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永春歷史人物

永春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13 23:41:59

A. 永春的歷史文化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閩王延鈞稱帝,以其眾水會於桃溪一源,故曰桃源,升桃林場為桃源縣,屬泉州。後晉天福三年(938年,閩通文三年),因與湖南桃源縣重名,遂以境內草木繁盛,四季如春,改名永春縣,治所在上場堡(今桃場村),改桃源縣為永春縣。

後漢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直至後周(951年—960年),永春均屬清源軍。宋屬福建路泉州。元代,屬福建行中書省泉州路。

截至2014年,永春縣共有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各級公共圖書館組織各類講座14次,書刊文獻外借11.23萬冊,總流通人數12.61萬人次;

各級文化館組織舉辦展覽11個,組織文藝活動28次、培訓班10期和公益性講座14次,共有9.23萬人次參加;博物館共舉辦1個基本陳列和6個展覽,共有3.45萬人次參觀,其中:未成年人參觀2.15萬人次。

(1)永春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永春,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華僑歷史源遠流長。早在五代後周時期(951—960),就有永春商人到交趾經商。在東南亞至今仍有「無永不開市」之說。目前旅居海外的華僑、華裔以及港澳台同胞達120多萬人,足跡遍布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

他們在僑居地與當地人民一道披荊斬棘,艱苦創業,創造了輝煌的成就;他們熱愛祖國,關心家鄉建設,為永春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一鎮三僑領」的達埔鎮,先後有尤揚祖、李鐵民、顏子俊任全國僑聯副主席,僑領的風采,激勵眾多僑資、僑力回饋家鄉。

百十年來,故土文化感召僑親無私奉獻、回報桑梓,共為家鄉捐贈投資累達上億元,為家鄉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永春縣

B. 福建省永春的風俗習慣民間傳說和歷史人物故事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
包括一些民間傳說和歷史的故事,我們應當給予更多的尊重和保留。

C. 誰知道永春縣大坪(大鵬)村的故事或傳說,告訴我一些。

大坪村古稱「大鵬村」位於永春縣城北部脊背的大鵬山上,海撥四百多米,面積3500畝,人口845人,大鵬山主峰海撥900多米,高大挺撥,左右與戴帽山,天馬山遙遙相望。大鵬山視野開闊,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游覽避暑勝地。大鵬山距離縣城5公里,山上被鬱郁蔥蔥的樹木所覆蓋,空氣清新,境內名勝古跡令人神往,自然景觀遍布,景點形態萬千,讓人感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歷史悠久的「大鵬岩」,名聞遐耳的清朝「國師墓」,摩崖石刻,修築永春大鵬山龍脈的石刻碑文記載著大鵬山久遠的歷史,「大尖,小尖,尾貢,石雞石狗,仙人拉鋸,仙人走棋,龍船石,獅嘴口,美女梳妝」等賦有詩意的景觀及那動人的傳說更為大鵬山增添神秘的色彩,面積達百畝的珍稀油杉林更顯出生機勃勃的活力。

名勝古跡;

1,大鵬岩:又名垂雲寺,位於大坪村正中,建設於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50年),傳說系大鵬神鳥棲息之所,故建大鵬岩,供奉釋迦,該地形稱為「雲梯」,寺後有「犀牛望月」,「蜘蛛結網」為伴,寺內有奉憲示禁石刻二塊,分為道光28年7月,12月所立,寺外有「滌塵」石刻,清同治七年十二月所立的修築永春大鵬山龍脈原碑記的碑文,寺邊有座清朝國師墓,該岩摩崖石刻被永春縣人民政府批准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2摩崖石刻;「滌塵」石刻位於大鵬岩前方的公路邊的一塊岩石上,字體下楷,筆畫蒼勁有力,細細觀賞,令人心無雜念「修築永春大鵬山龍脈碑記」,位於環坪公路二公里半處,蓋因大鵬山系縣城之在脈所在,清同治年間,鄉紳深感桃源縣境內因久未有題名雁塔者,黃文炳等十一人慷慨捐資,修築大鵬山龍脈,以振興桃源人文,告竣之日敕石以記之。

3.國師墓;位於大鵬岩左側,系清朝時大鵬岩一長老,被告清朝皇帝賜封為「國師」,死後葬於此。

自然景觀:

4.大尖;位於大鵬山主峰,縣城北方,海撥九百多米,山勢陡峭,高大挺撥,,臨近峰頂,更為險峻,難以攀登。據傳大尖系桃場顏氏祖先在地理名師指點下,為了造「|風水」,在峰頂精心營造了一個圓錐形的山尖,頂部平坦,可安放下一張「八仙棹」,並四條椅子,因與左下方的「小尖」遙相呼應,俗稱「大尖」,站在峰頂上,視野寬闊,東可眺望湖洋,東平,東關,西可遙望達埔,吾峰,北可看清介福,德化三班,南可俯視岵山,縣城,五里街。桃溪水如條銀色帶子,蜿蜒東去,四周群山俯視,頗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5.小尖:位於大坪村東面的一座小山峰,緊臨縣城,有一條小山脈與「大尖」相連,南面山勢陡峭,環翠村就在山下。峰頂圓錐形山尖是人工營造的,據傳這里的地形稱為「仙人撒網」「小尖」就是一位巨人之首,而縣城就像一張網,中間的小山脈就是仙人伸出的手,緊緊抓住這張網,因形狀較「大尖」小,俗稱「小尖」。

