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廣州荔灣區歷史故事

廣州荔灣區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13 08:20:49

Ⅰ 廣州荔灣區上下九發展歷史,什麼時候變的如此出名。

地處廣州市荔灣區(俗稱西關)的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位於廣州市荔灣區南部,人民中路與寶華路之間,是廣州市三大傳統繁榮商業中心之一,全稱為「上下九商業步行街」,1995年9月30日開通,是「中國第一條開通的商業步行街」,蜚聲海內外。全長約1218米,共有各類商業店鋪238間和數千商戶。

上下九的歷史,便是廣州商業發展的一部編年史,但這並不足以說明上下九的全部。早在6世紀,這一帶已成為商業聚集區,印度高僧達摩在此登岸傳教,故得名「西來初地」。明清時期,隨著接待外國使者和商賈的懷遠驛(在今下九路南側)的設置、大觀河的開通,以及十三行成為廣州對外貿易重要口岸,商貿日益興旺。

鴉片戰爭後,廣州城的富商巨賈紛紛在西關擇地興建住宅,隨之而來的是各式蘇杭雜貨店、洋貨店以及茶樓食肆的開設。至晚清時期,這里已成為廣州繁華的商業中心。清末民初,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已有許多商人在此經商。民國26年(1937年),十八甫一帶的商戶毀於大火,西關的商業逐漸向上下九甫和第十甫轉移。

Ⅱ 荔灣湖公園歷史,簡短一些

荔灣湖公園是最能體現南國優雅柔美風情,以湖為主的公園。它位於廣州市西關荔枝灣泮塘地區,東至龍津西路,南至西關口,西至黃沙大道,北接中山八路。公園於1958年由群眾義務勞動開挖而成,面積約40萬平方米,湖面約佔2/3。1960年荔灣湖公園被正式命名,由前民盟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沈鈞儒題寫園名。
荔枝灣地處在廣州城西,倘若伸開巴掌比劃,得把今荔灣路、中山八路、黃沙大道(北段)、多寶路(西段)、龍津西路一帶全涵蓋了,便是陳年舊月里「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的荔枝灣版圖。原本這一帶算是珠江岸邊河汊縱橫、地勢低窪的大沼澤,相傳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陸賈來廣州向趙佗勸降,當時陸賈在今天的西村為駐地,他在駐地的附近,沿著溪灣,經營種植荔枝,開辟蓮塘,栽種蓮藕、荸薺、菱角、茨菇、茭筍……日久天長,就由此孕育出一幅怡然野趣、令人心羨眼饞的羊城西郊田園風景圖卷。 兩千多年,荔枝灣經歷了深刻變化。荔枝灣盛產荔枝,晉代已有記載,唐代建有「荔園」,五代十國時代,統治南粵的南漢在荔枝灣處建「昌華苑」,遍植「紅荔」,隆重推開荔枝灣的繁盛時期。得蔭接福的南漢後主劉倀每到炎炎夏日,更在此大擺「紅雲宴」,邀八方賓客,群臣百官,開懷暢飲,風流快活達十年之久!真可謂「紅塵笑罷宴紅雲,二百餘年荔子繁」,窮奢極艷,享盡榮華。在明代,由於水系不斷拓 展,蜿蜒的細川溪流已成河網縱錯的恢宏走勢,所以荔灣河水一涌湧向了白鵝潭江面,這就令繁喧的荔枝灣錦上添綉,又幻化出水鄉澤國的汪洋景至--以「荔灣漁唱」列入羊城八景之一。清代以「海山仙館」而揚名。到了近代,特別是二十年代後出現許多畫舫遊艇,每每在荔紅荷香的夏夜,月明風清的朗晚,在媚影般密匝枝椏的眨閃搖曳里,水波悠悠盪漾,遊客們坐在八橋舫里、輕舟船河上,往來穿梭於鍾靈毓秀的荔枝灣,一面臨水憑風飽吮沿途荔夾岸、荷田數蜜香,一面品嘗荔枝、西瓜,還有魚片粥、艇仔粥、炒田螺等風味小食……於是,荔枝灣在眾民心中更成了一處天堂樂園,人間仙境。
日敵的入侵,令這靜謐平和的東園頓生硝煙,往昔繁艷的荔枝灣逐漸由盛轉衰,日漸?代,隨著廣州城區的擴展,城市人口逐漸增加,荔枝灣河溪兩面成為菜農、貧民聚居之地,居民為建房屋砍掉了荔枝樹,再加上四十年代末期荔枝灣附近成為了廣州市近代工業的基地,造成了河涌污染,再也難以適應荔枝樹的生長。
解放後,特別是近20年來,隨著廣州城市建設的加快,昔日的河涌變成了下水道,菜田荷塘亦建起了一座座民居和高樓大廈,「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僅能在五十年代興建的荔灣湖公園里保留一點昔日的荔灣風光。為了恢復昔日的荔枝灣風貌,荔灣區委、區政府在制定《荔灣區商貿旅遊區建設規劃》中提出了建設荔灣湖風景旅遊區,以荔灣湖為基礎,建設荔灣湧出口處及湖邊風景線,恢復過去的荔枝灣特色風光,並恢復昔日荔枝灣內的建築名園、寺庵,以及建造碑廊、味食街,重視古羊城八景之一的「荔灣漁唱」。荔灣湖風景旅遊區已經開始實施。
荔灣湖公園坐落在荔枝灣的故地,建於1958年4月4日,由當時廣州市市長主持動工,西區委、區政府組織了全區幹部、群眾參加義務勞動,經過一年多時間,在次年6月竣工。荔灣湖公園是當時廣州市向建國十周年獻禮的三大市政工程之一。園名為沈鈞儒手書。園內有近300株荔枝樹,為1985年重種。公園總面積27公頃,水域面積佔62%,陸地面積38%,由小翠、玉翠、如意、五秀四湖組成,以橋、堤相連,有園林建築八亭、八橋、四廊、三廳、一軒、一閣,散落在碧波綠樹叢中,頗具嶺南園林建築特色。
經過多年的建設,荔灣湖公園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娛樂、遊玩的公園,設有飯店,茶座,舞廳及多種現代游樂設施。園內綠草如茵,佳木蔥籠,曲橋卧波,層台疊翠,一派嶺南園林風光。

