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秦朝統一的過程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韓國降將內史騰率秦軍滅韓國,俘韓王安,韓亡。所得韓地置潁川郡。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國大將軍王翦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置邯鄲郡、鉅鹿郡、太原郡。 趙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秦舞陽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喜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軍王翦之子王賁率領10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3個月後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同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渡過淮水,圍攻楚國都城壽春。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軍鬥志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佔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人復立昌平君為王。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置會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趙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秦始皇於代地設置雁門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亡。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當時還有衛國作為附庸存在,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被廢 。
(1)秦統一過程中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秦朝統一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漢族統一國家開始了。這是古代歷史上特殊的偉大事件。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在幅員遼闊的統治區域內,創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器械同量,同書文字。」
秦始皇以戰國時期秦國官制為基礎,把官制加以調整和擴充,建成一套適應統一國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機構。在這個機構中,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僕等。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即三公九卿制,互相沒有統屬關系,由皇帝掌握最終決斷權。
⑵ 秦崛起到統一的重大歷史事件
2017年1月7日至8日,由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文化研究會、西北大學歷史學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中國史研究》雜志社、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秦統一及其歷史意義再研究」課題組聯合主辦的「秦的崛起與秦的統一」學術論壇在西北大學召開。全國高校及科研院所的5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學術論壇。論壇圍繞秦的崛起與秦的統一,秦史研究的新主題、新視角、新方法,林劍鳴教授與秦史研究等主題展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副院長田靜以及業務幹部張衛星、史黨社、朱思紅、陳洪、李宇、張寧、付建等參加了學術論壇並發言。
7日上午,論壇舉行開幕式,秦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彭衛、《中國史研究》雜志社主任邵蓓、西北大學歷史學院院長陳峰、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院長陳洪海先後致辭,從不同角度總結林先生的治學特點和學術貢獻,表達深切的緬懷之情。開幕式後,有11位代表結合論壇主題作了精彩的大會發言。下午,大會根據論文研究方向分為兩組進行小組學術討論。8日,代表們前往秦漢櫟陽城址考古工地進行考察。此次論壇內容豐富,主題多樣,經大會發言、小組討論、遺址考察而圓滿結束。
秦陵博物院作為學術論壇的主辦方之一和秦文化研究中心,十分珍惜此次學習交流的機會,先後有十餘人提交論文,張衛星、史黨社分別以《秦始皇陵考古新動態》和《<秦史稿>新評》為題,匯報了近年來秦陵考古工作的新成果,重新評價了林劍鳴先生的《秦史稿》,提出我們需要怎麼樣的一部新秦史,發言的內容引起了與會學者的強烈關注和深入思考。田靜提交《林劍鳴先生與秦俑學研究》參加「林劍鳴教授與秦史研究」的小組討論並發言。
林劍鳴先生1961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先後在西北政法學院、西北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任教。1987年起擔任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先生長期從事秦漢史的研究,治學嚴謹、著作等身,在近40年的學術生涯里,出版學術著作10餘種,發表論文100餘篇。《秦史稿》《秦國發展史》《簡牘概述》等書在國內外乃至今天仍有很大的影響力,尤其是《秦史稿》一書具有開拓性的學術意義,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林劍鳴先生也曾對秦陵秦俑的學術研究和事業發展給予關心和支持,曾擔任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學術著作《秦文化論叢》顧問,並在第一輯、第二輯、第四輯分別發表了《從秦人價值觀看秦文化的特點》《朱雀樓札記》《一孔之見 藉以續貂》等論文;在秦俑學研究會會刊《秦陵秦俑研究動態》發表了《中國古代國家統一的過程》等論文,並為紀念《動態》創刊十周年撰文《記敘一段經歷,祝賀<動態>十周年華誕》;為秦陵博物院張文立研究員《秦史人物論》一書作序《咸陽古冢添新土,灞橋垂柳戀故人》;在《文博》《人文雜志》上發表《秦俑之謎》《秦始皇的恚恨》等有關秦俑秦史的研究論文。
兵馬俑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標識,秦始皇陵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都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也是世界文明的體現。秦文化研究者擔負著傳承文明的責任,科研人員將秉承嚴謹勤奮的治學態度和精神,保護和利用文物資源,在弘揚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道路上不斷前進。(李宇 )
