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縣歷史上人物事跡
蕭藉(明舉人),城關西元村人,明代官至知州(五品),著述頗豐,有政聲,敕封文林郎,歿後葬於鵠衣壩,其墓有研究價值。
王繼禮(?——1539),鐵樓名人,明正德十六年進士,官湖廣按察使(從三品),威鎮海境,邊隅肅靖,勤政於民。
米重(1862-1923),文縣城關人,光緒21年進士,官至海城(奉天)、通化、石泉三縣知事(七品),為政寬簡,不苟苛察,受人敬戴。程晉三,清末進士,詩文行世,著有《余集》。
程海寰(1908——1949),中共地下黨工作者,詩人,詩作《甲後吟草》、《滌月軒集》。
楊懷仁(1917-1949),中共黨員,烈士。
秦錫田,文縣人,清同治副貢生,
張秋爆(1907——1958),留德學生,歐亞航空公司蘭州辦事處主任。
韓定山(1893——1965),自幼家貧,聰穎好學,1930年任文縣教育局長,1933年任碧口小學校長,1942年創辦文縣初級中學,著述頗豐。有《陰平國考》等,其文有昌黎遺風,其詩純朴自然。此外還有張海觀等。
齊培禮,曾任省軍區政治部主任,關心家鄉建設,著述頗多。西北師大副教授張海生,著有<林則徐在西北》、《甘肅史稿》、《中國近百年經濟史辭典》等著作。
鄢雨民先生,文縣人,書法在隴原書法界獨樹一幟,曾在日本國展出。
王應國,文縣梨坪人,曾任甘肅省交通廳廳長,為家鄉公路建設、冷堡子渡口、九原電站建設做出了貢獻。
張艮生,延安大學教授,尚德鎮人,從教數十年,西北文學研究所教授王尚壽著述近百萬字,著有《簡明文學知識辭典》,《甘肅文學四十年》副主編。
劉潤寰(1923——1960),舍書板石人,曾用名劉潤彩,1949年參加革命,曾任中共甘肅省委黨校教員,勤奮教學,深受學員敬佩。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病逝勞教農場,1979年沉冤昭雪。舍書人氏劉郁采,1950年參加工作,曾任甘肅日報社部主任、中共甘肅省委組織部辦公室主任、省委機關刊物《黨的建設》副總編、省委黨史辦主任,正廳級,著文頗多,有長篇通訊《看,陽山人怎樣征山戰水》。
劉守業, 石坊人,曾任隴南行署專員,省扶貧辦副主任,扶持修建石坊灌渠,積極為家鄉建設做出貢獻。[1]
❷ 文縣的歷史沿革
文縣,早在原始氏族公社已有人類活動。縣境內堡子壩鄉朱家台,石雞壩鄉哈南寨坪均有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馬家窯類型的文化遺址。
《尚書.禹貢》記入梁州之域,周時為雍州地。
戰國至西漢初為氐族所居,《史記·西南夷傳》載:「白馬最大,皆氐類。」
秦朝: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6年)置廣漢郡平道。
西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陰平道,為廣漢郡領縣之一,並設北部都尉,治陰平。
東漢:為蜀國都尉治。
三國:初屬魏,曹操改廣漢屬國為陰平郡,蜀漢置陰平郡。蜀漢末年,魏將鄧艾曾偷渡陰平,在此鑿山修築的古棧道。
東晉和南北朝: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建陰平國,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北周滅陰平國,明帝封「文」置州 ,始稱文州。文縣之「文」是沿用文州之文而來。
隋朝:廢郡,置建昌,曲水,正西三縣屬文州。
唐朝:復置文州。
宋、元沿置文州。
明朝:洪武四年(1371)降州設置文縣,沿用至今。
清朝:文縣隸甘肅省階州。
中華民國:文縣隸甘肅省武都專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2月11日文縣和平解放。
❸ 甘肅隴南文縣5000年前是那個國家的地土
文縣歷史悠久,秦以前俱屬氐羌,漢置陰平道,三國時魏陰平郡,南北朝時建陰平國,北周明帝封「文」置州,明洪武四年降州設縣,古時稱「陰平」。文縣,歷史悠久。早在原始氏族公社已有人類活動。縣境內堡子壩鄉朱家台,石雞壩鄉哈南寨坪均有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馬家窯類型的文化遺址。《尚書.禹貢》記入梁州之域,周時為雍州地。戰國至西漢初為氐族所居,《史記.西南夷傳》「白馬最大,皆氐類」。
❹ 諸葛亮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有關他的事跡、傳說、俗語還有很多。收集資料,以「千秋諸葛亮我評說」為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末年,南陽人士。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他留給後人了「智慧」、「節操高尚「的光輝形象,是東亞地區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留下了不少流傳千古的故事和膾炙人口的名言。這里,就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談一下自己的管窺之見。
諸葛亮生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亡於蜀漢後主建立十二年(公元234年),享年54歲。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諸葛亮是年27歲,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大勢,提出鼎足三分,聯孫抗曹,進而統一天下之路,即著名的「隆中對」:
「自董卓造逆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含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里引用「隆中對」,主要為本文作證。我們先來分析一下諸葛亮為什麼會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原本「躬耕於南陽,不求聞達於諸侯」,據查資料,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之襄陽後,叔父去世後,與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已經隱居十年了。已是毫無出仕之心了,徐庶走馬薦諸葛時,諸葛亮聞言,做色道「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呼」,因劉備「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隨許先帝以馳騁」。可見,諸葛亮原本不願入仕,因被劉備三顧赤誠感動而出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三回請,兩行淚,一張嘴,賺的諸葛把命賠」。
劉備一個勢單力薄的寒族人士,先後投靠公孫贊、陶謙、袁紹、曹操、劉表,居無定所,到處流浪,惶惶如喪家之犬,自得到諸葛亮後,依靠紅寶書「隆中對」的政策,方才建國。查三國史料,蜀漢在當時三國之中,面積最小,國力最弱,地薄民少。蜀漢地處荒蠻,只有四川平原和江漢平因是糧倉,可資國力。蜀漢需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蜀漢要想統一天下,必須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可見,諸葛亮的計劃是兩路兵馬,克復中原。
依照諸葛亮的計劃第一步佔有益州、荊州,進而建國。然後蜀漢需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可惜這一計劃被關羽的大意失荊州打破,由此,諸葛亮只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劉備奪取劉璋的益州沒有奪取韓中,卻東出與東吳爭江南三郡,與孫權發生矛盾,後又頭腦發熱,令關羽北伐,結果關羽守土,貪而棄義,剛愎自用,小看東吳,又逞匹夫之勇,終於敗走麥城。使劉備為一時之意氣而與孫權交惡。失去荊州,失去與東吳的聯盟關系。與東吳交惡,就陷入兩線作戰,腹背受敵之地;失去荊州,就失去了一個糧倉,失去東線力克中原之途。結果,兵疲民乏,元氣大傷,蜀漢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實力。
