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濟源歷史名人故事

濟源歷史名人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13 19:43:21

『壹』 河南的文化、歷史、名人你知道多少

河南的文化

河南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中原大地上。河南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
河南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大部分地方在黃河之南,故稱。本省自古為豫州地,居九州之中,故簡稱豫,別稱中州、中原。春秋為周畿內及宋、魏、趙等群雄角逐戰場,秦置穎川、南陽等郡,漢屬司隸及豫、兗等州,唐置河南道,元置河南行省,沿襲至今。本省黃淮平原、南陽盆地等處開發歷史悠久。河南淹池的仰韶彩陶文化,夏商周三朝文化及古都洛陽、開封、安陽等地的大量古跡表明,河南不愧是中華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區。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這里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先後有20多個朝代在此建都或遷都。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王朝和第二個王朝——商王朝都在此建都。中國七大古都河南就有其三,即殷商古都安陽、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河南被歷史學家稱為「中國歷史自然博物館」。地下文物居全國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國第二位。館藏文物達130萬件,約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全省共有文物保護單位485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30處,省級重點文物541處。
河南是中國姓氏發源地最多的省份。據歷史記載和考證所知,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1500多個,在當今中國100個大姓中,有73姓源於河南或有一支源頭在河南。河南還是全世界幾千萬客家人的祖根地。近年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紛紛來河南尋根問祖,以姓氏文化、客家文化、炎黃文化為核心的中原傳統文化成為邊結河南與境外華人的紐帶和橋梁。
中國母親河---黃河流經河南700多公里,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近年來開辟的「大黃河游」、有驚無險的「黃河漂」和黃河燕子洞,被日本遊客譽為「充滿野趣和史詩般的輝煌」。鄭州的「中嶽」嵩山是中國名山「五嶽」之一,洛陽的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佛教石窟之一。信陽的雞公山、焦作的雲台山和濟源王屋山獼猴自然保護區,都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本省歷史上名人輩出,如政治家商鞅,醫聖張仲景,文學家杜甫、韓韓愈,民族英雄岳飛,農民領袖陳勝等,都是中州人。本省洛陽、開封、安陽屬全國七大古都之列,外加南陽、商丘,都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文物古跡非常豐富,目前共發現各類有價值的文物點28168處,其中有51處(54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政府已公布第一、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527處。
河南地方戲興起大約在明末清初,發展至今,除豫劇、曲劇、越調三大劇種外,各種劇種達二十一多個,常年演出的專業表演團體近200個,所有劇種演出的傳統劇目達4000多個,每個演出場次達4萬余場。近年來,新編的歷史劇和現代戲十分繁榮,每年立上舞台的新戲80台左右,一大批新的表演藝術人才不斷涌現,許多新編的劇目在全國獲得各種獎勵,影響很大。
河南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形式多樣,許多技藝堪稱一絕。禹州鈞瓷、開封官瓷、洛陽唐三彩、南陽玉雕、南陽烙畫、天壇硯、開封汴綉、朱仙鎮年畫,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濃郁的民族風情。
鎮平縣——玉雕之鄉 鎮平玉雕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流傳至今,已形成人物、花卉、鳥獸等六大類產品系列。現在,玉雕產品已遠銷36個國家和地區,年成交額上百億元。從1992年開始,每年都舉辦了「中國鎮平國際玉雕節。」
靈寶市焦村鎮——民間工藝之鄉 焦村民間工藝製作從萌芽到成熟已有數千年歷史,焦村鎮民間工藝具有品種多、質量高的特點,在剪紙、麵塑、布制工藝、刺銹、皮影製作等門類。現在,全鎮民間手工藝人有3700人之多,擁有國家級的各類學會會員37人,省級會員60人,有176件剪紙作品,被國家級美術館、博物館收藏有三位民間藝人被授予「河南民間藝術家」的稱號。
寶豐縣——魔術之鄉 趙庄魔術始於唐宋,繁衍於明清,盛於當今。該鎮共有140多個魔術團體,從藝人員1000餘人,上至七十多歲的老人,下至六七歲的兒童,人人都能變兒套魔術。趙庄鄉已成功舉辦了六屆「魔術會」,曾為30多個國家來華友人表演上百場,並應邀到香港、台灣等地訪問演出。

