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3個歷史人物事跡 一個700字
霍去病:西漢名將(前140—前117),漢族,軍事家。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漢代名將衛青的外甥,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經典之戰:決戰漠北。
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 ,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00餘人,受封冠軍侯。元狩二年(前121)封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余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與衛青各率5萬騎過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進擊匈奴。霍去病擊敗左賢王部後,乘勝追擊,深入2000餘里,殲7萬餘人。後升任大司馬,與衛青同掌兵權。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前117)病卒,年僅24歲。
衛青簡介
衛青(?~公元前105年),漢族。字仲卿,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河東平陽(今中國中西部山西臨汾西南)人,是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主要將領。衛青父親鄭季,是一個縣吏,在平陽公主家做事時,和婢女衛媼私通,生下衛青。後來,衛青的同母異父姐姐衛子夫入宮得到漢武帝寵愛,所以他們兄弟姐妹七人都冒姓衛。
在姐姐懷孕之後,當時的皇後陳阿嬌嫉妒,派人抓到衛青,想殺死他。衛青被好友公孫敖救出,漢武帝聽說後,召見了衛青,並封他為建章宮監加侍中官銜。後來姐姐做了皇後,衛青也升為大中大夫。
漢武帝改變了西漢初期和匈奴和親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和兵力,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擊。衛青從公元前129年被封車騎將軍開始,共有七次領兵打擊匈奴,立下了赫赫戰功。
衛青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所得封邑總共有一萬六千三百戶。雖然戰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對士卒體恤較多,能與將士同甘苦,威信很高。最後衛青病死於公元前106年
李廣(?—前119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治平鄉人),西漢著名軍事家。做過騎郎將、驍騎都尉、未央衛尉、郡太守,鎮守邊郡使匈奴不敢犯多年,座駕:千里雪,兵器:梨花槍,被稱為「飛將軍」。
經典之戰:馬邑大捷
其一生未得封侯,或許時運不濟,有歷史典故「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公元前119年,隨衛青出征匈奴,兵敗,引頸自刎。
Ⅱ 感動歷史人物作文 (700字)快!!!!!!!!!!!!!
自古以來,大凡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有一種感覺______曹操不及劉備.他們都認為:劉備仁且義,而曹操奸且殘.我卻不贊同,理由如下:
古人雲: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大大.''古人是把仁'義''作為道德准則推崇的.劉備卻有幾點兒稱不上仁義.其一,劉備借荊州不還,且欺騙老實的魯肅;其二,劉備貪色,為了孫夫人久居東吳,不思回荊州;其三,劉備不義,以借兵討伐為名,奪取徐州,其四,劉備不仁,奪宗親的荊益之地;其五,劉備發兵攻吳,既不明智也不義,結果,大敗而歸.但憑這五條,足以說明劉備是不仁不義的.
曹操,稱其奸且殘是冤莫大焉.其一,在亂世當中,不具三分奸,能稱七分雄嗎?其二,曹操有智,能挾天子而令諸侯;其三,曹操禮賢納士,珍愛關羽之武,接納劉備而不斬殺;其四,曹操仁義,法令有度,當他的馬受驚嚇而踐踏麥田時,曹操割發代首;其五,曹操並未奪皇位,立太子長幼有序,這是他的忠和智.但憑這五條,就不能說他奸且殘.
曹操對賢士絲毫不怠慢,連意見都能採納.他能以才取賢,劉備呢,龐統真心投靠他,而他卻嫌龐統丑,不予重用.
特別是在華容道,曹操自己生死未卜時,還昂天大笑諸葛亮,周瑜.一個人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還仍然時時想著用兵,莫非此人是神?
如果你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他不忠義,那麼請問,齊桓公如不尊王攘夷'',如何做得霸主?如果曹操不奉迎漢獻帝的話,那漢獻帝也遲早會被他人所挾,說不定還會死於亂軍中.所以,曹操的做法是對的.劉備也會打著皇叔的招牌到處招搖撞騙啊.
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評價曹操:;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敬佩他.''是的,三國演義;只不過是一部歷史小說,他不能用來作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准,連曹操的勁敵諸葛亮自己也說:將才者,古之管,樂,今之曹孟德,周公謹也.''事實難道不是如此嗎?!