Ⅲ 荔灣有什麼名勝古跡

荔灣,舊稱「西關」,因區內有「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明朝時,這里已是中國對外通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清朝時曾有一百多年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窗口,著名的外貿商埠——十三行的所在地。

區內有具有嶺南特色的騎樓街、廣州市第一條商業步行街——上下九商業步行街;有嶺南建築之精華,集木雕、石雕、磚雕、灰塑、陶塑、銅鐵鑄等雕刻藝術於一體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陳氏書院;有充滿歐洲風情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沙面建築群,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築,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築,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築群。還有亞洲最大的、被譽為「中國阿姆斯特丹」的廣州花卉博覽園、獨具風情的白鵝潭風情酒吧街等等。

荔灣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歷史積淀了獨具特色和風格的地域文化,集古代近代和現代文明於一身,既是東西方文化的交融產物,也是嶺南文化的典型代表。

近年來,荔灣區大力整治珠江沿岸白鵝潭風情酒吧街周邊,還計劃引資建設「珠江魅力項目」,其中高達150米的摩天觀光輪「巨眼」將成為嫵媚的珠江夜色中的一顆耀眼的明星,其高度超過「倫敦眼」,成為世界第一摩天輪。

悠久的歷史淵源,燦爛的嶺南文化,醇厚的人文風情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賦予了荔灣令人神往的獨特神韻。傳統與時尚、中西方文化、嶺南鄉土氣息與國際大都市氣度將在廣州最古老區域交相輝映。

Ⅳ 急!!求廣州荔灣花市的背景資料~歷史典故!~謝謝!