河南的歷史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從夏代到北宋,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此,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商都鄭州。還有國家級歷史名城鄭州、南陽、商丘、濮陽、浚縣等。悠久的歷史為河南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地下文物和館藏文物均居全國首位。全省共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6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091處,為我國文物保護單位最多的省份。這里有記載著人類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黃帝故里和軒轅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測景台;有歷史上最早的關隘函谷關、最早的禪宗寺院白馬寺;有以少林武術發源地名揚四海的"中國第一名剎"嵩山少林寺和聞名中外的相國寺,等等。在我省重點建設的鄭汴洛"三點一線"沿黃旅遊線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達51處。其中洛陽龍門石窟於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安陽殷墟被國家文物考古部門列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河南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在中國《百家姓》的姓氏中,有70多個姓氏源於河南,包括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近些年來,到河南尋根謁祖的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自古以來,河南大地上孕育的風流人物燦若群星。如古代哲學家、思想家老子、莊子、墨子、韓非、程頤、程灝,政治家、軍事家姜子牙、商鞅、蘇秦、李斯、劉秀、張良、司馬懿、岳飛,科學家、醫學家張衡、張仲景、僧一行,文學家、藝術家杜甫、韓愈、白居易、李賀、李商隱、司馬光、褚遂良、吳道子,佛學家玄奘等,還有現當代史上的抗日英雄吉鴻昌、吳煥先、楊靖宇,革命先輩鄧穎超、彭雪楓、許世友,"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等。他們都為華夏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中華民族的傑出代表,也是河南人民的驕傲。
河南位於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名河南。2000多年前,為中國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簡稱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稱。
河南為中華民族主要發祥地之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英才輩出。遠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原人民就創造了著名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里曾孕育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李耳、莊子,政治家商鞅、李斯,科學家張衡,醫聖張仲景,文學家韓愈,哲學家程顥、程頤,民族英雄岳飛以及吉鴻昌、楊靖宇、彭雪楓、鄧穎超等歷史名人1000多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河南在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始終占據重要地位。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河南,中國七大古都河南就佔有三個(洛陽、開封、安陽)。
在河南這片土地上,曾上演過一幕幕歷史活劇,諸如武王伐紂、周公營洛、春秋諸侯爭霸、戰國群雄逐鹿、劉邦項羽對峙、光武劉秀興漢、曹魏中原稱雄、隋末瓦崗暴動、趙匡胤陳橋兵變、岳飛抗金鏖兵、李自成中原血戰、京漢「二七」風暴、劉鄧大軍挺進中原等。歷史的風雲變幻,無不在中原大地留下深深的痕跡。
河南歷史悠久,文化光輝燦爛,是我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從南召縣雲陽鎮發現的古人類臼齒化石,連同澠池、許昌、安陽等地出土的各種舊石器,證明距今四五千萬年前這里已有人類居住。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在新鄭縣境),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澠池縣境),四千年前的龍山文化,這些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迄今已發現千處之多。說明河南在原始社會晚期的文化已達到一定的高度。自有史以來,夏王朝在河南建都的地方有陽城(登封)、陽翟(禹縣)、帝丘(濮陽)等地。商朝7次遷都,4次都在河南境內,安陽殷墟是著名的商代後期都城遺址。西周以洛陽為東都,營造為王城和成周城,在河南境內分封的諸侯國有數十。春秋時期,境內屬秦、晉、楚、宋、衛、鄭、陳、蔡諸國。戰國時屬韓、魏、趙、楚之疆。秦統一中國後,設郡、縣。河南分屬三川、潁川、南陽、河內、陳郡、東郡和碭郡7郡。西漢承秦制,仍設郡、縣兩級,並實行分封諸侯王國與中央直轄的郡交錯分布。為了加強對郡、國的控制,又將全國分為司隸校尉部及13州刺史部,實際是監察區。河南分屬司隸校尉部及豫、兗、荊、冀4州管轄,設有弘農、河內、河南、潁川、汝南、陳留、南陽和魏郡及淮陽和梁國2個諸侯王國。東漢都雒陽(洛陽)、實行州轄郡、郡統縣。河南分屬司隸校尉部及豫、兗、荊、冀、揚5州管轄,設有弘農、河內、潁川、南陽、汝南、陳留、東郡、魏郡等郡及陳、梁2國。三國時河南屬魏,先都許昌,後遷洛陽,仍實行州、郡(國)、縣3級。設有12郡和梁國1國。西晉都洛陽,河南境內有18郡國。南北朝時,河南分屬於北魏和南齊。北魏在河南設8州26郡;南齊在河南設3州12郡。隋統一南北後,在河南設20郡(州)。唐朝先都長安,後遷洛陽。河南分屬京畿及河南、河北、淮南、山東南等道,領有21州郡及河南1府。五代時,梁、晉、漢周4朝都汴(今開封),後唐都洛陽。河南境內多數稱州,少數稱軍、府。北宋建都汴梁(今開封)。河南境設有京東、京西、河北諸路,路轄有府、州,有些軍、監也隸屬於路。府、州、軍均轄縣。
南宋南遷後以淮河與金為界,河南大部屬金。元朝將中央轄區直屬中書省,其他地區分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之制始於此。「行省」之下統路、府,府領州、縣,也有府、州不隸路而直屬省。時河南境內黃河以北地區屬中書省,黃河以南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中書省在河南管轄的有大名、彰德、衛輝、懷慶等路和濮州。河南行省下屬河南府路、汴梁路、南陽府、汝寧府、歸德府。明朝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司(省)下轄府、州,再下為縣。明末,河南領有開封、歸德、河南、南陽、汝寧、彰德、衛輝、懷慶等府和汝州直隸州及京師之大名府,山東之東昌府的一小部分縣。共計府屬州31個,縣96。清朝恢復行省,省下為府,再下為州、縣。終清之世,河南領有開封、歸德、河南、南陽、汝寧、陳州、彰德、衛輝、懷慶等9府,鄭、許、汝、陝、光5直隸州和淅川直隸所。府屬州5,縣96。民國初年,改道制。河南設有開封、河北、河洛、汝陽4道,5直隸州,100餘縣。1927年廢道尹,實行省、縣兩級制。省下分設行政區(監察區),區管縣。1946年河南分為12區,共108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後,河南省行政區劃,北界止於黃河,有鄭州、洛陽、陝州、陳留、商丘、許昌、淮陽、南陽、信陽、潢川等10專區和開封、鄭州2省轄市、8專轄市,86縣,省會設開封市。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撤銷平原省,將所屬之新鄉、安陽2省轄市及新鄉專區及所屬14縣(區),濮陽專區及所屬7縣,安陽專區及所屬6縣,菏澤專區的東明縣劃歸河南省。同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將舊屬河南省在建國初期劃入安徽省的永城縣劃歸河南省。1954年,河南省府由開封市遷駐鄭州市。196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將東明縣劃歸山東省。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將山東省之范縣、壽張2縣金堤河以南地區和范縣縣城附近劃歸河南省,取名范縣。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將范縣東部的9個公社劃出,成立台前縣。
河南由於其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從古至今孕育了眾多的有各種影響力的名人,其中有思想家老子、列子、韓非等;軍事家蘇秦、司馬懿等;文學家韓愈、劉禹錫、「詩聖」杜甫、「詩鬼」李賀等。 而近代、當代也涌現了大量的愛國人士,革命志士,文學家,政治家,如吉鴻昌、鄧穎超、馮友蘭等。
黃帝-五帝之一,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人;
商湯-商朝開國帝王;
老子-原名李耳,著有《道德經》,道教創始人,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
墨子-姓墨名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家創始人。戰國初期楚國魯陽人(今河南魯山人);
商鞅-秦國的著名改革家,河南濮陽人;
范蠡-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世稱陶朱公。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河南鄭州人;
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東周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乘軒里人;
韓非-戰國時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著有《韓非子》。戰國韓國(今河南鄭州附近)人;
呂不韋-戰國後期著名政治家,編著《呂氏春秋》。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南)人;
陳勝-大澤鄉起義領導者之一,河南登封人;
吳廣-大澤鄉起義領導者之一,河南上蔡人;
張釋之-西漢時執法不阿的知名清官;
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代表作《過秦論》,河南洛陽人;
程顥-世稱明道先生,北宋著名理學家,河南嵩縣人。
張衡-東漢時期科學家,地動儀,河南南陽人;
馮異-東漢將軍,河南寶豐人;
張仲景-東漢名醫,被尊為醫聖,著有《傷寒雜病論》,河南鄧州人;
徐庶-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司馬懿-三國著名軍事家,河南溫縣人;
荀彧-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荀攸-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鄧艾-三國魏國大將,三國魏新野(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人;
蔡邕-東漢末年著名詩人、學者,河南杞縣人;
蔡文姬-三國時代著名詩人、音樂家,河南杞縣人;
謝安-東晉政治家,淝水之戰的指揮者,河南太康人;
謝玄-東晉軍事家,淝水之戰的指揮者,河南太康人;
范縝-南朝傑出的無神論者,河南泌陽人;
范曄-南朝著名史學家,河南省淅川人;
謝靈運-南朝宋著名詩人,河南太康人;
翟讓-隋末瓦崗寨義軍頭領,河南滑縣人;
張巡-唐代名將,安史之亂時期血戰睢陽(今商丘),河南鄧州人;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南孟州人;
劉禹錫-唐代著名詩人,河南洛陽人;
李商隱-唐代著名詩人,河南沁陽人,後遷居滎陽;
岑參-唐代著名詩人,河南南陽人;
杜甫-唐代著名詩人,「詩聖」,河南鞏義人;
元稹-唐代著名文學家,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河南洛陽人;
李賀-唐代著名詩人,「詩鬼」,河南宜陽人;
石守信-宋代大將,河南開封人;
岳飛—南宋抗金名將,河南湯陰人;
戚繼光-明代抗倭名將,河南衛輝人;
史可法-抗清名將,河南開封人;
劉青霞
宋學義
李德生
袁世凱-中華民國大總統,河南項城人;
吉鴻昌-抗日名將,河南扶溝人;
許世友-開國上將,河南新縣許家窪;
鄧穎超-河南省光山人;

『貳』 關於黃河的歷史人物的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裡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一個白鬍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鬍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裡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鬍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後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並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鬍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裡。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裡,黃河水就流向哪裡。」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裡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後,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雲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裡。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鬍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裡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樑。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後,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後,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2)炎黃二帝與堯舜禹的傳說(陳梧桐陳名傑)

黃河和她的兒女們,是如何從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時代的門檻的,要揭開這個謎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資料外,還要利用古籍記載的許多遠古神話傳說。炎黃二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便可幫助我們探明黃河及其兒女從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時代的某些軌跡。

黃帝和炎帝其實並不是皇帝,而是古書記載中黃河流域遠古時代的兩個部落首領。黃帝和炎帝都出生於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當時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時代。傳說他們都是「有熊國君」少典氏的後裔,「昔少典娶於有氏,生皇(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里所說的「生」,並非說黃帝和炎帝是少典氏親生,而是說他們都是少典氏的後裔。「黃帝以姬水成」,是說他在姬水岸邊長大,因而以姬為姓。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於今陝西麟游縣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縣匯入渭河。姜水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陝西寶雞匯入渭河。這就是說,炎黃兩個部落,最初的活動地區都在黃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區。

傳說黃帝原姓公孫,因長於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因是有熊國君之苗裔,又稱有熊氏。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伶俐),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後來被推舉為部落首領,率部遷徙到陝西北部定居。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尋找更加平坦、開闊、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達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那裡的黃土地給了他們發展農業的便利條件,但不時出現的乾旱又困擾著他們,迫使他們去繼續尋找理想之所。於是,黃帝又率領族人從大荔、朝邑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麓進入汾河谷地,再向東北遷移,到達今河北涿鹿附近。那裡有由桑乾河、洋河沖積而成的適宜農耕的寬闊谷地,附近還有可供狩獵的山林,他們覺得環境非常優越,就定居了下來。

就在黃帝率領他的部落東遷的時候,炎帝也率領他的族人開始長途跋涉。炎帝又稱赤帝,一說他降生於厲(烈)山即今湖北隨州市厲山鎮,一說他降生於常羊即今陝西寶雞神農鄉常羊山,「育於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為了尋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領部落東遷。但走的路線與黃帝不同,他們先是沿渭河東下,到達今河南西南部,再順黃河東下,到達現在的豫東地區,在那裡安頓了下來。

那時候,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領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權。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為了互爭雄長,經常發生戰爭。一些部落首領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內行刀鋸,外用甲兵」,也發動掠奪財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戰爭。這種戰爭加劇了社會的分化,給正常的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威脅,但氏族制度調節社會矛盾的習慣法此時又已喪失作用,對此顯得無能為力。面對日益增多的戰爭,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部落便互相聯合起來,結成聯盟,進而結成范圍更大的聯合體。炎、黃兩大部落這時也都使用武力征討四方,擴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引發大規模的沖突。雙方在阪泉(今河北懷來)進行了三次大戰,黃帝指揮屬下的熊、羆、貔、貅、、虎六個氏族,與炎帝部落殺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慘敗,只得繳械投降。由於這兩個部落有血緣親屬關系,黃帝沒有屠殺炎帝部落,而是和他們結成部落聯盟,黃帝便成了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炎黃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日後華夏族的雛形。

