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十個歷史名人的資料簡短易懂四五行就行
孔子,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孫中山,廣東香山人,偉大的名主革命先行者。毛澤東,湖南湘潭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名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爐灣人,蒙古族。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之後李四光的著名事跡也被翻拍為電影。馬克西姆·高爾基,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社會活動家。他出身貧苦,親身經歷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發展具有了重要影響。登上文壇後,他塑造了一系列工人和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抨擊了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和反動思潮。代表作有《海燕之歌》,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前蘇聯有以高爾基命名的州和城市。卡爾·馬克思(1818-1883)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奠基人,國際無產階級的導師。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利爾城一個猶太藉律師家庭。1835-1841年,先後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法律。1837年,開始鑽研黑格爾哲學,並加入青年黑格爾派的「博士俱樂部」。1841年大學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1842年10月至1843年3月,任《萊茵報》主編。1843年6月,和燕妮結婚。同年秋,遷居巴黎,同盧格合辦《德法年鑒》雜志。這時發表的一些文章表明他已成為唯物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和剩餘價值學說的兩大發現,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1847年,同恩格斯一起邀參加正義者同盟,我將其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同年出席共產主義者同盟第第二次代表大會,受大會委託,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綱領,這就是科學共產主義的納性文獻《共產黨宣言》。《宣言》的發表,標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後,受同盟中央委託,在巴黎籌建新的中央委員會,並當選為同盟主席。4月,回德國參加革命。1848年歐洲革命期間,在科倫創辦《新萊茵報》。革命失敗後,流亡英國倫敦。五、六十年代,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完成了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體系,1867年發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三卷由恩格斯於1885、1894年整理出版。1864年9月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成立後,被選為總委員會委員,兼任德國通訊書記。他為國際起草了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歷屆代表大會的重要文件,是第一國際的實際領袖和靈魂。