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修歷史名人

修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2-06 01:04:37

Ⅰ 關於歷史名人

王 詡:戰國蘇秦、張儀的老師,人稱「鬼谷先生」。常入雲夢山采葯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曾隱居雲蒙山水簾洞箸《鬼穀子》書三卷, 流傳於世。
王 翦:秦代名將,佐秦始皇掃平六國。頻陽(今陝西省富平)人,為秦始皇平定趙、燕、蘇、荊諸地,立下赫赫戰功。
王 充:會稽上虞(今浙江省)人。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是一位無神論者。著有《論衡》。
王 勃: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人,著名文學家,為「初唐四傑」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騰王閣序》露絕世才華,惜英年早逝。
王 維:太原祁(山西省祁縣)人,唐朝著名詩人,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美譽,有《輞川集》問世。
王 冕:字元章(1310-1359),諸暨(今浙江省紹興)人,元代詩人、畫家。元末文壇有影響的詩人,又是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他的詩常流露出對元朝統治的憤懣情緒,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懷,自認喜寫「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視當時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會稽九里山,自築「梅花屋」,種粟養魚,以清貧生活了其餘生。
王 暈:字石谷,號耕煙山人、烏目山人、清暉主人,江蘇省常熟人,著名畫家,王鑒弟子。與工時敏、王鑒、王原祁合稱 「四王」,加吳歷、惲壽平,亦稱「清初六家」。在清初畫壇上居主流地 位。所作以仿古為多,功力深厚, 熔鑄南北畫派於一爐。弟子很多, 稱「虞山派」,以楊晉較著名,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現代的山水畫。 傳世作品有《仿曹雲西山水圖》、 《平林散牧、桃花源圖》、《重江疊 嶂圖》、《元人高韻圖》和《康熙南 巡圖》等。
王昭君:西漢元帝時宮女,為人正直賢貞,因不願賄賂畫工毛延壽,入宮數年不見帝,竟寧元年請嫁出塞,與匈奴和親。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山東省琅琊臨沂人,獨創圓轉流利的書法風格,人稱其書法「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在中國書法史被後人奉為「書聖」,與王獻之並稱為「二王」。
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東晉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過州主簿、秘書郎、長史,累遷建武將軍、吳興太守,征拜中書令,故人稱「大令」。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人。他主張「變風俗,立法度」實行變法。其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稱。現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周官新義》殘卷等。
王實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劇作家,作有雜劇十四種,除《西廂記》外,現存《麗春堂》、《破窯記》二種,另有《販茶船》、《芙蓉亭》各一折曲文。其最傑出的作品《西廂記》,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王世貞: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明中葉後七子之一,著述頗豐,其中作品有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著有詩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續稿》、《讀書後》等。
王夫之:字而農(1619-1692),號姜齋,世稱船山先生,湖南省衡陽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明崇禎十五年中鄉舉。清軍下湖南,與管嗣裘等於衡山起兵抗擊,事敗逃亡肇慶,任南明桂王政權行人司行人。因反對王化澄,幾陷大獄。又赴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落,式耜死,乃隱遁山林。從此,勤奮著述凡四十年。對天文、歷法、數學、輿地諸學均有研究,尤精經史、文學。其主要貢獻是在哲學上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主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黃書》、《讀通鑒論》等。鄧顯鶴等集刊為《船山遺書》。
王國維: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省海寧人,近代國學大師,為近代博學通儒,功力之深,治學范圍之廣,對學術界影響之大,為近代以來所僅見,其《人間詞話》等作品影響深遠。
王若飛:貴州省安順人,他是革命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領導人。1946年因飛機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失事而逝世。

Ⅱ 女修的歷史人物

簡介
女修:來也作」女自脩「。顓頊帝之女(誤傳為「孫女」),秦國君主和趙國君主共同的祖先。
傳說,她吞玄鳥之卵,生下兒子大業。大業就是伯益的父親 。所以,她是嬴姓族人的老祖母。
史籍記載
《史記·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

