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和烏江有關歷史名人

和烏江有關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13 18:04:01

A. 烏江鎮的古今名人

書法名人:宋代和州書法家輩出,如徐兢書法,受到宋徽宗趙詰愛賞,曾召至宮中,書寫「進德修業」四字,趙吉駭異,連聲稱贊,故有「宣和書法博士」之稱。張孝祥工翰墨,擅長草書,朱熹稱他「作字多得古用筆意」。張孝祥之侄張即之亦工書法,學米芾,而參用歐陽詢、褚遂良的體勢筆法,尤善大字,現存書跡有《報本庵記》、《書杜詩卷》、《金剛波羅蜜經》、《華嚴經》等。明代戴重檀草書法,清代戴本孝擅長隸楷書法。
清末民初,烏江范培開隨師張栗庵學書法,取漢魏唐宋歷代書法名家之長,自成一家,後為書法家唐駝發現和推崇。民國2年(1913年),在上海全國書法大賽中名列第二,《神州吉光》書法雜志曾有專文介紹范培開書法。
建國後,和縣書法家及書法愛好者遍步城鄉。其中烏江林散之書法藝術有極高成就,是我國書法藝術的一代宗師,被譽為「當代草聖」,有《林散之書法選集》存世。
樂府詩人——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和州烏江人(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初,與王建同在魏州學詩,後回和州。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訪張籍。十四年,張籍北游,經孟郊介紹,在汴州認識韓愈。韓愈為汴州進士考官,張籍被薦,次年在長安進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調補太常寺太祝,與白居易相識,互相切磋,對各自的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張籍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幾乎失明,明人稱為"窮瞎張太祝"。元和十一年,轉國子監助教,目疾初愈。15年後,遷秘書郎。長慶元年(821),受韓愈薦為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又遷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遷國子司業。世稱"張水部"、"張司業"。
愛國詞人——張孝祥
張孝祥(1132~1169)。南宋詞人。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父祁,曾任直秘閣,淮南轉運判官。張孝祥自幼聰明好學,博聞強記。紹興二十四年(1154)參加廷試。與秦檜之孫秦塤同場。主考官魏師遜及湯思退等為逢迎秦檜而定秦塤為第一,張孝祥第二。高宗讀策後,認為他「議論雅正,詞翰爽美」,親擢為進士第一。因此秦檜對張孝祥極為不滿。及第後,又上疏為岳飛辯冤,更為秦檜所忌恨。秦檜使人誣陷其父與張浚、胡寅等人謀反,於是張祁、胡寅等皆被下獄,紹興二十五年秦檜死後才獲釋。張孝祥入仕後,先補承事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轉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兼國史實錄院校勘。以後幾年歷任秘書郎、尚書禮部員外郎等職。他「性剛正不阿」,在朝任職期間,曾先後上《論先備札子》、《論治體札子》、《論涵養人才札子》等奏議,提出了加強邊備、抵禦金人;掃除積弊,改革政治和培養、選拔人才的種種主張,表現了他在政治上的遠大理想。隆興元年(1163)授集英殿修撰,知平江軍府事。張浚北伐,他又被任為建康留守。以後知靜江、潭州、荊南湖北路安撫使。在地方官任上,他嚴明法紀,鋤抑強暴,賑濟災荒,「庭無滯訟」。張孝祥舉進士出自湯思退之門,曾受到湯的舉薦提拔。但後來他卻反對湯思退的議和主張,而支持主戰派將領張浚的北伐,因而不斷受到主和派的誹謗、打擊。乾道五年(1169)因病以顯謨閣直學士的身份離職,退居蕪湖,講論理學,徜徉山水。
