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衣服的歷史故事

衣服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13 16:37:03

㈠ 服飾方面的小故事

關於服飾方面的小故事,可以通過蜘蛛結網當中給大象,給蝴蝶給小蜜蜂做衣服來說一下關於製作衣服的過程的故事。

㈡ 關於衣服的成語或歷史故事。典故什麼的越多越好。

探囊取物 張冠李戴 兩袖清風 衣冠楚楚 西裝革履 隔靴搔癢 長袖善舞穿紅戴綠裹糧坐甲衽革枕戈解兵釋甲解甲投戈丟盔卸甲解甲休士解衣卸甲倒戈卸甲躬擐甲胄被甲執兵被甲枕戈枕戈寢甲槊血滿袖積甲山齊按甲寢兵按甲休兵被堅執銳鞍不離馬,甲不離身卷甲束兵卷甲倍道卷甲銜枚卷甲韜戈壞裳為袴 短衣匹馬 奮袂而起(奮袂攘襟)投袂而起 蒙袂輯屨 拂衣而去(拂袖而去 拂袖而起)拂袖而歸披發入山 毀冠裂裳 絕裾而去(溫生絕裾)裸袖揎衣 221 揎拳捋袖 披頭散發 攘袂扼腕 攘袂切齒 袖中揮拳 戴雞佩豚 被發拊膺 被發徒跣 泣下沾襟 血淚盈襟秋扇見捐(秋扇紈捐) 作嫁衣裳 怒發沖冠 彈冠相慶 彈冠振衣 彈冠結綬 屣履造門 撏毛搗鬢 擢發抽腸 汗流洽衣 滿袖春風 棄若敝屣 同袍同澤 無衣之賦 涅而不緇 前襟後裾 乘車戴笠 縞紵之交 布衣之交 綈袍之義 總角之交 披襟解帶 束發封帛 斑衣戲彩(老萊娛親) 遺簪墜屨 披裘負薪 神武掛冠 屐齒之折 衣錦褧衣 尺布斗粟 懷瑾握瑜 濯纓洗耳 濯纓濯足 濯纓滄浪 振衣濯足 返我初服掛冠歸去蕙心紈質 兩袖清風擺袖卻金 素絲羔羊 分釵斷帶破鏡重圓(分鞋破鏡) 破鏡分釵斷釵重合 一衣帶水 廣袖高髻、峨冠博帶 古代袍服的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部分卻收縮緊小,俗稱"琵琶袖"。腰間用寬闊的絲綢織帶系束。古時稱袖身為"袂",稱袖口為"去",成語"張袂成陰"、"接袂成帷"等即是對這種寬衣大袖的形容。在古代,無論男女都束發梳髻。男人為了固發,不得不戴較高的冠帽,因此"廣袖高髻"和"峨冠博帶"正是當時男子裝束的真實寫照。 紫綬金章 漢代官員腰間常佩有一裝官印的(般+革)囊,而用以系印的絛帶叫"綬"(或稱"印綬")。綬是漢代官員權力的象徵,以其紡織的稀密、長短和色彩的不同標志著官職的高低。綬以紫色最貴。《漢書·百官公卿表》:"相國、丞相,皆秦官,皆金印紫綬。"《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中就有"懷黃金之印,結紫綬於要(腰)"之句。後用"紫綬金章"泛喻高官顯爵。 羽扇綸巾 與帝王將相不同,古代的普通百姓是無權享用禮冠的,只能用絲或麻織成的幅巾包頭,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即為一例。幅巾既可束發,勞動時又可以用來擦汗,遠比冠帽實用得多。後來因漢元帝額上頭發很長,不願被人看見,便也用幅巾來束發,於是,一時間群臣相效,蔚然成風。從此以後,幅巾的花樣不斷翻新、層出不窮,一直沿用至明代。蘇軾在《念奴橋·赤壁懷古》詞中就有"羽扇綸巾,笑談間,檣(木+虜)灰飛煙滅"之句,這"綸巾"便是幅巾中的一種,系用絲帶織成,因相傳諸葛亮常服此巾,故又名"諸葛巾"。 紫袍玉帶 朱、紫在中國古代曾長期被視為顯貴的服色。據考證,中國的品官服色制度始於北周而形成於隋,此後唐、宋、元、明各代雖有變易,但大體與隋制一脈相承。因此紫袍玉帶"便常被用來形容官階身分的顯赫。 黃袍加身 古代統治者信奉"五行"、"五方"、"五色"等理論,認為青、赤、黃、白、黑這五種顏色分別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而黃色正代表構成萬物的基礎元素土;青、赤、黃、白、黑又分別象徵東、南、中、西、北五方,而黃色正好象徵中央,因此也就天經地義地成了代表華夏的正色。宋人王懋在《野客叢書》中寫道:"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黃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所以從唐朝開始,"黃袍加身"就意味著登上龍座。這一服色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為止,黃袍始終是皇權的象徵。 衣冠禽獸 唐代袍服的紋樣,一般以暗花為多,至武則天當朝,又頒賜了一種新的官服,名叫"綉袍"。所謂綉袍,即在各種不同職別的官服上綉以不同的紋樣,文官綉禽,武官綉獸。這種以禽曾紋樣區分文武官員品級的做法,後又被明清發展成"補子",即以金絲、綵線綉成徽織,綴於文武百官常服的前胸和後背,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級。"衣冠禽獸"的成語其源蓋出於此,原無詈人之貶義,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意思,完全是後人引申發揮所致。接著,清代以後是"頂戴花翎";而民國以後便是"西裝革履"的時代。

