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直言進諫的歷史人物作文

直言進諫的歷史人物作文

發布時間:2021-03-13 15:35:45

❶ 勇於直言,注重納諫800字作文

關於直言和婉言 看人生,走紅塵,就關於直言和婉言.「直言」「婉言」兩個相似「直接」和「間接」的代名詞.-題記 「君子直言直行,不婉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這一直言是指君子坦盪不阿諛奉承,其實人生就生活與直言和婉言之間,「直言」籠統的事就是直接,人靠一張嘴,成也是嘴,敗也是嘴,如果什麼事斗直接一點,看似很利索,內涵中卻隱藏著我們表面看不到的東西,就隨便那一件事來說,例如:「成績下來了,你沒有考好,老師很想特批你一頓.」可是老師卻婉言向勸:「這次沒考好,還有下次,下次爭取考好,但是一定要上進,不要老想著還有下次,人生的下一次畢竟不多,老師的話就說這么多,以後的路老師相信你知道該怎麼走.」簡短的幾句話,相比之下婉言卻乎佔了上分,但比如別的事:記得我們學《鄒忌諷齊王納諫》,當時的鄒忌似乎是我們集體學習的榜樣,敢直言不諱,而不像其他官員阿諛奉承,這樣一比,直言似乎又佔了上分.簡簡單單的兩個例子,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人生不是一味的去追求某些東西,人生也不是一味的執著,該放下的就放下,該追求的就努力追求,就像直言和婉言,不是鄒忌一味的毫不忌諱,也不是老師的一直鼓勵支持,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分場合,分地點,不是說做一個圓滑之人,而是做一個聰明的人.直言有直言的個性,婉言有婉言的瀟灑,不可以籠統的認為的,你該直言或婉言.人的話是自己說出來的,不是一味的直言也不是一味的婉言,之所以一開始說,人活在直言和婉言之間.看世界,走塵路,慢慢懂得直言和婉言是我們的必修課.

❷ 評價歷史人物作文800字荊軻刺秦王

「荊軻刺秦王」是一個中國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故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名句也幾乎是婦孺皆知。但是人們對他的印象卻各不相同,有的人說他是英雄,有的人說他只是「匹夫之勇」。,「荊軻刺秦王」這一篇文章選自《東周列國志》這本書。《東周列國志》的作者是明末初清的著名文學家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所講述的故事是西周結束至秦統一中國。「荊軻刺秦王」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公元前227年強大的秦國即將統一六國,正當秦王的大軍勢如破竹,燕太子丹為了報仇,找到智者田光,向田光請教。田光把荊軻介紹給燕太子丹。而田光為了激發荊軻的鬥志,自刎了。荊軻出了一條計策,由自己帶著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地區地圖,獻寶時趁機殺掉秦王。而樊 於期知道後甘心自刎。接著,荊軻與勇士秦舞陽,便要前往秦國。他們在易水邊告別,荊軻和著悲壯的音樂唱出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句話成了千古名句。他給秦王看燕國都亢的地圖,當看到地圖最後的時候「圖窮匕見」,於是荊軻拿起匕首就向秦王刺去,可惜他沒有成功,最終慘遭毒手,壯烈而死。荊軻雖然死了但是他的英雄形象卻永遠被後人傳頌,他的名字也永留青史。正如文天祥所說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荊軻真正做到了這一點。秦國統一天下已經形成定局,小小的燕國根本不是秦的對手,所以只能以刺殺秦王的方式來保存自己。然而荊軻並不是燕國人,他只是一個流亡他國的俠客。所以他去刺殺秦王並不只是為了挽救燕國,而是為了所有的諸侯國和遭受苦難的黎民百姓。從這一點也能看出他的俠肝義膽。秦王嬴政既然有統一六國的實力,那麼他也並不是那麼容易被殺的。所以為了刺殺的成功,荊軻說服了秦王痛恨的將領樊於期,讓他獻出了自己的首級。然後又准備了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的地圖,當然還有一把鋒利無比並且帶有劇毒的匕首藏在地圖中。看來荊軻並不是人們所說的「匹夫之勇」,他是個有勇有謀的英雄。可能是運氣不好,荊軻沒有成功。而且使秦舞陽,樊於期,田光,三位勇士身亡,「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欣賞荊軻。我欣賞他的俠肝義膽,他的不畏強權,他的智勇雙全,他的視死如歸,還有他的英雄精神。

