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城固歷史人物高建瓴

城固歷史人物高建瓴

發布時間:2021-03-13 00:38:35

❶ 高建瓴的介紹

高建瓴(約1793~約1865)字漢屋,號蘭溪。陝西城固人。清道光元年(1 821)中舉人,後三科會試落第,大挑以知縣用,分廣東,主澄海、高明等縣,後升連平知州。

❷ 城固縣的歷史

夏商(前世紀~前12世紀)地為梁州之域。
周(前11世紀~前771)合梁州於雍州,地在雍州域內。
東周(前770~前221,即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時(前770~前476),地為蜀地。戰國時(前475~前221),周貞定王十八年(前451,秦厲共公二十六年),秦「左庶長城南鄭」,地屬秦地。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秦躁公二年),南鄭反秦歸蜀,地屬蜀。慎靚王五年(前316,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秦派司馬錯領兵滅蜀,地復歸秦。周赧王三年(前312,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秦敗楚於丹陽,取楚漢中地600里,置漢中郡,縣屬漢中郡。
秦縣屬漢中郡。
漢高祖元年(前206),縣地屬漢。五年(前202)高祖即帝位,縣屬漢中郡。新莽時(公元9~23年),改漢中郡為新城郡,縣屬新城郡。淮陽王更始二年(公元24年),劉玄都長安,封宗室大將劉嘉為漢中王,縣屬之。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公孫述龍興二年),公孫述取漢中,郡縣歸「成家」。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龍興十二年)漢滅「成家」,恢復漢中郡,縣屬漢中郡。獻帝初平中,張魯依靠劉焉勢力據漢中,建安六年(201),改漢中郡為漢寧郡,縣屬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伐張魯,張魯降,恢復漢中郡,縣屬漢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取漢中,稱漢中王,縣屬之。
三國建安二十五年(220)10月,漢禪位於魏。翌年(221)劉備稱帝,改元章武,史稱蜀漢,地屬蜀漢益州漢中郡。蜀漢炎興元年(魏元帝景元四年,263)魏滅蜀,分益州東北為梁州,地屬魏梁州漢中郡。
晉初,縣屬梁州漢中郡。太康十年(289)封司馬迪為漢王,改梁州為漢國(諸侯國),縣屬漢國。愍帝建興元年(313),仇池氐王楊茂搜遣子揚難敵占據漢中,建興二年(成—漢玉衡四年,314),梁州人張咸起兵逐楊難敵,以州降李雄(國號成—漢),縣地歸成—漢。
東晉初,縣仍屬成—漢。穆帝永和二年(成—漢嘉寧元年,346)晉派桓溫伐蜀,次年(347)滅成—漢,縣地屬東晉梁州漢中郡。孝武帝寧康元年(前秦苻堅建元九年,373),前秦攻佔梁州,縣地屬前秦。孝武帝太元九年(前秦建元二十年,384),桓沖收復梁州,縣地復歸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後秦姚興弘始七年,405),氐王楊盛占據漢中,後秦遣俱斂攻漢中,楊盛降,縣地遂屬後秦。義熙九年(後秦姚興弘始十五年,413),劉裕遣將平蜀,收復漢中,縣地復歸東晉。
