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襄陽歷史故事有哪些(380字)
卞和獻玉
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今襄樊市南漳縣、保康縣境內)得一璞玉,獻給楚厲王。玉工誤斷為石頭,厲王以詐騙罪名,截去卞和的左足。武王繼位後,他又去獻璞,玉工又說是石,武王再截去其右足。文王繼位後,卞和抱著璞玉哭於荊山下。文王派人問詢,卞和申訴了戮謾之冤,文王使玉工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秦始皇一統天下得和氏璧後,命丞相李斯在上面篆刻"受命於天,得之永昌"八字,作為傳國之寶。後不知所終。
圍?之戰
公元前703年,已開始強大的巴國要同鄧國(城在今樊城北6公里鄧城村)交好,先去徵求楚國的同意。楚派遣使臣道朔帶領巴國的使者韓服一道出使鄧國。道朔和韓服走到鄧國南境時,遭到?國人的劫掠和殺害。因此楚國派斗廉帶領軍隊聯合巴國軍隊一道攻打?國。鄧國派養甥和珊甥領軍援救?國,遏制了巴楚聯軍的圍攻。後來楚巴兩路前後夾攻,鄧國軍隊因腹背受敵而戰敗,?人也乘夜幕潰逃。楚巴與鄧國之戰,是有文字記載的發生在襄樊這塊土地上的最早的戰爭。
楚建北津
西周末年,周王室日趨衰弱,楚乘勢而起,開始向外進行軍事擴張。熊徇、熊鄂、若敖以後,楚橫行南服,突破荊山,並由丹陽遷都郢,取荊州以立根基。楚武王五十年(前691)前後,楚滅羅、盧,以襄陽為北進中原並向東拓展的重要渡口和軍事要塞,謂之北津。
楚滅鄧國
鄧國是今襄樊漢水以北的早期開發者,城在樊城北郊。楚文王十二年(前678),楚國軍隊渡過漢水,滅鄧國,將勢力擴展到漢水以北。鄧城是迄今所知襄樊一帶最早的城池。
西漢置襄陽縣
西漢初年始置襄陽縣。約高帝六年(前201)建襄陽城。西漢襄陽城疑在今襄陽古城西北漢水邊,城址西北大半已淹沒河中。襄陽縣建置延續2000多年至今未變,但襄陽何以得名有待考證。
劉表徙荊州治所於襄陽
東漢初平元年(190),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詔書以劉表為荊州刺史。時江南戰亂,劉表不能赴任,乃單馬入宜城,請南郡人蒯越、襄陽人蔡瑁幫忙,占據襄陽城。是年冬,李?以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襄陽遂為荊州治所。時荊州轄長沙、零陵、桂陽、武陵、江夏、南陽、南郡、章陵8郡。在中原亂起的情況下,劉表使襄陽"南接五嶺,北據漢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成為當時動亂社會中一塊相對安定的地區。保存至今的襄陽古城可能始建於此時。
隆中對
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劉備屯軍新野,因徐庶推薦,"三顧茅廬"於隆中,請諸葛亮出山。相見後,諸葛亮提出占荊、益兩州,和好西南各族,聯合孫權,整頓內政,伺機從荊、益兩州北伐曹操的策略,以圖統一中國,恢復劉漢帝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隆中對"。後來,劉備大體根據這個計劃,建立蜀漢政權,形成與曹魏、孫吳三分天下的格局。
水淹七軍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派大將關羽北攻駐守樊城的曹仁。曹操派於禁、龐德增援曹仁,駐防於樊城北面的罩口川、鏖戰崗、團山鋪一帶。時值八月,大雨滂沱,漢水暴漲,平地水深丈余。於禁、龐德與諸將登小山避水。關羽利用曹軍夏季屯兵在低窪地帶的錯誤,命水兵乘早已備好的大船猛攻散困在各個岡頂的曹軍。龐德竭力應戰,兵敗被關羽擒殺。於禁及所領七軍,皆死於水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關羽水淹七軍的故事。
秦晉襄樊之戰
前秦建元十四年(378),世祖苻堅以苻丕率兵7萬攻襄陽,苟池領兵4萬出武當會攻襄陽。東晉梁州刺史朱序料秦軍無船,疏於防備。秦軍以5000騎渡水,得船百隻,全軍渡河,朱序退城中,堅守8個月。秦苻堅大怒,限苻丕次年春攻下襄陽,"否則自殺,不許生還"。苻丕遂加緊攻勢。晉軍桓沖率兵7萬不敢前援,苻丕佯退,朱序反擊獲小勝,遂懈怠。秦軍收買李伯護為內應,建元十五年(379),突然攻城,破襄陽,俘朱序。
岳飛收復襄陽
南宋初期,金兵陷襄陽達6年之久,由偽齊政權統治。紹興四年(1134),岳飛上書宋高宗:"襄陽六郡,地為險要,恢復中原,此為基本。"遂率兵從鄂州西進,兵逼襄陽。偽齊守將李成以騎兵守河堤、步兵守平地迎戰。岳飛以長槍步兵擊其騎兵,以騎兵攻其步兵,將李成騎兵趕入漢水,馬踏步兵死傷無數,李成趁夜敗退,岳飛遂佔領襄陽。紹興六年(1136),岳飛經襄陽進兵中原,收復了陝西商州和河南西部地區,但因宋高宗堅持妥協保權政策,岳飛被迫退兵鄂州駐守。
宋元襄樊之戰
南宋咸淳五年(1269),蒙古兵大舉圍攻襄陽,南宋派兩淮安撫制置大使李庭芝督師救援,支持襄陽守將呂文煥多次打敗蒙古兵。咸淳七年(1271),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把奪取襄陽當作南進滅宋的前哨,增兵圍困。至次年,襄陽城內柴、米、布奇缺。李庭芝在城西清泥河上游造船百艘,募民兵三千。民兵部將張順、張貴率隊突破元軍重圍,把物資送入襄陽城內,張順戰死。後張貴出城求援兵,被元軍殺害。襄陽城西原建有雙烈祠,以紀念二張。咸淳九年(1273),元軍集中水陸軍用火炮攻樊城,守將范天順、牛富、王福先後戰死。元軍佔領樊城後,又集中更多火炮攻襄陽城。城內南宋諸將厭戰,主將呂文煥順勢降元,襄陽失陷。宋元襄樊之戰前後5年多,是世界戰爭史上歷時最長的攻城戰之一。
李自成"襄京"稱王
明崇禎十六年(1643),農民起義軍領袖闖王李自成率10萬義軍奪取襄陽,又分兵佔領襄陽府所轄宜城、谷城、棗陽、光化、均州,改襄陽為"襄京",自立為新順王。不久,以襄陽為根據地,率師北上,克西安。次年正月,以西安為西京,建國大順,自稱大順王,年號永昌。二月,直搗北京,推翻明朝統治。
白蓮教起義
清嘉慶元年(1796),襄陽人齊林以白蓮教相號召准備起義,事泄被殺。其妻王聰兒(1777~1798)率領齊林的徒弟姚之富、高均德、王廷詔等人在襄陽縣黃龍?起義。王聰兒率眾數萬,連克數州縣,次年與四川各路起義軍會合,被推為總首領,轉戰於川、陝、鄂、豫。嘉慶三年(1798),王聰兒由陝西向湖北轉移,被清軍包圍於鄖西卸花坡,多次突圍未成,最後跳崖壯烈犧牲。起義軍在李全、高均德、徐天德等領導下,繼續堅持抗清戰斗,長達9年之久。
江湖會起義
1911年農歷十月,光化、襄陽等地的江湖會員和群眾獲悉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極受鼓舞,准備起義響應。初七晚,江湖會主要骨幹在寶靈寺通宵開會,決定次日乘光化、老河口軍政要人參加老河口大紳士邢福安宴會之機,舉行起義。起義勝利後,起義軍立即分水陸兩路直取襄樊。十日上午攻佔襄陽,中午於城內昭明台開會,議定成立襄陽軍政分府和分道署,張國荃為司令,李秀昂等人任協統。十一日,李秀昂率兵進駐樊城。起義軍光復襄樊後,即以軍政分府的名義發出文告,傳檄所屬各縣立即起義。隨後,所屬各縣先後光復。
荊襄自主運動
1917年,時任北洋陸軍第九師師長兼襄鄖鎮守使的黎天才,為響應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開展護法運動的號召,在襄陽城鼓樓宣布自主,號稱湖北靖國聯軍總司令。黎東聯棗陽、隨州王安瀾,西聯陝西郭堅,北聯河南王天縱,南聯荊沙石星川,於1918年1月4日在襄陽組織汴鄂陝三省聯軍總司令部,黎天才被推任為總司令。北洋軍閥段祺瑞政府派遣第一路總司令曹錕、湖北督軍王占元、河南督軍趙倜等率軍進擊襄陽,自主運動失敗。
黃梅戲經典《女駙馬》
少女馮素珍與青年李兆廷自幼同窗共讀,及長,訂下鴛盟。後李父橫遭奸臣謀害,家道中落。兆廷回鄉避禍,前往馮家告貸。素珍後母王氏逼他退婚。素珍深愛兆廷,相約會
於後花園,贈銀一百兩,以濟困厄之急。又贈玉麒麟一隻,以示永不變心。不料王氏聞風趕到,誣陷兆廷為盜,將其送官究辦,並將素珍另配。素珍不從,女扮男裝進京尋訪哥哥
少英,但遍尋無著,偶見招考皇榜,急中生計,冒充李兆廷之名應試,得中頭名狀元。皇帝見其才貌出眾,招為駙馬。素珍推辭不得,十分焦急。
八府巡按張紹民前來拜訪新科狀元,寒暄之後,素珍認出他竟是哥哥馮少英。兩人正共謀脫身之計,不意聖旨傳來,令駙馬隨即進宮與公主完婚。洞房之夜,公主見駙馬遲遲不肯入寢,疑竇頓生。經再三詰問,素珍被迫吐露真情,公主大怒,要面奏父王,以懲素珍欺君罔上之罪。素珍懇切陳詞,曉以利害,為保全公主名節和皇家聲譽,以不聲張為宜。翌日,公主請求父王赦免素珍,皇帝迫於情勢,收素珍為義女。馮少英上殿代妹請罪,宰相藉此機會作媒,奏請將少英招為附馬。素珍救出兆廷,由兆廷頂狀元之名。皇宮張燈結綵,兩位駙馬同時完婚!