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期間,受第一國際總委員會委託,寫了《法蘭西內戰》系統地總結了公社革命的經驗教訓,發展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晚年受和種疾病的折磨,仍致力於幫助各國社會主義政黨的成長和人事理論研究。1883年3月14日病逝於英國倫敦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母親把他帶到祖籍新英格蘭地區的馬薩諸塞州。中學畢業後,在哈佛大學學習兩年。這前後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並開始寫詩。他徒步漫遊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於莫斯科一個家道中落的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他在濃厚的文學氛圍中長大。童年時代,他由法國家庭教師管教,接受了貴族教育,8歲時已可以用法語寫詩。家中藏書豐富,結交文學名流,他的農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給他講述俄羅斯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使得他從小就領略了豐富的俄羅斯語言,對民間創作發生濃厚興趣。
『貳』 太原有什麼歷史名人
1、郭淮
郭淮(?—255年2月23日),字伯濟。太原陽曲(今山西太原)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東漢末年,郭淮被舉為孝廉,先後任平原郡府丞、五官中郎將門下賊曹、丞相兵曹議令史、征西將軍司馬。
征西將軍夏侯淵戰死時,郭淮收集殘兵,與杜襲共推張郃為主將,得以穩定局勢。曹魏建立後,獲封關內侯,又任鎮西長史。諸葛亮伐魏時,郭淮料敵准確,多立戰功。
正始元年(240年),擊退姜維,升任左將軍、前將軍。嘉平二年(250年),升任車騎將軍,進封陽曲侯。正元二年(255年),郭淮去世。追贈大將軍,謚號「貞」。
『叄』 文言文《高巍遼州人》的翻譯是什麼
翻譯:高巍,是遼州人,崇尚氣節,擅長文章。母親蕭氏有久治不愈的疾病,高巍在身邊侍奉,一直到母親年老也沒有一點懈怠。母親去世,高巍吃粗食,在墓旁築室居住三年。明太祖洪武年間,表彰他的孝行,以太學生的身份任用他擔任前軍都督府左斷事的職務。開墾河南、山東、北平的荒地。又分條陳奏抑制工商業、謹慎選拔舉用賢能、重視名號封賜和車服儀制等事情。明太祖稱贊並採納他的建議。不久因為判決事情不合乎皇上的心意,受到懲處。減免死罪,被發配戍守貴州關索嶺。皇上特別恩准允許由弟侄代替服役,說:「這是表彰孝子啊。」
等到明惠帝登基,高巍上疏請求辭官還鄉。不久,遼州知州王欽奉詔徵召高巍。高巍於是到吏部上任,上書議論政事。當權者正議論削奪藩王,唯獨高巍和御史韓郁先後請求對藩王施加恩德。高巍說:「賈誼說過:『想要天下安定,不如廣泛建立諸侯而削弱他們的力量。』現在為何不效法他的用意?不要實行晁錯削地奪權的謀略,而效法主父偃推行恩德的計策。在北方的藩王,把他們的子弟分封到南方;在南方的藩王,把他們的子弟分封到北方。像這樣,那麼藩王的權勢,不去削奪卻自然削弱了。」奏本呈上,明惠帝點頭稱許。
不久燕王朱棣起兵,朝廷命令高巍跟從李景隆出師,參謀協助軍中事務。高巍又上書,說:「我願意出使燕國。披露忠心,陳述道義禮法,用是禍是福的道理讓他明白,拿親愛親人的情誼令他感動。讓他停止戰事,回到藩國。」明惠帝認為他的話英勇豪邁,答應了他。
高巍到燕國,稱說:太祖歸天,天子繼位,施行革新的政策,天下人敬愛擁戴。想不到大王你公然和朝廷決裂,帶領自己的軍隊,對抗天子之師,我不知道大王你是何用意。現在朝廷的各位大臣,文臣智慧聚集,武將勇氣奮發,堅持公道,仰仗道義,以順乎天意人心的力量討伐逆時而動的貳臣。勝敗的機會顯明瞭然如指掌。況且大王你統率的將士,算來不超過三十萬。憑一個諸侯國有限的軍隊來對抗天子的軍隊,也容易精疲力竭。大王你和天子,在道義上是君臣,在血緣上是親人,尚且生出隔閡嫌隙。何況三十萬異姓的軍士能確保他們和你同心協力,為殿下你拚死效力嗎?我每每想到這些,都要為大王你灑下眼淚。希望大王你相信我的建議,上表謝罪,重新修復親近友好的關系。朝廷明察大王你沒有別的意圖,大王你一定能受到寬恕。太祖在天之靈也可以安心了。
