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你知道真正的歷史人物嗎

你知道真正的歷史人物嗎

發布時間:2021-03-13 01:05:03

『壹』 宋江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是。

有關宋江的記載有:「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鹵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著名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據此考證出,歷史上宋江雖曾招安投降,但並無征方臘一事,後又叛,被折可存在平定方臘余黨後所鎮壓。

(1)你知道真正的歷史人物嗎擴展閱讀

人物生平

宋江是北宋宣和年間民變首領,後來投降宋朝。此事成為後來章回小說《水滸傳》主角。宋江在小說中是梁山泊義軍之首,為天罡地煞排名第一位的天魁星。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又號及時雨。為人重義,名揚江湖,受各地草莽的仰慕。

宋徽宗趙佶,是歷史上有名的享樂天子和昏君。可以說,他天資甚高,吟詩詠賦,能書會畫,對玩樂尤為嗜好,聲、色、書、畫、奇花異石、飛禽走獸,乃至蹴鞠等等,無所不好。

凡能投其所好的人,不論是朝中大臣、宮廷宦官,還是市井潑賴,都能得到他的信任和重用,其中最受其重用的是蔡京、朱勔、童貫等六人,時稱「六賊」。

北宋統治者們花天酒地,而廣大農民卻飢寒交迫,面對著蔡京一夥搜括揮霍民膏的行徑,百姓怨聲載道,不禁發出「打破筒(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的呼聲,於是各地農民起義相繼爆發,其中,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梁山泊宋江農民起義,聲勢較大,影響甚廣。

『貳』 歷史上有哪些人物,根本不存在,但很多人卻堅信他們是存在的

真正熟悉中國的歷史人大都應該知道,有時候很多歷史是以一個傳奇的方式一直延續到今天。非常多真正的歷史事件,大多數都包含虛構或捏造情節。或者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也有虛構的描寫,因為這樣描寫可以讓讀者感到驚訝,讓故事更加飽滿,覺得人物形象很勇敢。

他出現在小說如《隋唐傳奇》、《瓦崗英雄》和《興唐傳》。但歷史上沒有這位金翅鵬鳥的轉世。只有原著人物李玄霸,唐高祖的第三個兒子,死於早病,在小說中被虛構為戰神。

『叄』 有哪些歷史人物在你深入了解後才發現不過如此

劉備。

『肆』 隋唐演義中真實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隋唐演義中很多人物都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至於羅城,則有點特別:
《唐史》記載:「相傳羅藝有子名成,事跡不詳」,具體事跡是<說唐><隋唐演義>等小說和評書中虛構的.,《隋唐演義》《興唐傳》《說唐全傳》,加上各個版本的散布在民間的傳說,再加上各類史書中的相關記載,資料繁多,而且各中出入相當大。羅成這個人物,無法說清是不是確實存在過。
隋唐時期有羅士信,羅士信是歷史上確有其人的,和小說中羅成有許多相似之處,所以被認為是羅成的歷史原型.
《隋史遺文》說羅城的父親是羅藝,隋朝幽州的封疆大吏,是北平王。
相同點:
他們都用槍,很勇猛.武藝高強.
史上羅士信在瓦崗軍里呆過,羅成也是.
瓦崗軍敗後,羅士信投靠的王世充,羅成也是.
因不恥王世充,羅士信投了唐,羅成也是.
羅士信於武德五年(622年),率幾百人同劉黑闥蘇定方軍對持八天後被殺,才二十多歲,演義中羅成也是在同一年,同一個地方,被同一個人所殺,死時也是二十多歲.
程咬金
正史記載:
程知節(593-665),濟州東阿(今山東東阿西南)人,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生於隋文帝開皇十三年
秦瓊是羅成表哥,可你說他大羅成多少歲我也說不上,因為史書上沒有他的出生年份,只知道他貞觀十二年(638年),任徐州都督的秦瓊去世,陪葬昭陵。——見《舊唐書》。
《興唐傳》里寫在46個兄弟結義後,依照年齡大小排序,羅成排在最末。
(需要區別的是,評書\小說里提到的羅士信----就是那個憨傻的大力士----可看作是另外一個人,與羅成無甚關聯...)
羅成之死在一些歷史劇里邊廣為流傳,最有名的就是《羅城叫關》;
《說唐》中也有相同記載:
隋末唐初,李世民被囚南牢,羅成去探視,遇齊王李元吉。李元吉為了翦除李世民心腹,故意保薦羅成隨同出征。羅成連連打敗了數名敵將,李元吉反責怪他沒有生擒敵首蘇烈,棍責四十,又逼羅成出戰。羅成苦戰歸來,城門緊閉。羅成義子羅春於城頭上暗告李元吉有心陷害,羅成咬破手指寫了血書交羅春,誓死殲敵。結果中了蘇烈之計,馬陷淤泥河中,被亂箭射死。

