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蕪湖有什麼名人
⑵ 安徽蕪湖歷史文化名人、
張孝樣(1132--1169),字安國,歷陽烏江(今安徽省和縣)人。 陶居仁(?--1275年),號菊存,蕪回湖人,紹定進士答,宋末以行義聞州里,官為南宋鎮江錄事參軍。 沈士柱(?--1659),字銅,號惕庵,蕪湖人。 漸江(1610--1663),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安徽歙縣人,名畫家,新安畫派開創人。 肖雲從(1596--1673)字尺木,號默思,又號無悶道人,蕪湖人,明末清初蕪湖著名畫家,姑熟畫派創始人。
⑶ 安徽蕪湖古代近代名人
陶居仁(?--1275年),號菊存,蕪湖人,紹定進士,宋末以行義聞州里,官為南宋鎮江錄事參軍。元軍攻鎮江,守臣洪起畏逃跑,統制官石祖忠舉城投降。陶居仁為元軍縛,勸降不屈,凜然道:「吾固知歷數窮而世運更也,詎可失忠義求苟生耶?得以死報朝廷,夫年(1287),封顯忠靈應侯。至正二年(1342)9月,敕賜廟額曰「昭佑」。明洪熙元年(1425),朝廷詔太平府蕪湖縣建忠臣祠。元修《宋史》為陶居仁立傳。
王墅,生卒年月不詳,字北疇,安徽蕪湖人,清康熙年間戲劇作家。少敏學富,20歲補弟子員,吟詩作文,自抒胸臆,不屑拾前人牙慧,亦不以珍愛自賞,隨手丟散
顧世澄,清蕪湖人,字練江,三世業醫。世澄僑寓揚州,以醫名者四十年,著有《瘍醫大全》(見《中國醫學大辭典》),共40卷,為乾隆二十五年(1760)所著。
楊仲書(1900--1972),名應麟,生於蕪湖,為楊光淮之孫。1917年,隨叔父楊裕惠(字芳田)習醫,1920年,掛牌行醫。遇疑難病症,反復推敲,仔細診治,潛心鑽研,挑燈夜讀,得良方而止,恨淺嘗輒止。曾言:「醫家用葯,非求其效不可。」「用一方,必驗其葯力,葯性與病合,無不效驗,始稱妙方。不求效驗,於病無補,於醫有害,雖有多方,又有何益?」「欲求其效,非認症、識葯不可,二者缺一,則無效可求矣。」中年聲名大振,求醫者不絕,俗稱「真峏山楊」
李克農(1899——1962),又名澤田、峽公、種禾、曼梓、稼軒、天痴、震中,祖籍安徽巢縣,生於蕪湖。其父李道銘,字哲卿,幼過繼給蕪湖挑籮擔的本家李某,由巢縣來蕪湖就讀,後進蕪湖海關設在江北雍家鎮的一個關卡工作。道銘有三子,克農居長,按宗譜應排為「澤」字輩,挑籮擔的爺爺,為示區別,將其改成「克」字。
⑷ 蕪湖歷史文化名人
蘇軾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詞人。
元豐七年(1084),應蕪湖東承天院方丈蘊湘之約,蘇軾攜幼子蘇過自黃州(今湖北黃岡)乘舟抵蕪,為剛竣工的玩鞭亭和夢日亭題詩。
蘇軾在東承天院揮毫書下《湖陰曲》七言古律一首,詠「玩鞭春色」並題跋數言。蘊湘將之刻成詩碑,今已無存,僅題跋為時人相傳,載於《蕪湖縣志》。由於承襲舊說,蘇軾將本該稱之為《於湖曲》的題目,誤題成《湖陰曲》。
在蕪湖,蘇東坡與名士韋許相往還,結下友誼,離蕪後,曾題寄《傲軒》詩一首。
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穀道人,又號涪翁,分寧人(今江西修水),北宋詩人,書法家。宋紹聖元年(1094),出知宣州,因「修實錄不實」罪名遭貶謫,攜家寓居蕪湖,欣賞蕪湖山水,題詠頗多。在赤鑄山、赭山廣濟寺檜軒和江口東退庵,有三處讀書遺跡。其赤鑄山詩:「讀書在赤鑄,風雪迷青籮。汲綆愁冰斷,村酷怯路蹉。玉峰凝萬象,綠萼繞群螺。古劍摩空宇,寒光啟太阿」。黃與摯友郭祥正(字功甫,當塗人)、蕪湖名士韋許(號蕪陰居士),常詩詞唱和,尺牘往來。並為蕪湖縣南20里丹陽鄉石氏父子題刻二道墓碑。在蕪寓居二年之久,紹聖二年(1095),貶官涪州別駕,自江口登舟,與韋許等黯然話別。
張孝祥