文書屢次呈上,都沒有答復。不久李景隆兵敗,高巍脫身回到南方。到臨邑,遇到參政鐵鉉,相擁痛哭。趕赴濟南,誓死據城堅守,多次打敗燕王的軍隊。等到京城被攻破,高巍在驛舍中自縊而死。
『肆』 夏津有哪些歷史名人
引用的資料 應該夠了 崔光(449—522)北魏清河人。本名孝伯,字長仁。(世居今山東省夏津縣白馬湖鎮崔庄村)孝文帝賜名光。崔光幼年家貧,嗜書好學,後為人撰寫書稿,以潤筆之資贍養父母。482年(北魏孝文帝泰和六年)崔光仕魏為中書博士著作郎,與秘書丞李彪共撰國史,後李彪解職,史事由崔光專任。後因謀略功,實授太子少傅,遷右光祿大夫。516年(孝明帝熙平元年)封為平恩縣侯,加授太子太保。518年,崔光奏請修補《石經》。 郭四維(1533—1602)字汝張,號北野。今夏津縣城南欒庄村(今屬夏津鎮)人,明隆慶進士,官至都察院副都御使。 四維相貌偉岸,聰敏過人。少時就讀於村塾,塾師與之對語常自嘆不如。解元潘龍(夏津人)非常賞識郭四維的才華,遂收於自己門下,親授舉子業。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四維赴鄉試中舉。1568年(明隆慶二年)登進士第。先後實授內邱、紫陽、清苑三縣知縣。後補升刑部給事中,不久遷轉兵部。曾出守池陽,在任清理刑事積案,勸課農桑,深得民眾敬服。後擢為河南按察司副使,負責整飭霸州(今河北霸縣一帶)兵備道。在任多有建樹,以「博大有謀,沉雄能斷」升為都察院副都御使。曾出巡宣府(今河北宣化),並贊理軍務。郭四維治軍,恩威並濟,將士無不感其德威而竭力用命。他勤於職事,駐守邊塞,督理長城事務達十餘年。終因積勞成疾,於天啟年間卒於任所。 馬仁瑀(約於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在世)夏津人。膂力過人,勇猛善射。被後周太祖郭威召為將軍。高平(今山西晉城一帶)之戰周軍失利,形勢危急,馬仁瑀躍馬出陣,引弓搭箭,斃敵數十人,周軍聲勢大振,遂大敗後漢軍。960年(宋建隆元年)宋太祖即位,馬仁瑀被授為都指揮使,隨太祖東征西討,屢立戰功。後出任密州(今莒南,膠縣一帶)防禦使。曾奉詔率師巡邊。馬仁瑀治邊,恩威並濟,契丹畏服,邊事綏靖。後赴兗州之戰,敵勢悍猛,馬仁瑀率驍卒十餘騎,沖入敵陣,擒獲敵首,大獲全勝。馬仁瑀為官清正,執法如山,其侄曾因殺人被判死罪,有人替他開脫罪責,馬仁瑀不允,說:「我為長史,而兄子殺人,此怙勢耳,豈敢以私親亂國法哉!」,於是按律斬首。977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以後,升為遼州知府,曾隨宋太宗征太原,因軍功擢遷為朔州觀察使。 宋九嘉(?—1233)字飛卿,金夏津人。詩人。為人剛正豪邁。少時曾游太學,從李純甫讀書,才思敏捷,文章清奇,很得士人推重,與雷淵、李經齊名。1213年(金至寧元年)登進士第,歷授藍田、高陵、扶風、三水四縣知縣。為官清正廉明,百姓無不稱頌。後擢遷翰林應奉文字。金哀宗正大年間,因病辭官,歿於癸巳之難。宋九嘉的詩多反映人民疾苦。其《途中述事》一詩真實地反映了在天災人禍重壓之下,飢民逃荒的悲慘情景。 朱應昌(約於明代中期在世)字會期,號敬齋。今夏津縣城東南小朱庄(今屬夏津鎮)人。明成化丁未科進士,官至浙江道監察御使。朱應昌天賦穎慧,黽勉好學,鄉試名擢「經魁」。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登進士第,授元城(今河北大名)知縣。到任後,勸農興學,興修水利;剖理獄案,明允無冤。以官績卓著擢為浙江道監察御使,後逝世於南京,靈梓運葬故里,其墓在今縣城東三里庄東。 栗祁(1537—1578)字子登,號東岩。城東栗庄村(今屬夏津鎮)人。明嘉靖壬戌科進士。致仕於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栗祁天資聰穎,幼年喪父,得其伯父栗科接濟,撫育,母肖氏課其識字。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登進士第,授徽州推官。當時徽州民俗粗劣,獄訟疊積,有達十餘年而不決者。栗祁到任,循循教化,積壓獄案得以剖理,社會風尚日漸淳樸。