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故事關於勇於提出疑問的
敢於質疑的伽利略
1564年2月15日,伽利略出生於義大利的比薩城。他的祖輩是佛羅倫薩的名門貴族,父親是音樂家,作曲家,多才多藝,而且還擅長數學,可是他卻不願意自己的兒子將來成為一名數學家或音樂家,希望他能成為一位醫生。伽利略11歲時,進入佛羅倫薩附近的法洛姆博羅莎經院學校,接受古典教育。孩提時代的伽利略,好奇心極強,喜歡與人辯論,從不滿足別人告訴他的道理,而要自己去探索、去想像。他雖是一個音樂師的兒子,卻從小就對「天空的音樂」感興趣,他父親說他是一個心不在焉的小星象家,說他常常眼裡看見奇象,耳朵里聽見異音。在學校里,當老師在解說拉丁文的介詞,或義大利文的動詞的重要性時,小伽利略的心早就隨著父親給他買的作為生日禮物的那隻小氣球飛到天外去了。他還喜歡製造機械玩具做游戲,他製作了各式各樣的像車、風車、船之類的小玩意兒。
17歲時,伽利略進入了比薩大學學醫。然而,他以後的成就竟與醫學毫無關系。在大學學習期間,他對醫學興味索然,卻迷戀著數學,在他的醫學教科書下藏著歐幾里德和阿基米德的著作,背著人,一心一意地鑽研著數學。空閑時,就用自製的儀器進行自然科學實驗。他深深感到:「數理科學是大自然的語言。」為了學好這種語言,他決意獻出自己的一生。
在學習過程中,伽利略表現出了獨特的引人注目的個性,對任何事物都愛質疑問難。他不但指責學校的教學方法,而且還懷疑教學內容。尤其是對哲學家們所崇奉的那些「絕對真理」,他更想探明它們究竟包含什麼意義,甚至對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主張也提出了質疑。
伽利略的學習動向和實驗活動,引起了學校教授們的不滿,因為一個學生要獨立思考,簡直是不折不扣的異端。教授們宣佈道:「所有科學上的問題都最後而且一勞永逸地被亞里士多德解決了。無論何時,只要誰敢對一條教條式的說法提出異議,教授只需引用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就可以結束爭論。而伽利略卻常常用自己的觀察、實驗來檢驗教授們講授的教條,對於伽利略「膽敢藐視權威」的狂妄舉動,教授們不僅寫信向伽利略的父親告狀,而且拒絕發給伽利略醫學文憑,甚至給他警告處分,因此,伽利略被迫離開了比薩大學,成了一個人所共知的學醫失敗者。
1585年,伽利略回到佛羅倫薩,在家自學數學和物理,潛心攻讀歐幾里德和阿基米德的著作,1586年寫出論文《水秤》,1588年寫出《固體的重心》,從而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1589年,伽利略的母校比薩大學數學教授的席位空缺了,在友人的推薦下,他當上了比薩大學的數學教授。伽利略,這位年僅25歲的教授在完成日常教學工作外,開始鑽研自由落體問題。
當時,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占支配地位,是無容置疑的。亞里士多德認為:不同重量的物體,從高處下降的速度與重量成正比,重的一定較輕的先落地。這個結論到伽利略時差不多近2000年了,還未有人公開懷疑過。物體下落的速度和物體的重量是否有關系:伽利略經過再三的觀察、研究、實驗後,發現如果將兩個不同重量的物體同時從同一高度放下,兩者將會同時落地。於是伽利略大膽地向天經地義的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進行了挑戰。
伽利略提出了嶄新的觀點:輕重不同的物體,如果受空氣的阻力相同,從同一高處下落,應該同時落地。他的創見遭到了比薩大學許多教授們的強烈反對,他們譏笑著說:「除了傻瓜外,沒有人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顆炮彈能以同樣的速度通過空間下降。」他們准備教訓伽利略,迫使他在全體教授和學生們面前承認他的觀點是荒唐的,讓他當眾出醜,永世不得翻身。
對於亞里土多德的信徒們的挑戰,性格倔強的伽利略毫不畏懼,為了判明科學的真偽,他欣然地接受了這個挑戰,決定當眾實驗,讓事實來說話。
公開的「表演」地點在比薩斜塔。1590年的一天清晨,比薩大學的教授們穿著紫色絲絨長袍,整隊走到塔前,洋洋得意地准備看伽利略出醜;學生們和鎮上的市民們,也熙熙攘攘地聚集在比薩斜塔下面,想看個究竟。伽利略和他的助手不慌不忙,神色自如,在眾人一陣陣噓聲中,登上了比薩斜塔。伽利略一隻手拿一個10磅重的鉛球,另一隻手拿著一個1磅重的鉛球。他大聲說道:「下面的人看清,鉛球下來了!」說完,兩手同時松開,把兩只鉛球同時從塔上拋下。圍觀的群眾先是一陣嘲弄的鬨笑,但是奇跡出現了,由塔上同時自然下落的兩只鉛球,同時穿過空中,輕的和重的同時落在地上。眾人吃驚地竊竊私語:「這難道是真的嗎?」頑固的亞里土多德的信徒們,仍不願相信他們的崇拜者——亞里士多德會有錯誤,愚蠢地認為伽利略在鉛球里施了魔術。為了使所有的人信服,伽利略又重復了一次實驗,結果相同。伽利略以雄辯的事實證明「物體下落的速度與物體的重量無關」,從而擊敗了亞里士多德的信徒們。
正是這次聞名史冊的比薩斜塔實驗,第一次動搖了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中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偏見,打破了亞里士多德的神話。後來,伽利略又通過計算,得出了自由落體定律。但是,比薩斜塔實驗卻惹怒了比薩大學的許多權威人士。從此,年輕的科學家受到守舊派的仇視和迫害,伽利略被從比薩大學排擠了出來。
伽利略沒有因此而灰心喪氣,思想仍舊十分活躍。不久,在友人的介紹和幫助下,1592年伽利略被聘為帕多瓦大學的數學教授。帕多瓦大學位於威尼斯水城,是一所學術空氣很濃,而且較為自由的大學,其醫學和數學在歐洲久負盛名。伽利略在這所大學一呆就是18年,這是他科學生命最為活躍的時期。
在這期間,伽利略陸續發表了一些力學、運動學、聲學和光學,以及宇宙體系等方面的著作。同時,他深受帕多瓦大學學生們的愛戴和敬佩,每當他講演時,那個能容納2000多人的講堂就擠得滿滿的,而且許多聽眾是從歐洲各地特意趕來的。
1608年,伽利略從朋友的來信中得知,一位荷蘭眼鏡商人,在製造眼鏡鏡片時,能夠用凸凹鏡片的組合看清遠處的物體。伽利略的好奇心又被撥動了,立即開始鑽研光學和透鏡。他檢查了各種類型鏡片的曲率以及他們彼此的各種組合方式,用准確的數學公式測量出不同曲率和不同組合所引起的視覺上的效果。1609年,他終於研製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放大倍數為32倍的天文望遠鏡。
伽利略最初製造的望遠鏡只能放大物體幾倍,但是這架望遠鏡比港口瞭望員用肉眼觀察可以早兩個小時發現進港的船隻。當伽利略把這架望遠鏡獻給威尼斯總督後,他獲得終身教授的職位,因為對以航海貿易為主的威尼斯來說,望遠鏡的重要性不亞於一支海軍。
1609年8月21日,伽利略興高采烈地邀請他的朋友們登上威尼斯鍾樓的樓頂,向他們展示那架能放大32倍的望遠鏡,讓他們一個接一個地透過他的「魔術放大鏡」往遠處看。朋友們清晰地看見了遠處來往的船隻;遠方山上吃草的羊群;城鎮盡頭教民們在教堂中進進出出;夜間觀天,看見了「遙遠的星宿如在眼前。」這奇特的「魔鏡」轟動了整個歐洲,不久,也傳入中國。