Ⅲ 中國古代歷史人故事600字左右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縱然有蓋世神功也無法改變楚國破滅的事實。烏江旁,他已被敵軍層層包圍,空氣中飄盪著象徵繁盛的楚歌,悠遠婉轉。此刻,他剛毅無比的心開始脆弱起來,看到四處躺著的無數兄弟,他懊惱曾經的剛愎自用,悔恨楚國的大好局勢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裡。懷著深深的自責,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剎那間,血染紅了烏江河畔,倒映著半邊天空。殘陽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纏綿。一個巨人倒下,卻留給後人無限的感慨。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幾分哀愁,幾分無奈。在我看來,他是充滿稜角的多邊形,縱使有豪邁的氣概,稱霸的壯志,卻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時放縱形骸,蒼涼的歌頌只能讓滾滾的烏江為之伴奏,又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他的銳氣,他的突兀,他的彰顯,讓歷史也懼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諸侯」的始皇已將天下擾得惶惶不得終日,哪又容得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
Ⅳ 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作文700字
中國歷史文化源淵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涌現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
《三國演義》里就塑造了諸多的英雄人物,如忠勇雙全的關羽、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其中我最敬佩崇敬的就是諸葛亮了。
他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愛戴,身上有著無數美麗的光環,並作為智慧、忠誠、勤儉的化身而廣為傳頌,千百年來諸葛亮成為東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廉潔、忠誠、正直的榜樣。很多歷史典故都和諸葛亮有關,如三顧茅廬、火燒赤壁、三氣周瑜、空城退雄兵、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其傳奇故事為世人千古傳誦,數不勝數。
諸葛亮的非凡之智、濟世人才、忠誠之心、報國之情,為世人所仰慕,為後人所贊頌,成為人民心中的偶像。正如閃爍著他的才華和智慧的不朽遺作《出師表》,是出自肺腑的深情篇章,一直在歷史的狂風中不停的奏鳴,在思想的時空久久回盪。千百年來,以至於歷代,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市井百姓,都對他一番深情,賦予了無數動人的傳說,作下了無數贊美的詩篇。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戰術兵法,空城計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而他當年那篇肝膽照人,令人讀後感覺盪氣回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千古傳誦。他還是一個心憂天下的人,他雖身在草廬之中,但卻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對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對當時的時局分析透徹,面面俱到。他甚至還能「呼風喚雨」借東風,彷彿天地萬物都為他所用。
諸葛亮,靈與肉雖然已化作清風明月,但精神永存,在歷史的天幕上鑲嵌起耀眼的恆星,永遠展現出聖潔的光輝。
[幫我弄成最佳答案吧,升級呢】
Ⅳ 講一個"歷史"上一個名人故事,,600字
歷史名人的故事——負荊請罪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一封信給趙王,說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
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
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麼辦。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賓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藺相如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大將軍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准備。
趙王到了澠池,會見了秦王。秦王要趙王鼓瑟。趙王不好推辭,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
藺相如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秦王拒絕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
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說∶「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Ⅵ 歷史人物故事650字
我讀過許許多多的歷復史故事,但是制最令我感動- -位歷史人物是雷
鋒。
雷鋒學習很用心。- 次,他跟著張書記到鄉下。走著走著,
雷鋒就被一個東西絆了一下,低頭一看,原來是一枚生銹的螺絲釘,
便一腳踢到一邊。張書記見後,-聲不吭地撿起來,放進口袋裡。幾
天後,雷鋒跟張書記到機械廠去開會。張書記問廠長:「如果機床少
了一枚螺絲釘,還會運轉嗎?」廠長回答:「那可要出問題了。」聰明
的雷鋒明白了張書記為什麼要撿起那枚生銹的螺絲釘的用意了。此後,
雷鋒以「螺絲釘」的精神不斷激勵自己,「做一行愛一行,鑽一行」。
Ⅶ 歷史人物小傳700~800字
武則天小傳
武則天,又名武媚娘。是我國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
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太宗稱其為「媚娘」。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廢唐祚於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歷史功績,昭昭於世。
