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京劇臉的歷史故事

京劇臉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15 01:40:57

Ⅰ 京劇人物臉譜故事

京劇臉譜的寓意,主要是按照臉譜的色彩劃分的。不同的色彩,意味著人物有不同的性格。

京劇臉譜的色彩十分講究,看上去大體差不多,實際上有細致的劃分。經常看戲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臉譜的角色是好是壞。臉譜的畫法,已經確定了人物的性格。比如說紅色代表忠勇、黑色代表直爽、藍色代表剛直等。

3、傳統藝術

現在京劇被稱為是國粹,是被公認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而在京劇中,有很多東西也各有規則。像是樂譜、唱歌、奏樂,都有各自的說法。就像是一個大文化,其中包含了無數個小文化。看似不起眼,卻分的十分細致。

Ⅱ 關於京劇臉譜的小故事!!!急用

http://ke..com/view/4931.htm

http://ke..com/view/60785.htm

Ⅲ 京劇臉譜起源的有趣故事是什麼

【簡介】
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由於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為「臉譜」。關於臉譜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來自假面具。
京劇臉譜,是根據某種性格、性情或某種特殊類型的人物為採用某些色彩的。紅色有臉譜表示忠勇士義烈,如關羽、姜維、常遇春;黑色的臉譜表示剛烈、正直、勇猛甚至魯莽,如包拯、張飛、李逵等;黃色的臉譜表示兇狠殘暴,如宇文成都、典韋。藍色或綠色的臉譜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竇爾敦、馬武等;白色的臉譜一般表示奸臣、壞人,如曹操、趙高等。
【起源】
京劇臉譜來源於生活。每個人面部器官的形狀、輪廓相似,生理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規律,面部肌肉的紋理與人物的年齡、生理、經歷、生活的自然條件也都有密切關系,所以京劇臉譜的勾繪是以生活為依據,也是生活的概括。如生活中常說的人的臉色,曬得漆黑、嚇得煞白、臊得通紅、病得焦黃等,既是劇中人物心理活動、精神狀態的揭示和生理特徵的表現,又是確定臉譜色彩、線條、紋樣與圖案的基礎。臉譜雖然來源於生活,但又是實際生活的放大、誇張。演義小說和說唱藝術對歷史人物的誇張、形象的描寫,也是京劇臉譜的依據來源。如關羽的丹風眼、卧蠶眉,張飛的豹頭環眼,趙匡胤的面如重棗等,所有這些描寫,都被戲曲化妝吸取下來,在京劇舞台上的表現尤為明顯、突出。京劇臉譜在創造與發展的過程中,來源眾多,除上述者外,還有如下幾種:
1、借鑒生活中血統遺傳的原理。如張飛之子張苞,孟良之子孟強,焦贊之子焦玉,尉遲敬德之子尉遲寶林等,襲用其父臉譜,約定俗成,漸成定例。
2、依據劇中人物姓名,附會色調,確定臉譜。如齊桓公因名「小白」而勾白臉,膏面虎因「青」字勾綠臉,浪里白條張順因「白」字勾白臉,黑風利、烏成黑等因「黑」字皆勾黑臉。
3、以訛傳訛;一些劇中人物的臉譜來源於「訛傳」(音訛、義訛),加以附舍。如文天祥因與聞太師之「聞」同音勾紅臉。鋼屬黑色,剛與鋼同膏,因此京劇舊例,凡性格猛烈剛強之人多勾黑臉,如《草橋關》劇中的銚剛,(徐策跑城9劇中的薛剛)《慶陽圖》劇中的李剛,均因名字中有「剛」字而勾黑臉(京劇界素有「三剛不見紅」之說)。《八蠟廟》劇中的關泰,《收關勝》劇中的關勝,僅因與關羽同姓而勾紅臉。

