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金台觀的歷史故事

金台觀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14 22:17:51

『壹』 作文金台觀游記

小的時候,跟著父親去過金台觀,但是因為時間太久,且對一些知識知道得太少,只記住那是張三豐曾經的修道地,加之爺爺經常說的「寶雞有個金台觀,離
天只有一拃半」,除此,便沒有別的記憶了。其實每次去北坡都會經過這里,但是卻沒有機會下來走走。今天,難得的休息日,索性出來走走,看看這個已經幾百年
的道觀是如何的。
午後的時空里,光陰似乎放慢了腳步,陽光肆意灑播,讓許久以來的霧霾都隱匿於塵世之外,昨日里還對天氣的寒冷畏懼
不已,今天卻帶著想要去赴約的歡喜,不忍讓流年這樣浪費,所以一路內心如兔。清亮的藍天下飄灑著幾見朵白雲,如若銀絲,讓人眼目神怡。那輪太陽在不遠處以
柔和溫馨的姿態懸掛,這樣寧靜美麗的時刻,誰又忍心將她辜負。走在青色的台階上,覺得天地間的距離也好象縮短,手一伸,便可以采擷到自己的願望,又似乎驗
證了金台觀離天很近的說法。順著坡底往上走,老遠就看見在整個山坡之間,金台觀靜守矗立。整個建築的南邊,一座較大的牌樓,紅柱金瓦,顏色亮麗,繪有龍的
圖騰,「金台觀」三字遒勁有力,厚重的金色將它鑲裹。牌樓的左右兩側,是長達30米左右的道德經,並刻有老子講經的壁畫,畫里的老子額寬須長,眾學生在下
恭敬作揖,正是古時風氣的展示。右邊的牆壁之上,是張三豐的塑像,一股道骨仙風之氣。
金台觀的正門位於整個建築的西側,順著大門進
入,只見花草樹木錯落有致,因是周內的原因吧,裡面遊客甚少,於是我有幸在這種清靜里,感受一份肅穆和凝重之氣。據史料記載,金台觀創建於元朝末年,公
元1433年和1550年分別重修,後為明代道士張三豐修道處。觀內分中院和東、西偏院三部分。我由西院而入,順著幽靜的小路前往中院。中院的台階之
中,有一面青磚砌成的牆,牆壁上有太極圖案。一陣微風吹過,只聽見觀內的風鈴聲層疊四起。觀內建築總體布局依山就勢,主要建築沿中軸線排列,左右對稱,沿
著院內建築,依次看到觀內許多殿,玉皇閣、呂祖殿、聖母殿、三清殿、三豐洞等,各位道仙依次而住,門口的牌子簡單的記敘著他們的故事,道觀在一片寂靜中更
加障顯了他的神秘。我閉口緘默,生怕自己的粗心和魯莽打擾這份清靜。想觀中每年的農歷三月三和十月初十的廟會時刻,香客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帶著希望和
虔誠,來此燒香求卦,以此讓自己對生活充滿期許,這觀里縈繞的香火,想是被託付了多少重任,所以香煙裊裊,香火不斷。每月的初一十五,就近居住的人也都會
來此,祈求生命無恙,凡事皆順。觀中的龍爪愧上系了許多紅符,在微風中起伏,象是一個個已經完成的願望在歡喜雀躍。登臨觀中,遠望對面秦嶺深處,只見山峰
疊嶂,壯觀如畫,俯視又見渭水縈繞,如絲如帶,市區高樓林立,萬千景象,一覽無余。眼前好像閃過一道歲月長卷,站在這寂靜的觀中,想想人的緲小與無知,只
覺古人才清澈如水,遠去的近來的,都在這空曠深遠中留下些許墨跡。
相傳多年以前,張三豐居住在此。附近鄉民偶遇張,深知三豐善長丹
青,不料沒備筆墨,張就用一瓜皮沾著鍋灰在白布上給鄉民寫詩,詩曰:「泉引藕花束洞口,月將松影過溪東;求名心在閑難遣,明日馬蹄塵土中。」字體筆走龍
蛇,遒勁飄逸,游轉飛動,奇異獨特。另一則是這樣的故事:張三豐在金台觀居住時,常幫助鄉民幹活,親如一家,有天有位姑娘送飯至張,三豐吃完,見罐內還有
米粒,便雙手捏罐耳,邊捏別舔,瓦罐便象皮囊一樣,被捏個里朝外,如今這個翻耳瓦罐還存於三豐殿,與其人一起供人上香瞻仰。
人說字
里見乾坤,書中見歲月,這簡單的故事卻形象的把張三豐的才華品行展露。我們想像道士張三豐通儒學、善書畫,工詩詞,餘生里和眾弟子一起在金台觀里誦經文、
習武藝,幫鄉鄰,渡眾生,為後人留下許多思想之寶。觀內一面牆壁,專門寫有古代人的孝賢故事,跨年代之久遠,故事之理深,讓人於感動中慚愧不已,我想這也
就是修觀人的初衷吧,將張三豐的「仁慈悲憫,忠孝信誠」的思想傳承,讓中國古文化在民眾的身邊流淌。「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
中。」這樣偉大的才思,放在哪個朝代也不會過時。時間淹沒了歲月,但歷史卻不會漏掉其中的精彩。內容廣泛的道教是中國唯一土生土長的宗教,內容包羅萬象,
以道學、仙學為主旨,融入醫學、文學、數理、陰陽五行等學問,講求半空度世救人,長生成仙,並與其他宗教一起,受歲月浸染,為人類思想中保持和發揚了許多
美好。
陽光依然明媚,只是已在這觀中淺淺的走過一遍,有些東西依然還是一知半解。我從仰望中走進,從敬畏中走出,走出這一院的凝
重。看庭院深深,放眼長空,一陣輕風走過,幾片葉子沙沙作響,想這院內的樹木花草真是幸運,不僅得日月清輝之照料,同時也因了這樣思想的熏陶長的蒼翠挺
拔。百年的古槐,在藍天的照映下,沐浴著盛世和風,它該是吸取了多少歲月的精華,直到茁壯,叫人對它也充滿了好奇與敬意。那老去的枝,粗糙的桿,是否可以
了悟人世的代謝;那似乎觸手可及的太陽,是否能讀懂諸多信眾的心。「天地合一,
順其自然,」我也願我和所有人一樣,在這塵世的鼎沸聲中獲得寧靜,不為繁華所累,不為名利之爭,同自然一起,如山間清風,來去自如或如一曲行雲,看遍朝陽煙霞。

