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紅軍長征經過湖南永州的哪些地方
中央紅軍長征途復經永州市(制5個縣)
江華縣:1934年11月21日,紅一方面軍解放江華縣城。
寧遠縣:1934年11月23日,紅一方面軍在寧遠屋脊崗與敵激戰,擊潰敵人。
藍山縣:1934年11月18日左右,紅一方面軍解放藍山。
道縣:1934年11月18日,紅一方面軍佔領道縣城。
江永縣:1934年11月20日左右,紅一方面軍解放永明(今江永)。
紅軍長征在永州的歷史地位可概括為四個「第一」,即:永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籌劃長征時就擬定在永州建立第一個根據地;紅軍總政治部在永州頒布實施第一個少數民族政策文件,標志著黨在長征中開始把民族工作擺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央政治局「禾塘會議」展開紅軍長征途中第一場爭論,正式揭開了糾正「左」傾錯誤的帷幕;永州是中央紅軍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首要阻擊戰場,為掩護黨中央和中革軍委機關最後突破湘江作出了重要貢獻。
❷ 革命烈士有哪些代表人物
1、孟起安
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9歲進私塾讀書。1939年冬結婚後,在蔣垛處館教書。1940年10月,參加減租減息斗爭,成為蔣垛農抗領導人之一,後任五抗會主任。
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蔣垛區委組織幹事、組織科長。1942年春,以塾師身份到江村發動抗日救亡工作,培養了一批青年幹部,建立了江村鄉黨支部。1943年夏,任姜南區區委書記,組織「二五」減租,開展懲奸運動。
1945年8月,調任蔣垛區委書記,組織發動了對地主的清算斗爭。1946年秋主力北撤,領導群眾開展游擊斗爭。由於關節炎發作,行動不便,組織上讓他暫時離職休養。1947年2月,在邱西鄉西後港,不幸被捕。
關押期間,敵人軟硬兼施,透過其親友誘他自首,他寧死不屈,堅持獄中斗爭。
2月21日,在姜堰東場上,他被綁在電線桿上,敵人用鐵絲穿過他的手心,鼻子和耳朵,敵人又把他押到南天寺廣場(現姜堰中學內),一個地主舉起菜刀,砍下他的耳朵,其它幾個傢伙一齊撲過去用刀亂戳,他昂首高呼:「共產黨萬歲!」倒在血泊中。
2、王璞
王璞從小跟隨父母參加抗日工作,11歲時被選為兒童團長。他經常帶領小夥伴們拿著紅纓槍,站崗放哨查路條,給八路軍送信帶路,開展擁軍優屬活動。王璞工作認真,學習也很刻苦。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每學一篇新課文,都要做到會認、會寫、會講、會用。
為了對付鬼子掃盪,民兵大搞地雷戰,王璞不僅僅學會了佈雷,還學會了造雷。一次,他用自製的地雷炸死了一個漢奸,還協助民兵抓住了兩個鬼子。
1943年春天,鬼子掃盪到王璞的家鄉,王璞和鄉親們躲進山裡。一天早上,鬼子包圍了王璞和鄉親們。鬼子拿著漢奸帶給的名單,讓村幹部、幹部家屬和軍烈屬站出來,王璞和他媽媽張竹子挺胸昂首站在最前面。
鬼子把刀架在王璞的脖子上,威逼他說出八路軍兵工廠的槍和藏在哪裡。王璞勇敢地推開鬼子的刺刀,帶領在場的二十多名兒童團員高呼:"我們不能忘記五不誓約,我們至死不當漢奸"。
殘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場的群眾開了槍,製造了又一齊殺人慘案——野場慘案:118名無辜群眾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14歲的王璞、王璞的母親、弟弟和奶奶。
