高原。迨進入中衛,河面漸寬,兩岸經過水流多年沖刷,沖積成中衛平原。黃河抵中寧後,被南北走向的賀蘭山脈擋路。相傳得大禹治水,引黃河水通過青銅峽峽谷向北流,進入寧夏腹地銀川平原。秦、漢、唐時「引黃灌溉」的水利工程把平川變為「塞上江南」。流經寧夏五百多公里的黃河,描繪出一幅「天下黃河富寧夏」的圖景。
關於黃河的俗語 諺語: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是非吹入凡人耳,萬丈黃河洗不清。 )
不到黃河心不死,不撞南牆不回頭
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淚不流
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黃河清,聖人出
黃河百害,惟富一套
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九曲黃河十八灣
鯉魚跳龍門
黃河富寧夏,最富是吳忠
黃河面惡心善,長江面善心惡
黃河歸來不看川,黛眉歸來不看山
黃河決了口,縣官活不成
說盡黃河只為水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跛至天涯
一碗河水半碗沙
背起棺材過黃河 —— 連後路都准備好了
不到黃河心不死 ——頑固不化
隔著黃河握手 —— 差得遠
黃河的水,長江的浪—— 源遠流長
黃河決了口 —— 滔滔不絕;一瀉千里
黃河裡的水 —— 難請(清)
泥娃娃跳黃河 —— 洗不清;洗不凈
跳到黃河洗不清 —— 太冤枉;冤枉
⑷ 寫出兩個有關黃河的民間故事或兩個傳說或歷史人物故事的名稱
1、大禹治水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
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
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2、鯉魚跳龍門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里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河南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
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
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里,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
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
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
3、李闖王渡黃河
明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闖王李自成帶領農民在陝西米脂起義,要打過黃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統治。當時正值初冬時分,黃河水還未結冰,而只有河水凍成了堅冰大軍才能順利通過。怎麼辦呢?闖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須頭發在一夜之間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兩人來報:「黃河已經凍得結結實實的了。」闖王大喜,急忙傳令三軍趕快渡河。到了河邊一看,河水還「嘩嘩」地流得正歡呢,根本就沒結冰。可是上面卻起了一座寬大的浮橋,船連船,板連板,四平八穩,正適合大軍渡河。
闖王納悶極了,正要下馬察看,忽然從河裡爬上來兩個人,向闖王一抱拳,朗聲道:』大王,我們是黃河的船夫。聽說您要渡河,為民謀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這坐浮橋,就請大軍上路吧。」
闖王感動得熱淚盈眶:「我一定不辜負百姓們的厚愛,一定要讓大家過上好日子!」說罷,驅馬上橋,領兵東去了。
4、望洋興嘆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黃河裡有一位河神,人們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黃河岸上。望著滾滾的浪濤由西而來,又奔騰跳躍向東流去,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訴他:「你的話不對,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說:「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過黃河嗎?」那人說:「別說一條黃河,就是幾條黃河的水流進北海,也裝不滿它。」河伯固執地說:「我沒見過北海,我不信。」
那人無可奈何,告訴他:「有機會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話了。」河伯順流來到黃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正笑容滿面地歡迎他的到來,河伯放眼望去,只見北海汪洋一片,無邊無涯。
他獃獃地看了一會兒,深有感觸地對北海若說:「俗話說,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這話說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親眼見到這浩瀚無邊的北海,我還會以為黃河是天下無比的呢!那樣,豈不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話。」
5、三國家門而不入
為了治水,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敢入。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降臨的哇哇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並沒有進去。
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
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裡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
⑸ 與水有關的詩句、歷史典故和成語有哪些
詩句: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離思五首》是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寫的一組著名的悼亡絕句。
意思: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原詩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詩人所念、鍾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佚名 漢樂府民歌《上邪》
《上邪》出自於漢樂府民歌。《上邪》是一首情歌,是女主人公忠貞愛情的自誓之詞。女主人公「山無陵」以下連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來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愛,深情奇想。《上邪》情感真摯,氣勢豪放,表達欲突破封建禮教的女性的真實情感,被譽為「短章中神品」。
意思: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見,除非滔滔江水乾涸枯竭。除非凜凜寒冬雷聲翻滾,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紛飛,除非天地相交聚合連接,直到這樣的事情全都發生時,我才敢將對你的情意拋棄決絕!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詞作於詞人與丈夫趙明誠離別之後,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於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全詞格調清新,以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給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緻精巧的別情詞作。
意思: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閑愁。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是明代文學家楊慎所作《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後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其放在卷首。
意思:滾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於1925年晚秋,32歲時,離開故鄉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遊橘子洲,感慨萬千所做的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意思: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其一》
《山園小梅二首》是宋代詩人林逋創作的七言律詩組詩作品。這首組突出地寫出梅花特有的姿態美和高潔的品性,以梅的品性比喻自己孤高幽逸的生活情趣。