同年嚴嵩坐罪,栗祁曾奉南京御使林潤之命,緝拿嚴嵩黨羽林龍文歸案。1567年(明隆慶元年)遷南京戶部主事,不久升為郎中,專管杭州稅務。栗祁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為吏民所稱頌。後調湖州知府,到湖州上任臨行時,差役欲將一銅盆拿到船上,准備路上用。栗祁堅執不允,言道:「衙中之物,並非私有,不可妄動」。到任後,「輕徭平賦,廢除苛條,勸事農桑」,「郡饒谷錢」,後擢為山西按察司副使,專任整飭懷隆兵備。其「繕治亭障,秣馬訓兵,居三年,虜不敢進塞」,復拜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不久卒於任所。後其子扶柩回故里,葬於夏津縣城東南,人稱「栗兵備墓」。 許宗海(1861—1941)字潮升,號岱東,又號文珊,城西韓橋村(現屬白馬湖鎮)人。自幼讀書,18歲中秀才,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科歲貢,授試用訓導。他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宣統三年(1911年)任長清縣勸學員長,在職創修勸學所,創辦官立初等小學、模範小學、女子小學、初屆單級養成分所、城區公立初等小學、簡字學塾、半日學塾各一處。此後,在夏津縣二屯、韓橋、武城縣閆庄、清平縣馬佛寺(現屬臨清市)等村執鞭任教,學生遍及四方。許宗海擅長書法,行草、楷書造詣頗深,墨跡流傳於世頗豐。1942年,適值許宗海逝世一周年忌日,他的100多名學生集資為他立碑一通,記述他的治學業績;碑額題字「一方泰斗」[2]。 范步瀛(1876—1960)原名煜坦,字蓬洲,號閬仙。城西李堂村(現屬雙廟鎮)人。幼讀村塾。清光緒年間,范赴童子試,中秀才。此後,讀書益加刻苦,炎夏汗濕衣衫,隆冬手凍成瘡,仍然秉燭達旦。1910年,入山東優級師範文史科,三年畢業,成績優異,賞以舉人資格,選任山東省會慈善公所秘書。他所擬文稿,意理明晰,言辭峭潔,為同僚所推崇。1919年,在臨清籌建省立第十一中學,范步瀛受聘為該校第一任校長。他廣聘飽學文士,到校任教,著名詩人臧克家當時曾在該校任教。他本人在主持校政期間,仍親授文史課,博採古今,深入淺出,語言生動趣諧,教學成績卓然,頗受師生敬重。十一中學建校歷史雖短,卻成為省重點中學之一。1933年,編纂《夏津縣志》,范應聘任總校,為續編縣志成書,宵旰操勞。1938年,日軍南侵,范誓死不任偽職,遂棄官閑居。 新中國成立後,范步瀛仍熱心於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1956年,應夏津縣人民委員會的聘請,出任王堂完全小學名譽校長。1958年1月,任山東省文史館館員。1957年至1958年當選為山東省第二屆和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范步瀛一生酷愛收藏古籍,晚年致力於文史研究兼習書法。曾著詩集二卷名《野老庵集》,惜均散佚
『伍』 陽泉長治的歷史人物及其簡介
昔日陽泉市區有泉五處,終年涌漾,澤潤一方,故稱漾泉,後演繹為陽泉。陽泉市歷史悠久,地處「三晉要沖」,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春秋末期,趙簡子為適應軍事爭雄的需要,在今市區修築「平坦城」,屯集糧草,駐兵把守,為重要的軍事要塞。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淵曾在此設州,管轄壽陽、盂縣、石艾、樂平等縣,是古陽泉歷史上第一次升為州級建制。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在此設置平定軍,發兵太原。陽泉市歷史悠久,據20世紀50年代從平定西北棗煙、大梁丁等地出土文物考證,舊石器時代中期,便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陽泉市郊區西南舁鄉西南舁村與五里庄村交界處曾經有人發現大量動物化石。唐虞夏商時,今陽泉市境相傳為古冀州之地。春秋時,今盂縣地有仇猶國。周貞定王十二年(前457年),晉卿智伯滅仇猶;十六年(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市境屬趙。