諸葛亮這時當退歸桑,梓頤養終年。然,劉備白帝城臨終託孤,可憐汪汪,又提出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可自為成都之主。劉備明知劉禪師昏庸渾惡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來,賺的諸葛亮盡忠。結果,諸葛亮聽後,寒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呼」,劉禪昏弱無能,以當世的情況,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諸葛亮即以答應劉備一定要統一中原,就只好不斷的北伐、北伐。
諸葛亮深知「補綴天地,恐不易為,徒費心力耳」。然感先帝知遇之恩,託孤之情。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深知自己往後劉禪必亡國,自己在一日就盡一日的忠,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況且,與其坐以待斃,不若拚死一搏,或有一線生機。只好蠶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敵人陣線的作用。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表現在臨終殺魏延上。有的人說,魏延又大才,諸葛亮殺之無理,莫須有。我覺得諸葛亮是寧可錯殺,也不漏殺。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諸葛亮死後必然會威脅到昏庸的劉禪的統治地位,為劉禪好,諸葛亮只好借口殺了魏延完事。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人人都說關羽是古今中外「義」的化身,我看諸葛亮的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義」的化身,諸葛孔明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由孔明的「三哭」談起
公元220年,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繫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國,興漢業,歷經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讓我醉,讓我痴,令我狂。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六齣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鎮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兵遣將,知人善用。赤壁之戰中,明知關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寧舍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然卻不盡然。看,當主公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時,:「雲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孔明聽罷,仰聲長嘆曰:「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佔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銳,方可破敵。而雲常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
再如用魏延。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魏延也算能夠驍勇善戰,屢建功勛。但此人頭後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料定他日後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後。況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為敵所用。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範著他。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並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知道其有謀反之心,還要用之,如走鋼絲一般,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也。
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於「妖」。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我以為不然,盡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於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
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果失去戰機,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失去了政治家、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看,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後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可見其「情」之深。對馬謖家屬的安置照顧,又可見其「義」之重。孔明二哭,當參軍蔣琬求情時,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這一哭,又交織著多少情感。馬謖將斬,雖心中不忍,奈執法嚴明,為不得不斬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戰局不能扭轉,興漢渺茫,於是悲從中來,怎不流涕?馬謖斬畢,孔明又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將士,無不流涕。這一哭,多少悲憤湧上心頭,眼前曾經的茅林溪水;沙場點秋兵;與先帝縱馬與廣袤的田天地之間,談古論今往事歷歷在目。思舊恩,悔自己不聽先帝之言,枉費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興漢大業,對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個「情」字。
說孔明不「明」,我認為只有一點。先帝白帝城託孤之時曾說:「幼主劉禪昏庸無能,貪圖享樂,萬不得已之時,丞相可取而代之,興我漢室。」然盡管先帝如此之說,孔明決不違「情」犯上,依舊忠心耿耿,一生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怎可「情義」二字所能盡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後世有評諸葛亮雲:
三顧頻繁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表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代諸葛武侯,其情,蒼天可表;其義,大地為之動容;其智慧,千百流傳;其忠誠,為後世人所景仰,可謂:一縷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間!