為了紀念犧牲群眾,晉察冀邊區政府召開了追悼大會,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榮稱號,並立了紀念碑。解放後他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十大少年英雄"的稱號。
王璞生前學習時用過的石板,站崗時用過的紅纓槍,以及犧牲時壓在身下,被鮮血染紅的石塊,陳列於中國革命博物館。
3、劉傳文
原名劉堅,羅浮徐東鄉笠石人。他為人勇敢剛直,性情急躁,有抱不平思想。他父親劉觀英,母張氏,有兩姐一弟一妹,全家七口,生活貧苦,難以度日。
他在小學讀至十三歲時,因家貧輟學,爾後,跟他叔父劉鏡淵(軍劉志陸部下當副官)在部隊當勤務員,經過三年的部隊生活,看出政治腐敗,軍心渙散,感到長此下去,沒什麼前途,便離開部隊,回家耕田。
農閑磨豆付,做付竹出賣。以後,又在徐田村謝自瑤手下當民團,因謝在徐田村設卡抽稅,苛捐繁重,傳文對重稅甚感不滿,對客商則深表同情,因而把未經抽稅的客商給予放行。後被謝自瑤發覺,即把他開除,於是他私帶駁殼一支,憤然離去。
當時,革命烈火已燃燒到大信,而且已成立了大信蘇維埃政府。傳文與共村的劉王妹、劉德盛三人投身革命,到大信蘇區跟從劉光夏、劉靄環等參加革命工作。傳文參加革命隊伍後,英勇善戰,用心工作,經常在大信案山上、石門等地進行革命活動,後提升為駁殼隊排長。
1927年間,由於謝自瑤在徐田村設卡抽稅,勒索群眾,早已使傳文不滿,他看在眼裡,恨在心裡,心抱不平。因此,有一天指曉,他親自持槍到謝自瑤家,當場打死謝自瑤、謝泉芳、謝泉深三人。以後,他又到羅崗霞嵐把練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參」,解決當時革命活動經濟困難的問題。
1928年,他帶領紅軍、赤衛隊攻打岩前地主賴乾古的新屋和羅浮義興當。是年冬,又攻打嶺峰丹竹樓的民團,繳獲槍彈後,又率領赤衛隊攻打羅浮橋雲當。他以前帶領紅軍攻打羅浮有三四次之多。
他經常對戰士說:「打仗不要怕,俗話說:耕田吾怕屎,當兵吾怕死,我們為窮人翻身鬧革命,就不怕殺頭,萬一為革命而犧牲,也是光榮的。」因此,他屢建戰功,提升為連長。出征時,他經常騎馬或騾子,身先士卒,有個醫生王森雄也騎騾子跟隨同行。
自從傳文同志參加革命後,興寧的反動頭目,對他又怕又恨,如陳堯古兩次帶領部隊到笠石村,揚言放火燒屋,抓走他的鄰居,結果人將傳文老屋內的賞田三斗種賣掉,贖回被捉去的八人。傳文全家早已逃走,而家物等件全部搞光,僅存兩間爛屋而已。
1929年9月26日,大信蘇區紅軍由營長張國標率領,聯合赤衛隊共約三千多人,分左中右三路攻打羅崗。劉傳文連長帶領赤衛隊從左翼鐮子寨進發,但當時陳堯古的部隊聯合由羅崗頑畲上的敵人,已趕到鐮子寨,阻擊我左中兩翼部隊
前進,由於敵人的武器多而精良,而我方僅有粉槍、炮等,結果在無法取得勝利時,我軍下令撤退。當進,劉傳文同志為了掩護赤衛隊後撤,阻止敵軍追擊,他使用兩支駁殼槍靠在大松樹下與敵人激戰,結果,在敵人的密集炮火中,他卻壯烈犧牲了,那時他年僅22歲。
4、周銀海
1947年1月18日清晨,對侯河地區進行「掃盪」。周銀海發現敵情後,立即通知鄉幹部,為了掩護這些鄉幹部撤退,周銀海挺身而出,將敵人引開,自己卻英勇被捕。敵人逼他供出誰是共產黨幹部和幹部家屬,周銀海堅定地說:「我不明白!」。
敵營長命令士兵把周銀海按倒跪在地上,一邊壓杠子,一邊要周銀海說出誰是共產黨,直至把周銀海壓昏過去。敵人又舀來一盆冷水潑向周銀海。周銀海透了口氣,一字一句地說:「你們這些狗東西,就是打死我,我還是不明白!」
敵人又搬出老虎凳,把周銀海綁在凳上,腳後跟下塞進一塊塊大磚,上到四塊,他又一次暈厥過去。從上午直到深夜,敵人還在對這個鋼鐵般的少年不斷用刑。
在敵人的酷刑下,周銀海一次次昏迷過去,但是始終沒有屈服。敵人將全村鄉親集合在曬場上,把周銀海帶到人群面前,要他當場指認誰是共產黨幹部和幹部家屬。周銀海環視四周,大聲喊:「鄉親們,解放軍必須會打敗反動派!」
敵人見無計可施,就放出狼犬,將周銀海身上的肉一塊一塊地咬下來周銀海始終沒有屈服。敵人一無所獲,就將周銀海拖到曬場槍殺。剛滿14周歲的周銀海壯烈犧牲!
