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石蕊是什麼
目錄
一分鍾了解石蕊:一種常用的酸鹼指示劑
5.1萬 48"
石蕊 [shí ruǐ]
化學試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展開
科普中國 |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網路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
審閱專家唐浩宇
石蕊(Litmus)的性狀為藍紫色粉末,是從地衣植物中提取得到的藍色色素,能部分地溶於水而顯紫色。是一種常用的酸鹼指示劑,變色范圍是pH=4.5-8.3之間。是一種弱的有機酸,在酸鹼溶液的不同作用下,發生共軛結構的改變而變色。
中文名
石蕊
英文名
Litmus
化學式
(C7H7O4N)n
CAS登錄號
1393-92-6
EINECS登錄號
215-739-6
快速
導航
名字由來
試液配製
生態學
穩定性
植物學
故事
中葯材
貯存方法
安全術語
其他用途
基本信息
性狀為藍紫色粉末,是從地衣植物中提取得到的藍色色素,能部分溶於水而顯紫色。石蕊是一種常用的酸鹼指示劑,變色范圍是pH=4.5~8.3之間。
石蕊(Litmus)是一種弱的有機酸,相對分子質量為3300,在酸鹼溶液的不同作用下,發生共軛結構的改變而變色。
也就是說,在溶液中,隨著溶液酸鹼性的變化,其分子結構發生改變而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變化:
在酸性溶液里,分子是其存在的主要形式,使溶液呈紅色;(由於[H+]增大,平衡向左移)
在鹼性溶液里,石蕊電離發生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電離產生的酸根離子是其存在的主要形式,故使溶液呈藍色;(由於[OH-]增大,平衡右移)
在中性溶液里,分子和酸根離子共存,因而溶液呈紫色,即不變色。([HZ]=[Z-])
遇酸 變紅 PH≤4.5
弱酸、中性、弱鹼 不變色 4.5<PH≤8.3
遇鹼 變藍 PH>8.3
一切使酸鹼指示劑變色的現象都是化學變化(化學反應),比如二氧化碳水溶液(或碳酸)可以使石蕊溶液變紅,這就是化學變化。
【與酚酞的原理比較】
石蕊和酚酞都是酸鹼指示劑,它們都是弱的有機酸。在溶液里,隨著溶液酸鹼性的變化,指示劑的分子結構發生變化而顯示出不同的顏色。
石蕊(主要成分用HL表示)在水溶液里能發生如下電離: HL紅色 H+ L-藍色
在酸性溶液里,紅色的分子是存在的主要形式,溶液顯紅色;在鹼性溶液里,上述電離平衡向右移動,藍色的離子是存在的主要形式,溶液顯藍色;在中性溶液里,紅色的分子和藍色的酸根離子同時存在,所以溶液顯紫色。
紫色石蕊試液和酚酞是溶液酸鹼性的指示劑,其顏色是否變化,取決於溶液的pH大小。我們通常說的pH<7的溶液使紫色石蕊變紅,使無色酚酞不變色,只是一種粗略說法。其實紫色石蕊試液和酚酞有一定的變色范圍,參看圖。
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H+或OH-,pH的大小決取於溶液H+濃度和OH-濃度的關系。
H+濃度=OH-濃度 pH=7 溶液呈中性
H+濃度>OH-濃度 pH<7溶液呈酸性
H+濃度<OH-濃度 pH>7溶液呈鹼性
在酸溶液中,H+濃度>OH-濃度,故pH<7,但pH<7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某些鹽溶於水後,使得溶液呈酸性,如KHSO4溶於水,會發生以下電離:
KHSO4=K+ + H+ + SO42-
在KHSO4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pH<7。
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不使酚酞試液變色的溶液可能是酸性溶液,也可能是中性溶液或弱鹼性溶液。
名字由來
其實,石蕊試劑(Litmus reagent)是從一種叫石蕊地衣的植物中提取出來的。石蕊地衣( litmus)生長在中高海拔向陽的岩石上,植株矮小,但能通過其分泌的地衣酸促進高山岩石的逐漸風化、解體,對土壤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石蕊地衣
試液配製
(1)先用熱酒精溶解去除雜質,把酒精傾去。
石蕊試紙
(2)加水溶解石蕊,攪拌、靜置、過濾。
(3)濾液稀釋至1%即得石蕊試液。
生態學
對水稍微有危害,不要讓未稀釋或大量的產品接觸地下水、水道或者污水系統,若無政府許可,勿將材料排入周圍環境。
穩定性
如果遵照規格使用和儲存則不會分解,未有已知危險反應,避免氧化物。
植物學
石蕊(shirui)隸屬於石蕊科中的石蕊屬 (Cladonia),種類多。
地衣體殼狀至鱗片狀,並從地衣體上長出空心的果柄,不分枝或具多分枝。子囊盤生果柄頂端,子囊盤網衣型,子囊孢子單胞型,無色,橢圓形。土生或生於腐木或岩石表土上。廣布於全國各地。
石蕊
石蕊在醫葯和化學試劑方面,有重要價值。有些種類可提取抗菌素,如雀石蕊、軟石蕊、紅頭石蕊、粉桿紅石蕊、粉杯紅石蕊等;有些種類可提取石蕊試劑,如石蕊、鱗片石蕊、杯腋石蕊、喇叭石蕊等。
故事
石蕊作為化學指示劑檢驗溶液的酸鹼性是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波義耳( Robert Boyle, 1627 -1691)首先發現並開始推廣使用的。如何能簡便地測出溶液的酸鹼性,曾使波義耳及其他科學家大傷腦筋、束手無策。但有一天,問題在波義耳面前出現了轉機。這一天,波義耳把剛采來的一束美麗的紫羅蘭插在實驗室的花瓶里,開始做實驗。可是他一不小心把幾滴鹽酸滴到了紫羅蘭的花朵上。愛花的波義耳趕忙用清水去沖洗,就在此時,波義耳看到紫羅蘭花竟變成了紅色花! 紫羅蘭為什麼會變紅? 波義耳感到很新奇,同時更感興奮,他決心探根究底、搞個水落石出。波義爾又用HNO3(硝酸)、H2SO4(硫酸)、CH3COOH(醋酸)做實驗,結果完全相同———花瓣全變成了紅色。經過反復實驗,波義耳認定紫羅蘭花的浸出液,可用於檢驗溶液是否呈酸性。
初戰告捷,但波義耳並不滿足,他試圖再找出用來檢驗鹼性的物質。他把能找到的花卉、葯草、樹皮、塊莖、塊根、苔蘚、地衣等製成浸出液,逐一試驗它們在鹼性溶液中的變色反應。終於發現:鹼性溶液能使從石蕊地衣中提取出的紫色液體變藍。即便如此,波義耳仍未就此止步,他想:能不能用一種試劑既能測酸性又能測鹼性呢? 他試著把石蕊浸出液滴入鹽酸溶液中,結果出現了與用紫羅蘭檢驗酸性一樣的現象———石蕊浸出液也變成了紅色!問題徹底解決了。石蕊試劑遇鹼變藍,逢酸變紅,這正是波義耳苦苦找尋的雙向指示劑! 從此,石蕊試劑廣泛應用於檢驗溶液的酸鹼性。波義耳這項重大發明是在1646年作出的,如今仍在普遍採用。所以,我們能十分容易地檢測出溶液的酸鹼性,這應該感謝偉大的波義耳!
紫羅蘭
中葯材
【葯名】石蕊
【別名】石濡、石芥、雲茶、蒙頂茶、石蕊花、石雲茶、雲芝茶、蒙山茶、蒙陰茶、酶苔、石花、刀傷葯
【漢語拼音】shi rui
查看更多
搜索發現
直鏈烷基苯磺酸
化工原料
甲胺鹽酸鹽
化工產品價格
巰基乙醇
硬脂酸鈣
胸部豐滿
做牙冠要多久
hot伯克利中美峰會【9.20上午場】
hot賞味醉美雲南!
hot濕地飛鳥等你保護!
