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沒有關於讒言小人沒好下場的古代故事
北宋奸臣蔡京:千古留下唯罵名
蔡京,字元長,北宋興化仙游(福建)人。在徽宗一朝,蔡京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有人甚至認為他是北宋亡國的罪魁禍首。他在任期間,是王安石變法的擁護者和得力干將,但二人的目的卻有天壤之別。眾所周知,王安石主張變法,其目的是富國強兵;而蔡京所實施的所謂新法,不過是為了多搜括些民脂民膏,來供徽宗享受玩樂。
為了討好徽宗,在他主持朝政期間,先後設置應奉司、御前生活所、營繕所、蘇、杭造作局等機構,大興花石綱之役,專門為徽宗個人服務。宋徽宗趙佶政治上極端腐敗,生活驕奢淫逸,揮霍無度。他酷愛花石,最初,蔡京取江浙花石進呈,後來,規模越來越大,他主持蘇杭應奉局,專門索求奇花異石等物,運往東京開封。這些運送花石的船隻,每十船編為一綱,從江南到開封,沿淮﹑汴而上,舳艫相接,絡繹不絕,故稱花石綱。據《宋史》記載:百姓服花石綱之役的,中產人家都破產,有的賣兒賣女來提供服役的費用。鑿山運石,對役夫規定任務數量,十分苛刻,即使在江湖深不可測的水下有奇石,也要千方百計地取它,直到取出才罷休。
此外,他還大興土木,建造延福宮、艮岳,耗費巨萬;設「西城括田所」,大肆搜括民田;為彌補財政虧空,盡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幣制混亂,民怨沸騰。時人稱他為「六賊之首」,惡貫滿盈,罪不容誅。
靖康元年(1126年),宋欽宗即位,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今長沙)。王明清《揮塵後錄》記載了蔡京的死因:「初,元長之竄也,道中市食飲之物,皆不肯售,至於辱罵,無所不至。遂窮餓而死。」
顯然,蔡京因「窮餓」而死。然而,蔡京當時真的很窮嗎?據史料記載,蔡京被流放嶺南,臨行之前,他的金銀珠寶裝了滿滿一大船,顯然不窮。不窮而被餓死,何也?原來,沿途老百姓憎恨這個巨貪大惡,不賣給他「食飲之物」,從開封到長沙,三千里路上,蔡京很難買到一口飯、一盤菜、一杯茶。到長沙,無處安歇,只能住到城南的一座破廟里,病困交加,飢寒交迫,至此,他才真正自省:「京失人心,何至於此!」最後,他「腹與背貼」,餓極而死。史載,蔡京死後沒有棺木,只好以布裹屍,埋進專門收葬貧病無家者的漏澤園中,萬千錢財今何在,千古留下唯罵名。
張邦昌:平楚樓自縊而亡
張邦昌是永靜軍東光張家灣(今河北東光縣大龍灣)人,張氏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但是張邦昌的家境卻不是太好。他從小性格放盪,喜歡和地痞流氓結交。父親害怕他惹出事端,便把他送進私塾學習。15歲那年,張邦昌參加縣試時考上了生員(秀才)。20歲那年,參加禮部舉行的省試時考上了進士。從此,張邦昌踏入了官場。盡管張邦昌沒多少真才實學,但是一筆好字也讓他在當時贏得了不少的贊譽,再加上極其善於阿諛奉承,因此一踏入官場便官運亨通。不久後,他就做上了大司成。後來因為訓導失職,被貶為提舉崇福宮,管轄光、汝二州。政和末年,由洪州的知州升遷為禮部侍郎。不到十年的時間便由一個無權無勢的地方官升遷為權傾一時的朝廷大員,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
在朝廷為官期間,他不惜一切手段討好自己的上司。有一次,他的頂頭上司、丞相李綱的老母過生日,張邦昌除了精心准備一份厚禮之外,還全程參與組織策劃,跑前跑後,忙得不亦樂乎,當時的人諷刺說李綱的老母是其「二母」。為了討宋徽宗的歡心,他上奏宋徽宗說:「陛下,自崇寧以來,天下祥瑞之物屢見不鮮,宜取其大瑞增制旗物。」宋徽宗本是個只知盡情享樂的昏君,聽了張邦昌的上奏,非常高興,便表示同意。張邦昌也因此於宣和元年(1119年)升遷為尚書右丞,接著轉為尚書左丞,很快又遷至中書侍郎一職。及至宋欽宗即位時,張邦昌被拜為少宰即副宰相一職,成為朝廷中權傾內外的人物。