Ⅳ 京劇臉譜的故事

http://ke..com/view/4931.htm
http://ke..com/view/60785.htm
【臉譜的起源】
關於舞台臉譜的起源有幾種說法,一種是源於我國南北朝北齊,興盛於唐代的歌舞戲,也叫大面或代面,是為了歌頌蘭陵王的戰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獨物,說的是蘭陵王高長恭,勇猛善戰,貌若婦人,每次出戰,均戴兇猛假面,屢屢得勝。人們為了歌頌蘭陵王創造了男子獨舞,也帶面具。戲曲演員在舞台上勾畫臉譜是用來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點,相貌特徵,身份地位,實現豐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臉譜是人們頭腦中理念與觀感的諧和統一。

Ⅳ 京劇臉譜的起源

京劇臉譜的起源:

臉譜的起源是面具。臉譜畫直接在臉上畫人物,而面具畫或是把人物投射到其他東西上,然後戴在臉上。

在中國古代,祭祀活動中有巫舞和儺舞,舞者經常戴著面具。古蜀遺址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有幾十個青銅面具,位於四川省成都北部。它們是4000年前古蜀王玉佛的祭祀用的。

北齊蘭陵王昌功性情勇敢,武功高強,但長得像個美女。他戴上面具幫助他打仗。唐代歌舞《蘭陵王入陣曲》中,扮演蘭陵天王的演員需要戴面具,這是該劇臉譜的由來。

(5)京劇臉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臉譜的角色除了表現人物外,還可以表現人物的各種情況,比如項羽的眼睛畫成了「哭臉」,象徵著他的悲劇結局,包公的皺眉象徵著他的憂慮,猴子的臉象徵著他是一隻猴子。另一個功能是「距離」,拉開戲劇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

臉上的照片讓觀眾分不清演員的真面目,和生活中的真實人物有很大的不同,就像戴著面具。這使得觀眾很難「入戲」,避免產生幻覺。

相反,他們注重審美和欣賞。此外,《大華面》與《駿庄》同時上演,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盛丹帥氣的外表和奇形怪狀的純丑。同時,濃郁、明亮的油色和各種臉型,加上井陘「咆哮」的粗獷嗓音,形成了強烈的藝術刺激,為觀眾起到了激動、宣洩和震撼的作用。

Ⅵ 急求關於京劇臉譜的起源故事

京劇臉譜的起源:
中國傳統戲曲的臉譜,是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程式。一般應用於凈、丑兩個行當,其中各種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譜式和色彩,藉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具有「寓褒貶、別善惡」的藝術功能,使觀眾能目視外表,窺其心胸。因而,臉譜被譽為角色「心靈的畫面」。

臉譜的演變和發展,不是某個人憑空臆造的產物,而是戲曲藝術家們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對生活現象的觀察、體驗、綜合,以及對劇中角色的不斷分析、判斷,作出評價,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藝術手法。

據史料記載,臉譜系由唐代樂舞大面(傳統戲曲角色行當之一,是京劇和某些地方戲中凈的別稱)所戴面具和參軍戲副凈(參軍戲,唐宋時流行的一種表演形式,主要由參軍、蒼鶻兩個角色作滑稽的對話和動作,以引人發笑,有時用以諷刺朝政或社會現象。參軍戲中的副凈,等於現在京劇中的「架子花臉」,一般都表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如《三國演義》戲里的張飛)的塗面逐漸演變而來。

中國戲曲理論家翁偶虹曾撰文說:「中國戲曲臉譜,胚胎於上古的圖騰,濫觴於春秋的儺祭,孽乳為漢、唐的代面,發展為宋、元的塗面,形成為明、清的臉譜。在戲曲形成之後,臉譜與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顯的貴州的『地戲』,江西、安徽的『儺戲』,西藏的『藏戲』,無論生旦凈丑,都戴面具,每劇多至百餘,少者亦須數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一般均戴面具,並不勾畫臉譜。京劇是具有全國性的大劇種,大量發展臉譜,可是加官、財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從臉譜、面具的混合使用與臉譜譜式的由簡至繁,可以看出中國戲曲累遞發展的軌跡。」

