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荊軻( ),根據歷史人物寫成語
圖窮匕見
荊軻把匕首藏在獻給秦始皇的地圖里
地圖是一個卷軸
慢慢地展開
到最後現出了匕首
② 歷史上有沒有和荊軻刺秦類似的故事
專諸刺殺王僚,魚腸劍!!!很像圖窮匕見的情節~《東周列國志》中描寫的較精彩
③ 歷史人物對荊軻的評價
陶淵明說荊軻"惜哉劍術疏",是對荊軻武藝不精的最准確的評價,但未必是對刺秦失敗的最正確的認識,而荊軻自己認為他是為了活捉嬴政而錯失了刺殺的機會。
荊軻是一個反暴的英雄人物。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應該肯定的,但並不是說荊軻就是要維護割據的反面人物。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對人民構成了傷害,人民贊成統一,但不一定贊成秦國這種殘暴的統一方式,雖然秦不採取武裝暴力的方式也不行,但荊軻的作為還是正義的,我們應該把荊軻刺秦和荊軻之死看成統一大業中人民必然要付出的代價。
(3)與荊軻相似的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傳說荊軻本是齊國慶氏的後裔,後遷居衛國,始改姓荊。荊軻喜愛讀書、擊劍,憑借著劍術游說衛元君,衛元君沒有任用他。此後秦國攻打魏國,設置了東郡,把衛元君的旁支親屬遷移到野王。
荊軻漫遊曾路經榆次,與蓋聶談論劍術,蓋聶對他怒目而視。荊軻出去以後,有人勸蓋聶再把荊軻叫回來。蓋聶說:「剛才我和他談論劍術,他談的有不甚得當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應該走了,不敢再留在這里了。」
派人到荊軻住處詢問房東,荊軻已乘車離開榆次了。派去的人回來報告,蓋聶說:「本來就該走了,剛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荊軻漫遊邯鄲,魯句踐跟荊軻士博戲,爭執博局的路數,魯句踐發怒呵斥他,荊軻卻默無聲息地逃走了,於是不再見面。
④ 歷史上除了荊軻刺秦還有誰參加過刺秦
1·和荊軻一起刺秦的是秦舞陽.
2· 歷史記載的最後一次刺秦是西漢開國元勛張良早年所為。博浪沙擊秦皇失敗。
3·高漸離行刺秦王。高漸離是燕國人,善於擊築(與琴類似)。因為是荊軻朋友的緣故,刺的動機除了為國為友報仇外,還有對秦皇的怨恨。
4·唐且。他刺秦只是停留在威脅階段,但達到目的。
⑤ 與荊軻同時期的相關的歷史人物及其介紹
燕太子丹
⑥ 類似荊軻 英雄人物
專諸(?-前515年),又作鱄諸,春秋時代吳國棠邑人,為當時著名的刺客。
行刺起因[編輯]
伍子胥因父兄被楚王枉殺,逃到吳國朝見吳王僚,游說他伐楚的好處,被吳王僚的堂兄公子光(闔閭)以其報私仇阻攔。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是想殺吳王僚,心想:「彼光將有內志,未可說以外事。」於是推薦專諸給公子光。
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夷眛。吳王壽夢有四個嫡子,傳位給嫡長子諸樊。諸樊有三個弟弟:依次為余祭、夷眛、季札子。諸樊知道季札子賢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最後傳給季札子。結果夷眛死後,季札子卻逃避不肯做國君,吳國人就擁立壽夢的庶長子僚為國君。公子光認為,如果不傳給季札,他應該是繼承人,因此暗中伺機奪位。
行刺准備[編輯]
公子光得到專諸後,把他待為上客,並敬其母。專諸問吳王僚的嗜好,知道他愛「魚炙」,就到太湖邊學習燒烤魚的技術,燒出的魚獨具風味。
