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岷縣歷史人物

岷縣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06 01:32:39

1. 甘肅有哪些著名歷史人物

1、秦非子

秦國的先祖非子生活於公元前900年左右,居西垂宮(後稱犬丘,今天水市回秦城區西南邊),是秦的答開國君主,他因擅長養馬,在水、渭水間替周王室主持牧馬,馬群得到了大量繁殖,為周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2、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政,秦始皇是甘肅隴西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13歲即位,在位35年,建都咸陽。

公元前221年,歷十年之久征滅六國後,建立了大一統秦國。其推行車同軌、書同文、實行郡縣制等一系列措施,確立了歷代大一統王朝的統一範本,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

3、賈詡

賈詡(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謀士。官至太尉,謚曰肅侯。

4、李白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5、李廣

李廣(?—前119),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西漢名將。

2. 蘭州的歷史文化歷史名人和當地的傳說~~~>_<

蘭州,始建於公元前86年。據記載,因初次在這里築城時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金城湯池」的典故,喻其堅固。兩漢、魏晉時在此設置金城縣。十六國前涼時又移金城郡治於此。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廢郡置州,在此設立蘭州總管府,「蘭州」之稱,始見於史冊。後來雖然州、郡數次易名,但蘭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來,相沿至今。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蘭州一帶屬隴西郡地。
西漢初,依秦建制,蘭州仍為隴西郡轄地。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軍西征匈奴,在蘭州西設令居塞駐軍,為漢開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蘭州始置金城縣,屬天水郡管轄。
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宣帝神爵二年,趙充國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後,西漢在金城郡的統治得到加強,先後又新置七縣。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並金城郡於隴西郡。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西羌起義,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遷至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十二年後又遷回允吾。東漢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從此,金城郡治由允吾遷至榆中(今榆中縣城西)。
西晉建立後,仍置金城郡。西晉末年,前涼永安元年(公元314年),分金城郡所屬的枝陽、令居二縣,又與新立的永登縣(在今蘭州市紅古區窯街附近)三縣合置廣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遷至金城,從此金城郡治與縣治同駐一城。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為蘭州,置總管府。因城南有皋蘭山,故名蘭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子城縣為金城縣,復改蘭州為金城郡,領金城、狄道二縣,郡治金城。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校尉薛舉起兵反隋,稱西秦霸王,建都金城。不久遷都於天水,後為唐所滅。
唐統一中國後,於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復置蘭州。八年置都督府。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又改為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復改為金城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又改金城郡為蘭州,州治五泉,管轄五泉,廣武二縣。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蘭州被吐蕃所佔,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河州人張義潮起義,收復隴右十一州地,蘭州又歸唐屬。然而此時的唐朝已經衰落,無力西顧。不久就被黨項族占據。
清初依明建制,蘭州隸屬臨洮府,衛屬陝西都指揮使司。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裁衛歸州。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復設蘭州衛。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陝甘分治,設甘肅行省,省會由鞏昌(今隴西)遷至蘭州。從此, 蘭州一直為甘肅的政治中心。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臨洮府治由狄道移至蘭州,改稱蘭州府,又改州為皋蘭縣。當時蘭州府轄管狄道、河州二州;皋蘭、金縣、渭源、靖遠四縣。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陝甘總督衙門自西安移駐蘭州,裁減甘肅巡撫。
辛亥革命後,於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州)設道,並蘭山、鞏昌二府為蘭山道,轄管皋蘭、紅水、榆中、狄道、導河、寧定、洮沙、靖遠、渭源、定西、臨潭、隴西、岷縣、會寧、漳縣等十五縣。道尹駐省會皋蘭縣。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道為區,變蘭山道為蘭山區。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劃甘肅省為七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皋蘭、榆中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岷縣)。民國三十年,即公元1941年7月1日,將皋蘭縣城郊劃出,新設置蘭州市,與皋蘭縣同治今蘭州城關區。市區面積16 平方公里,人口17.2萬餘人。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市區擴大,東至陽窪山,西至土門墩(不含馬灘),南到石咀子、八里窯、皋蘭山頂,北至鹽場堡、十里店,面積達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從此,蘭州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建國以來,蘭州市建置曾幾度變更。蘭州市現轄城關、七里河、安寧、西固、紅古五個區和榆中、皋蘭、永登三個縣 。

3. 歷史名人名字

[董氏來歷]
董姓起源有二:①相傳顓頊帝的己姓子孫飂叔安有一後裔名叫董父,他從小喜歡龍,對龍的習性頗有研究,是馴養蛟龍的能手。當時有諸侯向帝舜進貢了幾條蛟龍,舜就任命董父擔任馴練官。在董父的精心馴養下,這幾條蛟龍學會了各種舞蹈,舜很高興,封董父為鬷川侯,賜他以董為姓,他的後世子孫便以董為姓了。②春秋時,周大夫辛有的兩個兒子在晉國任董史(相當於太史,「董」是督導、管理的意思),他的子孫世襲為晉國史官,後世子孫遂以官職名為姓,稱為董氏。

[董氏名望]
董姓是當今中國的第二十九大姓,歷史上也是名人輩出。例如

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生卒年不詳。晉靈公無道,正卿趙盾屢次勸諫,靈公不聽,反欲殺之,趙盾於是逃亡國外。其後族人趙穿弒靈公,盾還晉國,而不討穿。董狐乃書曰:趙盾弒其君。孔子因稱: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其「秉筆直書」的著史態度為後世史官提供了一個典範。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漢名儒,廣川(河北省棗強縣東)人。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三年不窺園。提倡獨尊儒術,使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正式得以確立。著有春秋繁露等書。

