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歷史上發生在秋天的大事
草木皆兵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精兵迎戰。 秦軍前鋒苻融攻佔壽陽(今安徽壽縣)後,苻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一擊,只要他的後續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秦軍的布防情況,並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濛的一片。仔細看去,那裡桅桿林立,戰船密布,晉兵持刀執戟,陣容甚為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贊晉兵布防有序,訓練有素。 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那裡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扎在八公山下。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麼能說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後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結果,秦兵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 這一戰,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安居樂業 出處《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釋義 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故事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聃。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白鬍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於對當時的現實不滿,並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於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百折不撓 東漢官員橋玄品行端莊,嫉惡如仇。有次,一夥強盜綁住他十歲的兒子,帶進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橋玄立即拿錢贖取,遭到橋直的怒斥。不多時,官兵包圍了橋家,因怕強盜會殺橋直的兒子,遲遲不敢動手。這時橋玄憤怒地喊道:「我難道能因為兒子的生命而放了這伙壞人嗎?」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結果,橋玄的兒子被強盜殺死了。人們稱贊橋玄「百折不撓」,始終保持節操。 不屈不撓 漢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長安城中忽然有傳言說要發大水了,長安城就要被水吞沒了。剎時間,整個長安城的老百姓都驚慌起來 大家扶老攜幼,爭相逃命。 消息傳到宮中,漢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宮中議事,商量對策。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驚慌失措,勸成帝、太後趕快躲到船上去准備撤離。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只有孫丞相王商堅決 反對,他認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來,一定是謠傳,在這個關鍵時刻 更不能輕易撤離,這樣只會使人心更加慌亂。成帝採納了王商的意見,過了一會,城裡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破,城裡的秩序也慢慢恢復了。調查下來,確實是傳言失實。成帝對王商能力排眾議很贊賞。王鳳卻認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懷不滿。 王鳳有個親戚叫楊肜,是琅那太守,因為沒有把他管轄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辦他的罪,王鳳為此親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楊肜說情,為他開脫。王商堅持原則,免去了楊肜的官職,王鳳更加懷恨在心,千方百計想要打擊報復。於是他勾結了同夥,誣陷王商。漢成帝最後聽信了讒言,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 但是,是非自有公論。《漢書》的作者班固在撰寫王商的傳記時對王商的評價是:為人誠實公正,不屈不僥。這樣的評論是很客觀
⑵ 歷史上或近現代在秋天離別的故事。只要簡短就行
易水送別,昭君出塞
⑶ 秋天歷史
河伯與海神莊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唯心主義思想家.由於他繼承了老子的學說,與老子並稱"老莊",所以又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人物.他強調事物的自生白化,否認有神的主宰.如在其著作<莊子>中講的"河伯與海神"的故事就包含著極深的哲理.故事大意是:一年的秋天,陰雨綿綿,黃河水一片汪洋,幾乎漫過高大的堤岸,黃河神河伯以為黃河的水量最大,再也不會有誰超過它了.可是當它順流而下,來到東海時,只見茫茫大海,無邊無際,真是海天一色,無有盡頭,一時給驚呆了.