後來,定居在山東曲阜地區的九黎首領蚩尤擴展勢力范圍,又引發了與炎帝部落的戰爭。九黎即九夷,屬於東夷族。傳說蚩尤領有9個部落,81個氏族,他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如同妖魔,這可能是出自炎黃子孫對其他部落首領的故意醜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製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戰,威震天下。他率領9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西進豫東,進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節敗退,居地盡失。蚩尤緊追不舍,炎帝向黃帝尋求援助。黃帝於是率部迎擊,與蚩尤在涿鹿展開激戰。這場戰爭進行得極其慘烈,據說黃帝與蚩尤九戰不勝,蚩尤放出大霧彌漫了三天三夜,黃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黃帝之「臣」風後受北斗星座的啟示發明了指南車,他們才得以沖出大霧。黃帝在困境中還得到玄女的幫助,製作了80面大鼓,用東海神獸夔的皮蒙鼓,用雷獸的骨頭作鼓槌,在戰斗中擂響,聲聞500里。戰斗延續了很長時間,最後在冀州進行決戰。黃帝派應龍向蚩尤進攻,應龍蓄水,擺下水陣。蚩尤請來風伯雨師,一時風雨大作,沖垮水陣,使黃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黃帝又請來天女旱魃阻止風雨,使天氣突然轉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黃帝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取得最後的勝利,蚩尤和他請來的風伯雨師都投降了黃帝。黃帝便進入東夷活動的地區,他「駕象車而六蛟龍,畢言(兆火鳥)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頂大會鬼神,並演奏了他親自作的一支激越悲涼的《清角》樂曲,以紀念涿鹿之戰的勝利。蚩尤後來被殺,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黃部落聯盟,融入了華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蠻之中。

(3)涿鹿戰爭的勝利,進一步擴大了炎黃部落聯盟的勢力,發展成規模更大的部落聯合體。黃帝的權威大大提高了,集審判權、祭祀權、軍事指揮權與生產指揮權於一身。各部落均需聽從他的號令,不聽從號令的,即出兵進行征伐。他還開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區的隔絕,增進部落之間的交往。傳說黃帝一生「未嘗寧居」,在118歲那年出巡河南時死在荊山,人們將他護送回陝北,葬在今陝西黃陵縣的橋山之上,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黃帝陵。

由於黃帝後來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便把遠古時代的許多創造發明都歸功於他和他的「大臣」們,如說黃帝建造屋宇,開鑿水井,縫制衣冠,製造舟車弓弩,煉石為銅,創制樂律,他的妻子嫘祖發明育蠶,他的「大臣」倉頡創文字,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等等。同樣的原因,由於炎帝也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也將一些創造發明的功勞算到他的身上,並稱他為神農氏。在先秦的傳說中,神農氏和炎帝原本是時代不同的兩個人物,神農氏生活的時代要早於炎帝。到戰國時,人們將兩個人合在一起,稱為炎帝神農氏,說「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嘗百草,始有醫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為市」。這些發明當然也是原始時代人們的集體創造。

盡管炎黃二帝只是傳說中的人物,他們的發明創造也都是遠古時代黃河兒女智慧的結晶,但是他們作為華夏民族先祖的象徵和中華文明奠基者的化身,還是受到後人的無限尊崇與懷念。因此,在黃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之外的中華大地上,一直流傳著許多有關炎黃二帝的傳說,留下了許多同他們有關的名勝古跡。除了前面提到過的陝西黃陵縣的黃帝陵和寶雞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較著名的還有山東曲阜的景靈宮,河南新鄭的黃帝故里,濟源的王屋山天壇,靈寶荊山的黃帝陵,河北涿鹿的黃帝城、黃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黃帝祠、軒皇台,鹽亭的嫘軒宮、嫘祖墓,安徽黃山的黃山軒轅峰,湖南嶽陽的軒轅台,浙江縉雲的仙都鼎湖峰,甘肅平涼的問道宮,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廟,隨州的神農祠,山西高平的神農城、神農井,河南淮陽的神農五穀台,鄭州炎黃二帝塑像,湖南炎陵縣的炎帝陵,等等。這些源遠流長的傳說和名勝古跡,對於增強華夏民族的認同感,激發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幾位傑出的部落聯合體首領,他們就是堯、舜、禹。這時已是龍山文化的晚期,處於氏族制度行將崩潰的時代。傳說中堯又稱陶唐氏,他的發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現在山西臨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堯茅茨土階」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簡朴,古書說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說,他住的是用沒有修剪過的茅草蘆葦、沒有刨光過的椽子蓋起來的簡陋房子,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對百姓卻很關心,部落里有人挨餓受凍,他說這是他使他們挨餓受凍的,有人犯罪受了處罰,他說這是他平時沒有管教好的緣故,自己出來承擔責任。舜又稱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東北)。傳說他在接替堯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之前接受堯的考察時,曾在歷山(中條山別稱)耕田,在雷澤(今山西芮城北)捕魚,在河邊的陶城(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北)制陶,後來堯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陸西南),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後,又都蒲坂(今蒲州鎮),看來他的活動中心在現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運城市安邑鎮還有舜帝廟、舜帝陵。舜嚴於律己,而又寬厚待人。他曾幾次遭到繼母和同父異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賢惠的妻子巧設智計,才使他化險為夷。但他被推舉為首領後,卻不計前仇,寬待他的繼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動,一心向善。禹的先祖傳說住在河套一帶,禹的時候遷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為己任,率領百姓治理水患,發展生產,更是受到高度的贊揚。由於堯、舜、禹治理有方,當時的社會獲得很大的發展,呈現一片安寧、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無事」,他們也因此被後人尊奉為聖賢人物。

『叄』 與黃河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

(1)黃河的傳說 :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裡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一個白鬍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鬍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裡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鬍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後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並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鬍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裡。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裡,黃河水就流向哪裡。」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裡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後,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雲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裡。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鬍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裡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樑。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後,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後,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2)炎黃二帝與堯舜禹的傳說(陳梧桐陳名傑)

黃河和她的兒女們,是如何從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時代的門檻的,要揭開這個謎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資料外,還要利用古籍記載的許多遠古神話傳說。炎黃二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便可幫助我們探明黃河及其兒女從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時代的某些軌跡。

黃帝和炎帝其實並不是皇帝,而是古書記載中黃河流域遠古時代的兩個部落首領。黃帝和炎帝都出生於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當時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時代。傳說他們都是「有熊國君」少典氏的後裔,「昔少典娶於有氏,生皇(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里所說的「生」,並非說黃帝和炎帝是少典氏親生,而是說他們都是少典氏的後裔。「黃帝以姬水成」,是說他在姬水岸邊長大,因而以姬為姓。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於今陝西麟游縣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縣匯入渭河。姜水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陝西寶雞匯入渭河。這就是說,炎黃兩個部落,最初的活動地區都在黃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區。

傳說黃帝原姓公孫,因長於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因是有熊國君之苗裔,又稱有熊氏。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伶俐),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後來被推舉為部落首領,率部遷徙到陝西北部定居。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尋找更加平坦、開闊、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達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那裡的黃土地給了他們發展農業的便利條件,但不時出現的乾旱又困擾著他們,迫使他們去繼續尋找理想之所。於是,黃帝又率領族人從大荔、朝邑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麓進入汾河谷地,再向東北遷移,到達今河北涿鹿附近。那裡有由桑乾河、洋河沖積而成的適宜農耕的寬闊谷地,附近還有可供狩獵的山林,他們覺得環境非常優越,就定居了下來。

就在黃帝率領他的部落東遷的時候,炎帝也率領他的族人開始長途跋涉。炎帝又稱赤帝,一說他降生於厲(烈)山即今湖北隨州市厲山鎮,一說他降生於常羊即今陝西寶雞神農鄉常羊山,「育於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為了尋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領部落東遷。但走的路線與黃帝不同,他們先是沿渭河東下,到達今河南西南部,再順黃河東下,到達現在的豫東地區,在那裡安頓了下來。

那時候,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領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權。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為了互爭雄長,經常發生戰爭。一些部落首領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內行刀鋸,外用甲兵」,也發動掠奪財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戰爭。這種戰爭加劇了社會的分化,給正常的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威脅,但氏族制度調節社會矛盾的習慣法此時又已喪失作用,對此顯得無能為力。面對日益增多的戰爭,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部落便互相聯合起來,結成聯盟,進而結成范圍更大的聯合體。炎、黃兩大部落這時也都使用武力征討四方,擴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引發大規模的沖突。雙方在阪泉(今河北懷來)進行了三次大戰,黃帝指揮屬下的熊、羆、貔、貅、、虎六個氏族,與炎帝部落殺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慘敗,只得繳械投降。由於這兩個部落有血緣親屬關系,黃帝沒有屠殺炎帝部落,而是和他們結成部落聯盟,黃帝便成了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炎黃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日後華夏族的雛形。