南北朝,宋、齊沿用晉制,置梁州漢中郡,縣屬漢中郡。齊和帝中興二年(502),蕭衍自立為帝,建立梁朝,縣地屬梁。梁武帝天監三年(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梁州刺史夏侯道遷降北魏,縣地屬北魏梁州漢中郡。西魏文帝大統元年(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北魏開始分裂為東、西魏、縣地屬西魏。當年梁北梁州刺史蘭欽攻漢中,西魏梁州刺史元羅降,縣地復屬梁。梁元帝承聖元年(西魏廢帝元年,552),西魏宇文護遣大將軍達奚武攻佔梁州,縣地屬西魏梁州漢中郡。北周改漢中郡為漢川郡,縣屬梁州漢川郡。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撤郡留州,縣屬梁州。煬帝大業二年(606),廢州改郡,縣屬漢川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廢郡復州、縣屬梁州。太宗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為十道,縣屬山南道梁州。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因涼梁聲相近,改梁州為褒州,縣屬褒州。二十年(732)復名梁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分山南道為東、西兩道,縣屬山南西道梁州。天寶元年(742)廢州,改梁州為漢中郡,縣屬山南西道漢中郡。肅宗乾元元年(758),改漢中郡為梁州,縣屬山南西道梁州。德宗興元元年(784),改梁州為興元府,縣屬山南西道興元府。昭宗天復二年(902),西川節度使王建奪興元,縣地歸前蜀。
後唐庄宗同光三年(前蜀王衍咸康元年,925),後唐伐前蜀取興元,縣地歸後唐。後唐閔帝應順元年(孟知祥後蜀明德元年,934),後蜀奪興元,縣地歸後蜀。
太祖乾德二年(後蜀孟昶廣政二十七年,964),宋伐後蜀,翌年(965)滅後蜀,縣地歸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為路,分全國為15路,縣地屬陝西路興元府。神宗元豐八年(1085),劃全國為23路,縣屬利州路興元府。
南宋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分利州為東西兩路,縣屬利州東路興元府。理宗端平三年(元太宗八年,1236),蒙古汗國攻佔興元,縣屬蒙古汗國。元世祖中統三年(1262),蒙古汗國設陝西四川行中書省,縣屬之。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陝西四川行中書省分設,縣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惠宗至正二十四年(夏天統三年,1364),夏帝明玉珍遣將軍萬勝取興元,縣地歸夏。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明將徐達取漢中,改興元路為漢中府,縣屬陝西行中書省漢中府。九年(1376)改陝西行中書省為陝西承宣布政使司,縣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漢中府。
清世祖順治三年(1646),清軍入漢中,縣地歸清。縣初屬陝西布政使司漢中府。後撤布政使司,設巡撫,縣屬陝西漢中府。
民國2年(1913)廢府設道,縣屬陝西省漢中道。17年(1928)撤銷漢中道,縣直屬陝西省。24年(1935),陝西省下設行政督察區,縣屬陝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月7日城固縣解放,縣屬陝甘寧邊區漢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署及漢中地委機關設城固縣(委機關西部)。1950年4月,撤銷漢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縣直屬陝南行政公署。1951年初行署撤銷,設陝西省人民政府南鄭區專員公署。1954年1月,改為陝西省人民政府漢中區專員公署,1955年6月改為陝西省漢中專員公署。1968年9月,改為陝西省漢中專區革命委員會,1969年10月更名為陝西省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9月改為陝西省漢中地區行政公署,俱轄城固縣。 1996年7月至今屬於漢中市。

