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中誰連身邊人都防

歷史人物中誰連身邊人都防

發布時間:2021-03-12 19:04:06

1. 歷史人物

晁錯(上)

內容簡介:

晁錯是西漢初期的一位政治家,他學貫儒法,知識淵博。深受文、景兩帝的器重和寵信。景帝前元三年,晁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鞏固大漢王朝的千秋大業,向漢景帝上書《削藩策》。漢景帝為了漢朝的長治久安,聽從了晁錯的建議,開始了「削藩」。但是就在晁錯的政治理想就要實現之時,他卻被腰斬於長安東市。他的蒙冤而死與文帝時代青年政治家賈誼的夭折,成為文、景時代最著名的兩大政治悲劇!晁錯蒙冤而死是因為朝廷大臣給他擬定的罪名是無臣之禮,大逆不道。朝廷大臣給晁錯擬定的罪名雖然很重,但並不是晁錯被殺的真實原因,那麼晁錯被殺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七國之亂」爆發後,朝廷的這一政策,立即激起了各諸侯王的強烈不滿,吳王劉濞首先決定起兵反叛,用晁錯的觀點來說,他提出《削藩策》是因為吳王必反。因為當時的吳國地處長江中下游,富饒之國,魚米之鄉,吳王煎礦得錢,煮水得鹽,富甲一方,勢可敵國,這樣下去,必有尾大不掉之勢,成為中央政權的隱患,因此必須削減其勢力。當漢景帝推行晁錯的削藩策時,吳王劉濞跳起造反,這再次肯定了晁錯的削藩政策。對於削藩策,文景時代朝中大臣也曾提出削藩政策,但未被採納。很多人都意識到藩王的尾大不掉之勢。問題是當晁錯提出削藩的時候,幾乎遭到朝中一片反對,而到了最後,當提出要誅殺晁錯時,朝廷幾乎是一片喊殺。那這又是為了什麼呢?

(全文)

大漢這個王朝嚴格地說,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因為在它之前的秦,持續的時間很短,而漢王朝強大、持久、影響深遠,比方說我們現在是漢人,漢族,我們說的是漢語,都是以這個王朝為標記的。這個王朝持續了四百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王朝。當然由於王莽篡漢,這個王朝被一分為二,分為前半段和後半段,歷史上稱為前漢和後漢,又叫西漢和東漢。那麼漢王朝四百多年,應該說最精彩的是在西漢,而西漢王朝兩百多年,最精彩的是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武帝劉徹這一段,這一段歷史,我們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轟轟烈烈。在這樣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人才輩出,英雄輩出,人物輩出。遺憾的是,這些英雄人物和風流人物,並不是都有一個好的歷史結局。他們有的身敗,有的名裂,有的身敗兼名裂,甚至死於非命,今天我們要講的晁錯,就是其中的一個。

晁錯的死,是西漢初年的一大冤案,西漢這個王朝應該說冤案還是不少,比方說晁錯之前的韓信,韓信的死是一個冤案,晁錯之後的竇嬰,竇嬰的死也是一個冤案,但是比較而言,晁錯死得最冤,為什麼呢?晁錯是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而死,而他的這個政治理想,又是在他死後實現的,而且是正在實現他的政治理想的時候,被冤殺了,所以他死得特別冤,這個冤呢,也不是我們現在人看他是冤的,當時就有人說他冤。

當時有一個叫鄧公的人就跟漢景帝說過,晁錯死得太冤了。鄧公是一個什麼人呢?鄧公當時的官職叫做「謁者僕射」,「謁者僕射」它的級別是叫做秩比千石,那麼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相當於副部級。

吳、楚之亂的時候,漢景帝派「謁者僕射」鄧公到前線去打仗,鄧公從前線回來,向漢景帝匯報軍情,漢景帝就問了他一個問題:說這個晁錯已經被朕殺了,吳、楚兩國應該退兵了吧?漢景帝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我們如果看過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大家都應該知道,所謂吳、楚之亂,就是當時一個叫吳的王國,還有一個楚的王國,聯合了另外的五個王國,組成七國聯軍,浩浩盪盪地殺向京師。他們當時打出的口號叫做「誅晁錯,清君側」,什麼叫做清君側呢?就是皇帝身邊有小人,要把他清理掉,小人是誰?晁錯。所以漢景帝就說:既然你們的口號是「清君側」,說我身邊有小人,小人是晁錯,我把晁錯殺了,你們應該退兵了吧?鄧公說:怎麼會退兵呢?吳王為反數十年矣。吳王想造反,已經准備了幾十年了,好容易逮一個機會,你殺了晁錯就退兵了,不可能。鄧公還說了一句話,他說,反倒是我認為天底下的人都會把自己的嘴巴閉起來,漢景帝就問他說:為什麼呢?鄧公說:陛下想一想,晁錯是為什麼死的?晁錯是主張削藩,也就是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中央政權,這是我們大漢王朝的千秋大業,但是他的計劃剛剛實行的時候,自己卻被冤殺了,以後還有人說話嗎?還有人說真話嗎?還有人願意向你們提建議嗎?漢景帝聽了這個話以後呢,漠然良久,呆了很長時間,然後嘆了一口氣說:朕也是後悔莫及呀。

那麼現在看起來漢景帝的後悔,我估計還是真的,為了表示這個漢景帝殺晁錯是出於萬不得已。我們看到在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裡面安排了一場漢景帝和晁錯兩個人喝酒話別的這么一個場面。這個情節在歷史上恐怕是沒有記載的。根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晁錯被殺的時候,他是不知道自己被殺的,而且被殺的也不是晁錯一個人,是他們全家,而且誅殺晁錯,是朝廷的大臣正式打了報告的,牽頭打這份報告的是三個人,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這個張歐就是歐洲的歐,但是根據古書的記載,這個歐字應該念(qu),應該叫張區。他們三個人是正式向漢景帝打了一份報告的,擬定的罪名也很重的。