『貳』 誰知道武當派真正的歷史不要小說上的

武當派興起於明代,由張三豐於湖北均縣武當山創立,固稱武當派、武當道。以供奉真武大帝為主神。其實,武當山在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的活動聖地.漢魏以前就傳說有不少羽客、隱士在此隱居修煉,南朝劉宋時的劉虯,就解官辟穀於武當,晉太康中[280—290]有謝道通辭官入道,西上武當於石室中結茅修煉,唐太宗時姚簡曾為武當節度,後已隱居武當,五代宋初的陳摶已曾隱居武當,誦<<易>>於武當五龍觀,又隱居武當九室岩服氣辟穀二十餘年之久,元代有法師葉希真,劉道明,華洞真等任武當提點[即道官],元末,武當山遭兵焚,至明,特別是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朱祁鎮崇奉「真武」之神,曾命工部侍郎郭進、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費銀計百萬,歷時七年,大修武當山宮殿,共建成八宮二觀及金殿、紫禁城等,並賜名`「太和太岳山」.成祖朱棣還問張三豐「吾欲學道,誰最樂者?」三豐對答:「食美嗜,遺通利,極樂事.」後又為成祖療病,深得成祖信服,於是,張三豐名聲名大振,武當山由此大興,並不斷發展壯大。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寶,號三豐,又號玄玄子,因衣裳褸爛,不修邊服,人稱張邋遢。元時曾於河南鹿邑太清宮學道,熟讀經書, 曾至陝西寶雞金台觀學得養生延命之術, 明洪武後又至湖北均縣武當山玉虛宮五邊樹結茅庵修煉,修煉內丹大法,如武當內家拳,內丹睡功,陰陽調息功,築基功等,他創立的武當道最大特點是:一、以崇拜「真武大帝」為主神,「真武大帝」即「玄武大帝」,因避諱而改稱「玄武」,為北方七宿即斗、牛、女、虛、危、室、壁等七星的合稱,以其形似龜蛇,故名「玄武」,其地位崇高而穩定,又為我國古代所崇奉的北方之神,亦為道教所供奉,更為武當派崇拜。二是重習三豐武當內家拳技.張三豐內家拳取道家以靜制動,融合道教內丹煉養、無為、虛靜、柔弱、自然於武術中,形成貴柔尚意的獨特風格,實為內丹氣功與武術的融合,晚後的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均是從武當內家拳演繹發展而成的。三是武當派主張三教合一,以「道」為三教共同之源,認為道統生天地人物,含陰陽動靜之機,具造化玄微之妙,統無極,生太極,是萬物的根本、本始和主宰,並強調: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四是重內丹丹法,主張性命雙修,強調要修仙道,先全人道,又主張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認為「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葯材生 。」又強調「葯」分內外,認為「內葯是精,外葯是炁,內葯養性,外葯養命」。而後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最終還虛而合仙道。張三豐開創武當派主要丹法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

『叄』 歷史之謎:活了三個大朝代的張三豐,壽命到底是多少

傳說一百三十歲,從南宋末年知道永樂年間。
生猝不詳,不過歷史上朱棣向張三豐的徒弟們尋求過張三豐的去向,未果。
然後朱棣退而求次的和張三豐的徒弟學習養生之道(長生不老)