後來,定居在山東曲阜地區的九黎首領蚩尤擴展勢力范圍,又引發了與炎帝部落的戰爭。九黎即九夷,屬於東夷族。傳說蚩尤領有9個部落,81個氏族,他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如同妖魔,這可能是出自炎黃子孫對其他部落首領的故意醜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製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戰,威震天下。他率領9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西進豫東,進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節敗退,居地盡失。蚩尤緊追不舍,炎帝向黃帝尋求援助。黃帝於是率部迎擊,與蚩尤在涿鹿展開激戰。這場戰爭進行得極其慘烈,據說黃帝與蚩尤九戰不勝,蚩尤放出大霧彌漫了三天三夜,黃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黃帝之「臣」風後受北斗星座的啟示發明了指南車,他們才得以沖出大霧。黃帝在困境中還得到玄女的幫助,製作了80面大鼓,用東海神獸夔的皮蒙鼓,用雷獸的骨頭作鼓槌,在戰斗中擂響,聲聞500里。戰斗延續了很長時間,最後在冀州進行決戰。黃帝派應龍向蚩尤進攻,應龍蓄水,擺下水陣。蚩尤請來風伯雨師,一時風雨大作,沖垮水陣,使黃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黃帝又請來天女旱魃阻止風雨,使天氣突然轉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黃帝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取得最後的勝利,蚩尤和他請來的風伯雨師都投降了黃帝。黃帝便進入東夷活動的地區,他「駕象車而六蛟龍,畢言(兆火鳥)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頂大會鬼神,並演奏了他親自作的一支激越悲涼的《清角》樂曲,以紀念涿鹿之戰的勝利。蚩尤後來被殺,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黃部落聯盟,融入了華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蠻之中。

(3)涿鹿戰爭的勝利,進一步擴大了炎黃部落聯盟的勢力,發展成規模更大的部落聯合體。黃帝的權威大大提高了,集審判權、祭祀權、軍事指揮權與生產指揮權於一身。各部落均需聽從他的號令,不聽從號令的,即出兵進行征伐。他還開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區的隔絕,增進部落之間的交往。傳說黃帝一生「未嘗寧居」,在118歲那年出巡河南時死在荊山,人們將他護送回陝北,葬在今陝西黃陵縣的橋山之上,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黃帝陵。

由於黃帝後來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便把遠古時代的許多創造發明都歸功於他和他的「大臣」們,如說黃帝建造屋宇,開鑿水井,縫制衣冠,製造舟車弓弩,煉石為銅,創制樂律,他的妻子嫘祖發明育蠶,他的「大臣」倉頡創文字,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等等。同樣的原因,由於炎帝也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也將一些創造發明的功勞算到他的身上,並稱他為神農氏。在先秦的傳說中,神農氏和炎帝原本是時代不同的兩個人物,神農氏生活的時代要早於炎帝。到戰國時,人們將兩個人合在一起,稱為炎帝神農氏,說「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嘗百草,始有醫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為市」。這些發明當然也是原始時代人們的集體創造。

盡管炎黃二帝只是傳說中的人物,他們的發明創造也都是遠古時代黃河兒女智慧的結晶,但是他們作為華夏民族先祖的象徵和中華文明奠基者的化身,還是受到後人的無限尊崇與懷念。因此,在黃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之外的中華大地上,一直流傳著許多有關炎黃二帝的傳說,留下了許多同他們有關的名勝古跡。除了前面提到過的陝西黃陵縣的黃帝陵和寶雞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較著名的還有山東曲阜的景靈宮,河南新鄭的黃帝故里,濟源的王屋山天壇,靈寶荊山的黃帝陵,河北涿鹿的黃帝城、黃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黃帝祠、軒皇台,鹽亭的嫘軒宮、嫘祖墓,安徽黃山的黃山軒轅峰,湖南嶽陽的軒轅台,浙江縉雲的仙都鼎湖峰,甘肅平涼的問道宮,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廟,隨州的神農祠,山西高平的神農城、神農井,河南淮陽的神農五穀台,鄭州炎黃二帝塑像,湖南炎陵縣的炎帝陵,等等。這些源遠流長的傳說和名勝古跡,對於增強華夏民族的認同感,激發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幾位傑出的部落聯合體首領,他們就是堯、舜、禹。這時已是龍山文化的晚期,處於氏族制度行將崩潰的時代。傳說中堯又稱陶唐氏,他的發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現在山西臨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堯茅茨土階」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簡朴,古書說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說,他住的是用沒有修剪過的茅草蘆葦、沒有刨光過的椽子蓋起來的簡陋房子,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對百姓卻很關心,部落里有人挨餓受凍,他說這是他使他們挨餓受凍的,有人犯罪受了處罰,他說這是他平時沒有管教好的緣故,自己出來承擔責任。舜又稱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東北)。傳說他在接替堯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之前接受堯的考察時,曾在歷山(中條山別稱)耕田,在雷澤(今山西芮城北)捕魚,在河邊的陶城(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北)制陶,後來堯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陸西南),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後,又都蒲坂(今蒲州鎮),看來他的活動中心在現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運城市安邑鎮還有舜帝廟、舜帝陵。舜嚴於律己,而又寬厚待人。他曾幾次遭到繼母和同父異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賢惠的妻子巧設智計,才使他化險為夷。但他被推舉為首領後,卻不計前仇,寬待他的繼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動,一心向善。禹的先祖傳說住在河套一帶,禹的時候遷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為己任,率領百姓治理水患,發展生產,更是受到高度的贊揚。由於堯、舜、禹治理有方,當時的社會獲得很大的發展,呈現一片安寧、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無事」,他們也因此被後人尊奉為聖賢人物。

『肆』 有關黃河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歷史人物的故事

1、鞭打黃河

相傳在很久以前,李耳治水來到河南濟源一帶。由於他連日治水,奔波勞累,這時,他想在王屋山休息一下。李耳把剛剛引過來的黃河水攔在鳳凰山下,就約了一個跟他一塊治水的夥伴,在一個山洞裡下起棋來。下著,下著,李耳忽然想起自己還沒把黃河水引過來。

李耳推開棋盤來到鳳凰山上一看,原先被引過來攔在鳳凰山下的黃河水,已經偷偷地從西面繞過潼關、風陵渡,向東直奔大海。水勢洶涌,奔騰咆哮,看樣子誰也擋不住它了。李耳一見,心中十分惱怒。他立即生起烘爐,拿起鐵錘,在自己的膝蓋上打成了一根幾十丈長的大鐵鞭。接著,他拿著鐵鞭,邁開呼呼生風的兩腿,很快追趕上了波濤翻滾,奔騰呼嘯的黃河水。

李耳沖上前去,高舉鐵鞭,大喝一聲:「好你這條野水!」「啪」的一鞭打下去,直震得山搖地動,嚇的黃河水打著漩渦不敢再往前流,翻著滾兒發了岔。從此,黃河被李耳用鐵鞭打散以後,就乖乖地往東流去。

2、娘娘灘和太子灘

公元前192年,幾位大將率領著若干精壯武士,保護著一位身懷六甲的妃子秘密地出了皇宮,一路艱辛輾轉,來到了匈奴地界,突然,一條大河橫亘在眼前,在驚慌與絕望中,他們意外地看見了河中的小島,別無選擇,他們孤注一擲地在這里隱藏了下來。

然而他們依然心有餘悸,孩子降生後,聰明精細的妃子又將孩子轉移到另一個島上,或你來或她去給孩子餵奶,以防不測。12年後,從這個島上走出一位少年,返回皇宮,坐了龍廷。他就是被後世譽為「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恆。當年保護他們的大將有弟兄三人,說這三人就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李廣、李文、李功。

劉恆登基三年後,將母後接回皇宮,並將這兩塊島嶼以及黃河以西千餘里灘地封分給李氏兄弟,任何人不得侵佔。據說這個「政策」一直延續了千餘年。娘娘灘和太子灘即因此而得名。

3、巨靈掰山引黃河

傳說,在上古的時候,華山和中條山是連在一起的。黃河流到這里,被山石擋住到處橫流。那時候有個河神叫巨靈,他天天在山上轉來轉去,察看著地形。向南,群山連綿,地勢越來越高,無法引水;向東,是一馬平川,寬廣低平,離海也近,是水的出路。巨靈琢磨了幾天,下決心要把黃河水引向東流入海。

這一天,巨靈赤膊上了大山,到了一個深谷中,他停住腳,左右看看,山峰直挺挺的。巨靈搖身一變,身體長得很高很高,成了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他面向東,兩手頂住兩個山頭,咬緊牙,一使勁,胳膊用力向南北推去,山頭晃了兩晃。巨靈身上汗水嘩嘩地流,四肢發酸。他歇了一會兒,揉揉胳膊,一運氣,手掌骨頭咯嘣咯嘣直響,忽地手指長了幾丈長。