這三個人是什麼人呢?我們要知道,漢代的中央政府它實行的制度叫做「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三個宰相,九個部長,三公:首先第一個是丞相,相當於現在的總理;第二個叫太尉,相當於現在的三軍總司令,最高軍事長官;第三個叫做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管監察,相當於現在的副總理兼監察部長。那現在好了,一個政府總理,一個公安部長,一個司法部長,三個人聯名彈劾晁錯,這個分量那是很重的,擬定的罪名也很大,叫做:「亡臣子禮,大逆不道」。所以當時擬定的處分是晁錯腰斬。腰斬就是一刀從這兒切下去,腰斬是一種很殘忍的刑罰,腰斬以後人沒有馬上死,他還會動,非常慘,所以這個刑罰一直到雍正的時候才廢掉,因為雍正皇帝殺了一個人,腰斬,看了以後他覺得非常慘,他自己用手蘸著血寫了三個字,慘、慘、慘,把這個刑罰廢掉了,晁錯是腰斬。另外他的父母、妻子、家人,凡是沒有分家的統統殺頭,所以是判得非常重。在當時這個報告打上去,漢景帝馬上批了一個字「可」。

我們現在讀史書上面是這樣記載的:「制曰可」,皇帝批示同意了。而且晁錯的死,是他事前完全不知道的。司馬遷在給晁錯做傳的時候,用的是這樣一句話:「上令錯衣朝衣斬東市」。那麼從這個字面上看呢,我們好像覺得漢景帝給晁錯一個面子,就穿著上朝的衣服,上刑場。實際上不是,如果我們讀《漢書》,我們就會發現《漢書》上晁錯傳裡面寫得很清楚,叫做「紿載行市」,這四個字從哪裡來的,從《史記》來的,《史記》也寫了這四個字。但是問題是司馬遷他沒有寫在晁錯傳裡面,他寫在哪兒呢?他寫在《吳王劉濞列傳》裡面,叫做「紿載行市」,紿是什麼意思呢?騙,也就是說當時這三個人打一個報告給漢景帝,漢景帝批了可以後,馬上就派中尉陳嘉,就是那個首都衛戍司令兼公安部長,駕了一輛馬車,找到晁錯,就是說皇上叫你,晁錯以為叫他開會呢,穿上朝服,興沖沖地上了車,上了車以後,一車拉到「東市」立即腰斬。我們現在不知道,在殺晁錯之前,是否向他宣讀了判決書,但是肯定有一條,沒有給他自我辯護的機會,當然也沒有給他請律師,所以他死得慘,死得冤,死得窩囊。

是主張削藩,晁錯是非常堅決地主張削藩,而且一有機會就跟漢景帝說削藩了,削藩了,可以說削藩這個事兒是晁錯一手鼓搗出來的,所以我們要知道晁錯是不是死得冤,我們來把削藩這個事兒來交代一下,而我們要弄清楚削藩是怎麼回事兒,我們要大致地講一下中國國家制度的演變。

秦漢時期,是中國國家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秦漢之前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制度呢?那個時候我們中國人,也有中國這個概念,但和我們現在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中國,那不是一個概念。當時人們講到的中國是什麼?是中央之國,當中的那個國,而中央這個國外面周邊呢,還有很多的國,我們現在中國的這塊地方,當時叫做天下,也就是說當時的人認為,天底下也就這么大塊地方,也就這么多人,天下這塊地方,要有一個領袖,這個領袖就是天的兒子,叫天子,這是一個概念。

然後在天下當中有很多的國,有同民族的,有不同民族的,最當中的這個天,最正中的這個地方,這個叫中國,周邊最遠的少數民族東邊的叫夷,南邊的叫蠻,西邊的叫戎,北邊的叫狄。另外還有一些華夏族的國家,很多的國家,他們叫做什麼呢?他們叫做國,每個國都有自己的元首,這個元首叫做諸侯。那麼天子和諸侯是一個什麼關系呢?我們現在反過來看,我們覺得當時就是秦以前的那個狀況,應該叫做國家聯盟,他們共同擁戴一個天子,就是國家聯盟的盟主,當時稱為天下共主,但是我們要弄清楚這個天下共主是名義上的,雖然周代就提出一個概念,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是我們要清楚,這個「莫非」是名義上的,天子呢,它名義上所謂天的兒子,擁有了上天授予他的這塊土地,然後他把這個土地封分下去,這個就叫做封建。封,是什麼意思呢?封是劃定疆域,封的辦法,是國與國之間有個國境,由周天子派人在那裡犁一條溝,把這個溝里邊的土翻上來,然後在這個土上面種樹,這個叫做封,把這一片劃給你了。建,是什麼意思呢?建就是任命國君,不但給你封了一塊土地,然後還給你指定一個國家元首,這個叫做建,合起來就叫做封建。這個封建是可以再封建的,就是天子呢,封建諸侯國,諸侯得了這塊領土以後,怎麼辦呢?他再封建,他又把他的土地,又把它分下去,分給誰呢?分給大夫,那麼大夫擁有的那塊地方叫什麼呢?叫家,所以這個時候是三個層次的機構,就是天下、國、家,國和家是分開的,這個制度就叫做封建制,一個天下,許多國家,一個天子,許多國君。

秦始皇兼並六國,統一天下,就把這個制度給廢除了,代之以郡縣制,什麼叫郡縣制呢?就是原來諸侯的國,現在我把它改成郡,原來大夫的家,我把他改成縣,郡管縣,郡和縣都直屬中央政府,不再分封,也就是一個政府,一個主權,一個領袖,一個國家,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變革。那麼秦始皇實行這個制度大概十幾年。

秦始皇死了以後,這個王朝實際上就已經滅亡了,取而代之是漢王朝,那麼漢滅秦以後,是實行原來周代的封建制呢?還是實行秦的郡縣制呢?這就是兩條路線的斗爭,最後漢高祖劉邦採取了一個妥協的方式,一個中間路線,就是在中央周圍,京畿地區,京師周圍這個地區,實行郡縣制,就是實行秦的制度,在邊遠一點的地方呢,實行周的封建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國出去,就是一個王朝,兩種制度,我們不妨稱之為一朝兩制。那麼分封在京師周圍的這些國家呢,就稱做藩國,為什麼叫藩呢?藩是什麼呢?藩就是籬笆,藩籬意思就是說你們像籬笆一樣地,在周圍保衛中央,所以這些王侯都稱之為「藩王」,他們回到自己王國去,叫做「歸藩」,也叫「之國」,但是我們要搞清楚的是,這些分封出去的王國是各自為政的,是有主權的,也是有財源的。