❸ 直言進諫和委婉進諫的歷史小故事各一則。

一、直言進諫型的,

關龍逢——夏朝時,夏桀是個荒淫無道的暴君,大臣關龍逢,因忠諫而被夏桀所殺。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因為進諫而被外死的忠臣。
比干——勸紂王,紂王不聽,並將他剖心。
伍子胥——春秋吳國大臣,建議殺勾踐,滅越國,被吳王夫差所殺。
張昭——三國時孫權的臣子,孫權有錯,他就大聲地批評他及群臣。
諸葛亮——批評劉禪。
韓愈——勸皇帝不要迎所謂的佛骨,被貶
李綱——進諫宋欽宗抗金勿和,遭貶

二、巧妙諷刺型的:
鄒忌——
淳於髡——淳於髡也是一位善於進諫的代表人物。齊威王在位初期,好長夜宴飲,不問政事,把政事委託於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政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在旦夕,身邊近臣莫敢進諫。淳於髡如此勸齊王說:「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詔令全國72個縣的主官入朝奏事,獎賞了即墨大夫,烹殺了阿邑大夫,又發兵御敵,諸侯十分驚恐,都將侵地歸齊,齊國聲威大振,成為七雄之冠。
顧雍——三國時孫權的臣子,孫權愛打獵、飲酒過度,顧雍就參加宴飲,但自己滴酒不沾,而是記下孫權及周圍群醉漢的丑態,待大家酒醒後再一一念給他們聽。

❹ 敢於進諫的歷史故事

在中國歷史上,唐初宰相魏徵以敢於向皇帝直言進諫著稱。不管什麼時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對的地方,魏徵就會據理力爭,進行勸說,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發脾氣,他也毫不畏懼,照舊慷慨陳詞。

唐太宗對魏徵是既賞識又敬畏的。魏徵病逝後,唐太宗悲傷地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與不對。現在魏徵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貴的一面鏡子。」

為什麼唐太宗會把魏徵當作自己的鏡子呢?這是有原因的。

魏徵出身卑微,少年時孤苦貧困,曾經出家做過道士。他喜歡讀書,用心鑽研古籍,學識非常豐富。隋朝末年,魏徵參加了反對隋朝暴政的起義。後來,他投靠唐高祖李淵創建的唐王朝,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於魏徵才華出眾,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後來,唐高祖的二兒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年輕而敏銳的李世民知道魏徵是個人才,便親自召見他。

李世民一見魏徵,就非常生氣地責問他:「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在場的大臣們都感到魏徵將有殺身之禍。

可是,魏徵卻從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氣回答說:「如果皇太子早聽我的話,肯定不會落到今天這樣的下場。」李世民聽後,被魏徵這種不畏強權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動,打從心裡欽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徵為諫議大夫(專門向皇帝提意見的官職),以後又提拔他當宰相。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常召見魏徵,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魏徵胸懷大志,膽識超群,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大膽進諫。在他任職的幾十年間,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先後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見,盡量採納。

有一次,唐太宗違犯他制定的18歲成年男子才須服兵役的規定,決定徵召16歲以上,18歲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從軍。命令發出以後,魏徵極力反對,唐太宗十分生氣,派人把他叫來,大加訓斥。

魏徵毫不畏懼,他十分嚴肅地進諫說:「您現在把強壯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麼,田由誰來種?工由誰來做?您常常講,我當國君,首先要講信用,可是國家的法律明明規定,男丁中的強壯者才需要服兵役,您為什麼不遵守呢?您這樣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嗎?」

魏徵的這一番話,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氣澆滅了。他心悅誠服地對魏徵說:「先生真是我和國家的一面鏡子啊!我原先以為你太固執,不通情理,現在聽了你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後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國家是無法治理得好的。」於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徵召中男服役,還獎賞了魏徵。

敢於直言勸諫的魏徵不僅為國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也成了以後歷朝官員效法的楷模

❺ 求一篇關於評論某歷史人物或某歷史事件的議論文,要500字以上。

唐太宗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有功也有過,其赫赫功業已攜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其缺點過錯也永存於歷史的長河中,如何用一句話來評價他,那就是「功大於過」。

唐太宗一生的功業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建立唐朝和統一全國過程中的武功,二是貞觀年間的文治。本文主要討論後者。

