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Bonaparte,1769.8.15~1821.5.5),人稱奇跡創造者,法蘭西第一共和專國第一執政(屬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年-1814年,1815年)、軍事家、政治家,曾經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領土,使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得到了更為廣闊的傳播,法蘭西共和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法國人民的驕傲。
身高:169cm
民族:科西嘉族
一個世界性的重要歷史人物——拿破崙,從1784年15歲入軍校到1799年發動政變,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再到他1815年退位,被放逐到聖赫勒拿島,其整個一生幾乎都是戰爭中度過的。
雨果在評論拿破崙時說:「人類命運中這個人物的重量過分,攪亂了平衡。他個人計算著他比整個宇宙都要重要。人類的過剩精力都集中在他一個人的大腦中,一個人的頭腦要決定全世界命運,人類文明要延續的話,這將是一個致命的弱點。」
黑格爾稱贊他是騎在馬背上的「世界靈魂」。
綜觀拿破崙一生的全部活動,其主導方面的活動,對當時社會和人類歷史的發展是起過作用的,他功大於過,是個應當肯定的歷史人物。
②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1)必須堅持歷史主義原則、深入了解他們所處的歷史要件。
(2)必須堅持階級分析方法,深入了解他們所代表的那個階級。
(3)必須堅持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辨證統一的觀點來分析傑出任務的歷史作用。
(4)必須堅持用全面分析與評價的原則,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
列寧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
毛澤東同志在《紀念孫中山》一文中講到:「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歷史人物大都有他們的缺點一樣,孫先生也有他的缺點方面。這是要從歷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於前人的。」
(2)評價歷史人物心得體會擴展閱讀:
評價時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要正確處理歷史人物與人民群眾的關系。要明確:首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其次是「時勢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時勢」;最後還要確定歷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願。總之,對歷史人物的作用要恰當評價、不能任意誇大。
第二,要正確處理階級分析與個人出身的關系。不能僅依據個人出身來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也不能以貼階級標簽的方式代替階級分析。如對剝削階級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統統加以否定就是一種典型的「貼標簽」。
第三,要正確處理主觀願望與客觀效果之間的關系。既要注意主觀動機,又要看客觀後果,尤其應把客觀後果放到評判的首位。
③ 歷史人物評價 怎樣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
正確來態度:要想對歷史人自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評價,必須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下。
具體注意下列幾點:
1.特定的歷史背景。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台,人物同樣的活動如果處於不同的歷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評估。
2.確定評估標准。我們看一個人物的活動或舉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僅從道義的角度去考慮。而要看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統一等。
3.全面的評價,防止以偏概全。就是指對人物的評估要一分為二,全面客觀。對歷史人物要考慮他的階級性和時代性。
4.克服英雄史觀。歷史上有作為的人物是時勢造就出來的,同時也要承認人物的個性特點對事物的一定影響力。
5.要根據具體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維定勢,將材料觀點和教材有關知識進行綜合分析。
6.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決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也就是在佔有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對歷史人物給予評價。
④ 讀「怎樣評價歷史人物」心得
讀史可以讓人明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
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忘記歷史,就會在發展中迷失方向,引起混亂,就會在發展中出現倒退和冒進的錯誤、以致反復折騰,付出慘重的代價,得到血淋淋的教訓。因此,作為一個民族,必須客觀公正的評價自己的歷史,尤其對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必須進行客觀公正的的評價,才能統一認識,明確發展方向,我想這一點應該沒有人會反對的。
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必須拋棄主觀主義和唯心主義,特別要拋棄意識形態的僵化思維,絕對不要掩飾錯誤,也不要誇大成績;不要塗脂抹粉,也不要抹黑污衊。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必須做到客觀公正,切記不可陷入不是高大全,就是假惡丑的慣性思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一定要尊重歷史事實,一定要抓大放小,要緊緊抓住主要的、關鍵的、重點的史實進行分析和探討,千萬不能在細枝末節上糾纏不清。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一定理性平實,有理有據。這樣得出的結論才能讓人樂於接受,才能激勵或警醒後人!