張孝樣(1132--1169),字安國,歷陽烏江(今安徽省和縣)人。唐詩人張籍後裔。宋紹興四年(1134),金兵侵犯和州時,孝祥隨父母避亂蕪湖升仙橋(今長街狀元坊)。其伯父張邵為「直就龍圖閣,假禮部尚書,充通問使,不屈,囚於北國。」其父張祁以「詔奉恩補官」,與胡寓交誼,遭秦檜妒,誣陷「謀反」,罷官下獄,後平反,「屢遷直秘閣」,任淮南轉運判官。「儲粟閱兵為備甚密」,以「張皇生事」罪削職,歸隱蕪湖。其兄弟,「孝伯參知政事,世稱賢相;孝曾以節義聞;孝才、孝章以文章著」。「萃賢才於一門」。
孝祥少時,「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數千言」。紹興十七年(1147),「領鄉書,再舉冠里」。紹興二十四年(1154)赴臨安(今杭州)參加廷試,考官定秦檜孫秦塤第一,孝祥第二。高宗趙構閱卷,發現秦塤「論策」系秦檜主張,於是提孝祥第一,降秦塤第三。「唱第」時,大臣曹泳當廷向孝祥提婚,「祥不應」,得罪權臣,因父入獄株連,未封官。秦檜死,祁冤白,孝祥才任秘書省正事,及載有聲名,提出「總攬權綱,以盡更仕之美」、「已修日歷,詳審是正,黜禮說,以垂無窮」。升為校書郎,繼升為尚書禮部員外郎、起居舍人。後被御史中丞汪澈彈劾免職。
隆興元年(1163),孝宗趙 即位,孝祥由撫州(今江西臨川縣)知州升為集英殿修撰,兼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次年,將沒收資財,拯救吳中飢荒。張浚自蜀還朝任宰相,與左相湯思退政見不一。孝祥進言:「二相當同心協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靖康以來,惟和戰而言,遺無窮禍,要先立自治之策以應之。」提倡改革,破格用人,主張「唯才是舉」,他說:「古者取於盜賊,取於夷狄,取於仇讎,取於姻戚。苟才矣,初不問其出生之本末也。」孝宗喜其言,又升他為中書舍人,繼升直學院,並在張浚軍中任都察職,參贊軍事,兼領建康留守。時金兵犯境,孝祥說:「金之勢,不過欲為盟」。被彈劾「附金」免職。乾道元年(1165)復任集賢殿修撰,繼任靜江府(今桂林市)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潭州(今長沙市)知府,荊南、湖北路(今湖北江陵)安撫使等。在湖北路安撫使任上,將荊江築堤攔洪,建萬盈倉,整頓吏治,抑制豪強,扶貧濟困,頗有政聲。
張孝祥是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詩詞繼承蘇東坡豪放風格。「諒非無事飲,憂國空含情」。常懷憂國之思。《全宋詞》收錄他的詞220餘首。文章、書法造詣很深。所著《於湖文集》40卷,收詩、文、詞、銘、贊、制、表、尺牘、奏議等10餘類。常親書奏議,高宗見之曰:「必將名世。」張浚主張抗金。湯思退力主議和。孝祥出入於湯、張之門,常「兩恃其說,議者惜之」。
乾道五年(1169)歸休祭祠,「進顯謨閣直學士」。「荊南人民哭送登舟。 繪像於湘驛。」抵蕪湖。增建「歸去來堂」於蓮湖(今鏡湖)之濱。修「觀瀾亭」作「敦學、勵志」之所,歸休時,適邵宏淵符離戰敗,「擁兵還鎮,所過市肆皆空。蕪民甚恐」。1169年病逝蕪湖,葬於南京。孝宗聞之,十分痛惜,「有用才未盡之嘆」。孝祥病逝之日,蕪湖「商賈為之罷市,兩河之民,惶惶如失所恃」,其子遵囑將蓮湖產業一百餘畝捐給地方。
陶居仁
陶居仁(?--1275年),號菊存,蕪湖人,紹定進士,宋末以行義聞州里,官為南宋鎮江錄事參軍。元軍攻鎮江,守臣洪起畏逃跑,統制官石祖忠舉城投降。陶居仁為元軍縛,勸降不屈,凜然道:「吾固知歷數窮而世運更也,詎可失忠義求苟生耶?得以死報朝廷,夫年(1287),封顯忠靈應侯。至正二年(1342)9月,敕賜廟額曰「昭佑」。明洪熙元年(1425),朝廷詔太平府蕪湖縣建忠臣祠。元修《宋史》為陶居仁立傳。
歐陽玄
歐陽玄(1274--1358),字元功,號圭齋,祖籍廬陵(今江西吉安),生於瀏陽(今湖南省),為歐陽修之後裔,元代史學家、文學家。延年間(1314--1320),歐陽玄任蕪湖縣尹三年,不畏權貴,清理積案,嚴正執法,注重發展農業,深得百姓擁戴,有「教化大行,飛蝗不入境」之譽。在任內,對蕪湖名勝古跡,多加保護修葺,據傳「蕪湖八景」,是其在任時所形成。對每景都題有七律一首(見康熙《太平府志》和《蕪湖縣志》),常游「荊山寒壁」,因與家鄉荊州的荊山同名,所以其有「三年楚客江東寓,每見荊山憶故鄉」之句。離任時,對蕪湖依念綿綿。後人將荊山之水取名「歐陽湖」,簡稱「歐湖」,以志紀念。