❸ 跪求城固的歷史風俗,歷史名人,地方特色,神話傳說,名對風景。

我就是個地地道道的城固人。
我們城固坐落於「中國最具歷史文化魅力城市」,有「西北小江南」之稱的陝西漢中市。
城固縣位於陝西省漢中盆地中部,是西漢著名的外交活動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全縣幅員2265平方公里,自然資源十分豐富。轄18個鎮、6個鄉:博望鎮、龍頭鎮、沙河營鎮、文川鎮、柳林鎮、老莊鎮、崔家山鎮、桔園鎮、原公鎮、上元觀鎮、天明鎮、二里鎮、五堵鎮、孫坪鎮、雙溪鎮、水磨鎮、小河鎮、寶山鎮、五郎廟鄉、三合鄉、董家營鄉、大盤鄉、鹽井鄉、盤龍鄉。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被譽為西北地區「小江南」。農業發展潛力巨大,工業門類比較齊全。近年來,全縣經濟持續增長,城建、交通、金融、電信、科教、旅遊等各項事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優惠的招商政策、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投資環境,為國內外客商展示了無限廣闊的投資前景。

人文歷史:

張騫

西漢著名外交活動家,邁向中國西部探險第一人,通往西亞絲綢之路的開通者--博望侯張騫。城固是張騫的故里
據近代出土文物考證,遠在舊石器時期,本縣就有人類活動。新石器時期,先民村落群居,生息繁衍。周王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敗楚於丹陽,取楚漢中地,與秦漢中地置漢中郡,同時置城固縣。

秦、漢轄域廣袤。三國蜀漢初,析南部地置南鄉縣。南朝宋改成城固。北朝魏正始、延昌年間,先後析東部地置龍亭縣、興勢縣。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城固為唐固。三年(620年),析縣西北地區與南鄭縣部分地置白雲縣。九年(626年)廢白雲縣,地並入本縣。貞觀二年(628年)復名城固。

地理位置

城固位於漢中盆地中心地帶。全縣總面積2265平方公里,總人口50多萬,縣域地形呈南北長、東西窄。依據地形特點,自然形成三部分:北部為秦嶺山區,中部為漢江平川區,南部為巴山淺山區。其中,中部平川區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80%左右,是全縣經濟較為發達區域。

氣候

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被譽為西北地區「小江南」。

------- 自然資源

生物

全縣有林地面積214.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4%,初步形成了柑桔、獼猴桃、茶葉、食用菌、桑蠶、煙葉、及名貴中葯材等經濟作物生產基地。

......................................................................................

旅遊

旅遊資源具有獨特優勢。我縣是全省歷史文化名城,古跡遍布,文物眾多,可開發利用的旅遊景點有60多處,尤以張騫紀念館、地母發祥地五郎關、道教聖地洞陽官、天主教總舵古路壩、省級旅遊風景名勝區南沙河、漢太慰李固墓等十大景點聞名於世。

總之,如果你來城固,絕對不會讓你失望的了。另外,來城固,有幾樣東西你是不可以不吃的:城固套餐----麵皮、菜豆腐。(吃了永遠不會忘,據說,溫總理也嘗過呦)城固的柑橘(遠銷俄羅斯、歐洲)當然,要到秋天才能吃到。
城固麵皮相傳始於秦漢,它是以大米為原料,經過浸泡,磨成米漿,加水稀調相宜,上特製的籠蒸熟,待冷卻後切成細條,具有白、薄、光、嫩、細、柔、韌、香等特點,再輔以豆芽、菠菜、胡籮卜絲,調配入芝麻醬、辣椒醬、大蒜汁、生薑汁、芥末、五香粉、精鹽等佐料,拌後紅綠相映,黃白互襯,色澤鮮亮,食之爽口,氣味芳香,風味獨特。麵皮吃法很多,除涼食外,還可晾乾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還有炒、燴等吃法。它早以是人們喜愛的,風味獨特的地方名小吃。

菜豆腐製作歷史悠久。是漢中的名小吃。原在漢中是招待賓客的佳餚。現在以是大眾化的食品。其製作的主要原料是黃豆,經過浸泡,打磨成漿,用細籮或紗布濾去豆渣,煮沸,然後加入漿水菜酸湯點清待形成豆腐時,再濾出豆腐壓成塊。該豆腐質地細嫩,色澤清白如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吃法上有酸甜之分,用所剩的酸漿水加入大米煮熟,快熟時加入所制豆腐,粥熟食之酸香可口,特別食酸味豆腐時,配以油煎辣椒,蒜泥等拌成的佐菜,食之後清香意爽,餘味無窮。

❹ 精忠報國的歷史人物是誰 卧薪嘗膽的歷史人物是誰 投筆從戎的歷史人物是誰 胯下受辱的歷史人物是

精忠報國:岳飛
卧薪嘗膽:越王勾踐
投筆從戎:班超、張騫
胯下之辱:韓信
東山再起:謝安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 ,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一。
《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踐,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即位,曾敗於吳國,被迫求和。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 卧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 :「班超家貧,嘗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之志哉!」後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故里在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公里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
韓信: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同時也是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謝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著名政治家,太常謝裒之子、鎮西將軍謝尚的從弟。
《晉書·謝安傳》:「謝安少年既有名聲,屢次徵辟皆不就,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❺ 有關漢中的歷史人物3個,另附關於他們的事情