網路吧 意見反饋 權威合作 網路協議
內容均由網友貢獻,編輯、創建、修改和認證均免費 | 詳情
詞條目錄
網路名片
基本信息
名字由來
試液配製
生態學
穩定性
植物學
故事
中葯材
貯存方法
安全術語
其他用途
Ⅱ 石蕊的故事
石蕊作為化學指示劑檢驗溶液的酸鹼性是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波義耳( Robert Boyle, 1627 -1691)首先發現並開始推廣使用的。如何能簡便地測出溶液的酸鹼性,曾使波義耳及其他科學家大傷腦筋、束手無策。但有一天,問題在波義耳面前出現了轉機。這一天,波義耳把剛采來的一束美麗的紫羅蘭插在實驗室的花瓶里,開始做實驗。可是他一不小心把幾滴鹽酸滴到了紫羅蘭的花朵上。愛花的波義耳趕忙用清水去沖洗,就在此時,波義耳看到紫羅蘭花竟變成了紅色花! 紫羅蘭為什麼會變紅? 波義耳感到很新奇,同時更感興奮,他決心探根究底、搞個水落石出。波義爾又用HNO3(硝酸)、H2SO4(硫酸)、CH3COOH(醋酸)做實驗,結果完全相同———花瓣全變成了紅色。經過反復實驗,波義耳認定紫羅蘭花的浸出液,可用於檢驗溶液是否呈酸性。
初戰告捷,但波義耳並不滿足,他試圖再找出用來檢驗鹼性的物質。他把能找到的花卉、葯草、樹皮、塊莖、塊根、苔蘚、地衣等製成浸出液,逐一試驗它們在鹼性溶液中的變色反應。終於發現:鹼性溶液能使從石蕊地衣中提取出的紫色液體變藍。即便如此,波義耳仍未就此止步,他想:能不能用一種試劑既能測酸性又能測鹼性呢? 他試著把石蕊浸出液滴入鹽酸溶液中,結果出現了與用紫羅蘭檢驗酸性一樣的現象———石蕊浸出液也變成了紅色!問題徹底解決了。石蕊試劑遇鹼變藍,逢酸變紅,這正是波義耳苦苦找尋的雙向指示劑! 從此,石蕊試劑廣泛應用於檢驗溶液的酸鹼性。波義耳這項重大發明是在1646年作出的,如今仍在普遍採用。所以,我們今天能十分容易地檢測出溶液的酸鹼性,這應該感謝偉大的波義耳!
Ⅲ 科學家的發現故事
石蕊試紙是偉大的科學家波義耳發明的:
在一次緊張的實驗中,放在實驗室內的紫羅蘭,被濺上了濃鹽酸,愛花的波義耳急忙把冒煙的紫羅蘭用水沖洗了一下,然後插在花瓶中。過了一會波義耳發現深紫色的紫羅蘭變成了紅色的。這一奇怪的現象促使他進行了許多花木與酸鹼相互作用的實驗。由此他發現了大部分花草受酸或鹼作用都能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鹼變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用石蕊浸液把紙浸透,然後烤乾,這就製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鹼試紙——石蕊試紙。
這個偶然的實驗導致了波義耳的發明。
牛頓看見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
瓦特看見鍋蓋被蒸汽托起,發明了蒸汽機
弗萊明因為忘記清洗實驗用的瓶子,發現了青黴素
Ⅳ 石蕊如何從植物中提出
性狀為藍紫色粉末,是從地衣(注意)植物中提取得到的藍色色素,能部分地溶於水而顯紫色。
至於是什麼植物,答案是:石蕊地衣。但是也有一些植物中含有該色素!
下面是Bai網路裡面的
發明家與石蕊的故事
石蕊作為化學指示劑檢驗溶液的酸鹼性是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波義耳( Robert Boyie, 1627 -1691)首先發現並開始推廣使用的。如何能簡便地測出溶液的酸鹼性,曾使波義耳及其他科學家大傷腦筋、束手無策。但有一天,問題在波義耳面前出現了轉機。這一天,波義耳把剛采來的一束美麗的紫羅蘭插在實驗室的花瓶里,開始做實驗。可是他一不小心把幾滴鹽酸滴到了紫羅蘭的花朵上。他趕忙用清水去沖洗,就在此時,波義耳看到紫羅蘭花竟變成了紅色花! 紫羅蘭為什麼會變紅? 波意耳感到很新奇,同時更感興奮,他決心探根究底、搞個水落石出。波義爾又用HNO3、H2SO4、CH3COOH⋯⋯做實驗,結果完全相同———花瓣全變成了紅色。經過反復實驗,波義耳認定紫羅蘭花的浸出液,可用於檢驗溶液是否呈酸性。
初戰告捷,但波義耳並不滿足,他試圖再找出用來檢驗鹼性的物質。他把能找到的花卉、葯草、樹皮、塊莖、塊根、苔蘚、地衣等製成浸出液,逐一試驗它們在鹼性溶液中的變色反應。終於發現:鹼性溶液能使從石蕊地衣中提取出的紫色液體變藍。即便如此,波意耳仍未就此止步,他想:能不能用一種試劑既能測酸性又能測鹼性呢? 他試著把石蕊浸出液滴入鹽酸溶液中,結果出現了與用紫羅蘭檢驗酸性一樣的現象———石蕊浸出液也變成了紅色!