【歷史故事】天道至公至正
據《尚書》記載:周滅商後的第二年,武王得了重病。周公以自己的人身作抵押,設法壇向周室的三王(太王、王季、文王)禱告。大意是說:「您的長孫姬發得了十分危重的病,我願意代替武王去侍奉鬼神(即自己代替武王去死),我柔順巧能,多才多藝,比武王更善於侍奉鬼神。而武王正接受天地的任命,掌握天下,百姓安定敬畏,就讓武王繼續履行上天降給周室的使命吧。請先王定奪。」禱告後又卜筮,都出現吉兆。史官把周公的禱詞記錄下來,放進金屬裝束的匣子里,收藏起來。第二天,武王的病就痊癒了。
武王去世後,成王即位,周公攝政。管叔和他的幾個弟弟就散布流言,中傷周公,並勾結殷商遺民背叛周王室,周公東征兩年,平定了叛亂。
成王聽言了管叔等散布的流言,仍然懷疑周公。周公平定叛亂的這年秋天,莊稼長勢非常好,還沒收獲,突然,天又是打雷閃電又是刮風,莊稼全都倒伏在地上,大樹被連根拔起。國人都非常恐慌。成王和大臣們穿上朝服,取出當初收藏好的金屬裝束的匣子,看到了周公願以自身代替武王去死的禱詞,並詢問了幾個當事人和辦事人,他們都說:「確實是這樣的。周公不讓我們說出來。」
成王認為雷電暴風是上天動怒,用來顯示周公的功德,督促自己改過。於是,周公回朝時,成王親自去郊外迎接。這時天還在下雨,風向卻突然倒轉,倒伏的莊稼又全都被大風扶了起來。
古人深信,頭上三尺有神靈。地上的人有什麼念頭,天上的神都知道。而且堅信,鬼神不管世人與自己的關系遠近,只輔佐有德行的人。就是說,古人認為,上天是一位至公至正的法官,人間的一切善惡,人的一絲一念,都逃不過上天的法眼。
因此,凡是遇到天象異常,古代的明君聖賢必定首先檢查自己有什麼地方不符合天道,發現有錯,立即改過,沒有誰敢欺瞞上天。
當年,孔夫子病重,子路等想抬高孔子的地位,越禮組織了一個治喪處(按孔子的身份,是應該在去世後才能成立治喪處的)。結果孔夫子病漸漸好了,得知此事,氣憤地說:「久已哉,由之行詐也!吾誰欺?欺天乎?」足見其對天道的敬畏。
周公對周王室的忠誠,上天可鑒,而成王疑之。於是上天以雷電暴風警示成王。待成王改過,上天又倒轉風向以鼓勵之。人常說,「蒼天有眼」,真是至理名言啊!
⑷ 關於秋天的詩句典故
秋風,詩句典故。源於晉人張翰典故(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因思故鄉,辭官回家)。
典源
《世說新語箋疏》中卷上〈識鑒〉
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
《晉書》卷九十二〈文苑列傳·張翰〉
張翰字季鷹,吳郡吳人也。父儼,吳大鴻臚。翰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會稽賀循赴命入洛,經吳閶門,於船中彈琴。翰初不相識,乃就循言譚,便大相欽悅。問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載即去,而不告家人。齊王冏辟為大司馬東曹掾。冏時執權,翰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紛,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於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手,愴然曰:「吾亦與子采南山蕨,飲三江水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著首丘賦,文多不載。俄而冏敗,人皆謂之見機。然府以其輒去,除吏名。
典源譯文
張翰,字季鷹。他曾多年在洛陽任齊王司馬炯的屬官,官職不高,難以施展抱負。又因官府諸事繁雜,頗多不順心之處。加之他預見到司馬炯將要垮台,恐累及自己,便想避禍退隱。他曾對同郡人顧榮說:「現在天下戰亂紛紛,戰禍不斷。凡有名氣的人都想退隱。我本人是山林中人,對官場難以適應,對時局又很絕望。看來,也該防患於未然,考慮一下以後的事了。」然而要斷然放棄眼前的功名利祿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他遲遲未作出最後的決定。 一年秋天,季鷹在洛陽感受秋風陣陣,似乎帶來了泥土的芬芳,他突然產生了強烈的思鄉之緒。接著,他又回憶起家鄉吳地蒓菜羹和鱸魚膾等佳餚美味,更覺得鄉情無法排遣。於是,他自然自語地說:「人生一世應當縱情適意。既然故鄉如此值得留戀,我又何必定要跑到幾千里之外,做這一個受拘束的官兒,去博取什麼名位呢?」接著他毫不猶豫地到齊王那裡辭了官,千里驅車,回到了自己的故鄉。 就在季鷹辭官回鄉不久,齊王司馬炯謀反被殺,他手下的人紛紛受到牽連,有好些人還丟掉了性命。只有張季鷹倖免遇難,人們都稱贊他有先見之明。因為擅自離開,被除官名。但張翰自得其樂,並沒有想著在仕途聞達。有人對他說,您縱情一時,難道不為身後留名嗎?張翰回答,與其身後留名,不如當下飲酒盡歡。當時的人因其曠達而看重他。張翰非常孝順,其母過世,過分悲傷以至於超出常禮,五十七歲去世。有數十篇作品聞名於世。
釋義
「張季鷹 (張翰)辟齊王東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後因以「秋風」喻思鄉歸隱。 亦作「 思鱸」、「思蒓鱸」等。
⑸ 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概括
1、三家分晉
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趙桓子一年後去世,趙氏之人殺了他的兒子,迎趙浣即位,是為趙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趙烈侯。
魏桓子之後由其孫魏斯繼位,韓康子之後由其子武子繼位,韓武子之後由其子韓虔繼位,是為。此即資治通鑒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
前375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侯剩餘土地,晉國徹底滅亡。
2、曲沃代翼
前745年,晉昭侯把曲沃(在今中國山西省曲沃縣)封給其叔成師,是為曲沃桓叔。前731年,桓叔去世,其子曲沃庄伯繼位。前716年,曲沃庄伯去世,其子曲沃武公繼位 。