三顧茅廬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宏偉藍圖,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2. 古代歷史典故和習俗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階段:創建新制度(主要由馮太後主持)
政治方面採取俸祿制專和三長制(設鄰長屬、里長和黨長),經濟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調制
第二階段:漢化
1.遷都洛陽(494年)
2.改變風俗習慣:易漢服、講漢話、改漢姓、通漢婚、定門第、改籍貫
3.學習漢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經,興辦學校。
恢復漢族禮樂制度。
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
應該是改變風俗習慣中的的內容。
鮮卑族
3. 湖北南漳旅遊
南漳屬於山區,路當然難走,野豬也會有的,窮到不是很窮,因為山區資源也很豐富的。每個地方都有漂亮的地方,再說每個人的欣賞角度不同,誰不說自己的家鄉美呢!南漳我去過一次,去過那個魚泉河漂流和小三峽,還蠻好玩的,你有時間可以去玩下。下面這些都是南漳的旅遊的地方!水鏡庄
水鏡庄風景區是東漢末年名士司馬徽隱居地。當年劉備馬躍檀溪,襄陽脫 南漳縣
難來到水鏡庄,司馬徽向他推薦「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由此便引出了「三顧茅廬」、「隆中對」等故事。現為國家AAA級景區,被列為國家級隆中風景區和荊山生態旅遊區主要景區,是三國熱線源頭。徐庶廟
徐庶廟又名單公祠,也稱徐公祠,坐落在南漳縣城內,因三國名士徐庶曾隱居此地而得名。徐庶廟始建於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是年,健銳營翼長富廉建「單公祠」,後改「徐公祠」。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守備任海復立「漢徐庶故里」石碑,塑徐庶像。以後多次復修,保留了這處三國旅遊線上的重要遺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十姑洞
「十姑洞」位於東鞏鎮,距縣城140華里。洞呈南北走向,坐北朝南。傳說很久以前十位仙姑居住洞內,故名「十姑洞」。白起渠
「白起渠」又名「百里長渠」。位於縣城東40華里的武安鎮,是戰國時期的軍事水利工程,早於四川都江堰。秦昭襄王28年(公元前279年),秦將白起率兵攻楚,為堵攔蠻河水灌楚鄢郢而開。因白起伐楚有功,秦王封他為武安君,武安鎮由此而得名。戰後,民用此渠灌田。唐、北宋、南宋、元前後五次對此渠進行大規模的復修、延伸。民國28年,國民黨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駐宜城縣,電請湖北省政府復修。民國31年,復修工程破土動工。新中國建立後,1952年人民政府組織南、宜兩縣人民復修長渠,1953年竣工。今長渠西起南漳縣謝家台,東至宜城市赤湖,蜿蜒47公里,灌田30多萬畝。香水河
香水河景區面積27.6平方公里,主要由瀑布、溶洞、峽谷、古樹名木、原始作坊、蝕余景觀組成,山水相間,交相輝映,景色迷人,被人們譽為「楚天九寨溝」。玉印岩
「玉印岩」又名「抱璞岩」,位於巡檢鎮金鑲坪村,距縣城78公里,先秦文獻記載,公元前七百多年,「玉印岩」附近住著一個石匠的後代叫卞和。卞和上山下地勞動時,常見一對鳳凰落在鳳凰台上,鳴叫三聲之後,或飛入「抱璞岩」,或高翔北去。卞和聽人說:「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也聽爺爺講過石頭的類型和寶石的特徵。於是,他仔細觀察鳳凰入洞的動向,終於發現鳳凰從千山萬水之外銜硃砂在此填玉,便將一塊與周圍不同的石頭鑿取抱回讓爺爺看,爺爺驚叫地說:「這是一寶石」。全家商議把它獻給楚王室,讓楚國聲名遠揚。然而一次、二次獻寶,都被玉尹說成頑石,以欺君之罪刖去了他的雙足。第三次獻玉感動了楚文王,文王令玉工剖璞得玉,命名為「和氏璧」,封和為零(陵)陽侯,卞和不受,說:「寶玉面世,吾願足矣。」這一稀世珍寶,數千年來在我中華民族神州大地上演繹出無數舉世矚目的生動故事。諸如:「赤山宴會張儀蒙冤」、「藺相如完璧歸趙」、秦始皇將其制為「傳國玉璽」等等。魚泉河漂流
魚泉河漂流位於南漳縣城西北19公里處的李廟鎮魚泉河村,305省道穿境而過,該河因雷雨時魚泉洞湧出大量石魚而得名。漂流自古佛洞順水而至魚泉洞,全程6.3公里。自2001年7月以來,又先後開發了極限飛降、滑草、彩彈搏擊等項目,建設了魚泉河府,配套了食、住、購、娛及無線通訊等設施。「愛她,就帶她到魚泉河漂流;恨他,就讓他到魚泉谷飛降」成為其精典廣告詞。2004年被評為襄樊市「十佳自然山水」景區之一。金牛洞
金牛洞景區位於南漳縣板橋鎮,距縣城90公里,屬天然溶洞,其洞穴之長,景區之大,景點之多,屬省內少見,襄樊僅有。該洞形成於數千萬年前,屬地殼裂變而成,共有五個洞廳,長5188米,為遠岸大四層近岸小八層的立體空間結構,洞內空間最高處100米左右,最寬處50米左右,共有200餘個景點,千奇百怪的鍾乳石數以萬計,呈現黃、綠、紅、白各種顏色,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主要特點:一是「特」。景點特殊,景緻特別,最大的景點有數10米高,最小的景點只有12厘米,洞口對面有引人注目的「五峰寨」,洞北有自然景觀「城牆岩」(迴音壁)。二是「大」。已探明洞內分為四層,每層有比較寬闊的場地,可容納萬人,且洞內空氣清新, 進入洞內猶如進入仙境。三是「奇」。洞頂、洞壁、地面均有形態各異的鍾乳石和石筍,站在每個景點不同的方位可以觀賞到不同的景觀,可謂「步移景異」。四是「險」。站在洞內高處俯瞰洞底有深不可測之感,景點與景點之間有天然地下通道。該景區山水秀美、生態優良、氣候適宜,周圍待開發的旅遊資源也比較豐富,有潮水河一日三潮、夾馬寨風動石自然景觀,有旱船馱寶西流水和馮氏民居古建築群,是開展古民居游、古山寨游、探險生態游、休閑、避暑、度假的理想場所。三道河水鏡湖
三道河水鏡湖即三道河水庫,三道河水鏡湖風景區自然資源豐富。由於庫區位於山區與丘陵地區的過度地帶,湖內山水相連、水天一色、山中有水、水中有山、湖中有湖、景中有景,水天一色如詩如畫。植物種類達千餘種,有杉、松等用材林,有茶葉、銀杏、柑桔、核桃、板栗等經濟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四季常青錯落有致;野生動物有野豬、娃娃魚、野兔、刺蝟、穿山甲、獾、獐、野鴨、野雞等,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三道河水鏡湖風景區人文資源豐富。景區位於荊楚文明發祥地、楚故都丹陽所在地、和氏璧故鄉、三國故事源頭,積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氏璧」、「司馬水鏡薦諸葛」、「徐庶走馬薦諸葛」等歷史故事均發生於此。景區內三道河水庫始建於1959年,為大(二)型水庫,壩高46.5米,總長881米,雄偉壯觀;水庫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水利發電、水產養殖、城鎮供水、旅遊開發、航運,成為綜合功能較強的大型水利工程,具有很好的參觀、考察、學習、科普功能。三道河水庫灌區有2280多年歷史,名揚全國、宏偉壯觀的「百里長渠」,有國民黨愛國將領張自忠重修長渠,留下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既是一處規模宏大的富民工程,又是一處可供觀光游覽,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場所。 三道河水鏡湖風景區基礎設施齊全。環庫公路與305省道緊緊相連,距襄荊、漢十高速公路30公里,從景區到以上交通線路都是寬闊的一級公路相連,距「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之一的現代化城市——襄樊市42公里,距武漢市404公里。景區及市區有旅遊賓館、飯店40多家,還有一大批私人家庭旅館,可同時接待5000餘人,供水、供電、電信、衛生、環保等基礎設施條件良好。 湖北省國土資源廳批准南漳三道河水鏡湖地質公園為省級地質公園。三道河水鏡湖風景區以其優越的自然旅遊資源、獨特的山水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開發了三國文化旅遊熱線、楚文化旅遊熱線和自然生態旅遊熱線,對全國各地的遊客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從1997年到2004年,景區累計接待遊客160萬人次,創產值1440多萬元,初步形成了旅遊市場的多元化格局。七里山