㈢ 衣服歷史發明人

1、衣服褲子發明過程
太冷——批個樹葉——披著獸皮——發明布——裁剪成衣服褲子——各種各樣的衣服。
傳說衣服的發明:
傳說是黃帝的妻子嫘祖,有一天黃帝看到一位少女穿著金色綵衣,地上還有一堆蠶繭。黃帝心想人們一年四季都是衣不蔽體,夏披樹葉,冬穿獸皮,所以感覺這是一項偉大的發明,並與這位少女結為夫妻,就是後來被人們稱的嫘祖。後來她向百官、百姓傳授這種技術,讓人們穿衣禦寒。
據考古資料,中國紡織生產習俗,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見萌芽,距今約 2 萬年左右的北京山頂洞人已學會利用骨針來縫制葦、皮衣服。這種原始的縫紉術雖不是嚴格的紡織,但卻可以說是原始紡織的發軔。而真正紡織技術和習俗的誕生流行當在新石器文化時期。
史載,元代黃道婆發明了彈花、紡棉、織布的機具及其技術。黃道婆是元代棉紡織革新家。又稱黃婆。生卒年不詳。松江府烏泥涇(今屬上海)人。元貞年間,她將在崖州(今海南島)學到的紡織技術進行改革,製成一套扦、彈、紡、織工具(如攪車、椎弓、三錠腳踏紡車等),提高了紡紗效率。在織造方面,她用錯紗、配色、綜線、花工藝技術,織制出有名的烏泥涇被,推動了松江一帶棉紡織技術和棉紡織業的發展。
總結,衣服就是這樣的發明的。如果說是誰發明的,可以算到嫘祖頭上。
2、鞋子發明過程
岩石割腳——拿個東西遮蔽——隨便用草包裹——容易壞——更細致的編制——草鞋——獸皮——抓捕到野獸——皮鞋——抓捕到野獸——布的發明——布鞋——皮鞋——各種各樣的鞋子。
之前聽說一個外國的童話故事。說一個國王非常不喜歡下雨,只要他去哪兒就要讓當地鋪上牛皮,如果達不到要求就要屠戮那一族人。然後他的大臣告訴他,只要在你的腳上包裹上牛皮就好了,根本不需要用牛皮鋪地的。這就是皮鞋最初的由來。
至於高跟鞋的發明,有人說是路易十四。
另一說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特製了高跟鞋,以抬高王者的高度。按時下的說法,他身材矮小,屬於「三等殘疾」。
(關於高跟鞋是路易十四發明的傳說,應該是不靠譜的,路易十四生於1638年,而在凡·代克1635年完成的布上油畫《查理一世行獵圖》中,查理一世的腳上已經穿著高跟鞋了。)這就說明高跟鞋是路易十四發明的根本站不住腳。
綜上鞋子算是找不到誰發明的啦。
不過世界上一起使用倒不是偶然,畢竟石頭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都會扎腳的。無論是中國的冬天還是外國的冬天很多都是寒冷的。
至於很多熱的地方,他們在進入現代化之後還屬於半裸性質的生活著。這也說明了氣候對人們的塑造作用。

