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東光歷史故事

東光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13 06:51:09

A. 東光縣張良村由來

基佬,因為他是個王瓜狼。

B. 關於馬致遠的故事

馬致遠好學上進的故事,被馬氏後人津津樂道,並時刻用以警示子孫。
據說馬致遠原名視遠,元初在家鄉就以好學聰明而小有名氣。為開拓自己的前程,欲離家遠行。臨行前,他來到縣城鐵佛寺參拜鐵佛。東光的鐵佛在遠近頗俱盛名,當時香火興盛,寺里僧眾甚多,尤其長老學問很高。
拜罷鐵佛後,馬致遠求見長老,說:「吾名視遠,有心求學,無奈家貧無人指教,求長老賜名,促學業!」長老見他氣宇不俗,便與他長談起來。並教誨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你生於東籬,志在千里,來日定成材成器,但須牢記,才為民所有,不圖富貴」。
從此,這視遠將字改了致遠,號東籬。

馬致遠仕途奔波數載卻壯志未難酬。讓他欣慰的是他閑暇時創作的雜劇、散曲卻聲名日盛。更讓他始料不及的是因他本人取得的文學成就,使自己的家鄉躲過了一場劫難。
明初年間,燕王朱棣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百姓慘遭殺掠,逃亡殆盡。「靖難之戰」後,冀魯豫廣大地區的人民飽受戰亂和自然災害的侵襲,史書記載「毀去十之八九,民僅存十之一二」,特別是河北這塊地方,到處是「青燐白骨」,滿目荒涼。「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
而在此時,東光卻有一個幸運的故事,據說,這燕王曾學過馬致遠的雜劇和散曲,對馬致遠非常崇敬。北征來到東光,得知東光是馬致遠的故鄉後,便下令說:「逢馬不殺」!誰知手下兵將聽訛了,當下宣布王命:「馮馬一家,一個不殺」!於是馬氏宗族躲過了這場劫難,馮姓也跟著沾了光,其它不姓馬的也紛紛說姓馬,因此保全了一家老小的性命。

這里有兩則小故事,希望是你需要的!
^_^

C. 滄州石獅子的歷史故事你知道嗎

我是滄洲吳橋的,家傳著一句話。滄洲鐵獅景州塔,東光縣的鐵菩薩。

D. 東光武功高手王化堂巧勝桿子王什麼歷史故事

東光鐵佛寺是著名的名勝古跡,素以"滄州獅子景州塔,東光縣的鐵菩薩"聞名遐邇。據《東光縣志》記載,鐵佛寺原名"普照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五年(公元973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傳說一尊鐵佛自香河沿運河漂來,到了東光碼頭就不走了,被一名小和尚背上岸來,因而建了普照寺。
普照寺因寺內釋迦牟尼佛體態碩大而聞名,寺內「大雄寶殿」為清室皇族愛新覺羅·溥傑題詞,民國25年(公元1936年)直系軍閥吳佩孚曾親筆題匾為"鐵佛寺"。解放後,鐵佛寺被列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北國奇秀:二郎崗
二郎崗永清觀是北方歷史上著名的道教宮觀。據《東光縣志》記載,二郎崗又名"護邑嶺",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李政捐資興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李義又加以修繕。永清觀歷經200餘年,兵燹災害,風雨剝蝕,殿宇瀕臨傾頹。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邑人馬永圖增屋建宇,廣植松柏,永清觀始為壯觀,庄鵬舉為此撰寫碑文以示紀念。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是二郎崗廟會,俗稱"走百遍"、"去百病",屆時,十里八鄉的民間花會競相登崗,觀者摩肩接踵,盛況空前。有「北國奇秀」的美譽。
相傳,二郎神是在開天闢地之時出現的,他力大無比,神通廣大,為了測試太陽的光熱程度,把太陽安置在適當位置,造福人類,便擔山趕太陽。他越過昆侖,跨過河套飛躍太行山,把太陽趕至暘谷,行至東光城南休息,發現東光大地瀕臨大海,地勢低窪,水患無窮,為了解救這一方百姓,把一隻鞋裡的土倒出來,拋向大海,海水倒退數里,露出一望無垠的沃土,又把另一隻鞋裡的土倒在休息的地方,形成了一座長140米,寬65米的土崗,後人取名二郎崗。據《東光縣志》記載,二郎崗又名護邑嶺,相傳為三代遺跡,

千年古鎮:連鎮
連鎮,原名連窩鎮,因舊時是水陸碼頭,兩岸由小郭庄、肥城、宋家圈、鬼家集、曹家廂房、東光口六村連起,逐步發展形成,清時已簡稱連鎮。原地處五縣交界,1952年東光縣由山東省劃歸河北省。連鎮的南運河以東部分全部劃歸東光縣。
——《滄州地名志》158頁
連鎮:在直隸吳橋西北四十里運河渡口。接景縣,東光二縣界。清時有把總駐守。地勢低窪,故亦名連窩鎮。昔有水驛。為南槽所經。帆檣叢集。商業發達。津浦鐵路經之。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連鎮條》(1931年版859頁)
發生在連鎮的戰役:
東漢初平二年(191)黃巾軍進攻渤海郡受挫;清咸豐四年(1854)太平軍血戰連窩鎮;1941年夜襲連陣奪偽鈔;1943年奇襲連鎮警察所;1946年解放連鎮。
——《東光縣志-兵事記略》
有關連鎮的傳說:
「世外高俠訪馬湘」,「趙一祿辦案」,「王化堂巧勝桿子王」,「林鳳祥算卦」,「連鎮回民不通婚」,「死裡逃生話當年」等均見於《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東光縣資料卷》。
連鎮還是太平軍戰爭遺址,在村南一運河轉彎處,有火燒、器皿、馬骨、人骨等戰爭遺跡。有關史料中均有記載,可參照。

