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論文評論《三國演義》中一人物2000字以上
曹操 曹操(cáo cāo)(公元155~公元220),即魏武帝,漢族 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和詩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恢復了中國北方的統一,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史書評論】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的確如此。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系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眾人評說】 孫權評價曹操:「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裴松之評價曹操:「歷觀古今書籍所載,貪殘虐烈無道之臣,於操為甚。」——《三國志(注)》 唐太宗說曹操:「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唐玄宗常自比「阿瞞」。 元稹評價曹操:「曹瞞篡亂從此始。」——《董逃行》 劉知幾評價曹操:「罪百田常,禍於王莽。」——《史通·探賾》 司馬光評價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強伉,其蓄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資治通鑒》 洪邁評價曹操:「曹操為漢鬼蜮,君子所不道。」——《容齋隨筆》 王夫之評價曹操:「曹操父見殺而興兵報之,是也;阬殺男女數十萬人於泗水,徧屠城邑,則慘毒不仁,惡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術也,非道也。」——《讀通鑒論》 古人評價曹操:「曹氏雖功濟諸華,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辯亡論》 顧炎武評價曹操:「孟德既有冀州,崇獎跅馳之士,觀其下令再三,至於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於是權詐迭進,奸逆萌生。」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王沈: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魏書》 "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錯,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錯,有句歇後語就就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為得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此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體現,他不急於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掙一時之得,深謀遠慮,可是智者千濾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無意是他吃敗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體現在他的生性殘忍,為報父仇,攻城屠殺百姓數萬,無辜的殘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為我們至盡傳誦。 曹操是中國百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千百年來對曹操的評價褒貶不一,譽之者為為命世英雄、毀之者稱其為逆賊奸臣。曹操有統一北方的歷史功績,這是無法泯滅的歷史事實。在北方統一的戰爭中,曹操發揮了傑出的才幹,官渡之戰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說曹操是軍事家,這點我很同意。有的學者認為曹操是個詩人,我也贊同。因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樣的詩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達到的文學意境。 有的人認為曹操是政治家,我認為有些評價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殺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親曹嵩報仇,曾經血洗徐州和從雍、涼逃難來的手無寸鐵的百姓,戰爭是殘忍,而百姓是無辜的。他們不應該成為軍閥之間征戰的犧牲品。屠殺的黎民達到幾十萬之多,『泗水流之不暢』(《後漢書·陶謙傳》)足見當時殺人場面之慘烈。太殘忍了,這件事暴露了曹操內心深處的兇殘。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點。曹操也有鎮壓農民起義軍的罪行,曹操的雙手沾滿了黃巾軍的鮮血。其次,曹操個人作風也有很大問題,曹操這個人非常的好色,雖然『聖人』有雲:『食、色,性也』的高妙論調,但曹操為了女人確實到了瘋狂的地步。征戰張秀時霸佔其嬸母,打呂布時強占其部將秦宜祿的夫人。雖然不是很壞,可在道德問題上,是應該予以譴責的。最後,曹操為了自己的權力『挾天子令諸侯』而屠殺了許多文臣武將。孔融、楊修、崔炎等對曹操有極大貢獻的手下也盡死其手。驗證了封建統治者能為我所用留之 不用則殺之的惡劣作風。可笑的是中國文壇所謂的巨子郭沫若先生竟然寫《替曹操翻案》這樣毫無價值的文章,文章沒有正視曹操屠殺百姓的一些列罪行而單方面鼓吹曹操實行的屯田,曹操的屯田實際上是一種高度的剝削制度,不足後人效仿。我們國人所崇拜的魯迅認為曹操『至少是個英雄』曹操到底英雄在何處?卻並未明言。任何極端的評價曹操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我們應該更加辨證公正的評價和認識曹操。
『貳』 三國演義人物評析5000字左右
關 羽
提起他,就會想起溫酒斬華雄的故事;會想起許都護嫂、夜讀《春秋》的佳話;會想起霸陵橋挑袍的典故;會想起千里走單騎的豪邁;會想起三國第一猛將敗走麥城的辛酸和無奈,會想起…….
他並沒有顯貴的身世,處在階級下層的他深諳被壓迫的痛苦,而疾惡如仇的性格註定了他在那個時代要走的路,殺鄉豪落拓江湖,五六年的顛沛流離更讓他深感在群雄並起、紛爭割據的亂世混一把稻糧的艱辛。每一個有志之士都不會忘記自己是腳踏著漢室江山的土地,背負著蒼生的期望,也許是上蒼對他的垂憐,也許是歷史的必然,這個被後世尊為武聖的關雲長在他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從軍殺賊。
知識的有限性讓他無法成為一方霸主,但思維的簡單性又讓他對忠孝仁義的古訓不改初衷。讀書的時候曾去過離學校很近的春秋樓,也就是當年關公夜讀《春秋》的地方。古色古香的建築矗立在現代文明的都市裡,裡面武聖的塑像威嚴自不必言說。門口石碑上漫滅的碑文正是當年告辭曹操的留書: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後土……站在碑前,一字字的默背下去,那忠孝仁義的穿透力可以帶著思緒飛馳到千年前。
身在曹營心在漢,獨對燈燼念金蘭。赤兔終攜風塵去,寶刀猶帶月光寒。面對曹孟德豐厚的條件讓其歸附,關羽報之的是「忠臣不侍二主」的回絕,忠心一片,蒼天可鑒!今日主客離別,明朝戰場廝殺,在名利和忠義之間,關羽的這一選擇又該是讓多少人汗顏呢?那些用「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來為自己追求功利找尋借口的屑小之徒,他們又怎麼會明白義之大者。塵土飛揚,駿馬急馳,赤兔寶馬在遠天揚蹄嘶鳴的姿態,定是一種昂然的風景,青龍偃月刀映出的光芒,一定是反射出的那冷冷的月華,也會刺得我們的眼睛流下懷念的眼淚。
記得有人說過「古人與我們現代人對生命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在朋友危難之時,壯士斷腕,性命相贈,可以沒有半點的疑慮!」,也許,自桃園結義的那天起,關羽就已把自己交給了大哥,那是對大哥的情份,及至以後隨之演化成對君主的忠義。被困麥城,這位凜然的漢子面對說客,說出了讓人熱血沸騰的辭令:「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義投敵國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大丈夫馬革裹屍的豪氣成了千古絕唱。不可否認關羽義舉的表現在歷史上是里程碑式的,現今許多神龕里供奉著他的神像便是超越時空最有力的證明。
關羽死後,赤兔馬也絕食殉主,執著得讓人感動,這匹可以追風的寶馬和一千多年後在黃海海面隨「致遠」號巡洋艦一起沉沒的「太陽」(鄧世昌的愛犬據說名為太陽)有著驚人的相似。自然,動物們那灰色的腦細胞中生存的法則的確簡單,但在我看來,有些人卻不如它們,真的。
知道自己是什麼,該做些什麼,是我們每個人在現今的社會里應該思考的問題,或許,從這個世人景仰的漢子身上我們應該看到些什麼、學到些什麼,那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只是一味的燒香叩拜也只是虛假的徒勞。
關羽走了,帶著情義走了,留下了一段故事,一段我們傳誦著,後人也一樣會去傳誦的故事。
曹 操
金弦玉翎射蒼穹,挾雛龍,懾群雄。與雁同征,鐵騎踏春紅。漢室江山如殘月,觀滄海,傲意濃。登上九五至尊的寶座君臨天下,是每一個有雄心的政治家一生的渴望,那種「談笑間人頭落地,揮袖間千萬人膜拜」的誘惑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抗拒的。
從「許游耕田」到「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功高震主的丞相最終也沒有實現父儀天下。擁兵自強,他完全有實力去廢天子而自立,但這個一直讓史學家們爭議的舉措也只是後人遺憾的推測,具體實施,也才到了其子曹丕的時候。究其原因,恐怕要從文化的角度來定論了。在中國歷史文學中,曹操也有相當的地位,其自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文學家,《蒿里行》、《龜雖壽》、《短歌行》等都有很大的價值。既然他對文學有如此深的造詣,那麼他就始終擺脫不了那種忌諱被史書記載的羈絆。雖無帝王之名,卻有帝王之實,這一舉措是否明智,我們很難用對錯來作簡單的評價,但是從這一點,我們卻可以看到曹操在政治上猶豫的一面,這也就註定了他曹氏天下的命運。一生的辛勞,一世的戎馬,換來的結果卻是駟(司)馬分槽(曹),為他人做嫁衣裳。
去過官渡之戰的遺址,一千八百多年後的今天,那裡已是荒煙蔓草,斜陽照在斷壁殘垣上的余輝早已映射不出當年的往事。風,在空氣中輕輕的滑過,是熱的,不知道千百年前,這風是否揚起過群雄逐鹿中原的錦旗;是否傳送了千軍萬馬震動天地的吶喊聲;也是否見證了一千多年的歷史。不肖說,這場歷史聞名的戰爭更讓他堅定了平定天下的信心。
然而赤壁之戰的慘敗又徹底粉碎了他實現一統的夢想,「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也只是他的一廂情願,那場噩夢般的大火燒掉的不僅僅是數十年積蓄的力量。他眼中的自信也變成了無奈的迷惘,試想,讓任何一個人窮畢生之精力積累的資本在剎那間灰飛湮滅,誰,可以承受?華容泥濘的道路上,一輛驚慌的馬車,一隊毫無秩序的敗兵,背負著那輪被金戈鐵馬映紅了的太陽,倉皇北去。
那一役之後,他便退居二線,弄子玩孫。也許他真的老了,曾經那個煮一壺老酒,把天下英雄都付笑談中的曹操已是明日黃花,即使再臨滄海,也是執杖而立,用蒼老的聲音吟唱「老驥伏瀝,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而那「江中斬蛟,雲間射鵰,席上揮毫」的壯志豪情也如東逝之水,一去不返了。
曹操也是凡人,位高權重的他丟不掉領導者和統治者普遍的特點——猜忌。世界上大海最大,比大海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如果他有海納百川的氣度,不殺孔融、不斬楊德祖、不誅華佗,是否他真的能如願以嘗?