不過漢高祖劉邦雖然實行一朝兩制的這樣一個方案,他還是留了一手,做了一個規定,只能封同姓王,不能封異姓王,就是只有我們姓劉的,你可以封他一個國王,不姓劉的,姓呂的或者姓別的,那你只能封一個侯,所以你看漢代的貴族,王侯是很清楚的,王都是姓劉的,其他人就可以封侯,衛青,霍去病都封侯了,你可以封侯,留了這一手。那麼後來劉邦去世以後,呂後執政,就破壞這個規矩了,她就封姓呂的做王,所以在歷史上就被視為亂政。最後呂後死了以後,大臣們就起來商量說要把這個事,我們要把他擺平,那麼請誰來擺平呢?太尉周勃,因為周勃手上有軍權,於是找到周勃,說周勃出來,你看把這個事情擺平吧。周勃擺平了以後,所以周勃是一個大功臣。周勃是誰呢?周勃就是我們在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裡面看到的,平定「七國之亂」的太尉周亞夫的父親。

但是同姓封王就可靠嗎?現在看到同姓封王也不大可靠,比方說吳王劉濞,就靠不住吧,造反了嘛,吳王劉濞是什麼人?吳王劉濞是劉邦的侄子,是劉邦哥哥劉仲的兒子。古人這個排行,叫做「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仲就是老二,叔就是老三,季就是老四,劉邦的哥哥叫劉仲,就是劉二,這個劉二,他是個沒用的,劉邦當時也封了一塊地方給他,他守不住,他兒子劉濞很能幹,也很勇敢,會打仗。剛好那個時候吳楚那個地方剛剛收歸中央,劉邦一想,吳楚這地方也不能不派個能乾的人去管管,那好吧,劉濞你去吧,就把劉濞封了吳王,封完了以後,劉邦就後悔,他說,劉濞這個人,我怎麼看他有「反相」,這小子將來是要造反的,但是君無戲言,你封都封了,你怎麼能收回來呢?劉邦只好摸著劉濞的背說:「孩子五十年以後,東南有人作亂,那不會是你吧,咱們天下姓劉的可都是骨肉啊,你可別干這個事」,劉濞馬上跪下來說:「臣不敢」。

那麼事實證明,劉濞是造反的,但是劉濞造反到底是他存心要反呢?還是叫晁錯逼出來的呢?晁錯的理論是認為必反。因為我們知道,當時的藩國,它是獨立王國,它是有獨立主權的,有自己的財稅,有稅收,有軍隊,有領土,有政府,這么一個東西,你說它在這個中央政府外面,說它能保衛中央,這個事情不大靠得住,這就要抑制它,抑制的辦法就是削減它的領地,不要讓它這么大,今天切一點,明天再切一點,後天再切一點,一點一點把它的地方切小,這個就叫做削藩。

那我們想了,這個削藩,這些藩王們會願意嗎?這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就是不願意,因為這是他們的既得利益,你說一個王侯他擁有這么多既得利益,誰甘心情願把它供奉出去,就是阿貓,阿狗嘴巴里一條魚,一塊骨頭,你也奪它不走,一個王爺,一個國王的既得利益,你拿走就拿走了,不造反才怪,所以晁錯提出削藩策以後,大家都不贊成,這個事情搞不成。漢景帝也很擔心,說你看這個事情弄下去是不是會造反,晁錯回答的話是怎麼說的呢:他說: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你削他也是反,你不削他,他也反,如果你現在削,他反得快,他馬上就反,但是危害小,將來削,他反得是要晚一點,但是危害大,為什麼他越做越大了嘛!他越來越強大了嘛!你要趁他羽翼還沒有豐滿的時候就把他掐死,等他羽翼豐滿了,他等著你打他,哪有這么好的事。那麼這句話說下去以後,漢景帝就下了削藩的決心,這就惹出了吳楚之亂,或者說七國之亂。

現在看起來,晁錯提出削藩策有一個前提,就是吳王必反,就是不削亦反,反正是要反,還不如去削,吳王真的造反嗎?現在從史書上,我們查不到他存心造反的證據,後來「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政府軍在吳楚兩國也沒有找到什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沒有證據,只有這個鄧公說了「吳王為反數十年矣」。那也就是說想當然了,當然有一些蛛絲馬跡,比方說吳王干什麼事呢?他幹了這么件事,因為他不是自己會鑄錢嘛,他不是自己要產鹽嘛,他不是很有錢嘛,於是他就把這筆錢,抵了老百姓的賦稅,就是他吳國老百姓是不要上稅的,這個上繳給中央政府的稅收,我劉某人給你交了,這是叫收買人心;第二個證據就是他專門收買亡命之徒,就是哪個地方犯了罪的人,你只管往吳國逃,逃去以後他都收容下來,就像後來《水滸傳》裡面的小旋風柴進似的,一個大庄園,誰犯罪都躲我這兒來,官府不敢抓,那不就是要造反嘛,幹了這些事。

但是實際上你說抓他這個謀反的證據,這個是證據不足的。當然晁錯也抓了他們一些岔子,比方說楚王,這個我們在電視具體裡面也看到了,他去抓楚王,說楚王,你在太後喪期內亂搞男女關系,罪大惡極,抓起來了,說實在的,一個王爺搞了兩個女人,恐怕算小節吧,不能算是謀反的證據吧。另外還有膠西王,賣了官,賣官這個事是從秦始皇就開始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秦始皇可以賣官,我就不能賣官,這都不能算是太多的證據。