貞觀之治的出現和唐太宗之所以能夠成為傑出的,進步的歷史人物,絕非偶然,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的時代因素。

首先,唐太宗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隋末農民起義是針對隋煬帝的暴政而發生的,人民反對橫征暴斂,要求輕徭薄賦;人民反對生殺任刑,要求賞善懲惡;人民反對窮兵黷武,要求偃武修文,休養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這些,並圍繞這些問題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他時刻牢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古訓,居安思危,不敢懈怠。他的努力適應了歷史的潮流,這正是貞觀之治出現的重要因素。
二是唐太宗君臣關系和諧,形成了良好的政治風氣。貞觀之初。唐太宗君臣懷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來正視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們形成了一個榮辱與共的整體。君主的納諫如流;臣下直言相諫,君主選賢任能,臣下間竭盡職守;君主執法嚴明,臣下克已奉法。人人奮發,見賢思齊,這種良好的政治風氣和寬松的政治環境,極大地調動了各級官員的積極性,充分顯示了國家機器有序運作的活力,從而為貞觀治世的出現提供了保障。

再次,唐太宗本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各種政策的制定上,唐太宗能夠審時度勢,洞察全局,盡量避免政策的失誤。在人才的任用上,唐太宗對臣下的品德優劣和才能高下乃至性格特徵,都了如指掌,所以能揚長避短,人盡其才。對古今歷史上的成敗得失和經驗教訓,唐太宗都能很好地吸取和繼承,在處理軍國在事之時,常常引經據典,運用自如;對自己和國家政策中存在的弊端和疏漏,也都能及時糾正。所有這些,都決定了唐太宗在貞觀群體中地位和作用無人能取代的。他那高人一籌的思想見解,是貞觀治世不可缺少的營養素。

但是唐太宗並非白壁無瑕。他雖然英明,也有其昏庸的一面。他的一生不乏光輝燦爛的閃光點,也有他黑暗的一面。特別是貞觀後期他驕傲了,他沉湎於成功的觀慶之中,沉醉於歌功頌德的喜悅之中。他由納諫如流變得聽不進不同意見,由寬大仁厚變得偏執猜忌,他身上的英明靈光漸漸被昏庸取代。一代明君變得老態龍鍾、毫無生機。這種變化的原因和教訓是深刻的。

一方面,封建體制自身是唐太宗發生蛻化的溫床。在君主專制的封建制度下,皇權獨尊,至高無上。盡管唐太宗是一位明君,但他不是神,他自身也有這樣和那樣的不足,在君主專制體制下,這種不足是不可能得以完全糾正的,相反卻會日益增大,並最終成為國家機器有序運轉的障礙。另一方面,驕傲自滿是唐太宗蛻化的催化劑。貞觀前期,唐太宗經比較謙虛謹慎,隨著國家形勢的好轉和政權的鞏固,到貞觀中期,在他的思想里滋長了驕傲自滿的因素,這種驕傲思想越到後來越嚴重,成為他蛻化的催化劑。再一方面,太子事件的打擊嚴重影響了唐太宗的情緒,使他日益變得猜疑和偏執。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唐太宗前後變化,貞觀前後期的政治有明顯的不同,但不能說前期絕對地好,後期絕對壞。作為一個封建帝王,他的言行有一定的多面性,有時自身也就是一個矛盾體。雖然他晚年犯有一些錯誤,但仍不失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出的封建帝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人物之一。他執政的貞觀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的盛世,也是我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輝煌的一頁。

❻ 敢於直言的歷史名人故事

一、比干

比干是商紂王帝辛的叔叔,也稱王叔比干,是殷商王室的重臣,官拜少師。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商王帝乙,受託孤重輔殷紂王,先後輔佐殷商兩代帝王,忠君愛國,為民請命,敢於直言勸諫,被稱為「亘古忠臣」。從政40多年,主張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

二、伍子胥

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夫差急於進圖中原,率大軍攻齊,伍子胥再度勸諫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遭拒。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稱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

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在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為越國偷襲所滅。這一直言進諫的忠臣以死明志,下場凄慘。

