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與半部論語治天下相關的宋代歷史人物
宋初宰相趙普
⑵ 「半部《論語》治天下」與哪個人物有關
北宋 趙普(922~992年)字則平,在亂世中輔助趙匡胤奪取皇位,並使天一統。他是北宋創業期間,趙匡胤是最重要的智囊人物。
「半部論語」是虛指,並非實指,只是為了說明儒學的重要。
⑶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出自那人
被稱作是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可謂宋朝的第一文臣.但那沒有學歷的出身和以吏道治世的方法,日益與趙氏天子所熱衷的道德文章潮流格格不入.趙匡胤是在馬上得天下的,也深知不能以馬上治天下的道理,自己以身作則,帶頭讀書,並一再批評老謀士趙普不讀書,意味深長的警告趙普"宰相需用讀書人".如此形式下,現任宰相趙普就是不情願,也不得不改投孔門之下,找起儒家經典誦習,以便重新被太祖劃歸讀書人的行列.
宋初君臣急於在儒家經典中尋找治世良方,至聖先師孔子的言論集<論語>最終成為宰相的急救章.之後,日理萬機的宰相每天下班回家,便把自己關在房間,一聲不吭地攻讀起語錄來.他持之不懈,到晚年終有所得,不但上朝理政,事必決於<論語>,而且把夕日玩弄權術,幫太祖算計前朝君主\本朝功臣的業績也都歸結於孔夫子的教誨,故有「半部論語定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流傳
⑷ 有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稱的宰相是
是趙普
被稱作是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可謂宋朝的第一文臣.但那沒有學歷的出身和以吏道治世的方法,日益與趙氏天子所熱衷的道德文章潮流格格不入.趙匡胤是在馬上得天下的,也深知不能以馬上治天下的道理,自己以身作則,帶頭讀書,並一再批評老謀士趙普不讀書,意味深長的警告趙普"宰相需用讀書人".如此形式下,現任宰相趙普就是不情願,也不得不改投孔門之下,找起儒家經典誦習,以便重新被太祖劃歸讀書人的行列.
宋初君臣急於在儒家經典中尋找治世良方,至聖先師孔子的言論集<論語>最終成為宰相的急救章.之後,日理萬機的宰相每天下班回家,便把自己關在房間,一聲不吭地攻讀起語錄來.他持之不懈,到晚年終有所得,不但上朝理政,事必決於<論語>,而且把夕日玩弄權術,幫太祖算計前朝君主\本朝功臣的業績也都歸結於孔夫子的教誨,故有「半部論語定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流傳。
2
⑸ 「半部《論語》治天下」與哪些人物有關
掌握半部《論語》,人的能力就會高強,就能治理國家。 說的是趙普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論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元·高文秀《遇上皇》三折:「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嚴復《救亡決論》:「從此天下事來,吾以半部《論語》治之足矣,又何疑哉!又何難哉!」
《論語》是中國人的「聖書」。西漢司馬遷曾作一個有趣的對比,他說:「天下君主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可謂至聖矣!」(《史記·孔子世家》)司馬遷眼裡的孔子是「布衣」,他認為,孔子有道德學問在,所以「傳十餘世」,而天下君主者流,「當時則榮,沒者已焉」,遠不及布衣孔子,足可以萬古流芳,成為聖人。司馬遷的話讓我想起何滿子的有關論述,他說:「誰記得神聖羅馬皇帝?但人們永遠謳歌但丁的《神曲》;誰記得詹姆斯一世或伊麗莎白女王?但莎士比亞卻永遠是英國人的驕傲;誰記得魏瑪大公和維也納神聖同盟的各國帝王們?但歌德卻光耀奕世。」(《房向東〈魯迅:最受誣蔑的人〉序》)司馬遷講的是中國,何滿子說的是外國,看來,中外都是一樣的。一個古人,一個今人,他們都有大無畏的氣概,不僅「糞土當年萬戶侯」,甚至糞土歷朝歷代的皇帝老兒了。
不過,我以為司馬遷之後,作為布衣的孔子就已經死了。兩千多年來,孔子成了「聖人」,被供進了「聖人殿」,與聖人地位相適應,漢代以來,《論語》即是人們的必讀之書。南宋朱熹將《論語》收入《四書》,作《四書章句集注》。到元代,《論語》被定為科舉用書。在古人的心目中,《論語》是修身治國的寶訓。
漢以後的孔子及其《論語》只是封建教化的工具,與布衣孔子有什麼關系!從總體上看,《論語》乃道德書而不是政治智慧方面的書,不是謀略書,怎麼治天下?《論語》中有很多倫理說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字里行間,就是一個「德」字——封建道德的「德」。治天下只要一個「德」字嗎?我不相信雷鋒等英烈、勞模,他們多有高尚的品德,但難成治國安邦之材。以德治國,結果是天下大亂,道德淪喪,為什麼呢?如果碰上一個所謂有「德」的統治者,天下可以苟安於一時。如果無「德」,定有奸賊亂政,結果是民不聊生,於是造反,於是天下大亂,於是又抬出《論語》,恢復道德繼續治國……如此循環往復,未有了時。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統治者大多是從歷朝歷代的史跡里尋找政治智慧的,是從《三國演義》這類書中尋找智慧的。我想,皇帝老兒愛看的是歷朝歷代的治亂之書,權術之書,而未必常讀《論語》。《論語》是宣傳手冊,是讓下屬和老百姓看的。這也是統治權術的一部分。