前705年冬天 , (史記記載為前706年 ),當時曲沃日益強大,曲沃武公誘殺了晉小子侯。周桓王派虢仲率兵討伐曲沃武公,武公只好退回曲沃,周桓王立晉哀侯之弟公子緡為晉的國君,曲沃未能吞並晉國。
前678年(晉侯緡二十八年),曲沃武公又伐晉侯緡,並滅之。用搶掠來的珍寶器物賄賂新立的周釐王,周釐王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曲沃桓叔姬成師一系徹底打敗姬仇一系,奪得晉國正統地位。
3、管仲相齊
齊襄公政治殘暴,鮑叔牙護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東莒南縣)。公孫無知謀殺了齊襄公,管夷吾、召忽護送公子糾逃到魯地(今山東西南部)。
魯國人派兵接納了公子糾。魯國人護送公子糾回齊國即位還沒有到達,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齊國即位,就是齊桓公。
讓魯國在生竇(地名)殺掉公子糾。召忽為公子糾而死(公子糾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後,任命鮑叔牙為宰相。
鮑叔牙推辭說:「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國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個地方比不上管夷吾。」
齊桓公於是派使者請求魯庄公說:「我們國君有叛逆的大臣,現在在您的國家,我們國君打算處死他來告誡大臣們,特此請求把管夷吾交還給齊國。」
魯庄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來,交給了齊國的使者。齊國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齊國。快到齊國的時候,齊桓公齋戒三天沐浴三天。
齊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個車上並詢問他治理國家的方法。於是任命他為宰相。
4、假道伐虢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並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系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
他說,要想攻佔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
獻公哪裡捨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之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
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經過四個月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
晉軍大將里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扎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
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里應外合強佔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5、問鼎中原
公元前607年,楚莊王熊侶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首都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
庄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
庄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
面對雄視北方的庄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庄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
庄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家分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曲沃代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管仲相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假道伐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問鼎中原
⑹ 有關秋天的成語典故
1、秋高氣爽:
出處:唐·杜甫《崔氏東山草堂》
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爽氣相鮮新。有時自發鍾磬響, 落日更見漁樵人。
釋義:形容秋季晴空萬里,天氣清爽。
2、春花秋月
出處:南唐·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釋義: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美好時光。
3、暗送秋波
出處:宋·蘇軾《百步洪》之二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輿欲語防飛梭。 輕舟弄水買一笑,醉中盪槳肩相摩。
釋義:舊時比喻美女的眼睛像秋天明凈的水波一樣。指暗中眉目傳情。
4、望穿秋水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
釋義: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要望穿了。表示殷切地期盼,一般用於女性。
⑺ 發生在秋天的歷史重大事件
你乾脆就寫秋收起義吧!!!!