於是,巨靈又用大手掌推住兩個山頭,吸了一口長氣,「嗨!」大吼一聲,如同萬頭雄獅咆哮,震得天搖了三搖,地跳了三跳。就在這時,他運足氣力,向兩邊推去。只聽得「轟隆隆」一陣巨響,山石裂開。他又趕快用腳踏住中條山,手扶住華山,一伸腿,把中條山向北蹬開。兩山離開了,閃出一條大溝,黃河水嘩嘩地沖過來,在中條山下向東流去。

4、王賁決堤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國王賁率領大軍直奔魏國國都大梁。大梁城池修得異常堅固,城內糧草充足,因此,秦軍無論是強攻還是圍困,都無法攻下固若金湯的大梁城。王賁經過分析後認為,大梁城雖然十分堅固,糧草也十分充足,但有一個先天不足,那就是地形不利。

魏國都城大梁地處黃河之濱,而且地勢較低,黃河本就有「地上懸河」之稱,因此,地勢低窪的大梁城很適合用水攻。於是,王賁下令,一部圍困大梁,另一部去掘開黃河大堤。王賁的決堤令下達後,幾萬秦軍士兵立即不分晝夜地挖掘河堤。很快,黃河大堤被掘開,河水替代了秦軍的千軍萬馬,從三面湧入大梁城。

大梁數百里的范圍內,都成了水上澤國,無數人葬身水底,城內積存的糧食也大都被水泡了。無奈之下,魏王召開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下令開城投降。不久,大梁城上豎起白旗。水勢退去後,魏王攜王子王孫出城投降,魏國徹底滅亡。王賁盡取魏地,秦國在那裡設置了三川郡。

5、蠻龍歸正

據說,大禹治水有三樣法寶:一是伏羲給他的河圖、玉簡;二是天上的應龍,用尾巴劃地,給他指引方向,禹沿著應龍劃尾的線路,領著民工開鑿河道,疏導洪水;三是大烏龜,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窪的地方。

有一天,一條全身烏黑的龍,在壩邊的洪水裡翻身打滾,興風作浪,把大禹他們辛辛苦築起來的大壩弄倒了。應龍告訴禹王,這是一條蠻七蠻八的蠻龍,邪氣太重,歸不了正的。於是烏龜馱著大禹上了一座高山,看見那條全身烏黑的巨龍,頭上長著一對雪白耀眼的龍角,正在嬉戲翻騰,不時掀起沖天的浪。大禹指南它,它全然不理。大禹於是取出一塊小小的五彩息石,放在烏龜的尾尖,那息石立即成為一塊斗大的巨石。

烏龜只把尾巴輕輕一揮,天空就劃出一道朦朧虹樣的弧線,五彩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烏龍腦門頂上的兩只龍角之間。烏龍哈哈大笑說:"這塊小小的花石頭,奈何我不得。可那五彩息石,無時無刻不在膨脹變大。不一會,便把蠻龍的兩面三刀只龍角撐緊了,疼得它直搖頭。五彩息石一直不斷生長,最後終於把蠻龍制服了。從此,蠻龍成了大禹一個得力助手,聽候大禹調遣。

『伍』 濟源有哪些名人故事

濟源歷史悠來久。據最新考源古研究發現,早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即距今 1 萬年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女媧補天」、「後羿射日」、「愚公移山」等神話傳說均源自這里。夏朝都城原城建在濟源,戰國時代,古軹作為韓國的都城,位居「天下名都」之列。隋開皇十六年(公元 596 年),置濟源縣,屬河內郡,至今有 1400 多年的歷史。

濟源古代歷史名人眾多。唐玄宗胞妹玉陽公主在沁水河畔修建沁園,著名的詞牌名「沁園春」由此而來;「葯王」孫思邈晚年在王屋山懸壺濟世並終老於此;唐代大詩人李商隱在此隱居多年,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篇;著名畫家荊浩,開創了中國北方山水畫派的先河;「茶仙」盧仝,著《茶譜》、吟《七碗茶歌》,東傳入日本,成為日本茶道的經典。 1988年濟源撤縣建市,1997年實行省直管體制。 2003年,濟源被省委、省政府納入「中原城市群」。

『陸』 河南省在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請舉例說明。

1、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yī),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柒』 濟源歷史文化

濟源曾為夏朝之都城,春秋戰國時期為軹邑,為韓都,自隋朝設縣,距今已有1396年的歷史。保留有大大小小、種類繁多的文物遺存、遺跡25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2處,濟源市文物保護單位93處。

在所有的文物遺存中,古代木結構建築所佔比例較大,共計約有宋、金、元、明、清各代建築190餘座600餘間,並且許多單體建築無論是從規模、價值或結構來說,在全省都是首屈一指的。

如濟瀆廟的寢宮(宋開寶年間)、清源洞府門(明)、奉仙觀的三清大殿(金大定年間)、大明寺的中佛殿(元至元年間)、陽台宮的大羅三境殿(明)、玉皇閣(清)等。因此,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贊譽濟源為「中原地區古代建築的系列博物館」。

(7)濟源歷史名人故事擴展閱讀:

1949年8月屬平原省新鄉地區。1952年平原省撤銷,劃入河南省。1970年,屬河南省新鄉地區。1975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批准設立濟源工區辦事處,工區下轄虎嶺區(縣級) 、濟源縣。

1977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撤銷濟源工區辦事處,濟源縣重歸新鄉地區領導。1986年3月,新鄉地區撤銷,濟源劃歸焦作市領導。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

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不再由焦作市代管,由河南省政府直接領導。2005年升格為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

『捌』 從古至今,河南的有名人物有哪些

3.呂不韋: 河南禹州市人,秦朝丞相。編撰了《呂氏春秋》。
4.張 良:河南郟縣人,西漢名相。


7.鄧 潁 超:河南光山縣人,曾任全國政協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8.李德生:河南新縣人,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防大學政委,北京軍區、沈陽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9.許世友:河南新縣人,曾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南京軍區、廣州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10.尤太忠:河南新縣人,曾任中央軍委紀委書記,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11.韓擒虎:河南新安縣人,隋朝名將。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十一月,率兵攻下建康城,俘虜陳後主。
12.錢 鈞:河南新縣人,曾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
13.曹 剛 川:河南舞鋼人,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14.穆 青:河南杞縣人,著名記者,曾任新華社社長。
15.岳 飛:河南湯陰縣人,南宋名將,民族英雄。
16.岳 雲:河南湯陰縣人,岳飛之子,南宋名將。
17.彭雪楓:河南鎮平縣人,新四軍師長。1944年9月11日,死於國軍流彈。
18.楊靖宇:河南確山縣人,東北抗聯領導人,壯烈犧牲於抗日戰場。吉林省靖宇縣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19.吉鴻昌:河南扶溝縣人,抗日名將。
20.張仲景:河南南陽縣人,曾任長沙太守。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21.杜鳳瑞: 河南方城縣人,空軍戰斗英雄。1958年10月10日犧牲於福建前線。
22.薛喜梅:河南許昌市人,知識青年的楷模。
23.吳桂賢:河南鞏縣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24.史可法:河南開封市人,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25.李 斯:河南上蔡縣人,古代著名政治家,秦代名相,輔佐秦始皇統一中國。
26.賀若弼: 河南洛陽市人,隋朝名將。
27.袁寶華:河南項城縣人,袁世凱之孫,曾任國家計委主任。
28.黃 忠:河南南陽市人,三國時期蜀國名將。
29.魏 延:河南南陽市人,三國時期蜀國名將。
30.項 淳: 河南人,日本花岡**策劃者之一。
31.陳 勝:河南登封縣(古陽城)人,農民起義領袖。
32.吳 廣:河南太康縣(古陽夏)人,農民起義領袖。
33.侯鏡如:河南永城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著名軍事家,革命活動家。全國政協副主席。1927年,參與指揮了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經歷了「四·一二」政變,後任賀龍第二十軍教導團團長,參加了南昌起義。1928年,任中共河南省委軍委書記。1943年,任國軍第九十二軍軍長,1948年,任國軍第十七兵團司令。已故。
34.楊水才:河南許昌縣人,農村黨支部書記的楷模。已故。
35.史來賀:河南新鄉縣人,農村黨支部書記的楷模。
36.宋學義:河南沁陽縣人,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之一。已故。
37.范 蠡:河南南陽市人,越國大夫,在吳越爭霸中為越國打敗吳國立下了大功。
38.孫天帥:河南鄧州市人,1995年,珠海市瑞進電子公司的韓國女老闆金珍仙借故要求一百二十名打工者跪下,來自鄭州的孫天帥一個人堅決不跪,遭到女老闆的辱罵和解聘,塑造了一個硬漢形象。