董卓(?- 192) 字仲穎,漢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桓帝時,官羽林郎;靈帝時,為前將軍。靈帝崩,引兵至京師,誅宦官,廢少帝,立獻帝,弒太後,自為太師,淫亂凶暴。袁紹等因而起兵討伐,後為呂布所殺。

董鈞 東漢犍為資中人,字文伯。習《慶氏禮》,博通古今。西漢平帝元始五年舉明經,遷廩犧令。光武帝建武中舉孝廉。明帝永平初為博士。時草創五郊祭祀,及宗廟禮樂、威儀章服,多與議,世稱通儒。累遷五官中郎將。卒年七十餘。

董允(?-246),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中郎將董和之子。初為太子舍人。劉禪嗣位,遷黃門侍郎。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前,慮後主年輕,不分黑白,以允秉心公亮,上表請以允、費禕、郭攸之任宮省事。不久,遷允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允對後主常諍諫。時後主寵宦官黃皓,允不但正色匡主,而且數責皓。皓畏允,允在世時不敢為非作歹。延熙七年(244年)以侍中守尚書令,為大將軍費禕的副手。九年,卒。

董伯仁,生於西魏,歷經北周、陳,隋代畫家,隋朝初年尚在,汝南(今屬河南)人。多才藝,官至光祿寺大夫殿內將軍。工畫佛像、人物、樓台、車馬,與展子虔同時入隋,並稱「董展」

董晉,字混成,唐河中虞鄉(今山西永濟)人,生於開元十一年 (723年),死於貞元十五年(799年),仕唐,官至宰相。他出使回紇不辱使命;在韓滉權盛時,挺身而出為元琇辨解;在四鎮之亂時游說李懷光不叛朝廷;在宣武時,平息鄧惟恭之亂,井撫御其驕兵悍將,其中後兩點最是有利於當時社會的安定。

董平 (?-835) 唐宣州溧陽人。順宗永貞進士。累官門下中書侍郎。文宗太和末,與大臣賈梀等謀盡除宦官,詐稱天降甘露,命宦官仇士良等往視。事泄,反為宦官捕殺。史稱「甘露之變」。

董源,五代南唐畫家。用披麻皴法畫山水,平淡天真,後又巨然承其風格,並稱"董巨",為五代,北宋間南方山水畫主要流派,對後世影響很大。

董解元,金朝時戲曲家。他根據唐人元稹的《鶯鶯傳》創作了《西廂記諸宮調》,為後來元曲作家王實甫創作《西廂記》准備了條件。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明書畫家,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萬曆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謚文敏。性和易,通禪理,詩文俱佳,書法卓然成家,畫極瀟灑生動。著有畫禪室隨筆、容台文集、畫旨、畫眼等書。

董賢 西漢大司馬。他22歲時就被哀帝寵幸,官至大司馬,操縱朝政,其家族在當朝顯赫一時。

董邦政、明山東陽信人,字克平。以貢生授六和知縣。善騎射,嘉靖三十二年(1553)率兵討倭寇,任按察司僉事,領海防道,駐上海縣。次年,通倭頭目蕭顯導倭進犯縣城。他以弱兵固守,迫倭敗退。所練士兵,識地勢,知敵情,屢立戰功。三十四年,率兵直搗川沙倭巢,又會兵擊倭於蘇州。後受趙文華抑制,降讞蘇州府同知,不久引疾辭官。

董小宛,著名才女,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麗,善書畫,通詩史,後來嫁給清代著名文學家冒襄為妾。

董說,(1620~1686),明末小說家。字若雨,號西庵。明亡後改姓林,名蹇,字遠游,號南村,又名林鬍子,並自稱"槁木林"。中年出家蘇州靈岩寺為僧,法名南潛,字月涵。烏程(今浙江吳興)人。世代顯貴,至其父時已趨衰落。董說幼年曾受業於"復社"領袖張溥之門,後加入"復社"。又與具有民族意識的南□和尚意氣契合,南□去世後,董說即繼任主持靈岩寺。好記夢,曾成立"夢社",並作《夢社約》,還有專寫夢的《昭陽夢史》、《夢鄉志》等書,在奇異的夢幻世界中透露出現實的內容,寄寓他對黑暗時勢的不滿。他創作小說《西遊補》與此有關。

董邦達 著名畫家,人稱清代畫中十哲之一。

董必武 (1885,一作1886-1975) 湖北黃安(今紅安)人。原名賢琮。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產主義小組,次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歷任中央黨校校長,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最高法院院長等職。長征抵達陝北後,任中央黨校校長,代理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委員等職。在北京逝世。有《董必武選集.詩選》。

董浩雲

(1912-1982) 浙江定海人。名兆榮。早年在上海求學,通英、日、法等國文字。1928年考入金城銀行,任職於天津航業公司。1940年以民營方式,成立中國航運信託公司。1946年在上海申請重辦中國航運信託公司,開創中國人駕駛輪船遠渡大西洋、太平洋先例。1948年創辦復興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董事長杜月笙)。1950年公司遷台灣,並出版《般運》雜志。1959年建造七萬余噸油輪「東亞巨人號」,為當時世界十大油輪之一。1971年與美國卻普曼學院等校合辦「海上進修學院」,為世界上唯一海上學府,又名宇宙號,任校董會主席,並設「董浩雲獎學金」。後又在舊金山創辦美國亞洲銀行,任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理事、香港星島報業有限公司董事等職,是董氏航運集團創辦人,被譽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病逝於香港。著有《董氏航業叢書》四輯。

