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孫臏下山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故事內容:
東周時期,陽城有一個地方叫鬼谷。當年,這里潛居一名隱者,號稱鬼谷先生。鬼谷先生有幾個著名的弟子,即齊人孫臏、魏人龐涓、張儀、洛陽人蘇秦。孫臏與龐涓結為兄弟,同學兵法;蘇秦與張儀結為兄弟,同學游說。
龐涓學習兵法三年多了,自以為很有才能了。有一天,偶然聽說魏國出重金招賢拜將,便辭別鬼谷先生,到魏國應聘去了。
龐涓見到了魏惠王,將自己所學的一切都向魏惠王兜售的一干二凈。魏惠王聽後非常高興,覺得他是個人才,便封他為元帥。龐娟也並非等閑之輩,接連打了幾個勝仗,嚇得周圍幾個小國都前來朝見魏惠王。
就在這個時候,鬼谷先生的好友墨子雲游天下,偶過鬼谷,便來看望好友。墨子一見到孫臏,與之交談,便覺得孫臏是個難得的人才。他便對孫臏說:「你的學業已經完成了,為什麼不出去做事,求的一些功名啊?」
孫臏回答道:「我有個同學龐涓,在魏國做官,他約為等到他得志之時,一定會引見我的。所以我正在等候他的消息吶。」墨子說:「龐涓已經被魏國封為元帥,我替你去趟魏國,順便查看一下龐涓是什麼意思。」
墨子來到了魏國,得知龐涓根本就沒有向魏王引薦孫臏的意思,便直接去求見魏王。魏王早就知道墨子的大名,便親自出門迎接墨子。經過一番交流以後,魏王想留墨子為魏國做事,墨子堅決推辭。
他對魏王說:「孫武子的孫子孫臏,是一個難得的將才,他現在隱居在鬼谷,大王為什麼不去把他給請來啊?」魏王問道:「龐涓與孫臏是同門師兄弟,您說他們兩個誰的學問大?」墨子回答道:「雖說他倆是同學,但是,孫臏獨得其祖傳秘籍,當今天下沒有敵手,龐涓怎麼能和他相比啊?」
墨子告辭後,魏王召見龐涓問道:「聽說你有個同學叫孫臏,獨得孫武子的秘傳,其才能天下無人能及,你為什麼不為寡人推薦?」龐涓回答道:「不是臣不知道孫臏的才能,但是,孫臏是齊國人,他的親戚和家人都在齊國,他若想出來做事,一定是先為齊國做事,然後才能為魏國做事,所以臣沒敢推薦他。」
魏王責問道:「這么說來,不是本國的人就不能用了嗎?」龐涓馬上回答道:「既然如此,我馬上修書請他來。」
於是,魏王派專人拿著龐涓的書信,用四匹馬拉著高蓋豪華車輛,帶著黃金白璧,去延請孫臏。鬼谷先生見魏王如此隆重,孫臏也是喜形於色,行意匆匆,不好阻攔,只能聽由天命去了。
臨行前,鬼谷先生為孫臏改名,將原來孫賓的「賓」字,左面加月為「臏」。暗喻孫賓以後將遭受刖足之災,只是天機不可泄露,無法明說而已。
孫臏便滿懷欣喜的辭別了師傅,跟隨著魏王的特使,下山而去了。
(1)歷史故事孫賓困傍娟擴展閱讀
民間傳說
孫臏是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軍事家,以「孫臏賽馬」和「圍魏救趙」聞名全國,特別是他和同學龐涓之間的恩怨糾葛,更因為《孫龐鬥智演義》的流傳而為老百姓所津津樂道,有五個行業尊孫臏為祖神。
第一是制靴業、製鞋業神。傳說孫臏被龐涓暗害後,為保護被削去髕骨的傷腿,用獸皮製成有史以來第一雙過膝皮靴,後世的靴匠於是把孫臏尊為制靴業神。還有一個傳說是孫臏一日下山,遇上一個被毒蛇咬傷的樵夫。為了不讓蛇毒攻心,孫臏一劍把樵夫的雙腳砍了。
樵夫一見腳沒了,很不願意。孫臏於是把自己的雙腳砍下來,安在樵夫身上。孫臏沒腳了,叫樵夫把鞋脫下來安在自己腳上。樵夫忘了問孫臏的大名和住處,回到家被妻子、孩子埋怨。樵夫的妻子說:「為了報答恩人,我們多做幾雙鞋子送去,免得他鞋磨破了又要受罪。」
於是樵夫拿著鞋子到處打聽。後來,樵夫找不到孫臏,就把鞋子送給人們穿,以此來了卻自己的感恩之情。樵夫夫妻倆一直不停地做鞋、送鞋,天長日久穿了他家做的鞋的人常送些錢糧來,然後有人在他們的影響下也幫著為別人做鞋,於是鞋匠這一行當就興起來了。
後來,鞋匠們知道了孫臏救樵夫的事,就把他敬奉為鞋匠的祖神,稱孫祖、孫臏老師、孫臏神師、孫臏真人。鞋匠們一般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師,感謝祖師傳藝後代。鞋匠的徒弟們在祭祀祖師後,向師傅獻鞋,請求師傅指點。舊時北京鞋靴業者還在正月二十八在前門外同興堂飯庄,舉行祭祀孫臏的活動和宴會。
第二是皮革業神。傳說孫臏被龐涓挖膝之後,只好跪步行走,這樣要用皮張裹纏膝部。因為帶毛的原皮非常硬,磨得膝部非常疼,他就將皮子去毛並使其柔軟,用起來舒服,縫制也方便。從此便出現了皮革業,而孫臏也成了這個行業的始祖。
舊時每年農歷九月十三日,南京的皮匠們都要聚會為孫臏祖師爺舉行祭祀活動;今雲南麗江古城附近束河古鎮的「三聖宮」樓閣,至今還供奉著皮匠祖師孫臏的塑像。
第三是燒炭業神。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冬天,鬼穀子命令兩個徒弟孫臏、龐涓去找 「無煙柴」。 孫臏決心一定要找到「無煙柴」,而龐涓卻為人十分狡詐,借故不去找。孫臏找了好多天沒找到,忽然飛來一群烏鴉,一邊飛,一邊「哇喲」、「哇喲」地叫著。