文化勝地——馬致遠紀念館
馬致遠紀念館總戰地面積3320平方米,仿古建築面積604平方米,總投資近100萬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動工,民進中央、國家民委及部分專家、學者親臨現場。紀念館採用南北結合的造園手法,以南方園林布局和北方建築風格相結合的方法,堅持建築景觀小巧、精緻的要求,追求平和、寧靜的氛圍,營造起濃厚的文化氛圍。馬致遠紀念館整體建築古樸典雅、小巧玲瓏,以馬致遠生活經歷為主線,以元代木結構建築為主體,包括正門、正廳、東西亭、游廊等建築,力求創造出元代散曲、戲劇濃厚的元代歷史文化品位,體現元曲大家馬致遠的文化風采。正廳為三進三開懸山式垂花大廳,一大兩小,明柱明間兩進廊廈,次間一進一廈。正中為馬致遠塑像,雕像為草白玉材質,身高1.80米,底坐高0.5米。廳內牆壁上陳列著馬致遠的代表作品,千古祠宗馬致遠介紹,馬致遠故里考證研討會文史資料,以及縣內現存的有關馬致遠的歷史文物及介紹。

馬氏祠堂
馬祠堂庄之馬氏祠堂,系馬氏為紀念其遠祖馬致遠而建立的宗祠。祠堂在民國初年尚「殿宇森多」。祠堂內「兩廂對建,西廂為講習之所,東廂作寢息之室。中堂神牌大書昭然。」大殿明柱上之楹布系馬氏宗族外孫、
明崇禎丁丑進士戶部給事中庄憲祖所題,其聯曰:「十九世簪綏繼體,八百年禮樂傳家」,大殿門楣上現有「千古宗祠」匾額,為清道光年間東光縣令肖德宣所題。祠堂匾、聯等
俱毀於「文革」時期。
現在已重新建設。

古遺址

西漢臨樂故城

耿家圈村原為西漢時代的臨樂故城。東周末年,趙考成王把臨樂給了燕國。到漢高帝時置渤海郡,臨東屬之。漢武帝元朔年間封劉光為臨樂侯,傳之五代。王莽建朝後改臨樂為樂亭。東漢光武帝取消臨樂。漢獻帝建安中期曹操攻克南皮後,重新設置臨樂縣,隨後又改稱新樂縣,屬樂陵。地名雖屢經變更,但城址始終未動。
舊志存疑一條雲,漢書渤海郡臨樂下注曰:侯國莽曰樂亭,蓋元始四年王莽更郡縣為亭,以應符命也。東漢以後轉為樂安,或隸北海,或隸漁陽。晉書載紀曰樂安鎮,水經注曰樂安亭,要皆幽之東南,青之東北,瀕海之區,渤碣之地也……臨樂漢屬渤海,去此當八九百里,其時平原郡之富平,莽亦改名樂安亭,今以新莽所改臨樂之樂亭為據,豈新莽改富平之樂安亭,亦可據乎?」
漢渤海郡領縣二十六個,臨樂縣故城在今山東寧津縣境,漢武帝元朔四年四月甲午封中山王子劉光為臨樂候於此,故為侯國。
現在遺址南北、東西各2000米,總面積達400萬平方米,出現的文物樣本,城牆。在2008年夏天,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引起有關人士的注意,稱其規模和建制在全省內也屬少見。

冢孫古冢
冢孫村位於找王村西南3.5公里,在這里自古就有七座古墓。光緒十二年《東光縣志》十二卷「陵墓」一頁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東邑所詞三賢今其墓皆失考,殊為缺憾,竊查城東南二十里冢孫庄有古冢七座俗稱王墳……其土最為膏腴,農人耕種多拾得古錢,其文盡五銖,均為漢時冢也」。記載這七座古冢俗稱王墳,但究竟是誰的墓已經失考,根據出土文物,只能斷定是一座漢代古墓。
民間有三個傳說,一個說是漢代侯王劉繆的王墳,一個是商代的寧母王墳,一個唐代是袁恕己的「王墳」。很難得的是,這是存我縣可見到的一處古遺址,高出地面十米,傳說有七座,現在只剩下一座。
東光故城:繭城
繭城為古東光縣縣治遺址,在今縣城正東10公里處的找王村西側略南。城垣遺跡隱約可見,城舊址為長方形,東西寬約1公里,南北長約1.25公里。城東南隅有一土台,人稱梳妝樓。現城垣遺址遍布陶器、磚瓦等碎片。
繭城之名由來已久。唐高宗二年(699)紀王李靖的三女兒楚媛,封爵為東光縣主,直至永昌元年(689),於東光生活20年。楚
媛初來東光時,見故城碎磚亂瓦遍地,到處破爛不堪。她號召居民興建房舍,整修街道,
並同百姓一道在故城遍植桑樹。東光故城由於植桑、養繭、盛產蠶繭和絲織品而遠近聞名。有4米厚。