京劇臉譜與京劇表演藝術一樣,是和演員一起出現在舞台上的活的藝術。京劇在中國戲曲史上,雖只有二百餘年的歷史,但與其他戲曲相比,它發展快,流傳廣,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京劇臉譜在中國戲曲臉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京劇臉譜是一種寫意和誇張的藝術,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為圖案勾眉眼面頰,結合誇張的鼻窩、嘴窩來刻畫面部的表情。開朗樂觀的臉譜總是舒眉展眼,悲傷或暴戾的臉譜多是曲眉合目。勾畫時以「魚尾紋」的高低曲直來反映年齡,用「法令紋」的上下開合來表現氣質,用「印堂紋」的不同圖案象徵人物性格。

參考資料:http://www.liyuan.net/cn/book/opera/mask.htm

Ⅶ 京劇臉譜起源時間

京劇臉譜的起源:
中國傳統戲曲的臉譜,是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程式。一般應用於凈、丑兩個行當,其中各種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譜式和色彩,藉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具有「寓褒貶、別善惡」的藝術功能,使觀眾能目視外表,窺其心胸。因而,臉譜被譽為角色「心靈的畫面」。

臉譜的演變和發展,不是某個人憑空臆造的產物,而是戲曲藝術家們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對生活現象的觀察、體驗、綜合,以及對劇中角色的不斷分析、判斷,作出評價,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藝術手法。

據史料記載,臉譜系由唐代樂舞大面(傳統戲曲角色行當之一,是京劇和某些地方戲中凈的別稱)所戴面具和參軍戲副凈(參軍戲,唐宋時流行的一種表演形式,主要由參軍、蒼鶻兩個角色作滑稽的對話和動作,以引人發笑,有時用以諷刺朝政或社會現象。參軍戲中的副凈,等於現在京劇中的「架子花臉」,一般都表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如《三國演義》戲里的張飛)的塗面逐漸演變而來。

中國戲曲理論家翁偶虹曾撰文說:「中國戲曲臉譜,胚胎於上古的圖騰,濫觴於春秋的儺祭,孽乳為漢、唐的代面,發展為宋、元的塗面,形成為明、清的臉譜。在戲曲形成之後,臉譜與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顯的貴州的『地戲』,江西、安徽的『儺戲』,西藏的『藏戲』,無論生旦凈丑,都戴面具,每劇多至百餘,少者亦須數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一般均戴面具,並不勾畫臉譜。京劇是具有全國性的大劇種,大量發展臉譜,可是加官、財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從臉譜、面具的混合使用與臉譜譜式的由簡至繁,可以看出中國戲曲累遞發展的軌跡。」

京劇臉譜與京劇表演藝術一樣,是和演員一起出現在舞台上的活的藝術。京劇在中國戲曲史上,雖只有二百餘年的歷史,但與其他戲曲相比,它發展快,流傳廣,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京劇臉譜在中國戲曲臉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京劇臉譜是一種寫意和誇張的藝術,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為圖案勾眉眼面頰,結合誇張的鼻窩、嘴窩來刻畫面部的表情。開朗樂觀的臉譜總是舒眉展眼,悲傷或暴戾的臉譜多是曲眉合目。勾畫時以「魚尾紋」的高低曲直來反映年齡,用「法令紋」的上下開合來表現氣質,用「印堂紋」的不同圖案象徵人物性格。

------------------------------------------------
京劇的形成大約在150年前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慶班"入京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萬壽"祝壽。徽班是指演徽調或徽戲的戲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歡迎。繼此,許多徽班接踵而來,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慶、四喜、春台、和春,習稱"四大徽班"。他們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慶擅演整本大戲;四喜長於崑腔劇目;春台多青少年為主的童伶,和春武戲出眾。更多國畫