第一個蔡倫:
蔡倫,中國「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改進者,「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之一[1]。蔡倫的發明創新不止造紙,他「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有
蔡倫畫像
蔡太僕之弩,及龍亭九年之劍,至今擅名天下。」
第二個張騫:
張騫,中國西漢時期外交家。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漢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為郎。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隨衛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
第三個
褒姒,西周幽王的寵妃,生卒年不詳。褒人所獻,姓姒,故稱為褒姒。古褒國人。褒國立國之地就在今漢中平川中.有謂她是龍沫流於王庭而變玄黿(一種黑色的蜥蜴)使女童懷孕所生女,棄於路被一對夫婦收養於褒。她甚得周幽王寵愛,生下兒子「伯服」。周幽王:中國西周末代君主。姬姓,名宮湦(湦一作涅、湼)。

❻ 漢中走出去的牛人有哪些簡介

以下列出的歷史名人包括漢中本地人以及在漢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當代人物僅列出1949年以後出生的漢中籍名人。歷史名人褒姒:西周幽王的寵妃,漢中有史記載的最早的名人,生卒年不詳。有「傾城傾國」「一笑失天下」的典故事實上,但事實上,周幽王和褒姒也只起到了加速亡國的作用。
劉邦(前256—前195):漢高祖,字季(一說原名季),沛縣豐邑中陽里(今江蘇沛縣)人,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前207年12月,劉邦所率義軍率先攻入秦都咸陽,前206年被義軍盟主項羽封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巴蜀(因此建國時,國號定為「漢」);前202年2月28日,在定陶城邊的汜水北岸稱帝,7月建都長安。登基後,劉邦採取的休養生息的寬松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張騫:著名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出生在漢中城固縣,他兩次奉命出使西域,聯系了當時西域五十二國,加強了西北各少數民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聯系,打通了我國與中亞、西亞的陸路交通,促進了中外貿易往來。他說服了漢武帝發使者通西南之塞,開發邊遠地帶。元朔六年(123年)、受封為博望侯,後拜大行令,列於九卿。
李固:(公元96年-147年),南鄭(今城固)人,東漢時以忠正耿直著稱於世,有「北斗喉舌」之稱。歷任荊州刺史、泰山太守,政績天下第一。東漢時北海郎對李固推崇備至,曾上書皇帝說:「好是正直,卓冠古今,當世莫及」。其名言「陽春之曲,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至今為人吟詠和稱道。他主張「權去外戚、政歸國家」,被梁冀誣陷死中。
蔡倫:東漢和帝時,中常侍尚方令,他發明了造紙術,製成了「蔡侯紙」。朝廷推廣,惠澤學林。鄧太後以為蔡倫供職朝廷,年久有功,封為「龍亭侯。」食邑三百戶,封地在漢中城以東的洋縣龍亭鎮。今有墓、祠供人憑吊。
劉備(161—223):漢昭烈帝,字玄德,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三國時期的政治家。奪取漢中擊退曹操後,劉備於公元219年七月自立為漢中王。公元221年,時曹丕已於去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讓皇帝位,時蜀中又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劉備於是於成都武擔之南即皇帝位,年號章武。公元223年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謚號昭烈帝,後人尊稱稱劉備為先主。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在漢中生活征戰多年。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於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卧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楊王孫:西漢時漢中城固縣人楊王孫,久居長安,家累千金,卻竭力提倡簡葬。臨終,囑其子:「吾死,裸葬,以復吾真。」並對勸告的親友說:「厚葬無益死者也。」死後裸葬於終南山。為我國古代提倡簡葬的著名人物。
鄭子真:真名鄭朴,祖居褒谷。甘恬秉默,教人則勉以敬天、事人之道。雖名振京師,然隱居不仕。常垂釣於褒谷口,世號「谷口先生」。清人有詩贊曰:「漢代名流重子真,潔身卻聘隱垂倫,風高不讓嚴陵瀨,褒谷魚台似富春」。
文同:文同善詩文書畫,尤擅畫竹。宋神宗熙寧六年春至十年冬(1073一1077年)知興元府及洋州時,屢游褒谷石門,觀「玉盆」刻石,曾以漢中山川景物為題作詩30首寄蘇軾,蘇亦以詩唱和。時洋州篔簹谷翠竹修篁,文同在谷中築「披錦亭」,公餘即赴谷中精研畫竹技法,總結出畫竹「必得先成竹胸中」的畫理。成語「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即源於此。