唐宋古村:北霞口
1975年,南霞口鎮北霞口村出土一塊唐代墓,有墓誌銘,保存完好,被定為國家三級文物,現收藏在縣文保所內。這塊碑60公分見方,青石材質。上面用直線打了500個方格,刻了488個字。「游擊將軍潞州潞川府果毅都尉上柱國李君之銘,君諱其先,趙贊,漢廣武君後,粵若唐臣……」據這篇墓誌記載,我們看到了一個家世顯赫、屢建軍功的唐代將軍。可以證明這里在唐代就有人居住。
2005年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團在此發現了一處古渡口,至今仍在擺渡。現在村東北,村民自建了一處「古郡展室」,裡面展出有唐代開元年間的古錢有漢代的一米多的大瓦酒瓮一個,已經碎了170多塊,被匡文棟和匡慶祥兩位老人花了半個月時間拼粘好的;這是有宋代古村落中發現的大碗,還有1946年出土一個黃釉三足香爐和幾個盤碗,等等,都是漢、唐、宋時期的文物。在展室的外面,保存有元代萬寧寺的石碑的龜形石座。在此處,就保存了文物十幾件。
另外,北霞口村老輩還有一個李神仙傳說,並立有高大的墓碑、碑亭,還有一座高墳,並塑有李神仙雕像。
在2008年夏天,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引起普查隊的重視,稱該村自漢到明均有文物出土,在中原地區實屬罕見。

古孟村
其遺址位於東光縣城東南17.5公里的龍王李庄東北方,面積約2萬平方米。地下有許多磚石,80年代末被陸續挖掘出土,至今還散落地殘存著許多繩紋狀碎瓦陶片。古孟村居民原為回民,因避戰亂遷往孟村縣(即孟村回族自治縣)。

劉繆王墓
劉繆王墓俗稱牛魔王墳,位於找王村西北1公里處。牛魔王系劉繆王的誤稱,為西漢時惠王之子,名齊,死後謚封為繆王。因何藏於此地,尚無可考證。40年代末期曾有人挖掘此墓,發現墓穴有小旋門六個,有大批刻有牛馬圖案或紅白彩釉的墓磚。據墓磚考證,確為漢代王室之墓。

馬致遠墓
在馬祠堂村南約200米處。墓地碑碣於「文革」期間多數被毀,僅存一方馬致遠墓碑,上刻「元誥授奉直大夫工部主事進士馬公致遠墓」。塋地於「文革」期間被夷平。

古運河碼頭遺址
2007年12月,東光縣碼頭鎮日前出土了一艘長約13米至15米的沉船,這艘沉船中有磁州窯器物及殘片160件(片),完整器物30多件。
經鑒定,這批磁州窯器物為北宋末年或者金初時期的磁州窯產品。專家從這艘沉船推斷,河北滄州很可能是宋元時期我國北方重要的瓷器集散地和出海港,東光的碼頭很可能是那時重要的一個碼頭。

東漢古遺址:燕友台
在縣東北二十五的燕台村,現存部分高起半米多的高崗,村民叫它老村。據有關資料記載和南皮縣志辦有關人士認定為,東漢時期的燕友台故址。

《南皮縣志》: 吳質,三國時魏國文學家,曾寓居南皮。曹丕傾慕其文才,曾率其文學集團如建安七子等與吳質閑游。一次乘船沿當時的大清河到南皮,彈笳設棋,吟詩作歌。他們常到南皮城北「射雉台」,游賞射獵,後人稱為「燕友台」。
曹公固縣東南二里。舊《志》雲:漢青州刺史雋不疑冢也。高五丈有奇。曹操攻袁譚,因冢為固,因名。又有觀台,在縣東四里,一名袁侯台,相傳即袁譚所築。曹操攻譚,譚敗,被擒於此。縣東二十五里,有射雉台,相傳曹丕游南皮時築。一名燕友台,丕嘗宴集賓友於此也。
曹丕的《與朝哥令吳質書》:「五月十八日丕曰:……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誠不可忘。妙思六經,逍遙百氏;……馳騖北場,旅舍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最後兩句被後人引縮為「浮瓜沉李。」

馬氏祠堂
馬祠堂庄之馬氏祠堂,建於明代,系馬氏為紀念其遠祖馬致遠而建立的宗祠。祠堂在民國初年尚「殿宇森多」。祠堂內「兩廂對建,西廂為講習之所,東廂作寢息之室。中堂神牌大書昭然。」大殿明柱上之楹布系馬氏宗族外孫、明崇禎丁丑進士戶部給事中庄憲祖所題,其聯曰:「十九世簪綏繼體,八百年禮樂傳家」,大殿門楣上現有「千古宗祠」匾額,為清道光年間東光縣令肖德宣所題。祠堂匾、聯等俱毀於「文革」時期。

御河行宮
現在東光鎮油坊口村,傳中,當年清朝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時,曾在這里棄舟登岸,在此暫住。
光緒十二年《東光縣志》中有記載。
至今,能看到高崗一片,村民們說是霍家(霍維華)的家祠,現有部分霍氏祠堂的碑。

E. 河北省有哪些 故事

河北省古今名人:

1、堯,據傳說中國上古五帝之一的唐堯出生在順平縣 ( 原完縣 ) 的伊祁山 , 因此伊祁山就又稱作堯山。後人稱其為唐堯。
2、伯夷,不食周粟的河北(盧龍)人。
3、叔齊,伯夷之弟,與其兄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
4、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任丘市),春秋戰國時代名醫。
5、公孫龍,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公孫龍,字子秉,趙國人。
6、趙武靈王(約前340年—前295年)名雍,戰國時期趙國國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軍事改革家。
7、趙奢,馬服君,漢族「馬」姓起源。趙國人,與趙王室宗,當屆貴族。戰國後期趙國名將。
8、藺相如,戰國名相,河北曲陽縣人,英勇大義,智慧宏達,千古佳談。
8、廉頗,戰國四大名將,慷慨重義,以勇氣聞於諸侯。生於公元前327年卒於公元前243年,趙國傑出的軍事將領
9、樂毅,趙國人,戰國名將,領五國之兵連下齊國七十二城。
10、李牧,趙國柏人(今河北隆堯)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功績自不必說。
11、毛遂,趙國賢士,毛遂自薦,出使不辱使命,為官造福於民。
12、趙姬,秦始皇生母,今河北邯鄲人。
13、徐福,據傳為日本天皇老祖,秦時齊人徐福(滄州戰國時屬齊,安陽內黃戰國時屬趙)率三千河北兒女東渡日本。
14、趙佗,嬴姓,趙氏,名佗,秦朝恆山郡真定縣人(今中國河北省正定縣)。秦朝著名宗室將領,華夏族(漢族先民),南越國創建者。是南越國第一代王,公元前207年[1]至前137年在位,號稱「南越武帝」。
15、毛亨,西漢學者,河北河間人,「毛詩學」的開創者。
16、毛萇,西漢詩學「毛詩學」的傳授者,河北邯鄲人,《詩經》,就是毛萇注釋的「毛詩」。
17、韓嬰,西漢詩學「韓詩學」的開創者(註:詩經傳承有齊魯燕趙四家,後惟趙毛萇一家流傳至今)。
18、董仲舒,漢初大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始作俑者,西漢廣川(今河北棗強縣廣川鎮)人。功罪千秋評說。
19、李延年,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漢武帝時造詣很高的音樂家。 代表作《佳人曲》。
20、李夫人,漢武帝妃子,李延年之妹,死後被追封為孝武皇後,有「傾國傾城」之貌,其兄曾贊其「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21、竇太後,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漢文帝的皇後,漢景帝的母親。自她之後,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
22、王政君,漢元帝劉?#93;的皇後,正定人,一生經歷七朝,享年84歲,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後。
23、甄宓,河北省無極縣人,廟號文昭甄皇後。是中國歷史上極賢的美女之一。後人稱其為洛神。
24、張角,鉅鹿(今河北平鄉縣)人,漢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巾起義軍首領,太平道創始人 。
25、劉備,河北涿州人,蜀漢皇帝。
26、趙雲,河北正定人,三國名將。
27、張飛,河北涿州人,三國名將。
28、祖逖,范陽遒(今河北省淶水縣)人,西晉名臣,聞雞起舞和中流擊楫由他而來。
29、劉琨,河北無極東北人。西晉詩人。少年時即有「俊朗」之美譽,以雄豪著名。聞雞起舞的另一主角。
30、祖沖之,今河北淶水縣, 是中國數學家、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生於未文帝元嘉六年,卒於齊昏侯永元二年。
31、酈道元, 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范陽(今河北涿縣)人。
32、孫伏伽,隋河北清河人,歷史上第一位狀元。
33、李春,河北邢台臨城人,隋代造橋匠師,中國古代著名建築學家,趙州橋的設計者。
34、竇建德,河北故城東北人,隋末河北義軍首領,李家統一中國的最大挑戰者,當時是鹿死誰手未可知。
35、劉黑闥,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東)人,隋末河北義軍首領。
36、李淵,唐朝開國皇帝,甘肅成紀人,其祖乃趙郡隆慶(河北隆堯)人。
37、魏徵,唐初名相,巨鹿人,中華鐵膽直臣。
38、盧照鄰,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幽州范陽(今河北涿縣)人。
39、高適,字達夫,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唐著名邊塞詩人。
40、賈島,字閬仙,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唐代著名詩人。
41、韓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
42、柴榮,河北邢台人,著名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周世宗。
43、趙匡胤,祖籍河北涿州,生於洛陽,常年居住在開封,死後葬於鄭州鞏義的宋陵。
38、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四川人,祖籍河北省欒城縣,蘇轍有《欒城集》,以念其祖。
44、懷丙,(生卒年月不詳),真定僧人,北宋高僧、著名科學家。精於建築工程技術。
45、武松,河北清河人,因殺人逃入陽谷縣。
46、郭守敬,河北邢台人,中國元朝的大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家。
47、關漢卿,河北保定安國人,元曲大家。
48、白樸,元曲四大家之一,正定人。
49、蘇大年,河北正定人。元代翰林編修,人稱蘇學士。最擅長畫竹石等,能詩文。
50、梁夢龍(?—1592),真定(今正定)人,明朝政治家、軍事家。
51、樊騰鳳,河北邢台人,明末清初音韻學家,著有《五方母音》。
52、紀曉嵐,河北滄州人,清名臣,《四庫全書》主編。