三、鄒忌

齊桓公田午時的大臣;齊威王田因齊時期,以鼓琴游說齊威王,被任相國,封於下邳(今江蘇邳州西南),號成侯;後又侍齊宣王田辟疆。

他曾勸說齊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革新政治,修訂法律,選拔人才,獎勵賢臣,處罰奸吏,並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從此齊國漸強。前360年前後,齊威王起用鄒忌實行改革,「謹修法律而督奸吏」。

四、李綱

李綱在北周時任齊王宇文憲的參軍。隋文帝時,任太子洗馬,規諫太子楊勇。唐朝建立後,李綱任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負責教導太子李建成。他多次進言,卻不被李建成接受,因而鬱郁不樂,提請辭職。

李淵不許,並加授他為太子少保。貞觀四年,李綱再次出山,擔任太子李承乾的老師,備受李承乾崇重。貞觀五年(631年)逝世,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號「貞」。

五、魏徵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後,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麼?」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❼ 歷史作業:評論歷史人物文章500字

嬴政
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對如何評價秦始皇的功過爭論不休。有人說他集無限功德於一身,是千古第一偉人;有人說他匯萬惡不赦於一體,是歷史第一惡人。那麼,到底孰是孰非呢?不容置疑,秦始皇是偉大的。
秦始皇登極時年僅十三歲,但已盡顯一個偉大君王的氣度與胸襟,他發誓要踏平諸侯六國,一統天下霸業。他遵循「攘外必先安內」,鏟除了欲奪王權的弟弟成,誅殺了母親的男寵,賜死了重權獨攬的呂不韋。繼而,他敏銳地洞察到諸侯六國之間的矛盾並巧加利用,或設計離間,或聯姻示好,或「遠交近攻」,一舉吞並了諸侯六國,締造了史無前例的統一霸業。他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貨幣,推動了中國歷史的文明進程,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樂章。同樣不容置疑,秦始皇是兇殘的。
古人曾評述他是「貪狠暴虐,殘賊天下,窮困萬民,以適其欲」。秦始皇為了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連年征戰,讓無數家庭失去男丁,讓天下血流成河……為了滿足自己享樂歡愉的私生活,他橫征暴斂,修築奢華的阿房宮……他崇尚皇權至高無上,峻法嚴刑,不容非議,為了「一言堂」,他焚書坑儒,幾乎活埋了天下所有的讀書人……
霸氣是秦始皇的天賦,這是他一生功罪的根源。他堅信「天地間,惟我獨尊」,他的霸氣成就了他的偉業,他的霸氣也寫下了他的惡名。活在人間,他的霸氣不容人神輕慢;命赴黃泉,他的霸氣又為後人留下了一個秦皇陵的千古謎團……

❽ 歷史直言進諫的人物,高分

1、魏徵

魏徵,現作「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 同年入凌煙閣。

《群書治要》總編、《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2、觸龍

觸龍,舊作觸詟。戰國時趙國大臣。官左師。趙孝成王新立,太後掌權,秦急攻趙。趙求救於齊。

齊國說:「必須用長安君作為人質,才出兵。」趙太後不同意,大臣極力勸諫。太後明確告訴左右:「有再說讓長安君做人質的,我老婆子一定朝他的臉吐唾沫。」

觸龍在太後盛怒、堅決拒諫的情況下,還是選擇了直言進諫,他說:「禍患來的早的就殃及到自己身上,禍患來的晚的延及子孫身上。」太後為其所動。即譴長安君到齊為質。

3、關龍逄

關龍逄(前1713年—前1620年),生於夏廑19年,卒於夏桀32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名相,因為進諫忠言而被殺,享年93歲,做了發、桀兩代夏王的相。故里在今惱里鎮龍相村。

古時此地稱龍城,原有一座大墓,墓前有祠,那就是夏朝末年中國第一位以死諫君的忠臣關龍逄的陵墓。此地松柏遮陰,庄嚴肅穆。可惜後來連年戰亂,加上黃河水淤積,到清末竟盪然無存。

4、黃權

黃權(?-240年),字公衡。巴西郡閬中縣(今四川閬中)人。三國時期蜀漢、曹魏將領。

黃權年輕時為郡吏,後被益州牧劉璋召為主簿。曾因直言進諫劉璋不要迎接劉備,因而被外放為廣漢縣長。

劉璋敗,才降劉備,被拜為偏將軍。建計取漢中,拜護軍。劉備為漢中王,仍領益州牧,以黃權為治中從事。及劉備稱帝,將伐吳,黃權勸諫而不納。以其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進攻。