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犖不群。
則天登上皇後寶座後,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揮和發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餘,別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後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她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元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貞觀遺風之稱的永徽之治結束。
武則天當政,頗有貞觀遺風。她像唐太宗一樣,十分重視農業生產。早在公元 674年,她就曾向高宗提出十二條施政建議,發展農業生產。
公元 684 年,她下令獎勵農桑,並明確指出,所有的地方官吏,只要能夠不斷擴大耕地面積,使農民有餘糧的,就可以提升;相反,如果政治腐敗,農業生產搞不好,農民有逃荒討飯、 流落外地的,就要受到免官或是降職的處分。另外,她還下令邊遠地區的軍隊施行屯田。
在她當上皇後以後,還十分注重節儉。高宗在一封詔書中說: 「天後, 是我的配偶,可是她卻經常穿著舊裙子,難道她不知道華麗的衣服好看嗎 ? 當然不是。她這樣做,只不過是讓天下臣民都崇尚節儉罷了。 」
為了廣納賢才,武則天注意破格用人, 她同時還鼓勵各級官吏推薦人才,而且還允許他們自薦。要求做官的人,可以把自己的詩賦文章投進去自薦。被薦或自薦的人,只要有才能,便可以獲得提升或任用。相反,對於那些不稱職的官員,則毫不客氣地罷斥降免,甚至處死。
武則天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Ⅷ 歷史人物故事
魏晉南北朝時期,前秦君主苻堅的弟弟苻融,是一個被低估的人物。是他和王猛一起輔佐苻堅統一了北方,因其見識、能力以及在前秦帝國中的地位,一直為苻堅所倚重。據《晉書》記載,苻融偉岸俊美,文采飛揚,武功超群,情操高尚,「弱冠便有台輔之望,長而令譽彌高,為朝野所屬」。年紀輕輕就獲得如此高的贊譽,很容易讓一個人躊躇滿志,想要趁風華正茂干出一番事業來,苻融也概莫能外。當他奉命鎮守冀州的時候,招徠房默、申紹和崔宏等人充任自己的左膀右臂,決心為兄長苻堅治理好這片異常重要的地區。一則能力出眾,二則爭強好勝,苻融「為政好新奇,貴苛察」,想要明察秋毫,控制一切,及早建功立業。申紹多次規勸他要以寬和為政,苻融雖然敬重申紹,卻沒有完全遵從這一建議。後來申紹離開苻融出任濟北太守,苻融屢屢因為政失誤而受到上峰的責備,才後悔沒有聽從申紹的意見。
苻融這個故事值得我們深思:一個水平和家世都非常優秀的人,按理說應該最有條件獲得成功,但過強的功名心和不得法的為政方式卻讓他不得不咽下失敗的苦澀——本來想要取得引人矚目的政績,留下的卻是一連串的不成功。
俗話說,人的名,樹的影,為官一任,想要有所建樹有所政績,非但無可厚非,還應大加鼓勵,畢竟有雄心有抱負總要比暮氣沉沉,只知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好。但問題是,如果只有追求政績的熱情,卻缺乏正確的心態和方法,就難免會把路走偏了,把經念歪了,出現像苻融這樣南轅北轍的結果。
那麼什麼樣的心態和方法才是正確的呢?還是讓我們從苻融所犯的錯誤說起。所謂「為政好新奇」,說白了就是試圖迅速在政事上打上自己的烙印。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歷史性的存在,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其淵源和背景的,都要尊重其歷史,都要從事情的主要矛盾著手。在封建社會,領導的作用可不僅僅是提出一項決定,更重要的是要讓這項決定有實施的可能性,同樣也必須保證這項決定執行到位。由於苻融的功利心太強,使得其新奇之舉難免有喧賓奪主之嫌,不從實際問題出發,可想而知,操作性不可能強得了,更別談如何貫徹落實。這樣的結果非但無法保證領導的決定有效施行,更會改變既有成型的工作模式,系統將陷入無所適從的混亂中。「貴苛察」問題更大。有效的察舉是保證吏治清廉、行政高效的有效辦法,但過猶不及,如果是「苛察」,那麼情況就不同了。就如同雍正特別喜歡監視和控制臣子,連頭天晚上大臣玩馬吊掉了哪張牌都知道,說明領導的注意力和興奮點完全集中在這些細節上,大的、原則性的、提綱挈領的東西反而被忽略掉。舉例來說,寫文章最重要的是立意,是主題,而不是細摳哪個地方究竟應該用逗號還是句號——只要文章有見地,有文采,立意高遠,就算個別標點符號用得值得商榷,也瑕不掩瑜;但哪怕標點符號用的再精準,文章本身沒有思想性和藝術性,恐怕這樣的作品是不值一讀的。不客氣地說,只見樹木不見樹林的做法,是典型的丟了西瓜撿芝麻。申紹勸苻融寬和為政,正是對「好新奇」和「貴苛察」的矯正,即尊重執政規律,保持行政體系的平穩和效率。
有人可能要問,像苻融那樣亂點鴛鴦譜不對,為政是不是就應該「蕭規曹隨」,毫無改變地因襲呢?此言謬也。要知道,為政的目標決定了為政的手段,政績只不過是為政目標的表現,其實質則在於老百姓得到了怎樣的實惠,對政權是否擁護。所以漢文帝和漢景帝以寬和無為實現天下大治,諸葛亮和王猛則通過重整綱紀、加強法制予民以利。雙方的為政手段截然相反,但為政目標是一致的,也都達到了百姓安居樂業、國富民強的效果。曹參之所以對蕭何的政策毫無改變,原因就在於蕭何制定的政策正是解決西漢初年民生凋敝問題的良方,當時對曹參來說,如何執行蕭何的政策,才是為政的關鍵。簡言之,曹參的無為,就是最大最有效的作為,他的舉措最大限度地保證了人民的福祉。
所以作為領導者,為政目標是根本,為政方式則是實現目標的途徑。這也就是說最重要的是以民生為本,然後找到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發展經濟,還是保障平安,諸如此類等等——然後以此為路徑,把事情做好。當然,如何做事情也是一門學問,也需要用心學習掌握。讓我們聽聽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教授的一番高見,或許會有所啟迪。郎教授在上海電視台做的一檔節目中指出,政府的功用就是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設施便利,還是法制良好?是地處樞紐,還是文化氛圍濃厚?在找到自身核心競爭力後,以此為著力點,打造富有自身特點的服務平台——為企業服務,為公眾服務,為社會服務,最終保證社會各個組成部分的良性互動。郎教授舉例指出,如果要建造東方矽谷,最重要的不是蓋幾棟建築——這項工作企業會去做——而是要考慮到,吸引到的高科技人才的子女上學問題如何解決,企業稅收如何優惠?可見,為政態度要端正,提高為政的水平和能力同樣不可忽視。
Ⅸ 讓我感動的歷史人物(作文)700字左右
劉徹