5、江竹筠
江竹筠在她8歲時,性格剛強的母親與游手好閑的父親不能相處,便帶著江竹筠姐弟到重慶投奔兄弟。江竹筠10歲到重慶的織襪廠當了童工,因為人還沒有機器高,老闆就為她特製了一個高腳凳。11歲時,她又進了重慶的一所教會辦的孤兒院,邊做工邊讀書。
在苦難的生活經歷中,江竹筠對當時的社會制度充滿了憎恨,同時也養成了刻苦學習的精神。她在上學時十分用功,記憶力超群。之後據同牢難友講,在獄中,她背誦和默寫下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和《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供難友們學習。江竹筠於1939年考入重慶的中國公學,秘密加入了共產黨。
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系,翌年轉入農藝系。1946年,她畢業後回到重慶,參加和領導學生運動。1947年春,中共重慶市委創辦《挺進報》,江竹筠具體負責校對、整理、傳送電訊稿和發行工作,只幾個月的時間,報紙就發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敵人的極大恐慌。
1948年4月,《挺進報》的發行機關被偽裝進步的特務打入,以順藤摸瓜的方式破壞了重慶市委,6月間,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慶的碼頭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經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東地委書記塗孝文,立即機智地大聲呵斥叛徒,使得叛徒無法再偽裝害人。
江竹筠被送到重慶的「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渣滓洞」監獄後,慘遭手指釘竹簽等毒刑的殘酷折磨,仍堅貞不屈,並領導獄中的難友同敵人展開堅決的斗爭。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務秘密槍殺,然後被用鏹水毀屍滅跡,時年29歲。
❸ 革命烈士有哪些人
1、邱少雲
邱少雲(1926年—1952年10月12日),出生於重慶市銅梁縣少雲鎮(原四川銅梁縣關建鄉)玉屏村邱家溝,革命烈士。
邱少雲9歲喪父、11歲喪母、13歲被國民黨軍隊抓去當兵。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為第15軍第29師第87團第9連戰士。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1952年10月12日因美軍燃燒彈發落在邱少雲潛伏點附近,火勢蔓延全身,為避免暴露,放棄自救壯烈犧牲,年僅26歲。1953年8月30日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於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 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
2、趙尚志
趙尚志(1908年—1942年2月12日),漢族,熱河朝陽(現遼寧省朝陽市)人,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東北地區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
1925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時期,趙尚志在東北地區組織和從事反帝反軍閥的革命活動。「九一八事變」後趙尚志被任命為中共滿洲省委常委、軍委書記。之後,趙尚志領導創建中共巴彥抗日游擊隊(中國工農紅軍36軍獨立師)北滿珠河反日游擊隊隊長,後任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司令,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北滿抗聯總司令,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東北抗聯第二路軍副總指揮。趙尚志與李兆麟等創建了珠河、湯原抗日游擊根據地。1942年2月12日,趙尚志在戰斗中身負重傷後犧牲。
3、趙登禹
趙登禹(1898—1937年),字舜誠(一作舜臣) ,山東菏澤縣杜庄鄉趙樓村人,抗日烈士,中國國民黨黨員。1914年趙登禹加入馮玉祥的部隊,任馮的隨身護兵,跟隨參加北伐戰爭,後國民黨軍改編,回任第二十八旅旅長。 跟隨馮玉祥參加「中原大戰」,戰敗後馮的部隊被整編,趙登禹被任命為第29軍37師109旅旅長。 1937年7月28日,對日作戰時壯烈殉國,時年39歲,是抗日殉國的第一位師長。
4、江竹筠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鎮江家灣人,中國共產黨地下時期重慶地區組織的重要人物,為中國共產黨追認的女烈士。
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與彭詠梧結婚,婚後負責中共重慶市委地下刊物《挺進報》的組織發行工作。1948年,彭詠梧在中共川東臨時委員會委員兼下川東地委副書記任上戰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
5、趙一曼
趙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稱李姐。四川省宜賓縣白花鎮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於黃埔軍校六期。趙一曼1935年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在與日寇的斗爭中於1936年8月被捕就義。趙一曼留有詩篇《濱江述懷》,其故里宜賓有「趙一曼紀念館」,相關電影有《趙一曼》《我的母親趙一曼》等。2010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❹ 請教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的歷史沿革