陸游: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應著名愛國將領四川宣撫使王炎的邀請,來到漢中,襄贊軍務。在漢中期間,他瞻仰漢中古跡,赴散關前沿陣地,所見所聞,所歷所感,更堅定了他憂國憂民的愛國信念。詩人認為,是漢中的金戈鐵馬戰斗生活,使他「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奠定了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吳玠、吳璘:抗金名將,先後於1130年10月、1132年冬、1133年11月與金軍在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大戰三次,擊敗金軍。吳氏三代扼守漢中80多年,保衛了南宋半壁河山。
方孝儒:被稱為「讀書種子」、「明之學祖」的方孝儒,在明朝開國名臣宋濂精心雕琢和陶冶下,「進修之功,日有異而月不同」。在他任明建文帝「託孤」大臣之前,曾任漢中府學教授達七年之久。其間,他粗衣糲食,兢兢業業地教授諸生,「由是山南皆知向學」。對漢中的教育事業卓有貢獻。因朝廷政治風雲突變,方孝儒慘遭殺害,誅及十族。後人在漢中修建「方正學祠」,以作紀念。
王世鏜:近代書法大家,原籍天津。中年客居漢中市蓮花池畔。1924年,集韻語而成《稿訣集字》。漢中道尹阮貞豫邀漢上名流為之注釋,刻石嵌於寶峰寺,遂有拓本流傳。1932年,於右任見拓本,曾詫為古人書,愛不釋手。後致電邀王赴南京,於先生盡出其所藏,世鏜融會筆端,書作名動金陵,慕名者絡繹不絕,於右任先生譽其為「古之張芝,今之索靖,三百年來,世無與並」。
張魯:東漢末年農民大起義之時,在漢中張魯的五斗米道活動,設義舍、建政權長達24年,使漢中成為亂世之中安定和富庶的地方。
何挺穎(1905~1929):字策庸,號科生,陝西南鄭人。1915年入縣立高等小學,1920年,考入漢中聯立中學讀書,參加過反帝愛國學生運動。1924年,來上海浦東中學學習,1925年初,考入上海大同大學,參加了「五卅」運動。後轉入上海大學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初,率部隨毛澤東、朱德向贛南進軍,轉移途經吉潭村時遭敵襲擊不幸犧牲。
楊育才(1926年~1999):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斗英雄。1926年生,陝西勉縣人。1953年7月,金城戰役時任偵察排副排長,奉命率小分隊奇襲白虎團,為金城反擊戰取得最後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1953年10月13日,被授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同年12月15日,朝鮮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
江隆基(1905年~1966年) :陝西省西鄉縣人,著名教育家,蘭州大學前任校長。中共八大代表,第一、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三屆甘肅省委委員。
石門研究學者:石門研究學者從古至今一直延續。北魏酈道元、宋代歐陽修、趙明誠、洪適,明代楊慎,清代吳大征、王昶、阮元、畢沅、楊守敬、康有為、羅秀書等均有著錄。近代出入漢中的書法家於右任、王世鏜、高道天、文伯子等人,多次攀蘿捫葛,赴石門瞻仰摩崖風采。自漢唐以來,出入於漢中的文學家、藝術家還有王遠、沈銼期、岑參、元稹、李商隱、孫樵、晏袤、宋琬、王漁洋等等。當代名人哈輝:女,陝西省漢中市人,回族。2000年7月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國國學形象大使,新雅樂創始人,全國青聯委員,中國古典詩詞研究中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華吟誦學會副會長,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江亦曼:女,漢族,陝西省西鄉縣人,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黨組書記、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
楊懷保:男,漢族,80後,中共黨員。生於漢中市勉縣定軍山鎮。現為團中央委員,孝基金理事長,湘潭大學商學院07級金融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曾當選為「陝西省十大孝子」,並先後榮獲「全國道德模範」、「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候選人、「湖南省大學生品學獎」、「全國優秀共青團員」、「2007中國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首屆中國大學生十大自強之星標兵」等榮譽稱號。
吳向飛:男,陝西漢中人,音樂創作人、製作人、歌手。由EMI百代音樂版權公司版權代理。曾獲得第十屆中國歌曲排行榜年度最佳填詞人大獎、中國原創總評榜年度最佳填詞人大獎、2008MusicRadio中國TOP排行榜「港台最佳填詞人」(迄今內地唯一獲此獎項的填詞人)。
胡蝶:1983年2月16日生於陝西漢中,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曾為北京電視台主播,2007年12月30日晚,在「白象杯」第五屆CCTV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總決賽中獲冠軍,成為7年來唯一一位獲冠軍的女選手。進入央視後主持《今日亞洲》。2009年7月27日起,開始主持《朝聞天下》。
廣龍,漢中市寧強縣人,現為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導演。曾參與執導了《奧運會開幕式》、《國慶大閱兵》、《5.12汶川行》、《影像中最美的城市》等大型紀錄片,並獨立執導了電影《我的父老鄉親》、電視劇《拯救之非常地帶》等影視片。