1126年,金軍大舉進攻北宋,宋徽宗慌慌張張把帝位傳給太子趙恆,自己逃往江南。宋欽宗在風雨飄搖中登上皇帝的寶座,朝堂上下殺敵保國的呼聲是一浪高過一浪。在朝臣們的強烈呼籲下,宋欽宗任用主戰派領袖李綱守御京城,任命張邦昌為少宰,並宣布御駕親征。宋朝軍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士氣非常高漲。金兵見一時不能得逞,派使者前來議和。執政大臣李邦彥、張邦昌等人貪生怕死,力勸欽宗答應這些屈辱的條件。欽宗聽信了張邦昌的讒言,派康王趙構和張邦昌為人質入金求和。當年二月,北宋大將姚平仲打算率兵偷襲金營,生擒金兵統領宗望。不料,消息泄露,宋軍大敗。這一下可惹惱了宗望,他提審康王和張邦昌,怒責宋方「背信棄義」違反和約,張邦昌以為必死無疑,手足無措,痛哭流涕,連說夜襲絕非朝廷本意。宗望覺得這個軟骨頭日後尚可為金人所用,就饒過了他。
此後宋欽宗送肅王趙樞為人質換回康王和張邦昌,回到宋營後,欽宗以為張邦昌辯白有功,加官太宰兼門下侍郎,並親簽了割三鎮協議,又任命張邦昌為河北路割地使,罷免了李綱。從此張邦昌取代李綱成為朝廷的宰相,權傾一時。
欽宗的屈辱投降之策激怒了眾多的愛國之士。太學生陳東率太學諸生在宣德門下伏闕上書,要求復李綱之職,數萬人群起而應。欽宗在無可奈何中又恢復李綱的職務。金人忌憚李綱的智勇又顧慮耽擱日久宋軍援兵到來,就撤兵北歸。金兵撤走後,欽宗以為從此天下太平,徽宗也回到了東京,他們二人又過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好景不長,金國宗翰又開始率領大軍進犯中原,宋朝再度陷入危機。主戰派為阻止欽宗再續割地議和之議,紛紛上書指責張邦昌通敵,乃社稷之賊,欽宗只得貶張邦昌為觀文殿大學土、中太一宮使,停止割地之議。但是那年冬天京城被全面攻陷。金兵將東京洗劫一空,又乘勝俘虜了二位皇帝。金人因勞軍遠攻,力量有限,又怕宋軍民不服,故而不敢直接實施吞並,他們認為張邦昌容易控制,因此要求北宋降臣們遞呈勸進表,擁戴張邦昌為帝。一些善於看風使舵的人為保全性命,在早已寫好的勸進表上簽了名。金人認為這一番鋪墊可以告一段落,於是在靖康二年二月向張邦昌宣讀冊文:
「太宰張邦昌,天毓疏通,神姿睿哲,處位著忠良之譽,居家聞孝友之名,實天命之有歸,乃人情之所傒,擇其賢者,非子而誰?是用冊命爾為皇帝,國號大楚,都於金陵。自黃河以外,除西夏封圻,疆場仍舊。世輔王室,永作藩臣。」
但是張邦昌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一再推諉。於是金人放出狠話,如果到初七張邦昌還是不肯當皇帝,或者是城中的官吏軍民不擁戴他做皇帝,那麼就先殺大臣,再縱兵血洗汴京城。事到如此,百官紛紛來拜請張邦昌早日即位,以免除殺身之禍。到了初七,統制官宣贊、舍人吳革起事反抗,當即遭到金人的鎮壓。張邦昌見局面已臨近不可收拾,遂決心乘機登基即皇帝位。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初一,張邦昌入城。文武百官數千人,士庶百姓上萬人都擠在城門口等著看他。為了掩人耳目,他自尚書省慟哭上馬,至闕庭又慟哭,及幕次更帝服,少頃,北面再拜謝恩。金使跪進冊命國璽,再拜謝。接著宣布「大楚」王朝建立,就這樣,偽楚皇帝張邦昌登上了歷史的舞台,成為一名不折不扣的漢奸。
金人走後,張邦昌又假惺惺地脫下帝袍,換上赭袍,使用紅羅蓋,正式坐上了文德殿的金鑾寶座,開始調度百官、安撫百姓、與金人交涉。張邦昌被推上皇位到下台,前後共33天。在這33天中,據說他不在正殿處理國家事物,不舉行朝廷例會,不出來接見大臣,不自稱朕,發布命令使用「手書」而不是詔書,自稱「余」而不敢稱「朕」,受群臣稱「相公」而不敢命以稱「陛下」,禁宮中所有門戶都加以鎖封,封條上題寫「邦昌謹封」。這些都顯示了這位「兒皇帝」謹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心情。
