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理有些什麼傳奇故事
大理,身邊的朋友去過的大都說沒有太多意思,可我卻固執的認為能以風花雪月聞名的地方會像一個傳奇。從昆明去麗江的路上,路過大理是下午四點多,只見藍天、白雲驕陽之下,近處成片成片綠油油的蠶豆不規則間斷的包裹著幾畝金黃金黃的油菜花,中間深藍色的洱海岸邊一排落葉樺樹在陽光下搖曳著禿禿的枝條,遠處蒼山猶如一道屏風在雲霧與水氣的遮蓋下似幻似真。那一刻我開始明白為什麼這個地方讓這么多文人墨客想入非非,因而杜撰出無盡的浪漫傳奇,中原的古城因為歷史而精彩,而大理是憑借傳奇而讓人生出無限遐思。 唐代大理名為南詔,對南詔這個名字我有著非常的好感,好感是源於大學時代曾讓我如痴如醉的游戲《仙劍奇俠傳》,第一女主角趙靈兒原就是南詔國公主,那時並不知南詔即是現在的大理,以為南詔國只存於虛擬世界。在我的腦海中,能夠養育靈兒這樣如水一般美麗、靈動而溫柔的女子的南詔,是一個山河秀麗、物產富饒,民風淳樸而又略帶神秘的地方。至宋段氏建立大理國,據史載宋時的大理遠不如唐朝南詔強盛,實權還一度落入我們老高家人手中,但金庸先生卻把這段傳奇演繹得著實精彩,大理段氏的六脈神劍和一陽指讓多少武俠迷心馳神往,大理王段和譽應該就是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撰寫段譽故事的源頭吧。我最喜歡的是《天龍八部》中段譽在曼陀山莊高談山茶花的一段,尤以「抓破美人臉」這個名字印象最深刻,也不知是否真有所說十八學士、十三太保、八仙過海、風塵三俠這些品種。從瀘沽湖返程路上,小舅媽說了一句雷倒我的話:「趕緊去大理吧,去看看環珠格格隱居的地方」,瓊瑤阿姨演繹的一段清代有關大理的傳奇原來還有不小的影響力。大理就是這樣一個寄託人們無限美好遐想的地方,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香格里拉,只要有傳奇就有香格里拉的存在。 2號下午我們終於來到背負如是這些優美傳奇的大理,來到訂好的客棧蒼月別院下榻,客棧是一棟白族民居,布置處處彰顯了主人不俗的品味,頗有些年頭的雕花門窗,院內奇石壘成的魚池,連屋內的凳子和茶幾都是造型各異的老樹樁子製成。老闆和老闆娘人都非常好,不僅對我兩次更換入住時間未有絲毫不滿之色,還按我們的時間熱情的推薦了遊玩路線、並諄諄告誡我們不要亂買東西。 大理城內絕大部分居民為白族,近觀古城,未有料到的是這里的白族人民對漢文化超常之熱衷,所有的民居在白牆上都繪有山水或花卉的圖案,並書寫諸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波光灧斂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之類的古訓或詩句。生活在「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中,這里的老百姓都變得很有情調起來 街面普通白族民居鋪面的大門,青一水的都是這個樣子
㈡ 大理城的歷史有多悠久
大理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始建於公元764年,迄今已1200多年。唐代南詔國和宋代大理國政權均建都城於此。現在,又是白族人聚居地的中心。既有不少歷史遺跡,又有諸多民族風情與現代文明。
㈢ 大理古城傳說、故事 急!