但是反過來我們如果站在後人的立場,站在歷史的這個角度來看,應該說晁錯的這個想法是有道理的,吳王劉濞不反,不等於他兒子不反,吳王劉濞今天不反,不等於他明天、後天不反。你看曹操沒有反,曹操兒子反了吧,還有明成祖朱棣他也是藩王,他是燕王,封到北京了,朱元璋一死,朱元璋的孫子,因為他的皇太子,是已經先死了,皇太孫建文帝繼位,建文帝一上台,朱棣就反了,打出的旗號剛好就是吳楚之亂的旗號:「清君側」,反了嘛,所以這個藩國太強大,對於中央政權是個危害,這一點肯定是對的。

當然我們不能說因為曹丕反了,朱棣反了,就證明劉濞是反的,我們不能這樣反推,但是應該說晁錯這個提防是有他的道理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深謀遠慮,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說,長痛不如短痛,吃柿子也不能專揀軟的捏。既然要削藩,既然要真正推行削藩的政策,確實應該拿吳國這個最強大的藩國開刀,就是吳王劉濞,我們不管他是反,還是不反,都要拿他開刀,這個冤大頭他當定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何況吳王劉濞最後一削他,他就跳起來,也從某種程度上反證了他多多少少還有一點,至少有謀反的條件。那麼在那樣一個時代,你具備謀反的條件,是可以視為謀反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應該說晁錯對於鞏固那樣一種國家制度,鞏固漢代的中央政權,他是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而且對於這個觀點,實際上是很多人有共識的。晁錯之前的賈誼是最先提出削藩的。賈誼向漢文帝提出削藩,沒有被漢文帝採納,漢文帝覺得他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條件,也不到這個時機,所以漢文帝接見賈誼的時候,就問一些神神鬼鬼的事情,不跟他談政治,所以後來有詩說:「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漢文帝覺得這個事情他做不成。另外晁錯的死都是因為袁盎,也是主張削藩的。所以你要說整個漢代朝廷當中只有晁錯一個人清楚,這個也不是事實,很多人都意識到這個問題,問題在於晁錯一提出削藩的時候,幾乎遭到一片反對,挑頭反對的是竇嬰,竇嬰是公開反對的,其他人是私下反對的,而到了最後提出來要誅殺晁錯的時候,朝廷是一片喊殺,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這裡面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在於漢王朝的治國理念。我們知道,一個統一的國家,它要有一個國家意識形態,秦王朝的國家意識形態,是法家的學說,漢王朝武帝之前的國家形態是道家學說,漢武帝以後是儒家學說,漢文帝的皇後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後就是一個篤信黃老的人。竇太後有個規定,就是自己的兒子和竇家的人只准讀老子,只准讀老子的《道德經》,不準讀別的,所以整個這一些人,都是道家派,只不過漢景帝態度比較溫和,竇太後態度比較強硬。

有一天,漢景帝主持一個學術討論會,討論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湯武革命是否合法,什麼叫湯武革命呢?湯就是商湯起兵打敗夏桀,由商朝取代夏朝,武就是周武王起兵革命,由周朝取代商朝,說這個事情對不對。道家說不對,道家的代表人物叫做黃生,一個姓黃的先生,黃先生,黃先生說:他說,這個帽子再破也要戴在頭上,鞋子再破也要穿在腳下,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夏桀再壞,殷紂王再無道,他也是君,所以湯武革命是造反。儒家的代表叫轅固,轅固先生說,照你這么說,我們高皇帝,取代秦王朝也是造反了,這個事情就不好講了,你如果贊成這個黃生,那意味著我大漢政權是來路不明,如果我贊成轅固,那意味著我大漢王朝也可以被別的王朝取代,這漢景帝怎麼表態呢?漢景帝說:好了,吃肉不吃馬肝,不算不懂味道,馬肝是什麼?馬肝是有毒的,是不能吃的,所以我們還是喝排骨湯吧,漢景帝他是比較溫和,竇太後就很厲害了,竇太後就把轅固叫過來,說你讀讀老子的書,轅固嘴巴一撇,什麼老子的書,那是奴才的書,竇太後勃然大怒,你怎麼說本太後讀的是奴才的書,那你到野豬圈裡去,你跟野豬斗一斗,就把他扔野豬圈裡頭,最後還是漢景帝趕快塞給他一把好刀給轅固,轅固一刀把野豬殺了,保了一條性命。所以這個時候整個朝廷人的思想,他是傾向於道家的。

那麼道家的治國理念是什麼呢?用老子的話說叫「治大國者若烹小鮮」,什麼叫做小鮮呢?就是這個小魚,小蝦要怎麼做呢?拿一個盤子,放一點油,不要多了,把小魚,小蝦放在裡面,弄點小火慢慢烤,烤焦了以後再反個面再烤,烤得酥的骨頭都能吃,得這樣,你這個如果是小魚,小蝦在鍋裡面,你不能拿個鍋鏟不停地炒,最後成什麼,成渣子,所以老子說治理一個大國,就像做小魚,小蝦一樣,你不要折騰,不要搞運動,你安靜一點,安安靜靜地等它慢慢地走,所以削藩那是要削的,不能像你晁錯這樣急吼吼,你得一點一點來,慢慢地做,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大家認為,這個吳楚之亂完全是晁錯惹出來的禍,本來人家也沒有造反嘛,人家都很規矩嘛,該繳的稅也都繳了嘛,該做的事情他也做了嘛,惟一的不合禮節的是吳王沒有來朝見嘛,那吳王沒有來朝見,那是有原因的嘛。是因為當年吳王的太子進京的時候,和文帝的太子就是後來的漢景帝兩個人下棋,下棋兩個孩子下棋怎麼下火了,漢景帝拿起棋盤砸過去,把吳王的太子砸死了,砸死了以後呢,這個文帝就把吳王太子的屍體就弄車運到吳國去,給你拿回去埋葬,吳王就發脾氣了,什麼意思嘛,在那兒死的,為什麼不能就地埋葬呢?非要給我送回來,他又把他送回去,這么兩家就翻臉了,吳王說:我生病了,我病了,我氣病了,我再不上朝了,後來漢文帝也很後悔,就賜了吳王一個幾杖,一個拐棍,說兄弟你既然年紀大了,就不來了吧,那沒事了嘛,那你要去削人家的地,惹的人家造反,那你要擔當這個責任,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那就歸結到晁錯的為人了,晁錯這一回為什麼一片喊殺呢?我認為,不但因為他這次犯了眾怒,而且因為他平時就不得人心,這就牽涉到晁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那麼晁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且聽下回分解,謝謝。