6.「尾貢」:位於「大尖」的東北方面,乃大尖山脈綿延至東北的最後一個山峰,故稱「尾貢」。山峰除有一條山脈(稱為「鋸齒」)延伸與大尖相連外,其他三面均為陡峭的山崖,山峰上黑褐色的怪石遍布,形態各異,讓人浮想聯翩,山上長滿蒼翠權木叢,鬱郁蔥蔥,翠色慾滴,彷彿給這位巨人披上艷麗的綠衣,站在峰上,往東俯視洋上,外丘村所在的山溝猶如一條巨龍,旁邊的戴帽山與之遙相呼應,往東南方面望,可一覽整個東半縣。

7.石雞石狗;位於「大尖」與「尾貢」之間的「鋸齒」上,有兩塊狀如雞,狗的石頭,其中之一,形如一隻引頸啼鳴的大公雞,身披赤褐色的羽衣,正驕傲地引頸項向天,不可一世地大聲啼叫,旁邊有一塊石頭,狀如一條黑色的大狗,正面對著大公雞,張開嘴巴,發出不服氣的狂吠,石雞石狗形態逼真,栩栩如生,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8.仙人拉鋸;站在縣城東部向西邊遙望,大尖,尾貢好像兩位巨人屹立在東邊西兩邊,一條山脈把兩峰連在一起,山脈上怪石嶙峋,高低錯落,時有怪石突起,狀如鋸條上的鋸齒,整體形如兩位巨人在拉鋸,故以「仙人拉鋸」命名,山脈上部山體較薄,頂上寬只有幾米,其間石頭呈黑褐色,形狀千奇百怪,有如動物,人物,器具等,讓你有充分想像的空間。石頭上的小樹叢時而蔥籠,時而稀疏,然而郁蒼翠人慾滴,給這千姿百態的怪石增添了無限的生機,無不讓人賞心悅目。

9.仙人走棋;這是大尖地方一塊平地,不可形如棋盤,傳說這里是一塊風水寶地,誰能找到「將帥」的位置,把先人的遺骨安葬在那裡,子孫出將入相不在話下。因此許多古人紛紛爭著把先人的遺骨裝在陶罐里,安葬在這「棋盤」上。故而棋盤上增加了許多東一簇西一堆的墓葬,猶如棋盤上的棋子,只可惜,棋盤的方向都讓人搞不清楚,要想找到「將帥」的位置,更是難上加難了。

10.龍船石;位於大尖東邊半山坡上,有一塊狀如船形的大石頭,在山坡上突然聳起,往外突出,在四面翠綠植被的映襯下,猶如一顆烏黑的寶石,巨石下有一塊較小的石頭,墊在大石頭下面,石下是陡峭的崖壁直達山澗。在山澗仰望,巨石彷彿搖搖欲墜,要不是下面的小石頭撐著,恐怕隨時會掉下來,讓人一看,膽戰心驚,其實,巨石和山體是連在一起的,非常牢固,膽子大的人還可以走到巨石上去玩賞,領略一下猶如站在半空中的感覺。

11.獅嘴口:座落於大尖下東南方的山坡上,有一個小山包,猶如獅頭,遙望對面戴帽山,獅頭後有一條小山脈,往北延伸後拆而向東,猶如一頭巨獅的身體。據說對面的戴帽山上有一地形,貌似母獅,而這邊小山包前面山體有一缺口,像是獅嘴,彷彿這頭巨大的公獅,朝著對面的母獅深情遙望,大聲呼喚著。

12.美女梳妝;大尖峰頂下寬上窄,呈圓錐形,很像古代婦女頭上的發髻,大小兩側各有一條山脈分別向兩側延伸然後向前合攏,猶如人的兩條手下臂,前方是一片平緩的坡地,像是一面巨大的鏡子,遠遠望去,就像一位美女在為自己梳妝打扮,頭頂四周時而怒放的野花,更增添了美女的嫵媚。

13.油杉林;位於大坪村正後方,有一片面積近達百畝的油杉林,據說是全省面積第二大的成片油杉林。油杉高大挺撥,鬱郁蔥蔥。林中遮天蔽日,空氣清鮮,是避暑乘涼的好去處,在大鵬岩左直方二百米處,有一棵樹齡達150年的「油杉王」,亭亭玉立,高大挺撥,枝繁葉茂充滿生機。

14.「土匪洞」:位於大尖右下方的山坡上,洞口隱蔽在翠綠蔥郁的樹木中,洞口狹窄,只容一個人側身才能進去,四周怪石遍布,洞內較為寬敝,神秘莫測,因曾有土匪頭子藏身其中而得名。

15,「猴洞」:位於大坪村右面一公里多的山體中間,洞口掩映在蒼松翠樹之中,四周怪石嶙峋,洞口較為寬敝,往裡三四米,洞口突然往下廷伸,深不可測,因為洞中狹小人無法進去,只有猴子才能攀爬故名「猴洞」。有人往洞中丟石塊,卻無法聽到石頭落地的聲音,真是神秘莫測。此洞直通到那裡至今還是個迷。要想解開洞中的神秘面紗,有待有膽識的人去探索。