53、曹雪芹,祖籍河北,偉大的文學家。
54、張之洞,河北滄州南皮人,洋務運動重臣。
55、劉春霖,字潤琴,號石雲。直隸肅寧人,清光緒30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亦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所謂「第一人中最後人」。
56、霍元甲,河北東光縣人,著名武術家,燕趙俠士,民族英雄。
57、趙三多,河北威縣人,義和團領袖,首先在山東率領義和團起義。
58、大刀王五,王正誼,回族,河北保定人,燕趙豪傑,京城俠士,為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復仇,參加義和團運動,被八國聯軍槍殺於前門。
59、燕子李三,河北滄州人,俠義大盜,名震中華。
60、李大釗,字守常,河北樂亭縣大黑坨村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袖。
61、韓蔭亭,永年田寨人,中共直南特委特派員,八路軍平漢支隊司令員,一代英豪,傳奇名將。
62.董振堂,邢台新河人, 紅軍名將,原紅五軍軍長,為河北省參加革命以來犧牲的職務最高的將官
63、張作霖,東北王,遼寧海城人,祖籍河北。
64、張勛,大軍閥,鞭子軍首領,長江巡查使,江西人,祖籍河北。
65、馬鳳圖,河北滄州人,回族,據八極、劈掛等加以總結與改進而成通臂劈掛拳。
66、裴文中,河北省豐南縣人。史前考古學、古生物學家,北京人發現者。
67、王士珍,河北正定人,北洋三傑之龍,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
68、馮國璋,北洋三傑之豹,河北河間人,著名笑星馮鞏的曾爺爺。
69、馮玉祥,祖籍安徽,生長於河北保定,保定土話保持一生。
70、佟麟閣,中國抗日將領,民族英雄。直隸高陽(今屬河北)人。
71、張愛玲,祖籍河北豐潤,近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功罪任評說。
72、楊露禪,永年人,楊氏太極宗師。
73、馮至,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教授。直隸涿州(今河北涿縣)人。
74、孫犁,現、當代小說家、散文家,河北安平縣人,被譽為「荷花澱派」的創始人。
75、郭小川, 現代詩人。河北豐寧縣人。
76、董存瑞,河北張家口市懷來縣人,民族英雄,燕趙遺風。
76、馬本齋,河北滄州人,回族,中華抗日英雄。
77、戎冠秀,河北平山人,中共黨員,抗日英模,榮獲「子弟兵的母親」光榮稱號等。
78、狼牙山五壯士,河北張家口蔚縣人,民族英雄,燕趙遺風。
79、小兵張嘎,河北保定安新縣人,少年抗日英雄。
80、王二小,河北保定淶源縣上庄村人,少年抗日英雄。
81、於敏,核物理學家,中國氫彈之父。
82、蓋叫天,京劇武生,號燕南,葬於杭州西湖。
83、鄧麗君,河北大名人,生於台灣,著名歌唱家,一代歌後。
84、王蒙,前文化部長,著名作家、紅學家。
85、鐵凝,著名作家,現任中國作協主席。
86、裴艷玲,原名裴信。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兼演京劇,工武生,祖籍河北肅寧。
87、崔永元,籍貫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出生於天津,央視著名主持。
88、楊公驥,教授,是我國著名社會科學家、著名學史研究專家,河北正定人。
89、葛優,籍貫河北饒陽縣,出生於北京,著名演員。
90、姜文,著名演員、導演。
91、高圓圓,祖籍河北唐山豐潤,著名影星,《南京,南京》女主角
92、張鐵林,著名影星,祖籍唐山人畢業於英國。
93、張梓琳,出生於河北省石家莊市第57屆世界小姐選美大賽總決賽冠軍,中國首位國際選美大賽總冠軍
94、米露,籍貫河北滄州,第八屆cctv模特大賽總冠軍
95、錢紅,河北保定人,女子游泳運動員,奧運冠軍,獲51個世界冠軍,「蝶泳皇後」。
96、郭晶晶,河北保定人,跳水運動員,奧運冠軍。
97、范瑋琪,台灣歌手,畢業於哈佛大學經濟系,祖籍河北省石家莊市深澤縣
98、周穎超,祖籍河北唐山,生於河北唐山,內地當紅網路明星。
99、王寶強,1984年出生,河北省邢台市南和縣人著名演員,代表作《天下無賊》《士兵突擊》
100、李想,河北石家莊人,80代表人,北京泡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101、韓喬生,河北邯鄲人,中央電視台著名體育節目主持人.
102、龐偉,河北保定人,射擊運動員,奧運冠軍,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第二金獲得者。
103、竇文濤,籍貫山東,出生於石家莊,鳳凰衛視主持人。
104、吳德,唐山市豐潤區人。曾擔任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市革委會主任,北京衛戍區第一政委等黨和國家的重要職務。
105、郭威,邢台人,後周的建立者,為後周太祖
106、孟知祥,邢台人,五代後蜀國的建立者
107、李世民,李淵第二子,唐太宗,祖籍邢台隆堯,耗時17年在隆堯修建了唐祖陵,規定邢州刺史春秋兩祭。
108、尚小雲,邢台南宮人,京劇四大名旦之一
109、趙忠祥,邢台寧晉人,央視著名播音員和主持人
110、陳強,邢台寧晉人,著名電影藝術家和喜劇演員
111、劉秉忠,邢台人,元朝的開國元勛和丞相,元朝國號的擬定者,北京城的修建者,是著名的元代政治家、元曲作家、陰陽風水學家和建築專家。
112、宋璟,邢台南和人,唐代四大名相之一,大唐開元盛世的奠基者
113. 董海川 生於清代清嘉慶三年,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塢村人。一般認為是八卦掌拳術的董海川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
114. 高歡 (496-547年).祖籍渤海蓨(今河北景縣南).著名軍事家.對建立東魏起決定性作用和實際統治者.其子高洋建立北齊後,追其為神武帝.
115. 蘇味道. (648—705)初唐政治家、文學家。趙州欒城(今屬河北欒城)人。先後三度為相達七年之久,深得武則天賞識。蘇味道死後葬今欒城蘇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蘇」為其後。
116. 吳樾,籍貫河北張家口,著名動作演員,曾獲中國武術最高級別「武英級」。
117.哈攀龍,回族,清朝名將。