前516年楚平王逝世,第二年春天,吳王僚見楚初喪國君,派其弟弟公子蓋余及燭庸率兵圍楚國的六、灊二邑;另派延陵季子到晉國觀察其他諸侯的動向。楚國發兵斷了蓋余、屬庸的退路,使吳兵無法回師。於是公子光對專諸說:「此時機不可失也,若不去做怎能得到?且我是王位的真正繼承人,本當掌國,季子雖回來,也不會廢掉我的。」專諸說:「王僚可殺。現如今他母老子弱,且兩弟帥兵伐楚,被楚斷了後路。當下吳國外被楚困,而內無棟梁之臣,他們又有能拿我們怎樣?」公子光忙起身叩頭說:「我的命運,就系在您身上啊!」
母死助專諸
專諸感於公子厚待而決心以死相報,卻牽掛母親。臨行前回家探母,母親告訴專諸,大丈夫立於天地之間,當做名垂青史之事,不要因為顧念家庭小事而遺憾終生。 她對專諸說自己口渴,要專諸去取清水來喝。專諸去取清水,回來後發現母親已經弔死在後堂了。他的母親以死免除了專諸後顧之憂,也促使專諸一定成事。
行刺吳王僚[]
前515年4月丙子日,公子光准備了酒席宴請吳王僚,在地下室埋伏甲士。吳王僚想吃烤魚,同時也嚴加戒備。派軍隊由王宮一直到公子光的家,門戶、台階兩旁都是吳王僚的親信,左右立著,手持長鈹。酒過數旬後,公子光偽稱腳有毛病,到地下室休息。專諸依計將匕首放進烤好的魚的腹中並送上去。將魚送到吳王僚前,專諸突然撕開魚肚,拿出匕首刺向吳王僚,穿透三層鐵甲,吳王僚當場死亡,他的侍衛也同時殺死了專諸。趁吳王僚的人混亂,公子光立刻派甲士殺盡吳王僚的人,自立為王,就是吳王闔閭。
身後榮耀
闔閭既立,封專諸的兒子專毅為上卿。並根據專諸希望葬在泰伯皇墳旁的遺願,從優安葬專諸。據王鏊《姑蘇志》載,專諸墓在盤門內伍大夫(子胥)廟之側,今已無跡可尋。
豫讓(生卒年不詳),春秋時代晉國人,畢陽之孫,為當時著名刺客。
豫讓本來仕事於范氏及中行氏,但一直不太出名。後來轉去智伯門下任職,智伯很看重和寵愛他。後來晉陽之戰起,智伯討伐趙襄子,趙襄子聯合韓康子與魏桓子(後來的韓國與魏國)滅掉智伯,將智伯的土地瓜分。趙襄子與智伯之間本來就有極深的仇怨,更將智伯的頭顱當飲酒之首爵。
豫讓逃到山中,說道:「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便改姓換名,冒充成為要服刑的人,混進趙襄子宮廷里塗飾廁所,身上帶著匕首,想要借機刺殺趙襄子。一日,趙襄子正在如廁,突然心一驚,抓住塗飾廁所的刑人審問,發現他是豫讓,知道他要為智伯報仇,趙襄子身邊的侍衛要殺死他。但趙襄子卻說:「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最後釋放了豫讓。
不久,豫讓又在身上塗漆,讓皮膚長滿瘡,又吞木炭使自己聲音變得沙啞,令自己的樣子令人無法辨認,就算他的妻子也不能識別他,豫讓便在市上作乞丐。他的朋友認出他是豫讓,為他哭道:「以子之才,委質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說:「既已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過了一段時間,趙襄子出宮,豫讓立即在趙襄子必要經過的橋下埋伏。趙襄子來到橋邊,馬突然大驚,趙襄子說:「此必豫讓也。」派人搜查,果然找出豫讓。趙襄子問豫讓:「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豫讓答道:「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趙襄子嘆息哭泣著說:「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為計,寡人不復釋子!」將豫讓圍住。
豫讓說:「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趙襄子感到豫讓義烈,命人將自己的衣服給豫讓。豫讓拔劍跳躍三次,一劍劈下,說道:「吾可以下報智伯矣!」說罷便自刎而死。趙國有志之士在當日聽到豫讓之死,都為他傷心、流淚。