D. 福建泉州有那些名人

歷代名人
鄭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儼,號大木,泉州南安石井人。
施琅(1621-1697),字尊侯,號琢公,泉州晉江衙口人。
施世綸(1659—1722年),字文賢,號潯江,泉州晉江衙口人,施琅仲子
曾公亮(999~1078)北宋宰相。字明仲,號樂正。泉州晉江人。
曾從龍(1175~1236年)字君賜,號雲帽居士,泉州城內人,北宋名相曾公亮四世從孫。原名一龍
歐陽詹,字行周,唐泉州晉江潘湖村人。是泉州地區歷史上第一個進士,官至國子監四門助教。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輔,號虛江,出生於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時期著名愛國將領、抗倭民族英雄。
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來,泉州德化縣隆泰鄉後所村人。擅長木雕、彩塑,尤其精於瓷塑,是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最著名的雕塑藝術家。
李贄(1527~1602)明代思想家。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人、龍湖叟、南安人。祖籍泉州南安
何喬遠(1557~1633),字稚孝,號匪莪,晉江人,明末史學家。
留從效(906~962)南唐大臣。字元范。泉州永春縣人。
王延彬(886~930)唐末五代初泉州刺史。字表文。唐末泉州刺史王審長子,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生於泉州。
呂夏卿(1015~1068)北宋史學家。字縉叔。泉州鯉城區人
呂惠卿(1032~1111)北宋大臣。字吉甫。泉州晉江人
梁克家(1127~1187)南宋宰相。字叔子。泉州晉江人
黃克晦(1524~1590)明代詩人。字孔昭,號吾野。泉州惠安人
王慎中(1509~1559)明文學家。字道思,號遵岩居士,又號南江。泉州晉江人
張岳(1492~1552)明代大臣。字維喬,號凈峰。泉州惠安人
陳琛(1477~1545)明理學家。字思獻,號紫峰。泉州晉江人
蔡清(1453~1508)明理學家。號虛齋。泉州鯉城區人
丁拱辰(1800~1875)清代火炮專家。又名君朝,字淑原,號星南。泉州晉江人
陳慶鏞(1795~1858)清代官員。字乾翔,號頌南。泉州鯉城區人
李光地(1624~1718)清代理學家。字晉卿,號厚庵,又號榕村。泉州安溪人
張瑞圖(1570~1641)明代書法家。字長公,又字無畫,號二水、白毫庵主等。泉州晉江人
李廷機(1541~1616年),年爾張,號九我,泉州浮橋人。
黃宗漢(1803~1864年),字季雲,號壽辰,泉州城內人。
留正(1129—1206),字仲至,祖籍泉州永春,泉州城內人,五代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六世孫
蘇浚(1542—1599年),字君禹,號紫溪,泉州晉江蘇厝人,為明代後期著名的理學家
盧琦(1306—1362年),字希韓,號奎峰、立齋,惠安後龍峰尾(今屬泉港區)人。元至正二年(1342年)登進士第,為元代惠安縣唯一的進士。
——————————————————————————————
現當代名人
陳樹林
1949年5月生,曾用名陳樹人,號搏風齋主人,泉州晉江人。
張文裕(1910—1992)物理學家,泉州安溪人.
董橋(1942—):原名董存爵,泉州晉江人。
蔡其矯 1918年12月12日生,泉州晉江縣坂村人。
舒婷,原名龔佩瑜,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祖籍福建泉州。
蔡國強 旅美現代藝術家 泉州籍
梁披雲,學名龍光,又名雪予,原籍泉州永春。
龔書鐸,男,1929年3月生,福建泉州
施定其(1936—)泉州晉江人。作曲家。
李白燕:女,1966年出生 國家二級演員。
張明敏 1957年生在香港 《我的中國心》演唱者
許曉峰 著名音樂人 原華納中國總裁 1966年生於閩南古城泉州
李幼平,著名電子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福建省泉州市人。
陳火旺,計算機專家、數理邏輯學家。1936年2月生於泉州安溪。
李龍土,功能陶瓷材料專家。1935年生,泉州南安人。
林俊德,男,1938年3月13日出生,泉州永春縣人。爆炸力學專家。
蔡尚思,1905年生,泉州德化人。二級教授,著名的史學家、教育家。
李清泉 (1888~1940)愛國華僑領袖。又名李回泉。泉州晉江人。
李光前 (1893~1967)愛國華僑領袖、實業家。原名玉昆,字光前。泉州南安人。
李景昀 (1922~1987)美籍華人,科學家。生於泉州安溪縣。
李子芳 (1910~1942),乳名清心,泉州石獅永寧岑兜村人。愛國烈士。
司馬文森 (1916~1968)原名何應泉,筆名有林娜、林曦等,泉州東街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陳瑞熙 (1921-),福建泉州人。高級教師。
蔡廈生 (1946-),泉州晉江人。書法家。
蔡潁訓(1928-),福建省泉州市人。
蔡永輝 (1967-),籍貫泉州晉江
何錫輝 (1956-)別名何曦暉。泉州惠安人
王家縉 (1944-),福建泉州人
黃必成 (1941-),福建省泉州市人
吳金沙子 (1925-),福建泉州人,曾評為「國際榮譽金獎」並享有「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榮譽稱號。
吳新濤 物理化學家,1939年出生於泉州石獅
王啟明,光電子學家。泉州晉江人
葉飛(1914- ) 原名葉啟亨。泉州南安縣人。
黃健中(1941— ) 是自學成才的導演。福建泉州人
楊采妮 (英文名:CharlieYeung)祖籍:福建晉江西濱
姓名:杜成義(英文名:A do)祖籍:中國福建(泉州安溪)
郭文梯,1923年生於泉州晉江羅山梧桉村 愛國華僑