七里山森林公園位於南漳縣城北部15公里處,是國家級隆中風景區的重要配套景區之一。其東接古隆中,西通武當山,北倚承恩寺,南靠水鏡庄。公園面積26200畝,森林覆蓋率達92%,有「森林浴」、靈觀寺、桃花谷、獅子山、五龍寺5大功能區50多個景點。園內古跡碑刻眾多,天然泉眼密集,奇峰怪石林立,樹木蔥蘢,是鄂西北的一大自然資源保護區和荊山生態旅遊重要景區之一。 園內林海茫茫,古木參天。有樹齡達100—300年的古樹名木200餘株,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10多種,珍貴葯用植物有天麻、靈芝、何首烏等百餘種,是遊人避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龍王峽漂流
龍王峽漂流位於南漳縣肖堰鎮漳河大峽谷內,251省道穿境而過,距南漳縣城55公里。漳河大峽谷是7000萬年前地殼運動形成的裂縫,人煙稀少,原始靜謐,置身其中有返樸歸真之樂趣,讓你忘卻城市喧囂的煩惱。 龍王峽漂流驚險刺激,在8公里的河道中,激流險灘和平整如鏡的湖面相互交錯,河道時而狹窄,時而開闊,既有伸手可觸的淺灘,又有階梯型瀑布,是漂流的精品河道。橡皮艇順流而下,避巨石、繞暗礁、沖激流,濺一身「珍珠」,灑一路歡笑,其樂無窮。2004年被評為襄樊市「十佳自然山水」景區之一 ,2009年元月被評為國家AA級景區。張公祠
縣城向東行40華里至武安鎮的北郊,有蟠龍、伏虎二山環抱的張自忠將軍的陵園,坐北朝南,佔地380畝。張自忠,字藎忱,是抗日時期國民黨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於1940年5月16日,在宜城南瓜店與日寇浴血奮戰壯烈犧牲。為紀念他盡忠報國的偉大精神,將其衣冠葬於此,同時建起陵園。中武當
在板橋鎮之東南有山曰九龍,因山周圍有九股泉水而得名。後來,人們在山頂建起道教宮觀,曰「九龍觀」。觀分大小觀:小觀居大觀之西,山頭矮於大觀50米,供奉「關公」塑像;大觀海拔1300多米,供奉祖師像,稱為「小金頂」、「中武當」,鑄有三尊一人多高的大鍾,擊之聲聞50里之外。小觀與大觀之間建有三進院落,供道長僧徒等居住。解放前,每年上九(正月初九)「趕廟會」,周圍數百里的工農商賈上萬人雲集於此,或拜神,或交易,雜耍小戲都有,熱鬧非凡。小三峽
「小三峽」位於南漳縣巡檢鎮峽門口,距縣城120公里,由沮水中游的「大峽」、「小峽」、「穿山峽」組成,總長約20公里。「小三峽」是溶洞的世界,奇石的天下,珍禽的王國,花木的海洋。峽內「關公單刀赴會」、「濟公狂舞」、「眾仙攬月」等形象逼真,錦雞、畫眉、白靈、杜鵑百鳥爭鳴。這里是一座秀山麗水、花香鳥語的天然公園。目前,峽門口水電站已建成,小三峽更加氣勢恢宏,碧波萬頃,山水相映,十里畫廊已經形成,頗具大三峽意境。楚寨群
從南漳驅車向西南行駛35公里便是肖堰鎮。這里高山、低崗、平原間雜,小泉、溪水縱橫,氣候溫和,環境優美,尤為壯觀的是古山寨群。站在海拔1000餘米的「繹王寨」上,四周能見到的達40多個山寨。山連寨,寨連山,雄偉壯觀。有學者認為這里是古楚的政治中心。「繹王寨」是楚王熊繹所居之寨。「鍾鼓寨」是楚王酒後擊鼓戲諸侯之地。這一論斷,不無道理。春秋寨
卧牛山寨(團山寺)位於南漳縣東鞏鎮東南14公里處,是湖北省荊山生態旅遊區主景區之一。依山而建的古城牆全長7.5公里,全部由塊石壘砌而成,設有東、南、西、北四個重要關口,城牆高5米,寬3米,烽火台、炮台、防禦工事掩體、點將台、騎兵閱馬場(5000平方米)、步兵操練場(4400平方米 )、小校場(1000平方米)等保存完好,共有石屋300餘間,屬典型的三國古戰場遺跡,山寨中古石刻碑文上「關聖人收周倉處」字跡清晰可見。團山寺寺廟在明清時期,香火極為旺盛。相鄰的如珠寺曾吸引了日本法師在此修煉。
4. 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
1、舌戰群儒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並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於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
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
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群謀士,這些人並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問的人。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難,說:聽說劉備到你家裡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麼主意呢?
諸葛亮心裡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說服孫權聯劉抗曹了。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才被曹操撿了便宜。現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閑之輩哪懂得這個。
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後,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說不怕,吹牛吧你。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丟人吧你。
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後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2、赤膊上陣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軍閥割據,互相攻伐。割據涼州軍閥馬騰,被曹操殺掉。馬騰的兒子馬超為報父仇,與西涼太守韓遂聯合起來,出動數十萬大軍進攻曹操。雙方在渭口一帶對陣。
第二天,兩軍出營布成陣勢。馬超挺槍縱馬,與曹操的猛將許褚大戰。兩人戰了一百多回合,不分勝負。因為戰馬疲累不支,於是各回軍中,換了匹馬,又出陣前戰了一百多回合,勝負仍然不分。
許褚殺得性起,拍馬回陣,卸下盔甲,露現突出的筋肉,赤著膊,提刀上馬,來與馬超決戰。
3、錦囊妙計
荊州被劉備所佔,東吳大將周瑜便一心想奪回荊州。他聽說劉備的妻子剛剛去世,就設計要將孫權的妹妹許配給劉備,讓劉備到東吳入贅,到時將他幽囚獄中,並用他換取荊州。
諸葛亮早知其計,便授予跟劉備前往招親的趙雲三個錦囊妙計:第一個錦囊妙計借孫權之母、周瑜之丈人以助劉備,終於弄假成真,使劉備得續佳偶。周瑜虛以美人賺之不得,便實以美人賺之。
他致書孫權說:莫如軟困劉備於吳中,「盛為築宮室,以喪其志;多送美色玩好,以娛其耳目,使分開關、張之情,隔遠諸葛亮之契——各置一方,然後以兵擊之,大事可定矣」。
周瑜的真美人計,又被諸葛亮的第二個錦囊計破了,它以荊州危急,借得孫夫人出頭,向國太謊說要往江邊祭祖,乃得以逃出東吳。盡管周瑜早為防備,孫權派人追捕,第三個錦襄妙計又借得孫夫人之助,喝退攔路之兵。
這時,諸葛亮早派船在劉郎浦接應,布置關公、黃忠、魏延三支軍馬殺退周瑜的追兵。正是: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前番在南郡,送了城池折了兵,只是惱怒,暫時氣昏,這番賠了夫人又折兵,是嗔羞交加,更見傷心!眼白白望著劉備夫婦平安歸去,怎不令周瑜又氣得金瘡迸裂,昏迷不省。
4、身在曹營心在漢
公元200年,曹操打敗劉備,關羽也兵敗下邳與劉備失散。關羽因立誓保護哥嫂,在與曹操約法三章後不得已降曹。曹操十分敬重關羽,此後對關羽禮遇有加,但始終無法改變關羽的擇主之心。
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在後來演化為為臣忠義的代表。其忠義形象在之後歷朝歷代倍受追捧,在清朝時期更被稱頌至極致,被清朝皇帝累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宜德關聖大帝」。
徐庶通過自薦的方式成為劉備的軍師,但被曹操的謀士程昱設計騙到曹營。後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劉備所駐守的樊城,在劉曄的建議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勸劉備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後卻告訴劉備大軍將至,讓劉備早作準備。
劉備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恥笑,又以劉備有諸葛亮輔佐為由拒絕,並告訴劉備,自己雖然身在曹操營,但發誓不為曹操獻一謀。因此,亦有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之故事。