㈣ 環保衣服歷史故事介紹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能發現許多破壞環境的景象,比如砍樹,採花,亂丟垃圾,殺害小動物,隨地大小便……環保小衛士要主動去阻止這些行為。

過年的時候,我去外婆家,外婆家門前有一條小溪,小溪裡面丟滿了垃圾,有塑料袋,礦泉水瓶,果皮,死雞,死魚,臟衣服……

我發現有人正要把一堆垃圾扔進小溪,急忙對他說:「你不要把垃圾丟在水裡,不然會污染水的。」那個人說:「這水已經污染了,我就不能丟嗎?」我說:「千萬別丟,不然就更臟了,你是喜歡美還是臟呢?」那個人說:「我如果不丟,別人也會丟呀。」我認真地說:「我會在這兒做一塊牌子,讓大家不要往水裡面丟垃圾。這條小溪的水要澆田,洗衣服,洗菜,被垃圾污染了會讓人們生病的,還會污染地下水。」那個人不好意思地笑著說:「那……那我還是不丟在水裡了吧!」看到那人把垃圾提走,丟在離小溪遠遠的垃圾堆里,我高興地回外婆家做指示牌去了。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保護環境,從我做起。我們每個小朋友都要做一個環保小衛士。

㈤ 品牌服裝發展史

不同品牌服裝有各自的發展歷史,列舉不完,下面列舉中華古代文化發展歷程:
1、 先秦時期的服飾
中國的衣冠服飾制度,大約是在夏商時期初見端倪,到了周代漸趨完善,並被納入「禮治」范圍。當時的服飾依據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別。天子後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等級制度日益嚴格。
商周時期,服飾形式主要採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黃、白、黑等五種原色;裳用間色,即以正色相調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裝以小袖為多,衣長通常在膝蓋部位。衣服的領、袖及邊緣都有不同形狀的花紋圖案,腰間則用條帶系束。春秋戰國之期,出現一種名為「深衣」的新型服飾,它是一種連體服飾。深衣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單一的服飾樣式,故此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用作常福、禮服,且被用作祭服。
在戰國時期,胡服的誕生打破了服飾的舊樣式。胡服的 短衣、長褲和革靴設計,善於騎射,便於活動,在軍隊里廣為盛行。
先秦時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諸履之中,以舄為貴。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種顏色,分別在不同場合穿著。鞋是一種高幫的便履,以皮革製成;靴則是來自西域,胡人騎馬射箭時穿著,後來漢族人也逐漸接納。
2、 秦漢時期的服飾
秦朝統治中國的十五年間里,秦始皇兼收六國的車旗服御,創立了衣冠服飾制度。秦朝的服飾仍然是連體式,寬袖、大袍,服飾制度嚴禁。
漢代服飾的職別等級,主要是通過冠帽及佩綬來體現的。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冠帽。因此,漢代的服飾中的冠制特別復雜,有十六種之多。漢代的鞋履也有嚴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門穿屐。婦女出嫁,應穿木屐,還需在屐上畫上彩畫,繫上五彩的帶子。
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體上仍承襲秦漢舊制。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仍然按照本族的習俗穿著,後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也開始穿著漢族的服飾。
中原人民的服飾,特別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礎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飾特點,衣服的形式適體。六朝的服飾,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則穿褂襦,雜裾雙裙,甚是美觀。這個時期的服飾,可以參鑒《洛神賦》、《列女傳》等圖卷。
北朝的服飾,以合身的褲褶裝、短袍衫,各式的靴子為特點,服裝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婦女的服裝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種花冠為點綴,進而導致宋代的鳳冠定製。
南朝服飾 北朝服飾
灑脫娟秀的魏晉風度 錦履立花紋,綉帶同心苣—晉
4、 隋唐五代時期的服飾
隋初的服飾,比較樸素。袍衫和胡服是當時的主要服飾。自隋煬帝起,社會風氣發生變化,服飾因此日趨華麗。這種華麗的風格一直延續至唐代。