E. 有人可以說說詠春的歷史以及資料嗎

詠 春 拳 之 起 源

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關於詠春拳的起源,大致有這樣幾種說法:(我們在這里需要額外說明的是:下文中及本欄目中所列的「泳春」『詠春拳「「永春拳」,都為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為不使讀者誤解,本文統一用「詠」。)

第一種說法是始創於福建嚴詠春,詠春拳因此得名。嚴詠春拳是清中葉少林俗家弟子嚴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鶴相爭,受啟發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礎上,創編了詠春拳術。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詠春拳創始於五枚師太,見到蛇鶴相爭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嚴詠春。五枚師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說她還是少林白鶴拳高手。由於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為了避禍,隱居於川滇邊界的大涼山,因見蛇鶴相爭而創出詠春拳,後來便傳於嚴詠春。

第三種說法是,五枚創詠春拳後,並非直接傳給了解嚴詠春,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家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詠春及婿梁傅儔。這個嚴二就是前面據說的嚴四。

第四種說法是:詠春拳的創編與五枚師太或嚴詠拳均無關系,更沒有什麼蛇鶴相爭,而詠春拳的前身應為詠春拳,是清初反清組織「天地會」的一種斗爭的武技,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創。他(或「她」)首先傳給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人稱攤手五,據說有「一隻攤手獨步武林」之譽),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便將詠春拳傳於粵劇界諸弟子。後咸豐年間李文茂起義,諸弟子為避禍而將「詠春拳」的「泳」字改為「永」、「詠」。紅船中人黃寶華、梁二娣、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中葯店兼行醫的梁贊,此後梁贊將詠春拳發揚光大。

第五種說法,又說詠春拳應為永春拳,得名於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南少林被婪,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於粵劇紅船中當伙夫。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於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樑贊,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揚光大。

本站收集到的一種最詳細說法是: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詠春二字乃是為了記念詠春拳之創始人嚴詠春師祖。祖師嚴詠春原藉廣東福建,其父嚴二公於九連山下經營豆腐買賣。而詠春則自小跟隨五枚大師習技。及後更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拳術之道,並得其師父五枚大師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詠春師祖並要求五枚大師為拳命名,大師則答曰你既名詠春,就將詠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詠春拳之名正式誕生了。

祖師及後下嫁梁博仇,其後更隨其夫返粵並將其武技傳與博仇,因此其夫盡得詠春之所傳。此為詠春拳之第二傳,時在嘉慶未年。博仇因與紅船中人友好,並常與其友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飲酒論技,博仇更將詠春拳與華寶等人交換紅船之名技六點半棍。及後更與華寶等人隨紅船漂流,在此期間,他們更日夕鑽研,苦心練習,不兩年己盡得其秘奧了。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可稱之為詠春拳派之第三傳。少林六點半棍更為習詠春拳者必修兵器之始也。

華寶六十歲後退休,稅居於佛山快子市,青雲街。快子市有名醫梁贊行醫於杏濟堂,頗富盛名,佛山人之稱之為贊先生。而華寶與贊先生友善,且退休後長日多暇,乃到杏濟堂與贊先生飲酒論技,並將詠春拳術,盡傳於贊先生,時為遜清道光年間。

梁贊,原籍山縣古勞,只是世居佛山而矣。贊先生醫術精湛,經營草葯店杏濟堂於快子市清雲街。他交遊廣闊,故人緣甚佳。贊先生性好武技,涉獵甚廣,但並未令其滿意,自隨華寶習詠春以後,他即感到詠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無一不是上乘之法;再憑其天資聰穎,苦心鑽研,使詠春拳能在晚清期間,在嶺南一帶聲名大著。然而,贊先生因店務纏身,未能廣授徒眾,所以並未令詠春拳盛極一時。但能得其真傳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壁外,僅陳華順公一人而矣。

華公本藉順德陳村人仕,他亦世居佛山,並以找錢為業,混號找錢華。因華公之找錢事業,常經杏濟堂,故有緣師事贊先生。技成後,更於贊先生前技服豬肉貴,聲名大振。及後,贊先生去世,華公設館於蓮花地大街,正式教授詠春拳術。然而詠春授拳之法,與一般少林拳術不同,因它需要通過長期□手之練習,而□手之最佳練法,需由個別教授,故未容多教,故此華公收費頗昂,遂未為一般人仕所能負擔,而能學者,多為貴家公子而矣,當時有「少爺拳」之稱號。故在華公時期未能廣泛流傳。