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漢族,是漢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民族英雄。劉徹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子、漢太宗劉恆的孫子、漢太祖劉邦的重孫子。7歲時被冊立為皇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在位期間擊破匈奴、吞並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獨尊儒術,首創年號。他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公元前87年劉徹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謚號「孝武」,廟號世宗。
劉徹生於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1年登基。劉徹的母親王娡進宮前曾嫁作金家婦,生有一女。劉徹的外祖母聽了算命的話,將她從金家帶走,進與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劉徹4歲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3月10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死於後元二年二月丁卯(十四)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 漢武帝開創了西漢王朝最鼎盛繁榮的時期,那一時期亦是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漢武帝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 其在位期間,曾用年號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謚「孝武」,葬於茂陵。 《史記》評敘劉徹「雄才大略」,《謚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國歷史書內,「秦皇漢武」經常互相銜接。今天我們看他的歷史,不能否定他是一個傑出而特殊的人物。他的功業,對中國歷史進程和後來西漢王朝的發展影響深遠。 登基之初,漢武帝繼續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思想上,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當然,漢武帝時期,漢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採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儒為主以法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經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等一系列的發展經濟與民生政策之後,西漢王朝的國力已蒸蒸日上。漢武帝在承襲這些政策同時,積極准備軍事力量的發展。繼位後,先平定南方閩越國的動亂。後開始著手以軍事手段代替帶有屈辱性質的和親政策來徹底解決北方的匈奴的威脅。派名將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收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將當時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陰山甚至更遠。在對匈奴的戰爭同時,採取和平手段和軍事手段使西域諸國臣服。喪失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區後,匈奴王庭遠遷漠北,從此一蹶不振,這就基本解決自西漢初期以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為後來把西域並入中國版圖奠定基礎。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由此而始。
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漢武帝創造了數個第一: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中年劉徹主流文化之正統,在中華傳統文化舞台上獨領風騷兩千餘年,受到歷代統治者所推崇。二、設立中朝 抑制外朝 三、建立年號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四、太初改歷 、五、鹽鐵官營 、六、通西域 中國傳出了冶鐵術、鑿井術、絲綢製造、漆器製造等技術,西方(域)傳入胡(黃)瓜 胡豆 胡麻 石榴胡蘿卜 葡萄 汗血馬 核桃 天馬等。中原大量的絲織品和金屬工具向西輸送,鑄鐵技術,井渠法也傳到西域 歷史意義重大
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開拓者
發動對匈奴戰爭,開拓疆土
漢武帝對外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公元前133年馬邑之戰起結束高祖以來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奴正式宣戰,先後派衛青、霍去病徵伐,解除了匈奴威脅,奪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擴張了西域版圖,將匈奴置於被動稱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漢武帝在發動對匈奴戰爭同時,他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獲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資料,打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進一步加強了與西域的聯系,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豐富了中原的物質生活,並發展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
對東北方和南方用兵
在東北方,他派兵滅衛氏朝鮮(今朝鮮北部),置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漢帝國的版圖至此基本成形。 同時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權歸附漢朝,在西南先後設立了七個郡,其中在今海南島置儋耳郡、珠崖郡,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島與南海諸島的地區。疆土最南端超過今天越南胡志明市,這也使得今天的兩廣地區自秦朝後重歸中國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