假設說《論語》是一種與治國有關的知識,掌握了這種知識的人,就一定能用這知識來治國安邦嗎?這就牽涉到具有某種知識和具有某種能力的問題。嚴復徒作大言,「從此天下事來,吾以半部《論語》治之足矣,又何疑哉!又何難哉!」可是,他的維新運動,有什麼進展!從根本上說,他還只是個懂政治知識的書生。從現在的情況看,懂治國知識的人多如牛毛,而真能從事治國或當領導的人並不太多。知識與人的綜合素質的分離,這不是什麼鮮見的現象。一個領導者,抱半部《論語》就能管好一個國家,一個省,或者一個部門,那是很可笑的。一個成功的領導者,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但比具備知識更重要的是,他要有足夠的歷練,足夠的磨難,足夠的韌性,他的心生冷如鐵,卻又熱烈似火,他有堅韌,會堅守,同時有悲憫,懂伸縮……關在屋裡,讀一百遍《論語》不足以鑄就一個鋼鐵鬥士,甚至我敢這么說,一百部《論語》不足以治天下。
當然,也許人們要說,此話只是極言《論語》的重要,並非真的只讀半部《論語》就可以治國安邦了。是的,《論語》固然重要,但朱熹以後唯此獨尊,客觀上抑制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思想學術,在「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情況下,《論語》本身已不具備思想價值和科學意義,它成了專制統治的工具。
⑹ 「半部《論語》治天下」傳說是關於誰的故事
據有關史料記載,最早披露這句話的是南宋文人羅大經。他在《鶴林玉露》卷七中說: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光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趙普,字則平,原籍幽州薊縣,父趙迥,避後唐趙德鈞兵戈亂,遷居洛陽。趙普雖然讀書不多,但是智謀過人,曾幫助北宋開國兩世皇帝治國平天下。後來宋太宗趙光義問他的那一套治國平天下的本事從哪兒來的?他說:我以半部《論語》幫助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以半部《論語》幫助太宗您治天下,建立和鞏固國家政權。由此可見,這個北宋初年的兩朝宰相趙普無疑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始作俑者。
⑺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說的是何人,何事
相傳這句話是趙普所說,講的是趙普就靠半部論語就輔佐宋太祖打下天下。但是後世一直質疑這到底是不是趙普所說,畢竟在趙普生前這句話並沒有流傳,而是在元代時期這句話才流傳開來。
還有一點就是趙普不僅僅跟趙匡胤關系特別好,他跟趙光義關系一樣很鐵,並且後來趙匡胤把他官職免了,還是趙光義恢復的呢。但是在趙光義時期,這個典故也沒有,所以真的有待考證真假。
⑻ 「半部論語冶天下」與這句話有關歷史人物是誰
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 )
說起趙普為何只用半部論語,還有一個故事。
公元967年宋太祖乾德五年,君臣談起年號來,趙匡胤對「乾德」這個年號相當得意。趙普跟著拍馬屁,列舉了幾年來不少好事都歸功於趙匡胤改的這個年號。誰知,旁邊站著一位名叫盧多遜的翰林學士,極有學問,他等趙普特別起勁地拍完馬屁後,不動聲色地說了一句:「可惜,乾德是偽蜀用過的年號。」 趙匡胤聽後大吃一驚,馬上命人去查。結果是前蜀亡國的年號。這一下趙匡胤羞慚惱怒,想起趙普身為宰相,卻不讀書不看報,讓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這么大的洋相,真是可惡萬分。就叫趙普到御案前,用御筆蘸飽了黑墨,在趙普臉上就是一陣亂寫亂畫,弄得他滿臉滿身翰墨淋漓。一邊塗還一邊罵:「你不學無術,怎麼比得上盧多遜?」
大宋宰相趙普受此奇恥大辱,開始發憤讀書。後來為大宋國的興盛做出了傑出貢獻。
·他有一個大書匣,不許別人動。家人只是看到他每天從裡面拿出一本書來讀,但是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書。等到趙普死後,家人打開書匣,發現裡面只有《論語》的前半部分。從此以後,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就傳遍天下了。
⑼ 「半部《論語》治天下」傳說是關於誰的故
「半部論語治天下」說的是宋代開國名相趙普的故事。
舊時用用趙普的政績來宣傳、鼓勵模仿者學習儒家思想。
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趙普為太祖出謀劃策,發動兵變,擁立太祖趙匡胤,被任命為宰相。宋太祖死後,趙匡義當皇帝,別人認為趙普一生只讀《論語》,不學無術,當宰相不恰當。趙匡義問是不是,趙普說我是以半部《論語》幫助治天下的。
⑽ 我國古代有一位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人.他是誰
北宋宰相趙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