能得華公之技者,有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葉問及其子陳汝錦。但能將詠春拳術一派推廣者,首推葉問。葉問本為佛山名門望族之子,因年幼體弱,七歲便投入陳華順公門下學習詠春拳術,而華公以其聰穎過人,勤奮好學,故經常親自教授,而吳仲素則從旁協助,常與葉問□手,將詠春拳奧妙逐一指點,葉問因而武技大進。可惜華公染病不起,彌留之際,囑咐吳仲素繼續教導葉問及其子汝錦。葉問隨吳仲素苦練三年,比前更大有進步,時年不過十五。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港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在此其間,得同學介紹,認識梁贊先生之子梁碧,並隨梁碧修練詠春拳術,盡得其學,且技更大進,而性情亦變為謙厚和靄。三年後,葉問返回佛山,廣識佛山拳豪,更有義助溫大牛比武事件,轟動佛山。於光復後,他投身軍政界,如破沙糖之政績甚佳,以在公正路三品樓勇擒劇盜羅灶為人樂道。直至佛山變色後,葉問便離開佛山,避居香江,約為一九四九年。此時葉問初到香港,生活未能安定,幸得友人李民幸介紹,在九龍深水大南街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教授詠春拳,也開始了葉問授拳的生涯。當時門下弟子有梁相、駱耀、徐尚田、招允、盧文錦...等人,後而在海壇街、利達街、李鄭屋、大道東大王廟、青山道興業大廈...等多處地方授徒,廿年來,葉問對詠春之改善及推廣,使詠春一派能在香港、台灣及世界各地得以發揚光大,聲名大噪。

以上諸種說法雖然都是各有所本,且盡皆言之鑿鑿。各自以為真實可信,但都不能盡善盡美、無懈可擊、可作權威立論。若從時間、地點、人物、歷史背景等各方面作仔細推敲,則上述諸說,均讓人有可覺疑惑之處。有些言之過簡,難以辯真偽。如一塵庵主,說者就只有這么一句話,「泳春拳乃嵩山少林寺弟子一塵庵主所傳」,連性別都沒有講清。「嵩山少林弟子」則似乎出身於嵩山少林寺應是個女尼。再者,一塵庵主若果真是一個女尼,而五枚師太也是一個女尼,兩者是否就是同一個人物,也頗有思考餘地。可惜材料缺乏,無以考證。

有些則與歷史背景不符,失去存在的依據。如五枚師太、至善禪師,都說成是因南少林被焚而流亡外地的。但據當代歷史學家及武林界人士,依據清官檔案材料的考證,在清朝,南北少林皆倍受朝廷恩寵禮遇。不管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直至光緒、宣統,都從來沒有發生過朝廷焚燒少林之事。火燒少林一說,是當時的反清組織「天地會」,為了煽動起武林人士的反清情緒而編造出來的。既然歷史真實並非如此,則五枚、至善逃亡避禍之說就難以成立,他們因此而創編了詠春拳,並將少林永春殿的詠春拳傳播出去之種種說法,其可信性自然也很值得懷疑。

有些則與現實有出入,難以自圓其說。如說攤手五或是至善禪師,在紅船所傳的本是叫永春拳,後因咸豐年間粵劇藝人李文茂起義,遭受清政府鎮壓,連及「瓊花官」諸弟子。為了掩人耳目,門人乃將所習之永春拳改名為詠春拳或泳春拳。即就是說,永春拳與詠春拳、泳春拳應是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但據考證當時的事實是,泳、詠春拳流傳之時,永春拳依舊公開流傳於世,兩者並行不悖。難道一部分因避禍而易名,而另一部分則無需避禍?這似乎是說不過去。且今天的永春拳與泳、詠春拳,雖然其音相近,但卻各自不同的武學內容與訓練系統,實乃兩個不同的拳派,不能相混。所以上述說法,似與事實不符,難以彌縫其說。

其他如嚴詠春其人,關於她的種種傳聞,實也頗有斟酌的餘地。若真有其人,則其生存的年限就很有考究。若說她是五枚師太的傳人,則她起碼是雍正、乾隆年代的人。有一說梁贊曾遵其黃華寶之命,往福建尋嚴詠春繼續學藝深造,若說嚴詠春既學藝五枚,又傳藝於梁贊,她便跨越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等六個朝代,起碼活150至200歲,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嚴詠春是否確有其人,她生活於哪個朝代,就很有必要弄個清楚。總之,上述種種說法,只能給人留下一個有待揭開的謎底。

詠春拳的起源所以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人們對詠春拳的崇拜、敬仰,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出於崇拜心理,人們往往不滿足於一般平凡的說法,總喜歡把所崇拜的東西找一個不平凡的出處,把它傳奇化、神話化。再加上口頭傳說中的不斷加工、創造,於是越說越多、越說越玄,與歷史真實距離越來越遠,終至面目全非,各持已說。人是如此,物是如此,古今先賢、帝王將相,總有不平凡的出處。所謂「不凡之子,當異其生」,這是咱們中國很有趣的一種歷史現象。有關詠春拳起源的種種不同的說法,大概也是屬於這種現象,歷史就是這樣活在人們的口中。詠春拳起源之謎,恐怕將永遠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歷史紐結。讓諸種說法並存,讓它們一代一代流傳下去,給人們留下一定的神秘感,讓人們去思考、去想像,也未必不是沒有積極意義的。