江華縣因縣治在陽華岩之江南,江華從此得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析馮乘縣置江華縣,以治所設「陽華岩之江南」而名。 江華縣域在秦以前屬荊、楚之地,秦時屬長沙郡。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馮乘縣,隸蒼梧郡,屬交州。 三國時,地入東吳,隸臨賀郡,屬廣州。 隋文帝開皇九年(590年),改隸永州總管府,屬荊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分馮乘縣置江華縣,隸營州(道州),屬江南西道。武則天執政期間(684-704年),改江華為雲溪縣。中宗神龍元年復名江華。唐昭宗乾寧三年,屬楚國。 宋隸道州,元隸道州路,屬湖廣行省。 明隸永州府,屬湖廣巡撫。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年)移縣治於黃頭崗(今沱江鎮)。 清順治六年(1649年),隸永州府,屬湖南巡撫。 1914年,屬衡陽道。 1938年屬零陵專署。 1949年11月江華縣和平解放,行政區劃仍隸屬零陵專署。 1952年改屬湘南專署。 1955年11月25日成立江華瑤族自治縣,隸衡陽專署,縣治由沱江鎮遷水口鎮。 1962年歸復零陵專署至今。 1985年11月,縣治由水口鎮復遷沱江鎮。 2000年,江華瑤族自治縣轄11個鎮、11個鄉。總人口437835人。 2001年末,全縣轄11鎮、11鄉,529村(居)委會,總人口45.16萬,其中瑤族26萬人。 2004年,江華瑤族自治縣轄11個鎮、10個鄉、1個民族鄉。 2005年,沱江鎮人民政府駐地由城南村江華文廟遷移至百家尾村舒家山;碼市鎮人民政府駐地由菜園省遷移至湖南路十三道。
❺ 湖南江華有多久的歷史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馮乘縣置江華縣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馮乘縣,回隸蒼梧郡,答屬交州。 三國時,地入東吳,隸臨賀郡,屬廣州。 隋文帝開皇九年(590年),改隸永州總管府,屬荊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分馮乘縣置江華縣,隸營州(道州),屬江南西道。武則天執政期間(684-704年),改江華為雲溪縣。中宗神龍元年復名江華。唐昭宗乾寧三年,屬楚國。 宋隸道州,元隸道州路,屬湖廣行省。 明隸永州府,屬湖廣巡撫。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年)移縣治於黃頭崗(今沱江鎮)。 清順治六年(1649年),隸永州府,屬湖南巡撫。
❻ 永州及各縣從古到今有什麼名人
名人就不知了,不過永州 江華瑤簇自治縣,是一個民簇特色縣。
❼ (2)永州歷史
永州,位於湖南南部,五嶺北麓,湘粵桂三省區結合部。永州古稱零陵,因舜帝南巡崩於寧遠九疑山而得名。隋初設置永州總管府,永州、零陵從此一地二名。又因瀟水與湘江在城區匯合,永州自古雅稱「瀟湘」。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零陵地區,設立地級永州市。永州現轄九縣兩區。總面積2.24萬平方公里,人口566.5萬人。 永州自古便是華中、華東地區通往廣東、廣西、海南及西南地區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素有「南山通衢」之稱。「距水陸之沖,當楚粵之要,遙控百蠻,橫連五嶺,梅庚綿亘於其前,衡岳鎮臨於其後」,鎮東北可入中原腹地,控制西南扼廣西邊陲之咽喉,據東南握廣東海濱之通道,故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湖南唯一與兩廣接壤的地區,市區到廣州僅500多公里,南六縣距廣州僅400多公里,是「沿海的內地,內地的前沿」。
永州是一本書,其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據權威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永州是世界稻作農業之源、中國陶瓷工業之源、中華文明道德之源。舜的開明治國、任人唯賢,柳宗元深刻的惜民愛民思想,周敦頤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風亮節,「女書」的神秘莫測和瑤文化的千姿百態,以及道縣玉蟾岩文物的出土,永州遠古文化的出現,無一不豐富中華文化的寶庫。永州山水,融「奇、絕、險、秀」與美麗傳說於一體,匯自然情趣與歷史文化於一身。九嶷山舜帝陵、柳子廟、陽明山、舜皇山、浯溪碑林、江華瑤城、湘源溫泉等已成為新的旅遊熱點。
永州是沿海的內地,內地的前沿,是湖南直達兩廣、兩南(海南、大西南)和港澳的主要通道。湘桂鐵路橫貫東西,322國道、207國道及九條省道在境內縱橫交錯。永州機場已開通長沙、海口航線。衡昆高速公路、洛湛鐵路與湘桂鐵路在市區形成新的鐵路樞紐。正在規劃中的貴(陽)福(州)鐵路將橫貫永州中部。
一、零陵的得名
零陵得名於舜葬九疑。《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這里所說的零陵,實際上就是舜陵,或者說是舜陵的別稱或美稱。把舜陵稱為零陵,源於娥皇、女英千里尋夫的動人故事。舜帝南巡死於九疑後,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千里迢迢從中原來到九疑,想要找到舜帝的陵墓。她們一路尋找,一路傷心落淚,直到淚盡泣血。淚血灑到竹子上,留下淚斑,使竹子成為淚竹,又稱為斑竹。毛澤東的詩句「斑竹一枝千滴淚」,用的就是這一典故。但是,娥皇、女英最終沒有找到舜帝的陵墓,在返回中原的途中,雙雙投水自盡於洞庭湖。為了紀念娥皇、女英的多情,人們將舜陵改稱為零陵。在這里,零陵的「零」字,是「涕零」即落淚、掉眼淚的意思。現在,有的人誤以為零陵的「零」字,是表示沒有或表示無窮大的意思,認為零陵表明舜帝死後沒有墳墓或是一座空墓,甚至認為零陵表示舜陵是世上最偉大的陵墓。實際上,在漢代以前,「零」字根本沒有表示數字的功能。東漢許慎編著的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零,徐雨貌。」也就是說,「零」表示雨緩緩而下的樣子。涕零(落淚的意思)、凋零(落葉的意思)中的「零」字,都是往下掉或落的意思,是「零」的本義的引伸。「零」用來表數,則是明代以後的事。因此,零陵就是舜陵,是舜陵的別稱或美稱。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立零陵縣,也有紀念舜帝之意。
