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隋唐時期歷史小故事!!
1、三征高句麗
三征高句麗是隋煬帝楊廣在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對高句麗進行的三次戰爭。 三次均為煬帝御駕親征。
從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起,剛剛結束巡遊江都的煬帝便開始為這次東征進行各項糧草軍備,至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煬帝正式進軍,第一次東征,因隋煬帝指揮錯誤,隋朝遭遇慘敗,損失慘重,隋朝國內開始發生農民起義。
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但因楊玄感叛亂而退兵。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句麗國王遣使請降。
並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隋煬帝班師還朝。但是高句麗國王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 ,還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唐初使節到高句麗時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三征高句麗給隋朝的統治帶來了十分負面的影響。三次大規模的征戰,不僅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嚴重激發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2、瓦崗寨起義
瓦崗寨起義,又稱瓦崗軍起義,是隋大業七年(611年)至隋大業十四年(618年)期間發生的一場農民起義。
瓦崗農民起義,在歷史舞台上活動了七、八年時間,動員了上百萬的群眾,轉戰中原, 「破化及,摧世充,聲動萬里,威行四方」,演出了許多雄偉壯觀的活劇, 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歷史,在推翻隋王朝的整個斗爭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是瓦崗軍的巨大歷史功績。遺憾的是,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及其保護下的政權,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走向下坡路, 以至最後失敗。
3、江都兵變
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煬帝從東都第三次乘龍舟南下江都。這時農民起義的烽火已蔓延全國。
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逼近東都,公布煬帝十大罪狀。李淵亦攻進長安,擁立代王侑,自封唐王。江南起事隊伍逼近江都,煬帝自感末日將臨,引鏡自照說:「好頭顱,誰來砍它呢!」江都宮中人人自危。
這時宮中由司馬德戡率領的驍果軍都是關中人,他們長期在外,思念故鄉。司馬德戡和虎賁郎將元禮、直合裴虔通密謀推左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為主,發動兵變,率眾西歸。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十日(也有說是十一日的)夜間,司馬德戡引驍果自玄武門入,裴虔通與元禮直入宮中搜捕,煬帝聞變,匿於永巷,被叛軍驅出。
至天明乃押至寢殿。之後宇文化及使校尉令狐行達縊殺煬帝。並將隋氏宗室、外戚在江都宮中者皆殺之,惟煬帝侄秦王浩因素與宇文智及交往密切,得不死,並被立為帝。後宇文化及自為大丞相,宇文智及為左僕射,准備率隋官兵十餘萬眾西歸。
4、永徽之治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爭奪帝位,結果都被廢掉,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唐朝都城遷至洛陽,以洛陽為東都,唐朝兩京制從此開始。
即位之初,他繼續執行唐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共同輔政。君臣紛紛牢記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太宗訓令納諫、愛民。
李治即位後,對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並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太宗訓令崇儉,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
唐高宗君臣們蕭規曹隨,照唐太宗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其在位期間,唐朝的疆域最廣。
5、元和中興
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擁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甚至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之一。
唐德宗死後,經過了唐順宗的過渡階段,然後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其即位後,經常閱讀典籍實錄,每讀到貞觀、開元等文獻,他都仰慕不已。
唐憲宗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總結歷史經驗,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於任用能臣賢臣為宰相,李純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很晚才退朝。
唐憲宗在位15年間,政績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從而取得了元和年間削藩的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唐朝獲得再次統一。
B. 隋唐時期的歷史故事