董存瑞董存瑞(1933-1948)1945年,年輕的民兵董存瑞參加了八路軍,他在激烈的戰斗中逐漸鍛煉成為一個機智勇敢的戰士,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戰斗中,我軍被敵暗堡所阻。董存瑞抱著炸葯包沖到橋下,但找不到炸葯支架,為保證整個戰斗勝利,他毅然手托炸葯包,炸毀了敵人的暗堡,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4. 盤點:甘肅歷史文化名人都有哪些

伏羲:隴西成紀(今天水人)人文始祖,三皇之首,傳說中人首龍身,今天水被譽為羲皇故里,龍城天水。
女媧:隴西成紀(今天水人)中華上古之神,人首蛇身,為伏羲之妹,風姓。
嫘祖:傳為西陵氏之女,是傳說中的北方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的元妃。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
秦非子:秦國的先祖非子生活於公元前900年左右,居西垂宮(後稱犬丘,今天水市秦城區西南邊),是秦的開國君主,他因擅長養馬,在 水、渭水間替周王室主持牧馬,馬群得到了大量繁殖,為周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政,甘肅天水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國家的皇帝。
李廣(?——前119),漢族,隴西成紀(今天水人),西漢名將,史稱「飛將軍」。
董卓(?——192),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東漢末年少帝、獻帝時權臣,西涼軍閥。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人(今天水人),廟號太宗。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天水人),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夢陽,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人。為明代譽滿天下的文學家和詩人,為當時「前七子」的領袖人物。主要著作有《空同集》66卷,流傳於世。
米萬鍾,明代著名書畫家,祖籍安化縣(今慶陽市慶城縣)人。曾授江寧令尹,江西按察使,山東參政等職。為政清廉,關心民苦,注重文教,所到之處,頗受人民稱頌。米萬鍾最突出的是才氣出眾,尤善書畫,其作品風雅絕倫,氣勢浩瀚,煙雲流暢。與當時華亭董其昌,臨府刑侗,晉江張瑞圖為齊名四家,時稱「南董北米」。今故宮博物館珍藏有米萬鍾書畫多幅。
郭學禮,字立亭,甘肅省慶陽合水縣西華池鎮孫家寨溝村人,國民黨高級官員。

5. 歷史人物,幫!!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南)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系漢司錄校尉(郡以上之督察官)諸葛豐後代。東漢末年,北方大亂,諸葛亮姐弟四人隨叔父諸葛玄由山東輾轉至襄陽,因"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此時是漢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諸葛亮年十四。
四年前,即公元190年,劉表將荊州治所遷至襄陽後,即"起立學校,博求儒術"。諸葛亮到襄陽後即求學於城南的"學業堂"。在學堂先後結識了徐元直、石廣元和孟公威等人,"為友甚密",經常在一起討論天下大事,立志改革政治。由於諸葛玄和劉表的關系,諸葛亮又先後認識了襄陽名士龐德公、黃承彥和中廬縣的司馬徽、蒯良、蒯越等人,這樣就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為未來事業打下了基礎。
後劉表上書,薦諸葛玄為豫章太守。約一年,"西城民反,殺玄"。諸葛亮沒有了依靠,不得不獨立生活,於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與弟等到隆中"躬耕隴畝"。直至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後,才離開。在隆中,並非"苟全性命","未有須臾忘天下事"。他勤讀書,廣交遊,自比管仲、樂毅,以便將來干一番事業。
由於司馬徽、徐庶的推薦,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占據荊州、益州(今四川大部和湖北一部),謀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聯合孫吳,對抗曹魏而後統一天下的建議,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後來,劉備根據諸葛亮的策略,聯孫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佔領了荊、益。曹丕代漢稱帝後,諸葛亮說服了劉備,建立蜀國稱帝,被任為丞相。劉備死後,劉禪即位,諸葛亮"受遺詔輔後主",封武鄉侯,領益州牧,主持軍國大事。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抑制豪強,任人唯賢,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關系,東和孫權,南平孟獲,六齣祁山以攻魏,力圖收復中原。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與魏將司馬懿爭戰於渭南,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眉縣西南)軍中,葬於定軍山(今陝西省勉縣東南)。年五十四。謚忠武。
諸葛亮一生謹慎,"長於巧思",他革新了連弩,能同時發射十箭;製造的"木牛流馬",利於山地運輸。著作有《諸葛亮集》。
諸葛亮死後,晉統一三國。鎮南將軍劉弘作《諸葛武侯宅銘》,在隆中設祠立廟。明代成化年間,已形成了隆中十景。一千多年來不知為多少遊人所嚮往,王安石、蘇軾、曾鞏、唐寅等都留下了寶貴詩篇。
諸 葛 亮 年 譜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 平 及 事 跡
光和4年 181 1 諸葛亮誕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 9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2 諸葛亮父親諸葛硅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4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亮玄收養,其兄諸葛謹同繼母赴江東。
初平2年 195 15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章)。
建安2年 197 17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建安4年 199 19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 27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 28 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參與赤壁之戰獲勝。
建安14年 209 29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 31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 34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5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23年 218 38 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 41 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 43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 44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穩定因劉備戰敗而混亂的人心。
蜀建興3年 225 45 諸葛亮率軍南征,穩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 226 46 諸葛亮准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 227 47 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 228 48 北伐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 49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 50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 51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仲達,大敗魏將張合。
蜀建興11年 233 53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 234 54 諸葛亮於再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