F. 河北古代名人及主要事跡

1、酈道元

酈道元(約公元466,469,470或472年-527年 ),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他自幼博覽群書,年輕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人物掌故、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酈道元。

酈道元一生獵奇涉險,不畏險阻,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把一生獻給祖國的大江小河,所著的《水經注》是我國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著作詳細介紹了一千五百多條河流,書寫了他壯麗的如水年華。

北魏之後,《水經注》成為歷代統治者和治水官員的必修課目。明清兩代,對《水經注》的研究已經成為了專門的學科,名為「酈學」。

2、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

東漢漢靈帝末年,劉備因起兵討伐黃巾軍有功而登上漢末政治舞台,三顧茅廬後始得諸葛亮輔佐。

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與孫權將周瑜等大勝曹操於赤壁,其後得到荊州五郡,後又奪取益州。奪取漢中擊退曹操後,劉備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自立為漢中王。

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時曹丕已於去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讓皇帝位,蜀中又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劉備遂於成都武擔之南即皇帝位,年號章武。次年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

3、趙雲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再次派遣大軍南攻,當時劉表剛死,其子劉琮繼位,派遣使者向曹操請降。劉備措手不及,於是率軍向南逃往江陵,但是劉備不願放棄自願跟隨他的人民,每天僅能行走十幾里,曹操便派輕騎兵快馬追趕,一天之中追襲了三百里,終於在當陽長阪附近追上了劉備。

劉備便丟下妻兒,僅帶著數十騎向南逃逸。當時,有人對劉備說,趙雲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劉備聞言便用手戟打那告狀的人說:「子龍不會棄我而去。」

不久之後,趙雲果然懷抱劉備的幼子劉禪,保護著劉備的妻子甘夫人,到劉備身邊。之後,劉備便任命趙雲為牙門將軍。

赤壁之戰後,趙雲跟隨劉備平定荊州江南之地。劉備任命趙雲為偏將軍,並取代投降的趙范,兼任桂陽(今湖南郴縣)太守。趙范有一名寡嫂名為樊氏,有國色之貌,趙范欲將她許配給趙雲,意欲和趙雲結親。但是趙雲堅持不同意,並說:「我們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樣。」。

當時有人勸趙雲接受這名美女,趙雲回答說:「趙范是被迫投降,心不可測,何況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後,趙范果然借機逃走,而趙雲也就因此不受到影響。

4、祖沖之

祖沖之(429年-500年),字文遠,范陽遒縣(今河北省淶水縣)人

在天文學方面,祖沖之創制了中國歷法史上著名的新歷——《大明歷》。在《大明歷》中,他首次引用了歲差,是我國歷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他還採用了391年中設置144個閏月的新閏周,比古代發明的19年7閏的閏周更加精密。 祖沖之推算的回歸年和交點月天數都與觀測值非常接近。

在數學上, 祖沖之推算出圓周率的真值應該介於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比歐洲要早一千多年。

在機械製造上,曾製造了銅鑄指南車、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計時儀器漏壺、欹器等。

5、柴榮

後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

勵精圖治,整頓軍事、政治、經濟,嚴明軍紀,賞有功,斬臨陣退卻者,檢閱禁軍,汰老弱,留精銳,募天下壯士。詔群臣直言,撰《平邊策》,禁官吏貪污。

停廢大批寺院,收購民間銅器佛像鑄錢。頒《均田圖》,均定河南等地60州田賦,減免租稅,招撫流散,興修水利,發展經濟。擴建京城,恢復漕運,修訂刑律,改訂歷法,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遺書、雕印古籍等。

G. 京劇的歷史故事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個徽劇班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稱為四大徽班)陸續來到北京。

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

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間(1828年前後),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漢調(楚調、西皮調),許多漢調藝人,加入徽班,與徽班與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

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

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7)東光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京劇誕生於市民文化尚未高度繁榮的時期(最初是為宮廷演出才進京的),鼎盛於藝術門類有限的時期,從未經歷過如此沖擊,所以說它衰落過、難以恢復舊日風采是有理由的。

但以此判斷它會消亡未免武斷。 京劇藝術被稱為「國粹」,其唱腔融合了「西皮」與「二簧」。京劇分為四大行當分別為生,丑,凈,旦。

京劇代表人物:

1、程硯秋

程硯秋是滿族人,1904年生於北京的一個沒落的旗人家庭,1958年病逝。他原名承麟,後改「承」為「程」姓,早年藝名程菊農,後更名艷秋,號御霜。1932年易名硯秋。