中國京劇中的臉譜據說源自於一個歷史故事:《樂府雜錄》、《舊唐書·音樂志》、《教坊記》的記載,北齊(公元550——577)蘭陵王高長恭,勇武過人,但容貌清秀,自以為不足以威懾敵人,遂帶木雕面具出戰,時常取勝。一次與周師戰於洛陽金墉城下,以少擊眾,大勝敵軍。齊人慕其勇冠三軍,便模仿他的動作,編成舞蹈,配以歌曲,稱為《蘭陵王入陣曲》。唐代發展成歌舞戲,稱之為大面。演戲時,扮演蘭陵王的演員頭戴面具,「衣紫,腰金,執鞭」(《樂府雜錄》)載歌載舞,作種種指揮、擊刺的姿態。這個戲塑造了一個驍勇善戰的英雄形象,深受人們的喜愛。後世的戲曲臉譜,受到它的影響,日本的歌舞伎亦受其影響。

Ⅷ 京劇的歷史故事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個徽劇班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稱為四大徽班)陸續來到北京。

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

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間(1828年前後),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漢調(楚調、西皮調),許多漢調藝人,加入徽班,與徽班與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

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

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8)京劇臉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京劇誕生於市民文化尚未高度繁榮的時期(最初是為宮廷演出才進京的),鼎盛於藝術門類有限的時期,從未經歷過如此沖擊,所以說它衰落過、難以恢復舊日風采是有理由的。

但以此判斷它會消亡未免武斷。 京劇藝術被稱為「國粹」,其唱腔融合了「西皮」與「二簧」。京劇分為四大行當分別為生,丑,凈,旦。

京劇代表人物:

1、程硯秋

程硯秋是滿族人,1904年生於北京的一個沒落的旗人家庭,1958年病逝。他原名承麟,後改「承」為「程」姓,早年藝名程菊農,後更名艷秋,號御霜。1932年易名硯秋。

他幼年家貧,6歲拜在榮蝶仙門下學武生,後改學花旦和青衣,11歲登台,同時還先後向陳桐雲、陳嘯雲、王瑤卿等名家問藝。程硯秋先後兩次倒嗓幾乎斷送了他的藝術生命,幸遇詩人羅癭公。

不僅為他治好嗓疾,還請來閻嵐秋、喬惠蘭、張雲卿、謝昆泉等名師為其授課,並在1919年介紹他拜在梅蘭芳門下,成為梅門開山弟子。

2、荀慧生

荀慧生,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一,生於1900年,卒於1968年,祖籍河北東光。他初名秉超,後改名秉彝,又改名「詞」,字慧聲,號留香,藝名白牡丹。

與余叔岩合演《打漁殺家》起,改用荀慧生的名字。他出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被賣給天津一個梆子戲班,後又轉賣給河北梆子花旦龐啟發為徒。

8歲登台表演,時隨侯俊山學梆子花旦,1911年入三樂班(後易名正樂)從路三寶、薛蘭芬學京劇青衣、花旦,與尚小雲、趙桐珊有「正樂三傑」之稱。

曾拜吳菱仙、陳德霖、王瑤卿為師,並受孫怡雲、程繼先等名家教益。1918年加入喜群社,與梅蘭芳、程繼先合演《虹霓關》,從此專演京劇。後自組「留香社」。

1919年加入永勝社,同楊小樓、譚小培、尚小雲赴滬演出,並與周信芳、蓋叫天、馮子和等合演《趙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橋》等。

荀慧生喜歡作畫,1924年正式拜吳昌碩為師,他又向齊白石、陳半丁、傅抱石、李苦禪、王雪濤等名師求教,豐富了他的藝術生活,提高了他的藝術素養。20世紀30年代逐漸形成荀派藝術。