6. 歷史上最臭名遠揚的十大歷史人物是誰

紂王、趙高、董卓、隋煬帝、潘仁美、秦檜、魏忠賢、吳三桂、李鴻章、汪精衛。具體解釋如下:

一、紂王

紂王帝辛(?--約公元前1046),本名受德,後世稱商紂王,是商朝最後的一個君主。紂是周武王滅商以後給他的謚號,謚法中「賤仁多累曰紂」,就是沒有仁慈,殘暴無道的意思。

二、趙高

趙高(?-前207年),嬴姓,趙氏。秦朝二世皇帝時丞相,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 ,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

秦始皇死後,趙高發動沙丘政變,他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並自任郎中令。

他在任職期間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設計害死李斯,繼之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殺, 另立子嬰為秦王。不久被子嬰設計殺掉,誅夷三族。

三、董卓

東漢末年,董卓生於隴西郡臨洮縣,也就是今甘肅省岷縣一帶。漢靈帝去世時,董卓被封前將軍、斄鄉侯、並州牧,虎踞西涼,勢力日益強大。漢靈帝死後,外戚和宦官陣營發生尖銳對立。代表外戚勢力的大將軍何進想要剿滅宦官勢力。他暗中謀劃此事,並召來董卓協助。然而,何進的計劃敗露,被宦官誅殺。何進一死,他的黨羽沖進宮城,將宦官集團也屠戮殆盡。

四、隋煬帝

隋文帝楊堅的次子,581年立為晉王,600年11月立為太子,604年7月繼位。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城,開創科舉制度,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因為濫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五、秦檜

秦檜(1090—1155年),字會之,生於黃州,籍貫江寧(今江蘇南京)。南宋初年宰相、奸臣,主和派的代表人物。

政和五年(1115年),秦檜進士及第,中詞學兼茂科,任太學學正。宋欽宗時,歷任左司諫、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書金帥反對立張邦昌,隨徽、欽二帝被俘至金,為撻懶信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檜回到臨安,力主宋金議和。

紹興元年(1131年),擢參知政事,隨後拜相,次年被劾落職,紹興八年(1138年)再相,前後執政十九年,歷封秦、魏二國公,深得高宗寵信。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病逝,時年66歲,追贈申王,謚忠獻。開禧二年(1206年),宋寧宗追奪其王爵,改謚謬丑。嘉定元年(1208年),史彌遠執政後又恢復其王爵和謚號。

秦檜在南宋朝廷內屬於主和派,奉行割地、稱臣、納貢的議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間,他極力貶斥抗金將士,阻止恢復;同時結納私黨,斥逐異己,屢興大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7. 靜寧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1,李白(701-762)

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隋朝末年,因避亂(一說被流放)遷徙到中亞細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

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

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言,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2,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

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人,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

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3,李廣(?年-前119年)

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縣南)人。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規模入侵蕭關,「廣以良家子從軍」抗擊匈奴,被擢為武騎常侍,匈奴稱之為「漢朝的飛將軍」。

後為隴西都尉、騎郎將。吳、楚等七國叛亂時,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征討,功名大顯。後調任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雲中等郡太守。

3,曲珍(生卒年不詳)

字君玉,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世為望族。寶元、康定年間,西夏屢犯邊境,他與諸父組織族人抵禦,夏人不敢犯境。郭逵南征,珍為第一將,進兵至右江,剿撫並用,一舉得廣源等三州十二縣,遷為西染院使。元佑初(1086年),拜為環慶路副總管,夏人進犯涇源,曲珍率兵擊退。

4,李暠(351年-417年)

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今靜寧西南)人。十六國時西涼創建者。400年-417年在位。他是西漢名將李廣的16世孫。李暠少年的時候十分好學,通誦經史,尤其擅長文章義禮。也精通孫吳兵法,愛好武功,很小時就練就一身好本領。他的性格沉默而敏捷,寬和大度。

後涼呂光末年,任效谷(今敦煌縣)令,有惠政。會沙州(今敦煌)刺史盂敏卒,他被州人推舉為寧朔將軍、敦煌太守,封寧朔將軍。北涼段業時,仍為敦煌太守,安西將軍,領護西胡校尉。

東晉隆安四年(400年),晉昌太守唐瑤,聯合六郡,推李暠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李暠乃自立為王,建元庚子,建都敦煌,置官封將,西涼政權自此開始。

5,吳玠(1093年-1139年)

字晉卿,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後遷居水洛城(今甘肅庄浪)。玠少時沉毅,有志節,工於書,善騎射,北宋末年從軍。

靖康初,西夏犯邊,玠率百餘人追擊,斬獲頗多。因其武勇,晉升為第二副將,因功累遷涇原路副總管。吳玠與金將對壘近十年,使金人始終不敢窺蜀。吳玠喜讀史書,通曉孫吳兵法,深謀善斷,智勇兼備,遇敵不圖小利,善於避敵之優勢而揚已之所長,靈活運用戰術,在戰爭中常處於不敗之地。

6,劉錡(1098年-1162年)

字信叔,宋德順軍(今甘肅靜寧)人。是滬州軍節度使劉仲武的第九子。英俊威武,儀表不凡,善騎射,聲如洪鍾。宣和年間,命為閣門祗候。高宗繼位,特授閣門宣贊舍人,差知岷州(今甘肅岷縣),為隴右都護。