伽利略把這架望遠鏡稱為「我的偵察鏡」,利用它探測廣闊的天空。他晝夜進行觀測,發現了前人未曾發現過的現象:太陽上有黑子;月亮上有隆起的山脈,低窪的平原;木星有4個小衛星繞它旋轉;銀河是由眾多小星群集而成。這是劃時代的偉大發現。他根據自己對星團的觀測,繪制了天文學史上第一批星團圖,出版了《星際使者》一書,向全世界報道了他新穎而富有說服力的觀測結果,比較隱晦地宣傳哥白尼的觀點。
伽利略通過實際觀測和深入研究,認為哥白尼的日心說是完全正確的,托勒密地心說則是荒謬的。為了申明自己的觀點,他寫下了不朽的傑作《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1632年用義大利文在佛羅倫薩出版。在書中,伽利略運用大量事實,以「對話」的形式申述了哥白尼學說的正確性。他說:「哥白尼頭腦之精細和眼光之敏銳要大大超過托勒密,因為托勒密沒有看到的,他都看到了。」這種做法和說法,在哥白尼的學說被教廷正式宣布為「邪說」的專制時代,要冒何等的風險啊!伽利略正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科學勇士。
《對話》問世後,影響極大,受到了全歐洲廣大讀者的贊揚,卻觸怒了當時的羅馬教廷,伽利略的名字被列入羅馬宗教裁判所的黑名單。1632年8月,羅馬宗教裁判所向《對話》的出版商發出通令,禁止出售該書。並傳令伽利略馬上到羅馬受審。
年近七旬的伽利略收到傳訊通知書時,正在病中。醫生寫了證明書:「伽利略生病在床,他可能到不了羅馬,就到另一世界去了。」殘無人道的宗教裁判所竟下令:只要伽利略能勉強行走,就要鎖上鐵鏈,押到羅馬來。1632年底,伽利略在朋友們的攙扶護送下啟程了。他冒著呼嘯的寒風,經歷千辛萬苦,於1633年2月到達羅馬。這位已經半死不活的可憐老人,一到羅馬,立即被監禁了起來。
1633年4月,羅馬宗教裁判所開庭對伽利略進行審訊,以各種方法逼迫伽利略放棄哥白尼學說。審訊持續了好幾個月,伽利略堅持不肯懺悔。裁判所便以火刑威脅,年老多病的伽利略被折磨得精神恍惚,被迫在判決書上簽字,同日心說一刀兩斷。據說,當精疲力竭的伽利略被朋友們攙扶著離開法庭時,嘴裡仍嘰嘰咕咕地嘟囔著:「地球確實是在運轉呀!」最後,羅馬宗教法庭還是判處伽利略終身監禁。
殘酷的精神和肉體上的摧殘,並沒有使伽利略屈服,他的科學大腦一直在無休止地工作著,他說:「我的活動的腦子一直要工作下去。」1636年,他秘密地完成了最後一部著作《關於兩門新科學的討論和數學證明》。此書總結了他自己長期對物理學的研究,其中包括動力學的基礎。書中提供的許多原則和規律,為牛頓運動定律的發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637年,伽利略雙目失明了,再也無法進行科學研究了,他痛苦地對朋友說:「在最後的日子再也看不到光明了,以致這天空、這大地、這由於我的驚人的發現和清晰證明後比以前智者所相信的世界擴大了百倍的宇宙,對我來說,這時已變得如此狹小,只能留在我自己的感覺中了。」
1642年1月8日,伽利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含冤去世。終年78歲。1737年,義大利國民為了紀念這位不幸的先驅者,把他的墳墓安置在佛羅倫薩的克洛齊教堂,以示懷念。1980年10月,一個由世界著名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在羅馬成立,重新審理「伽利略案件」,為沉冤300多年的伽利略昭雪平反。歷史終於顯示了它的公正,伽利略終於恢復了他的清白,如他地下有知,該是可以感到欣慰了。
⑵ 善於聽取他人意見的歷史故事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及翻譯)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翻譯 鄒忌身高八尺多,形體容貌光艷美麗。一天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同城北徐公比,誰漂亮?」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哪裡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漂亮,就又問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誰漂亮?」妾說:「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鄒忌同他坐著閑聊,鄒忌又問他:「我同徐公比,誰漂亮?」客人說:「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鏡子看看自己,覺得自己遠遠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著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漂亮,是偏愛我;妾認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漂亮,是想有求於我。」 於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於我,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妃子、近臣沒有誰不偏愛您,朝中的大臣沒有誰不害怕您,全國范圍內的人沒有誰不有求於您:由此看來,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齊威王說:「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受上等獎賞;書面勸諫我的,受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並能傳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獎賞。」 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諫,宮門前庭院內人多得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後,還不時地有人偶然來進諫;滿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就是所謂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⑶ 有關善於承認錯誤,善於道歉的歷史故事
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一個足智多謀的上大夫藺相如,還有一個英勇善戰的大將軍廉頗。有一年,秦王邀請趙王到澠池相會。酒宴上,秦王請趙王彈瑟。趙王彈了一曲。