沈士柱
沈士柱(?--1659),字 銅,號惕庵,蕪湖人。其父沈希韶,明朝御史,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沈士柱少時,「讀書明敏,下筆千言」,明崇禎年間「入貢」,淡泊功名,廣交名士。崇禎二年(1629),復社成立,繼東林黨抨擊朝政,士柱以「蕪湖讀書社」名義加入復社,反對閹黨阮大鋮。崇禎六年(1633),「鉤黨獄興」,士柱離蕪,「流寓西湖樓外樓」與黃宗羲等浙東名士詩詞酬和,「東林名士畢集,湖舫為之增價。」崇禎十一年(1638),士柱與陳慧貞、吳應箕、沈壽民、黃宗羲、顧果等復社成員140餘人作《留都防亂揭》,討伐陰謀為魏忠賢翻案的阮大鋮。崇禎十七年(1644),清兵入關,福王在南京即位,阮大鋮任兵部尚書,大興文字獄,誣蔑東林黨人為「蝗」,復社成員為「蝻」,編成《蝗蝻錄》進行殘酷鎮壓,周鑣被殺,顧杲、黃宗羲被捕,陳慧貞死獄。士柱「適避楚幕,獲免」,流離江楚,比及三載。南明滅後,士住「歸寓南湖,自號寓公」,隱居蕪湖,「闊視塵埃金玉,食客不遺屠釣」,並廣散家財,支持反清義軍,秘密從事反清活動,蓄髦不剃,古冠大服,以示不忘明朝。書約黃宗羲來蕪共商反清大計,黃致力著述,未應邀。黃在《思舊錄》中述:「尋常有約在蕪湖,再上高樓一醉呼。及到蕪湖君已死,伸頭艙底望浮圖」。士柱隱居蕪湖時,曾率反清義士去北川前「海公祠」祭祀,說:「明朝官吏,都如海瑞忠誠,何至忘國!」清順治十四年(1657),審訊李大生時,發現沈土柱在蕪湖反清活動,旋被浦。蕪湖知縣李浚與游擊劉世賢會審時稱:「本朝大局已定,為何仍著古冠大服?」士柱曰:「我是故國人,應著故國鬼。」李浚道:「本朝法律,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上柱道:「生為故國人,死為故國兒!」「你食大明祿,背叛大明國,可知罪,可知恥么?!」李浚赧顏退堂。士柱被押解南京,在嚴刑威協利誘下,堅貞不屈。在獄中,日吟「雨隔對床塵易滿,風吹長枕夢多寒」之句不輟,全不以死為念。順治十六年(1659),清明日,士柱在南京鳳台門外,從容就義。葬於雨花台後西首「平崗之麓」。其妻方氏,妾汪氏、鮑氏同時在蕪殉難,葬於范羅山前,後觀察使張士范,為三婦墳墓「壘試封壟建豐碑, 士柱著有《土窨集》,在獄中寫《故宮詞》24首。
漸江
漸江(1610--1663),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安徽歙縣人,名畫家,新安畫派開創人。清初推行「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剃發令」,漸江削發為僧,以示反抗,寓居蕪湖多年,住錫准提庵,食粥湯菜葉,生活清苦。同游之太平湯燕生、新安韓鑄等,皆能詩善畫,日與「姑熟派」大師蕭雲從琢磨詩畫。漸比肖小14歲,人品相近,畫風上肖對漸影響很大,而漸艱苦求索,雲游名山,代表作《黃山畫冊》肖作跋雲「及睹斯圖,令人斂手」。曹寅亦曰:「漸師學畫於尺木,而品致出其上。」(《十竹齋圖跋》),後來新安畫家,多暗自效法。1663年,圓寂於寶相寺。肖雲從、湯燕生深感悲痛。肖以《梅花軸》詩抒悲,湯作《哭漸江師》七律三首吊之。安葬時,名士百人齊負土,繞塔栽梅數百株,謂之「梅花古衲」。
肖雲從
肖雲從(1596--1673)字尺木,號默思,又號無悶道人,蕪湖人,明末清初蕪湖著名畫家,姑熟畫派創始人。其父肖慎余,為明鄉飲大賓,懂繪畫。雲從幼而好學,「篤志繪事,寒暑不廢」,科考多次不第,四十四歲才中己卯科副榜第一準貢。明末....腐敗,不願出仕。
1638年雲從與弟雲倩,加入復社,與東林黨相呼應,同魏忠賢閹黨馬士英、阮大鋮等斗爭。1644年,明廷滅亡。1645年清兵攻佔揚州,三月佔領蕪湖;憂憤國破家亡,前既不仕明,今更不願與清合作,或閉門讀書賦詩作畫,或遨遊名山大川,詩畫才華,成就日著。詩繼承杜甫,多即事憂時之作,雄渾奔放,音韻鏗鏘,著有《易存》、《韻通》、《杜律細》等。其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配上俊逸滿灑,散朗秀健的書法,達到詩書畫三者統一和諧的境界,被譽為「神品」。