⑶ 簡述秦統一的過程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罷黜呂不韋,親自執政,開始謀劃吞並六國的戰爭。其作戰的總謀略是由近及遠,先取趙國、魏國、韓國,再取燕國、楚國、齊國。公元前236年派王翦、桓率軍攻趙,公元前229年滅趙。在秦國攻打趙國時,鄰近的韓國懼怕秦軍聲威,於公元前231年向秦軍請降。秦國受降後,把韓地劃為川郡,韓國亡。公元前225年,秦國任用李信為將率軍20萬伐楚,結果被楚軍打敗。第二年又派王翦率軍六十萬進攻楚國,終於在公元前222年滅楚。公元前225年,秦王任王賁為將率兵攻魏,三個月後魏國亡。公元前222年,王賁又率軍攻燕,將燕國滅掉。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又率軍滅齊。經過二十多年的戰爭,秦國最終滅掉六國,統一了天下。
⑷ 秦統一後的歷史小故事
項羽刺秦王
⑸ 秦始皇統一六國中有趣的故事,要能吸引人,不要大家都知道的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後人稱之為「千古一帝」。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
秦始皇
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 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秦朝。定都咸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物身世】
--------------------------------------------------------------------------------
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的母親原是呂不韋的姬妾,呂不韋出於政治目的將已懷孕的趙姬獻給異人(即秦莊襄王),後來趙姬至大期生子政;又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庄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作為一個並不受寵愛的質子的兒子,趙政少年時期是在趙國都城邯鄲度過的,此時異人經呂不韋從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國,並認華陽夫人為母,經過多次政治斗爭終於獲得了華陽信任,呂不韋又花費大量精力與金錢將趙姬母子接回秦國,從此趙政開始了他在秦王宮里的政治生涯。
對於秦始皇來說,最熟悉的女性最莫過於母親了。
在秦始皇3歲的時候,父親異人將他們母子作為人質留在了趙國。母親趙姬曾是呂不韋的姬妾,所以「兩個父親」的傳言一直伴隨趙政的成長,再加上趙國人的唾棄、鄙視都讓年幼的秦始皇對母親———這個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充滿了愛與恨的復雜感受。
秦始皇與母親相依為命。從出生在趙國一直到9歲,這個階段正好是一個孩子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他無法發展出對遠在秦國父親形象的認同,也無法發展出對母親形象的認同,更無法發展出對仲父———呂不韋這個也許是親生父親形象的認同。這些復雜的狀況造成了秦始皇復雜的心理感受。他必須依靠唯一的女性———母親才能生存下來,他卻又鄙視和討厭自己母親的行為,因為這些行為造成了他幼年心靈巨大的創傷。所有的這些創傷帶來的不良情緒都會投射到母親———這個唯一的女性身上。
【登上王位】
--------------------------------------------------------------------------------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趙政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邦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既把持朝廷,又與太後(趙姬)偷情。他見秦始皇日漸年長,怕被他發現,想離開太後,又怕太後怨恨,所以獻假宦官嫪毐給太後,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鬍子就進宮了。秦始皇日漸長大,於是他們就騙秦始皇,說太後寢宮風水不好,應搬離這里。秦始皇信以為真,於是他們搬到離秦始皇遠的地方,結果太後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在太後的幫助下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嫪毐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是繼呂不韋後又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嫪毐難免小人得志,在一次喝醉酒後對一個大臣斥責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這個大臣聽後很生氣,並且暗中找了個機會告訴秦始皇。嫪毐慌了,准備叛亂。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秦王御璽及太後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秦始皇早已在蘄年宮布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咸陽宮,那裡也早有軍隊,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沒過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將嫪毐五馬分屍,曝屍示眾;又把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秦始皇隨後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其後,雖然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其後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
【統一六國】
--------------------------------------------------------------------------------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合縱連橫[1]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滅韓、十九年(前228年)滅趙、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也是中國封建制王朝的開始。
秦始皇統一六國
秦奪九鼎
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徵九州,一直受許多國家所保護,由九州上貢的鐵所制。夏、商、周是奉為國寶,擁有九鼎者就為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51年,
周赧王59年),攻伐趙國邯鄲的秦軍,繼續向韓,趙發動攻勢。值此之際,東方各國又發動聯合抗秦。在韓、趙等國的影響與脅迫下,不識時務的西周公也捲入這次活動。聯軍打著周王的旗號,合縱抗秦。昭王大怒。秦國早就想在地圖上抹去西周,盡快掃除統一天下的一個障礙。西周參與反秦,正好給秦國出兵以口實。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聽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萬戶降秦),秦王將周赧王貶爵為君,西周公為家臣,封於梁城(今陝西省韓城縣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國除,置九鼎於咸陽(途中一鼎落於泗水,所以秦國只得到8鼎,但習慣上仍稱九鼎)。自次年起(昭襄王52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紀年。公元前255年九鼎遷秦,意味著秦王將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諸侯國。
