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京的歷史故事
多的是啊!
『貳』 北京西山曾經有哪些名人住過
共和國元帥之一的陳毅元帥住過
『叄』 北京"西山晴雪"有怎樣的歷史典故
乾隆皇帝在位的時候,經常愛出遊私訪,許多名勝古跡都留下了他的御筆題詞,民間曾流傳下一句話說:"乾隆爺的字兒,不值一個子兒(一個銅錢)。"這說明了他題字的多和濫。
北京西郊的香山靜宜園是冬天觀雪,春日賞花的勝地,也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當年乾隆帝就經常來這里觀景,還把"西山積雪"改成了"西山晴雪"。關於乾隆帝此舉,還真有說頭呢。
有一年二月初八的早晨,乾隆皇帝上完早朝,剛出殿門,就看見了庭院里滿天飛舞的雪花兒。他心情很舒暢,不由得想起了著名的"西山積雪",於是忙叫人更衣備輦,在大臣們的陪同下,直奔香山。
雪後的香山,一片銀裝素裹,景色格外迷人,乾隆登上半山腰的一塊大岩石,欣賞著大清江山如此之美景,心情更加地舒暢。這時,大臣劉墉說,這里的景色美倒是美,就是名字有點俗,因為雪都是積在一起的呀。
乾隆聽了點點頭,並讓他給重起個名。聰明的"劉羅鍋"在皇帝面前自不敢多言,而是讓皇上賜名。乾隆想了半天,說叫"香山春雪",但又覺得不好,又想不出別的,就只好回宮了。
回宮之後,乾隆心裡覺得很不舒服。他想,自己作為堂堂一國之君竟然連個名字都起不好,真是丟人。第二天,他又讓劉墉陪同去了香山。
到了香山,他們來到半山亭北面的一塊岩石上。乾隆遙望遠方,天空萬里無雲,環視四周,漫山遍野則是皚皚白雪,他不禁脫口說道,不如就叫"西山瑞雪"吧!
劉墉一聽,心想,還不如叫"西山積雪"呢。但又不好駁了皇上的面子,只是點了點頭。
乾隆叨嘮了幾遍,好像也覺得不太恰當,但一時又想不起好詞兒,就只好先叫"西山瑞雪"了。
陽春三月,正值踏青賞花的好時節。向來喜游的乾隆皇帝又在大臣紀曉嵐和劉庸的陪同下,一起來到了香山。當他們經過萬壽山時,遠遠地望見香山的四周一片潔白,酷似春雪覆蓋,頓時游興倍增。不一會兒,他們登上了半山亭。在這里舉目四望,只見漫山花開,芳香宜人,輕風吹來,花瓣紛紛揚揚,如雪飄動。
紀曉嵐說,這漫山的鮮花,其實大部分都是杏花。而香山的得名就緣自這杏花之香,明朝曾有人用"西山霽雪"來贊美杏花紛飛的宜人景象。
聽紀曉嵐這么一說,乾隆忽然想起年初時來香山賞雪時把"西山積雪"改為"西山瑞雪"的事兒。乾隆徵求紀曉嵐的意見,認為都不雅。經過反復斟酌,最後乾隆決定用"西山晴雪",這四個字。
他說:"冬日漫山雪飄,初晴最宜觀景;春日花飄如雪,滿目清新。"劉墉聽後,連連稱好,以為妙哉。乾隆聽到稱贊,更是喜悅。
劉墉說道:"陛下,您起了如此美妙的名字,何不親筆御題呀?"