廣州的迎春花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廣州獨有的傳統民俗。
每年的迎春花市,分別在廣州市的各區舉行,廣州市荔灣迎春花市為今年全市10個花市檔位提供數量之最。今年荔灣花市的牌樓設計還是吸收了上海世博園場館的設計理念,通過搭建畫軸、荔枝灣、西關大屋實景模型和LED屏等,實景重現,反映了荔灣區迎亞運建設的新成就。
牌樓主體是以橫跨於荔枝灣湧上的龍津橋為原型變形設計而成,古樸的風格充分體現荔灣區濃厚的文化底蘊及西關地區色。
每年必逛的花市,最有西關味道的花街

Ⅳ 介紹廣州歷史

1、鎮海樓(廣州博物館)

又名望海樓,俗稱五層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園)小蟠龍岡上,為廣州城市標志之一。現是專門收藏、展覽關於廣州歷史文物和史料的場所。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擴建廣州城,將宋三城(子城、東、西兩城)合並,並開拓北城800餘丈,城牆橫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層高樓以壯觀瞻。建築有雄鎮海疆之意,故名鎮海樓。

廣州城的歷史上,除了鎮海樓,沒有哪座建築能夠在漫長的6個世紀中都穩居「城標」的寶座。廣州博物館館藏的《十三行油畫》,畫面描繪了清代廣州十三行商船雲集的繁榮景象,商館右後方不遠處的一座紅色五層高樓格外顯眼,這就是鎮海樓。藏品中還有一張外國明信片,圖片的主體就是清代的鎮海樓。

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鎮海樓就是外國人眼中「廣州」的象徵,進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國」的象徵。自明代起,漂洋過海的外國商船,一過獅子洋,經虎門北上,沿途可見蓮花塔、琶洲塔、赤崗塔。駛近廣州城外,望到高聳在越秀山上的鎮海樓,便知到了廣州。

600多年間,鎮海樓由於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清初尚可喜兵抵廣州城下,300守城將士堅守鎮海樓十個晝夜,不眠不休,最後彈盡糧絕,無一生還。如今鎮海樓的旁邊仍存放有一批大炮,是明清時期廣州城防大炮。

1883年,正逢中法交戰之時,兵部尚書彭玉麟奉命到廣東督師抗法,以五層樓為海陸兩軍指揮部。1885年,朝廷議和之聲甚囂塵上之際,彭玉麟上書朝廷,力爭抵抗。但清政府最終選擇了妥協,郁悶中的彭玉麟舉目廣州城,撰下了一副廣東最有名的對聯:「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候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對於這副對聯,有評論解讀說,聯中「故侯」指朱亮祖,鎮海樓是他建的,如今人亡樓存,可證歷史滄桑。「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則是有感而發,當年彭玉麟因中法戰爭率兵至廣東辦理防務。他是主戰派,反對和議,但最終只得「淚灑英雄」了。此聯先詠樓,後寫人,意境磅礴,不失為一幅佳聯。

據《鎮海樓名聯話舊》一文作者陳叔垣先生說,少時他曾隨其父登鎮海樓,親見三樓懸掛木雕對聯,下款署為「宮保雪琴彭玉麟」(宮保是官銜,雪琴是彭的字)等字,五樓則懸掛兩廣總督瑞麟書寫的「鎮海樓」三字。

就是說,這副對聯當時懸掛在三樓,是彭玉麟本人書寫的。彭的手跡後來遺失,改由葉恭綽、沈演公、吳子夏等書法家「補書」。現在這副對聯懸掛於五樓,且用兩種字體,由兩位書法家書寫。

清光緒年間,廣東幾個陳姓族人,倡議在廣州籌建一座全省性的陳氏合族祠堂,各地陳氏熱烈響應,紛紛慷慨捐資。

1892年,京城傳來喜報:一名陳姓子弟被欽點探花郎。這對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謂錦上添花。族人驚詫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靈驗!於是更大規模的籌資活動開始。

1894年,宏偉而精緻的陳氏祠堂宣告竣工。這座祠堂,就是聞名至今的陳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陳姓子弟,叫陳伯陶,東莞市中堂鎮鳳涌人,他也是修建陳家祠的幾個倡議者之一。