雲從國畫,師法古人而創新,師造化而獨特。山水畫,融宋元諸家筆墨、丘壑於一體,「以黃公望的瘦樹、山石為之縱橫,潤以馬遠潑墨之法」,而能隨意成卷丈余。其間丘壑布置,千變萬化,層出不窮,使人觀之不厭;岩石林木的表現,深厚堅實,穿插有致;不論水墨著色,皴擦喧染,都蒼勁秀潤,呈現出空間深度;點景人物,自然生動,屋宇、舟車、馱馬安排得體。早期作《秋山行游圖卷》,顯露才華,清乾隆閱後題詩「幾點蕭蕭樹,疏皴淡淡山。由來以意勝,無不寓神間。秋景宜寥廓,客人自往還。粗中具工細,識語破天慳」。後應萬選之請,為《太平三書》繪制《太平山水圖》,將太平州所屬地區山水,繪圖43幅,其中:太平山水圖一幅,當塗風景15幅,蕪湖風景14幅,繁昌風景13幅,每幅題古詩一首,說明仿某古人之畫幅,沒有雷同,各具特色。還有《閉門拒客圖》、《西門慟哭圖》、《秋山訪友圖》、《江山覽勝圖卷》、《歸寓一元圖卷》、《磵谷幽深卷》、《崔華詩意卷》等。人物畫,繼承發揚李公麟的白描技法,代表作為《離騷圖》,人物造型准確,神態動人,點綴景物,賦有生命,雲從對《離騷》感觸甚深,作《天問》插圖,繪制《九歌圖》,清高宗得尺木《離騷圖》後,命侍臣補繪重刻,並題《山水圖卷》雲「四庫呈覽《離騷圖》,始識雲從其人也,……覽觀長卷四丈余,觀之不厭意不舍」。
雲從深惡官僚,清初,拘節守志,不肯臣事,不結權貴。順治十七年(1660),太平知府胡季瀛,求畫不與。1662年,重修大自樓,故強其繪太白樓壁畫。出於對大自的熱愛,「畫匡廬、峨嵋、泰岱、衡岳四大名山,凡七日而就,遂絕筆。」志行高潔,為人敬慕。新安畫派大師漸江,曾師其下,後代臨摹者愈眾。順治五年戊子(1648),《太平山水圖》刻本,順治二年乙酉(1645),《離騷圖》刻本,曾流傳日本。《太平山水圖》為大坂兼葭堂收藏,《離騷圖》為日本美術史家大村西崖收入《圖本叢書》刊行。《秋山游圖卷》,為東京帝室博物館所藏,對日本南畫勃興起著促進作用。雲從晚年結識鐵匠湯天池,指導天池以鐵作畫,創制鐵畫。
1673年,雲從「執諸同志手,曰:『道在六經,行本五倫,無事外求之,仍衍其旨。』賦詩畢,瞑去」,享年七十八歲,葬於蕪湖城西嚴家山。其詩由後學編成《梅花堂遺稿》,繼後,黃鉞將雲從和湯燕生之詩編成《肖、湯二老遺詩合編》。其畫為故宮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館所珍藏。1986年,蕪湖市人民**,在鏡湖之畔築「尺木亭」,並以紫銅鑄其全身坐像於亭畔,供人瞻仰。
⑸ 蕪湖出過什麼名人
鍾家慶:中國著名數學家。 詩陽:蕪湖人。中國第一位網路詩人,中國百名專當代詩人之屬一。 吳組緗:北大著名教授、紅學家吳組緗。 濮之珍:女蕪湖人。著名語言學家。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曾任上海市語文學會會長。 張旺熹:蕪湖人。語言學家。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副主任。 吳奇:蕪湖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唐賢明: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總指揮唐賢明將軍。
蕭瀚:蕪湖人。首位真跡保值畫家。德國水墨畫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繪畫德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台灣國際彩墨畫聯盟顧問。世界華人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國際彩墨畫聯盟顧問
。 謝雨欣:蕪湖人。雙棲明星。歌曲:《將愛情進行到底》《陽光總在風雨後》《想念你》《第三天》等。電視:《拯救愛情》《將愛情進行到底》《夢幻青春》。