紹興三年(1133年)劉錡復職,受命為川陝宣撫司統制。後被命為江東路副總管。長期率兵與金軍作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劉錡被任命為江、淮、浙西制置使,節制諸路軍馬。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嘔血而亡。

7,吳璘(1102年-1167年)

字唐卿。玠弟,少好騎射,喜讀兵書,常隨兄作戰,英勇果敢,積功至閣門宣贊舍人。紹興三年(1133年),擢升為榮州防禦使,知秦州,節制階、文。

紹興六年(1136年),為行營左右護軍統制;紹興九年(1139年)初,升為都統制,是年,加授神龍衛士廂都指揮使。乾道三年,贈太師,追封信王,謚武順。吳璘忠勇剛直,一生戎馬倥傯,從卒伍到大將,代兄守蜀20餘年,深得兵民信賴。

8,慕天顏(1623年-1696年)

字拱極,一字鶴鳴。清靜寧州人。順治三年(1146年)鄉試中舉,順治十二年(1655年)成進士。順治十三年(1656年)初,任浙江錢塘知縣,歷任廣西南寧府同知,後又任福建興化府知府。康熙九年(1670年),授為江蘇布政使。康熙十五年(1676年)擢任江寧巡撫,後加授兵部侍郎。

9,李世軍(1901年-1990年)

字漢三,靜寧雙峴人。1924年加入孫中山改組後的國民黨,任北京市黨部分區常委、宣傳部長等職。受孫中山之命,赴甘肅宣傳《北上宣言》。1932年任國民黨南京政府監察院簡任一級監察委員兼國民黨中央組織部政治設計委員。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民革南京市委員會常委等職。1984年9月受任國務院參事之職。

8. 甘肅歷史名人有那些

1、秦始皇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9. 三國演義中十個主要人物

1.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黃巾軍起義爆發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後用兵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一北方。

曾在赤壁被周瑜、諸葛亮用火攻戰敗。建安二十一年,受封為魏王,四年後,病死於洛陽。形象上是一個既兇殘奸詐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的藝術典型。

2.司馬懿,字仲達,東漢末期河內溫孝敬里(今河南溫縣西)人。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後,曹操稱魏王,立曹丕為太子,司馬懿被任用的太子中庶子。經常與曹丕談論大事,研究謀略,深為曹丕信服。曹丕只當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病危之時把輔佐曹睿之重任交給了司馬懿、曹真、陳群三人。曹睿即位,是為明帝,他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227年2月,駐守新城(今湖北房縣)的將領孟達有叛魏歸蜀之意。孟達本為蜀將,是叛變之後歸附魏國的。司馬懿當機立斷,魏軍進城殺孟達,俘叛軍萬余,新城仍為魏佔有。

231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司馬懿與諸葛亮祁山鬥智,成功抵制了諸葛亮的進攻。239年春,魏明帝病危,不日,明帝死,八歲的曹芳即位。

249年正月,曹爽兄弟挾小皇帝外出拜謁高平陵,暫離京城。司馬懿當機立斷,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了曹爽一派。251年,把持朝政的司馬懿病死,但由於他攻於心計,老謀深算,司馬氏的勢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紮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對朝政並無震動。其子孫仍把握曹氏朝政。

3.劉備 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再奪漢中。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為替關張二人復仇發兵出擊東吳,被陸遜在夷陵火燒連營,因此慘敗使漢國元氣大傷。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

4.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時值曹操一統北方,孫權虎踞江東,劉表和劉璋控制荊、益二州,但無所作為。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大軍進取荊州,劉備兵敗。在此緊急關頭,諸葛亮趕赴柴桑,同魯肅、周瑜等勸孫權與劉備聯盟,大敗曹操於赤壁。建安十六年,劉備以助劉璋為名,率兵數萬入益州,於次年與劉備會師,攻取成都。蜀漢章武二年(222),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境),次年病亡。諸葛亮奉遺命輔佐後主劉禪。

建興三年(225年)進軍南中。採用攻心為上、攻戰為下的方略,使孟獲等心悅誠服,五年春,諸葛亮上《出師表》,自統大軍10萬,進駐漢中,准備攻魏,六齣祁山,於建興十二年春統軍進駐五丈原,與司馬懿所率20萬魏軍對峙於渭水南。八月,因積勞成疾,卒於軍中。

5.孫權 字仲謀,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其兄孫策遇害後,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成為一方諸侯。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孫權先後兩次出兵鎮撫了山越,穩定了江東六郡的局勢。

208年,率大軍親征黃祖,奪得江陵,復與劉備聯合,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22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孫權一方面以陸遜為大都督迎戰,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稱臣,被曹丕拜為吳王,次年三月大破漢軍。252年病逝。

6.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 。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身體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7.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劉備任命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於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8.張飛(約166-221)字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因其勇武過人,而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

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197年在曹操進攻呂布,呂布敗亡之後,張飛被任命為中郎將。公元200年劉備衣帶召事情泄漏,率領關羽、張飛逃走,殺下邳太守車胄,劉備戰敗,關羽被擒,劉備與張飛投奔袁紹。

208年劉備於長坂坡敗退時,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曹軍無人敢逼近,劉備因此得以免難。劉備入蜀後,與諸葛亮、趙雲進軍西川,分定郡縣。在抵達江州時義釋了劉璋手下的巴郡太守嚴顏。215年在巴西之戰中,擊敗魏國名將張郃,巴西郡自此獲安。