歲月只是把這個問號的答案留給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人去猜測,但一切的答案都是假設,一切的假設也都只是為這個梟雄唏噓長嘆的徒勞。歷史終究是歷史,江山多嬌,引再多的英雄為之折腰,也沒有人可以改變她,更不能左右她。
無數次站在魏遺址的曠野中,注視著那在天邊晚霞下盤旋的飛鳥,都想問一聲:是否你,也曾經知道那個人,那段歷史?
諸 葛 亮
古希臘神話中,有個叫雅典娜的智慧女神,雖然她完美,但她畢竟只是古希臘人民一廂情願的幻想構思。而在中國歷史上,卻有著一個這樣的人物,他就是三國時代的諸葛亮。他也許沒有雅典娜那麼神奇,但在歷代人民的心中,他卻有著同樣讓人景仰的地位。
小時候在田野間放飛孔明燈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也曾不厭其煩地聽老人們重復著他一遍又一遍的故事。長大後,學了歷史,讀了《三國》,有了與他近距離的接觸,才發現,諸葛亮的一生是個悲劇。
西和諸戎,南撫彝、越,結孫權,修政理,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隆中對三分天下,諸葛亮登上舞台,《三國演義》便圍繞著他上演了一部盪氣回腸的歷史劇。盡管他的輝煌表現足以照亮青史,但這也加重了他的負載,為他的悲劇人生埋下了伏筆。
先主劉備駕鶴西去,蜀國千萬人唯武鄉侯諸葛亮馬首是瞻,以他的智慧,他不會不知道嗣子劉禪是扶不起的無能君主,他更不會不知道劉姓江山的氣數,但三綱五常讓作為臣子的他只能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如果他此時退去,只會加快蜀國滅亡的速度,他自身留下的將是千古罵名。明知無力回天,明知不可力挽狂瀾,但他還是做了。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覆也。……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中,他希望用一個臣子的忠心喚起嗣子平天下的雄心,但扶不起的劉阿鬥眼中看到的,不是錦綉江山而是笙歌燕舞。他也只好把所有的責任背負在肩膀上,頂著艱難,踏上這條不歸的路。七年北伐,猶未踏入中原半步,飲馬黃河也只是南柯一夢,徒增後人一聲長嘆!
但是誰看得見他輕搖鵝毛扇背後的無奈,誰又聽得到他遙望蜀道寒雲那聲辛酸的嘆息呢?當五丈原的秋風吹落滿樹枯葉時,他帶著遺憾走了,帶著對先主知遇的愧疚走了,錦官城的片片降幡也宣告著他苦心經營的大蜀帝國瓦解了,如果先生泉下有知,又會作何感想呢?
寫到這里不禁想起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上,中國男藍把所有保級的期望寄託在姚明的身上,過後姚明曾對媒體說過這樣一句話:「打球靠一個人,只會把人累死。」打一場球尚且如此,哪打一個江山呢?
一個人可以謀定天下,卻不可以成就天下。帝王之業也不是一個人可以確立的,他需要無數人的共謀、無數次的浴血紛爭,才能成就寸土江山,但遺憾的是劉氏一家把一統的希望全部寄託在了他的身上,這也就註定了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而他骨子裡那種愚忠的思想也讓他把自己的一生縛在了劉氏天下的鑄造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站在蜀廟前,望著先生那凝重的的面容,默誦著那篇永垂不朽的《出師表》,眼淚會忍不住滑落臉龐。
周 瑜
問起三國中誰是最讓人惋惜的人物,幾乎每個人都會答出同一個人——周瑜。雖然他統帥三軍,卻沒有戰死沙場,倒是被人活活氣死,留下千古笑柄。
自古江南多才俊,身居「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的他更是人中龍鳳,有「王佐之才」,在江東的三分天下,羽扇綸巾的他領袖群倫,定格了儒將神化的形象。及至後來,那份談笑間灰飛煙滅的瀟灑神姿,不知成為多少女子「春閨夢里人」的思念形象。
千古尋常江色,一時間多少風流。赤壁一役,周公瑾一戰成名,達到了他人生光輝的終極點。娶得小喬,與東吳霸主孫權成為連襟,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名利、美人,這些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他全部都擁有了,的確算得上是上帝的寵幸兒。但天妒英才,雖然上蒼給了他世人想要的一切,卻沒有給他寬大的容人氣量。也許在他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與生俱來的,冥冥中自有安排。於是一切的尊榮成了他驕傲的資本,看待別人的時候難免會養成「俯視」的習慣。火燒赤壁之後,把孫夫人許配給劉玄德,不與任何人商議便私自決定,便可足見一斑。雖然只是一個為其主謀定天下的計策,然而歷史這次卻給他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最終搞出了「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鬧劇。
受過跨下之辱的韓信,想必他應該清楚,如果他自己及得上韓信的十之一二,又怎麼會英年早逝,可惜只是如果。出身顯貴的他是不會體會到貧賤的滋味,在他的頭腦中,將相之才應該是歷代相續的,就是這種愚蠢的思想意識讓他無法接受布衣出身卻又有雄才大略的諸葛亮。而他在東吳的地位和自身所具備的才能,又對諸葛孔明幫助劉備完成一統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對方必將除之而後快。
心胸狹窄是他人性最大的缺點,只為一句氣話,明明知道西川不可取卻又要一意孤行,白白送了性命,徒讓後人笑話。
在我們身邊的生活里有如周郎之才的人少之又少,但如周郎氣量的人卻是多之又多。君不見,一語不和拳腳相向者,有之;一事不和大動干戈者,亦有之。一個人的容人氣量大部分都依賴於後天的教育環境,它的大小直接關繫到自身的修身養性,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也是一個人成材或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這個簡單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真正實施起來卻是異常的艱難,於是也便有了聖人與凡夫俗子的區別。如果用聖人的標准來苛求自己,反倒會失去生活的真義,只是在你生氣的時候,想想周郎,想想自己生氣的價值意義,這也就夠了!