意思:成為小園中最美麗的風景梅枝在水面上映照出稀疏的倒影,淡淡的芳香在月下的黃昏中浮動飄散。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 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這首詩作於安史之亂前不久。李白於742年(天寶元年)懷著遠大的政治理想來到長安,任職於翰林院。二年後,因被讒而離開朝廷,內心十分憤慨地重新開始了漫遊生活。大約是在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的秋天,李白來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雲行至此,很快又要離開,李白陪他登謝朓樓,設宴送行。宣州謝朓樓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李白曾多次登臨,並寫過一首《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意思:抽刀切斷水流,水波奔流更暢;舉杯想要銷愁,愁思更加濃烈。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斷句》
斷句是古代一首詩,作者是宋代的作者蘇麟,因只寫了兩句而得名。
意思:靠近水邊的樓台(因為沒有樹木的遮擋),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著陽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發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白居易《浪淘沙·借問江潮與海水》
《浪淘沙·借問江潮與海水》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詞。該詞通過自問自答的形式來寫閨情,真實地表現出她對愛情的忠貞和被人拋棄的悲慘境遇。
意思:我問這江潮和海水,哪裡像郎君的深情和女子的心意。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葉紹翁《夜書所見》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創作的得一首七言絕句。本詩交織作者的凄情暖意、歡懷掛心。
意思: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吹來秋風,使出門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登金陵鳳凰台》是唐代李白集中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之一。此詩一說是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作者奉命「賜金還山」,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一說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也有人稱是李白游覽黃鶴樓,並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後寫的,是想與崔顥的《黃鶴樓》爭勝。
意思:鳳凰台上曾經有鳳凰來悠遊,鳳去台空只有江水依舊東流。
歷史典故:
1、古縣「泗水」之名,歷代傳承,沿用至今,長達1400餘年,具有古老而鮮明的地名詞語文化和深厚而獨特的地名實體文化(地域文化),構成了泗水縣燦爛的地名文化。
2、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成語:
水碧山青、水菜不交、水長船高、水到渠成、水到魚行
水滴石穿、水底撈月、水底撈針、水底摸月、水底納瓜
水調歌頭、水光山色、水過鴨背、水火兵蟲、水火不避
水火不辭、水火不兼容、水火不相容、水火無交、水火無情
水火相濟、鹽梅相成、水火之中、水激則旱、矢激則遠、水潔冰清、水盡鵝飛
水盡山窮、水晶燈籠、水凈鵝飛、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水枯石爛
水闊山高、水來伸手,飯來張口、水來土掩、水裡納瓜、水流花落
水流花謝、水流濕、火就燥、水流雲散、水陸畢陳、水陸雜陳
水落歸漕、水落歸槽、水落石出、水滿金山、水漫金山
水米無干、水米無交、水明山秀、水磨工夫、水母目蝦。
⑹ 有關黃河的詩歌,諺語,成語和歷史故事。
河走溫縣城,倉頭猛一窮」; 「孤柏嘴著了河,駕部唐部忘往外挪」 「不到黃河心不死」 "黃河百害,惟富一套。" 是非吹入凡人耳,萬丈黃河洗不清。 不到黃河心不死,不撞南牆不回頭 黃河黃,長城長,英雄百戰走四方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鵲樓》) 泰山成砥礪,黃河為裳帶。(阮籍《詠懷》) 黃河九曲天邊落,華岳三峰馬上來。(黃滋《送李佑之赴陝西參議》) 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李白《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 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同上)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李白《贈裴十四》)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李白《公無渡河》)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李白《北風行》)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劉禹錫《浪淘沙九首》 )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幾簸自天崖。如今直上銀河去,直到牽牛織女家 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場。 奔流聒地響,平野到天荒。 吳會書難達,燕台路正長。 男兒久為客,不辨是他鄉。 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於黃河。 潛昆侖之峻極兮,出積石之嵯峨。 登龍門而南遊兮,拂華陰於曲阿。 凌砥柱而激湍兮,逾洛汭而揚波。 體委蛇於後土兮,配靈漢於蒼穹。 貫中夏之能甸兮,經朔北之遐荒。 歷二周之北境兮,流三晉之南鄉。 秦自西而啟壤兮,齊據東而畫疆。 殷徒涉而永固,衛遷濟而遂疆。 趙決流而卻魏,嬴引溝而滅梁。 思先哲之攸嘆,何水德之難量。 關於黃河的詩詞歌謠 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黃河,它們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 李白詩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將進酒)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贈《裴十四》) 王之渙曰: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 王維詩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 「艄公號子聲聲雷,船工拉纖步步沉。運載好布千萬匹,船工破衣不遮身。運載糧食千萬擔,船工只能把糠饃啃。軍閥老闆發大財,黃河船工輩輩窮。」 「一條飛龍出昆侖,搖頭擺尾過三門。吼聲震裂邙山頭,驚濤駭浪把船行。」 「三氣周瑜在江東,諸葛亮將台祭東風。祭起東風連三陣,火燒曹營百萬兵。」黃河船工祖祖輩輩生活在黃河上,漂泊在木船上。他們對黃河了如指掌,把船隻視為家珍。在與黃河風浪搏鬥的生活實踐中,船工們創作出了豐富多采、獨具特色的黃河號子。聲聲號子,抒發了船工們復雜的感情,反映出他們的喜、怒、哀、樂、憂、怨、悲、歡。黃河船工號子,伴隨著船工的勞動,是船民生活的旋律。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這是唐朝詩人劉禹錫《浪淘沙九首》詩中的第一首中的前兩句。後兩句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浪淘沙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涼洲詞》王之渙 黃河二首 作者:【杜甫】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 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黃河西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 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黃河二首 作者:【杜甫】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 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黃河西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 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 作者:【韋應物】 年代:【唐】 體裁:【未知】 類別:【未知】 夾水蒼山路向東,東南山豁大河通。寒樹依微遠天外, 夕陽明滅亂流中。孤村幾歲臨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風。 為報洛橋遊宦侶,扁舟不系與心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