221年劉備稱帝,張飛晉升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同年,張飛被其部將范疆、張達所害。

9.呂蒙(179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 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

後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奮勇抵抗張遼軍追襲,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不久後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呂蒙發憤勤學的故事,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

10.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生於潁川。東漢末年獻帝時軍閥、權臣,官至太師,封郿侯。於桓帝末年先後擔任並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占據京城,廢少帝立漢獻帝並挾持號令,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

董卓成長於涼州,好結交羌人。漢桓帝末年,董卓被徵召為羽林郎後又為中郎將張奐部下作軍司馬,討伐漢陽羌人,董卓作戰粗猛有謀,力建戰功。又先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涼州之亂等戰役,頗著威名。

中平六年(189年),受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所召,率軍進京討伐十常侍。不久令其弟董旻聯合吳匡殺掉上司何苗,又招攬呂布殺掉丁原,很快就吞並了附近兩大軍閥兵力。隨後董卓廢少帝,立劉協即位(是為漢獻帝),且不久就弒害了少帝及何太後,專斷朝政。

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袁紹聯合關東各地刺史、太守,爆發董卓討伐戰。初平二年(191年),董卓被孫堅擊敗,退守長安。董卓在朝野內外都廣布親信,僭用近似天子的服飾及車駕,呼召三台。司徒王允設反間計,挑撥董卓大將呂布殺死董卓,結果成功。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為其親信呂布所殺。