唐代初期,車服制度皆承襲隋制。到公元621年,才正式頒布車服之令,冠服制度開始確立。唐代 是中國歷代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唐代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方面都吸收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外來的服飾,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這使得該時期的服飾大放異彩,更富有時代的特色。由於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唐代許多新穎的服飾紛紛出現,胡服在此時的影響巨大,尤其是對褲褶服飾的產生,將秦漢時期的交領、寬衣大衫、曳地長裙的服飾逐漸淘汰,轉為盤領、緊身窄袖、合身的短衫、瘦長裙所替代。服飾逐漸的開放,強調體態的美感,配掛披或胡帽;鞋子除雲頭高履外還出現了小蠻靴。在加上織品的發展,許多輕薄細柔的布料被開發出來,因此透明的、多層次的穿著開始引領風騷。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裝特色有: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裝、胡服和所謂的「時世裝」等。
唐代仕女下裝多穿裙子,腰束的極高,甚至高過胸部。裙色以紅、紫、黃、綠最多,其中以紅色最為流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寬長的肩巾、下穿高頭雲履。婦女服飾展現性感魅力,其中著名的是明衣的使用。明衣原屬禮服的中單,是用透明的薄紗製成。在以往只當作內衣穿著,但是在盛唐時期,明衣被拿來當作外衣,並成為盛裝。
女扮男裝也是唐代的服飾特點之一。身著窄袖圓領長袍、配腰帶、穿長褲,另外可以穿胡服、戴胡帽,女扮男裝的模樣;這些服裝有寬袖、窄袖,有圓領、翻領,以及烏皮六合靴,是當時很有特色的服飾。
5、 宋代服飾
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飾均沿襲晚唐的服飾制度。新制頒發後,才逐漸將其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稱為常服)、時服(按季節頒賜文武朝臣的服飾)、戎服以及喪服。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邊再穿長袖對襟褙子,褙子的領口及前襟繪綉花邊,時稱「領抹」。宋代的服飾主要的特點是清新、朴實、自然、雅緻。
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其褲子的形式特別,除了貼身長褲外,還外加多層套褲。宋代婦女有纏足的習俗,因此裙長多不及地,以便露足。婦女的彎頭短靴形狀小巧玲瓏。
宋代織品非常的發達,泥金、印金、貼金、彩繪、刺綉在服裝上廣泛使用。織品的質地輕薄、飄逸,給人秀麗之感。
6、 遼金元時期的服飾
五代十國以後,中國社會先後出現了遼、西夏、金、元等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這些民族的服飾雖然保存了一部分漢制,但更多的體現了少數民族的特點。
遼代服飾衣冠服制並不統一。金代服飾初始也不甚完備,直到元代,服飾才日趨成熟,日漸華麗。元代服飾統稱長袍,男女差異不大。用華麗的織金布料及貴重的毛皮製成;但是由於民族性質,分為蒙制和漢制兩種。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為主的袍夫,交領、左衽、長及膝,下著長裙,足著軟皮靴,是元代皇後貴妃所穿著的服飾。漢制的婦女服飾一般沿用宋代的樣式,以交領、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為主,也常穿窄袖的長褙子,下穿百褶裙,內穿長褲,足穿淺底履,這類服飾是當時服飾的特點表現。
7、 明朝時期的服飾
明代對於整頓和恢復傳統的漢族禮儀十分重視。首先,廢棄了元朝的服飾制度,隨後根據漢族的傳統習俗,上采周漢,下取唐宋,對服飾制度作了新的規定。
明代的男子服裝恢復了唐宋的傳統特色,以袍衫為主。朝服仍然免冠;文武官員祭祀時戴梁冠,穿赤羅衣裳;冠上的梁數及所佩戴的綬分別等級;職官公服穿袍,盤領、右衽、袖寬三尺,用絲或紗等製成。袍服的顏色有所定製:一至四品用緋,五至七品用青,八至九品用綠,並按照級別綉織各種紋飾。常服比較的簡便,一般由烏紗帽、團領衫及革帶等組成。
明代的婦女主要穿著衫、襖、霞披、裙子等等。衣服的樣式大多仿自唐宋,恢復了漢族的習俗。普通的明代婦女的禮服規定只能為紫色粗布,不許有金綉。袍衫只能用紫、綠等淺色,不許用大紅及黃色。明代的仕女服飾有禮服和便服之分,禮服為寬大的上衣、大袖衫,便服則合身、窄瘦、修長,以長襖和長裙為主。這一時期,雲肩、比甲(長背心)的使用最有特色。明代仕女穿著崇尚窄瘦合身,一般是對襟的窄袖羅衫與貼身的百褶裙;明代婦女喜歡將比甲當作外出服穿著,並配以瘦長褲或大口褲。
明代的纏足之風盛行,並以此為美。服飾多以團花為飾,喜歡紫、綠、桃紅及各種淺淡色,至於大紅、鴉青、黃色等只有皇家貴族才能使用。
8、 清朝時期的服飾
皇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和嬪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龍緣、紅織金壽字緞和石青行龍庄緞
清代的服飾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清代仕女服飾內容主要以旗裝為主,包括:旗袍、大衫、大褂、寬口褲、寬褶裙,等等。這類服飾多為合領、右衽,領、襟、袖使用寬大的襕邊作為修飾,袖子短而口寬,長及手;袍在身側開高衩,下穿寬口大褲,足穿花盆鞋。部分清代的服飾沿襲明代的風格,以大褂和大衫為外衣,合領右衽,短袖而寬;下穿寬大的百褶裙,裙長及足,內穿寬口大褲,不穿綉花鞋。