因為沒有能力壓制宋朝人民的反抗,致使全國局勢依舊非常的混亂,這引起了金人的強烈不滿,當年四月三日金人把張邦昌的帝位廢除。至此,存在了33天的「楚國」政權壽終正寢。
四月二十五日,康王趙構繼承皇帝寶座,這一舉措受到了當時宋朝遺臣們的大力擁戴,朝野上下一片歡騰,人們以為收復河山的時機已到,熱切地盼望康王趙構的到來。張邦昌見此,迅速地調整自己策略,又把寶押到趙構身上,急忙率官吏等乘舟下汴,前往南京,朝禮迎請康王。為了贏得康王的原諒,見康王後「伏地慟哭請死」。自謂「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權宜一時以紓國難也,敢有他乎?」極力為自己的「叛國」行為辯解。五月,趙構在應天府登基稱帝,是為高宗,改年號建炎。張邦昌跪地稱賀。高宗封他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參決大事,不久又擢為太傅,位躋三公。
為了贏得趙構的歡心,他抓住趙構好色的特點,不惜把自己美艷絕倫的養女和香進貢給皇帝玩樂。據宋人編寫的《順堂遺事》記載,為了贏得趙構的歡心,張邦昌頗費了一番心思。和香是他多年前預備的一個「籌碼」,收養和香的目的是為了防備不時之需,現在終於派上了用場。文中記載,張邦昌為了讓和香更加具有「殺傷力」,特地聘請妓院的老鴇來專門地訓練和香的「媚功」,使得他鍛煉出超人的迷惑男人的魅力。和香進宮後,「不辱使命」,趙構也馬上就迷戀上了這個美貌無比的女子,整天花天酒地,無心處理朝政。張邦昌的心思也沒有白費,他迅速地獲得了趙構的器重與信任,重新獲得了喪失已久的權力。
但是好景不長,不久,金兀術率領金兵又攻打到城下,軍隊的緊急情報送不到皇帝手裡。因為和香告訴宦官,不準往裡送信。等金兵攻破宮門,趙構才慌慌張張地從後官門逃命。和香在忙亂中跑不迭就被金兵給捉住了。和香打扮得妖里妖氣,跪在金兀術面前,拿腔拿調地說:「妾本想纏住趙構,敬候四太子駕臨……」金兀術仔細一看和香,真是國色天香,心裡就有幾分喜歡,想把她收留下。但又一想,不行,和香這是賣主求榮,留下是個禍害,就下令給殺了。
此後,金兀術大軍一路上如入無人之境,橫掃了大半個江南,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南宋朝臣們把這一切歸罪於張邦昌父女的所作所為,紛紛告狀。孟太後從張邦昌當兒皇帝起,就恨在心裡,又加上他進和香惑主,就強烈要求趙構下令把他處死。同時,還有人還告發說張邦昌在皇宮禁內有玷污宮人行為,趙構這才下詔:「邦昌敢居宮禁,奸私宮人,可以見其情狀。」六月,張邦昌被貶至潭州「安置」,「令監司守臣常切覺察」,飲食起居,所有行動每月都要向尚書省報告。
幾個月後,金兵又以張邦昌被廢為由來犯。在當時民意和主戰派的強烈要求下,高宗不得不於同年九月下詔將張邦昌賜死,派殿中侍御史馬伸前去執行。其實趙構挺同情張邦昌,但由於宮內外的一致反對,他也沒辦法。在張邦昌被正法以前,就宣布了:「張邦昌賜死,不予株連九族。」據說,張邦昌在長沙跪聽詔書後,還「徘徊退避,不忍自盡」,執行官嚴令迫之,張乃登上潭州城內天寧寺的平楚樓,仰天長嘆數聲,自縊而亡,結束了他恥辱的一生。
■賈似道:南宋大奸臣
賈似道,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他在政治腐敗、國運衰微的南宋末年,由一個專事吃喝嫖賭的浪盪子,迅速爬到了右丞相兼樞密使的高位。他殘酷壓榨人民,過著極其荒淫奢侈的生活。在元軍大舉攻宋的時候,他又向敵人稱臣請降,成了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罪人,最後落得個人人唾棄的可恥下場。
賈似道出生於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年),其父是位狡詐的貪官。他出生後,承繼了父親的奸詐,整天都花天酒地,毫無半點才德。
後來,賈似道的姐姐成為了宋理宗的貴妃,自然雞犬升天,賈似道在他25歲時就通過「考試」,成為太常丞以及軍器監,自此之後生活就更為腐敗。在這10多年間,賈似道學會了勾心鬥角之術,加上自己身為國舅的特殊身份,因此在他41歲時就己是樞密院事。