諸葛亮北伐歷來爭議較大,至目前為止,無論學者還是廣大業余愛好者,其主流看法是持贊賞態度的。但目前,網路上有些有新意的朋友提出種種看法,主要歸納有兩點:一、將蜀漢的國力拖垮;二、諸葛亮擁兵自重。
MQ不才,講幾點個人看法
首先說說第二種看法——諸葛亮擁兵自重的問題。我認為這話對一半。諸葛亮本來就擁兵(掌握天下兵權,不是現代說的「擁軍擁屬」),他不但擁兵而且擁權,但我認為說到「自重」,則肯定不是,無論從諸葛亮為人及實際歷史看,諸葛亮並沒有割裂政權,稱霸一方。
談到第一個問題,我認為持上述觀點的朋友可能把姜維的賬記到了諸葛亮的身上,因為有朋友寫帖子時常會這么說「姜維九伐中原,把蜀漢國力徹底拖垮,其實他只是走諸葛亮的老路而已,蜀漢滅亡的原因從諸葛亮時就已經開始了。」 對此,我的觀點是不同意這種類似的說法。因為判斷一個國家的國力是否被拖垮,要看幾個硬指標,比如:1.政府或內閣(並非政權)是否垮台;2.經濟是否崩潰;3.老百姓生活水平是否低下;4.國家是否分裂。於此對應,落實到古代社會,就是1.內閣被罷黜;2.財政支不敷出;3.哀鴻遍野、餓殍滿地;4.農民起義,政權分割。用這些指標衡量諸葛亮治下,顯然都不是。理由如下:
1. 諸葛亮至死未遭彈劾下台,其內閣主要成員蔣琬、費禕、董允等皆延續掌權,延續諸葛舊制;軍隊方面,姜維、廖化、董厥等依然是蜀漢軍隊主要指揮官。政治清明,沒有出現忠臣在外避禍,小人當朝的局面。在與奸佞代表黃皓的斗爭中,董相依然占據明顯上風,不是姜相後時的朝政。
2. 「四英相」時期,蜀漢財政沒有出現支不敷出的記載,依然能維持國家運行。
3. 「四英相」中如蔣相、費相治下,老百姓還沒有面有菜色。劉備章武年間的人口統計與劉禪投降時的造冊人口大體相當。
4. 農民起義還沒有記載。
由此可見,諸葛亮北伐(至少到姜維前期)並沒有對蜀漢國力產生嚴重削弱。不能將姜維後期的混亂政治局面追究到諸葛亮頭上。另外,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兵退基本上是因為糧草後繼不上而退,其中二伐圍城不過二十來天就主動撤圍,說明諸葛亮的軍事行動是以後方實際支持力為主的,一旦後勤補給出現問題,諸葛亮便主動撤兵,他有全盤經濟考慮在內,不會不計後果,一味追加軍費開支,這與姜維的北伐有質量上的不同,姜維基本上是窮兵黷武,兵敗乃歸。
我認為諸葛亮的北伐是為蜀漢在爭取國際地位(三國鼎峙及部分少數民族政權)做斗爭,是以國際舞台中的政治、外交上的得分為一定目標的軍事行動。
諸葛亮恢復漢朝的口號其實不具備任何影響力,漢朝末年的天下大亂使中原老百姓對這個腐朽王朝恨之入骨。曹魏從文帝曹丕起開始削弱王室,扶植大地主,使地主階級擁護其政權。老百姓也期盼安寧,對他們而言,諸葛亮並非什麼正義之師,曹魏也不是什麼賊逆,雙方都是從漢朝這一合法政權消亡後分裂出來的對峙政權,所以無所謂正義與邪惡。誰最後一統天下使百姓休養生息,誰就會被百姓擁戴並接受的政權。因此諸葛亮北伐並不是正義的,當然也不是邪惡的。
眾所周知,蜀漢是三國中最弱小的政權,除蜀中平原外,大部分疆土沒有開發,十分貧瘠落後,因此曹魏和孫吳都想吞並它然後兩國一較高下。蜀漢若想從三流國家中躍起,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必須擴大其國際影響力,於是加強與二流國家孫吳的聯盟便是其確保二弱抗一強的國際局勢,贏得一席之地的基本國策。
在與東吳的外交中,諸葛亮必須保證盟友東吳沒有二心,協力抗曹。因此他必須拿出「振奮友邦、威懾敵庭」的姿態,所以要威武自強,以攻圖存。如果示弱,則必是弱肉強食的第一犧牲品。因此蜀漢盡管弱小,但沒有出現「弱國無外交」的局面。
另外還有重要一點,就是諸葛亮北伐是與曹魏爭奪大中亞區域的影響力。
在曹魏設立西域長史府的形勢下,蜀漢作為漢的繼承國(其實歷史上蜀漢就叫漢),在爭奪對中亞地區的影響力上必須先發制人,從中亞獲得利益,補充國力與中原王朝一戰。因此從這個戰略方向考慮,諸葛亮也必須北伐,這也就是諸葛亮、姜維爭奪隴上,切斷曹魏隴右與中原之聯系的原因。
五伐時,諸葛亮西上五丈原,司馬懿料定諸葛亮出五丈原而率先佔據渭水東岸地形,手下將校歡欣鼓舞時,惟獨郭淮明查孔明之心,認為諸葛亮此舉有真實的遠大意圖,漢軍是謀圖北上而非東進,在五丈原以西的陳倉、天水、祁山等地,推進其作戰基地,因此漢軍必攻北原(今陝西眉縣北、渭水北岸)。郭淮對司馬懿說:「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家之利也。」(《三國志·卷二十六》)。請大家注意這句話中,郭淮明確指出諸葛亮切斷隴道,分裂曹魏治下之「民、夷」的戰略意圖,諸葛亮就是要讓西域都戶府一帶的少數民族政權和當地漢人脫離曹魏而附庸蜀漢,以此動搖曹魏在西方利益。後來雙方確實在北原發生了激戰。結果先期陳兵北原的郭淮軍擊敗了搶奪北原的蜀漢先頭部隊,而諸葛亮也箭退司馬懿一萬騎兵(詳見《水經注》載諸葛亮上武功事),雙方形成了戰略相持。不久,諸葛亮辭世,雄才大略卻不得其時的他飲恨渭水,從此蜀漢再無翻盤機會。司馬懿也由衷感嘆其「天下奇才」。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諸葛亮空城計的合理性
❺ 文縣有哪些鄉
文縣轄3個鎮、20個鄉、1個民族鄉:城關鎮、碧口鎮、尚德鎮、鐵樓藏族鄉、丹堡鄉、劉家坪鄉、玉壘鄉、范壩鄉、中廟鄉、口頭壩鄉、尖山鄉、臨江鄉、梨坪鄉、舍書鄉、橋頭鄉、堡子壩鄉、石坊鄉、石雞壩鄉、中寨鄉、馬營鄉、上丹鄉、肖家鄉、店壩鄉、屯寨鄉。
文縣歷史悠久,秦以前俱屬氐羌,漢置陰平道,三國時魏置陰平郡,南北朝時建陰平國,北周明帝封「文」置州,明洪武四年降州設縣,古時稱「陰平」。
2005年,全縣轄20個鄉鎮,305個行政村,總戶數6.64萬戶、總人口25萬人,居住著漢、藏、回等7個民族,是全國白馬氐人主要居住區之一。 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城關鎮 29684 碧口鎮 15453 鐵樓鄉 9819 尚德鄉 5789 橫丹鄉 4816 丹堡鄉 5527 上丹鄉 3018 劉家坪鄉 2046 玉壘鄉 5575 范壩鄉 8141 店壩鄉 3763 肖家鄉 5746 中廟鄉 8305 口頭壩鄉 7663 尖山鄉 5951 臨江鄉 7633 黎坪鄉 12709 舍書鄉 4713 屯寨鄉 6833 橋頭鄉 22435 堡子壩鄉 14739 石坊鄉 9608 石雞壩鄉 10727 馬營鄉 7047 中寨鄉 17168
❻ 初中歷史人物小傳1000~2000字。。謝謝
人物生平躬耕南陽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人稱「卧龍」。他與當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隆中對」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新野。後來在一次拜訪司馬徽時聽過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伏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後又受徐庶推薦,想徐庶帶他來引見,但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諸葛亮提問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被迫多次遷都,蒙受風塵。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的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向劉備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即說明了此奪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以後便被稱為隆中對(隆中一地仍有爭議,一說草廬對),而劉備聽後更加大贊,於是諸葛亮開始仕於劉備。 