作陪的藺相如心想,必須為趙王爭回面子,於是捧起一個缸,走到秦王面前說:「大王擅長秦樂,請大王一擊,以相娛樂。」在藺相如的強逼下,秦王勉強在缸上擊了一下。秦國的大臣氣得大叫:「請趙國割讓出十五座城作為向秦王的獻禮!」藺相如也高喊:「請秦國把首都咸陽作為向趙王的獻禮!」秦國始終沒能佔到半點便宜。事後,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大夫。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人說:「我出生入死,立了許多戰功,而藺相如只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官居我之上。倘若給我遇見,我一定要當面羞辱他。」藺相如聽說以後處處忍讓,上朝的日子故意裝病在家,以免與廉頗引起爭執。
有一天,藺相如出門,遠遠看見廉頗的馬車迎面駛來,他吩咐僕人把車子調轉方向,避開廉頗。身邊的人都說他太膽小了,藺相如一笑,問大家:「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哪個厲害?」大家異口同聲地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啦。」藺相如又道:「我敢在秦國當眾呵斥秦王,又怎會偏偏怕廉將軍呢?只是我想到,強秦不敢侵趙,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我們兩人要是爭鬥起來,敵人就要來鑽空子。我不能忘掉國家的安危啊!」
這些話傳到廉頗的耳朵里,廉頗很慚愧,於是光著脊背,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請罪。
⑷ 讀書善於發問名人故事
伽利略是義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的貢獻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現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的等時性、拋物運動規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非常好奇,也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行星為什麼不沿著直線前進?」一類的問題,有的老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游歷,他就准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這一次可好了,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於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並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關於杠桿、浮體比重等理論。
⑸ 有善於發問,不斷探索的精神的名人的故事
惠司頓(18世紀英國劍橋大學數學教授、牛頓的接班人)
惠司頓說:「天文學和我們的數學,都有證明聖經記載的正確無誤。最古的最可信的歷史記載,都證明聖經確實可信。我們越加研究,聖經記載便越顯確實:一切難題,便益易冰消。猶太人雖憎恨先知,迫害先知,但不能不信他們是神的先知,不能不信他們所寫的乃是出自神的默示。猶太民族過去和現在的遭遇和境況,便足以證明聖經里先知的預言和神的律法之真實不虛。基督教會,過去和現在的境況,便是證明先知預言和福音的真實可信。聖經的作者們,雖所生的時代不同,空間不同,但都異曲同工,寫出一個偉大的計劃,就是神救世的計劃。這個計劃,完全是真神的奇妙作為,救主的偉大恩功,絕非人的行為,我們只有信奉歸依才能得救。聖經歷史的記載,絕無絲毫捏造虛構,比任何歷史更為真實、公正,而信實可靠。而且聖經的預言,已逐步應驗,絲毫不差。」「相信耶穌是惟一的真理,任何反對相信耶穌的制度和宗教,絕難有絲毫存在的價值。相信耶穌為顛撲不破的真理,事理昭彰,實毋庸置疑。我只有心悅誠服,信奉此真神的啟示。」
威廉·赫歇耳(英國籍德國人,天文學家、英國皇家學會第一任會長、宮廷天文學家)
威廉·赫歇耳發現了雙星和天王星,他是恆星天文學的創始人。宇宙的奇妙使他敬畏神,他常說宇宙是神精巧傑作的證據,證據是那樣明顯,以致他認為,不信神的天文學家的神經一定有點問題。
范伯朗
范伯朗(又譯「馮布勞恩」),是美國籍德國人,現代火箭專家、美國太空研究院總負責人和物理學博士。他被譽為「現代航空之父」、「火箭之父」和「現代的哥倫布」,為人類在月球登陸作出了貢獻。范伯朗不僅是位超級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更是位有堅定信仰的基督徒,他深信神是萬物的創造者。他在美國費城的一次研究人類社會實質的演講會上說:「宇宙萬象之偉大,只有證實我們所信的創造主的存在」。「創造主所顯示的榮耀,使我們感到還有無窮的奧妙,而其中所隱藏的真理,更需要科學一一去探究。
倫 琴
倫琴是德國的物理學家、哲學博士。他發現倫琴射線(X射線,俗稱X光)。他因發現X光,於190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世界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人。這種光有非常強的穿透力,倫琴就根據《聖經》希伯來書4:12,取希臘文「基督」的第一個字母X為名,稱為X光,即基督之光,這是多麼有意義的命名。倫琴非常謙虛,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而以基督的名字命名,為的是榮耀主的名。
⑹ 誰有名人善於提問的故事和疑問的名言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人非生而知者,孰能無惑?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周總理回答記者問
1.一位西方記者問周總理:「請問總理先生,現在的中國有沒有妓女?」不少人納悶:怎麼提這種問題?大家都關注周總理怎樣回答。周總理肯定地說:「有!」 全場嘩然,議論紛紛。周總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補充說了一句:「中國的妓女在我國台灣省。」頓時掌聲雷動。
--------這位記者的提問是非常陰毒的,他設計了一個圈套給周總理鑽。中國解放以後封閉了內地所有的妓院,原來的妓女經過改造都已經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位記者想:問「中國有沒有妓女」這個問題,你周恩來一定會說「沒有」。一旦你真的這樣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會緊接著說「台灣有妓女」,這個時候你總不能說「台灣不是中國的領土」。這個提問的陰毒就在這里。當然周總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倆,這樣回答既識破了分裂中國領土的險惡用心,也反襯出大陸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台灣的對比。哎呀,周總理考慮問題周密細致,同時又那麼快速反應,你不佩服他也難啊!