1233年,即為宋理宗紹定五年,蒙古向南宋政府提出「聯蒙滅金」的條文,毫無遠見的南宋政府自以為這就可以除去外患,於是與蒙古結成盟友。後來於端平元年(1234年),宋蒙聯軍成功滅金,但蒙古卻違背之前定下來的條文,把宋應得的土地削減,力弱的宋出兵作戰,也無濟於事,不但慘敗而歸,更被蒙古於1258年因宋「違約」而再次被入侵。
南宋慘敗後,理宗令賈似道出戰,攻打蒙軍,賈似道根本沒有什麼軍事上的才能,於是在出征後與蒙軍私下議和,並向蒙軍承諾游說朝廷向蒙古進貢。第一次議和,蒙軍並不願意。及後,蒙軍將領之一的蒙哥在釣魚城中戰死,賈似道得知忽必烈會回國奪回汗位,便看準機會,與後來的元世祖簽了和約,表示願意稱臣、歲奉20萬兩白銀、20萬匹絹。
在私下議和後,賈似道與其他將令會師,並趁蒙軍撤退時進攻,殺傷了僅僅170多名外敵。170多名士兵對兵源充足的蒙軍簡直是微不足道,可是,賈似道卻視之為「空前絕後」的戰功,自然要誇大,連奉「捷報」,並不報蒙軍撤退的真正原因,向理宗報道﹕「諸路大捷,鄂圍始解,匯漢肅清。宗社危而復安,實萬世無疆之福。」
理宗收到情報後,被賈似道蒙騙,歡天喜地。不但賜賈似道衛國公與道少帥,更大力贊揚賈似道,令朝中的文武百官恭迎賈似道「凱旋而歸」。賈似道得勢後,即作威作福,向理宗讒害在軍營中對他「無禮」的曹士雄以及向士璧,說他們曾在軍中貪污以及盜取官錢,結果兩人被流放外。另一位將領高達曾在軍中諷刺賈似道,於是賈似道在理宗面前說高達的不是,希望可以除去高達。幸而理宗還有點智慧,沒有殺死高達。
殺高達不成後,賈似道與同黨編輯《福華編》,用以「歌頌」他於抵抗蒙軍時的「英勇事跡」。此後,宋度宗登極後五年,賈似道為了測試自己在朝中的重要度,於是在度宗面前說自己年時己高,需返鄉受福,度宗不想失去該「軍事奇才」,便下旨准許賈似道可六日才上朝一次,也不用如百官般行禮,到後來更是十天上朝一次。賈似道證明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幾乎與皇帝相似。
在襄陽被蒙軍圍攻之時,邊關的文書接二連三地傳來,賈似道「玩樂為首,國事其次之」,一律扣下不上奏朝廷。後來,在咸淳八年,即1272年,在度宗前往祭祀式時,天下起雨,度宗接受愛妃胡貴妃之父的建議提出歸宮,令賈似道「不滿」,就裝出要離宮歸家的樣子,度宗苦苦哀求,又聽從賈似道的話,把心愛的胡貴妃送去當尼姑才得到賈似道的「原諒」。
而襄陽被蒙軍被圍困一事,賈似道都一一壓起來。一次,朝廷要他出征,於是賈似道買通大臣,向度宗「說明」賈似道應留在中央「控制大局」。
宋度宗離世後,蒙古大軍已攻到了鄂州,南宋太學生提出賈似道要親征出戰,在群眾壓力之中,賈似道不得不出戰,於是再次向蒙軍議和,但蒙軍根本不稀罕和約的內容。
最後,賈似道大敗,被貶到離州,安置於循州,並沒收其家產。後來,福王趙與黃派殺手了結了賈似道的性命。在賈似道死前,先被殺手戲謔一番,最後才在古寺中被勒死。
綜觀賈似道的一生,此人貪婪殘忍,荒淫奢侈,又欺善怕惡,滿身流氓習氣,他是南宋末年腐朽的大官僚大地主的典型。賈似道在歷史上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他是從南宋政權這個腐敗機體上生出來的一個毒瘤。他的所作所為,體現了南宋封建統治集團的沒落,從而也加速了宋王朝的滅亡。
劉瑾:千刀萬剮被凌遲
劉瑾,陝西興平人,本姓談。6歲時被太監劉順收養,後凈身入宮當了太監,遂冒姓劉氏,侍奉太子朱厚照,即後來的明武宗。他善於察言觀色,隨機應變,深受信任。太子繼位後,他數次升遷,爬上司禮監掌印太監的寶座。一朝大權在握,便引誘武宗沉溺於驕奢淫逸中,自己趁機專擅朝政,時人稱他為立皇帝,武宗為坐皇帝。他排陷異己,朝中正直官員大都受他迫害。戶部尚書韓文被罷職下獄,五官監侯楊源受杖刑而死……而劉宇、焦芳等小人則奔走其門,成為其黨羽。