2. 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十位人物都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十位人物如下:

1、孔子(前551-前479),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中國的「千古聖人」。孔子是中國歷史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國文化的標志式人物,是中國人兩千年來行為規范的制定者。他的思想和學說是古代社會長期的意識形態和官方哲學。在古代,小孩進學堂第一個拜的就是孔子。



2、秦始皇(前259-前210),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秦朝開國皇帝,實質也是中國的開國皇帝。「百代都行秦政法」,他創立皇帝制度,並完成了中國一系列的統一,「廢分封,設郡縣,修驛道」,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的時代,這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譽為「千古一帝」。



3、老子(約前571-前471),中國歷史最偉大的哲學家,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深刻影響。中國歷代統治階級奉行「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政治理念。道教在其學說的影響下產生。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4、蔡倫(61?-121)。如果紙是他一個人發明的,他的影響力將在人類歷史中排名第一!「紙」大大的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歷史的進程。鑒於紙在文化傳承和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蔡倫作為紙的主要發明者之一,將彪炳史冊!可以說,蔡倫是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



5、漢武帝(前156年-前87),他是使中國漢民族和漢人王朝確立及壯大的劃時代巨人!他構建文明體系,為中國獨尊儒術兩千年奠下基礎,影響力可謂至深之極。漢武帝實質是漢人的第一大民族英雄,他開創了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漢武帝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並確定以正月為歲首。



6、毛澤東(1893-1976),新中國的締造者,他的巨大影響包括統一中國、獨立自主、破除迷信、滅絕匪患、打倒孔家店、建立平等觀念和共產主義信念!新中國的影響,就是毛的影響。毛的革命、政治、經濟、國防、外交、工業、民族和人口等方針政策和措施,以及毛的思想、軍事和文學才能,都影響至今!



7、孟子(前372-前289),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其《孟子》一書是中國古代的「四書」之一。孟子的仁政學說和人類性善論,是中國不會出現宗教統治的重要原因之一。孟子加速了中華文明的成熟和強大。



8、隋文帝(541-604),五胡亂華使中國漢民族陷入了類似歐洲黑暗時代的年代,且長達三個半世紀。隋文帝這時統一中國,他使中國避免了蠻夷化!楊堅是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首先他確立三省六部制度,再次是廢除酷刑,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影響巨大的科舉選士制度。「讀書做官」的歷史動力和影響力大得無法估量。



9、朱熹(1130-1200),朱熹是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繼孔孟以來最傑出的儒學的大師。他的學術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朱熹給中國人帶來了更嚴格的價值標准和行為准則,其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其「存天理,滅人慾」等觀點,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

3. 急!求關於「防人之心不可無」的事例,各個方面(如自然,歷史等)亦可,歷史人物或現代社會事例更佳

第一篇: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長達千年的爭斗後,狼和羊終於握手言和了。這對雙方來說都是求之不得的。要知道,盡管狼吃掉了一些迷途羊羔,但牧羊人也沒少穿用狼皮做的衣裳,因此可以說二者打了個平手,都枕戈待旦地享用所獲得的食物。為了促使信任,兩方交換了人質,羊交出牧羊狗,而狼則拿出了狼崽。儀式進行得十分隆重,以至有公證人出席。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小狼已經長大,它們個個嗜血成性,背著牧羊人咬死了許多羊羔,並叼著跑回了森林之中,成群結隊回到了老家。作為抵押物的牧羊狗因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語,在睡夢中遭到狼的襲擊,被狼撕扯成碎片全部變成了冤魂。

羊群之所以被滅,是因為不識狼心有詐。因為輕信敵人,羊群倒於血泊之中……人類也應該認此為訓。

人類社會就如同一個戰場,在這么大的林子中,對人與事不可輕信,要時刻警惕。

防人之心不可無。司馬光說:「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不僅是狼與羊的故事是一個教訓,歷史何嘗不是。曹操敗於赤壁原因之一是輕信了黃蓋導致連鎖大船葬於火海。假如曹操不信黃蓋皮肉之苦言,「無罪重罰,有功無賞」。或許可以以多勝少,成為赤壁贏家。兵法講究「兵不厭詐」。「詐」不僅戰場上有,生活上也有。當今社會更多的人會認為利益至上,正所謂「一切向前看」,這些特徵在企業界更突出。如今定義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有否防人之心是一個重要的標准,缺防人之心在事業上是一種失敗。

防人之心,這個名詞並不是與信任完全對立的。防的是敵人,信任的是朋友,友敵有別,對於敵人如果不防常常會有不好的下場。吳王夫差血濺城牆,正是最典型的歷史寫照。勾踐十年卧薪嘗膽,敵人就是敵人。勾踐只知道吳王的戰車踐踏了越國。吳王以為十年來的善待足以消越王的報仇之念。正當吳王與西施醉生夢死之際,三千越甲演繹了一段傳奇。換個角度如果吳王有防人之心,越國不會有可稱之機,也許會留下顛覆歷史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慘痛的歷史教訓時刻告誡我們:防人之心不可無。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有永遠的利益。」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銅臭味的社會,市場經濟決定了競爭。每一個社會成員也許不經意扮演著一個「敵人」的角色。同時,由於道德的缺失或者人的本性決定了許多人只能為了一己私利。我們無法從鼻山眼水中去窺探一個人的良心,但我們隻眼常備「防人之心」。

防人之心不可無。我想狼與羊的故事會撥動每個人心中警惕的心弦。

第二篇:

大學也不是凈土。記得有位同事提醒我說,老D你不明白,你之所以一直受排擠,因為你生活在狼群里,你不咬人,但別人可以咬死你。如果你不會咬人,你學歷再高,在這里你也是弱勢群體。雖是夏天,但我仍禁不住打了一個寒戰。遺憾我無法學會咬人,看來只能作弱勢群體了。

第三篇:

三隻小豬的故事:
從前,有三隻小豬。和豬媽媽生活在一起。
有一天,豬媽媽對三隻小豬說:「你們都已經長大了,要學會自己生活了。」於是,三隻小豬來到森林裡,老大用茅草蓋房子,老二用木頭蓋房子,老三用磚頭蓋房子。
老大和老二對老三說:「用磚頭蓋房子,多麻煩!」老三說:「磚頭房子,不怕大灰狼。」但老大老二對此不已為然。
有一天,大灰狼來了。他吹倒了草房,老大趕緊逃到木頭房子里,大灰狼又推倒了木房。於是三隻小豬躲進了磚頭房子里。
大灰狼吹不倒、推不倒。他對於磚頭房子無可奈何。
突然,他有了一個好主意。他爬上屋頂,想從煙囪里鑽進去。三隻小豬早在下面燒了一鍋滾燙的開水。就這樣大灰狼被燙死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呀!