40.危拱之:河南信陽縣人,中共早期女革命家,畢業於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41.吳煥先:河南新縣人,紅軍名將,曾任紅軍第二十五軍軍長。1934年11月6日,犧牲於長征途中。
42.湯:商朝創始人。一位政治上有遠見,事業上有作為的國王,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賢,他推翻了腐朽的夏王朝,建立了商朝。主要活動區域在今河南商丘虞城一帶。
43.子產:姓公孫,名僑,字子產。河南新鄭縣人,春秋時期鄭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44.吳起: 河南濮陽市人,戰國前期衛國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著有《吳子兵法》。
45.商鞅:姓公孫,名鞅。河南汲縣人,戰國中期衛國傑出的政治家,他的變法措施使秦國在戰國七雄中獨霸天下,為日後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46.姚 崇:河南陝縣人,三朝為相,一生清謙,為唐王朝的「開元盛世」立下了汗馬功勞。
47.鄧 艾:河南新野縣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將領,滅蜀主將。
48.謝 安:河南太康縣人,東晉太傅,政治家、文人。謝安為相,施政寬和,不以小察為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任征討大都督,指揮謝玄等取得淝水大捷。
49.謝 玄:河南太康縣人,東晉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曾指揮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典範—淝水之戰。
50.翟 讓:河南滑縣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農民起義軍—瓦崗軍的創始人。
51.陳元光:河南固始縣人,治理漳洲42年,勤於吏治,政績顯著,受到了朝廷的嘉獎和百姓的愛戴,被尊為「開漳聖王」。
52.王審知:河南固始縣人,後唐時期被封為閩王。
53.曹 謹:河南沁陽縣人,在台灣淡水縣和鳳山縣任職期間,為反抗英國侵略者,保衛祖國神聖領土台灣,立下了卓著功勛。
54.陳星聚:河南臨穎縣人,曾任台北知府。清朝光緒年間率領台灣人民抵禦法國侵略者,取得了台北保衛戰的勝利。
55.司馬光:生於河南光山縣,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學家,編撰了《資治通鑒》。曾主持北宋朝政。
56.司馬懿: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和軍事謀略家,晉王朝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57.司馬昭: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主持魏國朝政,消滅了蜀國。
58.司馬炎: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西晉開國皇帝。定都於河南洛陽。
59.聶 政:河南濟源縣人,戰國時期著名三刺客之一。
60.長孫無忌:河南洛陽市人,唐代宰相,輔佐李世民治理國家。
61.長孫皇後:河南洛陽市人,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妻子。
62.晁 錯:河南禹州市人,西漢政治家、散文家,御史大夫。
63.李隆基:生於河南洛陽市,唐玄宗,唐代皇帝。
64.鄧 禹:河南新野縣人,東漢開國勛臣,首任宰相。
65.趙匡胤:生於河南洛陽市,北宋開國皇帝,定都河南開封。
66.姜子牙:河南許昌市人,輔佐周文王伐商滅紂,完成了興周大業。
67.呂蒙正:河南洛陽市人,北宋宰相,以大公無私,任人唯賢而聞名。
68.桑弘羊:河南洛陽市人,西漢大司農丞、大司農、搜粟都尉、御史中丞。以「桑弘羊舌戰群儒」而聞名。
69.上官婉兒:河南陝縣人,唐代詩人,曾輔佐武則天。
70.上官儀:河南陝縣人,唐代詩人,唐高宗時曾任宰相。上官婉兒之兄。
71.蘇 秦:河南洛陽市人,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
72.袁 紹:河南商水縣人,東漢靈帝時任中軍校尉,以後成為諸侯軍的盟主。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擊敗。
73.張釋之:河南方城縣人,西漢文帝時任中大夫、中郎將、廷尉。時有「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之說。
74.張 巡:河南南陽市人,唐代名將。平定安史之亂時,在著名的睢陽(河南商丘)之戰中,以身殉國,被詔封為御史中丞、揚州大都督、鄧國公。

『玖』 與黃河有關的民間故事 神話傳說 歷史人物故事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泛濫成災。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滿口答應。這一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願,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一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了愁。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麼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個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一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親們幫幫忙。鄉親們都討厭他好逸惡勞,沒人答理他。他找到村裡的後老漢,講了他治理黃河的大志。後老漢見他如今成了仙,要給百姓們辦點好事,就答應幫幫他。從此,河伯和後老漢風里來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黃河水情。兩個人一跑就是好幾年,硬是把後老漢累病了。後老漢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繼續沿黃河察看水情。分手時,後老漢再三囑咐河伯,幹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廢,畫好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說服鄉親們幫忙。
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裡深,哪裡淺;哪裡好沖堤,哪裡易決口;哪裡該挖,哪裡該堵;哪裡能斷水,哪裡可排洪,畫得一清二楚。只可嘆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一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
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泛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
後老漢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見面。他對治理黃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兒子叫羿,射箭百發百中。無論後老漢如何講,羿不讓他去找河伯。後老漢不聽兒子勸阻,結果遇上黃河決口,被沖走淹死,連屍體都沒找到。後羿非常恨河伯,咬著牙說,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一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見河對岸走著一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喂,你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後羿。他抬頭一看,河對岸一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你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嗎?」
後羿一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一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裡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一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對岸一個頭戴斗笠的人,攔住了後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後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後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後羿隨大禹一同趟過河。後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後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你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你吧。」
大禹展圖一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一抬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從前,有一個小夥子叫黃河,長得一表人才,騎得烈馬,拉得硬弓,百步之內,指哪裡射哪裡,分毫不差。每天早晨日頭一冒紅,黃河就騎馬出去打獵了。每次他都經過一家員外的花園。這天打獵回來,他又經過那花園,看見牆頭上一個十八九歲的姑娘正笑眯眯地望著他。姑娘一甩手扔下了一隻手鐲就躲到牆後去了。

黃河跳下馬,拾起手鐲,以為剛才碰到的是仙女。從此,每次經過那個花園他總要抬頭張望。可是,牆頭上除了搖擺的花枝,再也見不到那個姑娘。半個月後的一天,黃河打獵回來晚了,月亮已經升起。快到花園那裡,忽然道邊閃出一個人來。黃河一看正是那個姑娘,高興得不得了。姑娘說自己是背著父親跑來和他相見的。兩人談了好久才依依不捨地告別。

第二天到了約會的時間,那姑娘沒來。以後一連十多天,黃河再也沒見到那姑娘。一打聽,原來是那員外知道了此事,把他女兒關了起來。黃河聽說後發誓:「就是天翻地覆,也要把姑娘救出來。」那員外怕得罪黃河,便出了個難題,讓人們在門前搭起架子,上面吊一個銅錢,並四處張貼告示:誰能在一百步之外把箭射進銅錢眼裡,就把女兒嫁給他。消息傳出,穿綢的著緞的紛紛而來。但誰也沒能把箭射進錢眼裡。

黃河走了出來,挽弓塔箭,只聽「颼」的一聲,箭像流行似的飛了出去,不左不右正射在銅錢眼裡。員外又要求黃河的第二支箭必須將前一支箭頂出,黃河也辦到了。員外再出難題,要黃河百步之外不但射下銅錢,還要將錢接住,不許銅錢落地。這時,連看熱鬧的人都知道員外在存心耍賴。黃河怒火燒心,一扭身子,「颼」的一箭向員外飛去。員外年輕是練過武,頭一偏躲過那箭,並連聲喊手下人去把黃河抓起來。大家都替黃河抱不平,忿忿地嚷了起來。

黃河擠出人群來到山上,他並不是怕員外來抓他,自己從來是箭不虛發的,這次沒有射中,他覺得老大的丟臉。他決心在深山老林中苦練武藝,練好後再去救姑娘。過了一年,黃河把武藝練得更好了,於是動身去救那姑娘。中午時分覺得肚子餓了,一箭射下個大鳥。大鳥開口說:「好漢你不要害我,我能告訴你那姑娘的情況。」黃河一聽,忙把箭從大鳥身上拔了下來。

大鳥告訴黃河,員外逼著他女兒跟財主成親,那姑娘氣得跳樓了。臨跳時,她大叫著:「黃河!黃河!黃河啊……」黃河聽了,心像大山崩裂,他「噗」的一下坐在地上,淚珠像泉水一樣涌了出來。

大鳥嚇得飛到天空,往下一看,黃河的眼淚流成了河水,汪洋一片,滾滾向東流去,黃河成了「黃河」啦!黃河的水,總是浪滾翻天。人們說,那是黃河心裡忿恨,老想靠近那個村莊去救那個姑娘。

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裡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一個白鬍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鬍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裡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鬍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後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並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鬍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裡。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裡,黃河水就流向哪裡。」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裡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後,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雲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裡。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鬍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裡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樑。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後,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後,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跳進黃河洗不清?不到黃河不死心 ?黃河,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米