⑹ 蕪湖有多少歷史名人
張九皋先生陳獨秀(1879--1942),原名乾生,字仲甫,安徽懷寧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鮑夫(1916--1944),蕪湖人。自幼讀書,後入武漢大學經濟系。抗戰爆發後,參加武昌戰地訓練班,短期訓練後,被動員到華北抗日前線,初入國民黨東北軍五十三軍萬福麟殘部,該部被河北民軍改編後,被分配作抗日宣傳工作,後與劉火、趙超、任大衛一起到河北南宮,找到冀南行署主任兼冀南遊擊隊司令楊秀峰同志,參加革命。呂惠生(1901--1945),安徽無為人,安慶第一農業專門學校畢業後就讀於北京國立農業大學,後留學日本,入早稻田大學。1931年來蕪湖省立第二中等職業學校任教 http://www.ahage.net/wuhu/wuhushi-renwuchuanlue-wuhujinxiandailishimingren.html 蕪湖市志——人物傳略(蕪湖近現代歷史名人)_安徽文化網
求採納
⑺ 蕪湖籍歷史文化名人
1.陶居仁
陶居仁(?--1275年),號菊存,蕪湖人,紹定進士,宋末以行義聞州里,官為南宋鎮江錄事參軍。元軍攻鎮江,守臣洪起畏逃跑,統制官石祖忠舉城投降。陶居仁為元軍縛,勸降不屈,凜然道:「吾固知歷數窮而世運更也,詎可失忠義求苟生耶?得以死報朝廷,夫年(1287),封顯忠靈應侯。至正二年(1342)9月,敕賜廟額曰「昭佑」。明洪熙元年(1425),朝廷詔太平府蕪湖縣建忠臣祠。元修《宋史》為陶居仁立傳。
2.沈士柱
沈士柱(?--1659),字 銅,號惕庵,蕪湖人。其父沈希韶,明朝御史,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沈士柱少時,「讀書明敏,下筆千言」,明崇禎年間「入貢」,淡泊功名,廣交名士。崇禎二年(1629),復社成立,繼東林黨抨擊朝政,士柱以「蕪湖讀書社」名義加入復社,反對閹黨阮大鋮。崇禎六年(1633),「鉤黨獄興」,士柱離蕪,「流寓西湖樓外樓」與黃宗羲等浙東名士詩詞酬和,「東林名士畢集,湖舫為之增價。」崇禎十一年(1638),士柱與陳慧貞、吳應箕、沈壽民、黃宗羲、顧果等復社成員140餘人作《留都防亂揭》,討伐陰謀為魏忠賢翻案的阮大鋮。崇禎十七年(1644),清兵入關,福王在南京即位,阮大鋮任兵部尚書,大興文字獄,誣蔑東林黨人為「蝗」,復社成員為「蝻」,編成《蝗蝻錄》進行殘酷鎮壓,周鑣被殺,顧杲、黃宗羲被捕,陳慧貞死獄。士柱「適避楚幕,獲免」,流離江楚,比及三載。南明滅後,士住「歸寓南湖,自號寓公」,隱居蕪湖,「闊視塵埃金玉,食客不遺屠釣」,並廣散家財,支持反清義軍,秘密從事反清活動,蓄髦不剃,古冠大服,以示不忘明朝。書約黃宗羲來蕪共商反清大計,黃致力著述,未應邀。黃在《思舊錄》中述:「尋常有約在蕪湖,再上高樓一醉呼。及到蕪湖君已死,伸頭艙底望浮圖」。士柱隱居蕪湖時,曾率反清義士去北川前「海公祠」祭祀,說:「明朝官吏,都如海瑞忠誠,何至忘國!」清順治十四年(1657),審訊李大生時,發現沈土柱在蕪湖反清活動,旋被浦。蕪湖知縣李浚與游擊劉世賢會審時稱:「本朝大局已定,為何仍著古冠大服?」士柱曰:「我是故國人,應著故國鬼。」李浚道:「本朝法律,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上柱道:「生為故國人,死為故國兒!」「你食大明祿,背叛大明國,可知罪,可知恥么?!」李浚赧顏退堂。士柱被押解南京,在嚴刑威協利誘下,堅貞不屈。在獄中,日吟「雨隔對床塵易滿,風吹長枕夢多寒」之句不輟,全不以死為念。順治十六年(1659),清明日,士柱在南京鳳台門外,從容就義。葬於雨花台後西首「平崗之麓」。其妻方氏,妾汪氏、鮑氏同時在蕪殉難,葬於范羅山前,後觀察使張士范,為三婦墳墓「壘試封壟建豐碑, 士柱著有《土窨集》,在獄中寫《故宮詞》24首。
3.肖雲從
肖雲從(1596--1673)字尺木,號默思,又號無悶道人,蕪湖人,明末清初蕪湖著名畫家,姑熟畫派創始人。其父肖慎余,為明鄉飲大賓,懂繪畫。雲從幼而好學,「篤志繪事,寒暑不廢」,科考多次不第,四十四歲才中己卯科副榜第一準貢。明末....腐敗,不願出仕。