第五篇:一堆小故事

一個學生去逛百貨公司,臨出門,突然有個女人,匆匆忙忙地跑來對她說∶「我的肚子痛,必須上廁所,可是我跟我先生約好,他就在門口的一輛白色的車子上等我,能不能麻煩您,告訴我先生一聲!」說完並塞了兩包東西給她。「這也麻煩您交給他!」

學生才走出門,就被百貨公司的人抓住。她抱著兩包沒有付錢的貴重商品,嚇得獃獃地站在那兒,因為人贓俱獲,而百口莫辯。至於那先前說肚子痛的婦人,和所謂的白車,則消失了蹤影。



某人單獨旅行,在飛機上遇到一位投緣的乘客,兩個人一起下機,提取行李,在透過海關之前,那新認識的朋友說∶「我的行李真是太多了,能不能麻煩您幫我帶一小件。」單獨旅行的人,心想自己的東西反正不多,就一手接了過來。

跟著,他被海關人員,以攜帶毒品走私的罪名逮捕了。

他大聲對著還在另一個關口接受檢查的朋友喊,那人卻說不認識他。他被架出了海關大廳,悲憤的呼喊聲仍然從長廊盡頭傳入,大廳里的人都搖頭,說∶

「罪有應得的販毒者,過去不知道已經帶進多少毒品了!」

那飛機上認識的朋友也嘆氣∶「好險哪!我差點被栽了贓!」



你今天對我說,一個許久未見的國中同學,知道你在曼哈頓讀書,於是托你順路帶一包東西給下城的朋友,使我想到應該說以上的故事給你聽。我並非教你不要幫助人,而是希望你慎重。尤其許久未見的朋友,雖然以前有很好的交情,由於並不了解他近來的生活,那早期建立的信任,也就應該重新評估。

再過二十年,你當會發現,許多學校里的摯友,在久別重逢時,你或許仍然維持著以前的熱情,對方卻冷淡了,不是他沒有了情,而是由於在社會上的種種遭遇,會麻木一個人的感覺,也可能改變他的價值觀。相反地,如果你自己遭遇重大的打擊或走入歧途,也可能改變看這個世界的方法。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這個人性光輝泯滅與人生價值混亂的社會,你尤其應該慎重。記得有一次我采訪中華航空公司在紐約的一個酒會,由於當晚正好有客機直飛台北,便趕到機場,將一包錄像帶交給華航的朋友,托他們轉回中視。

那位朋友對我說∶「咱們是老朋友了,這又是華航的新聞,但是為了慎重,我必須打開檢查一下。」

日後我經常想起這件事,我不是對那位航空公司的朋友不高興,而是覺得自己理當主動地先打開包裝,讓對方檢視,而不應該等對方提出。如果他礙於情面未講,豈不是要在心中嘀咕很久嗎?

往後的日子,你必有許多旅遊的機會,別人可能托你帶東西,你也可能請朋友傳遞,希望你以上面的幾個真實故事作參考,保護自己,也減少朋友的困擾。

4. 歷史人物中誰愛表現自己

王勃 《滕王閣序》的作者 初唐四傑之一 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專(公元653年)屬始建,後閻伯嶼為洪州牧,宴群僚於閣上,王勃省父過此,即席而作。文中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作者「無路請纓」之感慨。對仗工整,言語華麗 不過這是一種才華的表現 呵呵 應該可以吧