『肆』 寫金台觀的作文450字左右

小的時候,跟著父親去過金台觀,但是因為時間太久,且對一些知識知道得太少,只記住那是張三豐曾經的修道地,加之爺爺經常說的「寶雞有個金台觀,離天只有一拃半」,除此,便沒有別的記憶了。其實每次去北坡都會經過這里,但是卻沒有機會下來走走。今天,難得的休息日,索性出來走走,看看這個已經幾百年的道觀是如何的。
午後的時空里,光陰似乎放慢了腳步,陽光肆意灑播,讓許久以來的霧霾都隱匿於塵世之外,昨日里還對天氣的寒冷畏懼不已,今天卻帶著想要去赴約的歡喜,不忍讓流年這樣浪費,所以一路內心如兔。清亮的藍天下飄灑著幾見朵白雲,如若銀絲,讓人眼目神怡。那輪太陽在不遠處以柔和溫馨的姿態懸掛,這樣寧靜美麗的時刻,誰又忍心將她辜負。走在青色的台階上,覺得天地間的距離也好象縮短,手一伸,便可以采擷到自己的願望,又似乎驗證了金台觀離天很近的說法。順著坡底往上走,老遠就看見在整個山坡之間,金台觀靜守矗立。整個建築的南邊,一座較大的牌樓,紅柱金瓦,顏色亮麗,繪有龍的圖騰,「金台觀」三字遒勁有力,厚重的金色將它鑲裹。牌樓的左右兩側,是長達30米左右的道德經,並刻有老子講經的壁畫,畫里的老子額寬須長,眾學生在下恭敬作揖,正是古時風氣的展示。右邊的牆壁之上,是張三豐的塑像,一股道骨仙風之氣。
金台觀的正門位於整個建築的西側,順著大門進入,只見花草樹木錯落有致,因是周內的原因吧,裡面遊客甚少,於是我有幸在這種清靜里,感受一份肅穆和凝重之氣。據史料記載,金台觀創建於元朝末年,公元1433年和1550年分別重修,後為明代道士張三豐修道處。觀內分中院和東、西偏院三部分。我由西院而入,順著幽靜的小路前往中院。中院的台階之中,有一面青磚砌成的牆,牆壁上有太極圖案。一陣微風吹過,只聽見觀內的風鈴聲層疊四起。觀內建築總體布局依山就勢,主要建築沿中軸線排列,左右對稱,沿著院內建築,依次看到觀內許多殿,玉皇閣、呂祖殿、聖母殿、三清殿、三豐洞等,各位道仙依次而住,門口的牌子簡單的記敘著他們的故事,道觀在一片寂靜中更加障顯了他的神秘。我閉口緘默,生怕自己的粗心和魯莽打擾這份清靜。想觀中每年的農歷三月三和十月初十的廟會時刻,香客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帶著希望和虔誠,來此燒香求卦,以此讓自己對生活充滿期許,這觀里縈繞的香火,想是被託付了多少重任,所以香煙裊裊,香火不斷。每月的初一十五,就近居住的人也都會來此,祈求生命無恙,凡事皆順。觀中的龍爪愧上系了許多紅符,在微風中起伏,象是一個個已經完成的願望在歡喜雀躍。登臨觀中,遠望對面秦嶺深處,只見山峰疊嶂,壯觀如畫,俯視又見渭水縈繞,如絲如帶,市區高樓林立,萬千景象,一覽無余。眼前好像閃過一道歲月長卷,站在這寂靜的觀中,想想人的緲小與無知,只覺古人才清澈如水,遠去的近來的,都在這空曠深遠中留下些許墨跡。

『伍』 金台觀的歷史

金台觀是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所建,用來修煉的所在。據說張三豐在這里悟出太極拳和內家拳, 自然,道的修為也是出神入化,里頭還有一棵張三豐當年種的樹。《明史》卷299《張三豐傳》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遣使覓之,不得。後居寶雞之金台觀。
正所謂古詩雲:不為依陳寶,浮雲自往來。三峰留玉洞,一杖下金台。海岳歸何處?君王召不回。無生本無地,人世漫徘徊。

『陸』 誰能告訴我關於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歷史故事

武則天(公元624年---705年)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一位女皇帝,山西文水縣人。「則天」,是她的尊號。古時候,女孩一般是沒有名字的,即便有也不外傳。她入宮以後,唐太宗李世民給她取名叫武媚。當了女皇,她自己取名武zh*o。「zh*o」這個字是武則天新造的。讀音和意義都是和「照」字相同。她自詡非常英明,雙眼像太陽一樣照耀太空。

武則天一生,始終處在激烈的政治斗爭之中。在她勢掌朝政期間,能注意選拔人才,重視農業生產,曾經做過一些有益於歷史發展的事;但是她寵信酷吏,結黨營私,也干過許多不利於人民的事。

武家女入宮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hu*,原來是山西有名的木材商人,因為幫助唐高祖李淵奪取天下有功,曾做過工部尚書、荊州都督等大官。他四十七歲那年,妻子楊氏生了第二個女兒,這就是後來的武則天。過了十二年,武士hu*得病去世了。這時候的武則天,已經長得如花似玉,非常漂亮。於是,「武家出了美女」的消息不脛而走,一傳十,十傳百,最後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耳朵里。

有一天,唐太宗派傳旨宦官飛馬來到武家,當眾宣讀詔書:封武則天為才人(宮中嬪妃的一種,是最低的一級),命她即刻進宮。

楊氏聽完詔書,又驚又慌,心想:皇帝妻妾眾多,除正妻皇後以外,還有妃、嬪、婕妤、美人等級別,而才人的地位最低,如果得不到皇帝寵愛,就要在深宮內院熬一輩子。想到這里,她禁不住抱住女兒失聲痛哭道:

「兒啊,想不到你父親去世不久,家裡就飛來橫禍。你要是進了宮去,只怕我們母女再也沒有見面的日子啦!」

十四歲的武則天卻很平靜,反而笑著勸慰母親說:

「母親不必過分悲傷。依女兒看來,這不一定是件壞事呢。」

「什麼?你這話是什麼意思?」楊氏聽說,驚愕地瞪著淚眼問道。

「女兒此番進宮,只要事事察顏觀色,處處小心待候,就能博得皇上歡心。到那時候,不但女兒享不盡榮華富貴,還能光耀門庭,給母親臉上爭光呢!」武則天一字一句地回答,顯得很自信。

楊氏這才明白,自己的女兒是把進宮看成進身的階梯。想到女兒自小聰明過人,八面玲瓏,說不定真會得到皇上的寵愛。楊氏這才不再哭了。隔了兩天,武則天拜別了母親,高高興興地進了宮。

唐太宗召見她以後,發現這位武家女不僅長得美貌,而且彬彬有禮,落落大方;問她幾句話,還言辭委婉,對答如流。唐太宗非常高興,當即就賜給她一個名字叫「武媚」。

唐太宗比武媚大二十六歲,但是他很快就喜歡上這個聰明能乾的小姑娘了。

武媚與太子

公元643年,唐太宗年老多病,立了長子李治為太子,定下了皇位繼承人。這時候,武媚已經是快二十歲的少女了。進宮以後,她學了不少文學和歷史知識,唐太宗對她分外寵幸,就是在卧病期間,也要她日夜陪伴服待。