10. 隴右的歷史名人

(?—前74年),字少卿,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南)人。西漢將領,李廣之孫。
甘延壽:字君況,西漢名將,北地郁郅人,即今甘肅慶城縣人。與副校尉陳湯共同誅滅了匈奴的郅支單於,被封為義成侯。 (前137—前52年),字翁孫,漢族,原為隴西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人,後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寧地區)西漢著名將領。
段會宗(前83年~前9年),字子松,天水上邦(今甘肅天水)人。西漢著名外交家。四齣烏孫,在西域各族人民中享有很高威望。
隗囂(?~公元33年),字季孟,隴右成紀(今甘肅天水)人。西漢末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出身隴右大族,青年時代在州郡為官,以知書通經而聞名隴上。
王符(85年?~163年?)東漢政論家、文學家、進步思想家。位元組信。漢族,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人。因「不欲章顯其名」,故將所著書名之為《潛夫論》。
趙壹文學家,字元叔,漢陽西縣(今甘肅西和)人,東漢著名辭斌家,作品有《刺世疾邪賦》。
秦嘉:秦嘉,字士會,生卒年不詳。東漢隴西郡平襄縣人(今甘肅省通渭縣榜羅鎮)。據南朝徐陵編《玉台新詠》(卷一)記載:「秦嘉,字士會,隴西人也。為郡上掾……」明萬曆四十一年至四十四年(1613——1616年)《重修通渭縣志》依「舊志」(按:明弘治《通渭縣志》及更早的縣志)載:「漢秦嘉,字士會,為上郡掾,博學鴻詞,馳聲先漢……今城川鋪東,是其故里,祀鄉賢」。「桓帝時,秦嘉為郡吏,歲終為郡上計簿使,後赴洛陽,被任黃門郎。後病死於津鄉亭。代表作為《贈婦詩》。
秦嘉是一個才華卓著的詩人,但他誤入官場,年近三十歲就英年早逝,為人們留下了無盡的遺憾。歷代研究者對其作者、作品的考據已十分充分,但對秦嘉、徐淑作品自身的研究與評價並不十分到位。他們不僅應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秦嘉徐淑用自己的人生、愛情經歷,為腐朽不堪的東漢文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作品在鍾嶸《詩品》,唐代歐陽詢等編纂的《藝文類聚》,明代胡應麟《詩藪》,清代沈德潛《古詩源》均有所收錄和評價。近年出版的《俄藏敦煌文獻》第12213號(上海古籍出版社)《後漢秦嘉徐淑夫妻往還書》,更加詳盡地說明這對「夫妻詩人」的生活和文學創作一個側面。秦嘉是一個有建樹的詩人,是東漢末年有名的清醇文學之士。他雖身為上計掾、黃門郎,卻不沉溺於名利,個性張揚,放盪不羈,張顯著名士風骨。從他的《與妻書》中看出,秦嘉的理想、志趣不在風塵利祿之中。「不能養志,當給郡使」「 當涉遠路,趨走風塵,非志所慕,慘慘少樂」(《與妻徐淑書》) 他之所以過這種離別孤單的生活,只因為「隨俗順時,僶俛當去」。(同上)據徐淑對秦嘉 「策名王府,觀光上國」(《答夫秦嘉書》)的評價,秦嘉不僅是有名詩人,更是一個執「高素浩然之業」(同上)的淡泊名利之徒。秦嘉不看重浮華,而關注自己的情感世界,關注真實的自我。他在《述婚詩》里寫到:「君子將事,威儀孔閑。猗兮容兮,穆美其言」,「 神啟其吉,果獲好逑」。毫不掩飾對妻子的贊美、鍾愛和感激之情,這在以含蓄、自謙的中國古代詩文中,是非常罕見的。另一個方面,秦嘉率性自然,返璞歸真,在名教鼎盛的東漢末年,他的作品取材於夫妻生活、感情瑣事,並能真情真性,情致博雅,實屬難能可貴。但他的思想並非拘泥於此不能自拔,而詩歌境界宏闊,寄喻深遠,把夫妻情愛放在彼此的人生經歷中審視,點出少與多、早與晚、達與窮等矛盾,用以探究人生的哲理。
張芝東漢書法家。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肅酒泉)人。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有草聖之稱。
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靜,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縣)人。是東漢末年的著名學者,在文學、史學、醫學諸方面都很有建樹。
皇甫嵩(?—195年),字義真,安定朝那(今甘肅鎮原東南)人,東漢末期名將。
蓋勛(生卒年不詳),字元固,敦煌郡廣至縣(今甘肅安西縣西南)人,東漢末期蓍名的清官。
董卓(?-192),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東漢末年少帝、獻帝時權臣,西涼軍閥。
韓遂(?-215),字文約,金城(治今甘肅永靖西北)人。東漢末年割據西涼一帶的軍閥。
張濟(?-196),武威祖厲(今甘肅靖遠)人,東漢末年軍閥,張綉的叔父。官至驃騎將軍、平陽侯。
張綉(?—207),武威祖厲(今甘肅靖遠)人。張濟的從子。東漢末年割據宛城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
郭汜(?-197)又名郭多,涼州張掖(治今甘肅張掖西北)人,東漢將領。原為董卓的部下。董卓被殺後佔領長安,把持朝廷大權。
賈詡(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謀士。官至太尉,謚曰肅侯。
封衡,字君達,號青牛道士,生於公元116年左右,是隴西狄道(今天武山縣)人。漢末名醫,善醫葯、針灸,自幼習道,與華佗、左慈齊名。向曹操傳授了氣功養身術。曹依法習練,收效顯著,大喜,乃召見封衡,欲留朝中任職,衡堅辭不受;又以重金相贈,衡亦委婉謝絕,就跨青牛飄然而去。曹嘆曰 :「封衡乃神醫也 !」 後人評曰「隴上醫聖是封衡」。
龐德(?-219),字令明,東漢末年雍州南安郡狟道縣(今甘肅省武山縣四門)人。曹操部下重要將領。
姜維:(202-264),字伯約,天水冀(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軍事家、軍事統帥。
王嘉(?-390),字子年,隴西安陽(治今秦安縣東)人。東晉志怪作家,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小說家,王嘉的主要作品有志怪小說《拾遺記》(一名《王子年拾遺記》)。
索靖(239一303年)中國西晉書法家。字幼安,敦煌龍勒(今甘肅省敦煌市)人,張芝姊孫,博通經史。
陰鏗(南朝著名詩人五言律詩的先驅)祖籍武威姑臧(今武威市)人。
李沖(450-498),原名思沖,字思順,北魏隴西郡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太和十年(486年)建議廢止宗主督護制,提出均田制、三長制,孝文帝採納,北魏國力大增。杜預早生李沖150多年,二人並稱'李杜'。
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長生,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十六國時期西涼國的建立者,人稱西涼王。
苻 洪:(公元285年--公元350年)氐族,略陽臨渭人(今秦安縣東南),十六國時期前秦建立者。
苻 堅:(公元338年--385年)二十歲時立自己為大秦天王,三十一歲時先後攻滅前燕、前涼等統一北方大部分地區。公元383年,征調九十萬軍隊攻晉而敗,這就是軍事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
姚 萇:(公元330年--公元393年)後秦國建立者,羌族,伏羌(今甘谷縣)人。公元384年攻滅前秦國,在長安稱帝,史稱後秦。