南宋書法大家——張即之
張即之,南宋書法家,字溫夫,號樗寮,歷陽烏江(今安徽省和縣)人。生於名門顯宦家庭,為參知政事張孝伯之子,愛國詞人張教祥之侄。以父蔭銓中兩浙轉運使。舉進士。歷官監平江府糧科院、將作監薄、司農寺丞。後知嘉興,以言罷。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閣致仕。史稱其博學有義行,修潔,喜校書,經史皆手定善本。是南宋後期力挽狂瀾、振興書法藝術,窮畢生之力以改變衰落書風的革新家,稱雄一時。據《宋史》記載,張即之「以能書聞天下」。女真族雖然遠在北方,與南宋政權處於敵對地位,但對於張即之的翰墨作品,卻不惜用重金購求。其書法初學歐陽詢、褚遂良和顏真卿,繼而轉師米芾,並能「獨傳家學」,而以張孝祥書為主調,參以晉唐經書漢隸,加上受禪宗哲學思想的影響,故而達到了一種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與境界,自成一家體系。這種體系是他在繼承古人前輩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汲取眾多營養而後大膽創新形成的。後世書壇有人譏張即之書有意為「怪」,不合「規矩」,並斥之為書法「尚意」,追求「意趣」,表現個性。宋初文壇領袖歐陽修便提出,書法不能專師一家,模擬古人,而貴在「得意忘形」,自成「一家之體」,否則為「書奴」。
「當代草聖」——林散之
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縣烏江人。原名以霖,號三痴,後改名散之,別號左耳、散耳、聾叟、江上老人。林散之童年即喜塗鴉,十四歲喪父,由筆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紹,至南京跟張青甫學習工筆人物畫,練就基本功。此後隨鄉親范培開先生學習書法,范先生授以安吳執筆之法,雙鉤懸腕,中鋒豎管,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三十以後,由含山進士張栗庵引薦,負籍滬上,拜黃賓虹為師,得「五筆七墨」之秘。一九三三年,遵黃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教導,開始影響一生的萬里之行。散之晚年歷數自己學書歷程道:「餘十六歲始學唐碑,三十以後學行書,學米;六十歲以後學草書。草書以大王為宗,釋懷素為體,王覺斯為友,董思白、祝希哲為賓。始啟之者,范先生;終成之者,張師與賓虹師也。此餘八十年學書之大略也。」秋水老師謂:「散老慣長鋒羊毫,蘸水,後掭墨,力運筆端,墨注紙上,水墨交融,滲化洇散,有意想不到的情趣。鋒長則彈強,含墨量多,他以嫻熟的手法,提按轉折,澀進疾阻,似欹反正,將倒復起,曲處見直,圓中寓方,濃纖長短適度,燥潤枯濕合宜,但覺一片化機,滿紙精彩。」林散之有「草聖」之美稱,代表作有草書《中日友誼詩》、草書《許瑤詩 論懷素草書》、草書《自作詩 論書一首》。 解放後林先生曾任江浦縣副縣長、南京政協副主席。六十年代初入江蘇省國畫院任專職畫師。曾為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