"對!快快備下文房四寶,讓萬歲乘興而題。"這可是乾隆的拿手好戲,跟他出行,文房四寶那是隨叫隨到。
於是,乾隆揮毫潑墨,一氣呵成"西山晴雪"四個大字。其後,在劉墉的建議下,為了使其"萬古流芳",便又揮筆在岩石上寫下了這四個大字。乾隆趁著興奮勁兒,還提筆作詩一首:"銀屏重疊堪虛明,朗朗峰頭對帝京。萬壑晶光迎曉月,千林瓊屑映朝晴。"
此後,當乾隆再來香山時,總覺得題過字的那塊岩石不大順眼。於是又叫人運來一塊大石碑,重新題了"西山晴雪"四個大字,並立於半山腰處。
『肆』 老北京人說的西山十戾是什麼,分別對應哪些歷史人物
民間所揭幕的西山實力主要指的是大清王朝中的一些權臣——被稱為熊的多爾袞,被稱為湖的慈禧太後,被稱為蟒蛇的曾國藩……
被稱為狐的慈禧太後
說到自己太後,大多數人對她印象十分不好,因為在清朝的晚期都是刺激太後進行吹煉鋅,正當時的傀儡皇帝光緒根本沒有任何的權威,而且八國聯軍侵華支持慈溪業宣布不允許抵抗,最後讓八國聯軍順利的攻佔陵園,對我國的文化發展起到了負面的作用,同時刺激太後的兩面三刀的形象也被人們戲稱為狐!
『伍』 北京西山有多少年歷史
約574年的歷史。
『陸』 北京香山有哪些歷史
香山擁有千年歷史抄。東晉時仙人葛稚川就在此煉丹,有"丹井"於香山,唐代出現了寺院景觀,《宛署雜記》記載:香山永安寺創自李唐,沿於遼金,興廢莫詳,而遺址僅存......妙高堂在香山寺右,唐以來有之,即今東方丈處。
遼金時期,帝王投資進一步建置香山皇家園林,1186年,金世宗完顏雍看中了北京西北郊的香山,並建造了香山寺,《帝京景物略》道:山多名跡,葛稚川井也。金章宗之台、之松、之泉也,曰祭星台、曰護駕松、曰夢感泉。
元代香山以景取勝,有香山八景和碧雲十景。明代宦官擅權禪林逐勝,興修了洪光寺、玉華寺,擴修了香山寺、碧雲寺等,出現了"西山佛寺累百"的禪林盛況。清朝康乾盛世,西山開發進入顛峰,形成著名的"三山五園"和西山大園林區。
幾經建設,香山已成為集不同朝代之風格、禪林與自然山林景觀完美結合的風景區,為日後香山靜宜園的形成和西山園林開發建設奠定了基礎。
可以說,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是一座以山地為基址而建成的行宮御苑。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為北京西山山系的一部分。主峰香爐峰,俗稱"鬼見愁",海拔557米,南、北側嶺的山勢自西向東延伸遞減成環抱之勢,景界開闊,可以俯瞰東面的廣大平原。
『柒』 北京哪個名勝古跡是有歷史傳說的。
1、紫禁城」這個名字就和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古代天文學把恆星分為三垣,周圍環繞著28宿,其中紫微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 「正中」。「禁」則指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
北京是中國首都,是中國的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的中心。北京的名勝古跡旅遊吸引世界各國遊客的廣泛關注
【日本公使館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東交民巷21號。建於1886年,由日本建築師片山東熊設計。建築為單層磚牆木屋架結構,分為本館和宿舍兩部分。本館為四合布局,前面7間,面積582平方米,大門兩邊為連續拱券外廊,大門上作三角山花,並雕精美圖案,後面系用民房改建而成。本館後有宿舍一排,面積117平方米。
【日本使館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正義路2號。建成於1909年,由日本建築師真水英夫主持設計與建造。現存主樓與大門,主樓地上兩層,立面為歐洲古典式,大門兩層,立面3間,中間為磚券大門,兩邊裝飾粗大壁柱,並建有券廊和柱廊。
【義大利使館舊址主樓】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台基廠大街1號。建於1910年前後,現存門房和主樓,大門作三間拱形門廊,主樓地上兩層,內部裝修富麗。
【比利時使館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崇文門西大街9號。建於1910年前後,現存5棟建築,主樓3層,為英國都鐸式風格,立面用磚做出三個城堡和雉碟組成的山花。4棟配樓對稱分布,為鄉村別墅式。