大理三月節
相傳,隋末唐初,惡魔羅剎盤踞大理,性情殘暴,日食人眼三十六雙,民眾苦不堪言。唐貞觀年間,從西天來的觀音大士制服了羅剎。觀音大士怕羅剎卷土重來,每年農歷的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便來大理講經說法,善男信女接踵而來。後來觀音擔心民眾每年來聽經受化,日久會耽誤了農事生產,便勸導信徒們來趕會時帶上農副產品進行交換,這樣便逐步形成了定期舉行的貿易集市-- 街子。因於每年農歷三月舉行,故又有「三月節」之稱。
關於紅龍井,一直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大理有個孝子非常孝敬母親,母親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孝子四處求醫問葯,病情始終未見好轉。一晚,孝子夢見一老者告訴他,在古城的某個地方埋葬著一顆玉白菜,可治百病;玉白菜有四條紅龍看守,讓孝子用誠心感動紅龍。
雖然是傳說,它卻讓我們知道「做人要講孝道,貪者無好報,人生要知足,幸福常樂」的人生哲理。這也是甘甜的井水外,紅龍井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㈣ 大理國的歷史
隋末唐初,在今雲南大理的洱海周圍及哀牢山、 無量山北部地區,分布有烏、白蠻眾多部族和部落,649~902年間在中國西南地區的「烏蠻」聯合「白蠻」建立的奴隸制的邊疆民族政權。一般認為,烏蠻是今彝族的先民。其中有六個勢力最大的烏蠻部落,史稱「六詔」(「詔」之意即王),即蒙舍、蒙嶲、浪穹、鄧賧、施浪及越析;或稱「八詔」,則加石和、石橋二詔(《新唐書》作時傍、矣川羅識)。蒙舍詔地處各詔之南,故又稱南詔。649年,蒙舍詔首領細奴邏建「大蒙國」,自稱「奇嘉王」,臣屬於唐,遣使入貢。武則天時,其子邏盛親自入朝。蒙舍詔原居蒙舍(今雲南巍山西北),至唐玄宗時,邏盛之孫皮邏閣在唐的扶持下統一六詔,遷都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南太和村),779年又遷羊(陽)苴咩城(今雲南大理)。738年,唐賜名皮邏閣為蒙歸義,封雲南王。皮邏閣及其子閣羅鳳即以洱海地區為中心,發展其勢力,向東消滅踞有今雲南中部、東部和南部的爨氏,向西南囊括今瀾滄江以西的尋傳、朴子、望苴子等族地區。南詔在境內發展生產,溝通本地區及中南亞與中原經濟、文化的聯系,在歷史上起著積極的作用。
南詔之統一六詔,本由唐朝促成。統一後,南詔向外擴張。時唐設置姚州(今雲南洮安北),建安寧城(今屬雲南),向今雲南各地發展勢力,與南詔發生矛盾沖突。玄宗天寶年間,唐朝開始抑制南詔的擴張。但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雲南太守張虔陀等貪獪無謀,進一步激化雙方矛盾。750年,閣羅鳳發兵攻陷姚州,殺虔陀,遂背唐而附吐蕃,752年,吐蕃封之為「贊普鍾」,意為吐蕃王之弟,給金印,號稱「東帝」。時楊國忠為唐相,調全國各地兵十萬征討,但為南詔所敗。其後安史之亂起,吐蕃東進,唐無力應付西南,南詔乘機擴展疆土,控制今四川大渡河以南, 包括今四川西南部、雲南全部及貴州西北部的廣大地區。閣羅鳳孫異牟尋時南詔勢力最盛,曾以二十萬兵力與吐蕃並力攻襲劍南西川。吐蕃以南詔為屬國,向其征發兵、賦,又派兵駐其境,南詔王異牟尋不堪其擾。787年,唐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不斷進行爭取南詔的工作。789年,吐蕃與回鶻爭奪北庭,征發南詔兵力,引起南詔不滿。794年,南詔終於與吐蕃決裂,與唐恢復盟好,並與唐聯軍大敗吐蕃,異牟尋接受唐的「南詔王」的封號, 但基於奴隸制經濟發展的需要, 為了掠奪人口以充奴隸,南詔仍不時向周圍地區發動戰爭。829年,南詔攻陷成都,掠子女工匠數萬而去。9世紀中葉,吐蕃政權瓦解,唐朝國力也十分衰弱,南詔既無西北後顧之憂,對唐境的侵擾更為頻繁,成為晚唐最嚴重的邊患。
南詔政治制度深受中原影響,其初期官制有六曹,即兵曹、戶曹、客曹、法曹、士曹和倉曹,基本是沿襲唐朝地方官制。後期改六曹為三托、九爽。三托是:乞托,主馬;祿托,主牛;巨托,主倉。九爽是:幕爽,主兵;琮爽,主戶籍;慈爽,主禮;罰爽,主刑;勸爽,主官人;厥爽,主工作;萬爽,主財用;引爽、主客;禾爽,主商賈。其相稱為清平官,決國事輕重。地方軍政制度則有六節使、二都督、六瞼。「瞼」猶如唐之「州」。
南詔文化教育制度亦多模仿中原。南詔多次派王室、貴族子弟往成都、長安就學。鳳迦異、異牟尋、異夢湊 (尋閣勸)祖孫三代並以被俘的唐西瀘縣令鄭回為師,後又任鄭回為清平官。不少南詔人深通漢文,擅長詩賦,南詔王隆舜、清平官楊奇鯤等都寫了膾炙人口的詩篇,被收錄於《全唐詩》內。南詔還從漢地吸收不少工農業生產技術。被俘的成都工匠在南詔傳授紡織技藝,「自是南詔工巧埒(相等)於蜀中」。南詔王勸龍晟時佛教盛行。蒙氏王族不僅提倡佛教,而且信奉三寶。豐佑母還出家,法名惠海。大理崇聖寺及三塔即為南詔時所建,至今仍矗立於蒼山之麓。
南詔晚期,由於頻繁發動戰爭,賦役繁重,生產凋敝,各種矛盾激化。897年,南詔王隆舜只知畋獵飲酒,不理國事,為其臣楊登所殺。902年,權臣鄭買嗣(鄭回七世孫)利用民怨沸騰之機,殺死南詔王舜化真,奪取王位,另建政權,南詔亡。自649年細奴邏稱王至此共二百五十四年,傳十三主。
㈤ 大理有怎樣的歷史與發展