權力的集中刺激了他的貪欲。他利用權勢,肆意貪污。他勸武宗下令各省庫藏盡輸京師,從中貪污大量銀兩。他公然受賄索賄,大搞錢權交易。各地官員朝覲至京,都要向他行賄,謂之「見面禮」,動輒白銀千兩,有的高達五千兩。有人為了行賄,只好貸於京師富豪,時人稱為「京債」。凡官員升遷赴任,回京述職,都得給劉瑾送禮。此外,他還派親信到地方供職,為其斂財。據《明武宗實錄》記載,劉瑾「用侍郎韓福,肆虐湖廣,饋銀至十餘萬兩」。善行賄者,往往官運亨通,如巡撫劉宇,先後向其行賄數萬銀兩,官位也隨之上升至吏部尚書。劉瑾的貪婪專權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無窮災難。
安化王朱寘趁機於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發動叛亂。由於不得人心,叛亂很快被平定。太監張永利用獻俘之機,向武宗揭露了劉瑾的罪狀。劉瑾被捕,從其家中查出金銀數百萬兩,並有偽璽、玉帶等違禁物。經會審,劉瑾被判以凌遲。同年八月,在菜市口的刑場上,這位已近花甲之年的劉公公終於結束了惡貫滿盈的罪惡一生。
魏忠賢:明代閹黨逆案之首
魏忠賢,中國歷史上的大奸臣,原名李進忠,中國明朝末期宦官。他是北直隸肅寧(今屬河北)人,本是市井無賴,後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太監,在宮中結交太子宮太監王安,得其佑庇。後又結識皇長孫朱由校奶媽客氏,與之對食。對皇長孫,則極盡諂媚事,引誘其宴遊,甚得其歡心。泰昌元年(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為熹宗,國號天啟。魏忠賢升為司禮秉筆太監。
明熹宗是個「木匠天才」,喜歡刀鋸斧鑿油漆的工作,「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他曾親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宮殿,形式仿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巧奪天工。魏忠賢總是趁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貫注之時,拿重要的奏章去請他批閱,熹宗隨口說:「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魏忠賢逐漸專擅朝政。
當時東林黨人士吏部尚書趙南星,在朝廷中排斥反對派,於是非東林派憤而結交魏忠賢。天啟四年(1624年),魏忠賢遭到楊漣的彈劾,但倖免於難,於是開始大規模迫害鎮壓東林黨人士。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借熊廷弼事件,誣陷東林黨的左光斗、楊漣、周起元、周順昌、繆昌期等人有貪贓之罪,史稱「六君子之獄」,大肆搜捕東林黨人。次年,魏忠賢又殺害了高攀龍、周宗建、黃尊素、李應升等人,東林書院被全部拆毀,講學亦告中止。而負責防守邊疆的孫承宗、袁可立等正直大臣也相繼遭罷官。至此,東林黨被閹黨勢力徹底消滅,時東林「纍纍相接,駢首就誅」。
魏忠賢與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氣、狼狽為奸,極受寵信,被封為「九千歲」,自己也在民間養了不少「義子」,如什麼「五虎」「五狗」「十孩」「四十孫」等。在其全盛時期,各地官吏阿諛奉承,紛紛為他設立生祠,連遼東巡撫袁崇煥也積極參與其中。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病死,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即位,他就是崇禎皇帝。無疑,魏忠賢也想要控制崇禎皇帝。據說,他曾進獻國色四人,帶有香丸一粒,名「迷魂香」。他要把崇禎皇帝變成痴皇帝,但沒有得逞。
崇禎皇帝初即位,小心謹慎,無所舉動。九月,他採取了第一個措施,把客氏趕出皇宮。十月,彈劾魏忠賢和魏黨的奏疏突然出現。十一月,魏忠賢被免去司禮監和東廠的職務,被流放鳳陽,在途中畏罪自殺。
這個問題你怎麼看?展開講講...