【法國使館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東交民巷15號。建於1910年前後,現存中央噴水池大門和4棟配樓。大門用磚作出壁柱和拱券,配樓對稱排列,為法國鄉村別墅式,木構兩層,有木外廊,也有磚作連續券廊。
【奧地利使館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台基廠頭條6號。建於1910年前後,建築為西洋古典式,立面大門作兩層外廊,檐上用三角山花,兩邊有圍
【美國使館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前門東大街23號。建於1903年,現存主樓1棟,配樓4棟。主樓為雙層木結構建築,外牆用石作牆角和窗罩,大門用壁柱和山花作門罩,檐上作女兒牆。
【荷蘭使館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前門東大街11號。建於1909年,現存大門和兩棟樓房。大門用磚作柱和拱券外廊,東樓兩層,木結構,西樓為木結構,外牆用石作牆角和窗罩。
【法國農業銀行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西交民巷50號。建於1922年,兩層西洋式建築。立面用花崗石裝飾,大門入口作柱廊,內部裝修豪華,保存完好。
【正金銀行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正義路4號。建於1910年,為兩層西洋古典式建築,磚石立面,木結構,花崗岩的台基和壁柱,轉角中心設三層鐵皮穹頂樓,比例嚴謹,做工精細。
【花旗銀行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東交民巷36號。建於1914年,三層西洋古典式建築。大門為兩層愛奧尼式柱廊,立面全部用花崗岩砌築,外觀堅固厚重,保存完好。
【法國郵政局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東交民巷19號。建於1910年,磚木結構建築。以壁柱突出大門,連續券作窗,頂部用三角山花和矮牆作女兒牆,並有中國式磚雕、清水磚牆。
【東方匯理銀行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東交民巷34號。建於1917年,三層西洋式建築。下層用花崗岩拱券窗作基礎,上層用愛奧尼式壁柱,並用花崗石套和女兒牆加強立面。
【大陸銀行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西交民巷17號。建於1924年,為五層西洋古典風格建築。立面三段劃分,基座用大塊花崗石砌造,上層檐口挑出,入口大門作三層拱門,內嵌券柱,兩側作科林斯壁柱。鍾樓上為穹頂,造型優美。是中國建築師設計西洋古典式建築中技術高超的一座。
【中央銀行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西交民巷17號。建於19世紀30年代,為兩層樓房,入口作半圓外廊,檐外作女兒牆。
【保商銀行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西交民巷17號。建於19世紀30年代,為三層西洋式建築。立面用花崗石作希臘柱廊,檐口突出,堅固感強。
【鹽業銀行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宣武區前門外西河沿7號。建於1931年,三層西洋式建築。立面兩層,愛奧尼柱式,紅磚牆面,做工精細,保存完好。
【交通銀行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宣武區前門外西河沿9號。建於1937年,中國著名建築師楊廷寶設計。地上4層,立面裝飾帶有中國傳統建築中牌坊的特徵,水刷石飾面花崗石貼面基座,頂部作半拱琉璃檐,門窗加琉璃門罩和雀替。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沙灘後街55號、59號。京師大學堂創辦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是戊戌維新的產物。民國成立後改為北京大學。其校址原為清乾隆帝四女和嘉公主府空閑府第,現建築保留有原府第的正殿、公主院等清式建築,以及民國年間建成的數學系樓和稱為西齋的14排中式平房。1952年後改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文化部等單位使用。
