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抱頭鼠竄成語故事
抱頭鼠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任用韓信專為大將,抄了項屬羽的後路,破趙取齊,占據黃河下游地區,被封為齊王。蒯通積極鼓動韓信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舉出當年常山王張耳抱頭鼠竄歸降了漢王並出兵消滅了生死與共的好友陳余。
【典故】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與為刎頸之交,及爭張黶、陳釋之事,常山王奉頭鼠竄,以歸漢王。《漢書·蒯通傳》
【釋義】抱著頭,象老鼠那樣驚慌逃跑。形容受到打擊後狼狽逃跑。
【用法】作謂語、狀語;形容敵人的狼狽相
【相近詞】逃之夭夭、捧頭鼠竄
【相反詞】大搖大擺、得勝班師
【其它使用】
◎ 另一敵兵嚇破了膽,抱頭鼠竄。
◎ 喪魂落魄的美偽軍殘兵敗將,由於遭到寮國人民解放軍和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的前堵後擊,處境更加狼狽,他們紛紛丟盔棄甲,抱頭鼠竄或束手就擒
Ⅱ 典故,抱頭鼠竄出自
北宋·蘇軾《擬作代侯公說項羽辭》:「夫陸賈天下之辯士,吾前日遣之,智窮辭屈,抱頭鼠竄,顛狽而歸,僅以身免。」
Ⅲ 抱頭鼠竄的解釋是什麼
抱著頭跟受到驚嚇的老鼠一樣來回亂跑,所學知識有限,語言表達能力一般,但是已經竭盡全力去回答,希望回答能夠幫助到您!
Ⅳ 十二生肖其中出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1、鼠,抱頭鼠竄
2、牛,對牛彈琴
3、虎,踞虎盤龍
4、兔,狡兔三窟
5、龍,龍騰虎躍版
6、蛇,杯弓蛇影權
7、馬,馬到成功
8、羊,三羊開泰
9、猴,尖嘴猴腮
10、雞,雞鳴狗盜
11、狗,狗急跳牆
12、豬,豬狗不如
Ⅳ 抱頭鼠竄的故事
抱頭鼠竄:
《漢書·蒯通傳》:「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與為刎頸之交,及爭張黶、陳釋之事,常山王奉頭鼠竄,以歸漢王。」[1]
宋·蘇軾《擬侯公說項羽辭》:「夫陸賈天下之辯士;吾前日遣之;智窮辭屈;抱頭鼠竄;顛狽而歸。」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郭之子抱頭鼠竄而去。」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四十回:「從人抱頭鼠竄而去。」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次年,寧王統兵,破了南贛官軍。百姓開了城門,抱頭鼠竄,四散亂走。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九回。嚇得這些人一個個抱頭鼠竄而逃。
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二回:「說罷,命左右逐出來使。使者抱頭鼠竄而去。」[2]
蘇教版語文 六年級下 第五課《盧溝橋烽火》打的日寇鬼哭狼嚎,抱頭鼠竄。
Ⅵ 「狐假虎威」是出自寓言故事還是歷史故事
「狐假虎威」是寓言故事。
出處:出自先秦時代劉向的《戰國策·楚策一》。
原文: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於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也,猶如百獸之畏虎也。」
白話釋義:楚宣王問群臣,說:「我聽說北方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這樣嗎?」群臣無人回答。江乙回答說:「老虎尋找各種野獸來吃。找到了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說:「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獸的領袖,如果您吃掉我,這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
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後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獸見了它們,都紛紛逃奔。老虎不明白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卻以為是害怕狐狸。