劉備常常和他議論天下大事,關系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都不高興,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赤壁大戰 赤壁大戰示意圖當時,劉表之子劉琦後母讒言相加,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指的是晉文公)在外卻可得安嗎?)」當時黃祖被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劉軍,徐庶之母被曹操軍隊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 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與魯肅結為朋友;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里有雙重含義:其一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斗。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 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率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軍中又發生瘟疫,故大敗,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劉備於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任免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至次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資援。 漢獻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篡漢自立。魏黃初二年(221),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 白帝城託孤 章武二年(222)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 至章武三年(223)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臣必定竭盡全力,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南征 直至建興三年(225)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語: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一定兵源補充後,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北伐 諸葛亮北伐示意圖1、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穀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冬,諸葛亮出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3、建興七年(229)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興八年(230)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陝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今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地,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5、建興九年(231)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司馬懿領兵與諸葛亮交戰,被諸葛亮大敗逃回,蜀軍獲敵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6、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穀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期間諸葛亮送女人用的頭巾發飾給司馬懿,但司馬懿忍辱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事。 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用兵是由於魏軍主動進攻,蜀軍防守,由於連日大雨,山洪暴發,沖毀棧道,蜀魏並未交戰。 諸葛亮之後代 諸葛亮46歲的時候,他的親生兒子諸葛瞻出生,史書記載,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才八歲。但他從小就聰慧可愛,擅長書畫,記憶力很強。長大後從低級軍官做起,一直升到他父親曾擔任過的軍師將軍。 後來,諸葛瞻官至衛將軍,一度執掌蜀國朝政。魏國大將鄧艾討伐蜀國時,諸葛瞻率領軍隊前去抵抗,拒絕魏軍誘降,戰死在綿竹。當時他的兒子諸葛尚年僅十七歲,同樣戰死沙場;諸葛瞻殉國之時,他的次子諸葛京還很小,不到參軍打仗的年齡,所以倖存了下來。 晉朝統一三國之後,諸葛京被新的朝廷遷居到中原一帶,徵召為官吏。諸葛京出任過關中地區眉縣的縣令,並把這里治理得很好。想當年,他的祖父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縣,都未能如願。沒想到歷史與他開了個小小的玩笑,讓他從未謀面的孫子成為這里的縣令。 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早年投效東吳,深得孫權的器重。後來官至大將軍等最高軍職。他的長子諸葛恪更是青出於藍,在吳國權傾朝野,後來死於一場政變,東吳的諸葛家族被滿門抄斬。 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很早就追隨曹操,在魏國擔任一流高官。後遭司馬家族的打擊,其家族也被全部殺光。 如此一來,諸葛家族除了在老家山東琅琊一帶的族人之外,史書上有記載的倖存者就只剩下諸葛亮的孫子諸葛京了,諸葛京在擔任眉縣縣令之後,繼續升遷,最後官至江州刺史……從此,史書上就不再有諸葛京後人的記載。 那麼,諸葛亮是否有直系後代傳承至今呢?目前,在山東臨沂和浙江蘭溪各有一批姓諸葛的人士,他們都有各自的家譜記載著與諸葛亮的淵源關系。在浙江,諸葛後人幾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據說,他們都發源於浙江蘭溪市的諸葛村。 從明代起,蘭溪一帶的諸葛族人主要以經營中醫葯業為主。據說這是秉承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這一祖訓。後來,他們在此行業中逐漸發展壯大。清代中後期,諸葛族人把他們的中醫葯店開到了浙江各地,乃至於全國各大城市,形成「蘭溪葯幫」這一商業幫派,盛極一時。同時也造就了諸葛村今天眾多華麗精巧的民居建築。
❼ 文縣在中國的哪個地方
文縣,位於甘肅南部,與川、陝交界,東南與四川青川、平武縣接壤,西鄰四川九寨溝縣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接武都縣,總面積4994平方公里,轄兩區,25個級(鎮),304個行政村,有漢、藏、回、滿、朝鮮等民族,總人口24萬。文縣轄3個鎮、16個鄉、1個民族鄉:城關鎮、碧口鎮、尚德鎮、鐵樓藏族鄉、丹堡鄉、劉家坪鄉、玉壘鄉、范壩鄉、中廟鄉、口頭壩鄉、尖山鄉、臨江鄉、黎坪鄉、舍書鄉、天池鄉、橋頭鄉、堡子壩鄉、石坊鄉、石雞壩鄉、中寨鄉。
文縣歷史悠久,秦以前俱屬氐羌,漢置陰平道,三國時魏陰平郡,南北朝時建陰平國,北周明帝封「文」置州,明洪武四年降州設縣,古時稱「陰平」。