秦屬太原郡。西漢初,於市境置上艾縣,縣治在今平定縣新城村,屬並州太原郡。東漢,上艾縣屬冀州常山國。三國時,南北分屬魏並州樂平郡、新興郡。西晉沿用曹魏舊制。東晉十六國時,歷屬前趙、後趙、冉魏、前燕、前秦、後燕、北魏等國。北魏時南北分屬並州樂平郡石艾縣和肆州新興郡定襄縣。後全境屬東魏和北齊。隋時於今娘子關置葦澤縣,屬井州,後廢;於今盂縣境置原仇縣(後改稱盂縣),與石艾縣同屬遼州。唐初,市境屬受州,後受州廢,石艾、盂縣先後屬並州、太原府;天寶元年(742年),石艾更名廣陽,徙縣治於廣陽村。五代歷屬後唐、後晉、後漢、北漢。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改廣陽縣為平定縣,縣治遷回平定上城,隸平定軍;盂縣屬並州;之後,平定縣、盂縣同屬河東路。金昇平定州、盂州,屬河東路、河東北路。元屬冀寧路。明,盂州降為縣,與 平定州同屬山西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為直隸州,增領盂縣、壽陽縣,屬山西省。民國初為平定縣和盂縣,屬山西冀寧道,後直轄山西省。
『陸』 盂縣的歷史
盂縣歷史:
1、在夏商朝時期,傳說天下被分為了九個州,按照當時的地域劃分,孟州屬於冀州管轄。到了西周初年,改變了州治的制度,孟州屬於並州管轄。
在實行了分封制以後,孟州被劃入了晉國的屬地,春秋時期孟州仍然屬於晉國,到了戰國時期,周定王十四年的時候,智伯剿滅了仇猶。趙襄王五年,智伯又被趙國所滅,孟州從此屬於趙國境內。
2、秦置郡縣。秦始皇十九年滅趙國。置太原郡盂縣,治在盂丙邑。漢分天下為30郡,郡上設州,郡下隸縣,盂縣屬並州刺史部太原郡。漢以前,盂縣仇猶分治,這時始將盂和仇猶全交為盂縣。三國時期,盂縣屬並州新興郡,西晉,盂仍屬並州新興郡。
3、晉以後,盂縣為漢、趙、後趙、燕、魏、後燕等國所屬。北魏建議元年將盂縣東部並入石艾,屬樂平郡,盂縣西北部置撫城縣,屬定襄郡。隋開皇十六年置原仇縣,治在今盂縣城,屬遼州。大業三年原仇復名盂縣,屬太原郡。
4、唐武德三年,盂縣西部置烏河縣,治在今凌井鎮 。貞觀元年將烏河縣並為盂縣,屬河東道 、太原的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縣西部之烏河中、上游一帶為漢以前的盂縣,與陽曲大盂一帶為列國之盂邑,縣城以東以南一帶,為隋朝之原仇縣。
興道以北一帶為北魏之定襄郡屬地,至唐初始統為盂縣。五代時期,盂縣為梁、後唐、北漢所屬。宋神宗時,分天下為33路,太原避河東路,盂屬太原府。金興定年間升為州,受絳州元帥府節制並置刺史,盂縣屬太原武勇軍。
5、元代因襲金制,盂仍為州,屬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冀寧路。明洪武七年,降盂州為盂縣,屬山西省太原。清雍正二年,昇平定為直隸州,盂縣與壽陽、昔陽均屬平定,至清亡未改。民國成立以後,廢州制,山西設雁門、冀寧、河東三道,盂縣屬冀寧道。
後道撤消。盂縣直屬省。民國二十六年底,盂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晉察冀邊區四分區領導民國二十七年1月,日軍佔領盂縣城。民國三十一年,將盂縣劃分為盂平、盂陽、壽東三個縣,並將城東的二,三兩個區劃歸平定縣屬晉察冀邊區北嶽區一專區,二分區領導。
6、民國三十四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盂縣城解放,盂陽、盂平兩 縣的原盂縣地區復歸盂縣。民國三十五年將原劃給壽東縣的地區仍劃歸盂縣,屬冀晉區二專區領導。民國三十七年又將原劃給平定縣的兩個區亦歸回盂縣,至此,盂縣轄境復原。
7、民國三十七年8月至民國三十八年8月屬晉中一專區領導。民國三十八年8月1日至20日歸陽泉地區領導。後復歸晉中地區。1949年10月1日,盂縣屬山西省晉中地區。1952年5月,將縣東南之山底、牽牛鎮以東、東村、蘇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東西南舁。
上下章召等20個村莊劃歸陽泉市,同年年底,又把縣西部劃歸東西郭秋、大小方山、東西漢湖、東西黃龍頭等26個村莊劃歸為陽曲縣。盂縣轄境有所變化。1958年10月,盂縣實現人民公社化。同時,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盂縣建制,劃歸陽泉市。
