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山西麵食文化的麵食簡介
山西麵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可考算起,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以面條為例,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麵食名稱推陳出新,因時因地而異,俗話說嬌兒寵稱多,麵食眾多的稱謂與名堂,正說明山西人對它的重視和喜愛。山西麵食種類繁多,一般家庭主婦就能用小麥粉、高粱面、豆面、蕎面、莜麵做成數十種的麵食,如刀削麵、拉麵、圪培面、推窩窩、灌腸等。到了廚師手裡,更被舞弄得花樣翻新,讓人目不暇接。
山西麵食以製作方法分為:
蒸制麵食:玉米面窩窩是過去最普通的主食。晉南晉中一帶產麥區則多吃饅頭。饅頭分為花捲、刀切饃、圓饅、石榴饃、棗饃、麥芽饃、硬面饃等。雜糧蒸食有晉北晉中呂梁的莜麵烤佬佬;忻州五台原平的高粱面魚魚,另外還有包子、稍梅等。
煮制麵食:山西的煮制食品極為豐富,因其製作方便,又可湯菜結合,方便實惠,因此流傳甚廣。面條類有扯麵、龍須面、刀削麵、轉盤剔尖、刀撥面,包皮皮等。山西老百姓哪一天沒吃頓面,似乎這一天就沒吃飽。在煮制麵食中,山西的刀削麵名揚海內外,被譽為我國著名的五大麵食之一。家庭主婦們托起揉好的面團,站好優美的姿勢,飛刀之下面條如流星落地,魚跳龍門,削出的面條又細、又薄、又長。山西刀削麵內虛、外筋、柔軟、光滑,深受人們喜愛。在今天北京,匯集大江南北的風味菜系,但山西刀削麵依然佔有一席之地,大街小巷不時地可以看到山西刀削麵館。
烹制食品中,還有很多各具特色、別有風味的手工煮食,如貓耳雜、小撅片、捻魚、豆面流尖、煮花塔。除此之外山西麵食還有煎烤制麵食,如烙餅、煎餅、鍋貼水煎包、燜面、燜餅等,還有炸制類食品,如麻花、油糕等。山西人對面真是情深意切。當然這種偏愛中也融入了面的可塑性和山西人的睿智。過生日吃拉麵,取長壽之意;過年吃「接年面」,取歲月延綿之意;孩子到學校上學第一天要吃「記心火燒」,希望孩子多一個長學問的心眼…,這些麵食已不再是僅僅作為充飢的食物,而已成為一種飽含情感和哲學意蘊的「精神食糧」。
② 山西麵食的起源
浩瀚宇宙一個藍色星球上,古老黃河於北經34度轉向南流,經地千里納川十九。萬年前中華民族和世界麵食的文明在這兒拉開了帷幕。
一位叫神晨氏的原始人類部落首領為了整個部落的在存,輾轉到這里,在今山西高平的羊頂山上開始了當百草定五穀,終於 出麻、黍、稷、 豆可食,第一次把人類從「畎為肉,草木為食」轉向糧谷。後來,羊頂山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黍定黃金的地方。
斗轉星移,人類進入後器時代,周王朝的先祖從稷在今山西汾水流域誕生了。稷現四季變換,察五穀生長,發現了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的種植規律,擔任氏族長官,教民稼種,把人類從捕獲與採集時代帶入晨耕文明。史稱後稷「功崇平地,德大配天」,被帝王奉祀為五穀之神。
帝堯時,五穀與樹樂同煮而食,著名的黎霍之美,記祿著這一古代帝王的勤勉。五穀遭頂牆倒至而碎,遇雨成水。堯不忍棄,捧谷將於青後,日麗干後收藏。雨後太陽如火,青石板上的谷將變干變黃,並散發出奇異的香味。堯嚼之好。遂令百姓石碎五穀,以水、樹和成將,鋪於青石板上,燃柴木,以石板之熱烤熟谷將後食用。自此石烹時代從堯開始了。炎當百草,稷教稼徠,堯制石餅,終於拉開人類麵食的開端。
日本明星食品株式會社長卜厚昌先生說:「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山西不愧為麵食之鄉。石烹、陶烹、 烹時代演變,烹任工雲變展,繼而之「煮餅」、晉之「湯餅」|唐之「冷淘」「水引」、宋明之鏝頭、面條、鉸子、餛飩,再到清之豌豆黃、小窩頭,麵食發展豐富多彩。近代以來,烘烤技術的發展,使麵包、糕點等成為麵食新的品種,特別是現代西方食品標致工雲發展,標志麵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五千年的演經流傳,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外麵食文代。
麵食發展史,是一部以晉地為源頭的傳播發展史。連城胡相的羊肉泡饃,漢時西傳陝甘寧而發展;稷山人金氏兄弟赴京後於岐山開面館順天立,後形成了聞名中外的岐山掛面。13世紀,義大利人馬克波羅兩游太原,將麵食帶回故鄉,傳播於世界。山西麵食的發展和傳播,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在世界飲食文化史上獨領風騷。
③ 山西悶面的來歷
「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南方主食是米,怎麼會創造出棉食呢?燜面自然是起源於山西的。任何一個山西人會做飯的都會做。燜面、便尖、面條、刀削麵,這幾個是山西普通老百姓家裡經常做的家常麵食。俺就是山西的。
燜面真的可沒什麼典故,看名字就知道了,直接把做法「燜」做為面的名字了。山西本身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省,山西在的那塊陸地在元古代時(距今24億~6億年)地質學上稱為呂梁古陸,元古代時候,中國境內呂梁古陸是唯一的陸地。春秋戰國時候,南方還是一片蠻荒的時候,山西已經有個晉國了。歷史上好多朝代都從山西發家,唐朝、宋朝,還有八路軍都是依靠山西來打的天下。山西每個城市都能講出個歷史典故來。
燜面最好吃的吃法是做素燜面,用豆角配菜最好,產於山西的土豆也很好,然後再拿肉炒。
有典故的麵食是山西一種叫「帽盒」的麵食,類似饅頭,但饅頭中間是空的,蒸完後烤好,吃的時候和一種煮了白蒜的湯一起吃。烤好的「帽盒」是白起的頭,煮了的白蒜是白起的腦。秦將白起坑殺20萬山西子弟,山西人對白起的詛咒可持續了兩千年。