文縣西高東低,東西長約217公里,南北寬約156公里,最高海拔4187米,最低海拔550米,山地約占總面積的90%,境內白龍江、白水江由西至東穿流而過,匯入嘉陵江。
文縣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垂直氣候差異明顯,形成了亞熱帶、溫帶、寒帶疊次鑲嵌的不同氣候類型區。年平均氣溫15℃,無霜期260天左右,降水量400--800毫米。具有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氣候特點,適宜於南北多種動植物繁衍生棲。
文縣地處內陸腹地,屬秦巴山區,地形獨特,構造復雜。境內山高林密,江河縱橫,素有「隴上江南」之譽,資源十分豐富。境內地形的復雜性和氣候垂直分布的多樣性,天然造就了豐富的生物種群。已查明的野生植物多達數萬種,尤以出產中葯材著稱,素有「千年葯鄉」之美譽,野生動物達1661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62種,屬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世界珍稀野生動物的主要分布地區。發展特色種植和特種養殖潛力巨大。
境內已探明的金屬礦和非金屬礦有20多種,100餘處。其中儲量大、品位高的有金、銅、硅石、錳、重晶石、大理石等。礦產業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境內中國四大天池之一的洋湯天池,景色秀美,風光迷人;碧口水庫,高峽平湖,水天一色,大熊貓馴養場、黃龍寺隔山相映,一線相通,形成了具有最佳選擇性的旅遊熱線。
國道212線從文縣東西貫通,兩條省道和十多條縣鄉道路與國道連接,南達成都、重慶,西連九寨溝、黃龍寺,北通武都、蘭州,形成了縣內外四通八達的公路運輸網路。數字程式控制電話網城鄉貫通,數字移動通訊設施完備,有線電視網向農村擴展,城鎮服務功能日趨完善。
❽ 求一篇歷史人物生平介紹,要3000字左右~好的追加分
諸葛亮生平介紹
躬耕隴畝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 新版《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
,諸葛氏是琅邪的漢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家於南陽郡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了曹操的許縣。諸葛亮此時已1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人稱「卧龍」。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隆中對
《隆中對》原名《草廬對》,是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初次會面的談話內容,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陽市襄城區古隆中)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得見。《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之後的種種攻略皆基於此。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原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游戲中的諸葛亮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富,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赤壁大戰
當時,劉表之妻劉琦後母蔡氏屢進讒言,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之計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指的是晉文公)在外卻可得安嗎?)」當時黃祖被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劉軍。 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與魯肅結為朋友;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里有雙重含義:其一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斗。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 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軍中又發生瘟疫,故大敗,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劉備於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建 三國示意圖
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劉璋派法正、孟達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趙雲等鎮守荊州。至次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資援。 漢獻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篡漢自立。魏黃初二年(221),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
白帝城託孤
章武二年(222)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 白帝託孤
至章武三年(223)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南征
直至建興三年(225)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語: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一定兵源補充後,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北伐
1、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穀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冬,諸葛亮出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3、建興七年(229)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興八年(230)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陝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今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地,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5、建興九年(231)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於是宣王司馬懿退還保營。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6、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穀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期間諸葛亮既屢屢遣使者下戰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激怒宣王司馬懿,但司馬懿忍辱據守不出,並以「千里請戰」的妙計平息將怒。