不管你是誰,不管你是蔣介石,還是毛澤東!你都必須接受歷史的檢驗和評價!毛左對現實很不滿,在網上牢騷滿腹,甚至破口大罵,這個其實很正常。本來嘛,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現實問題確實很多,對現實不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不能完全不顧歷史事實,對毛時代歌功頌德,大肆鼓吹毛時代幸福的生活,重新把毛澤東推上神壇,搞的跟邪教一樣,這樣只會嚴重誤導青少年,影響國家的發展、進步、繁榮與穩定,這就不對了。毛澤東真的是人民的大救星嗎?蔣介石真的是反動透頂的人民公敵嗎?根據現有的資料就知道這是多麼荒謬的結論,是完全不符合歷史的真相的,也是嚴重不符合我們的常識的。毛左們動不動就說誰誰誰,你們沒資格評價毛澤東。只要誰對毛澤東稍有負面的評價,馬上就會有毛左們跳出來,給你扣帽子、打棍子,上綱上線的進行批判。我想問問毛左們,你們毛左又有什麼資格不讓別人評價毛澤東呢?你們有什麼資格肯定、歌頌、崇拜、鼓吹毛澤東呢?那不是搞邪教嗎?毛左們的邏輯就是只許自己評價,不許別人評價,你毛左有什麼資格這么蠻橫和霸氣呢?
實際上,我覺得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根本不是什麼資格不資格的問題,也根本不存在什麼資格不資格的問題。歷史是人創造的,歷史也是由人來評價的。我們社會應該開創一個人人都敢於探索歷史真相,人人都可以評價歷史,人人都敢於評價歷史的大好局面。我們絕對不能為尊者諱,絕不能讓歷史真相湮沒無聞,絕不能用虛假的經過包裝的偽歷史來誤導年輕一代,絕不能容許歷史的悲劇重演,絕不能因無知而讓社會陷入動盪和動亂。當然,人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對歷史的評價肯定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甚至會荒謬絕倫。這沒什麼可怕的,必須允許別人評價,不懼怕別人評價,通過大家一起研究,分析、討論、爭辯、驗證,歷史的真相必定會逐步浮出水面,歷史的結論也會慢慢的逼近客觀公正。
現在對蔣介石和毛澤東的評價為什麼爭議不斷,不同的群體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呢?根本原因就在於不滿足幾個基本條件,首先是許多歷史的資料未解密,歷史的真相被人為掩蓋,當然不能得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其次就是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評價標准。不同的人出於各自的目的,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按自己的標准去進行評價,當然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這樣不但不能形成共識,反而造成矛盾對立,搞的水火不容,造成社會的分裂。
1.評價歷史的必要性:
如果一個民族不熟悉歷史,就會在發展中迷失自我,找不到方向,甚至出現混亂和倒退,以致反復折騰,付出慘重的代價,得到血淋淋的教訓。
2.評價歷史的前提條件:
公開全部的歷史資料,盡可能還原歷史真相。
拋棄意識形態的僵化思維,避免先入為主的慣性思維,拋棄非黑即白的二分思維。
3.評價歷史的標准:
是否有利於人類文明、進步與發展;
是否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是否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和價值。
4.評價歷史的主體:
人民才是評價歷史的主體。
必須全體公民參與,官方與民間互動,專家與草根合作,共同參與評價!
5.評價歷史的作用:
搞清楚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明確發展方向。
減少分歧,統一認識,形成合力,少走彎路。
防止歷史的悲劇重演。
⑤ 評價歷史人物
評價羅斯福新政新來政沒有改源變資本主義的本質,也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但它在多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
1)積極:
①直接影響: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社會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
②間接影響:由於經濟的恢復,使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人們對美國國家制度的信心,從而遏制了由於經濟危機造成的法西斯勢力,使美國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深遠影響:新政採取的國家全面干預經濟的政策,開了資本主義國家加強經濟干預的先河。它不僅成為現代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開端,而且對其他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此,西方國家陸續放棄傳統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逐漸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指導。二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
2)局限: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⑥ 評價歷史人物。600字作文
魯迅是中國的一顆璀璨明星,它是青年們永恆的導師,黑暗道路中的一團火焰,一個令敵人都
敬佩的戰士。他用筆做武器,用文字作軍隊,向舊社會一次又一次地發起沖鋒。然而,若不是魯迅在休息的時候寫下了這本《朝花夕拾》,又會有幾個人知道他那童
話般美麗,卻又充滿了傷感與無奈的過去呢?