太子李治早就聽說武媚的名聲,常常以探望父親為理由,進宮和武媚接近。武媚明明知道太子的心意,可表面上她裝出一本正經的樣子。

有一次,李治在唐太宗父親病床邊問候病情的時候,又偷偷向武媚擠眉弄眼。武媚依舊裝正經,不予理睬。等李治走後,她故意對貼身的宮女說道:

「太子真是一片孝心,國事再忙,總忘不了每天要來探望父皇病情。皇上把帝位傳給他,真是好眼力。」

誰知貼身宮女聽了以後,竟「撲哧」一笑說:

「虧得娘娘還是個聰明人兒,難道您還沒有識透太子的心意?他每次進宮,探望皇上的病情是假,和娘娘親近是真。」

武媚聽說,急忙喝住那宮女,心裡卻樂滋滋的。她暗自揣摩,老皇帝看來是活不長了,這天下不久就是太子的。要是能和太子相好,將來就有機會爬上去;若是得罪了他,往後休想有出頭的日子。主意拿定,武媚就不再在李治面前假裝正經,反而和他暗中眉來眼去,兩個人很快好起來了。

公元649年,唐太宗病死了,太了李治當了皇帝,就是唐高宗。按當時的規矩,皇帝死了,他的一般嬪妃就不能留在宮中了。武媚因沒有生過孩子,按宮規被送到感業寺當了尼姑。

王皇後的如意算盤

唐高宗即位以後,對他的王皇後並不喜歡,卻寵愛蕭淑妃。王皇後對此十分苦惱。有一次,王皇後已經兩天沒見到唐高宗了,就把待候他的宦官召來,探聽高宗的行蹤。那個宦官支支吾吾,不肯講出實情。王皇後故意雙眼圓睜,厲聲問道:

「怎麼,當了一名內待宦官,就連皇後也不放在眼裡啦!今天不講實話,你休想活著出去!」

「小人實在不知道啊!」

「胡說!來人吶!」

「娘娘息怒,容小人講來。」

「快講,若有半句慌言,小心腦袋!」

「是!」內侍宦官應了一聲,就一五一十地說道:「這幾天皇上心緒煩悶,和大臣們議定朝政後,總要到感業寺和武媚娘娘在一起,夜深以後才回宮安寢。」

王皇後聽後又驚又喜。驚的是唐高宗竟不顧倫理道德,勾搭上了先皇的妃子;喜的是她忽然想出了一個對付蕭淑妃的法子。於是,她就主動向唐高宗建議,把武媚堂而皇之地接回宮來。唐高宗聽了,自然樂得心花怒放。他不僅親自去把比自己大四歲的武媚接進了宮,還把她封為「昭儀」。

王皇後把武昭儀接回宮來,是為了奪取皇上對蕭淑妃的寵幸,出出自己胸中的悶氣。誰知道,她自己也因此倒霉了。

武昭儀弄權

武昭儀剛回到皇宮的時候,對皇上和皇後真是百依百順,很快取得了這兩位主子的歡心。唐高宗有了武昭儀,果然把蕭淑妃冷落在一邊。王皇後見報復成功,起初心裡很高興,可是又一想,自己並沒有獲得皇上的寵幸,就又對武昭儀嫉妒起來。她想法離間高宗和武昭儀的關系。結果不但沒有成功,反而被心計多端的武昭儀給察覺了。於是,武昭儀決定耍弄權術,除掉王皇後。

她先是對周圍宮女、宦官非常關心,得到什麼賞賜都要分給眾人一些。這樣,王皇後和蕭淑妃有什麼活動,有人就會及時向她報告,她再到皇帝那兒去告狀。漸漸地,唐高宗對王皇後和蕭淑妃越來越不喜歡。

後來,武昭儀生了個女孩兒,高宗非常疼愛。一天,武昭儀不在,王皇後來看了看女孩兒就走了。武昭儀回來後,知道王皇後來過,就心生一計。她狠狠心,把自己的親生女兒掐死了,然後又在聞訊趕來的唐高宗面前哭訴道:

「女兒剛才還好端端的,我一轉身她就斷了氣,準是有人暗中下了毒手,請皇上作主查明兇手!」

高宗生氣地對宮女喝問道:

「武娘娘離開的那會兒,誰到這里來了?」

「啟奏萬歲,皇後娘娘獨自來過這里。」宮女們齊聲回答。

「還有誰來過?」

「沒有了。」

「難道皇後會……」

「啊!準是皇後下的毒手!」武昭儀趁機大哭起來,「她見我生了孩子,早就嫉妒在心,今天終於做出了傷天害理的事。請皇上明斷是非。」

高宗雖然火冒三丈,因為拿不到確鑿證據,一時很難處置王皇後,卻產生了廢掉王皇後的念頭。這樣的事一多,唐高宗終於下決心廢掉了王皇後,立武昭儀為皇後。

武皇後聽政

唐高宗本來身體就不好,後來又得了風眩病,頭暈眼花,看不清東西。他就經常把朝中大事,交給武皇後替他處理。

武皇後趁機重用支持過自己的許敬宗、李義府等人,把他們提拔到重要的崗位上來,然後,唆使他們捏造罪名,先後害死反對自己的褚遂良、長孫無忌等老臣。於是,朝中大臣站在她一邊的越來越多,政權實際上已經落入她的手中。

慢慢地,唐高宗也看出來,武皇後的勢力太大,對自己不利。他又背地裡把宰相上官儀召到宮中,商議廢掉武皇後。可武皇後不是當年的王皇後了,她的親信非常多,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她的耳朵里。武皇後先發制人,跑來質問唐高宗。唐高宗驚慌萬狀,把責任一古腦兒推到宰相上官儀身上。可憐上官儀被殺掉了,還株連了不少人。打這以後,連皇帝也管不了武皇後的事了。唐高宗每次上朝,皇後都坐在簾子後面,什麼大主意都是皇後拿。