【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安德里北街21號。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於1910年開始興建,由日本建築師真水英夫設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工程中斷,僅建成經科、文科及部分宿舍。現存5棟兩層樓房,其中經科和文科大樓平面呈一字形,為仿歐洲古典式磚木結構建築,外設拱廊,牆面飾卷草磚雕和壁柱,現保存完好。
【北京大學紅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沙灘五四大街。佔地約1萬平方米。建於1916年,磚木結構,五層,平面呈工字形,因牆體大部分由紅磚砌成,故名紅樓。紅樓是原北京大學的一部分,初為學生宿舍,後改為校部、圖書館和文科教室,1920年後為北京大學一院。1952年北京大學遷至西北郊與燕京大學合並,紅樓成為國家文物局辦公用房。紅樓在中國現代史上影響深遠,是五四運動策源地,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後,即在此辦公。此時的北大匯集了大批名流學者,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以紅樓為陣地,開展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1919年5月4日爆發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就是從紅樓北邊的民主廣場集合出發的。1919年李大釗、鄧中夏等在紅樓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後成立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共北方局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辦公地點曾一度設在紅樓。毛澤東1918年8月至次年3月任北大圖書館助理員,也在紅樓上班。
【北京大學地質館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市區內東城區沙灘北街15號。建於1931年,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音設計。平面、立面均為不對稱式,體形隨功能要求變化,總體造型明快簡潔,是我國最早引進西方現代建築的優秀作品之一,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清華大學早期建築】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市區西北部海淀區清華大學校園內。原為清康熙時熙春園舊址,道光二年(1822)熙春園被一分為二,分賜皇親。東部園區於咸豐時改名清華園,就是今天工字廳一帶。1908年8月,清政府建清華學堂(初名"游美學務處")。原有建築主要有工字廳和古月堂,為傳統四合院式建築。1909年9月開始興建校舍,建有校門(今二校門)、一院(即清華學堂)、二院、三院、北院、同方部等。1919~1925年建成大禮堂、科學館、圖書館(擴建部分)、氣象台、校門、機械館、電機館,以及明、善、靜、平、新"五齋"學生宿舍。這批早期建築反映了西方近代學校建築在中國的演變過程,集中了中國第一代建築師比較優秀的建築作品。
【原燕京大學未名湖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市區西北部海淀區北京大學校園內未名湖周圍一帶。1952年前為燕京大學校園,建於清乾隆寵臣和的淑春園遺址上。淑春園幾經輾轉,民國初年歸陝西督軍陳樹藩所有,1919年為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購得。1921年開始建新校舍,1926年基本建成。湖區主要建築有校門(坐東朝西)、科學實驗樓、辦公樓(樓前有高大精美的華表)、外文樓、圖書館、體育館、臨湖軒(原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住宅)、南閣、北閣、學生宿舍、水塔(名博雅塔)及附屬園林小品等。整組建築採用中國傳統建築布局手法,結合原有山形水系,注重空間圍合及軸線對應關系,格局完整,區劃分明,建築造型比例嚴謹,尺度合宜,工藝精緻,是中國近代建築中傳統形式與現代功能相結合的一項重要創作,具有很高的環境藝術價值。沿湖還有斯諾墓、慈濟寺廟門、鍾亭等景觀以及很多石刻藝術珍品,如梅石碑、石舫、石屏風、乾隆植樹碑、石魚等。