這裡面很全,可以根據需要自己查查看看:

http://www.bjvingtsun.com/ycls/ycls5.htm

http://www.daqi.com/unionmore/bbshot_article/702487.html

F. 歷史上庄姓名人

庄 周:即莊子,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人,戰國時期思想家。做過漆園吏。著書十餘萬言,往往出以寓言,主張清靜無為,在思辨方法上,把相對主義絕對化,轉向神秘的詭辯主義。著有《莊子》,唐代改稱《南華真經》。
庄 忌:吳(治所在今江蘇蘇州)人,西漢道家、文學家。其思想傾向老莊,提出退身窮處,除累返真的人生哲學。認為現實生活混濁黑暗,一無是處。
庄 徽:揚州江都(今屬江蘇省)人,北宋官吏。進士出身,歷任徽猷閣待制、平江太守等職。居官有令名,無秋毫之累,以通奉大夫致仕。
庄 夏:庄元吉四子,泉州永春(今屬福建省)人,南宋大臣、學者。進士出身,官至兵部侍郎、煥章閣待制。有《禮記解》、《典故備記》、《國史大事紀》等。
庄 綽:泉州惠安人,宋代官吏、學者。最高職任過鄂州、筠州知府。其學有淵源,多識軼聞舊事。有《雞肋篇》、《杜集援證》、《炙膏肓法》、《本草蒙求》等。
庄 昶:字孔暘,號定山。應天府江浦(今屬江蘇省)人,明代官吏、學者。進士出身,曾任翰林檢討,後謫桂陽州判官。淪落三十年,以講學為務。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刻意為詩,而喜用道學語言。有《庄定山集》。
庄青翟:高祖時大將、武強侯庄不識之孫,漢代大臣。文帝時襲爵武強侯。武帝時曾任御史大夫、太子少傅。後任相三年,於官場爭斗中自殺。
庄際昌:福建省永春人,明代大臣。萬曆年間狀元,因不願依附魏忠賢,還家不出。後起為國子祭酒。
庄有恭:廣東省番禺(今廣州市)人,清代大臣。乾隆四年狀元,授修撰、歷任江蘇、浙江、福建等省巡撫、刑部尚書、官至協辦大學士。曾主持浙江海塘工程,又疏清大修三江水利。工書。有《三江水利紀略》。
庄存與:江蘇武進人,清代官吏、學者、經學家、教育家、常州學派的開創者。乾隆十年榜眼,官至禮部左侍郎。不斤斤計較於文字訓詁,提倡今文經學,又兼治古文經學。有《毛詩說》、《周官記》、《周官說》、《味經齋遺書》等。
庄培因:庄存與弟,清代官吏、學者。乾隆十九年狀元,授修撰,歷官侍講學士。以詩文名,而恭和御制詩居大半。有《虛一齋集》。
庄述祖:庄培因子,清代官吏、經學家。乾隆四十五年進士,官山東濰縣知縣、桃源同知、旋辭官養親,著書十六年。治經能傳伯父存與之學,以研求精密著稱。有《夏小正經傳考釋》、《尚書今古文考證》、《毛詩考證》、《五經小學述》等。
庄希泉:曾經擔任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僑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和全國政協副主席。作為中共中央的特使,負責現代史上的海外僑胞統戰工作,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中國著名愛國華僑領袖、實業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僑務工作主要領導人之一。
庄則棟:中國近代男子乒乓球運動員。曾經三次蟬聯世界冠軍、全國冠軍、國家隊內部冠軍,這個紀錄至今無人打破。中國現代外交史上著名的「乒乓外交」的重要人物。他與美國運動員科恩的邂逅並大膽接觸,奠定了「乒乓外交」的基石,使得乒乓球真正成為了我們的「國球」,他為「小球轉動地球」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完成了幾代人的夢想與追求,創造了迄今無人能超越的神話。

G. 永春縣湖洋鎮歷史名人有那些是不是只有庄際昌和庄夏兩個人

永春縣湖洋鎮主要以庄姓為主,應該只有這兩個

H. 泉州有哪些名人

泉州著名人物有:

一、歐陽詹

歐陽詹,字行周,福建晉江潘湖歐厝人,歐陽詹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一生沒有離開國子監四門助教這個官職。歐陽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遷到晉江,傳至歐陽詹為六世孫。

歐陽詹著有《歐陽行周文集》8卷。歐陽詹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一生沒有離開國子監四門助教這個官職。歐陽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遷到晉江,傳至歐陽詹為六世孫。歐陽詹的祖父、父親、兩個大哥都是唐代閩越的地方官吏。

二、俞大猷

俞大猷(1503年-1579年),字志輔,又字遜堯,號虛江,晉江(今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武術家、詩人、民族英雄。

俞大猷一生幾乎都在與倭寇作戰,戰功顯赫,他所率領的「俞家軍」甚至能將敵人嚇退,與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掃平了為患多年以及趁機作亂的偽倭寇。俞大猷雖然戰功累累,卻經常被彈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領軍功,但俞大猷卻從來不會計較,仍舊全力打擊倭寇。

三、李贄

李贄(1527~1602),漢族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李贄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舉人,應會試。歷共城教諭、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

旋棄官,寄寓黃安(今湖北省紅安縣)、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間還有不少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最後被誣下獄,自刎死於獄中。

四、鄭成功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

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五、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年),福建省泉州南安人,儒商的楷模、東南亞橡膠大王、教育家、慈善家。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縣芙蓉鄉(今南安市梅山鎮競豐村)。原名李玉昆。

李光前熱心社會公益的一生,深受其岳父陳嘉庚先生的影響,對新馬地區和故國桑梓的社會公益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I. 庄姓的歷史名人