只是一部魯迅的回憶錄,只寫了魯迅的回憶。然而,魯迅把這些看似毫無用處,只能被當成一種消遣的往事寫了下來,卻讓我們發現,讓我們明白,那些「瑣碎」的
背後,其實隱含著太多的舊思想、太多舊社會的錯誤以及許許多多希望改革的有志青年的無奈。不單如此,啼笑皆罵的魯迅即使是在寫回憶錄,他也不會真正的休
息。在「正人君子」和「青年人的領導者」面前,魯迅敢罵,魯迅要罵,他罵得酣暢淋漓,罵得人心舒暢;在守舊思想和軍閥勢力面前,魯迅善諷,魯迅定諷,他諷
得對手無話可說,諷的邪惡有口難言。無論是什麼時候,魯迅都會讓那些誤導中國方向的人們,不,是「豺狼們」被打成「喪家的落水狗」。熟話說得好,十年樹
木,百年樹人。周家這位樹人,身上凝結了何止百年中有志之士的精神與力量啊,他分明是中華五千年文化之中所有愛國之人、有心之士所凝聚而成的結晶,一束引
領著中國青年向前,向著未來急速飛馳的強光。他在黑暗中用筆鋪成一條走向光明的五彩之路,用紙壘成一堵排開黑暗的堅實之牆;他在困頓中用心中的利刃劈開一
道道明亮的缺口,用手中的盾牌抵禦一次次邪惡的反撲。縱然,他決定稍作休息,也會讓那些在黑暗中爬行的「毒蟲」不敢猖狂。
他,魯迅,是真正的革命戰士,一位不朽的樹人,一點不滅的光源!
篇一:評價歷史人物——千古一帝——秦皇贏政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君王。但古往今來,人們對他的爭論不斷,褒貶不一。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他不僅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更是一位昏庸無
道的暴君。人們可以眾說紛紜,百家爭鳴,但面對歷史我們必須還以尊重和客觀的態度。我認為秦始皇有對有錯,有功有過,甚至在他所在的特定時代功大於過。
在連綿不絕的900年春秋戰國之亂的中國歷史長河中,是他「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僅用短短的九年時間,橫掃天下,因而,
我國第一位前無古人的皇帝橫空出世,他,就是秦王贏政,也是他首創了中國第一個封建帝國之先河。軍事上,「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
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長城——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象徵,2000多年過去了,她依然光彩奪目,巋然不倒,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足以令
每一位中華炎黃子孫世代引為驕傲;依然是他——秦王贏政,政治上,「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從而,
結束「烽火連三月」的無休止爭戰,開辟了天下一統的曠世新局面;還是他——秦王贏政,文化上,書同文、車同軌、度量衡、被列為世界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不
也是空前絕後,蔚為壯觀嗎?他所創造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哪一件不引以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不是嗎?「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嬌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倍受偉大領袖毛主席推崇的千古歷史人物中,秦始皇首當其沖。凡此種種,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可見一斑。
然而,輝煌一時的秦王朝大廈卻只短短的14年便轟然瓦解。「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是什麼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天下
已定,「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的秦始皇,「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
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因而,由於秦王朝的暴政和不得人心,也為這位千古一帝的功過落下了重重的不光彩一筆和