B. 烏江流域歷史文化名人

果斷項羽,畢竟烏江自刎

C. 烏江在歷史上曾用過那些名字

烏江又名黔江、延江,是貴州第一大河,全長1050公里.

D. 哪些名將是烏江人

胡說八道,烏江是一條江,誰會住在江里啊??
項羽是在烏江自刎,他是下相人士,也就是江蘇人。

有的話那就應該是蝦兵、蟹將、龜丞相了。

今天看了一下,原來烏江,可以叫烏江亭,在現在的安徽和縣東北,和縣以前是叫歷陽。
所以,嚴格來說那裡也是有些名人的。
不過名將就很少,找來找去都沒找出特別有名的。

E. 烏江自刎的歷史人物誓死不肯過江,這個人是誰,與他有關的歷史故事是什麼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以勇武聞名的軍事家,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破釜沉舟
巨鹿之戰時,項羽率軍渡過漳水後,下令把船全部鑿沉,把做飯的器具全部毀壞,只帶著三日糧草與秦軍作戰,項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奮勇向前,項羽軍因此戰鬥力得到大的提升,個個以一擋十,殺的諸侯軍人人膽寒,最終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

鴻門宴
即范增勸項羽殺劉邦所擺的一場宴會,成語「項庄舞劍意在沛公」由此而來。

四面楚歌
項羽兵敗垓下後被劉邦軍四面圍定,劉邦軍在晚上高聲唱起了楚地的歌,項羽軍聽到歌後都非常的傷心,以為劉邦已經平定楚地,項羽軍的軍心也因此被瓦解。

霸王別姬
項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常常陪伴項羽左右,但項羽要率領精騎准備突圍,不得已作歌與虞姬訣別,虞姬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與項羽淚別。霸王別姬後又被改編為戲曲、影視、小說、歌曲等文藝作品。

作壁上觀
由章邯帶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圍攻趙國於巨鹿時,趙王派人向各地諸侯求救,雖然各地諸侯都有引兵前來,但是都懼怕秦軍的強躲在自軍修築的壁壘里不敢出來,與秦軍長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圍。項羽率領英布、蒲將軍等幾萬楚軍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時,諸侯還是只敢躲在壁壘里觀看,直到項羽殺敗秦軍之後,諸侯才敢從壁壘里出來。作壁上觀現指讓自己置身事外,不協助任何一方。

錦衣夜行
項羽率軍破咸陽之後,看到秦朝宮室都被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家鄉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故鄉,就像是穿著錦綉衣裳在黑夜中行走,有誰能知道呢?」

沐猴而冠
項羽攻佔並燒毀咸陽之後,想要東歸彭城。韓生聽到後說:「人說楚國人像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羽聽見這話,便把韓生扔進鍋里煮死了。

F. 和縣歷史名人

西楚霸王項羽拔劍自刎的烏江、李白駐足吟唱的天門山、劉禹錫貶謫和州的居所「內陋室」容,南梁昭明太子沐浴療疾的香泉、明太祖登臨點兵的鎮淮樓等自然和人文景觀達20餘處。和縣人傑地靈、人文薈萃,唐朝著名詩人張籍、宋朝歌豪杜默、愛國詩人張孝祥、清朝文學家陳廷桂、當代草聖林散之、中國奧運史上第一枚金牌獲得者許海峰、中國科學研究院學部委員著名生態學家候學煜等均是和縣之驕傲