問題徹底解決了。石蕊試劑遇鹼變藍,逢酸變紅,這正是波義耳苦苦找尋的雙向指示劑! 從此,石蕊試劑廣泛應用於檢驗溶液的酸鹼性。波意耳這項重大發明是在1646年,直到幾百年後的現在,仍在普遍採用。所以,我們今天能十分容易地檢測出溶液的酸鹼性,這應該感謝偉大的波義耳! 同時,我們應學習他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求真理的精神。
Ⅳ 什麼是石蕊
其實,石蕊試劑(Litmus reagent)是從一種叫石蕊地衣的植物中提取出來的。
石蕊地衣( litmus li2chen)生長在中高海拔向陽的岩石上,植株矮小,但能通過其分泌的地衣酸促進高山岩石的逐漸風化、解體,對土壤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性狀為藍紫色粉末,是從地衣植物中提取得到的藍色色素,能部分地溶於水而顯紫色。
石蕊是一種常用的酸鹼指示劑,變色范圍是pH=5.0-8.0之間。
石蕊(Litmus)是一種弱的有機酸,相對分子質量為3300,在酸鹼溶液的不同作用下,發生共軛結構的改變而變色。
也就是說,在溶液中,隨著溶液酸鹼性的變化,其分子結構發生改變而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變化:
在酸性溶液里,分子是其存在的主要形式,使溶液呈紅色;(由於[H+]增大,平衡向左移)
在鹼性溶液里,石蕊水解發生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電離產生的酸根離子是其存在的主要形式,故使溶液呈藍色;(由於[OH-]增大,平衡右移)
在中性溶液里,分子和酸根離子共存,因而溶液呈紫色。([HZ]=[Z-])
遇酸 變紅 PH<5.0
遇鹼 變藍 PH>8.0
Ⅵ 誰發現了石蕊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波義耳平素非常喜愛鮮花,但他卻沒有時間去逛花園。於是,他只好在自己的房間里擺上幾個花瓶,讓園丁每天送些鮮花來以便觀賞。一天,園丁送來幾束紫羅蘭。正准備去實驗室的波義耳立即被那艷麗的花色和撲鼻的芳香吸引住了。他隨手拿起一束紫羅蘭,邊欣賞邊向實驗室走去進了實驗室後,他把紫羅蘭往桌上一放,就開始了他的化學實驗。就在他向燒瓶中傾倒鹽酸時,一不小心將酸液濺出了少許,而這酸液又恰巧滴到了紫羅蘭的花瓣上,波義耳嘆息之餘立即將紫羅蘭拿到水中去沖洗,誰知這下卻發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現象: 紫羅蘭轉眼間變成了「紅羅蘭」,這驚奇的發現立即觸動了科學家那根敏銳的神經:「鹽酸能使紫羅蘭變紅,其它的酸能不能使它變紅呢?」當即,波義耳就和他的助手分別用不同的酸液試驗起來。實驗結果是酸的溶液都可使紫羅蘭變成紅色。酸能使紫羅蘭變紅,那麼鹼能否使它變色呢?變成什麼顏色呢?紫羅蘭能變色,別的花能不能變色呢?由鮮花製取的浸出液,其變色效果是不是更好呢?經過波義耳一連串的思考與實驗,很快證明了許多種植物花瓣的浸出液都有遇到酸鹼變色性質,波義耳和助手們搜集並製取了多種植物、地衣、樹皮的浸出液。實驗表明,變色效果最明顯的要數衣類植物-石蕊的浸出液,它遇酸變紅色,遇鹼變藍色。
自那時起,石蕊試液就被作為酸鹼指不劑正式確定下來了。以後波義耳又用石蕊試液把濾紙浸、晾乾,切成條狀,製成了石蕊試紙。這種試紙遇到酸溶液變紅,遇到鹼溶液變藍,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300多年過去了.人們一直在應用波義耳的這一重大發現為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服務。
Ⅶ 著名科學家的小故事
科學家的故事
每個科學家都有他失敗的一面,現在,我就來看一看科學家的故事.