陝西歧山掛面一直譽亭中外,它是山西麵食的一個分支。清代道光年間,山西稷山縣馬金定兄弟千里迢迢,去歧山做掛面生意,字型大小叫「順天成」,直到今天,歧山掛面還沿用這個老字型大小。過去的皇家貢品,如今蜚聲海外。
公元13世紀,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兩次來到山西,沿著「絲綢之路」將麵食傳入義大利。後來,義大利人也喜歡上了面條,將面條種類發展到了四百多種,大多是空心面,粗者如指,細者如絲。風靡世界的義大利「通心粉」,就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
參考資料:更多關於其它麵食: http://www.ty.com/sxsu/tucan/sxm.htm
④ 山西刀削麵的歷史
山西刀削麵
時間:2010年11月2日作者:李鄧妍
俗話說得好:「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山西的麵食可謂是鼎鼎有名,而在眾多麵食之中,我最喜歡刀削麵。
刀削麵由於製作迅速,材料簡單,風味獨特,深受大家的喜愛。
刀削麵的做法與其他面不同,刀削麵不是用刀切,而是用刀削,削出來的面是否好吃,就要看你的刀功是否夠好了。在削麵時,左手拖住揉好的面團,右手持刀,不僅手腕要靈,而且出力要平,只聽「嚓,嚓,嚓」幾聲,削出的面像密集的短箭一樣射入鍋中,在鍋內,湯滾面翻,十分迅速,不到兩分鍾一碗。
廚師把煮好的面撈入碗中,澆上香飄四溢的濃湯,灑上香菜和牛肉,白的.紅的.綠的,五彩繽紛,光看一眼,就會讓你垂涎欲滴,一飽眼福!
再放入口中吃吃,只見這刀削麵軟而不爛,口感極佳,再看一看,這刀削麵中厚邊薄,棱鋒分明,有些像柳葉,有些像木耳的花邊,樣子十分奇特。放入口中,再仔細嚼嚼,彷彿還有一絲甜味,越嚼越香,另每一個食麵人都十分喜歡。轉眼間,一大碗面就讓人吃了個底朝天。四周頓時香飄四溢。
一碗刀削麵不僅可以讓你眼,嘴都得到滿足,而且營養豐富。刀削麵里富含各種礦物質,可以防止各種疾病,讓人身體健康。
刀削麵不愧為山西麵食之首,怪不得在世界享有盛譽。
⑤ 山西的麵食(故事)
削麵-刀削麵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條,堪稱天下一絕,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傳說,蒙古韃靼侵佔中原後,建立元朝。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十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韃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將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團,讓老漢取刀。結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在出韃靼的大門時,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揀起來揣在懷里。回家後,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面條吃。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里的鐵皮,就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鐵皮薄而軟,嘟喃著說: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面條。老漢氣憤地說:「切」不動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團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鍋內,煮熟後撈到碗里,澆上鹵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後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大地。至今,晉中的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等縣,不論男女都會削麵。
⑥ 麵食的麵食歷史
陝西歧山掛面一直享譽中外,它是山西麵食的一個分支。清代道光年間,山西稷山縣馬金定兄弟千里迢迢,去歧山做掛面生意,字型大小叫「順天成」,直到今天,歧山掛面還沿用這個老字型大小。過去的皇家貢品,如今蜚聲海外。
公元13世紀,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兩次來到山西,沿著「絲綢之路」將麵食傳入義大利。後來,義大利人也喜歡上了面條,將面條種類發展到了四百多種,大多是空心面,粗者如指,細者如絲。風靡世界的義大利「通心粉」,就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
面條的引進把游牧文化對於麵粉的地一塑造--麵包,拓寬到一個新的領域,就像西方人說的,既多了一種吃的方法,又解決了麵粉的儲存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當今的義大利不僅成為空心面的出口國,而且向我們大量出口生產面條的成套設備,看來,我們的「擀麵杖」面臨的現實是何等嚴峻。
⑦ 山西拉麵的傳說和由來