姚 興:(公元366年--公元416年),姚萇子,在位22年,注重農業,興辦佛教和儒學,學生達一萬餘人,先後滅西秦及後涼,與北魏、東晉對抗。
宋繇:生卒年月不詳,字體業,敦煌人,十六國時期西涼、北涼的政治家,著名學者。
呂 光:(公元338年--公元399年)後涼的建立者,略陽人(今秦安縣),初為苻堅將領,率兵攻西域,後割據涼州,建國後涼。
薛舉(?-618) 其父汪,徙居蘭州金城(今甘肅蘭州)。隋末十八路反王之一。
李 淵:唐代開國皇帝。
李世民:公元566年--公元635年),祖籍隴西成紀(今秦安縣)人。
李思訓(651-716,一作648-713)唐代大將,傑出畫家。字健。漢族,成紀(今甘肅秦安)人。以戰功聞名於時,官至左武衛大將軍,任左羽林大將,晉封彭國公,世稱「大李將軍」。
李益(746-829), 唐代詩人,字君虞,陝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後遷河南鄭州。唐代著名詩人。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尊稱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南),詩文中常自稱是隴西人。
李賀(790~816) ,中國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祖籍隴西,自稱「隴西長吉」。
李朝威(約766—820),隴西人,唐代著名傳奇作家。他的作品僅存《柳毅傳》和《柳參軍傳》兩篇。其《柳毅傳》被魯迅先生與元稹的《鶯鶯傳》相提並論。
李公佐生卒年不詳,憲宗元和年間為江南西道觀察使判官。唐代小說家,代表作有《南柯太守傳》。字顓蒙,隴西(今甘肅東南)人。
李復言 生卒年不詳。唐小說家。名諒,字復言。隴西(今屬甘肅)人。所著有《續玄怪錄》。
李翱(772-841),字習之,隴西成紀(今秦安縣北)人。唐代思想家,文學家。他曾從韓愈學古文,協助韓愈推進古文運動,兩人關系在師友之間。
梁肅唐代散文家(753-793)。字敬之,一字寬中。安定(今甘肅涇川)人,世居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代表作有《過舊園賦》、《兵箴》、《台州隋故智者大師修禪道場碑銘》等。
董庭蘭(約695年—約765年),隴西(今甘肅省)人,盛唐開元、天寶時期的著名琴師,名滿天下,高適的《別董大》就寫道:「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善吹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縣)古樂器篳篥和彈奏七弦琴。幾十年之後,姜宣演奏的琴曲《小胡笳》,被稱為:「哀笳慢指董家本」(元稹:《小胡笳引》)。
王仁裕(880-956)字德輦。祖父王義甫時,遷居秦州長道縣碑樓川(今甘肅禮縣石橋鄉斬龍村)。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病逝後詔贈太子少師。一生著述之多,流傳之廣,唐以來少有其比,被時人譽為「詩窖子」。
張俊(1086—1154),字佰英,鳳翔府成紀(今天水)人,宋代大將,出身貧庶,自小弓馬嫻熟,十六歲時以三陽弓箭手投身行伍,征南蠻,攻西夏,御金兵,累立戰功,與劉光世、岳飛、韓世忠並稱「南宋中興四大將」,授武功大夫,逝世後追封為循王。人生污點在於陷害了岳飛。與當時主戰派宰相張浚不是同一個人。
劉錡 中國南宋抗金將領,字信叔,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劉錡驍勇善戰,在伐夏抗金的過程中屢立功勛,官至太尉、威武軍節度使,去世後,謚為武穆。亦有人稱為「中興四將」。
吳玠 (1093~1139) 南宋抗金名將。字晉卿。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遷居水洛城(今甘肅庄浪)。善騎射,曾讀經史,凡往事可師者,皆錄於座右,牆牖皆格言。亦有人稱之為「中興四將」。
汪世顯(1195—1243),金朝及蒙古國大臣。字仲明。鞏昌鹽川鎮(今甘肅漳縣)人。元朝加封「推忠協力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義武隴右王」。
張炎(1248~1320?),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張俊的六世孫。宋代大詞人。祖籍鳳翔成紀(今甘肅天水),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文學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詞人姜夔並稱為「姜張」。他與宋末著名詞人蔣捷、王沂孫、周密並稱「宋末四大家」。
賀元希 元代著名道人,隴西人,開鑿華山棧道。
李夢陽(1472-1530),字獻吉,號空同,漢族,慶陽府安化縣(今甘肅省慶城縣)人,遷居開封,工書法,精於古文詞,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強調復古,明代中期文學家,復古派前七子的領袖人物。
胡纘宗(公元1480年一1560年),字孝思,又字世甫。號可泉,又別號鳥鼠山人。明鞏昌府秦州秦安(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進士,任翰林院檢討。公元1510年後,歷經嘉定州判官,安慶、蘇州知府,山東、河南巡撫,足跡遍及江南、中原。胡纘宗為官愛民禮士,撫綏安輯,廉潔辯治,著稱大江南北。公元1534年罷官歸里,遂開閣著書,有《鳥鼠山人集》、《安慶府志》、《蘇州府志》、《秦州志》等14部著作傳世。胡纘宗還是一位書法家,現存江蘇鎮江有「海不揚波」、曲阜孔廟有「金聲玉振」,天水伏羲廟有「與天地准」牌匾。
金鑾(1506?~1595?),明代散曲家。字在衡,號白嶼。隴西(今屬甘肅)人。
正德嘉靖年間隨父僑寓南京。工詩,錢謙益說他「詩不操秦聲,風流宛轉,得江左清華之致」(《列朝詩集》)。所作散曲,名重一時。
胡釴,字鼎臣,號靜庵,清甘肅秦安人。以貢生主講秦安書院,時甘肅巡撫黃廷桂、陳宏謀、楊應據等人皆器重之,王太岳人傾倒尤甚。後出任高台訓導,三十五年兼署肅州學正。同年以病辭歸,病故於家中。一生作詩4000餘首,詞200餘首,散文100餘篇,編為詩文集20卷。並主纂《秦州直隸新志》14卷。尤以詩著名,風格刻意沉博,賦物言事,必肖其形,不苟為藻飾。詩篇流播於秦隴間,與臨桃吳鎮、潼關楊鸞並稱「關隴三詩傑」,為「西州騷壇執牛耳者」。民國著名學考張維(《甘肅人物誌》中謂:秦安有三大詩人,唐權德輿,明胡纘宗,清則釴也。
張澍(生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清代著名學者,涼州府武威縣(今武威市)人。一生著述頗豐。清代著名學者張之洞《書目答問》將其列入經學家、史學家和金石學家。
安維峻(公元1854年--公元1925年)字曉峰,號盤阿道人,甘肅秦安縣人,清代著名的諫官。光緒年(公元1880年)中為進士,選翰林院庶士,1893年任福建道監察御史。安維峻性情耿直,不阿權貴,中日甲午之戰前夕,支持光緒皇帝為首的主戰派,連續上疏六十五道,最著名的是《清誅李鴻章疏》,1894年《請明詔討諉法》
劉爾炘(1865-1931),近代著名學者。字又寬,號果齋、五泉山人。甘肅蘭州人。光緒乙丑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應聘為五泉書院講席。
楊大眼,中國北魏名將。世居仇池(今甘肅西和縣西南),生卒不詳。其祖父楊難當,為氐豪,先稱蕃於南朝宋,封冠軍將軍、秦州刺史、武都王,因與宋梁、南秦二州刺史甄法護不和,遂投北魏,拜征南大將軍、秦、梁二州牧、南秦王。

閱讀全文

與岷縣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