唐太宗李世民為三門峽題有《砥柱山銘》:「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
《大河賦》更是有:「覽百川之弘壯,莫尚美於黃河。」。
李白《將進酒》有「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黃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左傳》中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鄭國的子駟就引《逸周詩》說:「 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詩經》的《魏風;伐檀》一詩就有「河水清且漣猗」
孟郊的《泛黃河》中也有「誰開昆侖源?流出混沌河」
宋代王安石《黃河》:「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
歐陽修的《黃河八韻寄呈梅聖俞》:「河水激箭險,誰言航葦游。堅冰馳馬渡,伏浪卷沙流」
清代查慎行的《渡黃河》:「地勢豁中州,黃河掌上流。岸低沙易涸,天遠樹全浮」
黃 河
薛能(唐)
何處發昆侖,連乾復浸坤。波渾經雁塞,聲振自龍門。
岸裂新沖勢,灘餘舊落痕。橫溝通海上,遠色盡山根。
勇逗三峰坼,雄標四瀆尊。灣中秋景樹,闊外夕陽村。
沫亂知魚?椋?槎來見鳥蹲。飛沙當白日,凝霧接黃昏。
潤可資農畝,清能表帝恩。雨吟堪極目,風度想驚魂。
顯瑞龜曾出,陰靈伯固存。盤渦寒漸急,淺瀨暑微溫。
九曲終柔勝,常流可暗吞。人間無博望,誰復到窮源。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將進酒
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黃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場。
奔流聒地響,平野到天荒。
吳會書難達,燕台路正長。
男兒久為客,不辨是他鄉。
渡黃河
〔明〕謝榛
路出大梁城,關河開曉晴。
日翻龍窟動,風掃雁沙平。
倚劍嗟身事,張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處,空外棹歌聲。
過黃河
〔明〕李東陽
清口驛前初放船,
長淮東下水如弦。
勁催雙櫓渡河急,
一夜狂風到海邊。

炎黃二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黃河和她的兒女們,是如何從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時代的門檻的,要揭開這個謎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資料外,還要利用古籍記載的許多遠古神話傳說。炎黃二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便可幫助我們探明黃河及其兒女從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時代的某些軌跡。
黃帝和炎帝其實並不是皇帝,而是古書記載中黃河流域遠古時代的兩個部落首領。黃帝和炎帝都出生於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當時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時代。傳說他們都是「有熊國君」少典氏的後裔,「昔少典娶於有氏,生皇(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里所說的「生」,並非說黃帝和炎帝是少典氏親生,而是說他們都是少典氏的後裔。「黃帝以姬水成」,是說他在姬水岸邊長大,因而以姬為姓。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於今陝西麟游縣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縣匯入渭河。姜水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陝西寶雞匯入渭河。這就是說,炎黃兩個部落,最初的活動地區都在黃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區。
傳說黃帝原姓公孫,因長於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因是有熊國君之苗裔,又稱有熊氏。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伶俐),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後來被推舉為部落首領,率部遷徙到陝西北部定居。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尋找更加平坦、開闊、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達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那裡的黃土地給了他們發展農業的便利條件,但不時出現的乾旱又困擾著他們,迫使他們去繼續尋找理想之所。於是,黃帝又率領族人從大荔、朝邑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麓進入汾河谷地,再向東北遷移,到達今河北涿鹿附近。那裡有由桑乾河、洋河沖積而成的適宜農耕的寬闊谷地,附近還有可供狩獵的山林,他們覺得環境非常優越,就定居了下來。
就在黃帝率領他的部落東遷的時候,炎帝也率領他的族人開始長途跋涉。炎帝又稱赤帝,一說他降生於厲(烈)山即今湖北隨州市厲山鎮,一說他降生於常羊即今陝西寶雞神農鄉常羊山,「育於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為了尋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領部落東遷。但走的路線與黃帝不同,他們先是沿渭河東下,到達今河南西南部,再順黃河東下,到達現在的豫東地區,在那裡安頓了下來。
那時候,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領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權。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為了互爭雄長,經常發生戰爭。一些部落首領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內行刀鋸,外用甲兵」,也發動掠奪財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戰爭。這種戰爭加劇了社會的分化,給正常的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威脅,但氏族制度調節社會矛盾的習慣法此時又已喪失作用,對此顯得無能為力。面對日益增多的戰爭,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部落便互相聯合起來,結成聯盟,進而結成范圍更大的聯合體。炎、黃兩大部落這時也都使用武力征討四方,擴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引發大規模的沖突。雙方在阪泉(今河北懷來)進行了三次大戰,黃帝指揮屬下的熊、羆、貔、貅、、虎六個氏族,與炎帝部落殺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慘敗,只得繳械投降。由於這兩個部落有血緣親屬關系,黃帝沒有屠殺炎帝部落,而是和他們結成部落聯盟,黃帝便成了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炎黃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日後華夏族的雛形。
後來,定居在山東曲阜地區的九黎首領蚩尤擴展勢力范圍,又引發了與炎帝部落的戰爭。九黎即九夷,屬於東夷族。傳說蚩尤領有9個部落,81個氏族,他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如同妖魔,這可能是出自炎黃子孫對其他部落首領的故意醜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製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戰,威震天下。他率領9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西進豫東,進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節敗退,居地盡失。蚩尤緊追不舍,炎帝向黃帝尋求援助。黃帝於是率部迎擊,與蚩尤在涿鹿展開激戰。這場戰爭進行得極其慘烈,據說黃帝與蚩尤九戰不勝,蚩尤放出大霧彌漫了三天三夜,黃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黃帝之「臣」風後受北斗星座的啟示發明了指南車,他們才得以沖出大霧。黃帝在困境中還得到玄女的幫助,製作了80面大鼓,用東海神獸夔的皮蒙鼓,用雷獸的骨頭作鼓槌,在戰斗中擂響,聲聞500里。戰斗延續了很長時間,最後在冀州進行決戰。黃帝派應龍向蚩尤進攻,應龍蓄水,擺下水陣。蚩尤請來風伯雨師,一時風雨大作,沖垮水陣,使黃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黃帝又請來天女旱魃阻止風雨,使天氣突然轉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黃帝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取得最後的勝利,蚩尤和他請來的風伯雨師都投降了黃帝。黃帝便進入東夷活動的地區,他「駕象車而六蛟龍,畢言(兆火鳥)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頂大會鬼神,並演奏了他親自作的一支激越悲涼的《清角》樂曲,以紀念涿鹿之戰的勝利。蚩尤後來被殺,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黃部落聯盟,融入了華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蠻之中。
(3)涿鹿戰爭的勝利,進一步擴大了炎黃部落聯盟的勢力,發展成規模更大的部落聯合體。黃帝的權威大大提高了,集審判權、祭祀權、軍事指揮權與生產指揮權於一身。各部落均需聽從他的號令,不聽從號令的,即出兵進行征伐。他還開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區的隔絕,增進部落之間的交往。傳說黃帝一生「未嘗寧居」,在118歲那年出巡河南時死在荊山,人們將他護送回陝北,葬在今陝西黃陵縣的橋山之上,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黃帝陵。
由於黃帝後來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便把遠古時代的許多創造發明都歸功於他和他的「大臣」們,如說黃帝建造屋宇,開鑿水井,縫制衣冠,製造舟車弓弩,煉石為銅,創制樂律,他的妻子嫘祖發明育蠶,他的「大臣」倉頡創文字,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等等。同樣的原因,由於炎帝也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也將一些創造發明的功勞算到他的身上,並稱他為神農氏。在先秦的傳說中,神農氏和炎帝原本是時代不同的兩個人物,神農氏生活的時代要早於炎帝。到戰國時,人們將兩個人合在一起,稱為炎帝神農氏,說「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嘗百草,始有醫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為市」。這些發明當然也是原始時代人們的集體創造。
盡管炎黃二帝只是傳說中的人物,他們的發明創造也都是遠古時代黃河兒女智慧的結晶,但是他們作為華夏民族先祖的象徵和中華文明奠基者的化身,還是受到後人的無限尊崇與懷念。因此,在黃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之外的中華大地上,一直流傳著許多有關炎黃二帝的傳說,留下了許多同他們有關的名勝古跡。除了前面提到過的陝西黃陵縣的黃帝陵和寶雞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較著名的還有山東曲阜的景靈宮,河南新鄭的黃帝故里,濟源的王屋山天壇,靈寶荊山的黃帝陵,河北涿鹿的黃帝城、黃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黃帝祠、軒皇台,鹽亭的嫘軒宮、嫘祖墓,安徽黃山的黃山軒轅峰,湖南嶽陽的軒轅台,浙江縉雲的仙都鼎湖峰,甘肅平涼的問道宮,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廟,隨州的神農祠,山西高平的神農城、神農井,河南淮陽的神農五穀台,鄭州炎黃二帝塑像,湖南炎陵縣的炎帝陵,等等。這些源遠流長的傳說和名勝古跡,對於增強華夏民族的認同感,激發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幾位傑出的部落聯合體首領,他們就是堯、舜、禹。這時已是龍山文化的晚期,處於氏族制度行將崩潰的時代。傳說中堯又稱陶唐氏,他的發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現在山西臨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堯茅茨土階」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簡朴,古書說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說,他住的是用沒有修剪過的茅草蘆葦、沒有刨光過的椽子蓋起來的簡陋房子,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對百姓卻很關心,部落里有人挨餓受凍,他說這是他使他們挨餓受凍的,有人犯罪受了處罰,他說這是他平時沒有管教好的緣故,自己出來承擔責任。舜又稱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東北)。傳說他在接替堯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之前接受堯的考察時,曾在歷山(中條山別稱)耕田,在雷澤(今山西芮城北)捕魚,在河邊的陶城(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北)制陶,後來堯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陸西南),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後,又都蒲坂(今蒲州鎮),看來他的活動中心在現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運城市安邑鎮還有舜帝廟、舜帝陵。舜嚴於律己,而又寬厚待人。他曾幾次遭到繼母和同父異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賢惠的妻子巧設智計,才使他化險為夷。但他被推舉為首領後,卻不計前仇,寬待他的繼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動,一心向善。禹的先祖傳說住在河套一帶,禹的時候遷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為己任,率領百姓治理水患,發展生產,更是受到高度的贊揚。由於堯、舜、禹治理有方,當時的社會獲得很大的發展,呈現一片安寧、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無事」,他們也因此被後人尊奉為聖賢人物。