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五千里,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象群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6)抱頭鼠竄是不是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它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說話了:『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帝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
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它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
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它們沒走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四散狂奔。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但它並不知道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憑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Ⅶ 抱頭鼠竄的成語典故
「始常山王復、成安君故制相與為刎頸之交,及爭張黶、陳釋之事,常山王奉頭鼠竄,以歸漢王 《漢書·蒯通傳》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郭之子~而去。」
成語故事
楚漢相爭時期,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任用韓信為大將,抄了項羽的後路,破趙取齊,占據黃河下游地區,被封為齊王。蒯通積極鼓動韓信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舉出當年常山王張耳抱頭鼠竄歸降了漢王並出兵消滅了生死與共的好友陳余。
成語舉例
1、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四十回:「從人抱頭鼠竄而去。」
2、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九回。嚇得這些人一個個抱頭鼠竄而逃。
3、蘇教版語文 六年級下 第五課《盧溝橋烽火》打的日寇鬼哭狼嚎,抱頭鼠竄。
4、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二回:「說罷,命左右逐出來使。使者抱頭鼠竄而去。」
Ⅷ 歷史故事
後唐主李存勖
庄宗光聖神閔孝皇帝,李存勖(音xù)(公元885年至926年),應州人,小名亞子,李克用長子。自幼喜歡騎馬射箭,膽力過人,為李克用所寵愛。少年時隨父作戰,11歲就與父親到長安向唐廷報功,得到了唐昭宗的賞賜和誇獎。成人後狀貌雄偉,稍習《春秋》,略通文義,作戰勇敢,尤喜音聲、歌舞、俳優之戲。當時,軍閥混戰、占據河東的李克用常被控制河南的朱全忠(即朱溫)牽制圍困,兵力不足,地盤狹小,非常悲觀。李存勖勸說其父:「朱全忠恃其武力,吞滅四鄰,想篡奪帝位,這是自取滅亡。我們千萬不可灰心喪氣,要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李克用聽後大為高興,重新振作起來,與朱全忠對抗。
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於同月襲晉王位。辦完喪事,他就設計捕殺了試圖奪位的叔父李克寧,並率軍解潞州(山西上黨)之圍。李存勖認為潞州是河東屏障,沒有潞州對河東不利,所以他立即率軍從晉陽出發,直取上黨,乘大霧突襲圍潞州的梁軍,大獲全勝。李存勖的用兵使朱全忠大驚,他說:「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資治通鑒》卷266)潞州圍解,河東威振,控制鎮州的王容和控制定州的王處直見形勢驟變,也動搖了附梁的信心,竟和李存勖結成聯盟共同對付後梁。後梁為了保護河北,不惜一切,出兵再戰,於是雙方在柏鄉又展開了一場血戰。柏鄉之役,晉軍有周德威等3000騎兵和鎮州、定州兵;梁軍有王景仁率的禁軍和魏博兵八萬。梁軍守柏鄉、以逸待勞,在地形、兵力、裝備幾方面處於優勢;而晉軍是騎兵,機動性和進攻能力大,對梁軍構成威脅。戰役開始,李存勖採用周德威建議,引誘梁兵出城,聚而殲之,晉軍主動後撤。梁軍主將王景仁果然上當,傾巢而出。晉軍抓住機會,以騎兵猛烈突擊梁軍,周德威攻右翼,李嗣源攻左翼,鼓噪而進。這時晉軍李存璋率領的騎兵大隊也趕上,梁軍丟盔棄甲,死傷殆盡。這一仗,使梁軍喪失了對河北的控制權,之後,朱全忠一聽晉軍就談虎色變。而李存勖卻進一步安定了河東局勢,他息兵行賞,任用賢才,懲治貪官惡吏,寬刑減賦,河東大治。