江浪拍打著岸邊的岩石,捲走了歷史的歲月,那段勾心鬥角的往事也早已成為封塵的記憶,想一想,笑笑,也便罷了吧!楊 修
一千多年前的立秋日,有一片無辜的樹葉被無情的秋風掃落;有一根急奏的琴弦被纖指彈斷;也有一個人望著蒼穹慘然的發出了「夫復無罪,懷璧其罪;欲加其罪,何患無詞」的憤慨,繼而他在「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吟唱里踏上了黃泉路。奈何橋上,又多了一個年輕的過客。
奏一曲哀惋的琴瑟為他送行,換來的卻是催淚滂沱;譜一篇悼念的詞章為他留世鳴冤,卻又寫不出只言片語。也只好由那南歸的大雁用玄色的羽翅劃痛我的眼睛。
他就是楊修,那個自持其才,敢把天下之士小覷的狂客;那個經常在眉宇間流露出孤傲氣勢,曹操麾下的謀士。
他與名滿天下的大才子曹植交好,文章往來,互抒己志。而曹植在父親眼中的地位,更是讓這個謀士以為自己認對了對象,以為曹操之後,曹植必為魏主,那麼他們所推行的以仁義治理天下的政治抱負便可一舉實現。然而他錯了,錯在他自己低估了曹操,錯在他把一切看得太簡單、太單純。
以仁義治理天下或許在和平的年代可以行得通,但在那個諸多霸主都想對中原分一杯羹的亂世,卻是最愚蠢的想法。曹操大限時對眾人遺言:「……孤平生所愛第三子植,為人虛華少誠實,嗜酒放縱,因此不立。……惟長子曹丕,篤厚恭謹,可繼我業。……」以此便可以看出曹孟德想成就的是千秋霸業,而如果要讓他把曹植立為嗣子,必是一萬個不願意,因為治天下不是做文章,而那樣做無疑是給蜀、吳兩國創造進軍中原的良機,必將導致曹操幾十年苦心經營的北方天下劃上飲恨的句號。至此,我們也只能用楊修生不逢時來給他個人做個牽強的定論。
自以為是的人格缺陷蒙蔽了他的雙眼,對花園門上的「活」字知曉其意,讓曹操面喜心忌;對「一盒酥」的張揚更讓曹操對他深惡痛絕;而用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比喻,說出曹操對關西的態度,那份狂妄自大便足以讓他死上十次了。
雖然在今天,「持才傲物」的態度還有待爭議,但回到那個政治局勢混亂、視人命如草芥的年代,任何一個政治統治者都不會允許自己的屬下如此放肆,即使他有再大的才能。行天下可以靠仁義,而立天下靠的卻是威嚴。
加上他小覷天下之士的狂妄,必然為同僚所不容,這無疑也確定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劇。國未報而身先死,業未立而命已亡,三十四歲的楊德祖,就像那片過早飄落的黃葉,就像那根被無奈而撥斷的琴弦,生命在莫須有的罪名下也終結了,一腔熱血因為不合時宜的政治,灑在了歷史的舞台上。
天邊一隻落單的歸鴻,在蒼穹下沿著祖先翅膀劃過的痕跡,飛過這片浸潤過他熱血的土地,那聲聲啼血的哀鳴似乎在講述著那個曾經無奈的故事。
貂 禪
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范蠡奉恭西施於夫差,得越國休養生息二十載;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兵臨城下,生靈塗炭……一個女子的魅力和殺傷力如此之大,足以讓千軍萬馬弗嘆自如。
一笑傾城,再笑傾國,三笑傾天下。用這樣的話來形容她的確有點誇張,但貂禪是個美女,這一點卻是毋寧置疑的,而且美的程度也讓她成為歷來形容女子容貌的標志。在東漢末年的亂世,這個歌伶出身的女子紅顏一笑,便笑成了大司徒王允的「紅裙計」,也笑去了賊臣董卓的卿卿性命。
其實在我看來,貂禪的笑里卻含著一種情感的凄涼。在被儒家思想統治的封建時代,那種「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專制性定論,讓一個女子很難有權利去選擇自己的幸福,尤其是美麗的女子。貂禪的容貌註定了她是那個時代的政治犧牲品。也許她有夢,也許她怨天,但男尊女卑的畸形社會意識又讓她無可奈何。
四美女中(西施、王昭君、貂禪、楊玉環),歷來以王昭君地位最高,漢胡和親,她的出塞,換得邊疆數十年的相安無事,嘗盡胡風之涼而倍受尊敬,歌頌詞章也歷代不絕;越王勾踐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攜西施揚帆而去,陶阿公終不負佳人;楊貴妃雖馬崽坡香消玉損,但終究是得到了九五至尊至死不渝的真愛;卻獨獨她一個貂禪,成了寂寞秋風里的那朵菊花,飄零了青春。
我們只是看到了在歷史的亭台軒榭中,她曼妙的舞姿,卻忘了注意她眼神中的那一絲哀怨,更忘了注意她轉過身去,那聲眼淚落地的聲音。無數個清冷的夜晚,她對月嘆息,哀嘆命運的不公。她也許恨過自己為什麼有一張絕世的面孔,如果她沒有閉月羞花之容,沒有沉魚落雁之貌,或許她可以嫁一農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桃花源般的日子;抑或伴一書生,為他子夜讀書紅袖添香……。
然而這一切都因她的美貌成了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也許於別人可以,於她卻是萬萬不可。
《三國演義》中自呂布被斬之後就再沒有提及她,紅顏禍水的謬論,讓她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裡。而在稗官野史中貂禪曾鍾情於關羽,此說雖無史據可考,但是我敢肯定,在貂禪內心深處,一定存在著一個不一般的男子。誰沒有刻骨銘心的愛人,誰沒有山盟海誓的戀情。只因那個時代的政治,讓她別無選擇。
「愁損翠黛雙娥,日日畫闌獨憑」,在狼煙四起、群雄紛爭的角落,卻沒有人知道這個女子「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愁緒,而那滴相思的眼淚,也只有她自己知道,是為誰而落了。趙 雲
還記得他嗎?那個七十歲仍跨馬征戰的趙子龍,一桿槍戰曹兵無人阻擋,大將威風猶不減當年。想來知道那段歷史的人都會記得,又怎麼能忘得了呢。
自古以來,大丈夫精忠報國,縱使戰死沙場、馬革裹屍還,也沒有一個熱血男兒有半句的怨言。從他踏上征程的那一天起,他就再也沒有離開過,戰場也成了他揮灑將士才情的天地。
歷來戰場上的廝殺是人為因素最悲壯的情節,其實有很多名將靈魂深處最大的空虛並不是無休止的征戰,而是空執寶劍向斜陽的那種對往昔歲月的懷念,「將軍空老玉門關」才是這些人最大的悲哀。廉頗老亦,尚能飯否?與那個趙國大將相比,趙子龍的確比廉頗要幸運得多,長平之戰,勝負未分,主將已換,可憐四十萬忠魂埋骨他鄉,成了趙括紙上談兵的祭品。
翻開那頁硝煙彌漫的歷史篇章,我們會清楚的看到三國鼎立,魏、蜀、吳名將輩出,其中尤為蜀國最多,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等諸多大將更是劉備稱帝西蜀的臂膀所依。但在我看來,幾人中惟有趙雲才是最為完美的。敗走麥城成為武聖一生戎馬不可抹去的灰暗;沒有劉備,張飛也不只不過是軍中莽夫;黃忠的將才光芒卻也只是遲暮夕陽;而那魏延,更想學韓信登壇拜將,另闢天地。也只有他趙子龍,在三國將才史上閃耀的光芒最長久,也最可敬。
於千軍萬馬中單騎救主,明知是不可為的事情,明知能否回來還是一個未知的答案,但他還是一如既往的去了,去盡一個臣子的職責,盡一個朋友的義務。龍起卷,馬長嘶,劍氣如霜。青虹劍把殺戮演繹成了一首悲壯的詞曲,卻聽不到生命在劍下哭泣的哀號。「雖千萬人吾往矣」 的那種漠然生死、決意前行的干雲豪氣,較之泰坦尼克號上男女主角的情意纏綿來講,更慘烈,更悲壯,也更具男兒血性。
也許,站在我們今天的角度去看,會給他下一個「太不值得」的結論。的確,趙雲隨主南征北戰,幾十年如一日,不求功名,不計利祿,他到底所圖為何?不為什麼,只為朋友間彼此的信任,只為先主當年的知遇,生命便可以毫不吝惜的饋贈。趙子龍這種不能用世俗價值來衡量的舉措,讓多少王者慨嘆:得將如斯,夫復何求!