莊周:(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即莊子,宋國蒙(河南商丘)人,戰國時期思想家。做過漆園吏。著書十餘萬言,往往出以寓言,主張清靜無為,在思辨方法上,把相對主義絕對化,轉向神秘的詭辯主義。著有《莊子》,唐代改稱《南華真經》。
庄辛:(生卒年待考),戰國時楚襄王大臣,因襄王寵幸嬖臣不理朝政,屢諫不聽,庄辛遂避亂到趙國。後楚國為強秦所破,國都覆沒,襄王到城陽(今信陽)避難,派遣使者召庄辛回國,問救國之道,庄辛回答:「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去嬖臣,以天下為重,則楚國有救。」襄王聞過思改,委以國政,封庄辛為陽陵君。
庄 舄:(生卒年待考),亦稱越舄;越國人。著名戰國時期的楚國大臣。庄舄出身貧寒,仕楚。是古代一個著名的愛國主義者。
庄蹻:(?-前256)約生活在公元前243年至公元前262年間,一作莊豪,又作莊嶠。史載系「楚莊王之苗裔」,楚國將軍戰國時楚國人,在他生平當中有兩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是史上第一個雲南王。
庄青翟:(?-前115),高祖時大將、武強侯庄不識之孫,漢代大臣。文帝時襲爵武強侯。武帝時曾任御史大夫、太子少傅。後任相三年,於官場爭斗中自殺。
庄 忌:(約前188-前105),吳(治所在今江蘇蘇州)人,西漢道家、文學家。其思想傾向老莊,提出退身窮處,除累返真的人生哲學。認為現實生活混濁黑暗,一無是處。
庄 徽:(生卒年待考),揚州江都(今屬江蘇省)人,北宋官吏。進士出身,歷任徽猷閣待制、平江太守等職。居官有令名,無秋毫之累,以通奉大夫致仕。
庄 夏:(1155-1223),庄元吉四子,泉州永春(今屬福建省)人,南宋大臣、學者。進士出身,官至兵部侍郎、煥章閣待制。有《禮記解》、《典故備記》、《國史大事紀》等。
庄 綽:(約公元1126年前後在世)泉州惠安人,宋代官吏、學者。最高職任過鄂州、筠州知府。其學有淵源,多識軼聞舊事。有《雞肋篇》、《杜集援證》、《炙膏肓法》、《本草蒙求》等。
庄 昶:(1437-1499),字孔暘,號定山。應天府江浦(今屬江蘇省)人,明代官吏、學者。進士出身,曾任翰林檢討,後謫桂陽州判官。淪落三十年,以講學為務。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刻意為詩,而喜用道學語言。有《庄定山集》。
庄用賓:(1504—1578),字君采,號方塘,晉江青陽人。祖籍永春。明嘉靖八年(1529年)與潘湖黃光升同榜第八名進士,累官刑部員外郎,浙江按察司僉事。彼時朝政腐敗,考場營私舞弊現象屢見不鮮。有個生員叫袁文煒,其人學博品正,但沒錢行賄考官,因此名落孫山。
庄際昌:(1577__1629),字景說,號羹若,又號羹元,晉江青陽人,庄用賓曾孫。祖籍永春。明代萬曆年間狀元,天啟年間補授翰林院修撰,因不願依附魏忠賢,還家不出。崇禎元年啟用為右諭德,後起為左春坊庶子。
庄起元:(1559—1633),字中孺,號鶴坡。常州人。明代萬曆三十八年(1610)與堂弟庄廷臣同榜進士。曾任知縣、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江西撫州府知府、直隸天津督糧道、山東按察使僉事、太僕寺少卿(正四品官)等職,曾因忤魏忠賢被戍山海關。是常州庄氏家族西庄的始祖。與兄庄起蒙、族弟庄廷臣合著有《詩經導窾》、《四書導窾》等書。
庄謙:(生卒年待考),字含光,大店鎮大店人。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 中舉,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授汝寧府(今河南汝南縣)推官。為官期間,體察民情,革除弊端,懲治姦邪,因政績突出升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後巡按陝西八府。晚年恬淡仕進,回鄉督促子弟讀書。
庄臻鳳:(約公元1624—1667後),女,字蝶庵,三山(今揚州)人,清初著名琴家,師從徐上瀛。庄臻鳳不拘於虞山一派,兼采古浙、中州等各派之長,在藝術上具有一定的造詣。庄臻鳳作有十四首琴曲,各具特色,代表作是《梧葉舞秋風》。
庄亨陽:(公元1686—1746)字元仲,號復齋,靖南(一作南靖)人。生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五年,卒於高宗乾隆十一年,年六十一歲。康熙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一八年)進士。官至淮徐海道。亨陽著有《元仲集》一卷,《庄氏算學》八卷,《四庫總目》傳於世。是中國著名的科學家、數學家、水利學家!
莊子固:(生卒年待考),明朝時人,字憲伯,遼東人,年十三,殺人亡命。後從軍有功,積官至參將。嘗從山西總兵許定國救開封,軍半道噪歸,定國獲罪。子固輯余眾,得免議。後可法出鎮,用為副總兵,俾興屯於徐州、歸德間。子固募壯士七百人,以赤心報國為號。聞揚州被圍,率眾馳救,三日而至。城將破,欲擁可法出城,遇大清兵,格鬥死。
庄有恭:(1713—1767),廣東省番禺(今廣州市)人,清代大臣。乾隆四年狀元,授修撰、歷任江蘇、浙江、福建等省巡撫、刑部尚書、官至協辦大學士。曾主持浙江海塘工程,又疏清大修三江水利。工書。有《三江水利紀略》。
庄盤珠:(生卒年待考),女,字蓮佩,陽湖(今江蘇常州)人。生於清代乾隆年間,卒於嘉慶年間,卒年二十有五,人比之李賀。因母夢珠而後生她,故名盤珠。她出身名門,為陽湖庄有鈞之女,同邑舉人吳軾之妻。庄氏家族,清代出過22位女詩人。庄盤珠幼時從父學詩,諷詠終日,稍長則詩詞益工。李佳評其詞「娣視易安,非尋常閨秀所能。」金武祥言:其詩,取法漢魏。」盤珠著有《秋水軒詞》、《紫薇軒集》、《蓮佩詩草》等。
庄存與:(1719—1788),江蘇武進人,清代官吏、學者、經學家、教育家、常州學派的開創者。乾隆十年榜眼,官至禮部左侍郎。不斤斤計較於文字訓詁,提倡今文經學,又兼治古文經學。有《毛詩說》、《周官記》、《周官說》、《味經齋遺書》等。
庄培因:(1723—1759),庄存與弟,清代官吏、學者。乾隆十九年狀元,授修撰,歷官侍講學士。以詩文名,而恭和御制詩居大半。有《虛一齋集》。
庄述祖:(1750—1816年),庄培因子,清代官吏、經學家。乾隆四十五年進士,官山東濰縣知縣、桃源同知、旋辭官養親,著書十六年。治經能傳伯父存與之學,以研求精密著稱。有《夏小正經傳考釋》、《尚書今古文考證》、《毛詩考證》、《五經小學述》等。
庄棫:(1830—1878),字中白,江蘇丹徒人。治易、春秋,兼通緯候。先世業鹺,後家中落,校書淮南、江寧各官書局,以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卒。著有《蒿庵遺稿》,詞甲、乙稿及補遺附焉。棫自序謂:「向從北宋溯五代十國,今復下求南宋得失離合之故」,足見其詞學淵源所自。與譚獻齊名。朱孝臧合題二家詞集雲:「皋文說,沆瀣得庄、譚。感遇霜飛憐鏡子,會心衣潤費爐煙,妙不著言詮。」(《彊村語業》卷三)據此,知二氏固常州派之後勁也。
庄瑤:(1791-1865) 字琪園,大店鎮大店人。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中舉,二十二年中進士,曾任工部都水司主事、營繕司員外郎、都水司郎中、湖北荊宜施兵備道。咸豐十一年(1861年),捻軍活動於大店一帶,庄瑤奉旨在家鄉督辦民團,防堵農民起義軍。同治四年(1865年)去世,贈太僕寺卿。
庄縉度(1799—1852),武進人。字眉叔,又字裴齋,號黃雁山人。武進人。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授戶部主事,河南、廣西司行走,加員外郎銜,車河學慣用同知,補山東曹州府曹河同知,署兗州府運河同知。浮沉宦海,未竟其用。工詩詞、楷書,精收藏。庄縉度是清中期的文學家、書法家和鑒藏家,據《清史稿·文苑傳》記載他與吳頡鴻、趙申嘉、陸容、徐廷華、汪士進、周儀顥並稱為「毗陵後七子」,以詩詞著稱於世,有《黃雁山人詞》四卷、《迦齡庵詩鈔》一卷傳世。其自為詩集序雲:「二十五歲以前所作凡三千餘首刪存四百
三十二首。」可知其陶煉之深。且有《手鈔楹帖輓聯》一卷。書法以楷書見長。且金石收藏甚豐,著有《裴齋碑目》一書。
庄陔蘭:(1870-1946) 字心如,大店鎮大店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殿試中進士,入翰林院編修,誥封朝議大夫。1914年後任山東省民政長官公署總務廳廳長、兼任山東圖書館館長,山東省議會議長,國會參議院議員。1934年春任《重修莒志》總纂。1936年任孔子77代孫孔德成漢文教師,1946年在曲阜去世,葬於孔林。其代表作為顏體《重修定林寺碑》。