Ⅲ 修氏名人

對不起,歷史名人好像沒有姓修的。

Ⅳ 安伯若修教會歷史人物

感謝神!
第五世紀中期,大公會議已舉行四次,從「尼西亞」到「迦克敦」回影響深遠,答確認了基督教會的基要信仰,奠定了日後發展教會傳揚福音的穩固根基。
在此時期神也興起傑出的教父們,在思想與著作上引導教會走向康莊大道。除了亞他那修與加帕多三傑,尚有安伯若修 Ambrose、屈梭多模 Chrysostom、耶柔米 Jerome、奧古斯丁 Augustine 等。
安伯若修是米蘭的主教,不畏強權指責皇室的錯誤,他的講道帶領奧古斯丁悔改;屈梭多模是康士坦丁堡主教長,最負盛名的講道家,被稱為「金口」,力斥掌權者的腐敗;耶柔米是文學大師,潛心修道,翻譯原文聖經成拉丁文「武加大譯本 Vulgate」,是西方教會的聖經,直到宗教改革時期以前。
願神祝福你!

Ⅳ 姓修的名人有哪些

名人有:漢代校尉修炳,晉代典書專令修肅等。屬http://ke..com/view/924071.html?wtp=tt

Ⅵ 名字中帶修字的有那些名人

Ⅶ 姓氏修的由來,有沒有大人物

修姓

相傳遠古部落首領少昊有兒子名修,曾在高辛氏帝嚳時擔任玄冥師,掌管天下水利事宜。他的子孫便以他的名字為姓。歷史上形成臨川等郡望。

名人有:漢代校尉修炳,晉代典書令修肅等。

據王大良編著的《當代百家姓》一書記載:修姓相傳是遠古部落首領少昊的後代,直接得姓祖先即少昊的兒子修。史稱他在高辛氏帝嚳時擔任玄冥師,掌管天下水利事宜。後來,其子孫以修為姓氏。

少昊是黃帝和嫘祖所生的兒子,黃帝的繼承者,在位84年,建都於山東曲阜。少昊崇尚金色,訂立了黃金制度,稱為金天氏。

修氏與張姓也有親緣關系,張姓形成於黃帝的兒子揮。

書中還稱,據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統計,修姓人口數量在全國居第311位,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統計,修姓居351位。

目前修姓主要集中地有幾個地方:1、山東2、福建 3、四川,但從總的來說有幾個說法,1、天水一說:應該是4000多年前少昊起有了修姓。2、成都一說:有很多宗親都有傳說山東一脈來自四川成都,根據以上說法作出以下推論(一家之言,供大家商討):

假設最早的修姓起源於天水(4000年前),那麼我們的祖先很可能是游牧民族,而游牧民族有個特點就是,不斷地遷移,而且多以河流、草原為遷移方向,所以如果是這樣,有幾個可以遷移的方向:

1、沿渭河遷移,徒經現在的陝西、河南、山東,在這點上,版主方明的說法可能可以印證(其祖先來自陝西)

2、沿岷江(岷山)進入四川盆地(成都)

3、沿川西高原進入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四川重慶(達州)一帶的修姓也許就是從貴州一支分出的

我的祖上傳說就是從雲南到的山東,也許就是這樣到的雲南。

以上只是從地理條件和以游牧民族特點推論,但歷史上可能還有其他原因,比如說受迫害、天災、做官等等,我個人認為,現在山東的修姓也許有幾個可能,一個就是上面說的第一種可能,再就是從其他地方來的,如成都、雲南等。另外,還有一種可能的遷移路線,就是沿黃河,經內蒙古的河套平原繞行至現在的河南。


相傳遠古部落首領少昊有兒子名修,曾在高辛氏帝嚳時擔任玄冥師,掌管天下水利事宜。他的子孫便以他的名字為姓。歷史上形成臨川等郡望。名人有:漢代校尉修炳,晉代典書令修肅等。

Ⅷ 找歷史名人

當然是魯迅了
七歲開始讀書,十二歲從壽鏡吾老先生就讀於三味書屋。十三歲那年家裡發生一場很大的變故,經濟狀況漸入困頓,接著父親一病不起,使他飽嘗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離開故鄉考進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後又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1902年初畢業後被選派赴日留學,先是學醫,後為改變國民精神,棄醫從文。1909年8月回國。