11月,成立陽泉市盂縣聯社。1959年4月,上級決定恢復盂縣建制,與陽泉市分開,復歸晉中地區領導。1959年8月,將牛村公社所轄北舁、杜家莊、王家莊、代家莊、孔南庄、咀子上、東林尖、五架山等8村劃歸陽泉市。
8、1983年9月,盂縣歸為陽泉市領導,實行市轄縣。1984年政社分開,25個人民公社改為4個鎮、21個鄉。2001年,城關鎮更名為秀水鎮;撤銷肖家匯鄉、榆林坪鄉,並入上社鎮,撤銷南社鄉,並入西煙鎮,撤銷孫家莊鄉、土塔鄉,合並設立孫家莊鎮。
撤銷路家村鄉、清城鄉,合並設立路家村鎮;撤銷南婁鄉、下曹鄉,合並設立南婁鎮;撤銷萇池鄉、王村鄉,合並設立萇池鎮。撤銷東庄頭鄉,並入仙人鄉。撤銷東木口鄉,並入北下庄鄉,撤銷莊裡鄉,並入下社鄉。撤銷北峪口鄉,並入梁家寨鄉。
區劃調整後,全縣轄8個鎮、6個鄉:秀水鎮、孫家莊鎮、路家村鎮、南婁鎮、牛村鎮、萇池鎮、上社鎮、西煙鎮、仙人鄉、北下庄鄉、下社鄉、梁家寨鄉、西潘鄉、東粱鄉。縣政府駐秀水鎮。
『柒』 隋唐時期遼陽叫什麼名
隋及唐初期,遼陽被高句麗控制,一般稱作襄平或遼東城。遼陽一名,始見於唐朝晚期。版
隋大業八權年(公元612年),隋煬帝首次發起東征。是年三月,隋煬帝親征大軍,在遼水(今遼河)擊敗高麗守軍後,乘勝攻進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市)。
公元645年(唐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率軍征討高句麗,攻克遼東城,置遼州,第二年罷遼州,設安東都護府。公元676年(儀鳳元年),安東都護府移治遼東城。
《無向遼東浪死歌》,有名吧,呵呵。
『捌』 襄平的歷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攻下遼東。次年,統一全國,分天下為36郡,襄平縣依然歸為遼東郡。
東漢末年以後,中原大亂。遼東太守公孫度趁機割據自立,自封為遼東侯,稱平州牧,以襄平縣為平州和遼東郡治所。
公元238年(魏景初二年),司馬懿滅公孫氏,遼東郡納入魏國版圖,在襄平設東夷校尉。其後,平州合並於幽州。
晉武帝於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又置平州。設平州刺史兼東夷校尉,治襄平。
東晉時期,遼東地區已呈現漢人與鮮卑人雜處的局面。公元319年,鮮卑慕容氏取代晉朝而據有遼東,後成立燕國,史稱前燕。襄平屬之。
公元370年,前秦苻堅擊敗前燕據有遼東,襄平屬前秦。
淝水之戰(公元383年)後,前秦勢力逐漸衰微,從公元385年起至404年,襄平置於後燕的管轄之內。
東晉元興三年(公元404年),高句麗擊敗後燕,攻佔了遼東中心城市襄平,將遼東地區據為已有,並改襄平城為遼東城。
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舉兵征高句麗,遼東城,在被高句麗統治了240餘年之後重新歸屬中央政權。唐太宗改遼東城為遼城, 置遼州,第二年罷遼州。
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唐攻滅高句麗。置安東都護府,公元676年(儀鳳元年),安東都護府移治遼東城。
遼神冊三年(公元918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攻佔遼城州。翌年改為東平郡,置防禦使,並「鑄鐵鳳以鎮之」,因稱遼陽為鐵鳳城。
遼天顯三年(公元92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改東平郡為南京,遷東丹國首都於遼陽,建東丹王宮(今遼陽市老城東北隅)。
遼會同元年(公元938年),改南京為東京,設東京道,置遼陽府並遼陽縣,遼陽遂為五京之一。這是遼陽行政建置上稱「遼陽」的開始。
從襄平縣到遼陽縣,治所一直在今遼陽市白塔區。
『玖』 北宋在遼州之戰中取得了勝利,為什麼在義和中卻要送給遼歲是簡易回答。
北宋在遼州之戰中取得了勝利,為什麼在義和中卻要送給遼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