病逝五丈原
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一事。 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是魏軍主動進攻,蜀軍防守,由於連日大雨,山洪暴發,沖毀棧道,蜀魏並未交戰。
編輯本段諸葛亮年表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四年 181 1 公元181年農歷四月十四日,諸葛亮誕生於琅琊陽都(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
中平六年 189 9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三年 192 12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4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
興平二年 195 15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建安二年 197 17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投奔荊州劉表,開始了躬耕於南陽的生活
建安四年 199 19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十二年 206 26 劉備前往南陽郡鄧縣隆中三顧茅廬(今襄陽市襄城區古隆中),隨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十二年 207 27 諸葛亮首戰告捷
建安十三年 208 28 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吳王孫權抗曹
建安十四年 209 29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十六年 211 31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十九年 214 34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分兵與劉備會師。劉備攻佔成都,諸葛亮任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建安二十年 215 35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二十三年 218 38 諸葛亮留守巴蜀,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 41 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諸葛亮任漢國丞相,領益州牧
蜀建興元年 223 43 劉備兵敗白帝城,永安託孤於諸葛亮;劉備死,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劉禪叫諸葛亮為宰父抑或相父)
蜀建興二年 224 44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
蜀建興三年 225 45 諸葛亮率軍南征,平定南蠻
蜀建興五年 227 47 諸葛亮上《出師表》給劉禪,屯兵漢中,即日北伐
蜀建興六年 228 48 北伐失街亭,諸葛亮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七年 229 49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八年 230 50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九年 231 51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敗魏軍,在木門道伏殺魏名將張郃
蜀建興十一年 233 53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十二年 234 54 諸葛亮再次北伐,因積勞成疾,當年八月病故於五丈原
繪畫篇
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張彥遠還在其《論畫》一書中,記載了當時繪畫收藏與銷售的情況。他說:「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范、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張彥遠記述當時一些近代畫家如閻立本、吳道子等人繪畫作品的售價:「屏風一片值金二萬,坎者售一萬五千,」「一扇值金一萬。」並說漢魏三國(即上古)畫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國有家之重寶」,「為希代之珍」。張彥遠他的記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諸葛亮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 東晉史學家常璩的《華陽國志》記載:「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確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他的畫作既取材於現實生活(如南中少數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豐富的想像(如神龍等),而且構圖宏偉,場面博大。
音樂篇
諸葛亮精通音律,喜歡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樂修養。 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記述。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習鑿齒《襄陽耆舊記》:「襄陽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山為樂山。」當然還有卧龍吟,真是千古絕唱,《中興書目》記載:「《琴經》一卷,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謝希夷《琴論》也記有:「諸葛亮作《梁父吟》。」《輿地誌》記載:「定軍山武侯廟內有石琴一,拂之,聲甚清越,相傳武侯所遺。」從以上記載就足以看出:諸葛亮在音樂方面有著很全面的修養和很高的藝術成就。他既長於聲樂——會吟唱;又長於器樂——善操琴;同時他還進行樂曲和歌詞的創作,而且還會製作樂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僅如此,他還寫有一部音樂理論專著——《琴經》。
編輯本段文學作品選
《前出師表》
《前出師表》(傳為岳飛所書)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南陽郡鄧縣隆中),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後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朴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里,悲傷嘆息,又怎麼來得及呢?