4.「如掛角」的典故,說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過瓦岡山反隋義軍的首領。李密,字法主內,京兆長容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代,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並不懊喪,回家後發憤讀書,因以放牛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
有一次,李密聽說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後面趕上來,勒住馬贊揚他:「這么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李密一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為此《新唐書
C. 歷史上的瓦崗寨在什麼地方
歷史上的瓦崗寨在河南安陽。
瓦崗寨現名為:瓦崗寨鄉,位於河南安陽市滑縣南部,現有人口四萬八千左右,下設行政村有:
瓦崗村,大范庄、小范庄、東大操、西大操,東小屯、西小屯、赤水村、彭庄村、前百尺口村、後百尺口村、馬庄、趙庄、魏庄村、原西村、原東村、新鄉屯、耿庄、張虎庄、鄧庄、周道村、夢一村、夢二村、夢三村、夢四村、東夢村、劉庄村、倫庄村、馮寨村。
拓展資料:
歷史典故:
據史書介紹,隋朝時候,瓦崗緊鄰黃河。因為黃河多次泛濫,使這里沙丘起伏,草木叢生,蘆葦遍地,人煙稀少,既便於隱藏以便於出擊。此外,瓦崗北與黃河的白馬渡口臨近,南與通濟渠相望,進退方便,易於攻守,堪稱軍事戰略要地,當時的農民起義軍為了自衛和聚集力量,便在瓦崗築了一個方園二十餘公里的「土圍子」故稱瓦崗寨,沿襲至今。
公元613年,韋城人翟讓便帶領一支起義軍在此舉兵興事,號稱瓦崗軍。初時追隨翟讓到瓦崗起義的主要人物有曹州人單雄信、東名人徐世勣,字懋公(亦作茂公),他們「掠公私船,資用封給,附者益眾,聚徒至萬餘人」。
以後陸續投奔他的主要人物有:遼寧人李密,濟陽人王伯當,當東掖城人魏徵,山東濟南人秦瓊,山東東阿人程咬金等,他們下韋城、占白馬、拔濮陽、據黎陽、史鄭州、襲商丘、奪金堤......所到之處旗開得勝,貪官污吏聞風喪膽,勞苦大眾笑逐顏開。
經過7年的浴血奮戰,終始腐朽的隋王朝灰飛煙滅,為唐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作為隋末起義軍中最大的一支,瓦崗軍的作用不可忽略。它代表著百姓的呼聲與苛政進行對抗;在戰火浴血中,又是初唐名將和盛世名臣的搖籃,確實值得去研究。
D. 介紹——隋唐時的瓦崗
隋大業六年(公元611年),翟讓聚眾瓦崗寨
E. 瓦崗寨尚青山的故事
程懷亮(也作<b>程知亮</b>、<b>程處亮</b>、<b>程弘亮</b>),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程知節次子,濟州東阿(今山東東阿)人。貞觀七年(633年),尚唐太宗第十一女清河公主李德賢,當時清河公主時年10歲。授程懷亮駙馬都尉、左衛中郎將、終寧遠將軍,封<b>東阿縣公</b>(<b>盧國公</b>由大哥程處默襲爵),食邑一千戶,死後陪葬昭陵
F. 歷史老師讓偶們查閱有關隋唐時期的20個成語典故(詳細一些哦)!
1.請君入瓮
釋義:比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是比喻某人用來整治別人的辦法,來整治他自己。它揭露了酷吏的殘忍,也教會人們一種以牙還牙的鬥法;同時告誡人們不要作法自斃。
出處:①唐·張鷟《朝野僉載·周興》:「即索大瓮,以火圍之,起謂興曰:『有內狀勘老兄,請兄入此瓮。』」 ②《資治通鑒·唐紀·則天皇後天授二年》:「興曰:『此甚易爾!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圍如興法,因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瓮。』興惶恐叩頭伏罪。」
2.半路殺出個程咬金
意思:指的是發生了原本沒有預料到的事情。
程咬金檔案:程咬金是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後投瓦崗寨。失敗後歸順唐朝,西平突厥,功勞赫赫。此人憨厚耿直,手執板斧,常伏於半路殺出,故有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之說。
程咬金,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小說人物。他原名程(粵音咬)金,後稱程知節,是隋末唐初的人,在小說《隋唐演義》中,寫成程咬金。他是一個帶兵官,在隋末曾跟從李密、王世充等,後來跟隨李世民,討平隋末群雄,到唐高宗時,官至大將軍,後因率軍西征無功而罷官,正史中有傳。 在小說中,他是一員福將,用一對板斧為武器,武藝不太好,但運氣卻好。打仗時,遇到不強的對手,三板斧已經奏功,遇到強的對手,耍完三十六道板斧,仍無法取勝,便拍馬逃去。現在也有「程咬金三板斧」、「三十六道板斧」、「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等諺語,便出自這歷史小說人物
3.口蜜腹劍
出於: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意思:為嘴上甜,心裡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多指蛇蠍心腸的人。
4.瓜田李下
解釋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較容易引起嫌疑,讓人誤會,而又有理難辯的場合。
釋義
經過瓜田,不要彎下身來提鞋,免得人家懷疑摘瓜;走過李樹下面,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懷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較容易引起嫌疑,讓人誤會,而又有理難辯的場合。易誤用為形容田園生活。 古人強調正人君子要顧及言談舉止,風度禮儀,除此之外,還要主動避嫌,遠離一些有爭議的人和事。[1]
出處
《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附:《君子行》 (《樂府解題》曰:「古辭雲『君子防未然』,蓋言遠嫌疑也。又有《君子有所思行》,辭旨與此不同。」)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親授,長幼不比肩。勞謙得其柄,和光甚獨難。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發,後世稱聖賢。 《君子行》:此首無作者名,《文選》卷二七作《古辭》,《藝文》卷四一、《詩紀》卷一三作《曹植》,又見《曹子建集》卷六,無「嫂叔不親授」四句,注稱「古樂府作古辭,冠字下有四句雲雲」,恐編者有誤,故附此。