2.外國記者不懷好意問周恩來總理:「在你們中國,明明是人走的路為什麼卻要叫『馬路』呢?」周總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
--------這位記者的用意是把中國人比作牛馬,和牲口走一樣的路。如果你真的從「馬路」這種叫法的來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確也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周總理把「馬路」的「馬」解釋成馬克思主義,恐怕是這位記者始料不及的。
3.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名官員當著周總理的面說:「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 此語一出,話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
-------美國官員的話里顯然包含著對中國人的極大侮辱。在場的中國工作人員都十分氣憤,但囿於外交場合難以強烈斥責對方的無禮。如果忍氣吞聲,聽任對方的羞辱,那麼國威何在?周總理的回答讓美國人領教了什麼叫做柔中帶剛,最終尷尬、窘迫的是美國人自己。
4.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總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那記者便以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後,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不受祿,就拒收。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什麼叫自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就是一個典型事例。這位記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總理:你們中國人怎麼連好一點的鋼筆都不能生產,還要從我們美國進口。結果周總理說這是朝鮮戰場的戰利品,反而使這位記者丟盡顏面。也是,想和周總理較勁,門都沒有。
5.一個西方記者說:「請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周恩來委婉地說:「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資金嘛?有18元8角8分。」當他看到眾人不解的樣子,又解釋說:「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面額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角、5分、2分、1分的10種主輔人民幣,合計為18元8角8分……」
-------周總理舉行記者招待會,介紹我國建設成就。這位記者提出這樣的問題,有兩種可能性,一個是嘲笑中國窮,實力差,國庫空虛;一個是想刺探中國的經濟情報。周總理在高級外交場合,同樣顯示出機智過人的幽默風度,讓人折服。你說這樣的問題事先怎麼准備,沒有雄辯的口才和飛速的思維怎麼可能做到?
⑺ 關於「問答」的歷史故事
成功: 1李斯《諫逐客書》
2 觸龍《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
3伍舉 有名的成語「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出處。
4諸葛亮 進諫劉備聯吳
5趙普 宋太祖時宰相,進諫太祖削將之兵權。
6耶律齊 進諫成吉思汗採納漢文化。
觸龍《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
趙太後新掌權,秦國猛烈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說:「必須用長安君作為人質,才出兵。」趙太後不同意,大臣極力勸諫。太後明確告訴左右:「有再說讓長安君做人質的,我老婆子一定朝他的臉吐唾沫。」
左師觸龍說希望謁見太後。太後怒容滿面地等待他。觸龍進來後慢步走向太後,到了跟前請罪說:「老臣腳有病,已經喪失了快跑的能力,好久沒能來謁見了,私下裡原諒自己,可是怕太後玉體偶有欠安,所以很想來看看太後。」太後說:「我老婆子行動全靠手推車。」觸龍說:「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後說:「就靠喝點粥罷了。」觸龍說:「老臣現在胃口很不好,就自己堅持著步行,每天走三四里,稍為增進一點食慾,對身體也能有所調劑。」太後說:「我老婆子可做不到。」太後的臉色稍為和緩些了。
左師公說:「老臣的劣子舒祺,年紀最小,不成才。臣子老了,偏偏愛憐他。希望能派他到侍衛隊里湊個數,來保衛王宮。所以冒著死罪來稟告您。」太後說:「一定同意您的。年紀多大了?」回答說:「十五歲了。雖然還小,希望在老臣沒死的時候先拜託給太後。」太後說:「做父親的也愛憐他的小兒子嗎?」回答說:「比做母親的更愛。」太後笑道:「婦道人家特別喜愛小兒子。」回答說:「老臣個人的看法,老太後愛女兒燕後,要勝過長安君。」太後說:「您錯了,比不上對長安君愛得深。」左師公說:「父母愛子女,就要為他們考慮得深遠一點。老太後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抱著她的腳為她哭泣,是想到可憐她要遠去,也是夠傷心的了。送走以後,並不是不想念她,每逢祭祀一定為她祈禱,祈禱說:『一定別讓她回來啊!』難道不是從長遠考慮,希望她有了子孫可以代代相繼在燕國為王嗎?」太後說:「是這樣。」左師公說:「從現在往上數三世,到趙氏建立趙國的時候,趙國君主的子孫凡被封侯的,他們的後代還有能繼承爵位的嗎?」太後說:「沒有。」左師公說:「不只是趙國,其他諸侯國的子孫有嗎?」太後說:「我老婆子沒聽說過。」左師公說:「這是他們近的災禍及於自身,遠的及於他們的子孫。難道是君王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地位高人一等卻沒什麼功績,俸祿特別優厚卻未嘗有所操勞,而金玉珠寶卻擁有很多。現在老太後給長安君以高位,把富裕肥沃的地方封給他,又賜予他大量珍寶,卻不曾想到目前使他對國家做出功績。有朝一日太後百年了,長安君在趙國憑什麼使自己安身立足呢?老臣認為老太後為長安君考慮得太短淺了,所以我以為你愛他不如愛燕後。」太後說:「行啊。任憑你派遣他到什麼地方去。」於是為長安君套馬備車一百乘,到齊國去作人質,齊國就出兵了。