5. 最好是歷史名人,不要身邊具體的人

我最崇敬的名人
有的人崇拜名人,是為了追時尚,而這種盲目地崇拜會使人誤入歧途。有的人崇敬名人,把自己崇敬的名人作為自己的榜樣, 激勵自己像他們一樣,為人民做貢獻。孔子說過,「見賢思齊焉」,人們也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這些人中,大多數都成功了。每個人,都有自己 喜歡的名人,無論是崇拜還是崇敬。我也不利外,我崇敬居里夫人。
千百年來,漂亮就是一個女人的最高榮譽,最大資本,只要有幸得到這一點,其餘便不必再求了。居里夫人已具備了漂亮這一資本,但是,她卻沒有利用這一點資本,她的戰勝自我也恰恰就是從這一點開始的。她為了做科學研究,她甘願讓酸鹼啃蝕她柔美的雙手,讓嗆人的煙氣吹皺她秀美的額頭。
為了提煉純凈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鍋,一鍋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後再送到化驗溶解、沉澱、分析。而所謂的化驗室是一個廢棄的、曾停放解剖用的屍體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里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痕。然而,她的努力不是徒勞的,最終,她終於發現了天然的放射性元素——鐳。
她本來可以就在她發現鐳後申請專利,從而獲得大筆財物,可是,她沒有這樣做,而是毫不猶豫地將鐳的提純方法公布於眾。後來,居里夫人竟由於缺少購買1克鐳的經費而難以從事科學研究。最後,還是一位美國知名女記者在美國發動一場募捐,籌集所需的10萬美元款項。
居里夫人是登上法國科學院講台作報告的第一個女子。
我對居里夫人的人格感到欽佩。居里夫人視名利如糞土,她一生共得了10項獎金、16項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兩次諾貝爾獎。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獎或任何一個榮譽上盡情地享受,但是她將獎金贈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而將那些獎章送給6歲的小女兒去當玩具。
居里夫人高尚的品格就像她傑出的科學成就一樣,在人類文明史上閃爍著令人崇仰的熠熠光輝。她堅強、她意志純潔、她嚴於律己,使我不得不肅然起敬!
1.我最崇拜的人
在如今社會水平高度發展的日子裡。一些傑出人物蜂湧而出,無論是古今中外的名人,還是大紅大紫的藝人,他們都引來了不少人的嚮往與喜愛。當然,好奇心特強的我也不例外。想知道我崇拜的人是何許人也嗎?告訴你吧!他就是李白。
也許有人問,大紅大紫的藝人才是如今人氣指數最高的,你為何會喜歡那早
以成為過去的名人呢?真是沒品味,然而我卻不這么認為。
李白是我國著名的詩人,有詩仙之美稱。但是在我心中李白更是懂得良苦用心的好榜樣。他讓我知道從小就應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努力,進取,堅信: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用到家,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天天不停地磨,鐵杵雖然粗,但總有一天會磨成針的。就如讀書一樣,天下的好書很多,只要天天認真地讀,十年,二十年,總有一天會把所有看過的書融會貫通的。
李白在我心中已佔有重大的地位,山壓不倒,風吹不掉,因為他的精神如一顆種子,早已在我心中生根發牙。然而我更崇拜李白的詩篇。
崇拜他那「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的豪邁奔放,崇拜他那「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奇妙意境;崇拜他那「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姜江水流」的清朗秀美。
我想:這就是我崇拜他的理由吧!
2.我最崇拜的作家
我崇拜的作家有很多,比如巴金。冰心。饒雪漫……而其中我最崇拜的是她。一個讓我知道了做人要勇敢堅強,也是一個讓我知道了只要努力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人。這個人是——海倫。凱勒。
在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我了解到海倫。凱勒是一位盲聾啞人,但是,她憑著自己不屈不撓的精神,考上了美國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她身為一名殘疾人,並因為自身的缺陷而喪失對生活的信心和渴望。她不停地去摸讀盲文,拚命地書寫單詞和句子,她是這樣的好學,以至於小小的手指頭都摸出了血。
知道讓還倫不再孤獨,她有了朋友,她們經常出去玩,這也讓海倫越來越想開口說話,於是她的父母請來了薩勒老師。老師讓海倫把手放到自己的臉上,感覺舌頭和嘴唇顫動的情況。平時我們健康人小時候學習說話還有點難度,而這種完全靠觸覺來學習的方法,艱難度可想而知。可海倫卻靠著頑強的毅力學會了說話,幾乎和正常人沒什麼兩樣。
海倫。凱勒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我們應該向海倫。凱勒學習,平時我們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而海倫。凱勒遇到的困難可大了,但她並沒有退縮,而是與困難做斗爭!俗話說得好,「苦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海倫。凱勒你多麼堅強!你沒有被命運屈服,你用自己頑強的毅力改變命運!創造了奇跡!海倫。凱勒你多麼偉大,你作為一個盲聾啞人,竟能如此利害!以後我也要像你一樣,遇到困難不退縮,與它做斗爭!海倫。凱勒,我崇拜你!
3.我最崇拜的人—張海迪
張海迪是我最敬佩的人,因為,她的事跡讓我感動。當我知道了張海迪的事跡以後,便被她執著的精神打動了,立志要做一個像張海迪那樣的好同志。
張海迪,從小便患有殘疾,胸部以下失去知覺,醫生說,這種高截癱病人最多活不過27歲,張海迪知道,自己活不長了,但卻不甘心庸碌一輩子,她決定用自己的行動讓人們記住她,張海迪。
張海迪決心學好醫術,減輕別人的病痛,她為了學好醫術,在小動物身上做實驗,終於,「黃天不負有心人」,張海迪已經能熟練的掌握醫術了。
因為張海迪平常很樂於助人,所以,周圍的人有什麼困難都找她尋求幫助,又一次,一位老人拿著一瓶進口葯,來找她,請她幫忙翻譯,但是張海迪也看不懂,她看著這位老人失望的走了,便下決心學好外語。經過她的努力,她的外語已經學得非常好了,她翻譯了外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拿著譯稿去找總編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激動地流下了兩行熱淚,並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位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這就是張海迪,一位不願意向命運低頭的姑娘,她一直激勵著我們。
4.我最崇拜的人
在歷史里,曾經有許許多多的科學家為我們人類造福,像「炸彈大王」諾貝爾,讓黑夜亮起來的「發明大王」愛迪生,元素周期侓的發現者門捷列夫,創立「日心說」的科學巨人哥白尼……
在其中我最尊敬的人就是「發明大王」愛迪生,他一生有2000多項發明,獲得發明專利的就有1328項。平均每15天就會有一項新發明。在發明的高峰期,更是三天兩頭就有一項發明,他因此被譽為「發明大王」,他的發明對人類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他在小時候好奇心特強。無論什麼事都會問為什麼,而且只要有可能,他喜歡動不動就做實驗,為此經常鬧出大笑話來。有一次他看見熱氣球會飛就想人的肚子里充滿了氣會不會也飛以來,他讓同伴吃下了一種會產生氣體的葯粉,結果差一點就鬧出人命,他爸爸也狠狠地打了愛迪生一頓,但他的好奇心卻沒有因此而減弱。他在上課時也經常會問一些連老師也回答不上來的問題,老師就罵他「笨蛋」「低能兒」等,最後被學校開除了,不過他媽媽也是一位教師,從此以後就是他媽媽在教他了。
他一生最輝煌的成就,要數發明了電燈了。在電燈問世以前人們用的是昏暗的煤油燈,在他仔細的研究了一個刺眼的電弧光後,就宣稱要發明出光線柔和的電燈,他找了1600多種耐熱金屬和6000多種植物纖維,但都失敗了。終於有一天愛迪生想到了用棉紗試一試,之後他們日夜盼望的情景出現在了眼前:燈泡發出了金色的光芒。這一天是1879年10月21日,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定為電燈的發明日。
97