【原協和醫學院】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東單三條北側。原址為清太祖第十五子豫親王多鐸府第。1916年,美國煤油大王洛克菲勒購得此地,拆除原建築,改建協和醫學院,以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結合西式裝修,建成精美的建築群。分南北兩部分,南部是原協和醫學院校址,坐北朝南,有高大雄偉的主樓和翼樓。街南建有禮堂,是學校集會和宗教活動場所。主樓以北為學校的附屬醫院。協和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當時堪稱世界一流,培養了大批醫師,為中國醫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原中法大學】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東皇城根北街甲20號。坐東朝西,大門5間,主樓為民國初年興建的中西結合式三層樓房,禮堂及其它中式建築亦保存完整。中法大學始建於1920年,前身為蔡元培發起組織的留法儉學會和法文預備學校及孔德學校。法文預備學校擴充為文理兩種,稱中法大學西山學院,孔德學校後改為社會科學院。1925年文科移至今址,1934年社會科學院又並入文學院。今院中尚存一碑,上刻"中法大學文理哲三院一九三一年畢業紀念"。
【原國立北平大學女子師范學院】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新文化街45號。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由4座樓組成,為近代建築中的優秀作品。原為清末斗公府舊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建京師女子師范學堂。1913年改稱北京女子師范學校,1924年改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1928年7月設立北平大學,學校改為北平大學女子師范學院。魯迅1923年7月至1926年8月兼任女師大國文系講師,1925年8月任女師大校務維持會委員。三一八慘案中犧牲的劉和珍、楊德群即為該校學生。今院內仍有1931年所立的烈士紀念碑,並在西院辟有三一八紀念室。
【天主教聖母法文學校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前門西大街137號。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1908年南堂天主教聖母會創辦,原為法文專科學校,由法國工部局管轄,重點培養法文人才,由聖母會修士任教。1921年後改為南堂小學,1943年改為南堂中學,均屬天主教聖母會。是一組前出軒式二層樓建築,中西結合,具有典型的近代建築風格,現為北京第三十二中學校舍。
【原輔仁大學】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定阜街1號。佔地約4.3公頃。原為清末濤貝勒府,1925年美國天主教會在此創辦輔仁大學,1930年建中西合璧式教學主樓,建築面積4600平方米,有可容千人的禮堂,為近代建築中的優秀作品。主樓北側為清濤貝勒府花園部分,南、東、西面有游廊、敞廳、假山,西部有戲樓、亭子,格局基本完整。
【盛新中學與佑貞女中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教場胡同2號、4號。建於1928年,原為法國天主教仁愛遣使會所屬兩所中學。現存教室樓兩棟,禮堂一座,磚木結構,歐洲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立面三段劃分,紅瓦坡屋頂,紅磚清水牆嵌以石料裝飾。比例嚴謹,工藝精緻,是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內典型的教會學校建築。現由北京四十中學及北海中學使用。
【潞河中學原教學樓】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東通州區新城南門外潞河中學。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光緒四年(1878)牧師姜戴德等加以擴建,名潞河學校。1917年與匯文大學合並為燕京大學後,更名為私立潞河中學,是聞名華北地區的著名中等學校。潞河中學校園佔地寬闊,建築布局疏朗,現存重要建築有衛氏樓(今人民樓)、謝氏樓(今紅樓)、文氏樓(今解放樓)、潞友樓、學生宿舍、食堂等,屬近代美國折衷主義風格,一部分建築具有中國傳統手法,整體環境藝術價值較高。