狼煙起,回首眺望,一個人,一匹馬,身上磷磷的鎧甲在遠天的夕陽下發出灼眼的光芒,那白色的戰袍在風中揚成了一面驕傲的旗幟。模糊的視線,已辨認不出他真切的年齡。歷史的歲月也忍不住想要回過頭,再看一眼他那矗立成碑石的姿態。呂 布
本可以成為亂世的英雄,本可以雄據城郭攬天下,就連上天也給了他成就帝王之業的機會,只可惜他有勇無謀,被困之時,不問謀士問妻妾,這一荒謬的舉措也直接導致了他「白門樓三尺白凌」的悲慘結局。
有時一直在想,如果他不用陳登父子,不聽婦人之言,從謀士陳宮之計,斷曹軍運送糧草之道,是否就不會飲恨白門樓。若他逃過此劫,再以徐州為根據地滅袁術、吞劉表,占據荊襄,所創基業未必不能與魏、蜀、吳同爭日月,而指點江山之人也恐怕又要多他呂布一個了。
但是歷史拒絕如果和假設,我們可以在游戲中摻入個人的喜好因素,任意更改那個時代的統治者,甚至可以創建一個和三國毫不相乾的人物來完成我們自己虛設的霸業,但我們終究改變不了歷史,畢竟她是以天下蒼生為筆,萬民血淚為墨,在萬里山河的帛卷上所撰寫的永恆。四國演義也只是我們大膽的推測。
但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在各路諸侯聲討賊臣董卓之時,他一人獨戰劉、關、張三英,尚未言敗,就足以說明當時三國中沒有一個人能夠在武力上可以單獨征服他。請原諒我在這里做一個武斷的比喻,那時呂布之於董卓,就像李牧之於趙國。李牧被讒害後,趙國的防禦也隨之變得不堪一擊;大司徒王允用貂禪離間董、呂「父子」成功後,董卓的生命之路也走到了盡頭。
轅門外一箭射中畫戟,難道真的是冥冥中註定「大耳兒」(劉備的戲稱)命不該絕嗎?當然不是,知道歷史的人都明白此說法是荒謬之言,那時袁術占據玉璽,稱帝之心促使他想盡快用武力征服天下群雄,而屯軍小沛的劉備羽翼尚未豐滿,自然成為袁術討伐的上佳對象。只要成功,下一個目標必然是他呂布,「若袁術並了玄德,則北連泰山諸將以圖我,我不能安枕矣」,個中利害,愛身的呂布自然知曉,沒有十足的把握,他也不會去賭。開弓射出那一箭後,呂奉先得意的笑了,「豹子尾搖穿畫戟,雄兵十萬脫征衣」。
遺憾的是他人性中那貪婪榮華和沉溺酒色的缺陷,讓他無法在亂世中找到一個合適的定位,空負了一身將才。他雖然是難得的猛將,而他那見異思遷的秉性,又讓每一個圖天下者擔憂,留與不留於他自身成了一個很矛盾的選擇。曹孟德固然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那種求賢若渴的心情,但劉備那「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的暗喻又讓他罷去了欲留的念頭,可憐溫侯將燃的生命之火也被這個自己曾經救下的人吹滅了。
在三國的歷史剛剛拉開帷幕的時候,他便匆匆退場了,如曇花一現,又如流星那般迅捷,消失在歲月的深邃里。司馬懿
歷史如夢,神秘的面孔若清晰卻模糊;江山如畫,濃墨重彩的背後,隱藏著戰爭與和平,悲歡與離合。
亂世中的大地,動盪而彷徨,來如流水兮逝如風,不知何時起兮何處終。
亂世中的仲達,大智而若愚,隱忍慎微的謀略,讓歷史為之驚夢。
如果三國爭霸是一場賭局,那他司馬氏無疑是最大的贏家,韜光養晦三代人,以晉代魏,獨吞三國。可憐曹、劉、孫三家,為誰辛苦為誰忙,打了一輩子的仗,鬥了一輩子的心計,到頭來卻是一場自戀自歡的夢。
論謀略,他遜於郭、荀;論才能,他不及瑜、亮,但卻沒有一個人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他以默然冷觀的姿態隱藏在東漢末年的舞台角落裡,看著那群英雄豪傑、智士謀臣揮灑著才情,表演著歷史。然而他知道,自己才是未來真正的主角。當天下姓司馬後,我們才明白,原來,他心中想要的,是一個江山,一個天下。
數不清他與孔明有過多少次的交鋒,但似乎他都是折於對手,歷史卻又讓他堅持到了最後,笑在了終點。
城下,他騎著馬,身後是跟隨的千萬鐵騎,城門大開,沒有絲毫的阻攔;城上,他的對手焚香撫琴,琴音流暢。進還是退?在他腦海中一定思索了很久。其實在我看來他當時是肯定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座空城,憑他多年與蜀征戰的經驗,他不會不知道蜀國的作戰兵力,然而他更明白失去一個諸葛亮對蜀國意味著什麼,進,則三國互相鉗制的局面就會被打破,那麼他處心積慮要司馬氏一統天下也將會成為泡影。因為在他內心裡,他要的是霸業而不是要功業。量和質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他仰首看了一眼城上的諸葛孔明,嘴角露出了難以覺察的詭笑,回過頭,毅然的選擇了後者。他成全了空城計,也成全了諸葛孔明智慧的神話形象,但他卻得到了他想要的。
智慧,讓人感到可怕的時候就成了陰謀,曹氏軍團雄厚的兵力成了他任意揮霍的資本,一個王者的雛形在中原大地形成了。
江山沉睡了四百年,各諸侯為爭一日長短而廝殺的喧囂聲驚醒了她。她揉了揉眼睛,睡眼惺忪看了一眼司馬懿,又沉沉的睡去了。已習慣了廝殺,習慣了流血,也習慣了接受她的每一個主人。
他是上天的選擇,蒼天總是這樣愚弄我們的感情。上方谷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讓他再一次死裡逃生。在雨中,他縱聲大笑,笑聲中,他暗暗發誓,一定要讓自己的驃騎兵在遼闊富庶的江南土地上四處馳騁,也要讓他的重裝步兵在中原大地上縱橫百世。
他成功了,雖然他沒有等到這一天,但他自己心裡知道,這一天終究是會來的,遲早只是時間的概念。
不知道那些用熱血澆注這個時代的人會在地下有什麼樣的想法,卻知道當司馬炎登上九五至尊寶座的時候,他在九泉下對著那群操勞一生的人們,得意的笑了。
孫夫人
這些材料都是在網上找到的,希望對你的文章有幫助!
『叄』 三國演義人物點評
曹操:他是中國歷史上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多疑的人物典型。 他是亂世之英雄,治世之能臣。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關羽: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乃至今後華容道「義」釋曹操。在《三國演義》中,作者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
劉備: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失敗」一面,給人以「仁慈」和「重義」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
周瑜:周瑜是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不允許別人比他聰明,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
魯肅: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人物。但他也同時是滿腹經綸之人。
司馬懿:諸葛亮的知音,也是諸葛亮唯一的一個對手,只有他能與諸葛亮鬥智。他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一個人,他為三國鼎立做了完美的收場 。
張飛:劉備的三弟,他對兩位大哥十分尊敬為人正直,嫉惡如仇,卻有些魯莽,但這也正是他討人喜愛之處。
『肆』 三國歷史人物評價
皇叔是仁德的;愛民是如子的;特長是會哭的;眼淚是充足的。
孔明是偉大的;治國是有方的;用兵是如神的;放火是專長的。
龐統是可惜的;出場是很少的;長相是挺丑的;死的是很慘的。
雲長是紅臉的;鬍子是很長的;自負是肯定的;倒霉是遲早的。
翼德是莽撞的;粗中是有細的;嗓門是挺大的;睡覺是睜眼的。
子龍是完美的;大家是喜歡的;勝仗是常打的;受傷是沒有的。
孟起是英武的;單挑是不怕的;父仇是想報的;最後是病死的。
漢升是挺老的;鬍子是很白的;經驗是豐富的;射箭是神準的。
魏延是倒霉的;丞相是討厭的;反骨是天生的;造反是必然的。
姜維是好樣的;文武是全才的;打仗是很行的;失敗是可敬的。
阿斗是幸福的;吃喝是不愁的;操心是從不的;強項是玩樂的。
孟獲是皮厚的;造反是沒完的;被擒是經常的;總算是投降的。
曹操是奸詐的;性格是多疑的;手段是毒辣的;下手是無情的。
仲達是小心的;耐心是很好的;大器事晚成的;子孫是厲害的。
郭嘉是可嘆的;才華是出眾的;英年是早逝的;孟德是痛哭的。
楊修是有才的;缺點是多嘴的;風頭是愛出的;被殺是難免的。
張遼是厲害的;死黨是關公的;有勇是有謀的;小孩是嚇到的。
許褚是強悍的;外號是虎痴的;作戰是玩命的;絕招是裸奔的。
典韋是大意的;喝醉是不對的;雙戟是被偷的;戰死是壯烈的。