5.成語詞條: 百折不撓
成語發音: bǎi zhé bù náo
成語釋疑: 折:挫折;撓:彎曲。比喻意志堅強,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
成語出處: 漢·蔡邕《太尉喬玄碑》:「其性庄,疾華尚朴,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成語示例: 漢陽民軍總司令黃興,系湖南長沙縣人,向來主張革命,屢仆屢起,~。(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回)
(其中~代表本詞條:百折不撓)
成語故事: 東漢官員橋玄品行端莊,嫉惡如仇。有次,一夥強盜綁住他十歲的兒子,帶進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橋玄立即拿錢贖取,遭到橋直的怒斥。不多時,官兵包圍了橋家,因怕強盜會殺橋直的兒子,遲遲不敢動手。這時橋玄憤怒地喊道:「我難道能因為兒子的生命而放了這伙壞人嗎?」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結果,橋玄的兒子被強盜殺死了。人們稱贊橋玄「百折不撓」,始終保持節操。
6.成語詞條: 博古通今
成語發音: bó gǔ tōng jīn
成語釋疑: 通:通曉;博:廣博,知道得多。對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並且通曉現代的事情。形容知識豐富。
成語出處: 《孔子家語·觀周》:「吾聞老聃博古知今。」
成語示例: 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回)
(其中~代表本詞條:博古通今)
7.成語詞條: 得天獨厚
成語發音: dé tiān dú hòu
成語釋疑: 天:天然,自然;厚:優厚。具備的條件特別優越,所處環境特別好。
成語出處:
成語示例: 他有一副好嗓子,學唱歌是~。
(其中~代表本詞條:得天獨厚)
8.成語詞條: 海市蜃樓
成語發音: hǎi shì shèn lóu
成語釋疑: 蜃:大蛤。原指海邊或沙漠中,由於光線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現虛幻的樓台城郭。現多比喻虛無縹渺的事物。
成語出處: 《史記·天官書》:「海旁蜃氣象樓台,廣野氣成宮闕然。」《隋唐遺事》:「此海市蜃樓比耳,豈長久耶?」
成語示例: 第五齣是達摩帶著徒弟過江回去,正扮出~,好不熱鬧。(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五回)
(其中~代表本詞條:海市蜃樓)
9.成語詞條: 深思熟慮
成語發音: shēn sī shú lǜ
成語釋疑: 反復深入地考慮。
成語出處: 《楚辭·漁父》:「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史記·穰侯列傳》:「願君熟慮之。」
成語示例: 而其人亦得~,周旋於是,不過十年,將必有卓然可觀者也。(宋·蘇軾《策別第九》)
(其中~代表本詞條:深思熟慮
10.成語詞條: 病入膏肓
成語發音: bìng rù gāo huāng
成語釋疑: 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臟與膈膜之間叫「肓」。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成語出處: 《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至焉,不可為也。」
成語示例: 吾觀劉琦過於酒色,~,今見面黃羸瘦,氣喘嘔血,不過半年,其人必死。(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
(其中~代表本詞條:病入膏肓)
11.成語詞條: 千載難逢
成語發音: qiān zǎi nán féng
成語釋疑: 一千年裡也難碰到一次。形容機會極其難得。
成語出處: 《南齊書·瘐杲之傳》:「臣以凡庸,謬徼(僥)昌運,獎擢之厚,千載難逢。」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當此之際,所謂千載一時不可逢之嘉會。」
成語示例: 天下竟有如此奇事!怪不得叔叔說是我們閨中~際遇,真是曠古少有。(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一回)
(其中~代表本詞條:千載難逢
12.成語詞條: 妙手回春
成語發音: miào shǒu huí chūn
成語釋疑: 指醫生醫術高明。
成語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但是葯鋪門里門外,足足掛著二三十塊匾額:什麼『功同良相』,什麼『扁鵲復生』,什麼『妙手回春』……」
13.成語詞條: 神機妙算
成語發音: shén jī miào suàn
成語釋疑: 神、妙:形容高明;機、算:指計謀。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計謀。形容善於估計復雜的變化的情勢,決定策略。
成語出處: 《後漢書·王渙傳》:「又能以譎數發擿奸伏,京師稱嘆,以為渙有神算。」李賢註:「智算若神也。」
成語示例: (周)瑜大驚,慨然嘆日:『孔明~,吾不如也。』(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
(其中~代表本詞條:神機妙算)
14.成語詞條: 一刻千金
成語釋疑: 一刻時光,價值千金。形容時間非常寶貴。
成語出處: 宋·蘇軾《春夜》詩:「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成語示例: 他連鼻煙也不嗅了,看一看鍾,六點還差十多分,他不能延誤~的光陰。(茅盾《子夜》十)
15.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16.熟能生巧
【釋讀】
這個成語,說明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勤學苦練掌握規律,就能找出許多竅門,干起來得心應手。
G. 古代拜劉關張,瓦崗寨,梁山伯是什麼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三國的故事(參見三國演義)瓦崗寨 隋朝末年動亂,群雄並起 李密率領的瓦崗軍是重要力量 ,瓦崗寨就是它的老巢(可以看看大唐雙龍傳)梁山伯就是愛情悲劇故事的男主角,最終和祝英台一起化蝶(被譽為中國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參照 梁山伯與祝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