1638年雲從與弟雲倩,加入復社,與東林黨相呼應,同魏忠賢閹黨馬士英、阮大鋮等斗爭。1644年,明廷滅亡。1645年清兵攻佔揚州,三月佔領蕪湖;憂憤國破家亡,前既不仕明,今更不願與清合作,或閉門讀書賦詩作畫,或遨遊名山大川,詩畫才華,成就日著。詩繼承杜甫,多即事憂時之作,雄渾奔放,音韻鏗鏘,著有《易存》、《韻通》、《杜律細》等。其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配上俊逸滿灑,散朗秀健的書法,達到詩書畫三者統一和諧的境界,被譽為「神品」。
雲從國畫,師法古人而創新,師造化而獨特。山水畫,融宋元諸家筆墨、丘壑於一體,「以黃公望的瘦樹、山石為之縱橫,潤以馬遠潑墨之法」,而能隨意成卷丈余。其間丘壑布置,千變萬化,層出不窮,使人觀之不厭;岩石林木的表現,深厚堅實,穿插有致;不論水墨著色,皴擦喧染,都蒼勁秀潤,呈現出空間深度;點景人物,自然生動,屋宇、舟車、馱馬安排得體。早期作《秋山行游圖卷》,顯露才華,清乾隆閱後題詩「幾點蕭蕭樹,疏皴淡淡山。由來以意勝,無不寓神間。秋景宜寥廓,客人自往還。粗中具工細,識語破天慳」。後應萬選之請,為《太平三書》繪制《太平山水圖》,將太平州所屬地區山水,繪圖43幅,其中:太平山水圖一幅,當塗風景15幅,蕪湖風景14幅,繁昌風景13幅,每幅題古詩一首,說明仿某古人之畫幅,沒有雷同,各具特色。還有《閉門拒客圖》、《西門慟哭圖》、《秋山訪友圖》、《江山覽勝圖卷》、《歸寓一元圖卷》、《磵谷幽深卷》、《崔華詩意卷》等。人物畫,繼承發揚李公麟的白描技法,代表作為《離騷圖》,人物造型准確,神態動人,點綴景物,賦有生命,雲從對《離騷》感觸甚深,作《天問》插圖,繪制《九歌圖》,清高宗得尺木《離騷圖》後,命侍臣補繪重刻,並題《山水圖卷》雲「四庫呈覽《離騷圖》,始識雲從其人也,……覽觀長卷四丈余,觀之不厭意不舍」。
雲從深惡官僚,清初,拘節守志,不肯臣事,不結權貴。順治十七年(1660),太平知府胡季瀛,求畫不與。1662年,重修大自樓,故強其繪太白樓壁畫。出於對大自的熱愛,「畫匡廬、峨嵋、泰岱、衡岳四大名山,凡七日而就,遂絕筆。」志行高潔,為人敬慕。新安畫派大師漸江,曾師其下,後代臨摹者愈眾。順治五年戊子(1648),《太平山水圖》刻本,順治二年乙酉(1645),《離騷圖》刻本,曾流傳日本。《太平山水圖》為大坂兼葭堂收藏,《離騷圖》為日本美術史家大村西崖收入《圖本叢書》刊行。《秋山游圖卷》,為東京帝室博物館所藏,對日本南畫勃興起著促進作用。雲從晚年結識鐵匠湯天池,指導天池以鐵作畫,創制鐵畫。
1673年,雲從「執諸同志手,曰:『道在六經,行本五倫,無事外求之,仍衍其旨。』賦詩畢,瞑去」,享年七十八歲,葬於蕪湖城西嚴家山。其詩由後學編成《梅花堂遺稿》,繼後,黃鉞將雲從和湯燕生之詩編成《肖、湯二老遺詩合編》。其畫為故宮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館所珍藏。1986年,蕪湖市人民**,在鏡湖之畔築「尺木亭」,並以紫銅鑄其全身坐像於亭畔,供人瞻仰
⑻ 蕪湖有哪些上歷史的人物
古代有很多名士,但是名字稍微有些陌生,說一些近代的吧,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徐庭瑤(1892—1974),原名其瑤,字月祥,安徽省無為縣開城鎮先鋒人。1892年10月9日生。早年在安徽蕪湖皖江中學就讀。1912年畢業後,考入湖北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1914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被編入第四連,與張治中、白崇禧、蔡廷鍇等同期同科。後歷任國民革命軍第3師團長、獨立第4師副師長、第1師師長、第4師師長、第十七軍軍長、第八軍團總指揮、訓練總監部交通輜重通信兵學校教育長、機械化學校教育長、新編第十一軍軍長、第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國防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裝甲兵司令、東南軍政副長官、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委員、中華民國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