孫權是中庸的;父業是繼承的;鬍子是紫色的;眼珠是進口的。
周朗是俊美的;老婆是漂亮的;水戰是擅長的;火氣是不小的。
魯肅是老實的;為人是誠實的;荊州是常跑的;結果是徒勞的。
陸遜是斯文的;做人是低調的;本事是不小的;前途是無量的。
甘寧是錦帆的;水賊是做過的;劫營是拿手的;兵多是不必的。
周泰是忠心的;護主是拚命的;傷疤是暴多的;吳侯是稱贊的。
二喬是可憐的;運氣是不好的;丈夫是早死的;守寡是痛苦的。
呂布是英勇的;畫戟是無敵的;人品是不佳的;勒死是可惜的。
董卓是萬惡的;諸侯是共討的;好色是成性的;下場是可悲的。
貂蟬是絕色的;容貌是動人的;風華是絕代的;紅顏是薄命的。
袁紹是兵多的;糧草是充足的;實力是雄厚的;用人是不當的。
袁術是不智的;玉璽是騙到的;稱帝是冒險的;時機是未到的。
陶謙是客氣的;出手是大方的;地盤是不小的;送人是樂意的。
『伍』 三國演義人物賞析2000字以上,,,急啊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也。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先是時,潁川戲志才(戲志才,人名),籌劃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①,誰可以繼之?」 彧薦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為司空軍祭酒②。 太祖將征袁尚及三郡烏丸③,諸下多懼劉表使劉備襲許以討太祖,嘉曰 :「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且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以生蹋頓之心④,成覬覦之計,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盧龍塞,直指單於庭。虜卒聞太祖至,惶怖合戰。大破之,斬蹋頓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遼東。 後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奕為太子文學,早薨。子深嗣。深薨,子獵嗣 譯文: 郭嘉字奉孝,潁川郡陽翟縣人。起初,郭嘉到北方去拜見袁紹,對袁紹的謀臣辛評、郭圖說:「明智的人對考察核選自己為之效命的君主一事,十分審慎,所以一百次行動就能一百次成功,因而功名可以成就。袁公只想效法當年周公禮賢下士之舉,但卻不知曉用人的奧秘。做事頭緒太多,把握不住要領,喜好謀劃,卻沒有決斷,要想和這樣的人共同拯濟天下大難,成就王霸大業,太難了!」郭嘉在這時隨即離開了袁紹。先前,潁川郡的戲志才,是一個善於出謀劃策的人,魏太祖曹操對他很是器重。可惜他過早去世了。曹操寫信給荀彧說:「自從志才死後,沒有可以同我商議大事的人。汝南、潁川奇士確實很多,有誰可以來代替他這個位置呢?」荀彧便推薦郭嘉。曹操召見郭嘉,縱論天下大事。曹操說:「使我成就天下大業的,必定是這個人了。」郭嘉從曹操那裡退出後,也高興地說:「他真的是我能為之效命的主上啊!」曹操表薦郭嘉為司空軍祭酒。 曹操將要去征討袁尚及遼西、上谷、右北平三郡的烏丸。部屬中許多人擔心,劉表會派劉備乘機襲擊許縣,以討伐曹操為名相號召。郭嘉說:「操公雖然威震天下,但那烏丸依仗其地處僻遠,必定沒作防備。可趁其沒有防備,我軍突然襲擊,定可取勝。況且袁紹對漢人和烏丸人都有恩德,而袁尚兄弟還在那裡。現在魏對青、冀、幽、並四州的百姓,只是用威勢使他們歸附,還沒有加施恩德。舍棄這四州而南征劉表,那袁尚必然憑借烏丸的資助,招納為其主拚死效命的人;烏丸一動起來,漢胡百姓都將回應。這會使蹋頓產生入侵的野心,成就他非分貪圖的計謀,只恐青、冀二州就不是我們所有的了。劉表這人,不過是個清淡虛誇的空談家罷了。他自知其才力不足以駕馭劉備,若是重用劉備,又擔心不能控制;輕任劉備,那麼劉備不會為他效力。因此,即便我們傾全力遠征烏丸,曹公您也用不著擔憂什麼了。」曹操於是率軍出發。來到易縣時,郭嘉說道:「兵貴神速。現在我軍行軍千里攻擊敵人,輜重很多,難以迅速得到有利的時機,況且敵人聽到消息,必定有所戒備;不如留下輜重,輕裝兼程進發,出其不意。」曹操於是悄悄出了廬龍塞,直搗單於的大本營。敵人聽說曹操到來,驚恐不已,倉促應戰。曹軍大破敵人,斬殺蹋頓以及名王以下許多將領。袁紹和他的哥哥袁熙逃往遼東。 後來,曹操征討荊州回來,行至巴丘時,軍中發生病疫,只得燒掉船隻,曹操嘆息地說:「若是郭奉孝還在,不會讓我弄到如此地步。」起初,陳群非議郭嘉行為不檢點,多次當廷指責郭嘉;郭嘉並不在意,鎮定自若。曹操因此更加器重他。但認為陳群能公正行事,也很高興。郭奕被任命為太子文學,早逝,其子郭深承繼爵位。郭深亡故,其子郭獵繼位。 追問: 親,我搜過了,,你這沒用 追問: 不要 文言文 ,要現代文 回答: 為什麼歷史上對 郭嘉 評價沒那麼多呢(是多)? 第一;死的過早,除了平定北方以外就沒去打過什麼地方,所以題材不多 第二;曹操是為軍事家,所以郭嘉在曹操手下是無法帶兵打仗的(曹操都是自己統帥) 所以郭嘉的軍事才能沒辦法發揮(就像早期的 司馬懿 一樣,也只是個謀士,曹**後才有機會發揮)。 第三;曹操把他看做自己的心腹,所以沒給他漢代的官位(死後是曹操建議皇帝封的, 一開始是曹操自己封的),所以地位不高(好像也就是個參謀吧,謀士都算不上)。 第四;曹操身邊的謀士太多,大多數都是別人提的意見,郭嘉只是在一些大問題上會幫助 曹操,看過歷 史記 載的都因該知道郭嘉的建議和謀略,所以小問題郭嘉不反對曹操 就會直接採納,如果郭嘉意見和眾人不同時,曹操會採用郭嘉的建議(有很多,不一 一說明了)。 郭嘉的才華絕對毋庸置疑,在郭嘉死後曹操每次打敗仗都會說起郭嘉,因為在大問題中曹操手下的謀士無法做出正確判斷(郭嘉在時 算無遺策 ),所以連曹操這種軍事天才都說『此人見實時軍事,過絕於人』 郭嘉在生前曹操為什麼會在大事的時候都聽郭嘉的決斷而非2荀呢?因為郭嘉才能遠勝於他人,只是小問題郭嘉覺得其他人說的沒問題,郭嘉就不會提出建議(郭嘉為人低調)諸葛呢 雖說在剛出山時基本沒打過仗(都是關,張等武將領兵打仗)。但是幫助劉備分析出三分天下的局勢也可謂說是天才了(雖然還有周瑜和魯肅等人都知道),在讀取西川的時候都是有 龐統 出謀劃策的,真正要說諸葛發揮軍事才能的話應該是在劉備死後,所以劉備生前諸葛是沒多大發揮的,劉備死後諸葛只是沒失掉西蜀而已。 用人方面過失在重用了 馬謖 ,在死後沒用直接吧大權交給姜維(姜維在真正掌握大權是西蜀就已經不怎麼樣了)。 諸葛的確是軍事天才,也是個發明家,不過在任人方面比不了曹操,識人方面比不了郭嘉(因為諸葛雖然投靠劉備,不過在劉備死之前都得不到重用)。 補充: 在很多論壇上,人們都在拿 郭嘉 和諸葛亮進行比較,推崇郭嘉的人也很多,甚至 易中天 先生也說過,「如果郭嘉不 英年早逝 ,肯定會與諸葛亮有一場智斗」。 曹操 對郭嘉非常喜愛,甚至想把自己的身後之事託付於他。我對 郭奉孝 的才能也甚為佩服,不過我認為他還達不到能和諸葛孔明相提並論。郭嘉主要的才能在軍事上,我認為他是曹操最重要的軍事參謀。郭嘉的軍事才能,體現為四個字――「出奇制勝」,而諸葛亮在軍事方面,一貫 奉行 ――「謹慎為先」,諸葛亮雖然缺乏一點 魄力 ,但如果他們兩人對弈,我想郭嘉是占不到便宜的。郭嘉還有一項才能堪稱三國第一,那就是他的識人能力,他把三國前期的各個諸侯,都琢磨的非常透徹,袁紹、呂布、 孫策 、劉表、劉備,甚至曹操都逃不過郭嘉的法眼。然而,郭嘉的為人並不值得我們學習,此人經常行為不檢點, 陳群 多次在曹操面前告過他的狀,曹操念其才大,沒有追究,這一點他比諸葛亮更是差的遠。下面我介紹一下郭嘉的短暫的37年人生經歷。 郭嘉字 奉孝 ,穎川陽翟人。早年 出仕 袁紹,但看出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納才而不知用,難與共 濟天下 大難定霸王之業,遂去之。 [196年]曹操得力謀士 戲志才 死,求才於 荀彧 ,後者柬郭嘉。曹操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大喜道:「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就是他了!」,郭嘉也欣然:「是我真正值得輔佐的人。」,遂出仕。表為司空軍祭酒。 [197年]曹操討張綉新敗,袁紹與信羞辱。操就北方之勢問計荀彧,郭嘉。出來乍到的郭嘉詳細立體的分析了曹操與袁紹的狀況對比,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說,勸說曹操征討呂布。