【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舊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西南豐台區長辛店鐵路中學校園內。是一座方形兩層法式小樓,原是京漢鐵路局為火車房總管郭長泰建的住宅。1918年建成後,為高等法文專修館長辛店分館工業科所屬,經華法教育會交涉,改為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教室。預備班由華法教育會蔡元培、李石曾等創辦,設鑄造、機械、鉗工三個班,有100多名學員,皆半工半讀,以學法文為主,1919年冬赴法,其中有何長工。
『捌』 北京的歷史事件有哪些故事
真的:故宮在1992年雷雨天氣出現宮女事件,確有此事,被許多遊人所拍攝,得到專了有利證據後,專家屬已經給予了科學解釋(故宮能看見宮女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宮牆是紅色的,含有四氧化三鐵,而閃電可能會將電能傳導下來,如果碰巧有宮女經過,那麼這時候宮牆就相當於錄象帶的功能,如果以後再有閃電巧合出現,可能就會像錄象放映一樣,出現那個被錄下來宮女的影子),但還是讓大家難以置信。 傳言(假的):故宮什麼看門的老頭晚上出去上廁所碰到了鬼魂,根本就沒有這回事,我給你講下你就明白了。 1.故宮身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不可能用一個外來老頭來看門,就算讓他看,他也看不住。 2.從此無人看故宮的大門,放警犬進入巡邏,這完全是扯淡,一座古代皇城怎能容的下動物的隨便進入。無論是遊人寵物,警犬,導盲犬,還是其他的名犬,都不準入內。老北京的靈異事件是存在很多,但部分是傳言,但是大部分確真有此事,北京現在的老人都應該記的北新橋的故事,我在這里就不多說了,北新橋北京去年修地鐵都繞過了這座古橋。現在的科學家都不敢去碰它。
『玖』 哪位朋友知道有關於北京西山的傳說故事、典故什麼的
北京西山曹雪芹與《紅樓夢》的傳說http://oldbeijing.org/Article/Class2/Class21/7481.shtml
上方寺和下方寺的傳說和典故http://www.oldbj.com/bjlife/bjstory/bjstory00020.htm
『拾』 北京有哪些歷史故事
於謙保衛北京
明朝五十萬大軍在土木堡全線崩潰,消息傳到北京,太後和皇後急得哭哭啼啼,從宮里內庫撿出大量金銀珍寶、綾羅綢緞,偷偷派太監帶著財寶去尋找瓦剌軍,想把英宗贖回來。結果,當然是毫無希望。
從土木堡逃出來的傷兵,斷了手的,缺了腿的,陸續在北京街道出現了。京城裡人心惶惶,誰也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樣。再說,京城裡留下的人馬不多,瓦剌軍來了怎麼抵擋呢?
為了安定人心,皇太後宣布由郕王朱祁鈺監國(就是代理皇帝的職權),並且召集大臣,商量怎麼對付瓦剌。大臣們七嘴八舌,不知怎麼辦才好。大臣徐有貞說:「瓦剌兵強,怎麼也抵擋不住。我考察天象,京城將遭到大難、不如逃到南方去,暫時避一下,再作打算。」
兵部侍郎於謙神情嚴肅地向皇太後和郕王說:「誰主張逃跑的,應該砍頭。京城是國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勢就完了。大家難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訓嗎?」
於謙的主張得到許多大臣的支持,太後決定叫於謙負責指揮軍民守城。
於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他自小有遠大的志向。小時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畫像。於謙十分欽佩文天祥,把那幅畫像掛在書桌邊,並且題上詞,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學習。長大以後,他考中進士,做了幾任地方官,嚴格執法,廉潔奉公;後來擔任河南巡撫,獎勵生產,救濟災荒,比較注意人民疾苦。