陳伯陶五歲就讀,六歲師從廣東歷史上有名的大學者陳澧。他少年勤學,生性聰慧,十歲便能背誦五經。某日,父親的兩位朋友方文炳(東莞報功祠四君子之一)與方應錫來訪,夜飲,見伯陶夜讀,就出上聯為「半夜讀書燈火細」的對聯叫伯陶應對。伯陶應聲說「三更飲酒月輪高」。聽後,方文炳對方應錫說「此佳婿也」。方應錫即與陳家訂立婚姻,把次女許配給陳伯陶。

21歲,陳伯陶中了秀才,25歲時獲鄉試第一名。老師陳澧更以對聯贈送給陳伯陶,勉勵他「文章高似羅浮頂,科第連登會狀元」。可惜,此話並未「一語成讖」,光緒十八年陳伯陶復出應試,在殿試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狀元。然而在試卷中,他將「宣撫司」寫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壓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豐朝狀元、戶部尚書翁同和為他據理力爭,謂此積學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為了東莞歷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在這之後,38歲的探花郎陳伯陶,歷任雲南、貴州、山東鄉試副考官,文淵閣校理,武英殿纂修,國史館總纂,憲政編查館一等諮議等職。雖沒高官厚爵,而對於生性不善逢迎的陳伯陶而言,也稱得上青雲直立。即便在甲午戰敗、戊戌變法等事件沖擊下,陳伯陶也是不為所動、坐懷不亂。

庚子亂起,八國聯軍攻陷京師,光緒和慈禧倉惶出逃。陳伯陶仍不為時勢所動,早在1898年,他便親自見證了李鴻章代表中國與英方簽署《拓展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及香港地區235個島嶼99年的恥辱之事。兩宮返京後,陳伯陶入職南書房,後被派往日本考察學務,歸國後出任江寧提學使。陳伯陶重視國學,曾四處奔走,游說勸諭國內外華人華資辦學以振興中華。

1906年,陳伯陶協助當時的兩江總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創辦國內首個培養僑生的學堂,目的是培養華僑學生的國文及國語等,並由陳伯陶命名―――暨南學堂,也就是今天廣州暨南大學的前身。陳伯陶更以提學使身份,兼任暨南學堂監督,親自製定辦學章程和經費預算。他與中國教育的深厚淵源,由此可見一斑。

鳳凰網—清代兵部尚書青睞鎮海樓?

人民網—中國廟立著「黑臉番鬼」?

網路—趙眜

網路—南越文王墓

網路—陳伯陶

Ⅵ 請問荔灣區有哪些具有歷史的地方

荔灣,舊稱「西關」,因區內有「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明朝時,這里已是中國對外通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清朝時曾有一百多年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窗口,著名的外貿商埠---十三行的所在地。荔灣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歷史積淀了獨具特色和風格的地域文化,集古代近代和現代文明於一身,既是東西方文化的交融產物,也是嶺南文化的典型代表。 荔灣區位於廣州繁華市區西部,地處珠江東、北岸,交通樞紐縱橫交錯;北接火車站、白雲機場;南有人民橋、珠江隧道貫通珠江兩岸;西邊有珠江大橋飛架東西,連同南海、佛山;西南有京廣鐵路廣州貨運南站及廣州港新風作業碼頭;更有107國道,廣佛高速連接廣深高速公路,直通香港;廣州地鐵Ⅰ號線及內環高架路縱貫全區,形成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使荔灣區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為商家必爭之地。 荔灣區自古以來即是廣州市最有名的商業繁華區之一。如今的荔灣更擁有「一街、二路」---上下九商業步行街,康王路和中山七、八路三個重要的商業地帶。 荔灣區是廣州市的一個重要行政區,位於美麗的珠江河畔。轄區面積62.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萬。 悠久的歷史淵源,燦爛的嶺南文化,醇厚的人文風情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賦予了荔灣令人神往的獨特神韻。 處於新世紀的荔灣,也將因此獨特神韻而得勢。新一屆荔灣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提出了「商貿升級、旅遊帶動,科教興區,環境優化」的發展戰略,並制訂出建設商貿文化旅遊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 將荔灣建成宜商、宜居、宜游的嶺南天堂。