郭嘉的分析流暢縝密,很具說服力,不但重新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從而正式將自己送入了曹操軍事 智囊 的核心。 [198年]呂布擊敗劉備和曹操的援軍收納了 泰山 賊部若干,勢力壯大,虎踞 徐州 。曹操將戰略重點轉移到了東線,對呂布展開攻勢。呂布在前期遇挫後固守,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操見士兵疲憊准備放棄。郭嘉和 荀攸 卻看出勝機。郭嘉以項羽為例勸諫曹操,提出有勇無謀者若之氣衰力竭只時便不久於 敗亡 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從諫,果然 一鼓作氣 擒殺呂布。 [199年]曹操派劉備 朱靈 聯合截殺袁術。郭嘉看破劉備狼子野心,與 程昱 , 董昭 諫曰:「劉備不可譴也!」曹操從言大悔,派人追劉備回來,已經來不及了。後來劉備果然殺車胄叛走,聯合東海賊寇聚數萬之眾欲與袁紹聯兵。 [200年]曹操譴將征討劉備,不克,欲自討之。諸將都懼怕袁紹偷襲後方勸阻曹操,曹操拿不定主義,問計於郭嘉。郭嘉說:「袁紹性格遲緩多疑,就算要偷襲也不會很迅速。但劉備的勢力剛剛聚集不久,眾心未附。如果實行 閃電戰 ,必然得勝。」於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獲其妻子,擒關羽,進而又擊破了和劉備聯合的東海賊寇。 江東 小霸王 剛剛成就江東霸業,其時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遂有謀圖中原之心。曹軍得知這個消息都很畏懼,只有郭嘉料道:「孫策剛剛吞並江東,所殺的都是深得人心眾養死士的 英雄豪傑 。而孫策本人又輕率疏於防備,縱然有百萬之眾,但還是和 孤家寡人 一樣容易對付。如果有刺客伏殺,只不過能憑借一人之勇罷了。我看他必然死於匹夫之手。」(此前董卓,曹操都遭到過刺殺)果然,孫策是年死於 許貢 家客的刺殺,北進計劃毀於襁褓。 [203年]袁紹已死,袁尚、 袁譚 被逐退到 黎陽 。諸將想乘勝攻破二袁。郭嘉說曹操道,譚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 郭圖 ,逢記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曹操十分贊同,於是南征,在軍隊行至 西平 的時候,果然譚尚變起,袁譚被擊,敗走保平原。曹操輕而易舉的分別擊破了袁尚、袁譚。是年,郭嘉被封為洧陽亭侯。 [205年] 郭嘉建議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並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徹底鞏固目前的控制區域。曹操採納了他的意見,甚至重用了曾經 詆毀 過自己的 陳琳 ,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 [207年]袁尚逃入烏桓。諸將都說:「袁尚已如喪家之犬,關外夷人貪婪不義不會支援他們的。如果再做 遠征 ,劉備必然會挑撥劉表襲擊 許昌 ,萬一有什麼變數怎麼辦?」 郭嘉進言道:「胡人自持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覆滅。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著,遲早是隱患,現在四州未穩,袁家的影響還很大,這個時候南征,胡人一動,舊臣復應,民夷俱動,後方就不安穩了。劉表是個只知坐談的政客,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必然會對他有所防備不盡其用。現在雖然是虛國遠征,但一勞永逸,就再也沒有後患啦。」曹操聽從了郭嘉的建議,立刻進兵遼東。 到了易城,郭嘉覺得推進的速度還是太慢,進言道:「 兵貴神速 。現在千里遠征,輜重太多,行進緩慢,被對方有所覺察必然就要做防備。不如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曹操於是便問計熟知遼東地理的 田疇 ,行小路奇襲 柳城 ,大破倉促應戰的敵軍。這一戰也成為了 中國戰爭 史上兵貴神速奇 兵制 勝的經典戰例,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從柳城回來的途中,也許因為 水土不服 ,氣候惡劣,日夜急行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逝,一代星隕。曹操痛拗失聲,嘉表奉孝,增邑八百戶,謚貞侯,並謂荀彧等曰:「你們都和我差不多年紀,只有奉孝最年輕。等到天下事竟,我還要將後事託付給他,但他夭折在巔峰之年,難道這就是命運嗎?」 [208年]曹操兵敗 赤壁 ,嘆曰:「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又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郭嘉的政治策略也同於荀彧的政治策略。 郭嘉的功績: 1. 勸曹操先滅呂布,斷袁紹不會背後偷襲。 2. 分析曹操、袁紹的「十勝十敗」理論。 3. 企圖阻止劉備去截袁術,未成。 4. 勸曹操先滅劉備,斷袁紹不會接應。 5. 斷孫策死於刺客之手。 6. 勸曹操兵向 荊州 ,令袁紹二子相爭。 7. 勸曹操重用袁紹四州名士,以收人心。 8. 勸曹操北擊烏桓,斷劉表不會偷襲。 9. 在擊烏桓途中,勸曹操輕裝前進。 10. 勸曹操按兵不動, 公孫康 必殺二袁。 我們可以從郭嘉身上學到: 1. 識明主的能力。 2. 敏銳、果斷的 判斷力 ,例如:斷各路諸侯,軍事時機的迅速決斷。 追問: 郭嘉 是誰啊
『陸』 三國演義人物賞析兩千字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麼,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共商戰守大計。赤壁戰後,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柒』 三國演義人物評價1500字左右
《三國演義》讀後感 0 泡妞可以,但千萬不要泡貂蟬
中國四大美女之一貂蟬,的確很有誘惑力,但只能欣賞,決對不能泡她。兩個泡過他的男人,呂布被勒死了,董卓更慘,死後還被點了天燈。
千萬不要當呂布的老爸
天生克父命,親爹死得早,兩個乾爹都被他自己殺了。
要嫁人千萬不要嫁給劉備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這就是劉備人生的格言,即使甘心成為「衣服」也不見得有好下場,糜夫人跳了井,孫尚香跳了江,我早就說過劉備「五行缺水」!
另外更別嫁給劉安,不然來朋友沒菜就把老婆宰了。
娶媳婦是好事,越漂亮越好,可千萬別娶喬國老的女兒
別以為娶美女就有福,娶大喬的孫策26歲就玩完了,娶小喬的周瑜也只活到36歲,想多活幾年最好還是娶個醜女吧!(黃月英就不錯,最起碼諸葛亮比周瑜多活了20多年。)
參軍光榮,但千萬不要當張飛的兵
張三爺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是愛喝點兒酒,喝完了就醉,醉了就打人,打誰呀?鞭打士卒啊!士卒者,小兵也。在他身邊當兵吃餉可有生命危險。再說就算張三爺是心情好,但萬一那天打仗的時候想起來用點兒計謀,那就更糟了,張三爺用計基本上是一個特點,假裝喝酒,然後假裝喝醉,最後還是打人,其他都是假的,只有打人卻是真的,而且清醒的時候打的更狠(做得逼真點兒嘛!)。
跟誰搭檔也千萬不要魏延搭檔
就是魏延這小子最不地道,跟他搭檔的結果只能是「功勞由他領,黑鍋有你背。」陳式就是最好的例子。
打工可以,可千萬別當曹操的侍從
曹孟德「夢中好殺人」,不知道哪天會犯性子,從床上跳起來就把你給宰了。
請客沒錯,可千萬不要請曹阿瞞。
為了你和你家人的生命安全,就算錢多的沒處花,也別請曹阿瞞吃飯。呂伯奢好心款待他,他到好,把人家全家都殺光了,滅門慘案!
雖說君子動口不動手,但千萬不要和諸葛亮辯論什麼
無論什麼事,諸葛亮永遠是對的,和他爭是沒好處的。東吳群儒被他說得啞口無言,倒霉的王朗和他「單挑」,結果被罵死了,真正讓人體會到了什麼是「唇槍舌劍」。
抓俘虜有功,但千萬不要抓孟獲
因為抓一回是沒有用的,你接下來還要抓他6回,累不累啊?
借東西千萬別借給劉備
俗話都說了嗎,「劉備借荊州,有借冇回頭。」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但千萬別給曹操看病
吉平、華佗哪個有好下場?