子義聽到這件事說:「君王的兒子,有著骨肉之親,尚且不能依靠沒功勛的高位,沒勞績的俸祿,而佔有著金玉珍寶等貴重的東西,更何況作臣子的呢?」
⑻ 誰能告訴我關於中外名人善於發現問題、獨立思考的故事
伽利略的故事
伽利略1564年生於義大利的比薩城,就在著名的比薩斜塔旁邊。他的父親是個破產貴族。當伽利略來到人世時,他的家庭已經很窮了。17歲那一年,伽利略考進了比薩大學。在大學里,伽利略不僅努力學習,而且喜歡向老師提出問題。哪怕是人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一些現象,他也要打破砂鍋問(紋)到底,弄個一清二楚。
眼睛盯著天花板
有一次,他站在比薩的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著天花板,一動也不動。他在干什麼呢?原來,他用右手按左手的脈搏,看著天花板上來回搖擺的燈。他發現,這燈的擺動雖然是越來越弱,以至每一次擺動的距離漸漸縮短,但是,每一次搖擺需要的時間卻是一樣的。於是,伽利略做了一個適當長度的擺錘,測量了脈搏的速度和均勻度。從這里,他找到了擺的規律。鍾就是根據他發現的這個規律製造出來的。
失學了就努力自學
家庭生活的貧困,使伽利略不得不提前離開大學。失學後,伽利略仍舊在家裡刻苦鑽研數學。由於他的不斷努力,在數學的研究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同時,他還發明了一種比重秤,寫了一篇論文,題目為《固體的重心》。此時,21歲的伽利略已經名聞全國,人們稱他為「當代的阿基米德」。在他25歲那年,比薩大學破例聘他當了數學教授。
舉世聞名的落體實驗
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樣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體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說,10千克重的物體,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體快10倍。
1700多年前以來,人們一直把這個違背自然規律的學說當成不可懷疑的真理。年輕的伽利略根據自己的經驗推理,大膽地對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提出了疑問。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親自動手做一次實驗。他選擇了比薩斜塔作實驗場。這一天,他帶了兩個大小一樣但重量不等的鐵球,一個重100磅,是實心的;另一個重1磅,是空心的。伽利略站在比薩斜塔上面,望著塔下。塔下面站滿了前來觀看的人,大家議論紛紛。有人諷刺說:「這個小夥子的神經一定是有病了!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不會有錯的!」實驗開始了,伽利略兩手各拿一個鐵球,大聲喊道:「下面的人們,你們看清楚,鐵球就要落下去了。」說完,他把兩手同時張開。人們看到,兩個鐵球平行下落,幾乎同時落到了地面上。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伽伸利略的試驗,揭開了落體運動的秘密,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學說。這個實驗在物理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製成了第一架望遠鏡
哥白尼是波蘭傑出的天文學家,他經過40年的天文觀測,提出了「日心說」的理論。他認為宇宙的中心是太陽,而不是地球。地球是一個普通的行星,它在自轉的同時還環繞太陽公轉。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說」。1608年6月的一天,伽利略找來一段空管子,一頭嵌了一片凸面鏡,另一頭嵌了一片凹面鏡,做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天文望遠鏡。實驗證明,它可以把原來的物體放大3倍。伽利略沒有滿足,他進一步改進,又做了一個。他帶著這個望遠鏡跑到海邊,只見茫茫大海波濤翻滾,看不見一條船。可是,當他拿起望遠鏡往遠處再看時,一條船正從遠處向岸邊駛來。實踐證明,它可以放大8倍。伽利略不斷地改進和製造著,最後,他的望遠鏡可以將原物放大32倍。
證實哥白尼的「日心說」
每天晚上,伽利略都有用自己的望遠鏡觀看月亮。他看到了月亮上的高山、深谷,還有火山的裂痕。後來又開始觀看太空,探索宇宙的奧秘。他發現,銀河是由許多小星星匯集而成的。他還發現,太陽裡面有黑斑,這些黑斑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化。因此他斷定,太陽本身也在自轉。伽利略埋頭觀察,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地球在圍著太陽轉,而太陽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恆星,從而證明了哥白尼學說的正確。1610年,伽利略出版了著名的《星空使者》。人們佩服地說:「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伽利略發現了新宇宙。」
牛頓的故事
被譽為近代科學的開創者牛頓,在科學上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的三大成就——光的分析、萬有引力定律和微積分學,對現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牛頓為什麼能在科學上獲得巨大成就?他怎樣由一個平常的人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不禁要聯想到他刻苦學習和勤奮工作的幾個故事。
「我一定要超過他!」
一談到牛頓,人們可能認為他小時候一定是個「神童」、「天才」、有著非凡的智力。其實不然,牛頓童年身體瘦弱,頭腦並不聰明。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在班裡的學習成績屬於次等。但他的興趣卻是廣泛的,游戲的本領也比一般兒童高。平時他愛好製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他精心製作的一隻水鍾,計時較准確,得到了人們的贊許。