5、初出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並拜為軍師。而關羽、張飛對他不以為然。沒過多久,曹操派大將夏侯惇領十萬大軍攻打新野,劉備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說:"怕眾將不聽我令,願借主公印劍一用。"劉備忙將印劍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
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放過敵人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後,殺向博望坡。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後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趙雲從樊城調來當先鋒,只許敗不許勝。劉備帶一千人馬作後援。
關羽忍不住問:"我們都去打仗,先生干什麼?"諸葛亮說:"我在城中坐等。"張飛大笑說:"我們都去拚命,先生你好逍遙!"諸葛亮說:"印劍在此,違令者斬!"關羽、張飛無話,冷笑著走了。
在戰斗中,各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直殺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關羽、張飛等佩服的五體投地。
5. 南漳有什麼好玩的
旅遊
風景名勝
水鏡庄風景區是東漢末年名士司馬徽隱居地。當年劉備馬躍檀溪,襄陽脫難來到水鏡庄,司馬徽向他推薦「卧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由此便引出了「三顧茅廬」、「隆中對」等故事。現為國家AAA級景區。
徐庶廟又名單公祠,也稱徐公祠,坐落在南漳縣城內,因三國名士徐庶曾隱居此地而得名。徐庶廟始建於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是年,健銳營翼長富廉建「單公祠」,後改「徐公祠」。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守備任海復立「漢徐庶故里」石碑,塑徐庶像。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春秋寨又名青雲寨
、陸坪寨,是舉世聞名的南漳古山寨群的傑出代表,為中國「百大新發現」之一,它因寨內建有紀念關公的建築春秋樓而得名,2013年4月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
春秋寨位於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東鞏鎮陸坪村境內,250 省道76KM(里程碑)處,海拔高 270米,總長490米,東西最寬處近50米,平均寬16 -17米,佔地面積2.4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500平方米,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五霸之一的楚國為抵禦外敵侵略而修築此寨,東漢末年關羽於此夜讀《春秋》,後人在山寨建春秋樓以示紀念, 「春秋寨」因此得名。2006年權威地理雜
志《中國國家地理》對此寨曾做過詳細報道,在全國乃至世界引起轟動。南漳古山寨群落被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入百大新發現。
三道河水鏡湖即三道河水庫,三道河水鏡湖風景區自然資源豐富。由於庫區位於山區與丘陵地區的過度地帶植物種類達千餘種,有杉、松等用材林,有茶葉、銀杏、柑桔、核桃、板栗等經濟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四季常青錯落有致;野生動物有野豬、娃娃魚、野兔、刺蝟、穿山甲、獾、獐、野鴨、野雞等。
景區位於荊楚文明發祥地、楚故都丹陽所在地、和氏璧故鄉、三國故事源頭,積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氏璧」、「司馬水鏡薦諸葛」、「徐庶走馬薦諸葛」等歷史故事均發生於此。景區內三道河水庫始建於1959年,為大(二)型水庫,壩高46.5米,總長881米,雄偉壯觀;水庫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水利發電、水產養殖、城鎮供水、旅遊開發、航運,成為綜合功能較強的大型水利工程,具有很好的參觀、考察、學習、科普功能。三道河水庫灌區
有2280多年歷史,名揚全國、宏偉壯觀的「百里長渠」,有國民黨愛國將領張自忠重修長渠,留下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既是一處規模宏大的富民工程,又是一處可供觀光游覽,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場所。
三道河水鏡湖風景區基礎設施齊全。環庫公路與305省道緊緊相連,距襄荊、漢十高速公路30公里,從景區到以上交通線路都是寬闊的一級公路相連,距「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之一的現代化城市——襄陽市42公里,距武漢市404公里。湖北省國土資源廳批准南漳三道河水鏡湖為省級地質公園。
「玉印岩」又名「抱璞岩」,位於巡檢鎮金鑲坪村,距縣城78公里。「玉印岩」坐北朝南,岩深11米,寬15米,高10米,岩之南面隔河對岸有個尖頂圓形山包,名「鳳凰台」。
先秦文獻記載,公元前七百多年,「玉印岩」附近住著一個石匠的後代叫卞和。卞和上山下地勞動時,常見一對鳳凰落在鳳凰台上,鳴叫三聲之後,或飛入「抱璞岩」,或高翔北去。卞和聽人說:「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也聽爺爺講過石頭的類型和寶石的特徵。於是,他仔細觀察鳳凰入洞的動向,終於發現鳳凰從千山萬水之外銜硃砂在此填
玉,便將一塊與周圍不同的石頭鑿取抱回讓爺爺看,爺爺驚叫地說:「這是一寶石」。全家商議把它獻給楚王室,讓楚國聲名遠揚。然而一次、二次獻寶,都被玉尹說成頑石,以欺君之罪刖去了他的雙足。第三次獻玉感動了楚文王,文王令玉工剖璞得玉,命名為「和氏璧」,封和為零(陵)陽侯,卞和不受,說:「寶玉面世,吾願足矣。」這一稀世珍寶,數千年來在我中華民族神州大地上演繹出無數舉世矚目的生動故事。諸如:「赤山宴會張儀蒙冤」、「藺相如完璧歸趙」、秦始皇將其制為「傳國玉璽」等等。
七里山森林公園位於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城北部15公里處,東與古隆中接壤,交通便利。距襄樊市52公里。
為觀光型自然森林公園。原為七里山林場,2000年5月更名為七里山森林公園,正式接待遊客。公園面積26200 畝,森林覆蓋率達90%,有黑岩「森林浴」、靈觀寺、桃花谷、獅子山、五龍寺5大功能區50多個景點園內有樹齡100—300年古樹名木200餘株,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10多種, 珍貴葯用植物有天麻、靈芝、何首烏等百餘種。
漳河源景區位於南漳縣薛坪鎮西南部,距薛坪政府所在地29公里,總面積約60平方公里,是湖北省荊山生態
旅遊區景區之一。主要景點有大魚泉河溶洞、山羊洞、瀑布、古宅。大魚泉河溶洞分水、陸、空三層,洞高50米,可容納千人,洞內常年有泉水外涌,乘船可進約200米,步行走「大門」經「將軍柱」過「釣魚台」進「超生洞」,摸「長壽石」敲「石鑼鼓」,攀壁而上到南天門。景區有光緒三年青磚、楠木、灰瓦結構的民居,有始建於民國元年的木架結構民居,是典型的鄂西北民居風格。居住的山民常年以原始生產方式造火紙為生,保持著以物換物的貿易往來方式。
傳統美食
金南漳八大碗
「金南漳八大碗」八大類二十八道菜,以本土農家菜為原型,採用「蒸炸悶酥煎煮炒」等方法精心打造而成。 「八」為吉利數,講究四方桌加四板凳、八人席、
八大碗、八筷、八杯,是民間逢年過節、紅白喜事時用來款待嘉賓貴客、或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時的傳統美食。
一、蒸菜類——葷三蒸(板橋蒸頭碗、峽口蒸耙齒[稜角]、蒸九仙板鴨)、素三蒸(峽口蒸白蒿、蒸紅薯、蒸南瓜)
二、酥菜類——三酥(酥雞子、酥魚、酥肉)
三、臘肉類——三臘(熏臘肉、薰臘魚、熏臘腸)
四、煎食類——三煎(煎臘肉餅、煎米粉、煎豆腐)
五、罐湯類——三罐(丈母娘香菇雞湯罐、排骨蓮藕罐、乾菜臘蹄罐)
六、燜食類——三燜(雷坪·豐登土豆燜牛肉、芋頭燜野豬肉、黃豆燜板鴨)
七、炒菜類——三小炒(峽口血干、辣椒炒瘦肉、香椿炒土雞蛋)
八、冷盤類——三冷盤(峽口涼拌雞肉、腌圓禾、涼拌木耳)
6. 求襄樊山或水的傳說