『伍』 八仙過海中的八仙有一位是歷史真實人物,你知道他是誰嗎

我們都知道「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是講述八個凡人一步一步得道成仙的故事,也在民間流傳了幾百年了。但是我們大多數不知道的是八仙究竟是古人杜撰的還是歷史上真有其人?經過專家多年的研究發現,歷史上的八仙都是有真實原型的,是根據他們每個人事跡刻畫出來的。




韓湘子:普遍的說法,韓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侄子。《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太平廣記》《仙傳拾遺》等書都有他的記載。歷史上韓愈的確有一個叫韓湘的侄孫曾官大理丞。

藍采和:根據史料考證,藍采和,還有一名姓許名傑,唐代的隱逸,古傳為岳灣(葯灣)人,據說岳灣至今有許姓人家,唐代中期舉家遷往塘河石龍門。他的事跡在《續仙傳》、《南唐書》、《確潛類書》等書中均有記載。

『陸』 評價你所熟知的歷史人物

秦始皇散論在歷史上,也許沒有其他人像秦始皇更具爭論性:千古一帝的稱號,看似堂皇實是貶義,萬世暴君的罵名,卻是信史鑿鑿,鐵案如山!於是歷朝歷代,匹夫匹婦,指指點點,口誅筆伐。然而有幾個是站在歷史的高度上俯瞰古今,洞若觀火?時光翻過二千年多年,人類從愚昧走進文明,歷史的輪廓大致定型和廊清,成王敗寇的觀點,依是貫徹始終,對歷史的透視力一樣是深度散光。
想想秦始皇為什麼被罵,無非是殘暴成性,橫征暴斂,什麼焚書坑儒,什麼好大喜功等等,但是,一個懂得歷史的人,誰不知道在我國百多名帝皇之中,有幾多是仁義的?可以說,仁義往往是例外,殘暴才是普遍現象。且不說夏?商紂,魯迅就說過明朝的皇帝們是「無賴兒郎」,而像「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太平盛世在漫長的上下二千年可謂屈指可數。至於築陵墓建宮殿,哪一朝哪一王沒有?哪一朝一代不是靠剝削人民,有數不清,名目凡多的苛絹雜稅?苛政猛於虎,大唐的柳宗原何嘗不深深感嘆過?天下烏鴉一般黑,算來計去差別不過是百步和五十步而已,既然這些罪名放在大部分皇王身上都適合,這些事在每個王朝都會發生,為什麼獨獨是秦始皇受萬世罵名,被千夫所指?
曾有學者指出,凡是短命的朝代,其皇王一般沒有好的,因為寫史的是他們的敵人,成王敗寇自古皆然,取而代之者需要證明自己是天命所歸,是順天應人,自然要美化自身,醜化對手。在我國歷史上,除了一個項羽,再沒有失敗的英雄-----有學者指過,這是因為司馬遷受了宮刑,對劉漢心有怨氣,所以敵人的敵人就成了朋友,因為這個原故,才將項羽寫得氣蓋天地,雖敗猶榮。再看在歷史上出名的淫君隋帝,」淫母亂倫「之事,幾乎到了讓見者洗眼,聽者洗耳的地步,其實唐高宗和武眉,唐玄宗和楊玉環,一個納父之妾,一個奪子之妻,不是一樣亂倫?但為什麼後者遠遠沒前者突出?到了白居易筆下的〈長恨歌〉更成了一個感人的悲情愛情故事,說不完的纏綿惻悱,讓大家都似乎忘記這個故事的背後,是奪子之妻的醜陋。隋唐的亂倫或真有程度上的差距,但更主要還是隋朝才短短幾十年,寫隋史是唐人,而大唐近三百年,官家早有定說於是慢慢成了公識。
盡信書不如沒有書,哪怕是史書。我相信,秦始皇的殘暴是事實,但也有劉漢的誇大成份。阿房宮,真是有「三百里」?就算古時的里只有現在的十分之一,也是三十里呀,放在今日三十里是一座中城市了,可是,阿房宮只是一座宮殿,並不是一座城,真不敢想像三十里的一座宮殿是怎個樣子,而且還在古代。真是燒了三個月?不知這場火是怎個燒法,三個月內能不下雨?斷斷續續燒三個月,可能實際不過需要十天半月罷了。當然文學上的誇張是許可的,太當真三百里,三個月的說法,是不智的。最為後人所指是,也是最失後人心的是「焚書坑儒「的事,漢武後獨尊儒術,儒家在我國占據了差不多二千年的正統地位,代代皆為儒生,秦始皇此舉可為後世天下儒人過不去,自然是成了眾矢之的。但事實上,「焚書坑儒」的動機,是因為秦始皇,被徐福求長生不老葯的把戲愚弄,一氣之下才找幾個代罪,多數不是「儒」,是其他黃老雜家居多。埋了四百多人,燒了多小本書卻不得而知,總之對文化的推殘和破壞,遠不如獨尊儒術的徹底,既沒因此而中斷了文化的發展,也沒因此而改變了發展的方向。對社會的影響,較後代的「黨禁之亂「,」文字獄「,甚至文化大革命,不論牽連之廣,苦難之深,更是遠遠不如。「焚書坑儒」,被罵的不是埋了多少人,燒了多少書,是秦始皇得罪了所有的儒生,做成不好的影響。