總方針
秦王政親政後,聽取李斯進獻的滅六國的建議,著手規劃統一六國的大業。其總的戰略方針,是由近及遠,集中力量,各個擊破;先北取趙,中去魏,南取韓,然後再進取燕、楚、齊。
滅韓國
秦王政首先選擇的攻擊目標為趙國。因為,趙國的實力在六國中最強,是秦國走向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但是,趙國還沒有到不堪一擊的地步。秦軍屢次進攻趙國均被趙國擊退。在用主力進攻趙國的同時,秦對韓採取扶植親秦勢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公元前231年,韓國南陽郡「假守」(即代理郡守)騰,向秦獻出他所管轄的屬地。騰被秦王政任命為內史,後又派他率軍進攻韓國。騰對韓國了如指掌,所以進展順利,於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獲韓王安。韓國滅亡。
滅趙國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趙國發生大地震和大災荒的機會,又派王翦領兵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禦,雙方相持了一年。在緊要關頭,秦國使出殺手鐧—離間計。王翦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要他散布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的流言。趙王輕信謠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據不讓出兵權,趙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並處死了他,同時還殺掉了司馬尚。殺死李牧,無疑為秦軍亡趙掃清了道路。此後,秦軍如入無人之境,攻城略地,痛擊趙軍。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軍攻破邯鄲,這座名城落入秦國之手。不久,出逃的趙王遷被迫獻出趙國的地圖降秦。趙國實際上滅亡了。但是公子嘉卻帶著一夥人逃到代郡(今河北尉縣),自立為王。後秦軍在公元前222年滅燕國之後將其俘虜。至此,秦統一了北方。
滅魏國
公元前231年,魏景閔王迫於秦國的強大威力,主動向秦進獻出麗邑,以求緩兵。此時,秦王政正調集兵力准備向趙國發起總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獻地。這使得魏國又維持了數年殘局。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軍主力南下攻楚的當口,秦王政派出年輕將領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緊閉城門,堅守不出。由於大梁城防經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王賁想出了水攻的辦法。秦軍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將黃河、鴻溝的水引來,灌注到大梁。3個月後,大梁的城牆壁壘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國滅亡了。
滅楚國
南方大國楚國,疆域遼闊,山林茂密,物產豐富,號稱擁有甲士百萬。但是,楚國的內政一直不振,總是貴族爭權奪利,這種狀況到戰國末期尤為嚴重。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幽王的同母弟猶,即位為哀王,但僅兩個多月,就被異母兄負芻的門徒殺掉了。負芻成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離析。就在楚國發生內亂的時候,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時機地從北方伐燕前線抽調秦軍,南下攻楚,連續奪得楚國10餘個城池。公元前224年,秦國與楚國的決戰就要開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輕將領李信率20萬秦軍攻楚,被楚軍擊敗。後又派大將王翦率60萬秦軍攻楚。王翦入楚境後,並未馬上發動攻勢。他總結了李信輕敵冒進的教訓,採取屯兵練武,堅壁不出,麻痹敵人,以逸待勞的戰略。這樣,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秦軍對楚地的情況基本適應,士氣高昂,體力充沛。同時,被調來抗擊秦軍的楚國部隊,鬥志漸漸鬆懈,加上糧草不足,准備東歸。楚軍一撤,王翦就抓住時機下令全軍出擊。秦軍一舉打垮了楚軍的主力,並長驅直入,挺入內地,殺死楚軍統帥項燕。接著,秦軍攻佔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時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
滅燕國
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國君喜惶惶不可終日,眼見秦國掃平三晉,就要向自己殺來,卻無計可施。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注一擲的暗殺行動,即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時值公元前227年。刺殺行動最終失敗,但是秦王政差一點死於荊軻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倖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系,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余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同一年,剛在南方滅楚的大軍,又乘勝降服了越君,設置會稽郡。於是,長江流域全部並入秦的版圖。
滅齊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攻打東方六國中的最後一個:齊國。從春秋到戰國中期,齊是山東諸國中比較強大的一個。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趙、韓、魏、楚五國攻齊,尤其是燕將樂毅橫掃齊國,令齊國差點亡國,之後,齊國一直沒有復強。而且,此時的齊王建是個無能之輩。母親健在時,他依賴母親;母親臨終前,他還死皮賴臉地要母親寫下可以輔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公元前249年(齊王建十六年),剛毅不屈的君王後逝世,後勝任宰相。秦國迅速展開收買內應的活動,向後勝饋贈大量的黃金、玉器。後勝得了秦國的好處,就派出大批賓客相繼赴秦。秦國又對他們大肆賄賂,送給金錢、珍寶,讓他們回齊國充當內應。這批人從秦國回來後,就積極地製造親秦的輿論。他們說齊王建應西去朝秦,以表歸順,又說秦齊是姻親,根本不用備戰抗秦,也不要幫助三晉、燕、楚攻秦。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王賁南下伐齊,幾乎就沒有遇到過什麼抵抗。王賁率軍長驅直入,來到臨淄,齊王建與後勝馬上向秦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至此,秦國走完了削平群雄、統一六國的最後一程。
【首稱皇帝】
--------------------------------------------------------------------------------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國王位的第二十六個年頭,終於統一了中國。天下初定,39歲的秦王政第一件急著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給自己確定一個稱號。