J. 請問福建泉州永春縣留安山的文化特色和歷史名人

留來安在歷史上名人輩出源,較知名的有留從效、留正等人。留從效在開發和建設泉州中,有過不可磨滅的功勛;留正曾擔任過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皇帝的丞相,贈太師,封魏國公。留安還是永春華僑出國最早的地方,明朝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劉明福隨三寶太監鄭和出使東南亞各國,於次年病逝於蘇門答臘,這是永春人和東南亞各國友好往來的最早文字記錄。

早於明清時期,當地鄉民就將此地視為風水寶地,建廟壘塔,祈求安康。相傳,清乾隆壬辰年間(公元1772年),永春知州張所受修築的文明塔毀於水患;永春知州姚任道重建的文峰塔,歷經180年後,於1961年毀於台風。雙塔合稱留安塔。1984年春,港胞顏彬聲先生回鄉探親,慷慨解囊,捐資建塔,雙塔屹立於留安山上。

上世紀90年代,永春縣決定開發留安山,沿山麓建造一座供市民休閑、鍛煉、賞景的山林公園。近兩年來,他們投入大量資金,規劃建設多種造型的亭閣50餘處,錯落有致地分布於沿山通道各處;同時,種植大片柑園、茶園,開辟百畝苗圃供遊人觀賞

閱讀全文

與永春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