清代的服飾融合漢滿兩族的風格,大襟長褂,以滿族的高領、大襟緣邊、寬口袖、衣長至膝的長褂配合漢人的發型、長裙、綉花鞋,有時外套長褙子,有明代的遺風。有些外套坎肩,形式為高領右任、無袖的夾衣,領、襟、衣緣同樣飾有寬大的緣邊,下穿寬口長褲,足穿尖頭綉花鞋。這些都是清代典型的穿著造型。
9、近代服飾 (西風東漸話變革) --辛亥革命後的服飾
自乾隆之後,西洋商品日漸輸入我國,制裝的外來原材料大大吸引著國內的婦女們,於是在衣著傢具上明顯地出現了變化,形成崇尚「新式」、「西式」的風氣。
辛亥革命後,服制形式大變,清代的官吏衣著和頂戴都被淘汰。最突出的就是剪辮,當時「剪」與「留」,已經成為革新和保守的分水嶺。剪辮的先行者是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識分子,偏遠鄉村仍不輕易接受。當時旗人盛裝雖然消失了,但是旗袍仍然存在,女學生中的「藍布大褂」是領銜的式樣,而後日漸流行起來。
由於電影的出現,電影明星成為逐漸顯赫的人物,上海成為中國女裝的大本營,粵裝、港裝成為上海裝的一個支派。民國初年女子的生活起了變化,居住在大都市的摩登女子,受外來思潮影響,紛紛走出閨房,奔向社會,投身電影業、商業、手工藝業、做教員、舞女以至做官吏等,由於此類職業的要求,改裝換容就成為必然之事。
由於城市與外界交往頻繁,因此服裝的款式、材料變化快,而邊遠山區和農村,相比之下幾乎相差 一百五十年。比如當上海女子已經開始整燙頭發,足著高跟鞋時,河北的三河縣婦女頭上還戴著三、四百年前的冠子,足下還纏著一雙「三寸金蓮」;當北平的貴族婦女已經著貼身旗袍之時,在甘肅還有三十年前上海時興過的大鑲滾袖衣。民國元年政府規定了男女禮服的形制,男子有大禮服和常禮服。大禮服分晝禮服和晚禮服兩種,均採用黑色衣褲和領結。常禮服有西式和中式兩種,中式即長袍馬褂,女子禮服是身長齊膝,有領,對襟式,裙的前後有鏡面,兩側做襇,兩端有帶結的式樣。都市女子結婚採用頭披白紗,身著絲織禮服,手持白色花束,舉行"文明"結婚,農家女子仍然穿紅襖戴珠冠,乘坐紅轎,保持著舊式風俗。民國初年,福建一些地區甚至還在延用著明代的婚裝,女子頭戴瓦楞帽或方巾,身披霞帔戴珠冠,男人頭戴大禮帽,上綴紅緞辮或紅絲線,這男女二者的裝束實不相稱,與都市的距離也更大。
北伐以後,政府規定新服制,男子採用中山裝和西裝。這兩種服式均為外來式樣,在官職人員和知識界比較多用,夏季選用白色,其他季節選用黑色或深色。長袍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種。立領、三袋七個扣子的學生裝主要是高等學府的制服。長袍外加坎肩、馬甲使用也很普遍。此外上衫下褲或外罩一條紵裙(圍系式的或長或短的小裙),是鄉間男女的普遍裝束。女裝在這個時期變化較大,有保留清式偏襟衣褲的;有上衣下裙仿效西式的;學堂中女學生多著偏大襟上衣底襟圓擺,齊肘中袖短衫,黑色綢裙。社會婦女的常裝仍以旗袍為主,民國廿年以後這種裝束又普遍流行起來。新裝的總趨勢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各種素色或者印花面料的曲線長旗袍,特點是在衣邊加鑲條、補花或衣外加套小馬甲和絲質圍巾,另一種是上衣下裙分開的衣裙式。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外來商品的進入,西方生活習俗的滲透,國內大城市女子頻繁地出入交際場所,使得社會風氣為之一變,合體著裝最為突出,洋式衣裙還要配上眼鏡和手錶,遮陽傘握在手中,更顯新潮和浪漫。甌洲和東洋摩登時裝,從短裙、內衣以及色彩等方面影響著國內的女子,仿效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還出現模仿美國的簡便裝束,愛好運動的女士們多穿紅色鑲銀鈴的百褶裙,並以胸罩代替舊時的肚兜〈我國自古流傳至今的一種用紅布綉花,並加金銀鏈,掛在頸部的護身衣)。此外連衣裙〈五十年代蘇聯稱"布拉吉"〉也較為普遍,追其根源,我國古代傳統服式就是上衣下裳的連衣形式,只不過由西方再度傳入則更加簡化和便於活動罷了。在民國以後的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裘衣仍盛行於富人之家,反毛大衣外用是自古至今的貴重衣物。清代的「端罩」也是一種反毛對襟式外衣,其區別在於不是翻領。「斗篷」是一種外出常用的服式,著此裝瀟灑自如,風度翩翩,當時這種斗篷在上層人士的男子和老年女子中比較流行。以上服式雖然只有幾種類型,但是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地區差異較大,所以眾多地區的服式可從幾種類型的服式中利用色彩、裝飾、原料的不同,選擇,變異出更多的服式品種來。
皮鞋、提包和傘,都是日本"東洋女"帶進來的。光緒末年在廣州就已出現過這種裝束,被人們稱為"自由女"裝束,這表示了她們開放的思想和行為。民國初期開始有一些人行「文明結婚」、做「文明事業」、成立「小家庭」等,他們所穿的摩登服裝叫"文明裝"。西方服裝對我國的影響,主要在二戰後的時期。我國女留學生有不少去甌美名城尋求配偶,於是將東方的裝飾藝術帶向西方,同時又將甌洲的服裝、飾物和化妝品等帶回我國,這些女性自然而然成為外國商品的推銷者和消費者。
時裝的興起,也促進了童裝的發展,迫使不利於兒童身體發育的緊窄小旗袍和短褂改變成適合身體發育的新式童裝。