惲代英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教官。原籍江蘇武進人,1895年生於湖北武昌。中華大學畢業。學生時代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是武漢地區五四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1920年創辦利群書社,後又創辦共存社,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馬克思主義。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任上海大學教授。同年8月被選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宣傳部部長,創辦和主編《中國青年》,它培養和影響了整整一代青年。
王稼祥(1906年-1974年),安徽省涇縣桃花潭鎮厚岸村人。原名嘉祥,又名稼嗇。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卓越領導人,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對外工作的開拓者之一。革命戰爭時期歷任中共中央黨報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主任、蘇區外交人民委員會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三人軍事小組成員、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八路軍總政治部主任、八路軍軍政學院院長、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解放後歷任中國駐蘇聯大使、外交部副部長、中聯部部長。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9年10月下放河南信陽。1970年冬回北京治病。中共6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7屆中央候補委員、委員,8屆中央委員、書記處書記,10屆中央委員。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逝世。
戴安瀾(1904~1942),國軍名將,原名戴炳陽、字衍功、自號海鷗,漢族,安徽省無為縣仁泉鄉(今洪巷鄉)練溪社區風和自然村人。1926年黃埔軍校三期畢業。曾血戰古北口,後立下台兒庄戰役部分戰功(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戰郭里集)、擊敗瑞陽公路日軍第九師團主力(屬武漢會戰)、擊退艾山陣地日軍進攻(屬徐州會戰)、攻克昆侖關/擊斃中村正雄少將(屬昆侖關戰役)等戰功,因昆侖關一役獲得蔣中正"當代之標准青年將領"之贊譽。是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勛章的中國軍人。
⑼ 安徽蕪湖歷史文化名人
1、沈士柱
(1606—1659),字昆銅,號惕庵,蕪湖人。明崇禎二年(1629),復社成立,士柱以「蕪湖讀書社」名義加入復社,反對閹黨阮大鋮。崇禎六年(1633),「鉤黨獄興」,士柱離蕪。