春秋戰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並不同行。已經一統天下的秦王政,以為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他下令左右大臣們議稱號。
經過一番商議,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秦王政採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只採用一個「皇」字,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
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皇帝」稱謂的出現,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還反映了一種新的通知觀念的產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時就稱「皇」。「帝」是上古人們想像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第一,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
可見,「皇帝」的稱號,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權的一個產物。
秦王政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又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秦始皇夢想皇位永遠由他一家繼承下去,「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聖化,秦始皇又採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謚法。謚法起於周初,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跡,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為,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象話,更沒意義。他宣布廢除謚法,不準後代臣子評價自己。
天子自稱為「朕」。「朕」字的意義與「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詔」。
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璽」。
以上這些規定,目的在於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強調皇帝與眾不同,強化皇權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藉助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萬代地在其子孫後代中傳續下去。
【中央集權】
--------------------------------------------------------------------------------
為了有效地管理國家,也為了替子孫萬代奠定基業,秦始皇吸取了戰國時期設置官職的具體經驗,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
中央機構
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僕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在此之外,秦代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官職,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曉古今史以備皇帝咨詢,同時負責圖書收藏;典屬國—與典客一樣主管少數民族事務,不同的是典客掌管與秦友好的少數民族的交往,而典屬國則負責已投降秦朝的少數民族;詹事—管理皇後和太子的事務;將作少府—負責宮殿建造。
秦王朝建立的這套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以後一直被歷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漢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地方機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設守、尉、監(監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司監察。秦始皇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
他們是:
秦地:巴郡,蜀郡,隴西郡,北地郡;
趙地:太原郡,雲中郡,邯鄲郡,巨鹿郡,雁門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東郡,東郡,碭郡,河內郡;
韓地:三川郡,上黨郡,潁川郡;
楚地:漢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陽郡,陳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會稽郡,長沙郡,衡山郡;
齊地:東海郡,齊郡,琅琊郡,膠東郡,濟北郡;
燕地:廣陽郡,上谷郡,漁縣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
南越故地:閩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縣,萬戶以上者設令,萬戶以下者設長。縣令、長領有丞、尉及其他屬員。縣令、長主要管政務,縣尉掌握軍事,縣丞掌管司法。
縣以下有鄉,其主要職能有四:1.攤派徭役;2.徵收田賦;3.查證本鄉被告案情;4.參與對國家倉庫糧食的保管工作。鄉設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賦稅,游徼掌治安。
鄉下有里,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里有里典,後代稱里正、里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為之。里中設置嚴密的什伍戶籍組織,以便支派差役,收納賦稅。並規定互相監督告奸,一人犯罪,鄰里連坐。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有長。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還負責接待往來的官吏,掌管為政府輸送、采購、傳遞(文書)等事。兩亭之間,相距大約十里。
【全面統一】
⑹ 秦統一六國時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秦始皇繼承祖輩基業,而且發揚光大,在秦始皇手下,有一批很有才乾的文臣武將,文臣如謀士李斯和尉繚,善於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武將則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賁。秦始皇用「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前後用了十年的時間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 時間/都城/君王: 最先滅掉的是韓國(國都:新鄭),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三年後(公元前230年),秦國俘虜了韓王,滅掉了韓國。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打趙國(國都:邯鄲),前228年俘虜了趙王,趙滅。公子嘉逃到了代郡,稱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