二、永州的得名
隋文帝統一中國後,按「存要去閑,並小為大」的原則,廢除州、郡、縣制,實行州、縣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將零陵郡改置永州總管府。這里所說的郡西南的「永山永水」,指現在的雙牌縣永江鄉一帶的山水。自永江鄉流入瀟水的河流稱為永江,也叫「永水」。這一帶的山,當然也就是所謂的「永山」了。從置永州總管府到現在,永州這一地名和行政區劃名稱,已經存在1400多年了。現在,有的說永州這一地名的歷史比零陵更久遠,這是沒有依據的。雙牌縣永江鄉一帶稱為「永山永水」,據稱是由於當時這一帶居住著西周時期諸侯國永的後裔。相傳西周滅商後,曾大封諸侯,永是封國之一。但當時的永國具體位於什麼地方,筆者沒有考證,不敢妄言。又相傳到了春秋時期,永被大國兼並後,永國王族外逃,幾經遷徙,定居到今雙牌永江一帶。即使將永州「永」的歷史追溯到西周時期,也要比「零陵」這一地名的歷史晚1000多年。
原始社會末期,永州屬三苗的江南地。夏商至西周時期,屬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南境。秦代,屬長沙郡。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析長沙國置零陵郡,郡治零陵(治所在今廣西全州縣西南),轄7縣4侯國。7縣是:零陵(今廣西全州、興安、灌陽一帶)、營道(今寧遠縣地)、泠道(今寧遠、新田縣地)、始安(今廣西桂林、臨桂、陽朔、靈川、永福、永寧縣地)、營浦(今道縣及江永部分地)、洮陽(今廣西全州、資源縣地)、鍾武(今衡陽縣地)。4侯國是:泉陵(今冷水灘、芝山、祁陽、祁東、東安及雙牌部分地)、都梁(今洞口、武岡、綏寧、城步一帶)、夫夷(今邵陽、新寧一帶)、舂陵(今寧遠、新田、祁陽部分地)。元封五年(前106),郡上設州,零陵郡屬荊州。
新莽王朝時,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轄地未變。東漢時,復名零陵郡,遷郡治於泉陵(治所在今永州市芝山區城北1公里),轄區也有所擴大。除原來的7縣3侯國(舂陵侯國並入泠道縣)外,還增加了湘鄉縣(今湘鄉、雙峰等地)和昭陽(今邵東縣地)、烝陽(今衡陽縣地)2侯國,共計8縣5侯國。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於建安三年(198)攻佔零陵,零陵郡屬劉表勢力范圍。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後,劉備代劉表領荊州牧,零陵郡屬劉備勢力范圍。
三國時,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劉備病故,零陵郡地入東吳。孫吳時期,零陵郡地域開始減小。甘露元年(265),分零陵郡西南部置始安郡,今廣西桂林、臨桂、陽朔、興安、靈川、永寧、永福等縣地從零陵郡分出。寶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南部置營陽郡,郡治營浦(今道縣);分北部都梁、夫夷、昭陽置昭陵郡;同時將湘鄉、重安(原鍾武)、烝陽3縣劃入衡陽郡。至此,零陵郡轄6縣:泉陵(今冷水灘、芝山、東安地及雙牌的一部分)、祁陽(今祁陽縣地)、永昌(今祁東縣地)、零陵(今廣西全州縣地)、洮陽(今廣西全州、資源縣地)、觀陽(今廣西灌陽縣地)。營陽郡轄營浦、營道、舂陵、泠道等4縣。
西晉太康元年(280),廢營陽郡入零陵郡。永嘉元年(307)置湘州,零陵郡屬湘州。東晉永和年間(345~356),析零陵郡復置營陽郡。義熙十二年(417),零陵、營陽二郡屬荊州。南北朝時期,梁天監十四年(515),改營陽郡為永陽郡;陳改永陽郡為營州永陽郡。
隋開皇九年(589),撤零陵、營陽二郡,設永州總管府,區域較零陵、營陽2郡有所擴大,謝沐、馮乘2縣從臨賀郡劃入。大業五年(607),改永州總管府為零陵郡。轄5縣:零陵(今冷水灘、芝山、祁陽、祁東、東安地及雙牌部分地)、湘源(今廣西全州、資源、灌陽地)、永陽(今道縣、江永縣地)、營道(今寧遠、新田地及祁陽部分地)、馮乘(今江華、廣西富川縣地)。隋末,蕭銑改營道縣為梁興縣。
唐武德四年(621)廢零陵郡,分置永州、營州。武德五年,改營州為南營州。貞觀八年(634),改營州為道州。貞觀十七年,撤道州並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復置道州。開寶元年(742),改永州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為道州江華郡。到代宗大歷二年(767),永州轄4縣:零陵、祁陽、湘源、觀陽(析湘源縣置,今廣西灌陽縣地);道州轄5縣:宏道(原營浦縣地,今道縣地)、延唐(原營道縣地,今寧遠縣地)、江華(今江華縣地)、永明(原永陽縣地,今江永縣地)、大歷(析延唐縣置,今寧遠、新田及祁陽部分地)。
五代時期,後唐天成二年(927)馬殷建立楚國,永、道二州屬馬氏楚國勢力范圍。後周廣順元年(951),南唐滅楚,永、道二州地入南唐。後周世宗時,授周仁逢為武平軍節度使兼侍中,「盡領湖南之地」,永州、道州屬周仁逢領地。後周時,分永州的洮陽、湘源、灌陽置全州。至此,永州僅轄零陵、祁陽2縣。道州仍轄5縣,其中延唐縣改名延熹縣。永、道二州的區域大體相當於今冷水灘、芝山、祁陽、祁東、東安、雙牌、道縣、寧遠、新田、江華、江永等縣地。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分全國為13道,永、道二州屬江南西道。淳化五年(994),改屬荊湖路。至道三年(997),改屬荊湖南路。兩州的轄地與縣名有所變動。乾德三年(965),延熹縣改名寧遠縣。撤銷大歷縣,並入寧遠縣。雍熙元年(984)升東安場(原應陽縣地)為東安縣。至此,永州轄零陵、祁陽、東安3縣,道州轄營道、寧遠、永明、江華4縣。
元朝確立行省制度,省下設路(州)、縣。原永州零陵郡、道州江華郡分別改稱永州路、道州路,隸屬湖廣行省湖南道。
明代改路為府。永州路、道州路分別改稱永州府和道州府,隸屬湖廣行省。洪武九年(1376),將道州府降為道州,隸屬永州府。同年,改湖廣行省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屬之。崇禎十二年(1639),分寧遠的新田堡置新田縣。至此,永州府轄1州7縣,即道州、零陵、祁陽、東安、寧遠、江永、江華、新田。