『拾』 河南省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

禹:建立了中國奴隸社會第一個王朝-夏朝,先後定都於河南登封、禹州和偃師,以「大禹治水」而流芳百世。

3.呂不韋: 河南禹州市人,秦朝丞相。編撰了《呂氏春秋》。
4.張 良:河南郟縣人,西漢名相。

7.鄧潁超:河南光山縣人,曾任全國政協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8.李德生:河南新縣人,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防大學政委,北京軍區、沈陽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9.許世友:河南新縣人,曾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南京軍區、廣州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10.尤太忠:河南新縣人,曾任中央軍委紀委書記,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11.韓擒虎:河南新安縣人,隋朝名將。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十一月,率兵攻下建康城,俘虜陳後主。
12.錢 鈞:河南新縣人,曾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
13.曹剛川:河南舞鋼人,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14.穆 青:河南杞縣人,著名記者,曾任新華社社長。
15.岳 飛:河南湯陰縣人,南宋名將,民族英雄。
16.岳 雲:河南湯陰縣人,岳飛之子,南宋名將。
17.彭雪楓:河南鎮平縣人,新四軍師長。1944年9月11日,死於國軍流彈。
18.楊靖宇:河南確山縣人,東北抗聯領導人,壯烈犧牲於抗日戰場。吉林省靖宇縣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19.吉鴻昌:河南扶溝縣人,抗日名將。
20.張仲景:河南南陽縣人,曾任長沙太守。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21.杜鳳瑞: 河南方城縣人,空軍戰斗英雄。1958年10月10日犧牲於福建前線。
22.薛喜梅:河南許昌市人,知識青年的楷模。
23.吳桂賢:河南鞏縣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24.史可法:河南開封市人,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25.李 斯:河南上蔡縣人,古代著名政治家,秦代名相,輔佐秦始皇統一中國。
26.賀若弼: 河南洛陽市人,隋朝名將。
27.袁寶華:河南項城縣人,袁世凱之孫,曾任國家計委主任。
28.黃 忠:河南南陽市人,三國時期蜀國名將。
29.魏 延:河南南陽市人,三國時期蜀國名將。
30.項 淳: 河南人,日本花岡**策劃者之一。
31.陳 勝:河南登封縣(古陽城)人,農民起義領袖。
32.吳 廣:河南太康縣(古陽夏)人,農民起義領袖。
33.侯鏡如:河南永城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著名軍事家,革命活動家。全國政協副主席。1927年,參與指揮了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經歷了「四·一二」政變,後任賀龍第二十軍教導團團長,參加了南昌起義。1928年,任中共河南省委軍委書記。1943年,任國軍第九十二軍軍長,1948年,任國軍第十七兵團司令。已故。
34.楊水才:河南許昌縣人,農村黨支部書記的楷模。已故。
35.史來賀:河南新鄉縣人,農村黨支部書記的楷模。
36.宋學義:河南沁陽縣人,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之一。已故。
37.范 蠡:河南南陽市人,越國大夫,在吳越爭霸中為越國打敗吳國立下了大功。
38.孫天帥:河南鄧州市人,1995年,珠海市瑞進電子公司的韓國女老闆金珍仙借故要求一百二十名打工者跪下,來自鄭州的孫天帥一個人堅決不跪,遭到女老闆的辱罵和解聘,塑造了一個硬漢形象。

40.危拱之:河南信陽縣人,中共早期女革命家,畢業於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41.吳煥先:河南新縣人,紅軍名將,曾任紅軍第二十五軍軍長。1934年11月6日,犧牲於長征途中。
42.湯:商朝創始人。一位政治上有遠見,事業上有作為的國王,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賢,他推翻了腐朽的夏王朝,建立了商朝。主要活動區域在今河南商丘虞城一帶。
43.子產:姓公孫,名僑,字子產。河南新鄭縣人,春秋時期鄭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44.吳起: 河南濮陽市人,戰國前期衛國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著有《吳子兵法》。
45.商鞅:姓公孫,名鞅。河南汲縣人,戰國中期衛國傑出的政治家,他的變法措施使秦國在戰國七雄中獨霸天下,為日後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46.姚 崇:河南陝縣人,三朝為相,一生清謙,為唐王朝的「開元盛世」立下了汗馬功勞。
47.鄧 艾:河南新野縣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將領,滅蜀主將。
48.謝 安:河南太康縣人,東晉太傅,政治家、文人。謝安為相,施政寬和,不以小察為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任征討大都督,指揮謝玄等取得淝水大捷。
49.謝 玄:河南太康縣人,東晉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曾指揮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典範—淝水之戰。
50.翟 讓:河南滑縣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農民起義軍—瓦崗軍的創始人。
51.陳元光:河南固始縣人,治理漳洲42年,勤於吏治,政績顯著,受到了朝廷的嘉獎和百姓的愛戴,被尊為「開漳聖王」。
52.王審知:河南固始縣人,後唐時期被封為閩王。
53.曹 謹:河南沁陽縣人,在台灣淡水縣和鳳山縣任職期間,為反抗英國侵略者,保衛祖國神聖領土台灣,立下了卓著功勛。
54.陳星聚:河南臨穎縣人,曾任台北知府。清朝光緒年間率領台灣人民抵禦法國侵略者,取得了台北保衛戰的勝利。
55.司馬光:生於河南光山縣,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學家,編撰了《資治通鑒》。曾主持北宋朝政。
56.司馬懿: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和軍事謀略家,晉王朝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57.司馬昭: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主持魏國朝政,消滅了蜀國。
58.司馬炎: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西晉開國皇帝。定都於河南洛陽。
59.聶 政:河南濟源縣人,戰國時期著名三刺客之一。
60.長孫無忌:河南洛陽市人,唐代宰相,輔佐李世民治理國家。
61.長孫皇後:河南洛陽市人,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妻子。
62.晁 錯:河南禹州市人,西漢政治家、散文家,御史大夫。
63.李隆基:生於河南洛陽市,唐玄宗,唐代皇帝。
64.鄧 禹:河南新野縣人,東漢開國勛臣,首任宰相。
65.趙匡胤:生於河南洛陽市,北宋開國皇帝,定都河南開封。
66.姜子牙:河南許昌市人,輔佐周文王伐商滅紂,完成了興周大業。
67.呂蒙正:河南洛陽市人,北宋宰相,以大公無私,任人唯賢而聞名。
68.桑弘羊:河南洛陽市人,西漢大司農丞、大司農、搜粟都尉、御史中丞。以「桑弘羊舌戰群儒」而聞名。
69.上官婉兒:河南陝縣人,唐代詩人,曾輔佐武則天。
70.上官儀:河南陝縣人,唐代詩人,唐高宗時曾任宰相。上官婉兒之兄。
71.蘇 秦:河南洛陽市人,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
72.袁 紹:河南商水縣人,東漢靈帝時任中軍校尉,以後成為諸侯軍的盟主。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擊敗。
73.張釋之:河南方城縣人,西漢文帝時任中大夫、中郎將、廷尉。時有「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之說。
74.張 巡:河南南陽市人,唐代名將。平定安史之亂時,在著名的睢陽(河南商丘)之戰中,以身殉國,被詔封為御史中丞、揚州大都督、鄧國公。

閱讀全文

與濟源歷史名人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