㈥ 求關於中國古代知名的裁縫,或和做衣服有關的故事或典故,越詳細越多越好。(國外的也行,必須是古代的)

「針神」(裁縫供為祖師)薛靈芸是三國時常山人。其父薛業是亭長,母親陳氏隨丈夫住在亭旁。他們那裡十分貧窮,夜裡婦女們聚在一起紡紗,點燃麻藁以照亮。 待薛靈芸十七歲那年,已是容顏絕世。閭中的少年,都暗慕薛靈芸,趁夜色悄悄潛來偷看她。但是一直沒有機會與她接觸。 咸熙元年,谷習任常山郡守,他聽說鄉亭長有美女而家境甚貧。當時魏文帝曹丕選良家女子以充入六宮。
薛靈芸入宮後受到寵愛。外國進獻火珠龍鸞釵很重,文帝憐惜薛靈芸弱不禁風,於是說:「明珠翠羽都不勝其重,何況這么重的龍鸞釵。」薛靈芸縫制衣服的那根針出神入化,雖然處於深幃內,夜裡不用點燈燭,她也可以縫制衣服。凡不是薛靈芸縫制的衣服,文帝一概不穿。宮中稱她為「針神」。魏文帝為之改名「夜來」。 黃初七年,魏文帝病逝,薛靈芸也不知下落。