付出了秦王朝早早夭折的巨大代價。
「創業容易,守城難」。當冷靜思考秦始皇的是非功過的同時,我們客觀地分析便可知,如果沒有秦始皇的不顧當
時的國力和不惜勞動人民的血汗,也就築就不了今天依然閃爍著的「萬里長城」、「秦兵馬俑」之中華民族精神輝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許會就此消逝不
存,也許秦王朝還能再存在一個又一個14年。因此,對於歷史人物功過自可評說,但必須尊重歷史,盡可能還以歷史人物一個基本真實面目。
⑦ 寫對歷史的評價 對英雄人物的評價 和我的感想300字
清復明時節雨風風,路上行人慾斷制魂,清明節是我國人民悼念逝者、寄託哀思、緬懷先人的傳統的節日。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讀了英雄人物故事的書。上面記載著董存瑞、邱少雲、雷鋒、劉胡蘭等等英雄人物事跡。這些英雄的故事深深的打動了人。
劉胡蘭出生在山西省一個貧窮的家庭,從小受黨的教育參加了革命,十四歲入黨。1947年敵人突然襲擊他們的村莊,劉胡蘭鎮靜地站在敵人面前說:「只要一口氣活著,就要為人民干到底,決不投降,她在敵人的鍘刀下,寧死不屈,犧牲的時候只有十五歲。毛主席為他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讀了英雄的故事,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革命先烈們為了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尊嚴,前仆後繼、英勇作戰、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面對這些英雄們,我怎能不肅然起敬?我怎能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要告慰英烈們:「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我們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懂得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我們要愛祖國,要發奮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梁,請想信我們吧!因為你們就是我們的榜樣。」
⑧ 談談你對一個歷史人物的感受和思考800字
一代名將鄧艾的悲劇結局:
鄧艾在伐蜀一戰中,行險而成大功,滅掉蜀國,這足以讓他青史留名了。他作為一位軍事將領,是合格的,但是在政治方面就顯得遲鈍弱智了。綜合起來看,可以說鄧艾的謀逆冤案除了鍾會刻意構陷,和底下差點被他殺掉的部下舉報有關外,自己滅蜀後的一些不恰當言行也有很大關系。
鄧艾傳記里談到一些穩定蜀國局勢舉措,封拜劉禪父子,蜀國原來官員拜為王官,或領艾營官,任命師纂為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領蜀中各郡。這些屬於政治安排,鄧艾在沒有請示魏國帶頭大哥司馬昭情況下作出的,實在是不妥,即使這些措施是恰當的,也不行,程序不合規矩。作為一位權臣的司馬昭,對權力是很敏感的,鄧艾明顯的越權行為,司馬昭是怎麼反應的呢?他以皇帝的名義在給鄧艾的詔書中,首先肯定了他的滅蜀功赫赫戰功,並作出封賞決定:」封鄧艾太尉(魏國三公之一),增邑兩萬戶(就是兩萬戶稅賦作為俸祿),封子二人為亭侯,各食邑千戶。應該說司馬昭對鄧艾父子封賞很豐厚了,算是對得起他了。
而鄧艾給司馬昭的匯報中寫道,厚待劉禪父子,做個榜樣給吳國看,同時一方面組織3萬軍隊煮鹽(籌措軍事開支),同時作舟船,為伐吳作軍事准備。同時派使臣出使東吳,告以利害,作政治宣傳工作,同時開放廣陵(揚州),城陽,接待投降的吳人。所謂"吳必歸化,可不征而定」。
司馬昭對此事很重視,專門派監軍衛瓘去告訴鄧艾:「事當虛報,不宜輒行」其實是明確告訴鄧艾前面那些舉措不經請示,這種處理方式是不對的,後面那句是對他報告的答復,意思是現在施行不合適。
鄧艾政治智商真讓人捉急,司馬昭已經把話說到這份上了,這個鄧艾不知是沒聽懂,還是「一根筋」的毛病發作,又再次打報告給司馬昭對前面的行事舉措的原因進行解釋,引經據典,」有以安社稷了,利國家,專之可也!「這句話太直了,這個國還是魏國,司馬昭基本掌握了魏國朝局,但名義上還是曹家天下。伐吳不伐吳,更取決於政治需要。鄧艾不明白司馬昭的現在位置很微妙,像周易《乾卦》九四:」或躍在淵「,再進一步就是《乾》卦九五:」飛龍在天「。所以現在最優先考慮的是取代曹氏,建立新朝。