G. 長征期間湘江和烏江的名人,逸事

2e4rtui

H. 烏江文化名人有哪些

書法名人:宋代和州書法家輩出,如徐兢書法,受到宋徽宗趙詰愛賞,曾召至
張孝祥作品
宮中,書寫「進德修業」四字,趙吉駭異,連聲稱贊,故有「宣和書法博士」之稱。張孝祥工翰墨,擅長草書,朱熹稱他「作字多得古用筆意」。張孝祥之侄張即之亦工書法,學米芾,而參用歐陽詢、褚遂良的體勢筆法,尤善大字,現存書跡有《報本庵記》、《書杜詩卷》、《金剛波羅蜜經》、《華嚴經》等。明代戴重檀草書法,清代戴本孝擅長隸楷書法。
清末民初,烏江范培開隨師張栗庵學書法,取漢魏唐宋歷代書法名家之長,自成一家,後為書法家唐駝發現和推崇。民國2年(1913年),在上海全國書法大賽中名列第二,《神州吉光》書法雜志曾有專文介紹范培開書法。
建國後,和縣書法家及書法愛好者遍步城鄉。其中烏江林散之書法藝術有極高成就,是我國書法藝術的一代宗師,被譽為「當代草聖」,有《林散之書法選集》存世。
樂府詩人——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和州烏江人(今安徽和縣烏江鎮)。
張籍作品
貞元初,與王建同在魏州學詩,後回和州。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訪張籍。十四年,張籍北游,經孟郊介紹,在汴州認識韓愈。韓愈為汴州進士考官,張籍被薦,次年在長安進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調補太常寺太祝,與白居易相識,互相切磋,對各自的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張籍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幾乎失明,明人稱為"窮瞎張太祝"。元和十一年,轉國子監助教,目疾初愈。15年後,遷秘書郎。長慶元年(821),受韓愈薦為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又遷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遷國子司業。世稱"張水部"、"張司業"。
愛國詞人——張孝祥
張孝祥(1132~1169)。南宋詞人。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父祁,曾任直秘閣,淮南轉運判官。張孝祥自幼聰明好學,博聞強記。紹興二十四年(1154)參加廷試。與秦檜之孫秦塤同場。主考官魏師遜及湯思退等為逢迎秦檜而定秦塤為第一,張孝祥第二。高宗讀策後,認為他「議論雅正,詞翰爽美」,親擢為進士第一。因此秦檜對張孝祥極為不滿。及第後,又上疏為岳飛辯冤,更為秦檜所忌恨。秦檜使人誣陷其父與張浚、胡寅等人謀反,於是張祁、胡寅等皆被下獄,紹興二十五年秦檜死後才獲釋。張孝祥入仕後,先補承事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轉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兼國史實錄院校勘。以後幾年歷任秘書郎、尚書禮部員外郎等職。他「性剛正不阿」,在朝任職期間,曾先後上《論先備札子》、《論治體札子》、《論涵養人才札子》等奏議,提出了加強邊備、抵禦金人;掃除積弊,改革政治和培養、選拔人才的種種主張,表現了他在政治上的遠大理想。隆興元年(1163)授集英殿修撰,知平江軍府事。張浚北伐,他又被任為建康留守。以後知靜江、潭州、荊南湖北路安撫使。在地方官任上,他嚴明法紀,鋤抑強暴,賑濟災荒,「庭無滯訟」。張孝祥舉進士出自湯思退之門,曾受到湯的舉薦提拔。但後來他卻反對湯思退的議和主張,而支持主戰派將領張浚的北伐,因而不斷受到主和派的誹謗、打擊。乾道五年(1169)因病以顯謨閣直學士的身份離職,退居蕪湖,講論理學,徜徉山水。