王振專權的時候,貪污成風,地方官進京辦事,總要先送白銀賄賂上司,只有於謙從來不送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於謙甩動他的兩只袖子,笑著說:「只有清風。」他還寫了一首詩,表明自己的態度,詩的後面兩句是:「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後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說長道短,閭閻就是里巷。「兩袖清風」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因為於謙剛正不阿,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指使同黨誣告於謙,把於謙打進監牢,還判了死刑。河南、山西的地方官員和百姓聽到於謙被誣陷的消息,成千上萬的人聯名向明英宗請願,要求釋放於謙。王振一夥一看眾怒難犯,又抓不住於謙什麼把柄,只好釋放了於謙,恢復了他的原職;後來,又被調到北京擔任兵部侍郎。
這一回,在京城面臨危急的時刻,於謙毅然擔負起守城的重任。他一面加緊調兵遣將,加強京城和附近關口的防禦兵力;一面整頓內部,逮捕了一批瓦剌軍的奸細。
有一天,監國的郕王朱祁鈺上朝,大臣們紛紛要求宣布王振罪狀。朱祁鈺不敢作主。有個宦官馬順,是王振的同黨,見大臣們不肯退朝,吆喝著想把大臣趕跑。這下激怒了大臣。有個大臣沖上去揪住馬順,大夥趕上來,一陣拳打腳踢,就把馬順揍死了。
朱祁鈺見到朝堂大亂,想躲進內宮,於謙攔住他說:「王振是這次戰爭失敗的罪魁禍首,不懲辦不能平民憤。陛下只要宣布王振罪狀,大臣們就心安了。」
朱祁鈺聽了於謙的話,下令抄了王振的家,懲辦了一些王振的同黨,人心漸漸安定下來。
瓦剌首領也先俘虜了明英宗,沒把他殺死,卻挾持著英宗當人質,不斷騷擾邊境。看來,京城裡沒有皇帝不好辦。於謙等大臣請太後正式宣布讓朱祁鈺做皇帝,被俘虜的明英宗改稱太上皇。朱祁鈺這才即位稱帝,這就是明代宗(又叫景帝)。
也先知道明朝決心抵抗瓦剌,就以送明英宗回朝為借口,大舉進犯北京。
這一年十月,瓦剌軍很快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門外紮下營寨。於謙立刻召集將領商量對策。大將石亨認為明軍兵力弱,主張把軍隊撤進城裡,然後把各道城門關閉起來防守,日子一久,也許瓦剌會自動退兵。
於謙說:「敵人這樣囂張。如果我們向他們示弱,只會助長他們的氣焰。我們一定要主動出兵,給他們一個迎頭痛擊。」
接著,他分派將領帶兵出城,在京城九門外擺開陣勢。
於謙在城外把各路人馬布置好後,他親自率領一支人馬駐守在德勝門外,叫城裡的守將把城門全部關閉起來,表示有進無退的決心。並且下了一道軍令:將領上陣,丟了隊伍帶頭後退的,就斬將領;兵士不聽將領指揮,臨陣脫逃的,由後隊將士督斬。
將士們被於謙的勇敢堅定的精神感動了,士氣振奮,鬥志昂揚,下決心跟瓦剌軍拚死戰斗,保衛北京。
這時候,各地的明軍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陸續開到北京支援。城外的明軍增加到二十二萬人。
明軍聲勢浩大,戒備森嚴,也先發動幾次進攻,都遭到明軍奮勇阻擊。城外的百姓也配合明軍,跳上屋頂牆頭,用磚瓦投擲敵人。經過五天的激戰,瓦剌軍死傷慘重。
也先遭到嚴重損失,又怕退路被明軍截斷,不敢再戰,就帶著明英宗和殘兵敗將撤退。於謙等明英宗去遠了,就用火炮轟擊,又殺傷了一批瓦剌兵。北京城保衛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於謙立了大功,受到了北京軍民的愛戴。明代宗十分敬重他。於謙家的房屋簡陋,只能遮蔽風雨,明代宗給他造一座府第,於謙推辭了。他說:「現在正是國難當頭的時候,怎麼能貪圖享受呢?」
也先失敗後,知道扣住明英宗也沒有用處。就把明英宗放回北京。
於謙一心保衛國家,但是那個在北京危急的日子裡主張逃跑的徐有貞,還有被於謙責備過的大將石亨,都對他懷恨在心,在暗地裡想法報復。
英宗回北京後過了七年,也就是公元1457年,明代宗生了一場大病,徐有貞、石亨跟宦官勾結起來,帶兵闖進皇宮,迎明英宗朱祁鎮復位。歷史上把這件事稱作「奪門之變」。沒多久,明代宗就死了。
明英宗復位後,對於謙在他被俘流亡的時候,幫他弟弟即位稱帝,心裡本來有氣,再加上徐有貞、石亨一夥在他面前說了不少誣陷的話,竟下了狠心,給於謙加上個「謀反」的罪名,把於謙殺害。
北京的百姓聽到於謙受冤被害,不論男女老少,個個傷心痛哭。人們傳誦著於謙年輕時候寫的一首《詠石灰》的詩: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人們認為,這正是於謙一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