劉備伐吳敗還,而歸途隔絕,黃權不得歸,無奈之下率部降魏。被魏文帝所賞識,拜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使同車陪乘。後領益州刺史,進駐河南。景初三年(239年),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正始元年(240年),黃權去世,謚號「景」。

5、汲黯

汲黯(?-前112年),西漢名臣。字長孺,濮陽(今河南濮陽)人。漢景帝時因為父親的原因任太子洗馬。漢武帝時期,初為謁者,後來出京做官為東海太守,有政績。被召為主爵都尉,列於九卿。

汲黯為人耿直,好直諫廷諍,漢武帝劉徹稱其為「社稷之臣」。主張與匈奴和親。後犯小罪免官,居田園數年,召拜淮陽太守,卒於任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魏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觸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龍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汲黯

❾ 直言勸諫為話題的作文

從這件事情之中,我得到了一些啟示。進諫,固然是臣子的事情,但是納諫與否,則在於君王的決斷。能否納諫,是考驗一個君王風度和智慧的重要途徑,另外,善於納諫也會使國家變得興盛,而剛愎自用的君主往往會使國力大受損失,甚至亡國。歷史上的許多事例也正說明了這一點。
戰國末年,秦王准備兼並六國。韓國倍感恐慌,於是派遣「間諜」深入秦國內部取得秦王的信任並為秦國主持修建水渠,旨在浪費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秦王了解到事實真相後大為惱怒,決定驅逐在秦國的所有六國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得知自己被驅逐之後直言進諫,上了流傳百世的《諫逐客書》,秦王覽表,採納,李斯重被重用,後來為秦王兼並六國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另外,許多六國的人才得以留在秦國施展自己的才能,也為秦王掃六合提供了條件。
但是同一個人的身上卻發生了不同的事情。秦始皇去世後二世即位,二世即位後大興土木,瘋狂地搜刮民脂民膏,李斯實在看不下去,於是上書勸諫,二世大怒,在趙高的讒言下,李斯成為了歷史上死的最慘的丞相,死無全屍,一代名臣死於自己所忠誠的國王之手,實在令人嘆息。但是這也正是說明了二世不能納諫,李斯死後不久,秦國就夭折在二世的手中。
唐朝時,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徵之間演繹了一段進諫與納諫的佳話。每當唐太宗犯錯誤之時,總有一個人挺身而出,直言勸諫,甚至犯顏而諫,這個人就是魏徵。唐太宗也以魏徵為自己的鏡子,為自己糾正過錯,使自己少犯錯誤,終於造就了「貞觀之治」。魏徵死後,唐太宗大哭:「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死,朕亡一鏡矣。」
從上面的事例不難看出,君主和賢臣配合得當,賢臣進諫,明君納諫,才能使政通人和,國家安定。對於一個君主來說,面子往往是很重要的。但是作為一個君主,能夠容忍自己的臣子犯顏直諫,從而糾正自己的過錯,這就很難得了,但是這也可以反映出一個君主的風度。
俗話說:「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我們應該像古代明君學習,做一個善於採納別人正確意見的人,這樣也可以使我們少犯錯誤,做一個更完美的人。

❿ 從古至今,歷史上有哪些人直言進諫

1,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文貞,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在唐時王方慶所編《魏鄭公諫錄》和吳兢所編《貞觀政要》兩書里.為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
2,吳寶初,當時見到國家針對改革的呼聲一片,就想為國家的改革盡一份力。與是他就分別給皇上和慈禧太後寫了一份奏摺,提出了 自己的一些改革建議。這原本是很好的敢於直言進諫,但是所有看到奏摺的官員都不免嚇出了一身冷汗,最後也就沒能呈遞上去。最後這位敢於直言進諫的大臣也是落下個病死街頭的慘劇。
3,鄒忌,齊國人。田齊桓公時就任大臣,威王時為相,封於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號成侯。齊威王立志改革,思賢若渴。他鼓琴自薦,被任為相國,封於下邳,稱成侯。勸說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修訂法律,監督官吏,嚴明賞罰,並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推行的改革,使齊國國力漸強。時勢造就英雄,鄒忌有才華有才幹,大度頗有君子風范.是齊威王的得力助手。

閱讀全文

與直言進諫的歷史人物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