南宋書法大家——張即之
張即之,南宋書法家,字溫夫,號樗寮,歷陽烏江(今安徽省和縣)人。生於名門顯宦家庭,為參知政事張孝伯之子,愛國詞人張教祥之侄。以父蔭銓中兩浙轉運使。舉進士。歷官監平江府糧科
張即之作品
院、將作監薄、司農寺丞。後知嘉興,以言罷。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閣致仕。史稱其博學有義行,修潔,喜校書,經史皆手定善本。是南宋後期力挽狂瀾、振興書法藝術,窮畢生之力以改變衰落書風的革新家,稱雄一時。據《宋史》記載,張即之「以能書聞天下」。女真族雖然遠在北方,與南宋政權處於敵對地位,但對於張即之的翰墨作品,卻不惜用重金購求。其書法初學歐陽詢、褚遂良和顏真卿,繼而轉師米芾,並能「獨傳家學」,而以張孝祥書為主調,參以晉唐經書漢隸,加上受禪宗哲學思想的影響,故而達到了一種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與境界,自成一家體系。這種體系是他在繼承古人前輩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汲取眾多營養而後大膽創新形成的。後世書壇有人譏張即之書有意為「怪」,不合「規矩」,並斥之為書法「尚意」,追求「意趣」,表現個性。宋初文壇領袖歐陽修便提出,書法不能專師一家,模擬古人,而貴在「得意忘形」,自成「一家之體」,否則為「書奴」。
「當代草聖」——林散之
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縣烏江人。原名以霖,號三痴,後改名散之,別號左耳、散耳、聾叟、江
「當代草聖」——林散之
上老人。林散之童年即喜塗鴉,十四歲喪父,由筆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紹,至南京跟張青甫學習工筆人物畫,練就基本功。此後隨鄉親范培開先生學習書法,范先生授以安吳執筆之法,雙鉤懸腕,中鋒豎管,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三十以後,由含山進士張栗庵引薦,負籍滬上,拜黃賓虹為師,得「五筆七墨」之秘。一九三三年,遵黃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教導,開始影響一生的萬里之行。散之晚年歷數自己學書歷程道:「餘十六歲始學唐碑,三十以後學行書,學米;六十歲以後學草書。草書以大王為宗,釋懷素為體,王覺斯為友,董思白、祝希哲為賓。始啟之者,范先生;終成之者,張師與賓虹師也。此餘八十年學書之大略也。」秋水老師謂:「散老慣長鋒羊毫,蘸水,後掭墨,力運筆端,墨注紙上,水墨交融,滲化洇散,有意想不到的情趣。鋒長則
林散之第一草書《中日友誼詩》[3]
彈強,含墨量多,他以嫻熟的手法,提按轉折,澀進疾阻,似欹反正,將倒復起,曲處見直,圓中寓方,濃纖長短適度,燥潤枯濕合宜,但覺一片化機,滿紙精彩。」林散之有「草聖」之美稱,代表作有草書《中日友誼詩》、草書《許瑤詩 論懷素草書》、草書《自作詩 論書一首》。[3] 解放後林先生曾任江浦縣副縣長、南京政協副主席。六十年代初入江蘇省國畫院任專職畫師。曾為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
(望採納,謝謝)