❼ 漢中曾經有哪些歷史人物在這里來過

漢中歷史悠久,是漢家的發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古漢台望江樓
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三國大將魏延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尚書·禹貢》中所謂「梁州」、《史記》中「褒國」皆被認為是漢中地區在史料和傳說中的體現。南鄭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經注》載:「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稱。」但此說史家存疑。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秦厲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長修築南鄭城。
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漢台區。為秦36郡之一,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鴻門宴之後,劉邦向項羽稱臣,項羽封其為漢王,《史記》中記載,劉邦頗為失落,謀士蕭何勸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採用張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拜韓信為大將,後突襲拿下三秦地區,和項羽一爭高低,史稱「楚漢之爭」。 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一封建王朝後,稱漢朝,劉邦亦稱作漢高祖」。今日中國「漢族」即得名於漢朝,漢中乃中華漢人稱號的古發源地,並留下大量漢朝時期文物古跡,如拜將壇(劉邦拜韓信處)、古漢台、棧道等。西漢武帝時期,城固人張騫出使西域,成為絲綢之路興起的標志事件。 東漢末年政局動盪,巴郡少數民族起事,攻入漢中、三蜀。中平元年,五斗米道張修起義,響應黃巾起義,攻巴郡、入漢中,兵敗歸附劉焉。熹平年間(172-178年)五斗米道在漢中傳播。後來張魯除掉張修,在此建立持續達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權,後投降曹操。由於其入蜀門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國即占據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諸葛亮去世後,漢中復被魏奪得,設梁州。後魏滅,西晉政權建立。隨著政局變動,漢中的歸屬也開始在政權更替中反復變更。先後歸屬西晉、東晉、宋、齊、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權。
東漢以後,漢中郡曾先後稱為漢寧郡、梁州、漢川郡、山南西道、興元府、漢中府、漢中道,而南鄭之稱,除在西魏廢帝三年至隋大業年間(554年-605年)一度改為光義縣外,南鄭之名一直為歷代朝廷沿用。 西晉政權動盪後,歸於成漢。桓溫平定蜀地後,復設漢中郡,屬梁州。下轄八縣:南鄭、蒲池、褒中、沔陽、城固、西鄉、黃金、興道。沒過多久,被前秦征服。南北朝時為漢中郡,領南鄭、漢陽、城固三縣。後周改漢中為漢川郡。 隋初,郡廢州存。大業初年,州廢,改為漢(中)川郡,統領八縣:南鄭、西、褒城、城固、興勢、西鄉、黃金和難江。隋大業八年,移縣理郡西城南,臨漢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築。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南鄭、褒城、城固、西、三泉,餘地為金、洋、鳳、興四州。五代時期,先後成為前蜀、後唐、後蜀政權的領地。 北宋平後蜀,仍為興元府,領南鄭、城固、褒城、西四縣。北宋時漢中商稅收入僅次於開封、成都等地,居全國前列。南宋時成為邊陲重鎮,增設廉水一縣。餘地為沔、金、鳳三州。 元代為興元路。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領兩州:金、寧羌,統轄十四縣:南鄭、城固、洋、西鄉、褒城、鳳、沔、略陽、石泉、漢陰、平利、洵陽、紫陽、白河,其中南鄭為附郭。知府費震在宋城基礎上對漢中城進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漢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設漢中御守千戶所,十三年改為漢中衛,領左、右、中、前、後五所,隸屬陝西都司。 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於此地,並在城內建明瑞王府。