清順治元年(1644),分湖廣承宣布政使司為湖廣左、右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屬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改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為湖南省,永州府屬湖南省衡永郴桂道。
民國2年(1913),改道州為道縣。民國3年,衡永郴桂道改為衡陽道,永州屬衡陽道。民國11年,湖南省撤銷道,僅存省、縣二級。民國16年,析零陵、寧遠、桂陽、祁陽、新田、常寧等縣地置陽明縣。
民國20年,陽明縣撤銷。民國26年,湖南省劃分行政督察區,永州各縣屬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督察區,原第九行政督察區所屬各縣改屬第七行政督察區。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湖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轄零陵、祁陽、東安、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等8縣。
1949年10~11月,永州各縣先後解放,永州專區於10月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專區改名零陵專區。1952年11月,衡陽、零陵、郴州三個專區合並為湘南行政區。1954年7月,湘南行政區撤銷,原零陵專區所屬各縣,除新田劃歸郴縣專區外,其餘縣全部劃歸衡陽專區。1955年11月,江華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改稱江華瑤族自治縣。1956年3月,永明縣更名江永縣。1959年3月,新田縣並入桂陽縣。1961年7月,恢復新田縣。1960年6月,零陵縣冷水灘鎮升格為縣級冷水灘市。1962年10月,撤銷冷水灘市,改為冷水灘區,仍屬零陵縣管轄。
1962年12月底,恢復零陵專區,專員公署設零陵縣芝城鎮(今芝山區),轄8縣:零陵、東安、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原零陵專區的祁陽、祁東2縣劃歸衡陽專區。1964年5月,劃零陵、道縣的12個公社和9個國營林場,設置瀟水林區管理局。1968年9月,改零陵專區為零陵地區。1969年12月,撤銷瀟水林區管理局,設立雙牌縣。1979年,零陵縣東風鎮改名永州鎮,由地區直接領導。1982年1月,改永州鎮為縣級永州市。1983年2月,祁陽縣重新劃歸零陵地區管轄。1984年6月,撤銷零陵縣,恢復縣級冷水灘市。原零陵縣的郵亭圩、菱角塘、富家橋、水口山、珠山、黃田鋪等6個區和楚江圩區的接履橋鄉,劃歸永州市管轄;楚江圩、黃陽司、普里橋、冷水灘等4個區和郵亭圩區的白塘鄉,劃歸冷水灘市管轄。至此,零陵地區轄永州、冷水灘2市和祁陽、東安、雙牌、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等9縣。
1995年11月21日,國務院以國函[1995]110號函批復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零陵地區和縣級永州市、冷水灘市,設立地級永州市。原縣級永州市改名芝山區,原冷水灘市改名冷水灘區。地級永州市轄原零陵地區的9縣和芝山、冷水灘兩區,市委、市人民政府駐芝山區。1997年7~8月,市委、市人民政府先後遷駐冷水灘區。
❽ 湖南永州江華縣有什麼特產
瑤鄉八寶被
八寶被是江華瑤族自治縣著名的傳統工藝品,已有好幾百年歷史了。八寶被用上等棉線織成,被面綉成「犀牛望月」、「雙獅搶球」、「麒麟送子」、「丹鳳朝陽」、「金龍出洞」、「鰓魚跳龍門等八種留案,故稱八寶被。
江華毛尖
江華毛尖外形條索緊結捲曲,翠綠秀麗,白毫顯露,晶瑩如珠;內質香氣清高芬芳,滋味濃醇甘爽。內含茶多酚、氨基酸、氮豐富。飲用「止渴生津」;葯用可治「積熱、久瀉」和「心脾不舒」,去煩悶。江華縣山區瑤胞用以作解毒去病常備葯品,據說在古代時被納為貢品。。
盤王臘肉
盤王臘肉又稱瑤山臘肉,是瑤族色香味上乘的佳餚美食。每年十月十六紀念盤王生日的「盤王節」,瑤族同胞祭祀遠祖時,總少不了這項精製的臘肉供品。
羅漢果
羅漢果又稱「光果木鱉」,既是一種名貴葯材,又是一種高級清涼飲料。永州是我國羅漢果主產區之一。江華、江永、東安、雙牌等縣均有人工栽培的羅漢果。用羅漢果泡茶,清甜醇香,別具風味,被稱為國際上四大飲料(茶葉、咖啡、可可、羅漢果)之一。
野生淮山
野生淮山為江華大瑤山名特優產品之一,野生面積2000餘畝。目前,年產量約為50萬公斤以上,淮山含鈣、磷、鐵等多種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具有清腸、降氣驅風、化痰、解毒、利尿、健胃之功效,配以犖素佐料,可製成各種菜餚,久食具有防病治病、防癌治癌、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功效。
江華苦茶
江華盛產苦茶,以其苦而著稱於世。苦茶。歷來受到入們廣泛地利用,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就有了文字記載。當地瑤漢人民一直把苦茶作為家庭生活必用品,既是飲料,叉是良葯,可醫治積熱、腹瀉和心脾不舒等症。
江華瑤山大團姜
江華瑤山大團姜具有肉厚、味辣、除腥味、耐儲運等特點,適宜晝夜溫差大的山區種植,無污染,無公害,是純自然的產品,常食具有延緩衰老、降低膽固醇、開胃、祛痰、驅風寒、增食慾、美顏之功效。
芙蓉珍珠椒
珍珠椒獨產於清泉甘美、土質、氣候獨特的萌渚嶺下數千畝土地上,椒果鮮艷美觀,形似珍珠,肉厚香脆微辣,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是舉世罕見的辣椒珍品。
烤煙
永州市各縣區都有種植,主要產區是寧遠、新田、藍山、江華、江永和道縣等南六縣。永州生產的烤煙,以優質莢味著稱,暢銷省內外,聲譽與日俱增。
江華腐乳
江華腐乳精選上等大豆為主要原料,採用瑤家傳統秘方,結合現代科技工藝精製而成。產品品質純正、色鮮味美、香濃脆嫩可口。具有豐富的蛋白質營養,可增進食慾,延年益壽,是居家旅行、饋贈親友之佳品。
❾ 江華的人物概述