下面是"短小精煉"的資料: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遭到失敗。為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會議,決定派毛澤東去湖南領導秋收起義。
八七會議結束後,毛澤東作為中央特派員回到湖南。9月初,毛澤東在江西安源張家灣召開軍事會議,討論秋收起義具體部署。起義的目標是奪取長沙。
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工農革命軍分別從修水、安源、銅鼓等地出發,向長沙進擊,先後佔領醴陵、瀏陽縣城和平江的龍門廠、瀏陽的白沙、東門市等地。
由於當時革命形勢已處於低潮,敵強我弱,加上群眾缺乏作戰經驗,起義軍某些指揮員指揮失當,新收編的第四團革命軍在戰斗中又臨陣叛變,致使起義軍受到嚴重挫折。
9月14日,毛澤東在瀏陽東鄉上坪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命令工農革命軍余部迅速到瀏陽文家市集中。19日晚,在文家市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決定起義軍撤離湘東地區,進入江西,沿羅霄山脈南移,以保存革命力量。
9月29日部隊到達江西省永新縣的三灣村時進行了改編(即三灣改編):由原來的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將黨的支部建立在連上;成立各級士兵委員會,實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10月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即井岡山地區,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⑻ 秋天的神話故事有什麼
秋天的神話故事有什麼?
︱後弈射日︱
後羿,又稱「夷羿」,相傳是夏王朝東方族有窮氏的首領,善於射箭。當時夏王「啟」的兒子「太康」耽於游樂田獵,不理政事,被後羿所逐。太康死後,後羿立太康之弟仲康為夏王,實權操縱於後羿之手。但後羿只顧四齣打獵,後來被親信「寒浞」所殺。神話傳說「後羿」是「嫦娥」的丈夫。後羿在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燒得草木,莊稼枯焦,後羿為了救百姓,一連射下九個太陽,從此地上氣候適宜,萬物得以生長。他又射殺死了猛獸毒蛇,為民除害。民間因而奉他為「箭神」。
︱嫦娥奔月︱
嫦娥是為了保護老百姓不被逢蒙所害,吃了仙葯,奔月升天的。所謂嫦娥,是一個神話人物選自東漢高誘註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後羿之妻。後羿的妻子姮娥,演變為傳說中的嫦娥、後羿的妻子。自古以來都有學者認為稱為「羿」的有多個,處於不同時期,從而難以判斷嫦娥是何時人物。有人認為是月亮女神嫦羲的後裔,也稱「姮娥」、「常娥」。美貌非凡。姮娥是堯帝時期的神射手大羿的妻子,屬江蘇人。
︱吳剛伐桂︱
相傳在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吳剛便開始伐桂,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亮上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因而後世的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⑼ 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簡短一點,四五個,跪求!
卧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
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
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
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
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
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
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
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
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
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
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圍魏救趙 :
龐涓為報中山之仇,帶重兵進攻趙國,趙國連戰連敗,國都危在旦夕。
趙國向齊國求救,田忌主張救趙,相國鄒忌等人懼怕魏國,堅決反對。
齊威王力排眾議,派兵救趙,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
田忌採取孫臏的計策,不去趙國,直逼魏國。
田忌的堂弟田國是一個有戰功的將軍,他以為孫臏怕死,
慫恿數名將軍不聽孫臏之令,定要前往趙國和魏軍一決高低。
孫臏好言相勸,田國等人不從。
孫臏按軍法斬殺田國手下一個有功之將,田國等人在軍法的威懾下,帶軍向魏國開進。
魏國告急,龐涓只好從趙國撤軍。
回軍途中,龐涓和齊軍相遇,孫臏用計大敗龐涓。
龐涓這才知道孫臏沒死,率殘部逃回魏都,田國等人此時對孫臏口服心服。
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
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
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 觀,
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
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 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
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
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
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
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
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
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
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
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
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 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
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隻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
像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
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 ,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
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
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
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
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
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
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
以當時楚國那麼強大,弱小的鄭國,
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
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 後,
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
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 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
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
後來,他們便請伯犁 作公正人,
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
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
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 王。
於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
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
接著手伸二指,
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
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
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 恨他,
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
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於這個故事;
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生的:
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 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
於是暗地裡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
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
便可以說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
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
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
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
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
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
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
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
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
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