編輯本段個人發明
木牛流馬
【解釋】木製的帶有幌動貨箱的人力步行式運輸器具。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饅頭
話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得,按習俗需要拿49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麵粉合面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自此以後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另表:饅頭原來是指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
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諸葛連弩
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稱作元戎弩,在較 諸葛連弩
短時間內能發射十支箭,殺傷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
八陣圖
八陣圖分別以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命名,加上中軍共是九個大陣。 八陣圖
中軍由十六個小陣組成,周圍八陣則各以六個小陣組成,共計六十四個小陣。八陣中,天、地、風、雲為「四正」,龍(青龍)、虎(白虎)、鳥(朱雀)、蛇(螣téng蛇)為「四奇」。另外,尚有二十四陣布於後方,以為機動之用。相傳有周天365種變化。 此外傳為諸葛亮發明的尚有孔明鎖、木獸、地雷等。
編輯本段諸葛亮後代
諸葛亮46歲的時候,他的親生兒子諸葛瞻出生,史書記載,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才八歲。但他從小就聰慧可愛,擅長書畫,記憶力很強。長大後從低級軍官做起,一直升到他父親曾擔任過的軍師將軍。 後來,諸葛瞻官至衛將軍,一度執掌蜀國朝政。魏國大將鄧艾討伐蜀國時,諸葛瞻率領軍隊前去抵抗,拒絕魏軍誘降,戰死在綿竹。當時他的兒子諸葛尚年僅十七歲,同樣戰死沙場;諸葛瞻殉國之時,他的次子諸葛京還很小,不到參軍打仗的年齡,所以倖存了下來。 晉朝統一三國之後,諸葛京被新的朝廷遷居到中原一帶,徵召為官吏。諸葛京出任過關中地區眉縣令,並治理得很好。想當年,他的祖父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縣,都未能如願。沒想到歷史與他開了個小小的玩笑,讓他從未謀面的孫子成為這里的縣令。 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早年投效東吳,深得孫權的器重。後來官至大將軍等最高軍職。他的長子諸葛恪更是青出於藍,在吳國權傾朝野,後來死於一場政變,東吳的諸葛家族被滿門抄斬。 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很早就追隨曹操,在魏國擔任一流高官。後遭司馬家族的打擊,其家族也被全部殺光。 如此一來,諸葛家族除了在老家山東琅琊一帶的族人之外,史書上有記載的倖存者就只剩下諸葛亮的孫子諸葛京和諸葛誕之子諸葛靚,諸葛京在擔任眉縣縣令之後,繼續升遷,最後官至江州刺史……從此,史書上就不再有諸葛京後人的記載。 目前,在山東臨沂和浙江蘭溪各有一批姓諸葛的人士,他們都有各自的家譜記載著與諸葛亮的淵源關系。在浙江,諸葛後人幾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據說,他們都發源於浙江蘭溪市的諸葛村。 從明代起,蘭溪一帶的諸葛族人主要以經營中醫葯業為主。據說這是秉承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這一祖訓。後來,他們在此行業中逐漸發展壯大。清代中後期,諸葛族人把他們的中醫葯店開到了浙江各地,乃至於全國各大城市,形成「蘭溪葯幫」這一商業幫派,盛極一時。同時也造就了諸葛村今天眾多華麗精巧的民居建築。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袁子》: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❾ 甘肅省隴南市文縣尚德鎮田家壩的歷史人是誰
范壩鄉,以性氏和自然地理得名。1975年,碧口水電站建成後,范壩鄉成為庫區,讓水河畔的一些村社和良田被淹沒,鄉政府由范壩村遷往田家灣村,仍稱范壩鄉。范壩是是碧口水庫風景區核心部分,煙波浩渺,一望無際,碧波不興,游魚歡躍,在有逗西湖之秀美地,逗太湖之浩瀚地。境內溝灣縱橫,峰巒逶迤,森林翠茂,竹木繁多。綠帶似的讓水河流經全境,碧潭溪流遍布,水利資源豐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這里是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生態區,設有讓水河保護站,森林面積達1萬多畝。密林深處棲息著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稀動物;綠滿山巒的林海中還生長著珍稀樹種香果樹;讓水河清波碧潭裡有大鯢繁衍生息。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使這里歷史上就成為文縣主要產糧區之一,特別是關子溝一帶是素稱逗東水向西流,灣灣綠油油,九梁十八彎,灣灣水不幹,蝸牛稻田遍山野,一碗泥巴兩碗飯地的好地方。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油桐、茶葉、核桃、板栗、雪梨、蘋果等,還盛產木耳、香菌、銀耳等。當地時興家家釀黃酒,已有數百年歷史,世代相傳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范壩黃酒,農家自飲,款待賓客,以其甘醇可口,在當地頗有名氣.