經過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規模宏大,院落相連,樓台相望,亭閣錯列。東連蓮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場糧庫,北抵城牆基,並將北城牆向北移二十步。面積約占當時漢中城三分之一。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進攻陝西,張獻忠也配合夾擊。起義軍佔領西安後,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難。留在漢中的豪華王府,被當地人拆除,一搶而空。清康熙年間,王士禎《瑞王故宮曲》這樣寫道:「往日朱門帝子家,柴車一去即天涯。平台賓客今何處,零落小山叢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蓮花池及琉璃照壁 ,還有鑄「飛天」、天龍」等圖案古銅鍾,現存古漢台,花園旁太古石,存於漢中市圖書館。 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民國建立後,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變」後,前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天津國立北洋工學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組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2月,遷至漢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設城固考院小學,更名為國立西北大學,8月原北平師范大學獨立設置,更名為國立西北師范學院,1945年後遷至蘭州,而國立西北大學則遷回西安復校。抗日戰爭期間,漢中屬於第五戰區轄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漢中尚屬國民黨當局控制中。1949年12月,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八兵團中路部隊進入區內,至1950年,新政府全面控制區內管轄權。此後,交通建設、政權鞏固措施開始實行。 「三線建設」開始後,漢中成為重點建設地區。1965年2月20日,國防工辦主任羅瑞卿向毛澤東、中共中央常委匯報了三線建設布局,提出了《關於國防工業在二、三線地區新建項目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漢中地區處於戰略縱深帶,山川交錯,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水力資源充足,是國防工業建設的良好基地」。布局方案中明確指出:漢中地區,以航空工業為主,輔之國防重要項目和國家工業骨幹項目。同年3月21日,報告獲得通過。此後,從1965年到1969年,對漢中進行了多次選廠布點和籌建工作,1964年10月28日,〇一二基地正式成立。同時機械工業部下屬核工業405廠在區內開始建設,後屬核工業部,今屬中核集團。1966年開始,機械工業部所屬漢江機床廠、漢川機床廠、漢江工具廠、漢江鑄鍛件廠開始在區內建設。1969年11月,中央決定將漢中作為運輸機生產基地,並列為「四五計劃」的重點項目。 文革時期大量古跡遭破壞,漢中古城牆遭到拆毀、漢中鍾樓在武鬥中被徹底摧毀,古漢台等遺跡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和人為破壞。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漢中是受災較為嚴重的城市之一。

望採納,謝謝

❽ 中國古代為 一帶一路的開通做出重大貢獻的兩個歷史人物是誰

張騫(約公元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縣(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漢代傑出的探險家、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貢獻。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漢族,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不甘於為官府抄寫文書,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回歸、促進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

閱讀全文

與城固歷史人物高建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