大理東臨洱海,西至點蒼山脈。這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山水風光秀麗多姿,是我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遠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區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動。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大理曾有著顯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漢之際,大理是蜀地通往身毒(印度)的必經之地。這條通道,對促進大理地區和內地的聯系、促進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時期,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從公元8世紀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1274)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大理境內居住有彝、回、傈僳、苗、漢等民族。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傳文化、東南亞文化及當地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是中華文化鏈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白族人民從服飾、住居、婚嫁、信仰、習俗以及慶典節日,都充滿著獨特的民族情趣,這些濃郁的民族風情,增添了古城的歷史文化氣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歷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崇聖寺三塔是大理城外另一個顯著的標志。走在蒼山洱海之間,不經意地抬頭就會看見挺立在山腳下的三座白塔。走近三塔,這古舊而略略傾斜的塔體傳遞出濃濃的歷史滄桑感,散發出震撼人心的神奇魅力。
㈥ 大理有哪些偉大的歷史人物,舉兩個列,這些人都有些什麼歷史事跡,請詳細點,謝謝
段思平,公元893—944年。大理喜瞼(今喜洲)人,大理國的締造者。祖籍甘肅武威,先世移居雲南,融入白蠻,成為白蠻(今白族)大姓,世代為南詔大臣。在南詔國時期段思平祖上在雖然簪纓世家,威名顯赫,但是到段思平出生時,家道中衰,已成為沒落貴族。
由於段思平武藝超群,才幹出眾,最初被升為幕覽,後來積功升至通海節度使,成為統轄一方的大將。當時,社會正處在變革當中,南詔政權已經走向末路,先後被鄭買嗣的「大長和 國」、趙善政的「大天興國」和楊干貞的「大義寧國」取代。這幾個政權存在大時間都很短,相互更迭時都免不了有一番殺戮,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段思平深知,自己在通海建立的精銳部隊還無法和楊氏兄弟抗衡,於是與滇東烏蠻三十七部聯盟,在滇東烏蠻各路大軍的扶持下推翻楊氏政權。經過周密的組織和計劃,937年2月4日,段思平領導的大規模的起義爆發了。最後各路大軍攻破太和城,滅大義寧國,建大理國,定都陽苴咩城(今大理城),建年號文德。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展生產,著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理國的生產、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944年,段思平在鄧川視察農業的時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繼位。大理國(包括後理)維持了22世,達300餘年。至元代忽必烈滅大理國後,鑒於段氏的力量強大,仍命段氏為大理國總管,繼續統治大理地區達百餘年。
大理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歷史上先後出過十幾位將軍。周保中、趙鍾奇、楊傑,是他們中最負盛名的三位。
「白子將軍」周保中
辛亥名將趙鍾奇
傑出的軍事家楊傑
也許,你不太熟悉他;也許,你不知道他是大理人。但是,楊傑將軍,確實是又一位大理白族名將,一位國際知名的軍事家。
㈦ 大理的歷史故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大理曾有著顯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漢之際,大理是「蜀·身毒國道」(從四川成都,經雲南大理、保山進入緬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經之地,這條通道,對促進大理地區和內地的聯系、促進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大理地區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泛分布在以洱海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採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漢王朝在大理地區設置了葉榆、雲南、邪龍、比蘇4縣,屬益州郡管轄,從此大理地區正式納入了漢王朝版圖。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屬永昌郡,蜀漢時期分屬永昌、雲南2郡;晉朝時分屬寧州的永昌、雲南2郡,劉宋王朝時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南齊時期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隋代屬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區置有「八州十七縣」,麟德元年(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8世紀30年代,洱海地區「六詔」中的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詔為一,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國。