退一萬步說,就算秦始皇確實是殘暴成性,但請你擱心自問,如果是你,你肯定自己會好得多?「糖衣炮彈」,「權力的腐蝕」,若沒有堅定的信念,過人毅力,有幾多人可以抵禦?能面不改容指責秦始皇殘暴者,大致有兩種人,一種在詞正詞嚴的指責中,藉此剔除自己的人,證明自己的正義感和道德感,比如歷朝歷代的帝皇和官方,樹立一個萬世暴君,好顯得他們自己不算太壞。另一種是在權力車輪重壓下的受害者,他們的高度純潔往往只是不過是因為他們在權力的對立面,沒有可能嘗過權力的滋味,而他們作為被壓迫者,對壓迫者有著本能和刻骨銘心的仇恨,於是容易人雲亦雲,亦步亦趨。
種種原因,秦始皇成了暴君,留下萬世罵名。秦始皇不是不能罵,卻是不必罵到萬劫不復的程度,再想深一層,真正能罵秦始皇者,應是秦朝人,而我們這些後人再罵,似乎是有失公允,因為秦朝人是受害者,我們卻是受益人。我沒說錯,你也聽錯!評論一個人,不能光看一面,要綜合分析,馬克思說這是辯證法。李世民殺兄奪位,雖說情非得已,終不是怎麼光彩的事,但依然不失為一代明君,為者何來? 不掩 也!反過來說,這樣一代明君,也做出有悖於常理,不合儒道的事,可見是人無完人,重要者,是知人論事,要綜觀全部,不能一葉障目,見樹不見森林。
秦始皇固然有殘暴一面,有令人發指的事跡,然而這種殘暴非他獨有,更不是空前絕後,不管你對秦始皇是怎樣深惡痛絕,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位暴君確實是雄才偉略,氣派不凡,幹了許多轟轟烈烈的事,如滅六國,一統天下,縱觀歷史,這位皇帝,留給後人的,留給歷史的,論意義,斷價值,是功績遠遠大於過失,他在歷史上的地位是無人可以替代的。在今天,長城幾乎成了中國的代名,成了強盛的象徵,多少國人為之自豪。還有兵馬俑,被稱為「第八奇跡」, 舉世震驚。長城和兵馬俑,讓國人洋洋得意,揚眉吐氣,發出多少大國強國古國的黃梁舊夢,膨脹著自得自喜自尊自滿的阿Q新精神;假若,長城和兵馬俑,是「罪證」的身份存在,哪么我們的驚嘆和贊賞是自欺欺人------試問,德國會不會以集中營的「成就」向世人展示和誇耀其國的偉力和武功?如果,這些遺跡作為人民文化歷史的瑰寶被肯定,那麼我們這邊贊嘆著,欣賞著,那邊卻對著他的締造者罵娘,到底是我們虛偽,還是怎麼?這個邏輯有點奇。至小是該罵要罵,但該肯定的要肯定。或者你會說,建築長城做兵馬俑的不是秦始皇,其功不在秦王,要是這樣,那麼,世上有幾個公認的英雄是真的英雄?毛朱若沒有身後的紅軍,兩個光棍司令可以鬧革命?劉鄧面前沒有十萬大軍,兩條漢子,可以過大江?孫中山如果光是一張嘴,靠這「大炮」可以轟掉滿清皇朝?當然不行,但我們為什麼說毛朱劉鄧等是開國元勛,其功至偉?我們為什麼還承認孫中山先生的國父身份?
這是涉及個人作用,和群眾作用的問題,可以說兩者一樣重要,沒有眾群作用,只有個人作用,無疑是紙上談兵,只有群眾作用,沒有傑出的個人作思想上的指導,往往也流於胡鬧,走不了多遠。在兩者皆有的情況下,往往個人作用大於群眾作用,所以,毛朱殺敵不及一個普通戰士,卻可以指導軍隊,粉碎敵人的五次圍,帶領人們一步步走向勝利。歷史沒有假設,我們不知沒有毛朱,會不會有李張出現,但總須是要有這么幾個人來領導。既然歷史選擇了他們,這是不變的事實,他們的作用我們也只能肯定。所以,雖然秦始皇不是一磚一瓦,一泥一石去修築長城,塑陶俑,但你能否認秦始皇起的作用?沒有秦始皇,這一切只是可能,有了秦始皇,這一切才變成事現。我們既能為兵馬俑長城歡呼自豪,又可以視之為秦始皇的殘暴的罪證,那我們對秦始皇的認識上,也要來個一分為二,視為罪證,我們可以為秦人叫冤,批評秦始皇的殘暴,當視為文化遣產,我們是不是應以一個現代人,站在擁有,分享,利用這些偉大奇跡上,對其締造者給予公平的評價?我們看秦始皇,是應有一個理志的分析,功是功,過是過,不能相抵,也不能抹殺。