㈦ 關於服飾的民間故事

傳說遠古時候有個部落首領的女兒,父親去打仗,女兒思念父親,就對自己的白馬說:「馬啊,馬啊,你如果能找到我父親,我就嫁給你。」白馬聽到這句話就馬上跑出去,風一樣把得勝歸來的首領從半路上駝回家,父親看到女兒很高興,可是後來幾天白馬一看到女兒就興奮異常,感到很奇怪,女兒只好把實情告訴父親,首領氣壞了,暗中埋伏弓箭手就把白馬射死了,把馬皮剝下來,晾在門口。有一天女孩子在門口玩,指著馬皮說:「你不是想娶我嗎,真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話還沒說完,馬皮突然將女孩子裹起來,捲走了。部落里的人趕緊去找,走了很遠,在一棵桑樹下發現了一條潔白的長著馬頭的蟲子,幽幽地吐著絲,好像有無盡的悲傷要訴說,部落里的人知道這是小女孩食言遭到了報應,憐惜這個女孩子,就把這種會吐絲的蟲子起名叫「天蟲」,就是蠶,這是中國蠶絲的來源

㈧ 一個經典的歷史小故事

林則徐對聯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於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著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隻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㈨ 有關服飾的小故事

香奈兒女士是香奈兒品牌的創始人,即便是對這個國際奢侈品品牌有諸多了解的人,或許對香奈爾女士的知曉也並不多,但是作為一個真正的品牌內涵來說,受其創始人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往往品牌創始人擁有何種性格以及態度,多數都會在自己的品牌上賦予一二。下面介紹一下香奈兒創始人香奈兒女士的故事。香奈兒生於1883年,是一對法國貧窮的未婚夫婦的第二個孩子。她的父親是來自塞文山的雜貨小販,母親是奧弗涅山區的牧家女。據說,香奈兒出生在法國索米爾;另一說法是生於法國南部山區奧弗涅。實際上,關於她身世的傳說,歷來眾說紛紜,加之香奈兒至死竭力迴避和掩飾,就更使她的出身蒙上一層迷霧。香奈兒的童年是不幸的。她十二歲時母親離世,父親更丟下她和4個兄弟姐妹。自此,她由她的姨媽撫養成人,兒時入讀修女院學校 (Convent School),並在那兒學得一手針線技巧。
1910年,Coco在巴黎開設了一家女裝帽店子 (millinery shop),憑著非凡的針線技巧,縫制出一頂又一頂款式簡潔耐看的帽子。她的兩名知己為她介紹了不少名流客人。當時女士們已厭倦了花巧的飾邊,所以 Chanel簡潔、舒適的帽子對她們來說猶如甘泉一般清涼。短短一年內,生意節節上升,Coco把她的店子搬到氣質更時尚(fashionable)的Rue Cambon(康明街區),至今這區仍是Chanel總部的根據地。做帽子絕不能滿足Coco對時裝事業的雄心,所以她進軍高級定製服 (Haute Couture)的領域。
1914年,可可·香奈兒開設了兩家時裝店,影響後世深遠的時裝品牌"Chanel"宣告正式誕生。
步入上世紀二十年代,Chanel設計了不少創新的款式,例如針織水手裙(tricot sailor dress) 、黑色迷你裙(little black dress)、樽領套衣等。而且,Coco從男裝上取得靈感,為女裝添上多一點男兒味道,一改當年女裝過份艷麗的綺靡風尚。例如,將西裝褸 (Blazer)加入女裝系列中,又推出女裝褲子。不要忘記,在二十年代女性只會穿裙子的。 Coco這一連串的創作為現代時裝史帶來重大革命。Coco對時裝美學的獨特見解和難得一見的才華,使她結交了不少詩人、畫家和知識分子。她的朋友中就有抽象畫派大師畢加索(Picasso)、法國詩人導演尚.高克多 (Jean Cocteau)等等。一時風流儒雅,正是法國時裝和藝術發展的黃金時期。1914年Coco開設了兩家時裝店,影響後世深遠的時裝品牌Chanel宣告正式誕生。
香奈兒一生都沒有結婚,她創造偉大的時尚帝國,同時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其本身就是女性自主最佳典範,也是最懂得感情樂趣的新時代女性。她和英國貴族ETIENNE BALSAN來往,對方資助她開第一家女帽店,而另一位ARTHUR CAPEL則出資開時尚店;她與西敏公爵一同出遊,啟發設計出第一款斜紋軟呢料套裝;生命中每一個男性都激發創意的泉源,她不是單靠幸運,而是非常努力認真的工作,甚至一直到70多歲的高齡她都還復出視事。

閱讀全文

與衣服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