江華,(1907(丁未年).8.1~1999.12.24),瑤族,江華縣大石橋鄉鷓鴣塘村人。1975年1月—1978年3月期間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江華乳名香麟。八歲放牛。10歲進入本村私塾讀書,學名虞上聰。13歲考入縣初級國民小學,後考入縣立高等學堂。1925年夏,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192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12月,他離開學校到衡陽市總工會做青年工人工作,並經共青團湖南特委介紹到中共湘南特委,轉為中共黨員。受黨組織派遣到衡陽市總工會專事青年工作,從此,江華開始了職業革命生涯。
1927年春,江華任湖南汽車路工會湘南辦事處主任。這是他的第一個社會職務,也是第一次領到薪水,除了基本生活費,工資全部作了黨費。「四·一二」反革命事變後,他化名黃琳、黃春,擔任湘南特委和湖南省委的政治交通員。
1928年4月,黨組織調他去湖南省茶陵縣任縣委書記。5月,他上了井岡山,見到了毛澤東,開始了他在毛澤東領導下參加革命武裝斗爭。1929年7月,紅四軍第七次黨代會後,江華隨毛澤東到蛟洋,幫助閩西特委召開閩西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隨後,任閩西特委秘書長、福建省委常委。
1930年春,江華到湖南任紅五軍隨營學校政治教員,他參加了紅軍兩次攻打長沙的戰斗。1932~1933年,江華先後任紅五軍一師政委、紅三軍團捕蔣突擊隊政委、紅六師政委、主力師五師政治部主任。江華在中央蘇區參加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的斗爭。在第五次反「圍剿」中,江華因對「對兩條道路決戰」的提法有不同意見,對錯誤的軍事指揮使紅軍到處被動挨打有不同看法,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撤銷職務,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並被送到軍事裁判所監管。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江華隨軍事裁判所踏上征程。
遵義會議前夕,江華恢復了工作,任紅軍三軍團直屬隊政治處主任。在紅三軍團強渡烏江時,江華指揮工兵連架橋。 紅軍改為陝甘支隊後,他又任十三團(十三隊)政治處主任。紅軍到達陝北後,江華調任一軍團政治部巡視員,不久任中央軍委警衛團政委。東征以後,江華調任二十八軍政治部主任。
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後,江華奉命接收延安城防工作。1937年春,江華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夏,任中央軍委四局副局長、局長。1938年,中央同意江華赴山東敵後抗日,任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部主任。
1938年8月,江華離開延安,奔赴山東抗日前線。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938年12月27日,八路軍山東縱隊在沂水縣王莊正式成立,江華任政治部主任。1939年2~5月,部隊進行了為期四個月的第一期整軍運動,江華主動給訓練班上課,深入基層部隊調查研究,抓點促面,推動整訓工作順利進行。
1939年9月,中共山東分局和山東縱隊決定成立八路軍蘇皖縱隊,由江華任司令員兼政委。江華隨即率縱隊機關100餘人,從魯南王莊出發,於10月中旬在邳縣正式成立八路軍蘇皖縱隊。1940年,率部隊打了幾場勝仗,增強了蘇皖邊區軍民的抗日信心。
1942年1月,山東縱隊改為山東軍區,江華改任軍區政治部主任,參加領導山東人民的反「掃盪」斗爭。1943年春,江華出任魯中區黨委書記,根據敵後斗爭的實踐提出三點要求:1.根據地要有一支能對付敵、偽、頑的主力部隊;2.魯中區經濟非常困難,請分局給予適當、有效的支持;3.對反頑自衛斗爭要點權,即允許在頑固派挑釁時可以自己打第二槍,甚至在有理有利有節的條件下,允許打第一槍。這三點要求特別是第三點,沒有得到同意。山東分局決定派他到延安學習。後來,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陳毅在關於對反頑自衛斗爭的發言時,肯定了江華的意見和觀點。
1943年夏,江華離開山東抗日戰場,回到闊別5年的延安。中央安排他住進黨校。毛澤東聽說江華回到延安,關切地詢問山東敵後及延安的情況,江華作了匯報。江華入中央黨校後,認真學習,對立場觀點方法上是非問題有了認識上的提高。在黨的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山東根據地來的代表組成山東代表團,江華為副團長,參加了黨的「七大」。
1945年10月,江華到達東北,1946年1月,中央東北局組建遼東省委,成立遼東軍區,江華任遼東省委第二書記、軍區第二政委。1946年底,江華堅決支持陳雲關於堅持南滿斗爭的主張。1947年6月,江華協助陳雲主持解放區的土地改革。1948年5月,江華任中共安東省委書記、安東軍區政治委員。在他的領導下,安東省委動員和組織翻身農民和工人參軍參戰,恢復和發展生產,從人力物力上支援前方,為全殲東北敵軍徹底解放東北做出了貢獻。
1949年6月,中央決定增補江華為中共浙江省委委員,江華被任命為中共杭州市委書記、市長。1951年7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副書記。1954年起主持浙江省的全面工作,歷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第一書記、浙江省政協主席、浙江省軍區政委,以後又兼任南京軍區政委。1956年在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被選為候補中央委員。