范壩鄉讓水河畔砂金礦藏資源豐富,90年代中期曾形成群采黃金熱潮。此外,還有豐富的白皂、衡家銅礦,有銀廠的石棉礦。
❿ 歷史人物資料15000字左右急。
躬耕隴畝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2]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了曹操的許縣。諸葛亮此時已1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3]
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隆中對策
三國志12的諸葛亮
當時,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後來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卧龍(諸葛亮)、鳳雛(龐統)。」[4]諸葛亮又受徐庶推薦,劉備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5]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史稱「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相見後,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他提問:「「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贊,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系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6]
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
赤壁大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之妻劉琦後母蔡氏屢進讒言,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之計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指的是晉文公)在外卻可得安嗎?」當時黃祖被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同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並大破劉軍。[7]
桌游《三國殺》中的諸葛亮(標准版)
劉備敗走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與魯肅結為朋友。
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如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斗。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
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曹操軍遭受了非常大的損失,而此時曹操軍中又爆發瘟疫,曹操不得已引軍北還。[8]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劉備於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9]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孟達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
三國示意圖
張飛、趙雲等鎮守荊州。至次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資援。
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魏黃初二年(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10]
白帝城託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
1994央視版《三國演義》白帝託孤
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11]
南征北戰
南征
建興三年(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大量的資源,並且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勁旅。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12-13]
北伐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穀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率領步騎五萬人前往,大破馬謖於街亭。而同時趙雲寡不敵眾,失利於箕谷。諸葛亮乃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14]
同年冬,諸葛亮趁魏兵東下,關中虛弱,趁機北伐,出兵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為魏將郝昭所拒,諸葛亮勸降不成,而又糧草不繼,不得已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諸葛亮
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興八年(230年)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陝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今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天,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15]
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據《漢晉春秋》記載,同年五月,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於是司馬懿退還保營。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16]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穀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與司馬懿對於渭南,並約吳國共同發兵。期間諸葛亮既屢屢遣使者下戰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激怒宣王司馬懿,但司馬懿忍辱據守不出,並以「千里請戰」的妙計平息將怒。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國境內與魏國百姓共同種糧自給自足,打算長期駐紮下去,但諸葛亮卻因過於操勞而病重。[17]
病逝五丈原
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寶雞境內)享年五十四歲。楊儀等率軍還,姜維等遵照諸葛亮遺囑,秘不發喪,緩緩退軍。司馬懿率軍追擊,見蜀軍帥旗飄揚,孔明羽扇綸巾坐在車里。司馬懿懷疑是孔明用計誘敵,趕緊策馬收兵,於是便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一事。[18]
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是魏軍主動進攻,蜀軍防守,由於連日大雨,山洪暴發,沖毀棧道,蜀魏並未交戰。[19]
諸葛亮遺言命令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勢修建墳墓,墓穴僅能容納下棺材,穿平時的衣服入殮,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諸葛亮歸葬定軍山勉縣的武侯墓。諸葛亮曾經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20]諸葛亮死後30年,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綿竹之戰中戰死沙場。
2人物成就編輯
政治
諸葛亮作為蜀國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布公、胸懷坦誠。為國盡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賞賜,玩忽職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親信也給予處罰,只要誠心認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給予寬大處理,巧言令色逃避責任就是再輕的過錯也要從嚴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勞都給予褒獎,再小過錯都予以處罰。他處理事務簡練實際,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貪慕虛榮的事他都不做;終於使蜀國上下的人都害怕卻敬仰他,使用嚴刑峻法卻沒有人有怨言,這是因為他用心端正坦誠而對人的勸戒又十分明確正當的緣故。可以說他是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其才能可以與管仲、蕭何相媲美。[21]
經濟
諸葛亮畫像(24張)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
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21]
軍事
八陣圖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贊其為「天下奇才」。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22]
發明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