有時,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上升的力升入空中。發光的燈籠在空中流動,人們大驚,以為是出現了彗星。盡管如此,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常受到歧視。
當時,封建社會的英國等級制度很嚴重,中小學里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歧視學習差的同學。有一次課間游戲,大家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一腳,並罵他笨蛋。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刺激,憤怒極了。他想,我倆都是學生,我為什麼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過他!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勤思。
經過刻苦鑽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
籬笆下的樂趣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的家境是清貧的。他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與困苦的境遇作過頑強的斗爭。牛頓少年時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頓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國一個普通農民的家裡。在牛頓出生前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在他兩歲那年改嫁了。當牛頓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繼父不幸故去了,母親回到家鄉,牛頓被迫休學回家,幫助母親種田過日子。母親想培養他獨立謀生,要他經營農產品的買賣。
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多麼不願意離開心愛的學校啊!他傷心地哭鬧了幾次,母親始終沒有回心轉意,最後只得違心地按母親的意願去學習經商。每天一早,他跟一個老僕人到十幾里外的大鎮子去做買賣。牛頓非常不喜歡經商,把一切事務都交託老僕人經辦,自己卻偷偷跑到一個地方去讀書。
時光漸漸流逝,牛頓越發對經商感到厭惡,心裡所喜歡的只是讀書。後來,牛頓索性不去鎮里營商了,僅囑老僕人獨去。怕家裡人發覺,他每天與老僕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個籬笆下讀書。每當下午老僕人歸來時,再一同回家。
這樣,日復一日,籬笆下的讀書生活倒也其樂無窮。一天,他正在籬笆下興致勃勃地讀書,趕巧被過路的舅舅看見。舅舅一看這個情景,很是生氣,大聲責罵他不務正業;把牛頓的書搶了過來。舅舅一看他所讀的是數學書,上面畫著種種記號,心裡受到感動。舅舅一把抱住牛頓,激動地說:「孩子,就按你的志向發展吧,你的正道應該是讀書。」
回到家裡後,舅舅竭力勸說牛頓的母親,讓牛頓棄商就學。在舅舅的幫助下,牛頓如願以償地復學了。
在暴風中研究和計算風力
時間對人是一視同仁的,給人以同等的量,但人對時間的利用不同,而所得的知識也大不一樣。
牛頓十六歲時數學知識還很膚淺,對高深的數學知識甚至可以說是不懂。「知識在於積累,聰明來自學習」。牛頓下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數學的高峰。在基礎差的不利條件下,牛頓能正確認識自己,知難而進。他從基礎知識、基本公式重新學起,扎扎實實、步步推進。他研究完了歐幾里德幾何學後,又研究笛卡兒幾何學,對比之下覺得歐幾里德幾何學膚淺,便悉心鑽研笛氏
幾何學,直到掌握要領、融會貫通。遂之發明了代數二項式定理。傳說中牛頓「大暴風中算風力」的佳話,可為牛頓身體力學的佐證。有一天,天刮著大風暴。風撒野地呼號著,塵土飛揚,迷迷漫漫,使人難以睜眼。牛頓認為這是個准確地研究和計算風力的好機會。於是,便拿著用具,獨自在暴風中來回奔走。他踉踉蹌蹌、吃力地測量著。幾次沙塵迷了眼睛,幾次風吹走了算紙,幾次風使他不得不暫停工作,但都沒有動搖他求知的慾望。他一遍又一遍,終於求得了正確的數據。他快樂極了,急忙跑回家去,繼續進行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經過勤奮學習,牛頓為自己的科學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不久,牛頓的數學高塔就建成了,二十二歲時發明了微分學,二十三歲時發明了積分學,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萬有引力和光的秘密
牛頓二十三歲時,鼠疫流行於倫敦。劍橋大學為預防學生受傳染,通告學生休學回家避疫,學校暫時關閉。牛頓回到故鄉林肯郡鄉下。在鄉下度過的休學日子裡,他從沒間斷過學習和研究。萬有引力、微積分、光的分析等發明的基礎工作,都是這個期間完成的。
那時,鄉下的孩子是常常用投石器打幾個轉轉之後,把石拋得很遠。他們還可以把一桶牛奶用力從頭上轉過,而牛奶不掉下來。
這些事實使他懷疑起來:「什麼力量使投石器裡面的石頭,以及水桶里的牛奶不掉下來呢?對於這個問題,他曾想到刻卜勒和伽利略的思想。他從浩瀚的宇宙太空,周行不息的行星,廣寒的月球,直至龐大的地球,進而想到這些龐然大物之間力的相互作用。這時,牛頓一頭扎進「引力」的計算和驗證中了。牛頓計劃用這個原理驗證太陽系各行星的行動規律。他首先推求月球距
地球的距離,由於引用的資料數據不正確,計算的結果錯了。因為依理推算月球圍繞地球轉,每分鍾的向心加速度應是十六英尺,但據推算僅得十三點九英尺。在失敗的困境中,牛頓毫不灰心和氣餒,反而以更大的努力進行辛勤地研究。整整經過了七個春秋寒暑,到三十歲時終於把舉世聞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全面證明出來,奠定了理論天文學、天體力學的基礎。