他幼年家貧,6歲拜在榮蝶仙門下學武生,後改學花旦和青衣,11歲登台,同時還先後向陳桐雲、陳嘯雲、王瑤卿等名家問藝。程硯秋先後兩次倒嗓幾乎斷送了他的藝術生命,幸遇詩人羅癭公。

不僅為他治好嗓疾,還請來閻嵐秋、喬惠蘭、張雲卿、謝昆泉等名師為其授課,並在1919年介紹他拜在梅蘭芳門下,成為梅門開山弟子。

2、荀慧生

荀慧生,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一,生於1900年,卒於1968年,祖籍河北東光。他初名秉超,後改名秉彝,又改名「詞」,字慧聲,號留香,藝名白牡丹。

與余叔岩合演《打漁殺家》起,改用荀慧生的名字。他出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被賣給天津一個梆子戲班,後又轉賣給河北梆子花旦龐啟發為徒。

8歲登台表演,時隨侯俊山學梆子花旦,1911年入三樂班(後易名正樂)從路三寶、薛蘭芬學京劇青衣、花旦,與尚小雲、趙桐珊有「正樂三傑」之稱。

曾拜吳菱仙、陳德霖、王瑤卿為師,並受孫怡雲、程繼先等名家教益。1918年加入喜群社,與梅蘭芳、程繼先合演《虹霓關》,從此專演京劇。後自組「留香社」。

1919年加入永勝社,同楊小樓、譚小培、尚小雲赴滬演出,並與周信芳、蓋叫天、馮子和等合演《趙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橋》等。

荀慧生喜歡作畫,1924年正式拜吳昌碩為師,他又向齊白石、陳半丁、傅抱石、李苦禪、王雪濤等名師求教,豐富了他的藝術生活,提高了他的藝術素養。20世紀30年代逐漸形成荀派藝術。

建國後,荀慧生為京劇藝術改革做出了大量工作。1952年獲第一屆戲曲觀摩大會老藝術家表演獎。他歷任中國戲曲家協會藝委會副主任,北京市戲曲研究所所長。

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院長,河北省政協委員,北京市文聯常務理事,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主任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備受屈辱,抑鬱而死。

3、梅蘭芳

京劇表演藝術大師,生於1894年,卒於1961年,本名瀾,又名鶴鳴,小名群子,字畹華,一字浣華,別署輟玉軒主人,藝名蘭芳,原籍江蘇泰州。

他出身於梨園世家,祖父梅巧玲、父親梅竹芬、伯父梅雨田均為知名藝人或琴師。他早年父母雙亡,由伯父撫養成人。

8歲開始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首次登台演出《天河配》中的織女,14歲搭喜連成班演出。與此同時,他還求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學花旦戲。

向武功演員出身的琴師茹萊卿學打把子,許多前輩藝術家如名旦王瑤卿、陳德霖、路三寶,崑曲名家喬惠蘭、丁蘭蓀、謝昆泉、陳嘉梁,凈角大家錢金福、李壽山等都曾指教於他。

尤其得王瑤卿大力提攜,創造了集京劇旦角藝術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馬旦行當為一爐的表演形式和甜潤、平和、優美、動聽的梅腔,世稱「梅派」。

與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合稱「四大名旦」,影響很大,當推首席。有資料說旦行立派從「梅派」開始,盡管此觀點存有爭議,卻足以證明梅派的地位和價值。

4、尚小雲

尚小雲,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生於1900年,卒於1976年,原名德泉,字綺霞,祖籍河北南宮,漢軍旗籍人,為清平南王後裔。祖父尚志銓曾任清遠縣令。父尚元照,在光緒年間充那王府總管。

1905年其父病故,他與三弟尚富霞同投李春福門下學戲,入北京三樂科班習武生,後因伴相俊美,嗓音暢朗而改從孫怡雲學習青衣,他最初青衣開蒙老師是吳順林,後又師從陳德霖。

並向李壽山學習崑曲,還曾向戴韻芳、張芷荃、吳菱仙等老輩青衣學過戲。1912年春他就在北京汾陽會館和廣德樓出台成為當時青衣行年輕的佼佼者。

1914年孫菊仙主動提出與尚小雲配戲四日,使其聲名鵲起,時被稱為「第一童伶」。「三樂社」改名「正樂社」以後,尚小雲和荀慧生、芙蓉草(趙桐珊)一起被稱為「正樂三傑」。

1916年尚小雲搭入俞振庭組織的春合社,後相繼與楊小樓、王瑤卿、譚小培、余叔岩、王又宸、馬連良合作。

其間在1918年,北京第一舞台新排《楚漢爭》,楊小樓扮演楚霸王,虞姬一角的人選費盡周折最終確定由尚小雲出演。果然,叱吒風雲的楚霸王和美貌多情的虞美人征服了所有的觀眾。

H. 關於滄州的民間傳說和名人故事

篇一:《滄州民間傳說-滄州水月寺的由來》

水月寺是以前滄州最有名的一座寺院,據滄縣志記載:「水月寺原在城外西南角,觀燈橋東西,後周廣順年公元953年始建。明宣德十年僧人澤安移建於城北鹽場東側。

明正統十七年僧人澤一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州人宋成文、董寶仁等繼而重修,光緒二十一年駐防樂軍梅東益等又重修,可謂吾邑之冠。」