6. 歷史人物中誰對極其小的事情都認真的研究

今天,老師講了《詹天佑》這一課,剛讀了一遍,就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課文講的是詹天佑在我國深受帝國主義侵略的情況下,接受修築鐵路的任務,他經過重重困難,成功地修築了第一條完全有我國工程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打擊了帝國主義者的囂張氣焰。
「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那些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詹天佑多麼的愛國呀,他的愛國之心難以用言語來表達,遇到困難時,他還一心想著祖國,要為祖國爭光。他對工作十分認真,要不然京張鐵路就不會提前兩年就竣工了。詹天佑不但對工作一絲不苟,而且還有他的創新精神,從「人」字形線路中就可以看出來。
在生活中,能像詹天佑這樣不怕困難,意志堅定的人很少,我們卻經常為一點看。芝麻大小的事鬧得不愉快,又會因為一個困難就退縮。可是詹天佑卻在帝國主義者的阻撓和挖苦下堅持把這條鐵路建造下來。我們在學習中常常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我們很快就放棄了而並沒有解答出來。要是我們人人都有詹天佑的這種精神,那還有什麼可以難倒我們呢,還有多少「絆腳石」,「攔路草」可以阻擋我們學習呢?我們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詹天佑當時環境那麼差,他都不怕困難,堅持完成工作,而我們有些同學,環境那麼好,卻不好好學習。
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應該像詹天佑一樣,以祖國為榮,才能得到勝

7.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人物

你好,中國歷史上出現無數英雄人物,你心中位列前十的都有誰?我們國家是一個輩出英雄的民族,從古到今不管是戰爭還是和平我們民族都有無數的感動英雄人物。他們有來自一線的,也有來自普通崗位的,也有來自國外的,他們是軍人,他們是農民,他們又或是醫生等等。那麼在這無數的英雄人物裡面,在我心中最喜歡我最敬佩的前十位是,錢學森、袁隆平、鄧稼先、彭德懷、雷鋒、葉挺、鍾南山、莫言、朱熹,孔子。

每一個積極向上的民族都應該崇尚自己民族的英雄,我們更應該尊重和愛戴我們的英雄,因為一個弘揚歷史英雄的民族才是一個發光發熱的民族。我們心中都有自己的明星和偶像,這些英雄就應該位列在我們心中。


8.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身邊人的調查

1.特定的歷史背景。
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台,人物同樣的活動如果處於不同的歷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評估。
2.確定評估標准。
看一個人物的活動或舉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僅從道義的角度去考慮。
而要看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統一等。
3.防止以偏概全。
通常說人無完人,就是指對人物的評估要一分為二,全面客觀。
對歷史人物要考慮他的階級性和時代性。
4.克服英雄史觀。
歷史上有作為的人物是時勢造就出來的,同時也要承認人物的個性特點對事物的一定影響力。
5.要根據具體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維定勢,將材料觀點和教材有關知識進行綜合分析。
6.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決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
也就是在佔有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對歷史人物給予評價。

9. 歷史人物中最黑的人是誰

其實最黑的,最厚黑的,當數各朝的權臣,比如張居正,徐階。這些我都不說了,以下是我找到另類厚黑人物。

中國歷史上頗有幾個「著名」的小人,雖人物猥瑣,職輕權微,卻長袖善舞,工於心計,干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幾乎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楚國費無忌,是其中最有「成就」的一個。楚平王為兒子娶親,派大夫費無忌前往迎娶。費無忌看到新娘如此美貌,便心生邪念,不顧一切快馬回宮對楚平王細述姑娘之美,並進言趁太子尚未見面大王先娶之。好色的楚平王被巧舌如簧的費無忌說動了心,轉眼間,這位本該成為太子夫人的秦國姑娘,便成了公爹楚平王的妃子。移花接木的費無忌,也成了楚平王的心腹。但他卻做賊心虛,因為他知道太子遲早要接班的。於是他對楚平王誣陷說太子要謀反。楚平王遂下令捕殺太子及老師伍奢父子。後來,太子與伍子胥只好逃離楚國。數年後,伍子胥率大軍復仇,楚國就這樣被滅掉了,尋根溯源,費無忌實在是「功不可沒」。

西漢江充,是小人中最有「魄力」的一個。他先是攪得趙王父子不得安寧,為報復私怨,誣告趙太子穢亂後宮,導致趙太子險些被漢武帝判了死刑,雖赦其死罪,太子地位卻被廢。後又蠱惑漢武帝,挑唆其父子關系,製造大量冤假錯案,最後逼得太子造反被殺。這場大亂,史稱「巫蠱之禍」,不僅白白死了好幾萬人,就連漢武帝自己也弄得骨肉相殘,國家險些覆亡。

南北朝人鮑邈之,是小人中最陰險的一個。他原來是太子蕭統身邊的一個太監,頗受信任。太子母親病故不久要做「生忌」,要一太監值宿一夜,太子便讓這個小太監去。不料他竟擅離職守,跑去和宮女鬼混,正巧被太子巡視時撞見。要是別人不殺也得嚴懲,太子寬厚,沒有治他罪,只是不如從前親近了。哪知這小太監不識好歹,不思圖報,反而懷恨在心,探聽得皇上身體不適,便跑去密告太子請道士作法,埋蠟鵝咒皇上早死,密謀奪權篡位。太子受此不白之冤,又無法辯解,氣急交加,一病不起,不久竟駕鶴西去,時年31歲。須知,此太子是編纂著名的《昭明文選》的昭明太子,「《文選》爛,秀才半」,就是對他的高度評價。想不到竟然死於卑鄙小人之手。

龔半倫,也是我們不想提起又無法繞過去的一個「著名」小人。他的父親龔自珍是清代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愛國詩人,萬萬沒想到,兒子龔半倫卻賣國求榮,成了英法侵略軍火燒圓明園的幫凶。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所以焚掠圓明園者,因有龔半倫為引導。英以師船入京,焚圓明園,半倫實與同往……取金玉重器而歸。」為一己私利,不惜引狼入室,害宗滅族,燒毀「萬園之園」,龔半倫死後禁止埋入祖塋。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中誰連身邊人都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