在江華的主持下,浙江省的各項工作發展。工業從無到有,逐步形成輕重並舉、大中小共存、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尤其是絲綢、輕紡工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農業從弱到強,從1956年起,由缺糧省變成余糧省。在1959~1961年的三年經濟困難時期,調出大批糧食、副食,支援全國,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高度贊揚。科技、教育和文化事業在全國也處於較先進的水平。浙江省的工作還總結很多的好經驗,如幹部參加勞動等材料,被毛澤東重視,作出批語,向全國推介。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江華受到關押、批鬥。1967年1月,周恩來下令派專機將他接到北京保護起來。在北京附近一家工廠勞動一段時間以後,1969年,隨著林彪的「一號命令」他被下放到湖北的一家兵工廠勞動。1973年8月24~28日,黨的「十大」召開,江華再次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
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任命, 江華當選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上任後,他著手整頓各級人民法院組織,落實黨的政策,讓老幹部重新出來工作,恢復和重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取消的各級人民法院及其審判業務。
1977年,黨的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江華被選為中央委員。1978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他繼續當選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開始全面撥亂反正的工作。江華領導各級人民法院沖破重重阻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認真復查糾正大批冤假錯案,解放大批幹部群眾。
198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命江華為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庭長,主持對江青、林彪兩個反革命集團的審判。他不顧73歲的高齡,親自審閱所有案卷,不負國家和全國人民的重託,從1980年12月至1981年1月,成功主持這一舉世矚目的審判。1月25日,江華代表國家和人民宣布了對這兩個反革命集團的嚴正判決。
1983年6月,由於年事已高,他離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崗位。1987年,在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中顧委委員、常委,直到1992年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他才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
江華離開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崗位後,仍然關心著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關心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他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他多次向中央領導同志寫信反映情況,提出各項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從1984年起,江華開始撰寫回憶錄《追記與思考》,1991年正式出版發行。他還校閱出版了他在浙江和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期間的文稿。
作為少數民族出身的領導幹部,江華十分關心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他多次深入邊遠地區村寨調查研究,除西藏外,他去過四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和數十個自治州、自治縣。每到一地,他在與少數民族幹部的交流中都強調民族團結和民族穩定。
江華對家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對家鄉人民始終懷著深厚的感情。他說,是江華瑤山的山山水水養育了我。因此,自參加革命工作,他無論走到哪裡,都十分關心家鄉的情況。1938年8月,江華經毛澤東批准,將黃春圃的名字改為江華。他說,以縣名作人名,其中寄託著我對家鄉的深深懷念,這個名字表示永遠不忘家鄉和家鄉人民,不管死在哪裡我都是江華人。
1965年7月10日,江華從杭州送越南胡志明主席回國後,請示毛澤東同意,順便回到闊別40年的家鄉。江華一到家,便召集鄉親父老座談,向大家問寒問暖,要求大家努力抓好工農業生產。1982年、1985年、1988年,江華又三次回到家鄉,每次都對家鄉的生產和人民生活十分關心。他勉勵家鄉幹部群眾充分利用本地優勢,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珍惜土地資源,抓住拳頭產品振興江華經濟。在江華的關心下,1985年,江華縣城從水口鎮順利搬遷到沱江鎮,江華卷煙廠於1991年7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掛牌建立,成為江華發展民族經濟的重要支柱。
1985年11月25日,江華回鄉參加江華瑤族自治縣成立30周年慶典。慶典之後,他對陪同他回舊居的濤圩區委負責人說:「你們立即給我把電拆除,不拆除就不回家。」原來,鄉里同志聽說江華要回故鄉,特地為他舊居單獨裝上電燈。江華說:「全村100戶,500多人,為什麼光為我一家柴油機安裝6盞電燈,我從北京帶了四盞馬燈回來,請你上午拆除電燈,下午我就回家。不能搞特殊,不能搞脫離群眾的事。鷓鴣塘是生養我的地方,絕不能60年後回家鄉搞特殊。」江華一席話讓大家深受教育。
1999年12月24日,江華在杭州逝世,享年93歲。他生前留下遺囑,將骨灰分成兩部分,分別安置於井岡山根據地和家鄉鷓鴣塘村母親墓旁。
❿ 江華縣成立的時間
1955年,具體日子應該是11月25日,很深刻的記憶是2005年是江華縣的50周年縣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