這時期牛頓還對光學進行了研究,發現了顏色的根源。一次,他在用自製望遠鏡觀察天體時,無論怎樣調整鏡片,視點總是不清楚。他想,這可能與光線的折光有關。接著就實驗起來。他在暗室的窗戶上留一個小圓孔用來透光,在室內窗孔後放一個三棱鏡,在三棱鏡後掛好白屏接受通過三棱鏡折進的光。結果,大出意外,牛頓驚異地看到,白屏上所接受的折光呈橢圓形,兩端
現出多彩的顏色來。對這個奇異的現象,牛頓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得知光受折射後,太陽的白光散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因此,白光(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光線匯合而成。自然界雨後天晴,陽光經過天空中余圍的雨滴的折射、反射,形成五彩繽紛的虹霓,正是這個道理。
經過進一步研究,牛頓指出世界萬物所以有顏色,並非其自身有顏色。太陽普照萬物,各物體只吸收它所接受的顏色,而將它所不能接受的顏色反射出來。這反射出來的顏色就是人們見到的各種物體的顏色。這一學說准確地道出顏色的根源,世界上自古以來所出現的各種顏色學說都被它所推翻。
牛頓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早年苦學所打下的深厚數學基礎起了重要作用。
進入忘我的境界
在一個崎嶇的山路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牽著一匹馬在緩緩登山。人在前面慢慢地走,馬在後面一步步地跟,山谷中響著單調的馬蹄聲。走啊,走啊,馬突然脫韁而跑,老人由於沉浸在極度的思索之中,竟沒有發覺。老人依然不畏艱難地登著山,手裡還牽著那根馬韁繩。當他登到較平坦的地方想要騎馬時一拉韁繩,拽到面前的只是一根繩,回頭一看馬早已沒有了。
牛頓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時間鍛煉身體外,大部分時間是在書房裡度過的。一次,在書房中,他一邊思考著問題,一邊在煮雞蛋。苦苦地思索,簡直使他痴呆。突然,鍋里的水沸騰了,趕忙掀鍋一看,「啊!」他驚叫起來,鍋里煮的卻是一塊懷表。原來他考慮問題時竟心不在焉地隨手把懷表當做雞蛋放在鍋里了。
還有一次,牛頓邀請一位朋友到他家吃午飯。他研究科學入了迷,把這件事忘掉了。他的傭人照例只准備了牛頓個人吃的午飯。臨近中午,客人應邀而來。客人看見牛頓正在埋頭計算問題,桌上、床上擺著稿紙、書籍。看到這種情形,客人沒有打攪牛頓,見桌上擺著飯菜,以為是給他准備的,便坐下吃了起來。吃完後就悄悄地走了。當牛頓把題計算完了,走到餐桌旁准備吃午
飯時,看見盤子里吃過的雞骨頭,恍然大悟地說:「我以為我沒有吃飯呢,我還是吃了。」
這些故事究竟是真是假,並不關重要,不過表明了牛頓是一個怎樣沉思默想,不修邊幅,虛己斂容的人,他對科學極度的專心,總是想著星辰的旋轉,宇宙的變化,而進入了忘我的境界。
謙虛謹慎、一絲不苟的學風
「寬闊的河流平靜,學識淵博的人謙虛。」凡是對人類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偉大人物,都有謙虛的美德。牛頓每當在科學上獲得偉大成就時,從不沾沾自喜,自以為很了不起,急忙出版著作,以揚名於世。
當牛頓費盡心血算出「萬有引力定律」後,沒有急於發表。而是繼續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數年,研究了數年,埋頭於數字計算之中,從未對任何人講過一句。後來,牛頓的朋友,大天文學家哈雷(彗星的發現者),在證明一個關於行星軌道的規律遇到困難時,專程登門請教牛頓。牛頓把自己關於計算「萬有引力」的書稿交給哈雷看。哈雷看後才知道他所要請教的問題,正是牛頓
早已解決、早已算好了的問題,心裡欽羨不已。
在一六八四年十一月某一天,哈雷又到牛頓的寓所拜訪。當談到有關天文學的學術問題時,牛頓拿出寫好的關於論證「萬有引力」的論文,請哈雷提意見。哈雷看後,對這一巨著感到非常驚訝。他欣喜地對牛頓說:「這真是偉大的論證、偉大的著作!」他再三奉勸牛頓盡快發表這部偉大著作,以造福於人類。可是牛頓沒有聽信朋友的好意勸告,輕易地發表自己的著作。而是經
過長時間的一絲不苟的反復驗證和計算,確認正確無誤後,才於一六八七年七月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於世。
牛頓是個十分謙虛的人,從不自高自大。曾經有人問牛頓:「你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牛頓回答說:「假如我有一點微小成就的話,沒有其它秘訣,唯有勤奮而已。」他又說:「假如我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這些話多麼意味深長啊!它生動地道出牛頓獲得巨大成就的奧妙所在,這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獻身的精神,勤奮地創造,開辟出科
學的新天地。
李嘉誠
他獲得2000年國際傑出企業家大獎;
他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巨子;
他是潮人的驕傲
李嘉誠這個名字,自70年代以來一直震撼著世界,特別是地產界和金融界。李嘉誠這個名字,對於香港人來說更意味著是財富。李嘉誠刻苦誠實、孜孜不倦的個人奮斗精神,和獨到的判斷力、果敢的決策力以及善於用人,構成了成功的因素。於是他也擁有了「超人李」、「大哥誠」、「塑膠花大王」、「地產猛龍」、「地產大王」等稱號。
李嘉誠出生於潮州城面線巷內的書香之家,自幼聰穎超脫,學習勤奮。1939年,日寇侵佔潮汕便隨父母流落香港,飽嘗了戰亂、貧窮、飢饉之苦,也培養了吃苦耐勞、奮發圖強的精神。1950年,22歲的李嘉誠先生就以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命名,初創了「長江塑膠廠」表達了他的赤子之心。經過數十年的努力,1988年他已擁有「長實」、「和黃」、「港燈」等五大公司,100多家附屬公司和50多家聯營公司,形成資金雄厚、實力強大的李氏「經濟王國」。2000年,他本人成為全球五大富豪之一。李先生已從面線巷走向世界,地位如此顯赫但他並沒有因此不可一世、頤指氣使,依然是那樣的謙遜、平和。有一次,李先生參加汕頭大學的奠基典禮,本來,他作為汕大創建人,應是當之無愧地在貴賓簽名冊首頁上寫下他的名字,但李先生沒有這樣,而將自己的名字簽在第三頁上。在這次宴會中,他不論地位高低,都跟每一位賓客敬酒、握手、交談,的確沒有讓人產生「隔離感」。李嘉誠先生已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巨富,但他並不驕奢淫逸、大肆揮霍,依然是堅持以儉養德、養廉、養身,淡泊寧靜、朴實無華。