孫臏一聽, 「哇喲」、「哇喲」不就是「挖窯燒炭」嗎?於是他挖了個土窯,又在山上砍了一些木頭砍成一段一段的,裝入窯中。點火後,幾天功夫,就把一窯木炭燒成了。他用火點燃一試,果然沒煙。
「無煙柴」找到了。鬼穀子對孫臏十分滿意,而龐涓對孫臏也就更加忌恨了。從此,人們把孫臏尊為燒炭業的祖神。
第四,豆腐業神。傳說鬼穀子為考驗孫臏、龐涓,假裝生了病。孫臏為讓老師吃點有營養的東西,就磨了豆漿。正巧他晾的鹽,被露水化成鹽水流進了豆漿,豆漿就成了豆腐(還有一個傳說是龐涓往豆漿里灑了泡尿)。
鬼穀子吃完豆腐後,誇獎了孫臏,要求孫臏再做點。龐涓十分嫉妒孫臏,偷偷的往鹽水裡加了點石膏水,沒想到也成了豆腐。從此以後,人們就把孫臏和龐涓供奉為豆腐業的祖師爺和保護神。
第五是泥塑業神。無錫惠山泥塑從業者,從很早就供奉孫臏為本行業祖神。傳說孫臏曾流落吳地以做泥人為生;後來孫臏出任齊國軍師,以泥人、泥馬布陣,破了龐涓的「五雷陣」。再後來,惠山人把孫臏捏泥人的技藝繼承了下來,從此惠山泥人聲名遠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臏
㈡ 中秋節的歷史有幾個版本的具體的故事是怎麼樣的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quot;。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賞月,最盛是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族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天,東京的所有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彩的牌樓,出售新啟封的好酒。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之中少見。顯官和豪門,都在自己的樓台亭榭中賞月,琴瑟鏗鏘,至曉不絕。一般市民則爭先佔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並且安排家宴,團圓子女。「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冰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繁星」(見《武林舊事》)。而「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常娥,圓如浩月。」(見《新編醉翁談錄》) 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西湖游覽志余·熙朝樂事》雲:「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中秋節,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中秋賞月,最盛是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族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天,東京的所有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彩的牌樓,出售新啟封的好酒。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之中少見。顯官和豪門,都在自己的樓台亭榭中賞月,琴瑟鏗鏘,至曉不絕。一般市民則爭先佔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並且安排家宴,團圓子女。「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冰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繁星」(見《武林舊事》)。而「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常娥,圓如浩月。」(見《新編醉翁談錄》) 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西湖游覽志余·熙朝樂事》雲:「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 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