建國後,荀慧生為京劇藝術改革做出了大量工作。1952年獲第一屆戲曲觀摩大會老藝術家表演獎。他歷任中國戲曲家協會藝委會副主任,北京市戲曲研究所所長。

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院長,河北省政協委員,北京市文聯常務理事,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主任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備受屈辱,抑鬱而死。

3、梅蘭芳

京劇表演藝術大師,生於1894年,卒於1961年,本名瀾,又名鶴鳴,小名群子,字畹華,一字浣華,別署輟玉軒主人,藝名蘭芳,原籍江蘇泰州。

他出身於梨園世家,祖父梅巧玲、父親梅竹芬、伯父梅雨田均為知名藝人或琴師。他早年父母雙亡,由伯父撫養成人。

8歲開始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首次登台演出《天河配》中的織女,14歲搭喜連成班演出。與此同時,他還求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學花旦戲。

向武功演員出身的琴師茹萊卿學打把子,許多前輩藝術家如名旦王瑤卿、陳德霖、路三寶,崑曲名家喬惠蘭、丁蘭蓀、謝昆泉、陳嘉梁,凈角大家錢金福、李壽山等都曾指教於他。

尤其得王瑤卿大力提攜,創造了集京劇旦角藝術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馬旦行當為一爐的表演形式和甜潤、平和、優美、動聽的梅腔,世稱「梅派」。

與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合稱「四大名旦」,影響很大,當推首席。有資料說旦行立派從「梅派」開始,盡管此觀點存有爭議,卻足以證明梅派的地位和價值。

4、尚小雲

尚小雲,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生於1900年,卒於1976年,原名德泉,字綺霞,祖籍河北南宮,漢軍旗籍人,為清平南王後裔。祖父尚志銓曾任清遠縣令。父尚元照,在光緒年間充那王府總管。

1905年其父病故,他與三弟尚富霞同投李春福門下學戲,入北京三樂科班習武生,後因伴相俊美,嗓音暢朗而改從孫怡雲學習青衣,他最初青衣開蒙老師是吳順林,後又師從陳德霖。

並向李壽山學習崑曲,還曾向戴韻芳、張芷荃、吳菱仙等老輩青衣學過戲。1912年春他就在北京汾陽會館和廣德樓出台成為當時青衣行年輕的佼佼者。

1914年孫菊仙主動提出與尚小雲配戲四日,使其聲名鵲起,時被稱為「第一童伶」。「三樂社」改名「正樂社」以後,尚小雲和荀慧生、芙蓉草(趙桐珊)一起被稱為「正樂三傑」。

1916年尚小雲搭入俞振庭組織的春合社,後相繼與楊小樓、王瑤卿、譚小培、余叔岩、王又宸、馬連良合作。

其間在1918年,北京第一舞台新排《楚漢爭》,楊小樓扮演楚霸王,虞姬一角的人選費盡周折最終確定由尚小雲出演。果然,叱吒風雲的楚霸王和美貌多情的虞美人征服了所有的觀眾。