據說,因清同治年間運河發大水,在鹽場附近決口,洪水從寺廟越過,故以諧音更名為水月寺。當時僅是一小廟,香火不盛,寺內方丈性然,為重修並擴大廟宇,曾斷手化緣以表誠心。

經過五、六年時間,他在市內各商家鋪戶和周圍各鄉村大戶人家,化得一筆巨資,同時得到駐防滄州的統領導范天貴及梅東益等的大力支持,開始重修擴建。其規模更加壯觀,氣勢更加宏偉。

整個水月寺有山門(前殿)、次殿、大殿、後殿為三進院落,均有東西配殿。還有東西兩個跨院、山門門匾水月寺三個唐隸大字,為駐滄統領范天貴手書,他本一介武夫,為附庸風雅,他從重修廟宇之日起,便悉心習書練字,等三年後,寺廟竣工,水月寺三字也揮筆練就。

前殿內兩側有泥塑的頭抵屋頂的身軀魁偉、橫眉怒目、叱吒風雲的哼哈二將,高約兩丈,十分威嚴。次殿當中有相背而塑前後可觀的兩尊大佛。

一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的彌勒佛,再是著盔披甲,手執紫金降魔杵的韋陀(即護法神、類鬧天宮中的二郎神楊戩)。兩側還有四大天王坐象高約一丈五尺。有的伏虎、有的玩蛇、有的弄劍、有的彈琵琶。可謂威風凜凜、氣勢逼人。

此殿可穿堂而過直通大雄寶殿。此殿高達十二丈八尺,登上七步台階可見殿前平台正中有高約五丈的千斤大鼎。殿內正中有三尊赤金鍍身的大佛,為南海觀音、西天如來、釋迦牟尼之坐象。

高約一丈六尺,面前三張供桌有香爐、蠟千、佛罄之類,大殿兩側有降龍、伏虎、長眉、長臂、醉、睡等十八羅漢,如真人大小,栩栩如生。

東西北三面牆壁有立體懸空泥塑和壁畫,據說是由兩位著名民間藝人,一是滄縣杜林劉環師傅,一是青縣西程村馬黑師傅,各自承包打對作,竟相獻藝,雕塑彩繪而成。

其內容是反映西天如來佛,從誕生、成長出家,並率幾百名弟子傳經的過程。但見煙雲縹渺、海島仙山、奇峰古洞,流雲飛瀑,宛若神話仙境。

東西兩側還有香齡溫席、王祥卧魚、丁香割肉等24孝民間傳說故事。並配有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等多種裝飾圖案,可謂是妙手奇塑,巧奪天工,技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後殿內有一精緻銅塑千手千眼佛,造型奇特,精藝絕倫。

I. 東光鐵佛寺的傳說故事

鐵佛寺原名「普照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五年。

傳說,北宋從太祖開寶到至道年間,大雨頻繁,洪水泛濫,死傷者無數,人們為了乞求神力,決定鑄塑鐵佛,以鎮天災。

吳橋鎮有一位張鐵匠,帶領數百名工匠,支起百餘盤熔爐,化開鐵水鑄佛。當鑄到平肩時,頭部說什麼也鑄不成,因為工匠端著鐵水登上兩丈多高的腳手架以後,鐵水就冷卻了。

正當工匠們一籌莫展之際,來了一位白發老者,口呤「要想鐵佛成,必須脖兒平」,唱罷就揚長而去。工匠們心領神會,便在佛身邊圍堆土成台,與肩部相平,並將化鐵爐安置在台上,佛台很快便澆鑄成功了。

百姓又為鐵佛建起廟宇,題名「普照寺」,意為鐵菩薩金光普照東光。

(9)東光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據《東光縣志》記載,鐵佛寺原名"普照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五年(公元973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寺內生鐵鑄造釋伽牟尼佛,高8.24米,重48噸,是中國最大的坐式鐵佛,並以「滄州獅子景州塔,東光縣的鐵菩薩」而聞名遐邇。

鐵佛鑄成,興建普照寺,虔誠的人們頂禮膜拜,祈求佛爺保佑平安。歷年的農歷五月二十五日是鐵佛寺廟會,更是熱鬧非凡,各地的商賈藝人,善男信女從四面八方雲集而至,人山人海,香火盛極一時。

隨著歲月的流逝,時間的變遷,鐵佛寺歷盡蒼桑。民國25年(公元1936年)直系軍閥吳佩孚曾親筆題匾為"鐵佛寺"。解放後,鐵佛寺被列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隨著歲月的流逝,時間的變遷,鐵佛寺歷盡滄桑。「十年動亂」期間(1966年8月25日),這些象徵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勝古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廟宇被毀,佛像煉鐵,寺內所有文物丟的丟,毀的毀。

改革開放以來,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於1987年3月22日重修鐵佛寺,新的鐵佛寺以其紅色的山門、紅色的圍牆、紅色的圓柱、紅色的窗欞顯示出獨特的風采,蔚為壯觀,是鑲嵌在觀州原野上的一顆紅色寶石。

重新修復的鐵佛寺不論在規模上還是在建築藝術造型上都遠遠勝過了原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光鐵佛寺

J. 在歷史上東光縣《馬蠍子》的故事謝謝!

我是他的子孫,傳說馬歇子審蹓軸

閱讀全文

與東光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