如果,光是給後人留一二樣像樣的遺跡,這樣秦始皇的作用也太小了。縱觀秦始皇對中國的影響和貢獻,這幾樣遺跡不過是皮毛,是最輕微的,甚至是帶著反面意義的-----作為殘暴的見證,秦始皇真正的功勛,是中國的締造者。假若我們為我們的歷史悠久,地大物博自豪,那麼,你有沒有想過,奠定中國基本格局,讓這塊龐大的大地上,雖有過短暫的分裂,但始終是完整,不像歐洲那樣,分裂成一個個小國?這個功勞,豪無疑問是秦始皇。就算沒有長城兵馬俑,作為一個現代人,仍然在批評秦始皇之餘,也應心懷一點敬意。
在秦之前,有夏商周,為什麼我們會說,是秦始皇統一中國,而不說夏商周?難道僅僅是秦的版圖比夏商周多得大,而夏商周因為小而讓人忽略?當然不是,因為夏商周雖然是一統的國家,卻不是嚴格意思上的統一國家,因為它們都是建立在分封建國的制度上,大國之內有小國,小國之內有更小的國,中央不能直接管理那些分封之國,封國自為一體,自主性非常大。可見,夏商周的統一,只是表面的統一,是版圖上的一統,真實的統一,還需要政治上的統一,更需要文化上的統一。秦之前,政治上的不統一是顯而易見,中央是不能直接管理地方(封國),文化上更是不統一,遠的不如,戰國七雄,各有文字,各有量度,音不同,文不同,量不通,秦人趙人魯人燕人清清楚楚,秦始皇滅了六國,統一中國,其意義不光是在政治上消滅了對手,還在於改封建制為郡縣制的政治改革上,更是在文化上的統一文字,量度等。今天,雖然我們有五十多個民族,雖然每個民族的方言不同,但是漢字卻幾乎是所有民族的共同文字。這一點,很重量,小到一個民族,大到一個國家,其維護的基礎,除了地域性,血源性,最深層是文化的一體。同共的文化,是最大的凝聚力,是最大的向心力。正因為文化上的一體,許多本來分裂的國家,最後實現統一,如東西德,而因為文化上的差異,有些最終是獨立,如以前的蘇聯。歐州分成這么多的小國,始終不能統一,很重要一條是文字不同,法文,英文,西班牙文,幾乎是有幾個國家就有幾種文字,雖然面對面,但文字不同,語言不通,能真正融合嗎?可以說文化不統一,很難真正的統一。記得都德在小說《最後一課》中,說普魯士人要佔有地區改學德文,激發了很大的民族自尊心,也帶來很大的屈辱感,真是反證文化上的不同,文字不同,其區別可止十萬八千里。
漢朝在政治上,幾乎是照搬秦制,只是去其殘暴,與民安養生息罷了,假若當初沒有秦王統一文字,改封國為郡縣,仍然是分封,仍然是書不同文,量不同度,那麼,很可能以後的中國還是以前的夏商周一樣,最終會像歐州一樣分裂分幾個,或十幾個國家,而沒有現在這個地大物博,讓我們引以為傲的中國。中國的基本格局,是秦始皇奠定,真正意見上的中國是秦始皇揭開序幕,中國真正的統一,是從秦始皇開始,真因為有了秦始皇的真正統一,大一統的觀念才一代代一直深入民心,不管其中有多過小分裂,曾如何的南北對峙,但依然是以大統一為主導,假若秦朝能長久一些,很可肯我們的民族不叫漢族而叫秦族,不叫漢人,而叫秦人了;假若沒有秦始皇,我們能想像會像樣?歷史沒有假設,我們只知道,因為秦始皇在文化上的統一,從此一個龐大的民族,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有了牢不可破的基石。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因為管仲不能死節,反而投敵,不是很符合儒家的准標,但孔子卻對管仲的功勛是肯定的,假若孔子活動秦朝代,會不會也說:「微贏政,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孔子其實不是一個古板的人,是一個很有胸襟的人,他評價管仲就是站在歷史的高度上去評價,盡管秦始皇殘暴,但其貢獻也是巨大大的,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對於哪么一筆抹殺秦始皇的貢獻,功績的人,無限地擴大他的過失,難道這是正途?我深感悲哀,秦皇於中國,是有大功,就算不值得稱贊,也不必這般辱罵。秦始皇可說是被嚴重拗曲的第一人,說他殘暴,秦始皇不是空前,也不會絕後,但其功勛,卻沒幾個可以望其背。自來成大事者,必是鐵腕人物,為什麼只見人說他殘暴,不見有人肯定他的貢獻?軾問有何罪?獨名太高!歷史是正公的,然而,史書卻是人寫的。