聶政(?-?),戰國軹邑(今日河南省濟源市軹城鎮)深井裡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刺客。也是史記中提到的五名刺客之一。
聶政的事跡在史記和琴操都有記載,但是行刺的原因和過程卻不相同。
根據史記記載,戰國時嚴仲子事韓烈侯,因上奏宰相俠累的過失,怕被報復,找上聶政,想先下手為強。嚴仲子用黃金百鎰為聶政母親祝壽,聶政不受,並辭以母在,身未敢許人。
後來聶母過世,聶政為酬知己,主動去見嚴仲子,嚴仲子要幫他安排幫手,聶政說人多口雜,難以成事,隻身前去狙擊。趁君臣聚會東孟,殺俠累,力戰至死。聶政自知無法脫困,怕連累親人遭到族誅,反以劍自毀顏面、削雙目,再切腹自殺。
死後被曝屍於市,千金懸賞,卻無人能指認。一直等到他姊姊前來認屍,說:「此軹深井裡聶政!他怕連累我,自毀容貌,我怎麼能因為怕死,讓弟弟無名而終!」說完就在其弟屍旁自盡。
要離(?-前513年?),春秋時代吳國人,中國古代刺客,受公子光派遣刺殺了吳王僚之子慶忌。
據《吳越春秋》所載,吳王闔閭在即位後第二年(前513年)派遣要離刺殺慶忌
要離生得身材瘦小,僅五尺余,腰圍一束,形容醜陋,有萬人之勇,是當地有名的擊劍能手。足智多謀,以捕魚為業,家住無錫鴻山山北。今無錫鴻山東有要潭河,西南角有要家墩,是要離捕魚、曬網的地方。
吳王闔閭登上王位後,王僚的兒子慶忌逃往衛國。在吳國號稱第一勇士;在衛國招兵買馬,伺機為父報仇。闔閭欲除去這個心頭大患,於是覓得一壯士。此人名喚要離。
經過策謀,要離決定採用苦肉計。某日要離在王宮與闔閭斗劍時,故意先用竹劍刺傷闔閭的手腕,再取真劍斬斷自己的右臂,投奔衛國找慶忌去了。要離走後,闔閭還依計殺掉了他的妻子。慶忌探得事實,便對要離深信不疑,視為心腹,委他訓練士兵,同謀舉事。三月之後,慶忌出征吳國,與要離同坐一條戰艦。要離乘慶忌在船頭暢飲之機,迎著月光獨臂猛刺慶忌,透入心窩,穿出背外。慶忌詫異之極倒提要離,沉溺水中三次,然後將要離放在膝上,笑著說:「天下竟有如此勇士敢於刺我!」此時左右衛兵舉刀欲殺要離,慶忌搖著手說:「此乃天下勇士,怎麼可以一日殺死兩個天下勇士呢!還是放他回國,成全他吧!」
要離回國後,闔閭金殿慶封要離。要離辭謝不受,說:「我殺慶忌,不為做官,而是為了吳國的安寧,讓百姓能安居樂業。」說完自刎於金殿。吳王闔閭根據要離生前的遺願,便令伍子胥將要離葬在鴻山東嶺南麓楊梅塢專諸墓旁。
汪精衛
青年時代加入革命組織,成為孫文助手。1910年,因謀刺清朝攝政王載灃失敗而下獄問死。後在肅親王善耆斡旋下,改判終身監禁;翌年辛亥革命成功後獲釋。
王亞樵(1887年-1936年9月20日),字玉清,中華民國時期著名刺客,出生於安徽合肥磨店鄉。
在江蘇軍閥齊燮元與浙江軍閥盧永祥的混戰中,王亞樵支持盧永祥,並於1923年11月12日組織手下刺殺了齊燮元任命的淞滬上海警察廳廳長徐國梁,這為民國時轟動一時的刺殺案件
1933年,蔡廷鍇、李濟深等發動福建事變另立政府,與蔣介石中央對抗,王亞樵於是赴福州參加。福建事變失敗後,王亞樵與華克之等人再次籌劃刺殺蔣介石,1935年11月1日,國民黨中央四屆六中全會召開期間,華克之、孫鳳鳴等以記者身份混入會場行刺,但蔣介石當時未到場,孫鳳鳴於是改向汪精衛行刺,對其連擊三槍。
華克之(1902年12月20日-1998年1月7日),別名張建良,揚州寶應人。早年加入國民黨,1935年11月1日與王亞樵、孫鳳鳴等策劃刺殺蔣介石,汪精衛,遭國民政府通緝
⑦ 與文天祥相似的歷史人物
岳飛和戚繼光還有袁崇煥都是,他們幾個都是抗擊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如果只抗元的話那還有陸秀夫和張世傑,他們都是南宋末年抗擊元朝的中堅力量,史稱「宋末三傑」,最後都為國捐軀了
⑧ 歷史上像荊軻刺秦失敗的人物還有誰
第一次