牛郎織女傳說源於襄樊2006-8-18 作者:董梵谷堯 來源:襄樊日報·漢江都市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國四大愛情傳說之一。「梁祝」、「孟姜女傳說」、「白蛇傳」基本已考證了傳說來源地的問題。牛郎織女傳說起源何處,一直是個未解之謎。襄樊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杜漢華運用古代典籍、史料、民間傳說、古天文學、古文字、地理學、歷史學等多種資料和多學科角度進行考證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牛郎織女傳說源於襄樊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些經典古詩詞將中國人推崇的忠貞不渝的愛情刻畫得淋漓盡致。千百年來,牛郎織女動人的愛情故事在民間流傳。牛郎織女美麗的愛情傳說感染著人們。今年5月,國務院核定並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牛郎織女」傳說密切相關的七夕節與春節、中秋節等一起被列入中國六大傳統節日。「牛郎織女」、「七夕節」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但長期以來,關於這一傳說的發源地,眾說紛紜,一直困擾著學術界。近日,湖北省楚文化學會會員、江漢旅遊研究所所長、襄樊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杜漢華告訴記者,經過10多年考證、研究,他認為,七夕節和牛郎織女傳說的發源地在襄樊。七夕節來源於穿天節杜漢華說,早在新石器時代,夏人就已經在襄陽棲居,最早棲居的地方是距襄陽城西的萬山,後來才逐漸遷移到如今的襄陽城區地域。夏民族有崇石習俗,認為石頭是神性的物質,《淮南子·修務訓》載雲:「禹生於石」。又雲:「禹化為熊,塗山氏慚而化為石,於是生啟。」於是就產生了大禹是從石頭里生出來的神話傳說。相傳「禹母吞薏苡而生」,夏族先民認為薏苡這種植物,結籽疙疙瘩瘩,一串一串,生殖力特強。而襄樊漢江中的特產——有孔的石頭,形狀像薏苡,具有薏苡和石頭的雙重神力。採集這種石子,「以絲貫之,懸插於首」的穿天節習俗,就有生殖繁盛的象徵意義。據有關史料記載,「穿天節」的習俗從夏朝一直流傳到宋朝。據杜漢華推測,可能是在宋末元初襄陽戰役時,襄陽城被圍困6年,「穿天節」因此中斷,但它的影響卻一直在繼續,直到上世紀60年代初,襄陽城還流傳著一句俗話為「有窟眼兒的石頭都讓你撿走了(意思是讓你佔了便宜)。」杜漢華說,據有關史料記載,七夕節起源於楚國時期的漢水流域,漢代時才與牛郎織女傳說聯系在一起。杜漢華認為,「穿天節」活動的核心內容是「求小白石有穿者,以絲貫之,懸插於首,以為得子祥。」「七夕節」活動的核心內容是「乞巧」穿七孔針「穿針線」,「乞巧」的文化內涵和穿天節活動的文化內涵一脈相承。「顯然,『七夕節』乞巧活動的穿針線,就是由『穿天節』的習俗演變而來。」牛郎織女故事的內容及演變史現在公認的牛郎織女傳說內容是:牛郎父母早逝後,常受兄嫂虐待。兄嫂和牛郎分家,只給牛郎一頭老牛。織女是天上一位聰明美麗的仙女,有一次她與其他仙女一道到銀河洗澡。牛郎在老牛示意下,將織女的天衣偷走。織女不能重返天宮,遂與牛郎結成夫妻,生有一兒一女,自耕自織過著幸福美滿生活。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皮埋在井裡。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後,勃然大怒,派了天兵天將將織女抓回天宮。牛郎急忙披上牛皮,挑著兒女來到天上,眼看就要追上織女時,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金簪,在空中一劃,二人之間頓時出現一條波浪滾滾的天河,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於是每逢七月七日,便有無數的喜鵲在天河兩岸搭起鵲橋,讓牛郎織女在此相會。據杜漢華介紹,「牛郎、織女」的名稱,目前可見的最早出處為《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皖彼牽牛,不以服箱。」從這首詩歌可以看出,西周以前,人們眼中的牛郎織女只是天上的兩顆星,雖然把它們人格化了,但還沒成為傳說故事,看不出它們之間發生了愛情。到了秦漢時期,牽牛星織女星在人間有了重要的地位。劉邦建立都城長安時,仿照天上的星辰來建設自己的宮殿,把牽牛星、織女星的石人塑像也建到了自己的宮苑之中。「昆明池有二石人,牽牛織女像。」人們逐步為牛郎織女附會了愛情故事。東漢時期的牛郎織女已具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已經有了愛情的因素,並且已有鵲橋相會的故事。只是故事情節還比較簡單。魏晉時期牛郎織女已經成為了夫婦。南朝梁殷芸的《小說》中較完整地描述了牛郎織女一年一會的情景,產生了牛郎織女故事的大致梗概。但那時的牛郎織女,仍然都只是天上的神仙夫婦而已,與後來的牛郎織女「人神戀愛」,區別甚大。到了唐宋時期,「牛郎織女」開始有了「人神戀愛」的要素,明清以後,才有了流傳到現在的牛郎織女比較完整的傳說故事。牛郎織女傳說中的銀河是漢水杜漢華告訴記者,根據他的研究,牛郎織女傳說中天上的銀河,其實對應的就是人間的漢水。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中國古代早在7000年前的原始社會,已有較發達的星象學。古人出於天人感應的觀念,常會把地上的景物比擬天上的星辰。漢水及沿岸的襄陽由於特殊歷史淵源、物產和地理形勢,被古人對應到天上,形成了「天河」及「牛郎織女」星辰。章太炎先生在《訄書》中曾說過:「漢之左右,謂之夏楚」。漢水兩岸的襄樊是中國歷史上影響非常大的兩個古老民族夏和楚生活過的地方。劉邦建立的漢朝和漢民族形成的發祥地,也在漢水流域。他們把自己生活過的清清的漢水和天上的淡淡的銀河聯系在一起,是件非常自然的事情。把發生在漢水流域的民間故事和節俗與天上的星辰聯系起來,普及到民間,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就這樣,地上的「漢水」,也就成了天上的「雲漢」、「天漢」,在漢語中,銀河古稱為「雲漢」、「天河」、「天漢」,並在相當長的時期里是合而為一的。「漢水流域至今還保留了大量的與『牛郎織女』神話、『七夕』風俗有關的遺跡。雲夢睡虎地秦簡中有:『戊申、己有,牽牛以取(娶)織女,不果,三棄』的記載。過去襄陽府管轄的鄖西縣就存在著『天河』、『天河口』等地名,所屬的均縣(今丹江口市),還存在十分古老樸素的《牽牛星與織女星》傳說故事。」杜漢華說。[page]牛郎織女傳說來源於襄樊的古代傳說杜漢華說,據他研究,牛郎織女傳說的內核,應該是來源於《詩經·漢廣》,而故事的三個因子,都與襄樊的古老神話一脈相承。杜漢華將「牛郎織女」傳說歸納出一個內核和三個因子。內核就是「牧夫」「苦戀」,三個因子是「人神戀愛」,即牛郎是凡人,織女是仙女,他們一個生活在人間,一個生活在天上,共同在人間結合成一個家庭;「羽(毛)衣」,即織女身著「仙衣」,可以在天上自由來往,仙衣實際上與飛禽的羽衣功能相同,是由羽衣演化而來。「毛衣」指老牛皮,也有飛行的功能,牛郎靠它飛上了天;「藏羽(毛)衣入井」,即為了留住仙妻,把有神力的羽(毛)衣藏在井裡。「確定故事的內核和因子,就為我論證牛郎織女傳說來源於襄樊確定了切入點。也為論證這個觀點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杜漢華介紹說,萬山是襄樊最古老的文化名山,是襄樊人的始祖生活之地,這里產生了南北文化交流的第一塊結晶《詩經·漢廣》詩、獨有的傳統節日「穿天節」和「鄭交甫會漢水女神」的傳說故事。《詩經·漢廣》雲:「漢有游女,不可求思。」這是一首男青年(或可認為是樵子、牧夫)苦戀追求心中的偶象卻可望而不可及的深情戀歌。「顯然,這就是牛郎『苦戀』織女的最古老注釋。」在研究過程中,杜漢華發現,史料記載確鑿的最早的人神戀愛,就是發生在襄樊萬山的「鄭交甫會漢水女神」故事。據劉向《列仙傳》記載,一位叫鄭交甫的青年,曾經在萬山見到漢水女神,漢水女神穿著華麗的服裝,親手解下佩帶的明珠送給鄭交甫。鄭交甫是北方男子,漢水女神在漢水南岸的萬山遊玩,雙方在此地相戀,故事內涵和地理位置,都與天上的牛郎織女星神和後來的牛郎織女傳說有諸多相合之處,二者有血脈相連的內在聯系。牛郎織女傳說中有關於羽(毛)衣的情節。楚人有「九頭鳥」「鬼鳥」「夜行游女」的故事,它們「衣毛為飛鳥,脫毛為女人」,長期生活在襄樊的梁朝《荊楚歲時記》作者宗懍和唐代《酉陽雜俎》作者段成式有專門記述,這些楚地神話是哺育滋養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特殊土壤、營養。上世紀60年代杜漢華還親耳聽過襄樊的一群不識字的老年婦女議論這些神話,說明這些神話在襄樊源遠流長。在襄陽峴山有座東晉釋道安創建的卧佛寺,寺旁有一眼古井,名叫虎皮井。這里流傳著一個藏「羽(毛)衣」入井的故事,據清同治年間楊宗時編篡的《襄陽縣志》記載,相傳唐代開元年間,一位姓崔的年輕書生進京趕考,在卧佛寺住宿,見一隻老虎進入寺內,脫下虎皮,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女子。