⑨ 評價歷史人物論文
張學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假設沒有他和他所做的事情的話,中國的歷史肯定要改寫。
但是,一個國家的教育是和一個國家的政治聯系的。現在網路上可以看出前蘇聯當年國內的統治是一種紅色專制,中國,現在沒有當年蘇聯那麼專制,也免不了對當年的歷史有所隱瞞和修改。所以,我更願意避開教科書里那些主觀的判斷性的結論性的語句。網路給了我們更多接觸歷史的道路。我更願意去看上面的一些回憶錄。
首先,我不把張學良當成教科書中的「大英雄」來看待。俗話說,人非聖人,孰能無過。他出身軍閥家庭(而且是由土匪發展起來的軍閥家庭)盡管後來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耳濡目染讓他身上有他父親-張作霖的土匪氣息。這在他後來的作為中有所體現。軍事將領做的好不好先且不論,至少能先說出來,他不懂的玩弄政治。
之前應該說一下,看電影的時候我就覺得,張學良能帶領他的東北兵,並不只是他土匪爹的緣故,他在東北軍中的威望非常高,比如在郭松齡叛變中,士兵見到他知道不是他的命令後幾乎放棄作戰;護送蔣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後西安東北軍暴起,釀成二二事件。這些,都可以看出他手下的軍隊,都是願意為他而死的,如果他想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話,軍隊是回服從他的。
從東北易幟開始說起,歷史書上說這是張學良系國仇家恨於一身,為民族大義而為。當時真的沒有別的想法嗎?軍閥,近代中國軍閥混戰,為的是什麼,無非是底盤和權利。當時,身後,日本在虎視眈眈;正面,蔣介石的軍隊—這支披著國民革命軍的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閥的軍隊,也在步步逼近;自己的父親剛剛去世,自己還沒有完全能控制的情況下,易幟,應該是最好的自保的方法。而對於蔣介石來說,即使張學良不能象他老爹那樣把東北軍指揮好,這支由生性剽悍的東北人百戰而出的軍隊也不是好啃的,搞不好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是對方卻主動要求易幟,他當然高興的了不得。所以很多條件也就答應下來。
當然,就算這個假設成立的話,也依然不能磨滅張學良的歷史功績,他選擇了自己的國家,而不是投降到當時實力遠超過蔣介石的日本,擾亂了日本侵略中國的計劃。可以想像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當時頂住了多大的壓力才能做到的事情。這里也能隱約看到他老爹的影子。我是軍閥,但是我不賣國。什麼事都敢做,就是不敢做漢奸。
然後是中原會戰的時候,領兵入關,在黑雲壓城,千鈞一發的時候援助了蔣介石,幫蔣介石這個大軍閥打敗了其他軍閥,成為形式上的領袖。在國內,閻西山,李宗仁,白崇喜哪個都是在軍事和影響上都不弱。不能平起平坐,獨霸一方,各自為政倒是沒問題的。蔣介石在大陸,可以說從來沒有真正的統一過中國。直到到了台灣,才算是真正的成了國民黨的絕對領袖。
正是這次出兵相助,使蔣介石和張學良做了結拜兄弟,(但是蔣介石從來沒好好對待過他的兄弟。李宗仁,馮玉祥也受過這個待遇。結果最後結果都不怎麼樣,甚至比張學良還慘。)恐怕也使蔣介石看到東北軍的厲害,覺察出這是個威脅。心裡恐怕已經有了找個機會滅了你的想法了。
九一八,不抵抗,放棄東北退回關內。教科書上一直在說,是蔣介石給他的命令。張學良當時是背黑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結果後來人家說了,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發的,不關老蔣的事。日本關東軍在東北為了什麼,就是做侵略中國的先鋒部隊的,人家的裝備是什麼,東北軍的裝備是什麼,有人說東北軍裝備比關東軍還好,稍微懂軍事的都知道這是瞎說。當時日本的戰斗機連美國都打不了,更別說東北軍里那幾架一戰風格的飛機了。剛才說了,張學良是個愛國的軍閥,軍閥最看中的是什麼,軍隊啊,抵抗,光讓我抵抗,軍隊打完了我是什麼,什麼也不是啦。這個,當時的張學良應該還是接受不了的。而且,他也錯誤的認為,日本不過是在找事,之前也發生過別的事嘛;他還期望國聯能從中調停。這些讓他做出錯誤的決定也沒什麼可以值得懷疑的。再說,當時東北軍多少人,幾天撤回關內?沒有提前的准備能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