刀削麵,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條,堪稱天下一絕,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刀削麵起源於元代,是山西名聲最大、影響最廣的麵食,因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刀削麵全憑刀削而得名,以刀功和削技的絕妙而被稱為「飛刀削麵」,功藝精巧的廚師削出來的面條「一根落湯鍋,一根空中飄,一根剛出刀,根根魚兒躍」.刀削麵中厚邊薄,稜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配漿汁、蘸陳醋同吃,極具風味,深受消費者歡迎.是中國五大麵食名品,在北方廣為流行. 刀削麵
傳說,蒙古韃靼侵佔中原後,建立元朝。為防止 「漢人」造反起義,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十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韃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將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團,讓老漢取刀。結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在出韃靼的大門時,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揀起來揣在懷里。回家後,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面條吃。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里的鐵皮,就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婆一看,鐵皮薄而軟,嘟喃著說: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面條。老漢氣憤地說:「切」不動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婆,她把面團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鍋內,煮熟後撈到碗里,澆上鹵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後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大地。至今,晉中的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等縣,不論男女都會削麵。後來,「鳳陽」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統一了中國,建立明朝,這種「砍面」流傳於社會小攤販,又經過多次改革,演變為現在的刀削麵。刀削麵柔中有硬,軟中有韌,澆鹵、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
遠古的堯王餅到如今的鮑汁面,從封建宮廷中的豌豆黃、小窩頭到民間的烤澇和灌腸,從山西刀削麵到西方的通心粉,從太原的晉陽飯店到北京的晉陽飯庄,從太原街頭的麵食館到日本的蕎面館……
山西麵食的名字也時常在變化。以面條為例,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麵食名稱推陳出新,因時因地而異,俗話說嬌兒寵稱多,麵食眾多的稱謂與名堂,正說明山西人對它的重視和喜愛。
⑧ 山西麵食文化是怎麼被發現的
山西麵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2000多年的歷史。堯時,人類吃五穀仍是與樹葉版煮著吃或烤著權吃,還沒有像後來的麵食。
一次堯收獲的五穀,被倒塌的牆壓碎了,又遇上一場雨,將重壓後的五穀變成了漿。按當時的習慣,五穀只有和著樹葉煮著吃的,現在破碎被雨澆了,應該扔掉了。但是一向儉朴的堯,還是一把一把地將谷漿用手捧到光滑的石板上,想用太陽將它曬干後收藏。
沒想到雨後的太陽如火,烤得石頭發燙,時間一長使得青石板上的谷漿變干變黃,並散發出奇異的香味。
堯拿來一塊放在嘴裡嚼,感覺非常好吃。於是堯便叫來百姓,教他們用石將谷砸碎,然後用水、樹葉和成漿,薄薄地鋪在青石板上,並在青石板下點燃木柴,用石板將谷漿烤熟食用,於是石烹的時代由此開始了。
在堯都臨汾和運城一帶,人們將這種餅叫做堯王餅或石子饃。後來的堯王餅以細面做成,有的還加上些花椒葉、鹽糖和蛋糊,非常香脆好吃。
⑨ 山西的麵食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民以食為天,作為面來食自的故鄉——山西,很久以來在全國乃至世界倍受贊譽,有句話說的好,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從有史料記載的東漢算起,經過1000餘年的發展,山西麵食在製作上逐漸形成了擀、抻、揪、切、壓、撥、煮、蒸、炒、炸等多種方法。山西麵食素有「一面百樣吃」之譽,做法、吃法多樣是任何一個地方都無法比擬的,普通的面團在山西人手中可以做出拉麵、削麵、刀撥面、轉面、漏面、貓耳朵、剔尖、流尖、擦蝌蚪、抿曲、揪片、搓魚等近百種花樣,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聲譽傳遍海內外。 在2003年山西太原舉辦的首屆國際麵食節上,參會者絡繹不絕,各種風格、流派的麵食絕活得以展示,特別是拉麵表演的師傅把一團普通的面團拉到細如發絲,可穿針引線,叫人贊不絕口。
⑩ 山西麵食歷史的介紹
世界的麵食之根就在山西。山西麵食,不僅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飲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