⑺ 秦朝統一六國的故事
秦始皇繼承祖輩基業,而且發揚光大,在秦始皇手下,有一批很有才乾的文臣武將,文臣如謀士李斯和尉繚,善於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武將則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賁。秦始皇用「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前後用了十年的時間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 時間/都城/君王: 最先滅掉的是韓國(國都:新鄭),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三年後(公元前230年),秦國俘虜了韓王,滅掉了韓國。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打趙國(國都:邯鄲),前228年俘虜了趙王,趙滅。公子嘉逃到了代郡,稱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代王也被俘,趙徹底滅亡。 在秦王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王翦領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敗了燕、代聯軍。攻佔了燕國(國都:薊城)。燕王向遼東方向出逃。後來,燕王只得殺死了曾經派荊軻刺殺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頭獻給秦軍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燕國最後的一個王——喜被俘獲,燕國也被滅了。 公元前225年,魏國(國都:大梁)也被秦軍滅掉。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國的秦軍因為兵力太少,被楚軍打敗。秦王又派老將王翦出征,並聽從他的建議,給了六十萬重兵,結果,王翦用了三年時間,終於拿下了楚國(國都:郢)。 最後滅掉的是齊國(國都:臨淄)。在秦國先後對其他五國用兵時,齊國不但袖手旁觀,而且和秦國結盟,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國一樣。因此,齊國沒有做任何戰爭准備。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國都被滅掉後,齊國這才派兵准備抵禦秦國,並和秦國斷交,但為時已晚。秦國大將王賁在最終滅掉燕國後,領兵大舉南下,一戰俘獲了齊王。至此,在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十年統一了中國。 決定性戰役:長平之戰 公元前260年,秦國拉開了與趙國長平之戰的序幕。戰爭經過了上黨歸趙,廉頗與秦堅壁對壘,秦將白起使反間計,使趙孝成王撤換了戰爭經驗豐富的趙國名將廉頗,而啟用了善於「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的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在長平一帶雙方擺開了決戰的架勢。趙括一到長平,就改變了廉頗原定的戰略,反守為攻,主動攻擊。白起裝著敗退,誘趙軍深入,爾後斷趙軍退路,將趙軍分割包圍,然後吃掉。趙軍被圍40天,糧絕無援,奮力突圍,傷亡很大,沒有成功,趙括本人也中箭身亡。趙軍45萬人被俘,被秦軍全部坑殺在長平一帶。屍骨遍野,頭顱成山,血流成河,成為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最為殘酷的殺害戰俘的一次戰役。此次戰爭,秦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以後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此次戰爭對於研究戰國晚期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變革興衰以及秦統一中國等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⑻ 秦朝統一大業歷史事件
1、揮師滅韓。公元前230年
2、破趙逼燕。 公元前229年
3、攻破燕國。 公元前226年
4、佔領魏地。公元前225年
5、大舉伐楚。公元前225年
6、吞滅齊國。公元前221年
經濟措施:第一,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第二,統一度量衡;第三,統一貨幣;第四,統一車軌、馳道。
政治:第一,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其中包含三層意思:①皇帝稱號的由來(嬴政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及為何稱「始皇帝」;②皇帝的權力: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一切軍國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③皇帝制度為此後歷代王朝所沿用。自秦開始至清末,延續了二千一百多年。第二,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①中央設「三公」「九卿」。②地方實行郡縣制③三公、九卿和郡縣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夠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權力。第三,頒布通行全國的秦律。①秦律制定的基礎是秦國自商鞅以來的律令。②秦律集中體現了地主階級的意志,影響了後世封建律令的制定
⑼ 秦朝統一的歷史經過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合縱連橫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前秦統一形勢圖230年)滅韓、十九年(前228年)滅趙、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秦朝
原因:
①統一的社會基礎已經存在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各民族之間、各地域之間聯系加強。春秋戰國以來連年的兼並戰爭以及民族遷移、民族交流,大大加強了華夏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聯系,各民族語言、風俗、經濟、文化逐漸趨於融合。以華夏族為中心的鞏固的民族共同體基本形成。這為秦國的統一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②各族人民強烈渴望統一 公元前475年,我國歷史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互相兼並,長期的爭霸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災難,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結束割據戰爭,實現統一成為當時各族人民的強烈願望。
③強大的秦國具備了統一的條件 商鞅入秦,助秦孝公變法,使秦國後來居上,國力躍居七雄之首。長平之戰後,趙國被消滅40萬軍隊,秦國更加強大,各國無力與強秦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