Ⅶ 求有關荔灣的歷史故事

「荔灣新八景」 一、古祠留芳 陳家祠又名陳氏書院,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專文物保屬護單位。建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古祠規模宏大,廳堂軒昂,庭院幽雅。 二、鵝潭新韻 由白鵝潭、沙面島、白鵝潭風情酒吧街、信義國際會館等周邊景點組成,是新荔灣一河兩岸獨特景觀的代表。 三、花地仙緣 指廣州芳村黃大仙祠,始建於清代己亥年(1899年),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宗教聖地。 四、西關商廊 指上下九商業步行街。 五、荔湖覽勝 由包括荔灣湖公園及周邊荔灣博物館、仁威廟、西關精藝館、西關古玩城等泮塘一帶景點組成。 六、西來禪宗 指華林禪寺,廣州佛教五大叢林之一。坐落在玉器街中心地帶,寺內香火鼎盛,每逢初一、十五觀光朝拜的人絡繹不絕。 七、芳園溢彩 指廣州花卉博覽園。 八、泮塘美食 以泮塘廣州美食園及周邊荔灣傳統美食群構成。

Ⅷ 廣州荔灣有什麼歷史故事

荔灣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嶺南文化的中心地。荔灣作為廣州市的中心城區,文化是最大的優勢。它位於廣州市西部,地處廣州老城區范圍,因歷史上位於廣州城西門之外,故俗稱「西關」。秦漢以來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孕育了輝煌燦爛的西關文化和獨特的民俗風情。 西漢大夫陸賈為勸說南越王趙佗歸漢南來羊城,其建造的泥城是荔灣歷史上較早的地名。「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的千年名勝荔枝灣,留下了歷朝王侯將相的足跡,「荔灣」也由此而得名。 歷史留存為數眾多 西關歷史上因其地理位置而成為嶺南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和重點發展地,現代保留有較多的嶺南文化歷史留存。清末民初廣州傳統民居西關大屋、百粵祠冠陳家祠、西方古典建築的巨型博物館沙面等為代表的建築文化中外聞名;廣州酒家、陶陶居、蓮香樓等百年老字型大小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使荔灣享有「食在廣州,味在荔灣」的美譽;上下九商業步行街、清平中葯材市場,各色古玩街延續著昔日商貿的繁華;印度禪師達摩來華登陸傳教的西來初地標示著禪宗文化的開端;名伶薈萃、演出活躍使荔灣享有「粵劇曲藝之鄉」的贊譽。 麻石街巷凸顯嶺南特色 走入荔灣,展現在面前的是基本完整的舊城風貌和大量嶺南特色歷史建築。麻石鋪砌的街巷裡,中西文化交融的開放性和多元兼容的嶺南建築比比皆是,西關大屋、竹筒屋、騎樓茶樓、西式建築、廟宇宗祠建築等多種類型的傳統建築。轄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內控文物單位12處,其中陳氏書院是嶺南文化上升期的嶺南建築代表作。傳統的城市格局和傳統建築為保護和弘揚嶺南文化提供了重要載體。 書畫名家薈萃一堂 荔灣是粵劇曲藝、嶺南文學、嶺南畫派的重要發源地,是詩人詞人聚居之地、書畫名家薈萃之地,素有「粵劇曲藝之鄉」之稱。現在,仍保留著詩書畫曲傳統,有眾多的詩詞愛好者,有荔苑詩社、粵海詩社等社團。建國以來,書畫人才濟濟,有李曲齋、黃志堅、鄧長夫、黃子厚、李偉、林少明、盧有光等人。粵曲、粵劇在西關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目前粵劇愛好者自娛自樂、自由結合的「私伙局」就有36個,荔灣區還舉辦每年一屆民間音樂曲藝「私伙局」大賽。

閱讀全文

與廣州荔灣區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