崔生趁她不注意,把虎皮丟進了井中。這個女子尋找虎皮不見,只得跟隨崔生一道進京,成了他的夫人。這口井就被命名為虎皮井。唐代《原化記》也記述了這個故事。襄樊是梁武帝蕭衍稱帝之前的根據地,蕭衍命令殷芸寫了《小說》10卷,吳均寫《續齊諧記》,宗懍寫《荊楚歲時記》,這三位梁朝的官員都記述了牛郎織女神話故事以及七夕民俗,足以證明襄陽在牛郎織女傳說及七夕節的起源和演變歷程中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在漢南北朝至唐宋這么一個『牛郎織女』傳說故事的孕育成型的關鍵時期,《詩經·漢廣》、「鄭交甫會漢水女神」及「虎皮井的傳說」,都為「牛郎織女」傳說故事的孕育成型提供了條件。再加上襄陽素來是南北交通的要道,東漢末年、南北朝時期和唐宋兩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長安、洛陽、開封一帶時,這里更是輻射中國南北東西的交通熱線,歷代的南北戰爭、商貿、科考求官、游學觀光、人口流動和遷徙,從這里把牛郎織女的傳說,傳向了各地。」[page]「牛郎織女」起源地諸說辨析杜漢華告訴記者,「牛郎織女」與「梁祝」、「孟姜女傳說」、「白蛇傳」被稱為中國四大愛情傳說,每個傳說的來歷都眾說紛紜,但除牛郎織女傳說以外,基本都已考證了傳說來源地的問題。近年來,包括河北、陝西、江蘇、山東、河南等在內的諸多省,都想自認是牛郎織女傳說的原生地。在日本、韓國,也有不同版本的牛郎、織女故事在流傳,甚至還有觀點認為「牛郎織女」故事起源於日本。自認「牛郎織女」神話傳說起源地的,目前可知的有:河北鹿泉、邢台,江蘇太倉,陝西西安,山東沂源,日本福岡等。「這些地方提出的一些說法,大多歷史短暫,史料不足,都缺少一脈相承的直接聯系,難以確認是起源地。我提出的漢水襄陽說,運用了古代典籍、史料、民間傳說、古天文學、古文字、地理學、歷史學等多種資料和多學科角度考證得出的結果。我寫的論文是國內第一篇通過大量翔實的資料論證,指出牛郎織女和七夕節具體起源地的論文。」杜漢華言之鑿鑿。十年辛苦作文章「怎麼想起研究這個題目的。」記者饒有興趣。「其實這也是一種責任感。」杜漢華說。「襄樊是座有著28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歷史文化沉澱非常深厚,我有責任,有義務去為這個城市做點什麼,留下點什麼。」據杜漢華介紹,他的父親杜棣生原是武漢音樂學院的傳統音樂和音樂史教師,1958年到襄樊後,對楚文化和江漢文化的研究矢志不渝,孜孜不倦,獲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在省內外,甚至日本楚學界皆有影響。耳濡目染,杜漢華也一直關注著楚文化和江漢流域文化的研究工作。1992年,杜漢華完成《說「穿天節」》的詳細考證文章之後,一種奇妙的感覺在他大腦里產生了,就是七夕節與穿天節、牛郎織女傳說與鄭交甫傳說有太多的相似之處。就這樣,牛郎織女傳說源頭的考證工作就擺在了他的案頭。隨著研究的深入,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也讓他越來越興奮,因為一直以來,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地是空白,而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似乎沒有多少人關注這個話題。隨著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關注,研究這個問題、注重開發這個旅遊資源的人和地方越來越多。到了2002年以後,「上網一查,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地的說法越來越多,但據我來看,真正言之有據的基本沒有。」杜漢華說。同時,這種現象也讓杜漢華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加緊了對這個課題的研究工作,這十幾年來,他查閱了《史記》等大量正史和野史,去湖北省圖書館、武漢的各大圖書館及書店借閱購買資料,去各相關遺跡考察,終於完成了近2萬字的研究論文《「牛郎織女」「七夕節」源考》。目前,河南社科院主辦的《中州學刊》、《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萬方和維普資料庫均已收錄了杜漢華的論文,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名人談牛郎織女》一書中,也收錄了杜漢華關於牛郎織女起源地的相關文章。他關於「牛郎織女」「七夕節」起源的論文通過了湖北省教育廳社科「十五」規劃研究項目結題評審。襄樊市委黨校的晉宏忠教授和襄樊學院文學院的張發祥教授在杜漢華的研究項目結題評審中認為:杜漢華關於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地的研究,資料翔實,初步解決了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地研究的問題,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7. 有關襄樊籍名人的故事
襄樊,因著名的古城襄陽與隔漢江相望的古埠樊城合稱而得名,這里地靈人傑,自古以來人才輩出,遐爾聞名。其中有五位歷史名人為中華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們是:卞和、米芾、龐蘊、米萬鍾、諸葛亮。
卞 和
卞和(約公元前768年——公元前688年)是春秋時代楚國荊(今襄樊南漳)人,因獻玉而聞名古今。《韓非子》載,卞和在荊山得一玉璞(南漳縣巡檢鎮金壤坪村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玉印岩」,傳為卞和得玉處),獻給楚厲王,厲王使玉工鑒別,說是石頭,有欺君之罪,斷其左足。到武王即位,卞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也使玉工鑒別,仍說是石頭,武王又以卞和有欺君之罪,而斷其右足。後來文王即位,卞和抱其璞而哭於荊山之下,三天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文王聽說後派人去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吾非悲刖(斷足)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狂,此吾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寶玉,因此稱「和氏壁」,並封卞和為零陽侯。《韓非子·解老》:「和氏之璧,不飾以五彩;……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
卞和的「和氏之璧」,從楚厲王時獻寶,文王時命名為「和氏璧」,並將「和氏壁」獎給功臣昭陽,到:赤山失寶、張儀蒙冤、繆賢買璧、趙惠文王抄家搶璧、藺相如完璧歸趙、秦始皇命宰相李斯刻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於其上、將「和氏璧」精製成傳國玉璽、命名為「傳國寶」,後經各代封建王朝爭奪,直到民國為止,共經歷了2670年。可以說,這應該是中華賞石史上經歷最扭折、經過的帝王最多、演繹的故事最多、內涵最豐富、價值最高的一塊石頭。
米芾
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太原,遷襄陽,後定居潤州(今鎮江)。以恩補浛光尉,歷知雍丘縣、漣水軍、太常博士、知無為軍,召為書畫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出知淮陽軍。米芾自稱楚國後人,因而別號「米襄陽」。米芾有三怪:穿戴常仿效唐代人;好潔成癖,從不與人同用手巾等物;愛石成癖,並創立了一套一直沿用至今的賞石鑒別理論,即「透、露、瘦、皺」(指對太湖石的鑒賞)。
自《宋史·文苑傳》和宋代杜綰所著我國第一部石譜——《雲林石譜》至今,近千年來,幾乎所有關於賞石方面的書籍,都對米芾賞玩奇石的軼事有所記載,皆為人知,勿需贅述。國內外的賞石家,只要提起米芾,無不敬之、仰之。
與此同時,在中國書法史上,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一起,被稱為「宋四家」。蘇軾稱米芾的書法是「風檣陣馬,沉著痛快」、「超妙入神」、「當與鍾(繇)王(羲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畫也很高妙,他自謂其畫為「心畫」,筆隨心到,信筆為之。他變古創新,妙意師真,超出筆墨蹊徑之外,「一洗萬古凡馬空」,首開「雲中山色,四面峻厚」之畫風,終於「顛」出了一座曠古絕倫的「米氏雲山」。試想,如果米芾不「顛」、不拜石,不從石頭上得到一些感悟,他能在書畫藝術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嗎?