崇禎十一年(1638),士柱與陳慧貞、吳應箕、沈壽民、黃宗羲、顧杲等復社成員140餘人作《留都防亂揭》,討伐陰謀為魏忠賢翻案的阮大鋮。南明滅後,士柱「歸寓南湖,自號寓公」。
隱居蕪湖,廣散家財,支持反清義軍,秘密從事反清活動,蓄髦不剃,古冠大服,以示不忘明朝。清順治十四年(1657),被捕後解南京。
順治十六年(1659),清明日,士柱在南京鳳台門外,從容就義,葬於雨花台後西首平崗之麓。其妻方氏,妾汪氏、鮑氏同時在蕪殉難,葬於蕪湖范羅山前。
2、徐文達
徐文達(1825-1890),安徽南陵人,清光緒年間任兩淮鹽運使、福建按察使護、護理漕運總督。於咸豐年間為鎮壓天平天國起義提供後勤保障。
曾國藩曾驚喜慰問,贊賞徐文達「冒險出奇」。光緒年間在賑災養民方面有突出功績。對南陵縣福利事業和名勝古跡的建設提供了大力資助。
3、王藺
王藺(?-1214),字謙仲,號軒山。乾道五年,擢進士第。為信州上饒簿、鄂州教授、四川宣撫司干辦公事,除武學諭。
孝宗幸學,藺迎法駕,立道周,上目而異之,命小黃門問知姓名,由是簡記。宋廬江縣(今屬安徽)人,王之道子。乾道五年(1169)進士。
歷官信州上饒簿、鄂州教授、四川宣撫司、樞密院編修、監察御史、禮部侍郎兼吏部、禮部尚書,升參知政事。光宗即位,任樞密院事兼參政、樞密使。寧宗即位,改任湖南軍主帥。
4、賈易
賈易,字明叔。宋無為縣人。7歲喪父,其母彭氏以紡績供其上學,師事程伊川。嘉祐六年(1061)進士,派至常州任司法參軍。
元祐初,為太常丞兵部員外郎,徙官左司諫,嗣後,外調懷州千御史,歷任提點江東刑獄、殿中侍御史、提點淮東刑獄,升任侍御史。
徽宗立,先後任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改任刑部侍郎,歷工部、吏部;以寶文閣待制,出任鄧州州官。72歲卒,謚文肅。
5、歐陽玄
歐陽玄(1289~1374),字元功,號圭齋,祖籍分宜縣防里村,湖南瀏陽(今湖南瀏陽)人,是歐陽殊之後裔 ,元代文學家。
延祐年間(1314年—1320年),歐陽玄任蕪湖縣尹三年,不畏權貴,清理積案,嚴正執法,注重發展農業,深得百姓擁戴,有「教化大行,飛蝗不入境」之譽。
在任內,對蕪湖名勝古跡,多加保護修葺,據傳「蕪湖八景」,是其在任時所形成。對每景都題有七律一首(見康熙《太平府志》和《蕪湖縣志》),常游「荊山寒壁」。
因與家鄉荊州的荊山同名,所以其有「三年楚客江東寓,每見荊山憶故鄉」之句。離任時,對蕪湖依念綿綿。後人將荊山之水取名「歐陽湖」,簡稱「歐湖」,以志紀念。
元順帝並贈崇仁昭德推忠守正功臣、大司徒、柱國等稱號,追封為楚國公,謚號文。享年八十五歲。
⑽ 蕪湖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
張孝祥(1132-1169),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省和回縣東北)人。南宋答詞人,書法家。父親張祁,任直秘閣、淮南轉運判官。出生於明州鄞縣,少年時闔家遷居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紹興二十四年(1154)廷試,高宗(趙構)親擢為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當時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秘書省正字。歷任秘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靜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是年夏於蕪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歲。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傳世。《全宋詞》輯錄其223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