公元前228年,執政已近10年的秦始皇在先後滅掉韓、魏、楚、趙四國後,指揮秦國大軍東臨易水,把戰火燒到了燕國的邊境。面對國家受到的威脅,燕國太子丹想到了通過謀殺秦王製造秦國內訌的辦法,企圖以此換取國家的安全。於是遍求天下壯士以報強嬴。經過處士田光的引薦,得見義士荊軻。荊軻原是衛國人,後遷徙於燕國,其人喜好劍術,但技藝並不精湛。善囑詩文,頗有豪俠之氣。燕太子丹得荊軻,乃派其西渡易水,去秦國行刺。並做了極周密的准備:詐言獻降,將淬了火毒的匕首藏於地圖之中,並帶上秦國叛將樊於期的首級以表「誠意」。及至在秦宮大殿上,秦王展開地圖,「圖窮匕現」時,荊軻突然握劍在手,刺向秦王,無奈基本功不扎實,關鍵時刻劍術不精的毛」┞段摶牛被秦王及其護衛揮刀砍死,幾成肉泥。
荊軻刺秦王的事跡被歷代文人吟詠贊頌,描繪得悲壯感人,只是「惜哉劍術疏,奇功遂未成」。
第二次
荊軻刺秦未獲成功,帶給燕國的自然是滅頂之災。燕國被滅,燕太子丹也被其父王喜殺死。然秦王猶記荊軻行刺之事,將曾與燕太子丹及荊軻有過來往的人悉數搜捕殺戮,以絕其後患。唯有荊軻好友、俠士高漸離埋名隱姓,匿於人家做「庸保」,才倖免一死。隱匿數年,高漸離以為人們對自己已不復相認,便以自己一手高超的擊築技藝得入秦宮,以圖行刺。豈料很快被人認出,秦王令人用馬糞將漸離的雙眼熏瞎,仍令其為自己擊築取樂。
高漸離雖雙目失明,刺秦之心未死,他將鉛水鑄入築腹,在一次為秦王擊築時,以築猛擊秦王,無奈雙目不得見,難辯目標,加之秦王早有防備,不得近身,反被秦王揮劍刺死。
第三次
為留侯張良所為。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離宮外出巡視,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遇張良率人襲擊。張良,即後來做了漢高祖劉邦的相國,被封為留侯的那個人,後人以張留侯名之。其祖先原為韓國的貴族,韓國被滅後,張良散盡家財,立誓報仇,陰謀刺殺秦始皇。張良選中一位可使百斤鐵椎的力士,在博浪沙設伏。可惜刺殺仍未能得逞,力士之椎擊中秦始皇乘坐馬車的馭手。始皇的得力衛士們處變不驚,立即鋌劍護住始皇。張良等人寡不敵眾,只好逃之夭夭。秦始皇惱羞成怒,遍發通緝令,討捕張良等人,均不得獲。張良後來成了漢代的開國之臣。
第四次
在公元前216年,距離前次遇刺僅兩年。
這一年的一個夜晚,秦始皇率眾護衛出宮遊玩,在咸陽城附近的藍池,遭遇刺客襲擊。刺客們鋌槍揮劍,直取秦始皇。無奈始皇的護衛眾多,且個個武功高強,刺客們根本不得近前,結果均被擒殺,無一生還。
此次行刺,誰為主謀,史無記載,不得而知。
秦始皇數次遇刺,在歷代皇帝中,鞏無出其右者。
⑨ 類似於荊軻刺秦王的名人故事
專諸刺王僚
專諸,生卒:(?-前515),亦稱:轉設諸,籍貫:春秋時吳國堂邑(今江蘇六合縣),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欲殺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薦給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吳內部空虛,與專諸密謀,以宴請吳王僚為名,藏匕首於魚腹之中進獻,當場刺殺吳王僚,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殺死。公子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乃以專諸之子為卿。
聶政刺韓傀
經過:1.聶政是戰國時期軹縣深井裡人,年青俠義, 因除害殺人,為了躲避