龐蘊
從筆者手頭上現有的資料來看,龐蘊的生卒年代不可考,襄陽城南十五公里處的「龐居洞」據說龐蘊夫婦在此居住過。其它的筆者了解不多,但在甘肅省清水縣,可以說是無人不知,被稱為「中國一絕」的「龐公石」正因為他而名揚天下。
相傳,唐代湖廣襄陽居士龐蘊,經仙人點化,教其在「一口飲盡西江水」處修行。一日,龐蘊游至上邽(今清水縣)小華山,見一條小河繞山而過,山上鬱郁蔥蔥,鳥語花香,山下小溪碧澈,潺潺而過,其景妙不可言,似仙人所示之景,遂問牧童:「此為何地何水?」牧童曰:「此乃小華山,山下西江水(今牛頭河)。」居士頓悟,便在小華山結廬隱居,廣結善緣,臨終時把聚寶盆扔進峽谷,以濟天下,頓時變成深綠緻密、溫潤如玉的寶石,「龐公石」因此而得名。「龐公石」也叫「龐公玉」。在我國,以人而名的石種尚不多見,作為同鄉和後人,筆者實在是為龐公高興。
米萬鍾
米萬鍾,(公元1570年—1628年),字仲詔,號友石,書畫家,按察使、太僕少卿。米萬鍾雖然不是在襄樊出生的,也沒有在襄樊干過什麼事,但是他與襄樊有割不斷的血脈關系,因為他是米襄陽的第十六世嫡孫。明萬曆三十六年授六合縣令,《六合縣志》稱其「仁明慈惠,兼水鏡慈母之心,有石癖,似南宮(米芾),其書畫亦妙絕一時,時有邢、張、米、董之稱,又雲南董北米。」
六合雨花石之所以聞名於世,應歸功於米萬鍾,米萬鍾任六合縣令時,簿書之暇,觴詠於靈岩山,見溪中文石累累,詫為奇觀,於是命人廣為收集。《六合縣志》載:「邑令所好,風行景從,源源而來,多多益善。自茲以往,知音競賞,珍奇琳琅。」他不僅藏石、賞石,還畫石,編有《靈岩石子圖》。由於明代萬曆年間在六合縣出現了採石熱,南京才形成了雨花石市場。
諸葛亮
對於襄樊人來說,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是「外籍」人士。但諸葛亮對襄樊的影響和為襄樊作出的貢獻,遠遠超過了「本地人」。他從13歲隨其叔父諸葛玄避亂襄陽到27歲被劉備請走,在襄樊整整生活了十四年。人們都知道,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天才的軍事家、偉大的思想家、著名的經濟家,是名高萬古的世之楷模,兼事君之節、開國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術於一身的「完人」,是智慧之神。可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古今中外「第一玩石大師」。《三國志·諸葛亮傳》、《隆中志》、《襄陽記》、《水經注》等典籍均有記載。不過,諸葛亮「玩賞石頭」的方式不與人同罷了。他玩賞的石頭是:
抱膝石。青少年時期的諸葛亮就有俊逸之才、英霸之器,是一個有作為,不同凡響的人物,他在古隆中躬耕苦讀之餘,經常坐在一塊岩石上抱膝長吟,後人將這塊石頭稱為「抱膝石」。歷代名人多有對此石的詩作或楹聯。
梁甫岩。諸葛亮好為《梁甫吟》,他常到在隆中草廬西側的一塊大青石上引吭長吟,抒發情懷,後人為不忘前賢的這一雅緻情趣,遂將此石稱為「梁甫岩」。
棋盤石。作為傑出軍事家的諸葛亮,對棋文化的理解是十分深刻的,他在古隆中隱居時,經常和他的岳父黃承彥、朋友徐庶、龐統、石廣元、崔州平、孟公威、馬良等人一起在草廬對面的樂山上下棋切磋棋藝,從中領悟布陣爭戰的奧妙。此石上面的紋理如棋路一般,縱橫交錯,排列有序,還有楚河漢界。
以上三塊諸葛亮曾經「玩」過的石頭,除棋盤石外,其餘二塊在明朝時即分別形成了「隆中十景」之一。可惜的是,以上三個重要的遺跡性文物景點,分別在1963年和1968年修築襄陽至南漳、尹集至泥嘴的公路時被炸毀。
石枕。諸葛亮在古隆中隱居時,睡覺用的是石枕頭。出山後,這個石枕頭就留在了古隆中。
卵石壘成八卦陣。當年,諸葛亮離開襄陽前往四川的途中,在長江邊聚集卵石,壘成聞名於世的八卦陣,縱橫棋布,反復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景、杜、死、驚、開,每時每刻變化無端。一方面作為軍事操練使用,更主要的阻止了東吳大將陸遜的進攻。所以後人有詩贊揚說:「茫茫平沙中,積石排隊伍」、「奇才列石盡玲瓏,銳比精兵十萬雄」、「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諸葛亮把石頭「 玩活了」,「玩」成了十萬雄兵。
以上五位歷史人物,都與襄樊有著割不斷的關系,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8. 有關和氏璧的歷史故事。
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說荊山(今湖北南漳縣)看見有鳳凰棲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之說,他認定山上有寶,經仔細尋找,終於在山中發現一塊玉璞。
卞和將此璞獻給楚厲王。然而經玉工辨認,璞被判定為石頭,厲王以為卞和欺君,下令斷卞和左腳,逐出國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將璞玉獻上,玉工仍然認為是石頭,可憐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滿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問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為什麼只有你如此悲傷?」卞和感嘆道:「我並不是因為被削足而傷心,而是因為寶石被看作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是非顛倒而痛心啊!」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結果得到了一塊無瑕的美玉。
為獎勵卞和的忠誠,美玉被命名為「和氏之璧」,這就是後世傳說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愛惜,都捨不得雕琢成器,就奉為寶物珍藏起來。又過了400餘年,楚威王為表彰有功忠臣,特將和氏璧賜予相國昭陽。昭陽率賓客游赤山時,出玉璧供人觀賞,不料眾人散去後,和氏璧不翼而飛。
50餘年後,趙國人繆賢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購得一塊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經玉工鑒別,此玉就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趙惠文王聽說和氏璧在趙國出現,遂據為己有。
秦昭王獲悉此事後,致信趙王說,願以秦國十五座城池換取玉璧。越王懾於秦國威力,派藺相如奉璧出使秦國。機智過人的藺相如不辱使命,設計取回玉璧,送回趙國。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入秦國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從此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傳說中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玉璽。
9. 有人知道與襄陽有關的詩詞、典故、人物、故事么
襄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建制28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養育了一代名相諸葛亮(卧龍),三國名士龐統(鳳雛),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孟襄陽),張繼、杜審言、皮日休,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米襄陽)「允冠百王」的光武帝劉秀,東方聖人釋道安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三國演義》120回故事中有30多回發生在襄陽。襄陽好風日(15張) 1987年襄陽市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市域內現已查明各時期的文化遺址200多處,有些文物古跡堪稱世界之最。1990年至1992年在下轄棗陽市雕龍碑發掘一處新石器時代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距今約6000年,內涵豐富,獨具特色,屬一種新的文化類型。秦漢以前,襄陽為鄧、盧、鄀、羅、鄢、谷、厲、隨、唐等諸侯國之城,隨後為楚境,秦漢以後又是三國文化的中心區域和歷朝歷代的重鎮。古襄陽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3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大小戰役難以數計,著名的戰例就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之戰、朱序抗拒苻丕之戰、岳飛收復襄陽之戰、宋元襄陽之戰、李自成進占襄陽之戰、以及解放戰爭中的襄樊戰役等。 襄陽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讀史方輿紀要》稱:「襄陽上流門戶,北通汝洛,西帶秦蜀,南遮湖廣,東瞰吳越。」「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襄陽自古就是兵家、商家必爭之地,隨著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全面實施和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步伐加快,今天的襄陽,更是生機勃勃,商機無限,各種優勢日益凸顯,已成為中外客商投資的熱土。
編輯本段襄陽史志
周朝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國,境內主要有鄧、谷、羅、隨、唐、厲、盧戎等國。春秋戰國時期,楚滅上述諸國設置縣、邑,見史載者有隨縣、鄧縣和鄀、酇、盧等邑,又於今襄陽城置北津戍。 秦時為鄧、築陽、山都、酇、隨、鄀、鄢、邔等縣地。 襄陽縣始建於西漢初年,以縣治位於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轄漢水以南、中廬縣以東、縣以北的地區。 武帝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時曾一度改稱「相陽」,東漢光武帝時恢復原名,仍屬荊州南郡。獻帝初平年間,荊州刺史劉表移州治於襄陽城內。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陽郡,郡治在襄陽城內。 曹魏、西晉時,仍屬荊州襄陽郡。東晉時,因雍州(今陝西一帶)人避難流入襄陽等地,為安置流民,孝武帝於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陽為中心僑置雍州。 襄陽古韻(6張) 南北朝時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劃出荊州的襄陽、南陽、順陽、新野、隨等五郡為僑置雍州的實土,州治在襄陽城內。南齊沿仍。梁朝時蕭祭以襄陽降西魏,西魏改稱襄州,置總管府。本縣屬襄州總管府襄陽郡。北周沿仍。 隋文帝時屬襄州。隋煬帝時屬襄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為州。貞觀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陽城內,本縣屬山南道襄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山南東道(治所仍在襄陽城內)襄州(天寶時改州為郡,乾元時復稱襄州)。 五代時,屬山南道(實即山南東道)襄州。 北宋時,屬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屬京西南路襄陽府。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省鄧城,入襄陽」,本縣轄境遂擴展到漢水以北,仍屬襄陽府。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屬江北河南行中書省襄陽路。 明洪武初年,屬湖廣行中書省襄陽府。洪武九年(1376年),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 1643年1月(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稱襄陽為襄京。 清朝時期屬湖北布政使司襄陽府。 中華民國2年,直屬湖北省政府。3年,屬湖北省襄陽道。16年廢道,縣直屬於省。17年,屬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屬湖北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5年,屬湖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其間,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黃龍一帶(縣內其它地方為國民黨統治)建立襄陽縣蘇維埃政權,屬鄂豫邊蘇區領導。 1948年1月,襄陽縣愛國民主政府成立,屬桐柏行政公署第三專署及漢南辦事處。1949年2月,屬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1950年5月,復以襄陽縣之襄陽、樊城兩鎮組建襄樊市,隸屬襄陽專署)。1952年改稱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陽區專員公署,1955年改稱湖北省襄陽專員公署,1979年改稱湖北省襄陽地區行政公署(同年襄樊市省轄)。1983年8月撤銷襄陽地區,其行政區域並入襄樊市(地級市)。2010年12月9日正式改為湖北省襄陽市(地級市)。[
10. 襄樊歷史文化名人及事跡.....