說起武皇後執掌大權,雖然心狠手毒,可她也真有些辦法,辦了一些好事。

有一年,武皇後向唐高宗提出了十幾條治理天下的建議。她說:

「現在各地大興土木的事太多了,耗費很多的民力,應該少辦這種事,讓百姓們有時間去種好地,養好蠶,多打糧食多織布,國家才富強。」

「行啊!」唐高宗一口答應。

「還有,現在不管是官家的還是私人的作坊,盡做那些奢侈的東西,有什麼大用處呢?應該下令,不得再做這些。」

唐高宗邊聽邊點頭,說:

「我看你經常穿著舊裙子,就是為了讓大家都崇尚節儉吧?」

「是的。」

「這很好。」

「還有,我主張對百姓要講好的道德,不要動不動就動刀動槍,武力壓服,那是不能服人心的。」

「好,就照皇後說的辦。」

後來,武皇後提出的幾條都實行了。各地都鼓勵農民開荒種地,軍隊也種糧屯田。還興辦了許多水利工程。幾十年裡,農業生產一直很穩定。

女皇登基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了。誰來當皇帝呢?這只有武皇後說了才算。原來的太子是皇後的親生兒子李弘,因為和皇後不和,被她用毒酒害死了。二兒子李賢接著做了太子,也不聽她的,武皇後就把他廢了,後來又把他害死。所以,唐高宗一死,三兒子李顯即了位,是唐中宗。武則天成了太後。可唐中宗剛當了兩個月,因為惹惱了母親,也被拉下馬。四兒子李旦接著當皇帝,是唐睿宗。實際上,誰當皇帝,都得聽太後的,皇帝根本不放在她的眼裡。

武太後雖然大權在握,可她不滿足。她想當女皇帝,成為名副其實的最高統治者。於是,她對自己的祖宗一一進行追封,建了廟宇,為她當皇帝創造條件。哪些大臣們敢反對,她就把他們降職。

有個被降職的大臣叫徐敬業,對武太後的行為非常不滿,就發動了一場武裝叛亂,召集了十幾萬人馬,向朝廷進攻,要求武太後把權力交還給皇帝。一個叫駱賓王的著名詩人也參加了這場叛亂,還寫了一篇文章,把武則天狠狠罵了一通,號召朝廷文官武將起來反對她。

武太後看了這篇罵她的文章,一點也不生氣,還笑了笑說:

「這文章寫得不錯呀,就是有許多內容不是真的。可惜寫文章這個人,當宰相的為什麼白白放過,沒有重用他呢?」

她沒有驚慌,沉著地調兵遣將,只用了四十天就把叛亂鎮壓下去了。別處幾次叛亂也都讓她收拾了。武太後能有效地控制軍隊,說明當時她的政權是鞏固的,也說明人民反對動亂。

武太後把反對她的人鎮壓下去以後,就放心大膽地要當皇帝了。公元690年,她把國號改為周,自稱聖神皇帝,成為我國歷史上少有的一個封建女皇帝。當時,她已經是66歲的老人了。後來,她就被尊稱為則天皇帝。

告密之風

武則天當了皇帝,知道那些貴族不會打心底里擁護自己,就想了很多辦法對付這些人。有一個辦法就是鼓勵告密。誰有什麼對她不滿的,被她知道了,就要治罪。她下令,凡是來告密的,由官家供給馬匹和管吃管住,如果告密屬實,可以當官;不實也不追究。就是普通種田的、打柴的人,都可以直接面見皇帝告發別人。這一來,到京城告密的人,越來越多。

武則天靠這一手雖然得到了不少情報,可也給一些壞人鑽了空子。有些靠告密升了官的人,動用酷刑對付被告發的人。說起那些刑法,讓人難以忍受。有時候把犯人的手腳捆在一根橫木上來回轉,叫「鳳凰曬翅」;有時候讓犯人雙手捧著枷跪在地上,再往枷上壘放磚,叫「仙人獻果」……這些酷刑,不知害死了多少無罪的人。

有個「請君入瓮」的成語,就是說的武則天時候的事。一個叫周興的酷吏,害了許多人,後來有人告發他謀反,武則天就讓另一個酷吏來俊臣去審問他。酷吏審問酷吏,結果怎樣呢?

來俊臣找到周興,問他:

「犯人不招供,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周興說:

「這容易。我的辦法是,准備一口大瓮,用木炭在外面加熱,把犯人放進瓮里,誰還敢不招認呢?」

「好,好極了!」來俊臣誇獎著,立刻讓人抬來一口大瓮,又對周興說,「現在有人告發你謀反,我奉旨審問你,請你鑽到瓮里去吧!」

周興聽後,嚇得抖索起來,連忙說:

「我招,我招!」

武則天重用周興、來俊臣這樣的人,使得大臣們整天戰戰兢兢,彼此見了面,都不敢多說話,生怕說錯了被人聽去向女皇告密。

心胸寬廣的女皇

武則天對反對自己的人堅決鎮壓,對那些有才能的人,也能重用。我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在武則天那時候,有了很大發展。

武則天通過各種考試選拔人才,她自己還親自考察學生,挑選能人。不管出身高低,只要有本事,都能得到重用。這樣,在她手下,就有了一大批能乾的文臣武將。武則天對他們很信任。他們的話,只要對的她都能聽,並不計較態度好壞。

有個挺有名的大臣叫狄仁傑,武則天讓他當了宰相。有一次,武則天想建造一座大佛像。錢不夠,怎麼辦呢?她就准備讓各地的和尚尼姑每人每天出一個銅錢,作為捐款。狄仁傑知道以後,勸女皇說:

「現在有的佛寺,蓋得比宮殿還要華麗。和尚尼姑們都經常勒索百姓,比官府還厲害。很多百姓幹了一年還吃不飽,索性不幹活了,都去當和尚尼姑,到有的吃。這樣,幹活的人越來越少,白吃飯的和尚尼姑越來越多,對國家有什麼好處哇?您一向主張愛護百姓,建佛的事,就不應該做了。」

武則天聽了,很受感動,說:

「你說得對,我怎麼能不聽呢?建佛的事,就停下來吧!」

有一年三月,天氣轉暖了。可過了幾天,又下了一場大雪。有個官員認為這是瑞雪兆豐年,帶領百官向武則天慶賀,說了好些吉祥話,武則天也很高興。可其中有個叫王求禮的官不但不參加慶賀,還在一邊冷笑。武則天很奇怪,就問:

「你這是怎麼啦?」

「啟奏陛下,」王求禮說,「現在已經是春天了,萬物正在發芽生長,忽然下雪使天氣變冷,這是災害,哪裡是什麼祥兆呢?陛下萬不可聽那些奉承話。」

武則天聽了,想了想,點了點頭,說:

「還是你說得對,這場雪下得不是時候,不應該慶賀,倒應該感到不安呢!」

這樣的事,還有不少。武則天能聽取規勸,是她受到大臣們支持的重要原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作為一位女皇能夠連續執政幾十年,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武則天時期,政局穩定,人口增加,生產也有了很大發展。

被迫讓位

公元704年,武則天,得了重病。這時候,大權掌握在她的寵臣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倆手裡。他倆日夜守候在女皇身邊,不許別人進見,連太子也不行。

朝中大臣都恨透了張易之和張昌宗,就想乘武則天病重,發動政變,除掉「二張」,恢復唐朝。

那天,大臣張柬之帶著武士護擁著太子,來到武則天住的長生殿門外。「二張」聽外面人聲嘈雜,連忙出來看,見來了這么多人,知道大事不好,剛要逃跑,張柬之一揮手,武士們上前把他們殺了,又闖進了長生殿。

武則天見來了這么多殺氣騰騰的文官武將,大吃一驚,問:

「你們要干什麼?」

大臣們七嘴八舌地說:

「張易之和張昌宗乾的壞事太多,我們已經把他倆殺死了!」

「陛下年邁有病,應該趕快讓位給太子!」

「是啊,如今人心向著大唐,陛下不要固執了!」

武則天氣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最後,她只得答應傳位給太子李顯。李顯即位,恢復了唐的國號,他就是唐中宗。雖然唐中宗對武則天還算尊重,可武則天連病帶傷心,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不久,這位曾經威風了幾十年的女皇,孤零零地死去了。她一生活了八十二歲。

『柒』 張三豐的真實歷史

張三豐(生卒不詳),zhāng sān fēng
據道教界推測,其活動時期約由元延佑(1314~1320)年間到明永樂十五年(1417)。《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稱,元、明著名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實(一作「君寶」),號玄玄子。以其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在各種張三豐的傳記或有關他的材料里,還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豐遯老、通、玄一、君實、居寶、昆陽、保和容忍三豐子、喇闥、邋遢張仙人、蹋仙等諸多名號。
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自稱張天師後裔。傳說其豐姿魁偉,大耳圓目,須髯如戟。無論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無恆。居寶雞金台觀時,曾死而復活,道徒稱其為「陽神出遊」。入明,自稱「大元遺老」。時隱時現,行蹤莫測。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覓之不得。永樂年間,成祖遣使屢訪皆不遇。天順三年(1459年)詔封通微顯化真人。 張三豐認為古今僅正邪兩教,所謂儒、釋、道三教僅為創始人之不同,實則「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又稱「一陰一陽之謂道,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雲:修道之謂教。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後人編有《張三豐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輯要》。 清乾隆十一年《南召縣志》卷二中有這樣記載:南召縣太山廟鄉口子河裡有「張三豐故里石碑」一通,碑後有其草庵遺址。1917年此處立「張三豐初居此地,而道成於天寶觀」石碑一通。(一說遼東懿州人)由於張三豐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給他三個賜號。即明英宗賜他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史書記載張三豐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來暑往僅一納衣,雨雪天氣蓑衣著身。1258年,宗教界爆發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辯論。蒙古大汗蒙哥親臨主持,嵩山少林寺長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張志敬分別率隊參加舌戰,結果道教遭到慘敗。從此,道教日漸衰沉。但一個世紀後,張三豐在武當山創立一個新的道派——三豐派,掀起了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的最後一波,並成為武當武功的創立者。

『捌』 寶雞的歷史文化有多悠久

寶雞,是華夏始祖炎帝的誕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唐至德二年(公元回757年),因市區答東南雞峰山有「石雞啼鳴」之祥兆而改稱寶雞。這里是佛、儒、道三家文化的匯集地,以出土佛骨舍利而聞名於世的法門寺在盛唐時期已成為皇家寺院和世界佛教文化的中心。
寶雞境內的文物資源豐富,其中以青銅器為最多,現已陸續出土毛公鼎、大盂鼎等五萬余件青銅器,被譽為「青銅器之鄉」。著名文物古跡有:炎帝活動過的天台山,佛教聖地法門寺,著名道人張三豐主持修道的金台觀,典雅秀麗的五丈原諸葛亮廟,姜子牙隱居垂釣的釣魚台,雄偉壯觀的周公廟,隋唐帝王皇家溫泉——湯峪溫泉,一代名流蘇東坡主持修建的鳳翔東湖等。境內的自然景觀更是獨樹一幟。有景觀奇特的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原始風貌鮮明的嘉陵江源頭和具有歐洲風格的隴縣關山草原。寶雞的民間藝術更是多姿多彩,獨具一格。皮影、木偶、剪紙、刺綉、社火、臉譜、泥塑、草編等都始終散發著周秦文化的遺風古韻,閃爍著中華原始文明的奇光異彩。 [編輯本段]歷史發展寶雞古稱陳倉,據《三秦記》記載,陳倉以古陳倉山(今雞峰山)得名。寶雞之名始自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沿用至今。

『玖』 誰來講講張三豐的故事.