Ⅸ 京劇臉譜起源的有趣故事是什麼求解

由於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為「臉譜」。關於臉譜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來自假面具。
京劇臉譜,是根據某種性格、性情或某種特殊類型的人物為採用某些色彩的。紅色有臉譜表示忠勇士義烈,如關羽、姜維、常遇春;黑色的臉譜表示剛烈、正直、勇猛甚至魯莽,如包拯、張飛、李逵等;黃色的臉譜表示兇狠殘暴,如宇文成都、典韋。藍色或綠色的臉譜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竇爾敦、馬武等;白色的臉譜一般表示奸臣、壞人,如曹操、趙高等。
【起源】京劇臉譜來源於生活。每個人面部器官的形狀、輪廓相似,生理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規律,面部肌肉的紋理與人物的年齡、生理、經歷、生活的自然條件也都有密切關系,所以京劇臉譜的勾繪是以生活為依據,也是生活的概括。如生活中常說的人的臉色,曬得漆黑、嚇得煞白、臊得通紅、病得焦黃等,既是劇中人物心理活動、精神狀態的揭示和生理特徵的表現,又是確定臉譜色彩、線條、紋樣與圖案的基礎。臉譜雖然來源於生活,但又是實際生活的放大、誇張。演義小說和說唱藝術對歷史人物的誇張、形象的描寫,也是京劇臉譜的依據來源。如關羽的丹風眼、卧蠶眉,張飛的豹頭環眼,趙匡胤的面如重棗等,所有這些描寫,都被戲曲化妝吸取下來,在京劇舞台上的表現尤為明顯、突出。京劇臉譜在創造與發展的過程中,來源眾多,除上述者外,還有如下幾種:
1、借鑒生活中血統遺傳的原理。如張飛之子張苞,孟良之子孟強,焦贊之子焦玉,尉遲敬德之子尉遲寶林等,襲用其父臉譜,約定俗成,漸成定例。
2、依據劇中人物姓名,附會色調,確定臉譜。如齊桓公因名「小白」而勾白臉,膏面虎因「青」字勾綠臉,浪里白條張順因「白」字勾白臉,黑風利、烏成黑等因「黑」字皆勾黑臉。
3、以訛傳訛;一些劇中人物的臉譜來源於「訛傳」(音訛、義訛),加以附舍。如文天祥因與聞太師之「聞」同音勾紅臉。鋼屬黑色,剛與鋼同膏,因此京劇舊例,凡性格猛烈剛強之人多勾黑臉,如《草橋關》劇中的銚剛,(徐策跑城9劇中的薛剛)《慶陽圖》劇中的李剛,均因名字中有「剛」字而勾黑臉(京劇界素有「三剛不見紅」之說)。《八蠟廟》劇中的關泰,《收關勝》劇中的關勝,僅因與關羽同姓而勾紅臉。

Ⅹ 京劇臉譜的來歷

京劇臉譜的來歷:

京劇臉譜起源於生活,每個人面部器官的形狀、輪廓相似,生理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規律,面部肌肉的紋理與人物的年齡、生理、經歷、生活的自然條件也都有密切關系,所以京劇臉譜的勾繪是以生活為依據,也是生活的概括。

如生活中常說的人的臉色,曬得漆黑、嚇得煞白、臊得通紅、病得焦黃等,既是劇中人物心理活動、精神狀態的揭示和生理特徵的表現,又是確定臉譜色彩、線條、紋樣與圖案的基礎。

臉譜雖然來源於生活,但又是實際生活的放大、誇張。演義小說和說唱藝術對歷史人物的誇張、形象的描寫,也是京劇臉譜的依據來源。

如關羽的丹鳳眼、卧蠶眉,張飛的豹頭環眼,趙匡胤的面如重棗等,所有這些描寫,都被戲曲化妝吸取下來,在京劇舞台上的表現尤為明顯、突出。

(10)京劇臉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京劇臉譜分類:

1、三塊瓦臉:

三塊瓦臉是在前面整臉的基礎上,將眼睛,鼻子,眉毛進一步的擴張成為畫片,再用線條勾畫出兩塊眉毛,一塊鼻窩,所以才稱為三塊瓦臉,同時也可以叫做三塊窩臉。

2、十字門臉:

十字門臉是由三塊瓦臉發展而來的,主要特點是將原本的三色縮減成為了一種色條,然後從月亮門一直勾到鼻頭以下的位置,色條的不同顏色便代表著出演角色的不同性格。

眼窩會和主色條構成一個十字形狀,十字門臉也正是因此而得名。在這其中還會分為老十字門和花十字門。

3、六分臉:六分臉這主要特點就是從腦門開始,主色調收縮成為一個色條,將眉毛的形狀誇張化,白眉型會占據40%的面積,主色調則佔60%的面積,這便是六分臉的名字由來,這種臉也可以成為老臉。

閱讀全文

與京劇臉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