辛亥革命後應蔡元培之邀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供職,後又隨部遷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發表新文學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正式開始了輝煌的創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繼出版短篇小說集《吶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其思想產生了飛躍,由此進化論思想為主導,轉向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思想為主導。1930年3月「左聯」成立時,被推薦為常委,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化運動的主將。

後十年的雜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槍,充滿了唯物辨證的精神。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

毛澤東認為:魯迅是「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Ⅸ 歷史上名人修築水利的事跡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關於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准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修建背景

現在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難》這篇著名的詩歌中「蠶叢與鳥鳧,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鱉」的感嘆和慘狀,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種狀況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大支流,發源於四川與甘肅交界的岷山南麓,分為東源和西源,東源出自弓杠嶺,西源出自郎架嶺。兩源在松潘境內漳臘的無壩匯合。向南流經四川省的松潘縣、都江堰市、樂山市,在宜賓市匯入長江。岷江幹流長735km,流域面積13.5萬k㎡,落差3560m,平均坡度4.83‰,總水量年均150億m3左右。主要水源來自山勢險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黑水河、雜谷腦河、大渡河、青衣河、等都是由右岸山間嶺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漲落迅猛,水勢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脈,從成都平原西側向南流去,對整個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懸江,而且懸得十分利害。成都平原的整個地勢從岷江出山口玉壘山,向東南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達273m。在古代每當岷江洪水泛濫,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災,又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岷江水患長期禍及西川,鯨吞良田,侵擾民生,成為古蜀國生存發展的一大障礙。
都江堰的創建,又有其特定的歷史根源。戰國時期,刀兵峰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國盡快統一。適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他們正確認識到巴、蜀在統一中國中特殊的戰略地位,「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秦相司馬錯語)。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為蜀國郡守。李冰上任後,首先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為秦國統一中國創造經濟基礎。

修建過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1、寶瓶口的修建過程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許多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由於當時還未發明火葯,李冰便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之所以要修寶瓶口,是因為只有打通玉壘山,使岷江水能夠暢通流向東邊,才可以減少西邊的江水的流量,使西邊的江水不再泛濫,同時也能解除東邊地區的乾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區,灌溉那裡的良田。這是治水患的關鍵環節,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2、分水魚嘴的修建過程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為了使岷江水能夠順利東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並充分發揮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開鑿完寶瓶口以後,又決定在岷江中修築分水堰,將江水分為兩支:一支順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寶瓶口。由於分水堰前端的形狀好像一條魚的頭部,所以被稱為「魚嘴」。
魚嘴的建成將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稱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順流而下;東邊稱為內江,它流入寶瓶口。由於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這樣枯水季節水位較低,則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生產生活用水;而當洪水來臨,由於水位較高,於是大部分江水從江面較寬的外江排走,這種自動分配內外江水量的設計就是所謂的「四六分水」。
3、飛沙堰的修建過程
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防止灌溉區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穩定的情況,李冰又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著寶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飛沙堰採用竹籠裝卵石的辦法堆築,堰頂做到比較合適的高度,起一種調節水量的作用。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使得進入時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內江灌溉區免遭水災;同時,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產生了游渦,由於離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會被拋過飛沙堰,因此還可以有效地減少泥沙在寶瓶口周圍的沉積。[1]
為了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於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還鑿制石馬置於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准。[2]
在李冰的組織帶領下,人們克服重重困難,經過八年的努力,終於建成了這一歷史工程----都江堰。

Ⅹ 歷史名人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lǐ bái),【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想像豐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精神。被賀知章稱為「詩仙」,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詩風雄奇豪放。他與杜甫並稱為「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 李白
李白於武後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所屬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省綿陽市所屬江油市青蓮鄉)。另一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至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4歲再遷回劍南道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跡不詳。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他的一生,絕大部分都在漫遊中度過,游歷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歲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 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時他已結交了不少 李白手跡碑刻
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李白不願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復。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氣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盪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白帝城》。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投奔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
李白斗酒詩百篇-狄少英國畫作品

閱讀全文

與修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