I. 貴州烏江文化名人有哪些至少四個,並介紹其生平事跡。(不是古代的烏江文化名人這個烏江也不是古代的烏

樂府詩人——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和州烏江人(今安徽和縣烏江鎮)。
張籍作品
貞元初,與王建同在魏州學詩,後回和州。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訪張籍。十四年,張籍北游,經孟郊介紹,在汴州認識韓愈。韓愈為汴州進士考官,張籍被薦,次年在長安進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調補太常寺太祝,與白居易相識,互相切磋,對各自的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張籍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幾乎失明,明人稱為"窮瞎張太祝"。元和十一年,轉國子監助教,目疾初愈。15年後,遷秘書郎。長慶元年(821),受韓愈薦為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又遷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遷國子司業。世稱"張水部"、"張司業"。
愛國詞人——張孝祥
張孝祥(1132~1169)。南宋詞人。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父祁,曾任直秘閣,淮南轉運判官。張孝祥自幼聰明好學,博聞強記。紹興二十四年(1154)參加廷試。與秦檜之孫秦塤同場。主考官魏師遜及湯思退等為逢迎秦檜而定秦塤為第一,張孝祥第二。高宗讀策後,認為他「議論雅正,詞翰爽美」,親擢為進士第一。因此秦檜對張孝祥極為不滿。及第後,又上疏為岳飛辯冤,更為秦檜所忌恨。秦檜使人誣陷其父與張浚、胡寅等人謀反,於是張祁、胡寅等皆被下獄,紹興二十五年秦檜死後才獲釋。張孝祥入仕後,先補承事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轉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兼國史實錄院校勘。以後幾年歷任秘書郎、尚書禮部員外郎等職。他「性剛正不阿」,在朝任職期間,曾先後上《論先備札子》、《論治體札子》、《論涵養人才札子》等奏議,提出了加強邊備、抵禦金人;掃除積弊,改革政治和培養、選拔人才的種種主張,表現了他在政治上的遠大理想。隆興元年(1163)授集英殿修撰,知平江軍府事。張浚北伐,他又被任為建康留守。以後知靜江、潭州、荊南湖北路安撫使。在地方官任上,他嚴明法紀,鋤抑強暴,賑濟災荒,「庭無滯訟」。張孝祥舉進士出自湯思退之門,曾受到湯的舉薦提拔。但後來他卻反對湯思退的議和主張,而支持主戰派將領張浚的北伐,因而不斷受到主和派的誹謗、打擊。乾道五年(1169)因病以顯謨閣直學士的身份離職,退居蕪湖,講論理學,徜徉山水。
南宋書法大家——張即之
張即之,南宋書法家,字溫夫,號樗寮,歷陽烏江(今安徽省和縣)人。生於名門顯宦家庭,為參知政事張孝伯之子,愛國詞人張教祥之侄。以父蔭銓中兩浙轉運使。舉進士。歷官監平江府糧科
張即之作品
院、將作監薄、司農寺丞。後知嘉興,以言罷。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閣致仕。史稱其博學有義行,修潔,喜校書,經史皆手定善本。是南宋後期力挽狂瀾、振興書法藝術,窮畢生之力以改變衰落書風的革新家,稱雄一時。據《宋史》記載,張即之「以能書聞天下」。女真族雖然遠在北方,與南宋政權處於敵對地位,但對於張即之的翰墨作品,卻不惜用重金購求。其書法初學歐陽詢、褚遂良和顏真卿,繼而轉師米芾,並能「獨傳家學」,而以張孝祥書為主調,參以晉唐經書漢隸,加上受禪宗哲學思想的影響,故而達到了一種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與境界,自成一家體系。這種體系是他在繼承古人前輩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汲取眾多營養而後大膽創新形成的。後世書壇有人譏張即之書有意為「怪」,不合「規矩」,並斥之為書法「尚意」,追求「意趣」,表現個性。宋初文壇領袖歐陽修便提出,書法不能專師一家,模擬古人,而貴在「得意忘形」,自成「一家之體」,否則為「書奴」。
「當代草聖」——林散之
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縣烏江人。原名以霖,號三痴,後改名散之,別號左耳、散耳、聾叟、江
「當代草聖」——林散之
上老人。林散之童年即喜塗鴉,十四歲喪父,由筆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紹,至南京跟張青甫學習工筆人物畫,練就基本功。此後隨鄉親范培開先生學習書法,范先生授以安吳執筆之法,雙鉤懸腕,中鋒豎管,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三十以後,由含山進士張栗庵引薦,負籍滬上,拜黃賓虹為師,得「五筆七墨」之秘。一九三三年,遵黃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教導,開始影響一生的萬里之行。散之晚年歷數自己學書歷程道:「餘十六歲始學唐碑,三十以後學行書,學米;六十歲以後學草書。草書以大王為宗,釋懷素為體,王覺斯為友,董思白、祝希哲為賓。始啟之者,范先生;終成之者,張師與賓虹師也。此餘八十年學書之大略也。」秋水老師謂:「散老慣長鋒羊毫,蘸水,後掭墨,力運筆端,墨注紙上,水墨交融,滲化洇散,有意想不到的情趣。鋒長則
林散之第一草書《中日友誼詩》[3]
彈強,含墨量多,他以嫻熟的手法,提按轉折,澀進疾阻,似欹反正,將倒復起,曲處見直,圓中寓方,濃纖長短適度,燥潤枯濕合宜,但覺一片化機,滿紙精彩。」林散之有「草聖」之美稱,代表作有草書《中日友誼詩》、草書《許瑤詩 論懷素草書》、草書《自作詩 論書一首》。[3] 解放後林先生曾任江浦縣副縣長、南京政協副主席。六十年代初入江蘇省國畫院任專職畫師。曾為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

J. 求有關烏江的著名歷史人物事跡或詩詞。

不到烏江心不死 (諺語)項羽戰至烏江自刎而死之事。典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後比喻不到完全絕望 ,決不肯認輸放棄。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你不到烏江心不死,今已到了烏江,這 心原也該死了!」亦作「不到黃河心不死」、「不到烏江不肯休」、「不到烏江不盡頭」。

閱讀全文

與和烏江有關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