仇家,和母親、姐姐逃往齊國(今山東境),以屠宰為業。 2.當時,韓國大臣嚴仲子與國相俠累(名傀)廷爭結下仇怨,嚴仲子怕被殺害,只好逃走了。 3.嚴仲子四處游訪俠士,希望找到能替他向俠累報仇的人。 4.到了齊國,聽說聶政是個勇士,嚴仲子便常常登門拜訪他,還備辦酒席款待他。 5.酒到酣暢時,嚴仲子親自為聶政的老母敬酒,並用黃金百鎰為賀禮祝她長壽,求其為已報仇。 6.聶政明白嚴仲子的意思,執意不收禮物。他說:「我屈身在市場上做了屠夫,就是為了奉養老母,母親在世,我不敢以死報答別人。」 7.後來,聶政的母親去世了,聶政守孝三年後,憶及嚴仲子知遇之恩,認為是報答他的時候了。」 8.於是,聶政登門回訪嚴仲子,謝絕了嚴仲子給他派的助手,孤身一人前往韓國朝都陽翟(今禹州)刺殺俠累。 9.聶政到了韓國都城,找機會進了相國府。俠累坐在堂上,周圍有很多持刀荷戟的護衛。聶政大喝一聲,挺劍便刺。 10.護衛大亂,上前來保護俠累,聶政威武神勇,擊殺了幾十人,但最終寡不敵眾倒下來。 11.聶政怕死後連累自己的姐姐,就毀壞面容、挖出眼睛、剖開肚皮,壯烈赴死。 12.其姊在韓市尋到弟屍,伏屍痛哭,後撞死在聶政屍前。《史記》、《戰國策》皆有傳記之。
要離刺慶忌
要離
要離是吳國人。 東海勇士椒丘祈來吳國為朋友奔喪,途經淮津渡口,他的馬被水怪吞噬,他一怒之下,跳入水中,與水怪大戰三日三夜,不分勝負,出來時只傷了一隻眼睛。為此,椒丘祈自以為是天下之勇,名聲大震。在他朋友的喪席上,當著眾多吳國大臣的面,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神氣。要離實在看不慣,正色地對他說「聽說勇士者,與日戰不移表、與神戰不旋踵,寧死不受其辱。你與水神交戰,沒有追回馬的性命,自己反而傷了眼睛,形殘名辱,你還有何面目在眾大夫面前沾沾自喜呢?」,椒丘祈被說得啞口無言,含愧而出。 要離回到家,情知晚上椒丘祈必來報復,他告訴妻子「夜間把所有的屋門、房門打開,任其出入」,其妻子知道他的勇氣,照要離的話去做。果然,椒丘祈趁黑來到了要離家,見大小門都未關,不由大喜,徑直來到要離的床前,得意地說「你真是該死!一不該當著大家的面羞辱我;二不該明知我來,而不關門,讓我輕易就進來了;三不該見我已來,你還不躲避」,要離從容不迫地答「你也有三不該:一是我如此地羞辱你,你無一句答辯;二是你入門不咳,登堂無聲,有偷襲的嫌疑,不是勇士的作為;三是你的劍已刺到我的喉舌,還大言不善,證明你心虛」。椒丘祈不料世上還有如此之勇士,大嘆道「你才是真正的勇士,我如果殺了你,豈不遭天下笑話?我如果不死,也要遭天下笑話。」,說完,椒丘祈自殺於要離床前。 吳王闔閭欲派人刺殺出逃在外的吳公子慶忌,伍子胥推薦了要離。後來,要離使出「苦肉計」,殺妻殘身,假意投奔慶忌,慶忌身材魁梧,力大如牛,被稱為吳國第一勇士。然而,要離運用智謀,最終刺殺了慶忌,慶忌臨死前嘆服要離的勇猛,交待手下不要殺他,但要離自知自己的罪孽深重,於是自殺身亡,成就了他的美名。
慶忌
慶忌,春秋時吳國人,吳王僚的兒子。出身將門,自幼習武,力量過人,勇猛無畏,世人都很敬佩他的武功,贊譽他的勇敢。 慶忌為練騎射,經常外出打獵,每次校獵的場面都相當排場:他有著虎奔的坐騎、快速的飛象、鏗鏘的鍾鼓、嘈雜的蕭管,伴著千乘華蓋、萬騎獵弓,蹈越山巒峽谷,穿行瀑布溪流,折熊扼虎,斗豹搏貆。 在一次打獵中,慶忌碰到了一隻麋鹿和一隻雌犀。據說,這兩種動物都是難獵之物,因為鹿會騰雲駕霧,雌犀是最兇狠的動物。圍獵開始,多少獵手見雌犀而顫栗,畏神鹿而收弓。慶忌出於行伍,從不信邪,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跳踏麋鹿,使其受縛,徒手搏擊雌犀,終於把它擒獲。慶忌有膽有識的行動,成了許多青年獵手的楷模,連鄰國的不少獵人、力士都願投靠他的門下,以顯示自己身份的高雅。 正當慶忌有所作為的年代,吳國發生了一件大事情。公子光派刺客刺死吳王僚,又派要離使用苦肉計殺害了慶忌。一代風流,在爭權奪利的殘殺中成了可悲的犧牲品。而慶忌卻認為要離乃一真正的勇士,而放了他.慶忌大智大勇,人格高尚.人們為懷念他,特在西湖建了一座慶忌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