對照上面的內容,還有幾件特別應該做的事
要當兵就要當甘寧的兵
生命有保障,劫營帶出去一百人,回來還是一百人。
要嫁人就要嫁給呂布
人長的帥,還顧家,曹操都打到門口了,還能安心得在家陪老婆。
要搭檔就要和趙雲搭檔
沖鋒時趙雲會沖在前面,你只要掠陣就行了;撤退的時候趙雲會替你斷後,你只要先走就行了;你被包圍的時候趙雲還來救你,你只要還沒死就行了;領功勞的時候趙雲會分你一半,你只要站在他身邊就行了。
借東西就借給魯肅
人家是誠實君子,老實人一個,借給他放心。
看病就替關羽看
人家不用你用麻葯(替你省錢),臨走給你一大筆醫葯費(不要是你的事)。
抓俘虜就要抓劉禪
你不動手他就自己來投降了,而且被抓以後還特別老實。
『捌』 論文:對某位歷史人物的評價 2000字左右 寫得好定再加分
對曹操的評價
(1)曹操統一北方的積極作用。
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後期,由於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著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這種情況的造成,除了應當歸罪於東漢王朝的反動統治外,鎮壓農民起義和破壞社會生產的軍閥,自然也是不可饒恕的罪首。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的。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這些都將在談論經濟時再介紹。
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但由於禍害根子在中央,操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並,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操所敗。操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並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較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我們只要翻看一下《三國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統治下,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會風氣都與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傾軋營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為而不受懲罰的官吏和豪強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馬光說操「化亂為治」,並非無據。而且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的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操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於是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與推行法治政策相輔而行的是操力圖集權於己,不容許臣下有結黨行為。他下令說:「今清時,但當盡忠於國,效力王事,雖私結好於他人,用千匹絹,萬石谷,猶無所益」。操為了監視群臣,設置「校事」。這件事受到大臣反對,認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對此加以解釋說:「要能刺舉而辦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所謂「賢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們累世為官,枝連葉附,名望和勢力很大。操對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籠絡,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實權;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賤的校事來檢查他們的行動。至於這樣做有無必要呢?我們可以用日後孫權的話來回答。孫權說:「長文(陳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頭,畏操成嚴,故竭心盡意,不敢為非」。孫權也仿效操設校事一職,可知在當時情況下,設置監視大臣行動的校事,以防漢末和袁紹集團內大臣結黨拉派的重演,還是不無道理的。從曹魏政權的內部結構看,世家大臣最多,潛在的危險也較重。曹操為自身及子孫計,設置校事以伺察大臣,雖有些苛刻和搞權術,但不這樣,是難以制服他們的。史稱:「曹公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操還令諸將家屬居鄴,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與屬下存在著隔閡與矛盾的反映。
總起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所以我們說操之統一北方及其相應採取的一些措施還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
首先,操善於馭將;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東擊孫權,退軍時,留下張遼、樂進、李典三將及護軍薛悌鎮守合肥。次年,操於出軍西擊張魯前,派人給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寫明:「賊至乃發」。不久,孫權親自率領大軍十萬來攻合肥,薛悌等開函看教,乃是:「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這時合肥守軍總共才七千餘人。敵眾我寡,如果分兵出戰,是否上策,諸將疑惑。張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李典聞言,當即表示贊同。於是遼、典當夜招募敢從之士八百人,殺牛犒饗。次日天亮,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己名,直沖至孫權麾下。權見遼來勢兇猛,大為驚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呼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兵少,聚眾圍遼數重。遼一再突圍,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早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遼等乃還修守備,眾心遂安。權軍經此一戰,銳氣頓失,守合肥十餘日,即撤軍退。大眾既去,權和數將尚留逍遙津北。張遼從高望見,即率步騎前來捉權,極將甘寧、呂蒙、凌統等竭死格鬥,權始乘駿馬逃去,幾被活捉。史家對操教令,頗為贊揚,胡三省認為操以「遼、典勇銳,使之戰;樂進持重,使之守。」孫盛認為操之本意是勇怯調配,「參以同異」。我以為:張遼作戰固極勇銳,樂進也以「驍果」顯名,常先登陷陣,「奮強突圍,無堅不陷」。如果把樂進說成是「怯」者或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孫權來時必自恃人馬眾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驕忽輕敵。正可乘此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襲擊。即如張遼所說「及其未合,折其盛氣」,如此而已。蓋兵貴神速,掩其不備,操之知將料敵,固極高明。
由於孫權經常進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一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帶兵屯戍於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兗州刺史裴潛等作好行軍准備。因這時合肥方面並無軍事氣氛,故裴潛等動作不速。揚州刺史溫恢暗自對裴潛說:「此必襄陽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為急會者,不欲驚動遠眾。一二日必有密書促卿進道,張遼等又將被召。遼等速知王意,後召先至,卿受其責矣!」於是裴潛趕緊作好快速行軍准備。果然不久接到快速進軍的命令。接著張遼等也收到詔書。說明操對諸將約束甚嚴,不容有忽慢詔令和動作遲緩的事。
由上可知,操善於用將,對之要求也很嚴格,但能得到他們的擁護。甚至連孫權都說操之「御將,自古少有」。證明操是善於御將的。
曹操還富有韜略、足智多謀,在戰略、戰術方面,常能應付裕如。操在戰斗時,常能根據敵我情況,臨機決策,變化多端。如前所述。操在對於毒農民軍、呂布、張綉、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爭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方法,譎敵致勝,轉弱為強。在戰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屬智慧,擇善而從,少有失誤。例如當操與呂布爭奪兗州,相持不下時,徐州牧陶謙病死,操欲乘機襲取徐州,然後再擊呂布。荀彧勸阻之。操乃改變主意,以全力擊敗呂布,平定了兗州。接著徐州也歸附了。建安六年(201年),即官渡戰後下一年,操因糧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紹新破,以其間擊劉表。荀彧說:「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操從之,終究平定了冀州。
由上可知,荀彧在戰略決策方面屢次糾正操的疑誤想法,因而對操的成敗存亡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其他謀臣如荀攸、郭嘉等亦有同樣功勛,為操所稱譽。足證操對戰略部署極為重視,事先都與群僚仔細商討。他能採納別人的正確策略,說明他的判斷力是很強的。
當操與袁紹起兵討伐董卓時,紹問操:「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操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操又對別人說:「湯、武之王,豈同土哉?若以險固為資,則不能應機而變化也」。操之所以能克敵致勝,主要原因之一是如同他自己所說的「任天下之智力」,即充分發揮臣下的智慧和將士的戰斗積極性。所謂使「賢人不愛其謀,群士不遺其力」。
無論曹操在戰略、戰術上做得怎樣出色,如果其軍隊沒有較強的戰鬥力還是不行的。呂布的軍隊號稱勇悍;袁紹的軍隊人數最多,經過多次較量之後,都為操所敗,說明操軍的戰鬥力是很強的。操軍戰鬥力之所以強,乃由於操一貫採取精兵、簡政、重視糧食生產及運輸等措施。操曾說:「孤所以能常以少兵勝敵者,常念增戰士,忽餘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為戰士愛馬也;不樂多署吏,為戰士愛糧也」。操自言當官渡會戰時,袁紹有鎧甲一萬領,他只有二十領;袁紹有馬鎧三百具,他連十具都不到。操軍人數雖少,裝備雖差,但操治軍帶兵,比較重視紀律,賞罰比較嚴明,結果打敗了袁軍。一次在行軍途中,操傳令不得讓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於是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了麥子。可是操自己所騎的馬卻因吃驚而踏了麥田。於是操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發,做為處罰,這雖只是做做樣子,但也可說明操在軍中持法是比較認真的。操起兵初期,打過不少敗仗,但軍隊始終沒有潰散,就是因操治軍嚴整,而且在政治、經濟各方面也能較好地配合和支持軍事。所以終能轉危為安、變弱為強。其他軍閥如袁紹則「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呂布則「勇而無計」、「輕狡反復」;劉表則「不習軍事」、只「保境自守」;袁術則「奢淫放肆」、「無纖介之善」。所以操終能將他們各個擊破。
由此,我們說曹操可以稱得上古代卓越的軍事家。
(3)曹操的為人和作風。
操在中國歷史上是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們對他的看法紛紜錯雜,毀譽不一。毀者把他說成白臉的奸臣、專門玩弄權術、「寧我負人,勿人負我」的極端利己者:譽者則目之為命世英雄、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有關史書記載,既善惡錯出,真假難辨。我們如果片面地依據某些記述,斷章取義,縱然再多發表評論文章,亦無濟於事。評論歷史人物,應當從有關的可靠記述中歸納出居於主流的東西(如德、才、功、過、善、惡、作用、影響等),從而得出確切的結論。不僅要把這一人物與他同時的人相比較,也要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與同一類型的人相比較,這樣便不難估計其在各方面的價值,以確定其歷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與奸的問題,我們在前面已經做過分析,曹魏政權是曹操在農民起義的影響下,自己苦心經營出來的。當時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漢朝還有什麼可供曹操篡奪呢?曹操確實是玩弄了一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但這樣做,還是為漢朝延長了二十餘年的名義上的國柞。假若操是奸臣的話,那末,二袁、劉表、劉備、孫權……誰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個能維護漢政權的忠臣來,還能說操是奸臣嗎?