故事一:
波義耳——懷疑派化學家
波義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於愛爾蘭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個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個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時波義耳並不特別聰明,說話還有點口吃,不大喜歡熱鬧的游戲,但卻十分好學,喜歡靜靜地讀書思考。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學歐洲。在這期間,他閱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書籍,包括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的名著《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這本書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後來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就是模仿這本書寫的。
由於戰亂、父親去世、家道衰落,1644年他回國隨姐姐居住在倫敦。在那裡開始學醫學和農業。學習中接觸了很多化學知識和化學實驗,很快成為一位訓練有素的化學實驗家,同時也成為一位有創造能力的理論家。在這期間,他同許多學者一起組織一個科學學會,進行每周一次的討論會,主要討論自然科學的最新發展和在實驗室中遇到的問題。波義耳稱這個組織為「無形大學」。這個學會就是著名的以促進自然科學發展為宗旨的「皇家學會」的前身。波義耳是該學會的重要成員。由於學會的分會設在牛津,波義耳於1654年遷居牛津,在牛津,他建立了設備齊全的實驗室,並聘用了一些很有才華的學者作為助手,領導他們進行各種科學研究。他的許多科研成果是在這里取得的。那本劃時代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是在這里完成的。這本書以對話的體裁,寫四位哲學家在一起爭論問題,他們分別為懷疑派化學家、逍遙派化學家、醫葯化學家和哲學家。逍遙派化學家代表亞里土多德的「四元素說」觀點,醫葯化學家代表「三元素說」觀點,哲學家在爭論中保持中立。在這里,懷疑派化學家毫不畏懼地向歷史上權威的各種傳統學說提出挑戰,以明快和有力的論述批駁了許多舊觀念,提出新見解。該書曾廣泛流傳於歐洲大陸。
波義耳十分重視實驗研究。他認為只有實驗和觀察才是科學思維的基礎。他總是通過嚴密的和科學的實驗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物理學方面,他對光的顏色、真空和空氣的彈性等進行研究,總結了波義耳氣體定律;在化學方面,他對酸、鹼和指示劑的研究,對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的探討,都頗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種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劑的化學家。石蕊試液、石蕊試紙都是他發明的。他還是第一個為酸、鹼下了明確定義的化學家,並把物質分為酸、鹼、鹽三類。他創造了很多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如利用銅鹽溶液是藍色的,加入氨水溶液變成深藍色(銅離子與足量氨水形成銅氨絡離子)來檢驗銅鹽;利用鹽酸和硝酸銀溶液混合能產生白色沉澱來檢驗銀鹽和鹽酸。波義耳的這些發明富有長久的生命力,以至我們今天還經常使用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義耳還在物質成分和純度的測定、物質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實驗。在1685年發表的《礦泉水的實驗研究史的簡單回顧》中描述了一套鑒定物質的方法,成為定性分析的先驅。
1668年,由於姐夫去世,他又遷居倫敦和姐姐住在一起,並在家的後院建立實驗室,繼續進行他的實驗工作。晚年波義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對磷的研究上。1670年,波義耳因勞累而中風,之後的健康狀況時好時壞,當無法在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時,他致力於整理他多年從實踐和推理中獲得的知識。只要身體稍感輕快,就去實驗室做他的實驗或撰寫論文,並以此為樂趣。1680年,他曾被推選為皇家學會的會長,但他謝絕接受這一榮譽。他雖出身貴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卻是在科學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從未結婚,用畢生精力從事對自然科學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這位曾為17世紀的化學科學奠定基礎的科學家在倫敦逝世。恩格斯曾對他作出最崇高的評價:「波義耳把化學確定為科學。」
故事二:
普利斯特里——氣體化學之父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國利茲,從小家境困難,由親戚撫養成人。175年進入神學院。畢業後大部分時間是做牧師,化學是他的業余愛好。他在化學、電學、自然哲學、神學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寫了許多自以為得意的神學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卻是他的科學著作。1764年他31歲時寫成《電學史》。當時這是一部很有名的書,由於這部書的出版,1766年他就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722年他39歲時,又寫成了一部《光學史》。也是18世紀後期的一本名著。當時,他在利茲一方面擔任牧師,一方面開始從事化學的研究工作。他對氣體的研究是頗有成效的。他利用製得的氫氣研究該氣體對各種金屬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還將木炭置於密閉的容器中燃燒,發現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氣變成碳酸氣,用石灰水吸收後,剩下的氣體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於他虔信燃素說,因此把這種剩下來的氣體叫「被燃素飽和了的空氣」。顯然他用木炭燃燒和鹼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氣中的氧和碳酸氣,製得了氮氣。此外,他發現了氧化氮(NO),並用於空氣的分析上。還發現或研究了氯化氫、氨氣、亞硫酸氣體(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氣等多種氣體。1766年,他的《幾種氣體的實驗和觀察》三卷本書出版。該書詳細敘述各種氣體的制備或性質。由於他對氣體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稱為「氣體化學之父」。