張三豐名號輯錄

張三豐的名號,的確相當復雜,在道教史人物中,實屬罕見。自《明史》梓行後,多沿襲其說,也有些文獻例外,現將所查史料用表列出:

表(略)

在明朝幾部《太和山志》,以及《皇明恩命世錄》皆作仹,只有《鄧州志》《魯山縣志》皆作峰,清《平溪衛志》作豐。朱國禎的《皇明史概》,談遷的《國榷》和馮琦、張溥的《明史紀事本末》等,皆作張三豐,未列表中。清代還有些文獻,不太重要則未錄於表。

關於張三豐名號稱謂,我們的觀點傾向任自垣的說法,因為他尋訪過張三豐,但是也不能忽視其他文獻的記載,一個人所見,究竟有限,不能夠一隅而概全。

張三豐籍貫辨

張三豐的籍貫,文獻上的記載眾說不一,不知所從。今據文獻爬梳考證,比勘核研,作如下論述,我們認為是符合史實的。

最早提出:是宣德二年(1427),鶴鳴山《張神仙祠堂記》,張三豐「宋時厥考,遊宦京師,宋亡被金人虜至胡地,遂為沙陀人[39]。」後世沿襲其說的,則有乾隆間《簡州志》等地方誌乘,還有蜀惠王申簽,(逝於弘治六年1493)蜀獻王朱椿椿之曾孫,定王有垓之子,有《張三豐像贊》「曩自中士移居朔方。」朔方泛指北方,長城內外。

碑文所謂「沙陀」,確指北方無疑,雖然未指明地域為「懿州」,但總有些接近。北宋君臣遭亡國之變,遷徙於東北者多,極少數在山西、河北一帶居住,張三豐籍貫「沙陀」,有其歷史淵源。

張三豐為寶雞人,是寶雞金台觀,張用浣(《汝州志》作瀚)識《張三豐遺跡記》,碑雲:「真仙陝西寶雞人。」(見前)與此相同者,成化九年(1473)姚福撰《清溪暇筆》,弘治八年(1495)黃瑜撰《雙槐歲鈔》、陸深著《玉堂漫筆》、沈德符撰《萬曆野獲編》雲:「一雲寶雞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王圻纂集《稗史匯編》亦雲:「寶雞人」、汪道亨、馮從吾纂修《陝西通志》,談迂著《棗林雜俎》雲:「按他書一雲:寶雞人。」順治十八年(1661)張俊哲等纂修《陝西通志》、田文鏡等纂修《河南通志》雲:「或雲寶雞人」。鄧夢琴等纂修《寶雞縣志》,以及清代還有些地方誌乘亦雲:張三豐為寶雞人,這里不再盡錄,以上為寶雞說之由來。

張三豐為義州人,黃瑜(1425——1497)撰《雙槐歲鈔》有《東海二仙》,「北人劉勛為予言,東海近出二仙,其一:即張三豐,遼東義州人[40]。」同此觀點還有王圻撰《續文獻通考》、郎瑛撰《七修續稿》、傅維鱗撰《明書》等。實際是用後來遷衛治所在地而命名。在《明史·地理志》,「廣寧後屯衛,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於舊懿州。永樂八年(1410),徙治義州衛城[41]。」或者義懿音相近,互相假借亦或有之。

張三豐遼陽人,都穆(1458——1525)著《游山名記》,在王屋山有雲:「歲癸酉(正德八年1513)仲冬十月三日,予至濟原。……至陽台宮,宮在王屋南麓。……上紫微宮。……道士有陳性常者,知其為吾鄉人,延之其飲。性常舊住武當山之自然庵,今年七十有八,而神氣清茂,似有道者,移居茲山,已二十年。其學,乃仙人張三豐之再傳,為予言:張師名玄玄,遼陽人,自號三豐遁叟。世人因其號,第稱之曰三豐,而鮮知其名,正統間猶在,後不知所之。予曰:人傳三豐,為陝西之寶雞人,而君謂遼陽人,孰是?性常曰:寶雞,張師益嘗寓之,非彼產也[42]。」《游名山記》,前有正德十五年(1520)王鏊序,尾有跋為正德十三年海陵儲顴題。

遼陽在元代為遼陽待處行中書者,遼陽路所轄有懿州、益州。明為遼東都指揮使司,司治設在遼陽。而廣寧後屯衛,乃是遼東都指揮使司所轄之衛。張三豐《雲水集》詩中,有《登華表山》、《游遼陽諸山作》、《遼陽積翠村》計有詩四首,事實說明,張三豐的確到過遼陽,這是毫無疑問。而《稗史匯編》亦雲:「或曰遼陽人。」

張三豐遼東人,有《雙槐歲鈔》雲:「或謂遼東人。」還有下邊的文獻,皆主張遼東人。如萬曆間徐學漠修《湖廣總志》、胡價修《襄陽府志》、焦閎纂輯《獻徵錄》、田文鏡等修《河南通志》、賈漢復等修《陝西通志》等。遼東可泛指東北三省,當然懿州也包括在內 了。