襄樊歷史名人與中華石文化
李 念
襄樊,因著名的古城襄陽與隔漢江相望的古埠樊城合稱而得名,這里地靈人傑,自古以來人才輩出,遐爾聞名。其中有五位歷史名人為中華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們是:卞和、米芾、龐蘊、米萬鍾、諸葛亮。
卞和
卞和(約公元前768年——公元前688年)是春秋時代楚國荊(今襄樊南漳)人,因獻玉而聞名古今。《韓非子》載,卞和在荊山得一玉璞(南漳縣巡檢鎮金壤坪村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玉印岩」,傳為卞和得玉處),獻給楚厲王,厲王使玉工鑒別,說是石頭,有欺君之罪,斷其左足。到武王即位,卞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也使玉工鑒別,仍說是石頭,武王又以卞和有欺君之罪,而斷其右足。後來文王即位,卞和抱其璞而哭於荊山之下,三天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文王聽說後派人去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吾非悲刖(斷足)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狂,此吾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寶玉,因此稱「和氏壁」,並封卞和為零陽侯。《韓非子·解老》:「和氏之璧,不飾以五彩;……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
卞和的「和氏之璧」,從楚厲王時獻寶,文王時命名為「和氏璧」,並將「和氏壁」獎給功臣昭陽,到:赤山失寶、張儀蒙冤、繆賢買璧、趙惠文王抄家搶璧、藺相如完璧歸趙、秦始皇命宰相李斯刻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於其上、將「和氏璧」精製成傳國玉璽、命名為「傳國寶」,後經各代封建王朝爭奪,直到民國為止,共經歷了2670年。可以說,這應該是中華賞石史上經歷最扭折、經過的帝王最多、演繹的故事最多、內涵最豐富、價值最高的一塊石頭。
米芾
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太原,遷襄陽,後定居潤州(今鎮江)。以恩補浛光尉,歷知雍丘縣、漣水軍、太常博士、知無為軍,召為書畫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出知淮陽軍。米芾自稱楚國後人,因而別號「米襄陽」。米芾有三怪:穿戴常仿效唐代人;好潔成癖,從不與人同用手巾等物;愛石成癖,並創立了一套一直沿用至今的賞石鑒別理論,即「透、露、瘦、皺」(指對太湖石的鑒賞)。
自《宋史·文苑傳》和宋代杜綰所著我國第一部石譜——《雲林石譜》至今,近千年來,幾乎所有關於賞石方面的書籍,都對米芾賞玩奇石的軼事有所記載,皆為人知,勿需贅述。國內外的賞石家,只要提起米芾,無不敬之、仰之。
與此同時,在中國書法史上,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一起,被稱為「宋四家」。蘇軾稱米芾的書法是「風檣陣馬,沉著痛快」、「超妙入神」、「當與鍾(繇)王(羲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畫也很高妙,他自謂其畫為「心畫」,筆隨心到,信筆為之。他變古創新,妙意師真,超出筆墨蹊徑之外,「一洗萬古凡馬空」,首開「雲中山色,四面峻厚」之畫風,終於「顛」出了一座曠古絕倫的「米氏雲山」。試想,如果米芾不「顛」、不拜石,不從石頭上得到一些感悟,他能在書畫藝術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嗎?
龐蘊
從筆者手頭上現有的資料來看,龐蘊的生卒年代不可考,襄陽城南十五公里處的「龐居洞」據說龐蘊夫婦在此居住過。其它的筆者了解不多,但在甘肅省清水縣,可以說是無人不知,被稱為「中國一絕」的「龐公石」正因為他而名揚天下。
相傳,唐代湖廣襄陽居士龐蘊,經仙人點化,教其在「一口飲盡西江水」處修行。一日,龐蘊游至上邽(今清水縣)小華山,見一條小河繞山而過,山上鬱郁蔥蔥,鳥語花香,山下小溪碧澈,潺潺而過,其景妙不可言,似仙人所示之景,遂問牧童:「此為何地何水?」牧童曰:「此乃小華山,山下西江水(今牛頭河)。」居士頓悟,便在小華山結廬隱居,廣結善緣,臨終時把聚寶盆扔進峽谷,以濟天下,頓時變成深綠緻密、溫潤如玉的寶石,「龐公石」因此而得名。「龐公石」也叫「龐公玉」。在我國,以人而名的石種尚不多見,作為同鄉和後人,筆者實在是為龐公高興。
米萬鍾
米萬鍾,(公元1570年—1628年),字仲詔,號友石,書畫家,按察使、太僕少卿。米萬鍾雖然不是在襄樊出生的,也沒有在襄樊干過什麼事,但是他與襄樊有割不斷的血脈關系,因為他是米襄陽的第十六世嫡孫。明萬曆三十六年授六合縣令,《六合縣志》稱其「仁明慈惠,兼水鏡慈母之心,有石癖,似南宮(米芾),其書畫亦妙絕一時,時有邢、張、米、董之稱,又雲南董北米。」
六合雨花石之所以聞名於世,應歸功於米萬鍾,米萬鍾任六合縣令時,簿書之暇,觴詠於靈岩山,見溪中文石累累,詫為奇觀,於是命人廣為收集。《六合縣志》載:「邑令所好,風行景從,源源而來,多多益善。自茲以往,知音競賞,珍奇琳琅。」他不僅藏石、賞石,還畫石,編有《靈岩石子圖》。由於明代萬曆年間在六合縣出現了採石熱,南京才形成了雨花石市場。
諸葛亮
對於襄樊人來說,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是「外籍」人士。但諸葛亮對襄樊的影響和為襄樊作出的貢獻,遠遠超過了「本地人」。他從13歲隨其叔父諸葛玄避亂襄陽到27歲被劉備請走,在襄樊整整生活了十四年。人們都知道,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天才的軍事家、偉大的思想家、著名的經濟家,是名高萬古的世之楷模,兼事君之節、開國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術於一身的「完人」,是智慧之神。可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古今中外「第一玩石大師」。《三國志·諸葛亮傳》、《隆中志》、《襄陽記》、《水經注》等典籍均有記載。不過,諸葛亮「玩賞石頭」的方式不與人同罷了。他玩賞的石頭是:
抱膝石。青少年時期的諸葛亮就有俊逸之才、英霸之器,是一個有作為,不同凡響的人物,他在古隆中躬耕苦讀之餘,經常坐在一塊岩石上抱膝長吟,後人將這塊石頭稱為「抱膝石」。歷代名人多有對此石的詩作或楹聯。
梁甫岩。諸葛亮好為《梁甫吟》,他常到在隆中草廬西側的一塊大青石上引吭長吟,抒發情懷,後人為不忘前賢的這一雅緻情趣,遂將此石稱為「梁甫岩」。
棋盤石。作為傑出軍事家的諸葛亮,對棋文化的理解是十分深刻的,他在古隆中隱居時,經常和他的岳父黃承彥、朋友徐庶、龐統、石廣元、崔州平、孟公威、馬良等人一起在草廬對面的樂山上下棋切磋棋藝,從中領悟布陣爭戰的奧妙。此石上面的紋理如棋路一般,縱橫交錯,排列有序,還有楚河漢界。
以上三塊諸葛亮曾經「玩」過的石頭,除棋盤石外,其餘二塊在明朝時即分別形成了「隆中十景」之一。可惜的是,以上三個重要的遺跡性文物景點,分別在1963年和1968年修築襄陽至南漳、尹集至泥嘴的公路時被炸毀。
石枕。諸葛亮在古隆中隱居時,睡覺用的是石枕頭。出山後,這個石枕頭就留在了古隆中。
卵石壘成八卦陣。當年,諸葛亮離開襄陽前往四川的途中,在長江邊聚集卵石,壘成聞名於世的八卦陣,縱橫棋布,反復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景、杜、死、驚、開,每時每刻變化無端。一方面作為軍事操練使用,更主要的阻止了東吳大將陸遜的進攻。所以後人有詩贊揚說:「茫茫平沙中,積石排隊伍」、「奇才列石盡玲瓏,銳比精兵十萬雄」、「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諸葛亮把石頭「 玩活了」,「玩」成了十萬雄兵。
以上五位歷史人物,都與襄樊有著割不斷的關系,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荊山腳下獻玉人——卞和
一夜急白了頭的名將——伍子胥
著名辭賦家——宋玉
更始帝——劉玄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東漢文學家——王逸、王延壽父子
襄陽大名士——龐德公
足智多謀之士——蒯越
襄陽大族——蔡瑁
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
蜀漢名臣——馬良
智計之士——馬謖
有才幹、性狷狹的將軍——楊儀
以果烈著稱的大將——廖化
家庭藏書之最的長史——向朗
都亭侯——向寵
向後主劉禪建議立諸葛廟的尚書——向充
襄陽侯——習郁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 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
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杜審言
有光武、周瑜之風的名將——韋睿
恢復大唐社稷的宰相——張柬之
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
詩聖——杜甫
《楓橋夜泊》詩作者——張繼
詩人、思想家——皮日休
與李清照並稱的襄陽女詞人——魏玩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
明朝狀元——任亨泰
白蓮教八路兵馬總指揮——王聰兒
文淵閣大學士——單懋謙
辛亥革命義士——楊洪勝
共進會第三任總理——劉公
中共鄂北第一個黨小組的創建人——程克繩
第一任襄陽黨團特支書記——謝遠定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吳德峰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黃火青
《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張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