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發動宮廷政變,建立了大長和國,南詔亡。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後建立了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南宋寶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滅大理國,建立雲南行省。南詔、大理國歷唐、宋兩朝,達500餘年,使雲南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統一體,奠定了祖國的西南邊疆,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元代,雲南政治中心東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區設立了上下二萬戶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設路、府、州、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雲龍甸軍民府。明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隸廳。1913年,大理地區屬滇西道。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祥雲、彌渡、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雲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13縣。40年代後期,雲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鶴慶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建立,轄下關、大理、鳳儀、鄧川、賓川、祥雲、彌渡、蒙化、雲縣、緬寧、順寧(鳳慶)、永平、漾濞、雲龍、洱源15縣市。1956年,雲縣、緬寧、順寧3縣劃歸臨滄專區,麗江專區的鶴慶、劍川2縣劃歸大理專區。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定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市11縣,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㈧ 大理的歷史
㈨ 大理歷史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刺激漢武帝探索從西南方前往印度的「蜀身毒道」,經營西南邊疆。前109年(漢武帝元封二年)在大理地區遙置葉榆縣,是中原王朝最早在雲南設縣的地區。東漢時隸屬於南中地區的永昌郡。
大理地區三國時臣服於諸葛亮的南征軍,設立了蜀漢雲南郡。南北朝時先後屬河陽郡、西河郡。當時,白族已大致形成,並在洱海邊建築了多座城邑。
唐朝初年,洱海周邊有6個部落,稱為六詔。唐高宗時,蒙舍詔以外的五詔均被吐蕃征服。737年(唐開元二十六年),蒙舍詔首領皮邏閣兼並五詔,建立起南詔國,並將都城從蒙舍(今巍山)搬遷到了太和城(今太和村),並以此為基地,繼續征服周邊地區,控制今天雲南大部。
902年(唐昭宗天復二年),南詔權臣鄭買嗣奪權,建立「大長和國」。927年,楊干貞扶持趙善政建立「大天興國」,隨後又自立為王,建「大義寧國」。
937年(後晉天福二年),段思平也於羊苴咩城定都建國,國號大理。段氏自稱是漢人後裔,立國後,大力推行漢文化,並與南宋遣使通商。
大理國歷經了316年後,在1253年,為忽必烈親征所滅。1274年,元朝為便於統治,在押赤城(又名中慶路,今昆明市)設置了雲南行省,同時設立大理路及太和縣,隸屬於雲南行省。從此雲南的中心城市便由大理轉移到了昆明。
1382年,明軍攻佔大理,大理路改為大理府,仍治太和縣,並築新的府城,即今大理古城。1659年,清軍攻入雲南。清代沿襲明制。1856年(清咸豐六年)爆發雲南回變,建立杜文秀回族政權,控制雲南大部分地區。
中華民國建立後,裁撤大理府,太和縣則改名為大理縣。1950年析置下關市,1983年,下關市與大理縣合並設立了縣級大理市。目前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全市人口中約三分之二是白族人。
(9)大理有什麼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大理地勢西高東低,全市年平均氣溫15℃,降水量1056毫米。農業主產稻穀、小麥、玉米、豬、牛、禽蛋等,特產有雲南山茶花、蒼山杜鵑花、大理雪梨、下關沱茶等。目前工業主要集中於洱海南岸的下關鎮附近,有煙草、茶葉、食品、紡織等門類,盛產大理石。
位於大理古城和下關之間的"太和村"是古南詔國早期的都城,有太和城遺址,規模較大,是國家級文物。位於洱海西北岸的喜洲鎮則是白族居民的聚居地,當地的民族風情濃郁,民居頗具特色。
位於洱海北岸的上關鎮古代為大理古城的軍事屏障,境內遍植朝珠花,以「上關花」而聞名。此外,附近還有雞足山和巍山等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