在氣體的研究中最為重要的是氧的發現。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煙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鏡加熱,發現它很快就分解出氣體來。他原以為放出的是空氣,於是利用集氣法收集產生的氣體,並進行研究,發現該氣體使蠟燭燃燒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輕松舒暢。他製得了氧氣,還用實驗證明了氧氣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質。但由於他是個頑固的燃素說信徒,仍認為空氣是單一的氣體,所以他還把這種氣體叫「脫燃素空氣」,其性質與前面發現的「被燃素飽和的空氣」(氮氣)差別只在於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歐洲參觀旅行,在巴黎與拉瓦錫交換好多化學方面的看法,並把用聚光鏡使汞銀灰分解的試驗告訴拉瓦錫,使拉瓦錫得益匪淺。拉瓦錫正是重復了普利斯特里有關氧的試驗,並與大量精確的實驗材料聯系起來,進行科學的分析判斷,揭示了燃燒和空氣的真實聯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錫的燃燒與氧化學說已普遍被人們認為是正確的時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錫的解釋,還堅持錯誤的燃素說,並且寫了許多文章反對拉瓦錫的見解。這是化學史上很有趣的事實。一位發現氧氣的人,反而成為反對氧化學說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發現的氧氣,是後來化學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各國化學家至今都還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於同情法國大革命,作了好幾次為大革命的宣傳講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圖書及實驗設備都被付之一炬。他隻身逃出,躲避在倫敦,但倫敦也難於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歲時不得不移居美國。在美國繼續從事科學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兩國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國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國,他住過的房子已建成紀念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獎章已成為美國化學界的最高榮譽。
故事三:
居里夫人
瑪麗·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蘭物理學家、化學家。
1898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可勒爾(AntoineHenriBecquerel)發現含鈾礦物能放射出一種神秘射線,但未能揭示出這種射線的奧秘。瑪麗和她的丈夫彼埃爾·居里(Pierrecurie)共同承擔了研究這種射線的工作。他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對瀝青鈾礦進行分離和分析,終於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後發現兩種新元素。
為了紀念她的祖國波蘭,她將一種元素命名為釙(polonium),另一種元素命名為鐳(Radium),意思是「賦予放射性的物質」。為了製得純凈的鐳化合物,居里夫人又歷時四(MarieCuI7e,1867--1934)載,從數以噸計的瀝青鈾礦的礦渣中提煉出1O0 mg氯化鐳,並初步測量出鐳的相對原子質量是225。這個簡單的數字中凝聚著居里夫婦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質的研究》作為博士答辯論文獲得巴黎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11月,居里夫婦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戴維金質獎章。12月,他們又與貝可勒爾共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6年,彼埃爾·居里遭車禍去世。這一沉重的打擊並沒有使她放棄執著的追求,她強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們摯愛的科學事業。她在巴黎大學將丈夫所開的講座繼續下去,成為該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論放射性》一書出版。同牟,她與別人合作分析純金屬鐳,並測出它的性質。她還測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放射性的重要論著。鑒於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
這位飽嘗科學甘苦的放射性科學的奠基人,因多年艱苦奮斗積勞成疾,患惡性貧血症(白血病)於1934年7月4日不幸與世長辭,她為人類的科學事業,獻出了光輝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