更令人欽佩的是,李嘉誠先生雖已功成名就,但仍不忘祖國、故鄉。他曾充滿感情地說:「本人旅居香港數十年,無日不懷念國家,思念故里」,「作為炎黃子孫,必須奮斗自強,發達不忘家國,來日以報效桑梓」。李先生深知:「教育的重要,實關系於國家的強弱,社會的興衰,以及時代的進退」,而擁有萬余平方公裡面積,上千萬人口的潮汕地區,在八十年代前尚未有一所高等學府,不能不說是一樁憾事。為此,他從1980年開始,便開始出資創辦汕頭大學,到去年底為止,共捐資12億多元,已建成36萬平方米的校舍,設立了文、理、工、醫、法、商等9個學院、16個學系,為國家,為潮汕地區輸送了一批批人才。在去年召開的汕頭大學第五屆校董會上,李先生虛懷若谷地對在汕大成長的每一位同仁再三表示衷心的敬意和感謝。在此,不禁想起李先生曾經在汕大講的一句話:「成就加上謙虛,才最難能可貴」。
李嘉誠的人格挽救力是崇高的,他取得的成就更是任何人都望塵莫及的。2000年6月,他獲得了2000年國際傑出企業家大獎,李嘉誠先生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位華人企業家。大獎提名委員會主席弗雷澤先生在頒獎時說:李嘉誠先生在全球的商業地位顯赫,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企業家之一,他獲得此獎是名至實歸。
這位偉大的企業家,盡管獲得無數殊榮,他依然把自己作為一個平常人,一個市民和一個商人,並盡一切所能來報務社會,幾十年來,他向各界捐款逾38億港元。用他的話說:「如果我們只是一味追求金錢和權力,而置人類高尚情操於不顧的話,那麼,一切進步及財富創造都將變得毫無意義」。
⑼ 古今中外哪些故事是善於動腦,勤於思考
善於動腦,勤於思考的故事:
1、司馬光砸缸
有一次,司馬光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捉迷藏。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命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想了想,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裡面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
2、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1665至1667年間,牛頓已在思考引力的問題。一天傍晚,他坐在蘋果樹下乘涼,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他忽然想到:為什麼蘋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飛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和開普勒的三定律,進而思考:行星為何繞著太陽而不脫離?行星速度為何距太陽近就快,遠就慢?離太陽越遠的行星,為何運行周期就越長?牛頓認為它們的根本原因是太陽具有巨大無比的吸引力。
經過一系列的實驗、觀測和演算,牛頓發現太陽的引力與它巨大的質量密切相關。牛頓進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規律:凡物體都有吸引力;質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間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這就是經典力學中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
3、 伽利略發現鍾擺原理
有一次,他站在比薩的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著天花板,一動也不動。他在干什麼呢?原來,他用右手按左手的脈搏,看著天花板上來回搖擺的燈。他發現,這燈的擺動雖然是越來越弱,以至每一次擺動的距離漸漸縮短,但是,每一次搖擺需要的時間卻是一樣的。於是,伽利略做了一個適當長度的擺錘,測量了脈搏的速度和均勻度。從這里,他找到了擺的規律。鍾就是根據他發現的這個規律製造出來的。
4、少年華佗拜師
華佗從小愛好讀書,富有鑽研精神,對醫學饒有興趣。在母親的教育下,小華佗立志不圖官位,願為良醫,以救民濟世為本。
後來,母親得了一種奇怪的病,忽冷忽熱,周身疼痛,皮肉腫脹。華佗請來很有名氣的大夫治病,也不見成效。母親病故前對華佗說:「孩子,記住你的父母都是被這種古怪的病折磨死的。我希望你早日學成醫術,好讓百姓少受疾病之苦!」
母親的去世激發了華佗發憤學醫、普濟眾生的決心。他來到城裡,要拜父親的生前好友蔡醫生為師學醫。蔡醫生開始不想收華佗為徒,可是一想,華佗父親生前是自己的老朋友,朋友一死,轉眼不認人,也太不講情義了。
所以,他想考考華佗,如果他是一塊做醫生的料,就收;不行,就不收。
蔡醫生主意已定。他見幾位徒弟正在院子里採桑葉,而最高處枝條上的桑葉夠不著,便向華佗說:「一你能設法把最高的桑葉採下來嗎?」華佗說:「能。」他叫人取了根繩子,拴上塊小石子,只一拋,繩子拋過枝條,樹枝被壓下來,桑葉就採到了。蔡醫生又看見兩只山羊在斗架,眼都斗紅了,誰也拉個開,就說:「華佗,你能把這兩只山羊拉開嗎?」華佗又說:「能。」
只見他拔來兩把鮮草,放在羊的旁邊,斗架的羊早就斗餓了,一見鮮草,忙著搶草吃,自然散開不鬥了。
蔡醫生見華佗如此聰明,就收他為徒。後來華佗跟隨師父刻苦鑽研,注重實踐,終於成為被人擁戴的一代名醫。
⑽ 科學家善於發現問題獨立思考的故事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晚年住在美國普林頓一所簡朴的木板房子里。鄰居有個十一二歲的小女孩,放學後,時常來看望這位白發蒼蒼的科學家。愛因斯坦非常疼愛她,經常檢查她的功課和作業。有一次,孩子拉著他的手親昵地問:「愛因斯坦爺爺,這道題怎麼做?」愛因斯坦和藹地說:「孩子,要學會思考,不要一碰到困難就向別人伸手。」有時,愛因斯坦對小女孩稍加啟發地說:「我給你指個方向,不過,答案還得用你的頭腦去找!」
愛因斯坦爺爺正是憑著這種精神成了一位傑出的科學家。當人們贊譽他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時,他笑著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