至於曹操對人是否奸詐?專門傾人利己呢?傳說中曹操所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是否真實呢?據《三國志》卷1《武帝紀》注引《魏書》: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字刃擊殺數人。
《武帝紀》注又引《世語》: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武帝紀》注又引孫盛《雜記》: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根據《魏書》的說法,操殺人系於被劫之後,這種殺人,不能說是負人,而只是懲罰歹徒的行為。《雜記》所說操夜殺人,乃是怕別人殺害自己,所以先下手為強,這還可以說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行為。但操過後,還是很快就感到凄愴傷懷,說明這次殺人是屬於誤會,並非操本性即安於做負人之事。而且,「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之語,只見於此書,其他二書均未道及。可知這話是不可靠的。從當時實際情況論,操恐懼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輕易做殺人惹禍之事。他當時如畏人圖己,就應趁人無備時逃走,何必殺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書所記大相徑庭,陳壽既不採用,裴注雖引出,但未置評,僅備遺聞。所以我們不宜視之為真實材料,與其在這個問題上多做糾纏,遠不如從操許多比較確鑿的行事中尋找答案。比如:陳宮,原來是擁戴操為競州牧的有功大員,操「待之如赤子」。但後來陳宮趁操東征徐州牧陶謙之際,叛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使操幾遭滅頂之災。後來陳宮與呂布一起被操禽獲,「宮請就刑,操為之泣涕」,頗有故人依戀之情。宮死後,「操召養其母終其身,嫁其女,撫視其家,皆厚於初」。又如建安十九年(214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報書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舉,行之多矣,魂而有靈,亦將聞孤此言也」。可見操對死者的囑托,並無背負之事。王粲的兒子因參與魏諷謀反,為曹丕所誅,操聞嘆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無後。」操以金璧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之事更為人所熟知。操還自言:「前後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負」,可知他是怕負人的,似不可能說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呂思勉謂:「操之待人,大致尚偏於厚」。這種講法,是符合事實的。那些述說操詐騙傾人的傳聞、軼事,多非歷史的真實。但這種講法從何而來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設奇,譎敵制勝」,呂布與操作戰時,曾告誡部屬:「曹操多譎」。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時的「多譎」,擴大到其為人和作風上;其次,陳壽說操「少機警,有權術」。「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權術,趙翼言操用人系以權術相馭。操在用人上,確實有用權術的地方,但說他用人全靠權術,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腦有幾個不用權術的?有幾個沒有濫殺過人?袁紹早就讓操殺楊彪、孔融、梁紹。就以孔融為例,他何嘗不隨意殺人!當他任北海相時,僅因「租賦少稽」,就一朝殺五部督郵。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鄰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勸他「自托強國」,僅因這個建議,就被孔融殺害。至於歷代開國帝王,因鏟除異己,而濫殺錯殺的更史不絕書,如果只責操譎詐負人,是不公允的。
操的污點,首先是他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關於此事,前面已多處提及,不再詳述。其次是他有過屠殺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說過。關於操攻徐州牧陶謙的原因,各書說法不一。即使操父真為陶謙所殺,操也不該大量屠殺無辜人民。陳壽於《三國志》中敘述曹操之事,從不做過分的貶抑,對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較他書為簡,然亦不能不承認:「所過多所殘戮」。操還曾有「圍而後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諸將常有「屠城」之事,這是不應寬恕的。其他如當操攻圍呂布於下邳時,關羽屢向操求取布將秦宜祿之妻杜氏,操「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在此事稍前,操在宛收降張綉時,亦曾納張綉的從叔母,以致引起張綉的叛變。諸如此類的事,在當時雖算不上什麼很壞,但總是欠缺的。陳壽在評論曹操時,極稱贊其謀略、權變、法術和用人、創業的功績,從無一語贊及他的品德。陳壽論到劉備時,認為備「機權於略,不逮魏武」。可是極力稱頌劉備的「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說明陳壽是善於抓住曹、劉在德才上各自特色的。
許多人認為曹操是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家,我很同意。有些人還認為曹操是我國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我覺得有點偏高。因為曹操有過濫殺無辜人民的暴行。一個卓越的政治家應當不這樣。另外,在個人品德作風上,曹操也有些欠缺,不足為後世法。既然稱作歷史上的政治家,就應當對後世能起榜樣作用,曹操在這方面還不夠規格。
『玖』 三國演義20位主要人物評價(共計2000字)
劉備登場
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
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
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
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
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
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
車蓋。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
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
年十五歲,母使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關羽登場
(劉備張飛)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
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
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
「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
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
張飛登場
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也,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先主從曹公破呂布,隨還計,曹公拜飛為中郎將。先主背曹公依袁紹、劉表。表卒,曹公入荊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後轉在南郡。先主入益州,還攻劉璋,飛與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縣。至江州,破璋將巴郡太守嚴顏,生獲顏。飛呵顏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答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飛怒,令左右牽去斫頭,顏色不變,曰:「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華陽國志曰:初,先主入蜀,至巴郡,顏拊心嘆曰:「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也!」飛所過戰克,與先主會於成都。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飛及關羽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其餘頒賜各有差,以飛領巴西太守。
曹公破張魯,留夏侯淵、張郃守漢川。郃別督諸軍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蒙頭、盪石,與飛相拒五十餘日。飛率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問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先主為漢中王,拜飛為右將軍、假節。章武元年,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策曰:「朕承天序,嗣奉洪業,除殘靖亂,未燭厥理。今寇虜作害,民被荼毒,思漢之士,延頸鶴望。朕用怛然,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整軍誥誓,將行天罰。以君忠毅,侔蹤召、虎,名宣遐邇,故特顯命,高墉進爵,兼司於京。其誕將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稱朕意焉。詩不雲乎,『匪疚匪棘,王國來極。肇敏戎功,用錫爾祉』。可不勉歟!」
初,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咸稱羽、飛萬人之敵也。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范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追謚飛曰桓侯。長子苞,早夭。次子紹嗣,官至侍中尚書僕射。苞子遵為尚書,隨諸葛瞻於綿竹,與鄧艾戰,死。
曹操登場
為首閃出一個好英雄,身長七尺,細眼長髯;膽量過人,機謀出眾。笑齊桓、晉文無匡服之才,論趙高、王莽少縱橫之策。用兵彷彿孫、吳,胸內熟諳韜略。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漢相曹參二十四代孫。時人未知奇也,惟有橋玄一見曹操,指而言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南陽何顒見操,言:「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許劭有高名,操往見之,問曰:「我何如人耶?」 劭不答。又問,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操喜而謝之。橋玄嘗曰:「君未有名,可交許子將。」子將者,訓之從子 劭也,好人倫,多所賞識,與從兄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曹操往造劭而問之,劭鄙其為人,不答。曹又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操大喜而去。
諸葛亮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其評價如下: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撫養長大,後因徐州之亂,避亂荊州,潛心向學,淡泊明志。後受劉備三顧之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蜀漢建立,拜為丞相。劉備伐吳失敗,受託孤於永安,輔佐幼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為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先後五次進攻魏國,在治國、治軍等方面發揮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造損益連弩、木牛流馬,與名將司馬懿、張郃等交鋒,屢操勝算,最後一次北伐時採取分兵屯田之策,與司馬懿大軍相持百餘日,但不幸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歲,謚曰忠武侯。其「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
『拾』 三國演義人物評價論文2000字左右
曹操 曹操(cáo cāo)(公元155~公元220),即魏武帝,漢族 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和詩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恢復了中國北方的統一,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史書評論】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的確如此。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系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眾人評說】 孫權評價曹操:「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裴松之評價曹操:「歷觀古今書籍所載,貪殘虐烈無道之臣,於操為甚。」——《三國志(注)》 唐太宗說曹操:「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唐玄宗常自比「阿瞞」。 元稹評價曹操:「曹瞞篡亂從此始。」——《董逃行》 劉知幾評價曹操:「罪百田常,禍於王莽。」——《史通·探賾》 司馬光評價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強伉,其蓄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資治通鑒》 洪邁評價曹操:「曹操為漢鬼蜮,君子所不道。」——《容齋隨筆》 王夫之評價曹操:「曹操父見殺而興兵報之,是也;阬殺男女數十萬人於泗水,徧屠城邑,則慘毒不仁,惡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術也,非道也。」——《讀通鑒論》 古人評價曹操:「曹氏雖功濟諸華,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辯亡論》 顧炎武評價曹操:「孟德既有冀州,崇獎跅馳之士,觀其下令再三,至於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於是權詐迭進,奸逆萌生。」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王沈: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魏書》 "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錯,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錯,有句歇後語就就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為得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此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體現,他不急於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掙一時之得,深謀遠慮,可是智者千濾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無意是他吃敗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體現在他的生性殘忍,為報父仇,攻城屠殺百姓數萬,無辜的殘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為我們至盡傳誦。 曹操是中國百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千百年來對曹操的評價褒貶不一,譽之者為為命世英雄、毀之者稱其為逆賊奸臣。曹操有統一北方的歷史功績,這是無法泯滅的歷史事實。在北方統一的戰爭中,曹操發揮了傑出的才幹,官渡之戰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說曹操是軍事家,這點我很同意。有的學者認為曹操是個詩人,我也贊同。因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樣的詩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達到的文學意境。 有的人認為曹操是政治家,我認為有些評價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殺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親曹嵩報仇,曾經血洗徐州和從雍、涼逃難來的手無寸鐵的百姓,戰爭是殘忍,而百姓是無辜的。他們不應該成為軍閥之間征戰的犧牲品。屠殺的黎民達到幾十萬之多,『泗水流之不暢』(《後漢書·陶謙傳》)足見當時殺人場面之慘烈。太殘忍了,這件事暴露了曹操內心深處的兇殘。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點。曹操也有鎮壓農民起義軍的罪行,曹操的雙手沾滿了黃巾軍的鮮血。其次,曹操個人作風也有很大問題,曹操這個人非常的好色,雖然『聖人』有雲:『食、色,性也』的高妙論調,但曹操為了女人確實到了瘋狂的地步。征戰張秀時霸佔其嬸母,打呂布時強占其部將秦宜祿的夫人。雖然不是很壞,可在道德問題上,是應該予以譴責的。最後,曹操為了自己的權力『挾天子令諸侯』而屠殺了許多文臣武將。孔融、楊修、崔炎等對曹操有極大貢獻的手下也盡死其手。驗證了封建統治者能為我所用留之 不用則殺之的惡劣作風。可笑的是中國文壇所謂的巨子郭沫若先生竟然寫《替曹操翻案》這樣毫無價值的文章,文章沒有正視曹操屠殺百姓的一些列罪行而單方面鼓吹曹操實行的屯田,曹操的屯田實際上是一種高度的剝削制度,不足後人效仿。我們國人所崇拜的魯迅認為曹操『至少是個英雄』曹操到底英雄在何處?卻並未明言。任何極端的評價曹操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我們應該更加辨證公正的評價和認識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