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譯文如下:
郁孤台下這贛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江水畢竟還會向東流去。夕陽西下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裡傳來鷓鴣的鳴叫聲。
❷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有什麼典故嗎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yù gū tái xià qīng jiāng shuǐ
郁 孤 台 下 清 江 水 ,
zhōng jiān ō shǎo xíng rén lèi
中 間 多 少 行 人 淚 。
xī běi wàng cháng ān
西 北 望 長 安 ,
kě lián wú shù shān
可 憐 無 數 山 。
qīng shān zhē bù zhù
青 山 遮 不 住 ,
bì jìng dōng liú qù
畢 竟 東 流 去 。
jiāng wǎn zhèng chóu yú
江 晚 正 愁 余 ,
shān shēn wén zhè gū
山 深 聞 鷓 鴣 。
作者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在今山東)人。21歲參加抗金起義,後率軍南歸,屢遭打擊,鬱郁而終。他的詞多寫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慷慨縱橫,雄渾豪放,與蘇軾並稱「蘇辛」。
注詞釋義
菩薩蠻:詞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萬安西南。
郁孤台: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
清江:指贛江,它經贛州向東北 流入鄱陽湖。
長安:漢唐首都,在今西安市。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可憐:可惜。
愁余:使我憂愁。
鷓鴣:鳥名,傳說它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詩今譯
郁孤台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於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
名句賞析——「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的畢生志願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後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後,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盪盪的江水沖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最後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後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回環宛曲之美;善於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賞析
菩薩蠻
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辛棄疾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山鷗,一身都是愁。
這首詞寫於淳熙元年(1174年)的春季,當時,辛棄疾任江東撫司參議官,是江東留守葉衡的部屬。葉衡對辛棄疾頗為器重,後來他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立即推薦稼軒為「倉部郎官」。寫此詞時,葉衡尚未作「丞相」,題目雲「為葉丞相賦」,是後來追加的。
開篇即用擬人手法,說「青山」想和「高人」說話,「聯翩戰馬來無數」,是說「青山」心情迫切,象千軍萬馬一樣接連不斷地向人跑來。山頭的雲霧飛跑,看去似乎是山在跑,稼軒造句,堪稱奇絕。「細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這兩句說,山間雲霧在徘徊,(人)盼望降雨卻始終沒有盼來。這里描寫山間煙雲滾滾,山雨欲來的情景,但雨沒有盼到,他不免失望。這里顯然是借「青山」、「煙雨」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詞人壯志未酬,盼望與志同道合的「高人」共商國事,希望抗戰高潮到來……這一切最終並未實現,他不免悵然若有所失。
下片緊承上片,集中寫「愁」。
「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這兩句大意說,人們都說頭發是因為憂愁而變白的。可以想見,詞人因憂愁國事,此時頭發可能白了不少,雖然他這一年不過三十五歲。「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結尾兩句,詼諧有趣,而寓意頗深。他看到那滿山雪白的沙鷗,由白發象徵「愁」,想到沙鷗「一身都是愁」,乃至拍手嘲笑,這或者有「以五十步笑百步」之嫌。事實上當抗戰低潮之際,有些人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完全絕望,而辛棄疾對敵斗爭的信心始終並未泯滅,這就難怪他嘲笑那「一身都是愁」的沙鷗了。
本詞設喻巧妙,想像奇特,寫「青山」、「煙雨」有雄奇的色彩和奔騰的氣勢。作者深沉的思想、胸中的抱負和憤懣,都在寫景中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王方俊)
❸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的寫作背景
創作背景]這首詞寫於1176年。當時辛棄疾南歸十餘年,在江西任刑法獄頌方面的官吏,經常巡迴往復於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舍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這首詞的開篇用了比興手法。羅大經《鶴林玉露》雲:"南渡之初,虜人追隆佑太後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由此起興。" 辛棄疾登上郁孤台,回想四十七年前金兵長驅直入江南、江西腹地,南宋幾乎滅亡之事,從奔騰的清江之水,想到了當年隆佑太後一行匆匆逃竄的蹤影,以及因家國破亂而灑下的痛楚之淚。由水及淚,意象轉換極為自然。開篇運用比興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達到意內言外之極高境界。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注釋] 1. 郁孤台: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清江:這里指贛江。 2. 行人:被金兵騷擾流離失所的人。 3. 長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開封市)。這兩句說:抬頭向西北遠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萬千山嶺擋住了。 4. 愁余:我正發愁。 5. 鷓鴣:鳥名,叫聲悲切,聽時像在說「行不得也」,也藉此指恢復中原之事行不得。 [解說] 這首詞從懷念往事寫到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中原未能恢復的沉鬱心情,以及驅敵救國理想不能實現的抑鬱和苦悶。「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現在用來說明歷史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例:「『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在無情的歷史潮流前,『四人幫』終於垮台
❹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的故事
菩薩蠻:詞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萬安西南。
郁孤台: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
清江:指贛江,它經贛州向東北 流入鄱陽湖。
長安:漢唐首都,在今西安市。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可憐:可惜。
愁余:使我憂愁。
鷓鴣:鳥名,傳說它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詩今譯
郁孤台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於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
名句賞析——「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的畢生志願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後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後,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盪盪的江水沖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最後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後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回環宛曲之美;善於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❺ 辛棄疾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寫作背景
創作背景:
這首詞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贛州、途經造口時所作。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經常巡迴往復於湖南、江西等地。
