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卧龍出山是歷史故事嗎

卧龍出山是歷史故事嗎

發布時間:2021-03-13 04:43:17

① 諸葛亮出山算不算逆天而行呢

諸葛亮的出山算不算逆天而行?

這一答題肯定有爭議,本人認為諸葛亮的出山應該是逆天而行,不識時務。

理由是:從小時候看連環畫時就知道諸葛亮會神機妙算,特別是打仗無論是曹操,周瑜碰上諸葛亮帶兵都是被打得丟盔卸甲,互相殘踏,死傷無數,繳獲若干。當然這僅是故事。

打仗犧牲的只是將士,苦的是百姓,有一點可以肯定沒有諸葛亮的插足劉備成不了氣候,三國時期統一會早很多年,以諸葛亮的才志未出茅廬就知三分天下,劉備統一不了國家他難道不知一二。還六齣祁次次失敗,他應該順天時,讓國家早點統一做出貢獻,才能真正的留芳百世,像蔣介石一樣逃到台灣讓國家至未得到統一,說重一點就是歷史罪人,還不如劉禪,最少本人沒有覺得諸葛亮好在哪裡,他就是逆天行事,閑聊!

② 劉備關羽張飛前後3次去請諸葛亮出山,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什麼故事

劉備關羽張飛前後3次去請諸葛亮出山,這就是歷史上有名三顧茅廬的故事~

③ 歷史上的劉備,他真的有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嗎

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情節,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幫助自己完成匡扶漢室的大業。故事篇幅中講解了劉備聽過徐庶、水鏡先生等人對諸葛亮的評價後,求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有現成的歷史教材,搬來就可以實施,此種論斷其實是見不得高明到哪裡去的。再說,提出三足鼎立觀點的又不是只有諸葛亮一人,當時吳國的魯肅提出的觀點比諸葛亮更早。

有現成的歷史教材,搬來就可以實施,此種論斷其實是見不得高明到哪裡去的。再說,提出三足鼎立觀點的又不是只有諸葛亮一人,當時吳國的魯肅提出的觀點比諸葛亮更早。

④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概括故事

自己看看《三國志諸葛亮傳》的第一段!

⑤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首先要說明的是,人是感性動物,哪怕再冷血的人,也有感情。

但對於劉備和諸葛亮這種人來言,感性或說感情,從來都是要被理性壓制。其實,凡成年人都這模樣。能壓制感情的人,才可以說,他長大了。

懂了這點,咱看這個問題,諸葛亮跟你我一樣,會感動這是沒跑的。但前提是,諸葛亮要遠比比你和我,更理性吧?

所以,諸葛亮不是因感動而出山,是他一有抱負(需求),劉備的主張,切合他(提供平台)導致。感情,只是話題,不是動力!

⑥ 劉備真的三次去找諸葛亮出山嗎

三顧茅廬確有其事,這並不是三國演義裡面瞎寫的,是由歷史故事改編而成,在陳壽的三國志,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也對此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在諸葛亮的自序出師表中也寫道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如果沒有這個事,諸葛亮也不會專門給劉禪說,而且諸葛亮作為一個親身經歷著,他自己所記載的是更為屬實的。

三顧茅廬實際上也是諸葛亮對劉備的考驗,看他到底尊不尊重人才,是否有耐心能夠虛心的接受指教,幸運的是劉備接受住了這個考驗,得到了諸葛亮的效忠。

當時荊襄地區流傳著得卧龍鳳雛一人者可得天下的傳言,劉備在半信半疑的情況下就前去拜訪了諸葛亮,一路與人交談才發現孔明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是前兩次來都剛好遇到孔明外出,只好打到回府了,直到第三次才得見諸葛亮,諸葛亮也趁機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輔佐劉備恢復漢室,平定叛亂。

⑦ 河南的來。南陽玉雕最高代表是 卧龍出山 可是為什麼網路上卻沒卧龍出山一張照片,我找兩天了,很想看到!

1995年製作完工的獨玉玉雕《卧龍出山》,重3.8噸,長2.5米,高1.6米,為我國目前最大的巨型玉雕。整幅作品表現發生在南陽的3個三國故事,刻畫栩栩如生,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可能是因為太珍貴了,怕被損壞所以不讓拍照吧。

⑧ 「三顧茅廬」講的是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故事發生在: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宏偉藍圖,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⑨ 卧龍出山是三國演義的開始,諸葛亮真的被神化了嗎

若是要從東漢末年三國爭霸的歷史當中評選出一位最受歡迎的人物,不限年齡出身才能身份,諸葛亮的呼聲絕對不低,能夠位列前五,甚至能排上第一。在時間的流轉中,諸葛亮的形象得到大幅度的改變,由「簡單尋常」為國盡忠的賢臣良相轉為奇門遁甲本領非凡的神人。草船借箭、設壇借東風、五丈原禳星等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後世為臣,諸葛亮是標桿人物,忠臣良將以其為偶像楷模,希望能得他那樣的成就風評。高超的軍事政治才能和高尚的品德,深受後世一千多年的中國人贊嘆喜愛。遍布全國的武侯祠武侯廟,讓許多旅者慕名前去參觀瞻仰。


諸葛亮的後半生

建安十二年,司馬微、徐庶的極力推薦接連兵敗已成喪家之犬的劉備去尋找諸葛亮的輔佐。這就是著名的三顧茅廬故事。「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隆中對》的規劃深得劉備肯定,諸葛亮被其熱情邀請下出身輔佐。這一年諸葛亮27歲,三國演義正式開始,而前面發生的事都是序幕。蜀漢政權建立期間,諸葛亮在外交和政務等方面做出重要的貢獻。從諸葛亮出山到劉備駕崩白帝城,大約十五年時間里,諸葛亮一般是政治家角色,極少在前線出現。對外征戰,諸葛亮留守成都穩固後方,補充前線的糧草兵員和協調各方勢力不至於拖後腿。劉備入主益州無東部之隱患,與諸葛亮出使江東和東吳締結盟約息息相關。正如史書所記,劉備在世,諸葛亮是位傑出的文臣政治家。

劉備臨終前留言「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感激涕零,承諾一生將「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輔佐幼主。諸葛亮做到了。蜀漢在夷陵慘敗損失大量人口、物力、財力、土地等,先帝剛逝陷入主少國疑局面,南方蠻夷以聯合國內郡縣長官和世家叛亂,東邊盟友孫吳已成國敵,北方曹魏虎視眈眈。諸葛亮收拾這些爛攤子,獨自承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重大責任。三年時間不到,本是亡國之兆的蜀漢煥然一新,有了北伐強魏的資本。諸葛亮五次北伐,最後一次駐軍五丈原,與司馬懿統率的魏軍對峙,諸葛亮被活生生耗死。臨死遺言還在為國家思慮,安排自己安葬在漢中的定軍山,不讓國內因自己的喪事產生動亂。

⑩ 孫權請諸葛亮出山是三國時期的嗎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不是孫權。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三顧茅廬「的故事,准確是說,是東漢末年的故事,此時還沒有進入三國時期。
所謂的三國時期指的是從曹丕建立魏國(220年)到西晉滅吳(280年)這60年。三顧茅廬發生於公元207年,屬於東漢末年。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諸葛亮躬耕地(今河南南陽卧龍崗),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宏偉藍圖。

閱讀全文

與卧龍出山是歷史故事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