收起 發布
6條回答
摩天長笑
LV.2 2018-02-23
北宋奸臣蔡京:千古留下唯罵名 蔡京,字元長,北宋興化仙游(福建)人。在徽宗一朝,蔡京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有人甚至認為他是北宋亡國的罪魁禍首。他在任期間,是王安石變法的擁護者和得力干將,但二人的目的卻有天壤之別。眾所周知,王安石主張變法,其目的是富國強兵;而蔡京所實施的所謂新法,不過是為了多搜括些民脂民膏,來供徽宗享受玩樂。 為了討好徽宗,在他主持朝政期間,先後設置應奉司、御前生活所、營繕所、蘇、杭造作局等機構,大興花石綱之役,專門為徽宗個人服務。宋徽宗趙佶政治上極端腐敗,生活驕奢淫逸,揮霍無度。他酷愛花石,最初,蔡京取江浙花石進呈,後來,規模越來越大,他主持蘇杭應奉局,專門索求奇花異石等物,運往東京開封。這些運送花石的船隻,每十船編為一綱,從江南到開封,沿淮﹑汴而上,舳艫相接,絡繹不絕,故稱花石綱。據《宋史》記載:百姓服花石綱之役的,中產人家都破產,有的賣兒賣女來提供服役的費用。鑿山運石,對役夫規定任務數量,十分苛刻,即使在江湖深不可測的水下有奇石,也要千方百計地取它,直到取出才罷休。 此外,他還大興土木,建造延福宮、艮岳,耗費巨萬;設「西城括田所」,大肆搜括民田;為彌補財政虧空,盡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幣制混亂,民怨沸騰。時人稱他為「六賊之首」,惡貫滿盈,罪不容誅。 靖康元年(1126年),宋欽宗即位,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今長沙)。王明清《揮塵後錄》記載了蔡京的死因:「初,元長之竄也,道中市食飲之物,皆不肯售,至於辱罵,無所不至。遂窮餓而死。」 顯然,蔡京因「窮餓」而死。然而,蔡京當時真的很窮嗎?據史料記載,蔡京被流放嶺南,臨行之前,他的金銀珠寶裝了滿滿一大船,顯然不窮。不窮而被餓死,何也?原來,沿途老百姓憎恨這個巨貪大惡,不賣給
⑵ 求助!給我舉幾個我國歷史上的名人死於小人讒言的事例 和 與讒言作斗爭勝利的事例…
直接或間接死於小人之手的:
岳飛,抗金名將,大家都很熟
於謙,明朝明臣
李牧,趙國名將
伍員,伍子胥,大家也比較熟
海瑞
。。。。
具體事跡樓主自己查查吧
和讒言作斗爭勝利的事例。。。好像不多吧,不太了解,因為進讒言的肯定都是領導身邊的紅人,很難被扳倒啊,三國時蜀國大將軍姜維似乎和宦官黃皓小小斗爭了一番,黃皓服罪,可以算姜維勝利了吧
⑶ 有哪些歷史名人被小人物打死又是怎麼打死的
俗話說:“明槍易擋,暗箭難防。”任你一輩子光明磊落,最後也難免遭到小人暗算,淪為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下場,因此在歷史上像項羽、韓信和關羽這些著名人物,威風一世、獨步天下、群雄莫敢爭鋒的大英雄,最後也難免因為輕而不備,性急如火,最後死於小人之手,要麼死後被人盜屍,要麼遭遇暗算而死,真是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最後——武聖關羽,關羽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早些年隨劉備輾轉反側,曾經在白馬之戰陣前刺死顏良,號“萬人敵”、“熊虎之將”,在襄樊之戰水淹七軍,名垂華夏、威震中原,最後遭到孫權背刺,荊州失守,進退維谷,敗走麥城後被馬忠擒殺。
⑷ 歷史上,死於小人物之手的大人物都有哪些呢
歷史上有一些青史留名的大人物,生前叱詫風雲縱橫天下要麼勇猛無敵,要麼稱王稱帝,可是歷史卻跟他們開了個玩笑,本該大展宏圖或可以東山再起之際他們的人生卻在此時戛然而止;導致他們意外死亡的不是可與他們匹敵的對手,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有些甚至於小到連名字都不知道,小到史書上都沒有留下他們到底死於何人之手!今天就說一說死於小人物之手的六位歷史大人物:一位名將,一對父子,三位草莽梟雄。