張三豐懿州人,鄭曉(1499——1566)撰《今言》雲:「張三豐,遼東懿州人[43]。」陸西星的《淮海雜記》雲:「三豐老仙,龍虎裔孫也,其祖裕賢公,學能兼占象,移家於金之懿州[44]。」楊儀撰《高坡異纂》雲:「張三豐,遼東懿州人。……予書三豐事,乃是《懿州志》中舊傳[45]。」王世貞、汪雲鵬撰《列仙全傳》、洪自成撰《消搖墟經》、沈德符撰《萬曆野獲編》又雲:三豐,遼東懿州人。」何喬遠撰《明山藏》與談遷撰《棗林雜俎》雲:「按他書雲: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張俊哲修《祥符縣志》雲:「懿州人。」以及以下各文獻,王建章撰《列代仙史》、汪元□修《岷州志》、雍正間邁柱、夏力恕纂修《湖廣通志》、汪洪緒撰《明史稿》、汪錫齡撰《張三豐先生本傳》、張遷玉等撰《明史》、許容、李迪纂修《甘肅通志》、王概撰《大岳太和山紀略》王爾監、王世沿纂修《巴縣志》、蕭儒林、李維熙纂修《泰安縣志》、阿桂、劉瑾之纂修《盛京通志》、鄧夢琴修《寶雞縣志》等均稱張三豐為懿州人。總之,懿州在文獻上,後來竟佔了主導地位,這可能受到《明史》的影響。懿州就是現今遼寧省彰武縣。

張三豐為閩縣人,萬曆間郭子章(1542——1618)撰《黔記》雲:「閩縣人。」持相同說法者有如下各書;談遷的《棗林雜俎》、田雯撰《古歡堂集》、康熙三十六年(1697)衛既濟、薛載德纂修《貴州通志》,同治十二年(1873)黎兆熙、莫友芝撰《黔詩紀略》,還有佚名《張三豐仙師外傳》皆力主此說也。

張三豐為羊城人,郭子章的《黔記》曰:「又雲羊城人。」還有《棗林雜俎》和《黔詩記略》。但是廣東地方誌乘,沒有此方面記載。也許是沒有查遍,暫作存疑。

張三豐為天目人,雍正七年(1729)黃廷桂、張晉生纂修《四川通志》雲:張三豐「天目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佟世雄、李斯全纂修《成都府志》雲:「或曰:天目人。」乾隆元年(1736)尹繼善、靖道謨纂修《雲南通志》與王爾監等纂修《巴縣志》皆與上同一觀點,還有少數地方誌乘,亦持此說,未能盡錄。

雍正七年(1729)覺石麟、儲大文纂《山西通志》雲:「明張三豐、平陽人,一雲猗氏人。」

乾隆元年(1736),丘睿、杜詔纂修《山東通志》雲:「張三豐本貴州黃平人。……嘗考黃平州,在三豐禮斗台。注雲:山東平州人,元末遣戍於此。;又嘗見三豐墨跡題曰:晉陵,未祥孰是[46]?」乾隆二十八年(1736)龍淑孝、李元正纂修《即墨縣志》雲:「明張三豐貴州黃平人。」洪武七年(1374)置黃平安撫同,萬曆二十九年(1601)四月改為州。

張三豐為金陵人,同治五年(1866)陳維等纂修《長陽縣志》雲:「張三豐、金陵人。」還有光緒十七年(1891)熊燦等修《撫溝縣志》作「舞陽人」。關於張三豐籍貫在《張三豐全集》中有《隱鏡編年》,予未採用,特此說明。請查原書。

以上關於張三豐籍貫的說法,真是五花八門,能成立者是寶雞與懿州二說。其他所謂朔方、義州、遼陽、遼東,實際不過是懿州擴大而已。從歷史文獻上看,寶雞說占著優勢,到後來懿州說,又取而代之。我們應認為《明史》懿州說是正確可靠的,其他地域僅供參考。對張三豐籍貫的紛紛異說,追其原因,與道教羽士雲游各地參訪有關,那種孤雲野鶴、棲無定止到處為家的生活方式,容易使人們把寄寓之地,弄成籍貫,這在道教歷史人物中,也有先例。

張三豐撰《雲水集》中,有《登華表山》和《遼陽積翠村》的題詠,內中用丁令威的典故,值得深思。

有關張三豐籍貫尚待深入研究考證,歡迎參加討論。

『拾』 金台觀的主要景點

金台觀里的玉皇閣,三清殿、太子殿、靈官殿、白衣大士殿、太皇宮、娘娘殿等都很有特色
民間曾有寶雞有個金台觀,離天只有五尺半的說法,言其觀之高,若置身於金台觀玉皇閣前平台上,居高遠望,真是心曠神怡,景象萬千。金台觀建築總體布局依山就勢,主要建築沿中軸線排列,左右對稱,現有玉皇閣、三清殿、八角亭、三豐洞等。玉皇閣為二層樓閣,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梁,四周圍廊,底層外檐斗拱*為三踩出單昂,二層外檐施三彩如意斗拱,出昂瘦削尖曲。整體結構採用通柱做法,二層施腰檐平座。
三清殿,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椽,外檐斗拱為三踩出單昂。三豐洞為黃土窯洞式的寢祠,採用發券起箍的做法,洞內有供台、塑像等。洞前建有木結構半歇山頂披檐。洞兩側還飛天、姜嫄、葯王諸洞祠。
建國後人民政府曾多次撥款維修金台觀古建築,後又將此建為寶雞市博物館。
寶雞市博物館於1956年組建,當時稱歷史文物陳列室,1958年正式更名為寶雞市博物館。1976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地市級重點博物館之一。現建築面積2550餘平方米,陳列面積為1550平方米,古建面積910平方米。有整套的陳列展櫃、保管櫥櫃和修復設備、攝影設備、安全防盜設施等。並建有圖書資料室,藏書10000餘冊。 寶雞市博物館屬於地方性歷史博物館。歷年來共收藏文物14100件(組),以周、秦、漢、唐文物居多,這些都為研究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藝術提供了實物。

閱讀全文

與金台觀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