『柒』 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與我們現在了解的歷史人物,為什麼會有這么大的差距,這么大的變化

因為民眾的學識有限,而且古代不重教育,也不愛學習,士農工商,士為第一,學的都是四版書五經,忠君之道,權必須樹立反面的典型和正面的榜樣,如果不研究,根本不了解歷史,並且古代帝王為了鞏固統治,禁錮思想,凡是有利於自己統治的著作才可以發表,三國,論語等等,所有違背自己統治的視為禁書,如紅樓夢等等,沒有出現過像歐洲一樣的文藝復興,像三國演義,七俠五義這些書所以被廣大農民所接受,淵源留長,一直到今天,如果不深入研究學習,還會騙一大幫人

『捌』 你還知道關於哪些講歷史人物故事嗎

有《投筆從戎》、《聞雞起舞》、《蘇武牧羊》、《鑿壁偷光》、《陶母責子》等。

1、《投筆從戎》

班超是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永平五年時期,班固被召見到校書郎任職,班超和母親也來到洛陽。

家境窮困,班超在官府做抄寫工作來供養母親,曾經擲筆長嘆說:「大丈夫應當在邊疆為國立功,像傅介子張騫一樣,哪能老在筆硯之間討生活呢!」

2、《聞雞起舞》

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

3、《蘇武牧羊》

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

後將他遷到北海(一說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一說在今甘肅白亭海)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

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他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4、《鑿壁偷光》

漢代有一個叫匡衡的人勤奮好學,但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匡衡白天要幹活,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匡衡沒辦法就利用鄰居家的小洞燭光刻苦學習,最後飽讀詩書成了有名的學者。

5、《陶母責子》

晉朝人陶侃是東晉的大將軍,年紀輕時擔任負責河道和漁業的官吏。他曾經把一陶罐腌魚贈送給母親。

母親說:「這是哪裡來的?」使者說:「是官府所擁有的。」母親將腌魚封好並且回信,責備陶侃說:「你身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贈送給我,這樣做不僅沒有好處,還增添了我的憂愁啊!」

『玖』 諸葛亮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嗎

諸葛亮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宦家庭。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親諸葛珪娶章氏為妻,生有三男兩女。長子諸葛瑾,次子諸葛亮,幼子諸葛鈞。在大哥之後,諸葛亮還有兩個姐姐。

諸葛亮的童年甚至於他的一生都是極其坎坷的。他很小時,父母親就先後離開了人世。之後,他們兄妹幾個被叔叔諸葛玄的好友劉表撫養成人。

(9)你知道真正的歷史人物嗎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而益州舊為劉璋所統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劉備統治集團的強力介入破壞了相當一部分人稱霸西南的企圖,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作為客籍政權面對著來自益州舊勢力的阻撓。

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認為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漢是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紊亂了「綱紀」。他說「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六紀是指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敘,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所以只有任法才能改變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面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變蜀土人士,專權自態,君臣之道,漸以陵替的態勢。

與儒家「崇禮」治世的觀點不同諸葛亮認為國家的治亂興衰的根源在乎「法」,因此,諸葛亮一再告誡、反復強調法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進一步從反面強調了不以法治國的嚴重後果「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萊紛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攘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年青的後主,常欲采擇以充後宮。當時負責宮中事務的董允以為古者天子後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

後主皇妃之數是一個復雜問題,涉及到皇宮規模建制等諸多問題,非董允所能決定。當時,「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閱讀全文

與你知道真正的歷史人物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