闖王李自成同樣也是位草莽梟雄,原為闖王高迎祥部下大將,高迎祥死後他繼續稱闖王逐漸成為明末起義軍中實力最強的主力軍,攻克北京推翻明朝之後,李自成在山海關和引清軍入關的吳三桂和清軍的大戰中失利後一路退守至湖北通城縣九宮山,外出探路時和地方村民沖突被殺。
⑸ 求名人因小人的阿諛奉承而迷失自我,導致嚴重後果的例子
唐玄宗啊,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的反差多大,兩大奸臣李林甫和楊國忠的難辭其咎
⑹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大人物被小人物殺掉的
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那些英雄豪傑是正人君子,做人走得正行的端,做事光明磊落,那些小人各個陰損毒辣,背後下絆子,見人下菜碟,專門說人壞話,再有一些人聽信讒言固然會對英雄豪傑們不利,所以多死於非命,枉費一世的英明,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所以說寧可得罪十個君子,也不去招惹一個小人。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歷史上有哪些名人是死於小人之手的。
小人精於算計,睚眥必報。而君子行事磊落,不與小人為伍。君子往往斗不過小人。因為小人在對付君子的時候,完全是有什麼手段就用什麼手段,完全沒有任何顧慮。所以得罪君子可以 ,得罪小人那就要被他記仇一輩子了。喜歡歷史的朋友歡迎關注和收藏我的文章。讓我們一起學習歷史,感悟歷史,以史為鑒,以史為引。
⑺ 歷史上有哪些聽信讒言的君王實例
楚懷王年輕的時候也曾是個雄主,和年輕的屈原也是英雄惜英雄,放手讓屈原變法,使得楚國一時之間也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可是英雄並不能總是保持豐沛的精力,當英雄放棄理想變成咸魚時,同樣放棄的還有曾經的夥伴。
⑻ 歷史上有哪些大人死於小人物之手
在我國歷史上名將無數,他們為了自己的國家甘願奉獻,拋頭顱,灑熱血,有些人能夠安享晚年,有些人最終卻戰死沙場,得到最好的歸宿,但有些人卻在爭戰的過程中,遭到小人所害,並沒有能夠將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向戰場報效給國家!自此,一代名將就此身隕,沒有戰死沙場,也沒能夠安享晚年,更沒有看到自己陣營大業的成功,最後卻在小人手中慘死,實在令人惋惜!⑼ 人言可畏,那些被流言殺死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阮玲玉,民國時期一代影視巨星,因為人們的八卦流言,最終自殺。 死前留下了【人言可畏】四個大字,以示對流言的恐懼和無奈。
⑽ 有哪些聲名顯赫,卻死小人物之手的歷史人物
我覺得有一位勇猛的將軍在這里用來回答這個問題再合適不過了,他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武將—張飛。
但是張飛有個壞毛病就是愛喝酒,喝醉以後管不住自己,總是要責打士兵,就連劉備諸葛亮也那他沒有辦法。在准備起兵伐吳期間,張飛又一次喝醉,恰巧這時候兩名部下覺得完不成他提出的製作白旗白衣的要求,提出了異議。結果這兩人被好一頓揍,同時張飛還警告說按期不能完工,要你倆的腦袋。二人一看這種情況,不如乾脆先下手為強的好。於是趁張飛酒醉熟睡的時候,偷偷殺死了張飛,割下了他的頭逃跑到吳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