來到造口,俯瞰不舍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5)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
宋代:辛棄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譯文:
郁孤台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難之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於還是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悲鳴。
❻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注釋]
1. 郁孤台: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清江:這里指贛江。
2. 行人:被金兵騷擾流離失所的人。
3. 長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開封市)。這兩句說:抬頭向西北遠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萬千山嶺擋住了。
4. 愁余:我正發愁。
5. 鷓鴣:鳥名,叫聲悲切,聽時像在說「行不得也」,也藉此指恢復中原之事行不得。
❼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辛棄疾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郁 孤 台 下 清 江 水 ,
中 間 多 少 行 人 淚 。
西 北 望 長 安 ,
可 憐 無 數 山 。
青 山 遮 不 住 ,
畢 竟 東 流 去 。
江 晚 正 愁 余 ,
山 深 聞 鷓 鴣 。
作者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在今山東)人。21歲參加抗金起義,後率軍南歸,屢遭打擊,鬱郁而終。他的詞多寫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慷慨縱橫,雄渾豪放,與蘇軾並稱「蘇辛」。
注詞釋義
菩薩蠻:詞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萬安西南。
郁孤台: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
清江:指贛江,它經贛州向東北 流入鄱陽湖。
長安:漢唐首都,在今西安市。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可憐:可惜。
愁余:使我憂愁。
鷓鴣:鳥名,傳說它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詩今譯
郁孤台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於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
名句賞析——「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的畢生志願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後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後,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盪盪的江水沖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最後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後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回環宛曲之美;善於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准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辛棄疾是「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范開《稼軒詞序》)。和陸游一樣,是南渡後堅決主張北伐恢復的代表人物。他還能用以民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業,他說:「恢復之事,為祖宗,為社稷,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與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顧豈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議》)他還能用戰略家的眼光,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提出抗敵救國的三原則:「一日無欲速,二日宜審先後,三日能任敗。」(《九議》)
辛棄疾雖沒留下系統明確的文學主張,但從一些詞句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文學傾向。他說:「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鷓鴣天》)說明他不但重視文學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強調文學應反映重大的社會內容。又說:「詩在經營慘淡中」(《鷓鴣天)》,「詩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水調歌頭》)說明他提倡嚴肅的寫作態度。又說:「有意雄華泰,無意巧玲瓏。」(《臨江仙》)說明他特別推崇豪放風格。他還對陶淵明在靜穆恬淡之中帶有一股兀傲不乎之氣深表推崇。這種審美情趣也直接影響了他的詞風。
❽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①
辛棄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②,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③,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④。
注釋
注釋
〔注釋〕
①造口:江西皂口鎮,在萬安縣西南六十里。
②郁孤台:在贛州西南田螺嶺上,為風景名勝。
③長安:漢、唐舊都,後代指京都。
④聞鷓鴣:漢代楊孚《異物志》:「鷓鴣其志懷南,不思北,其鳴呼飛,『但南不北』。」詞人用它來嘲諷南宋小朝廷不想恢復北方。
賞析
賞析
〔賞析〕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贛州,登郁孤台而寫下這首詞。詞人先從眺望和聯想中,引起對往事的回想和對故土的思念。又以「青山」兩句,喻主和派為遮掩恢復之志的「青山」,但它擋不住北伐的呼聲。到最後,還是樂不思蜀的鷓鴣佔了上風,此鷓鴣是影射最高統冶者。因此,最後詞人還是陷在哀愁中。全詞由江水起興,鷓鴣點睛,概括了人民抗敵決心不可阻擋但統治者卻大違人心的歷史事實。
這首詞從懷念往事寫到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中原未能恢復的沉鬱心情,以及驅敵救國理想不能實現的抑鬱和苦悶。
❾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背景資料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yù gū tái xià qīng jiāng shuǐ
郁 孤 台 下 清 江 水 ,
zhōng jiān ō shǎo xíng rén lèi
中 間 多 少 行 人 淚 。
xī běi wàng cháng ān
西 北 望 長 安 ,
kě lián wú shù shān
可 憐 無 數 山 。
qīng shān zhē bù zhù
青 山 遮 不 住 ,
bì jìng dōng liú qù
畢 竟 東 流 去 。
jiāng wǎn zhèng chóu yú
江 晚 正 愁 余 ,
shān shēn wén zhè gū
山 深 聞 鷓 鴣 。
作者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在今山東)人。21歲參加抗金起義,後率軍南歸,屢遭打擊,鬱郁而終。他的詞多寫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慷慨縱橫,雄渾豪放,與蘇軾並稱「蘇辛」。
注詞釋義
菩薩蠻:詞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萬安西南。
郁孤台: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
清江:指贛江,它經贛州向東北 流入鄱陽湖。
長安:漢唐首都,在今西安市。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可憐:可惜。
愁余:使我憂愁。
鷓鴣:鳥名,傳說它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詩今譯
郁孤台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於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
名句賞析——「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的畢生志願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後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後,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盪盪的江水沖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最後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後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回環宛曲之美;善於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