李克用臨死時,交給李存勖三支箭,囑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討伐劉仁恭(劉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帶);二是征討契丹,解除北方邊境的威脅;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滅世敵朱全忠。他將三支箭供奉在家廟里,每臨出征就派人取來,放在精製的絲套里,帶著上陣,打了勝仗,又送回家廟,表示完成了任務。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河北高邑縣)打敗了朱全忠親自統帥的50萬大軍。接著,攻破燕地,將劉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後,他又大破契丹兵,將耶律阿保機趕回北方。經過十多年的交戰,李存勵基本上完成了父親遺命,於公元923年攻滅後梁,統一北方,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縣西)稱帝,國號為唐,不久遷都洛陽,年號「同光」,史稱後唐。
李存勖在戰場上出生入死,不惜生命,是員勇將;但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個昏暗無知的蠢人。稱帝後,他認為父仇已報,中原已定,不再進取,開始享樂。他自幼喜歡看戲、演戲,即位後,常常面塗粉墨,穿上戲裝,登台表演,不理朝政;並自取藝名為「李天下」。有一次上台演戲,他連喊兩聲「李天下」!一個伶人上去扇了他個耳光,周圍人都嚇得出了一身冷汗。李存勖問為什麼打他,伶人阿諛地說:「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兩聲,還有一人是誰呢?李存勖聽了不僅沒有責罰 ,反而予以賞賜。伶人受到皇帝寵幸,可以自由出入宮中和皇帝打打鬧鬧,侮辱戲弄朝臣,群臣敢怒而不敢言。有的朝官和藩鎮為了求他們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還爭著送禮巴結。李存勖還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置身經百戰的將士於不顧,而去封身無寸功的伶人當刺史。此外,李存勖還下令召集在各地的原唐宮太監,把他們作為心腹,擔任官中各執事和諸鎮的監軍。將領們受到宦官的監視、侮辱,讀書人也斷了進身之路。同時,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搶民女入宮,有一次,竟搶了駐守魏州將士們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眾叛親離,怨聲四起。
公元926年,李存勖聽信宦官讒言,冤殺了大將郭崇韜。另一戰功卓著的大將李嗣源也險遭殺害。是年三月,李嗣源在將士們的擁戴下,率軍進入汴京,准備自立為帝。李存勖得訊忙拿出內府的金帛賞給洛陽的將士,逼他們開赴汴水。軍到中牟縣,聽說李嗣源已進入汴京。李存勖知道大勢已去急返洛陽,路上兵立逃走一半。回到洛陽後,他試圖抵抗李嗣源的進攻。四月,李嗣源先鋒石敬瑭帶兵逼進汜水關(河南滎陽汜水鎮),李存勖決定自己率軍去扼守。丁亥日,軍隊按照他的命令在洛陽城外等候出發,李存勖正用早餐。這時,被提升為直御(親軍)指揮使的伶人郭從謙趁軍隊都調到城外候命之機發動兵變,帶著叛亂的士兵亂殺亂砍,火燒興教門,趁火勢殺入宮內,在混亂中射死了前來帶領侍衛抵抗的李存勖。李嗣源攻入洛陽,派人從灰燼中找到了李存勖的一些零星屍骨,葬於雍陵。李嗣源自己又當上了皇帝。
李存勖死後的廟號為庄宗。
歐陽修是這樣評價庄宗的:「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史臣曰:庄宗以雄圖而起河、汾,以力戰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國祚中興,雖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圖受命,亦無以加也。然得之孔勞,失之何速?豈不以驕於驟勝,逸於居安,忘櫛沐之艱難,徇色禽之荒樂。外則伶人亂政,內則牝雞司晨。靳吝貨財,激六師之憤怨;征搜輿賦,竭萬姓之脂膏。大臣無罪以獲誅,眾口吞聲而避禍。夫有一於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靜而思之,足以為萬代之炯誡也。
Ⅸ 請寫出關於四個歷史故事的成語。
歷史故事成語:
戰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卧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Ⅹ 抱頭鼠竄是什麼意思
【解釋】:抱著頭,象老鼠那樣驚慌逃跑。形容受到打擊後狼狽逃跑。
【出自】:東漢 班固《漢書·蒯通傳》:「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與為刎頸之交,及爭張黶、陳釋之事,常山王奉頭鼠竄,以歸漢王。」
【釋義】:當初常山王、成安君所以相互結為生死之交,和反對張黶、陳釋放的事,常山王帶著頭老鼠竄,以歸漢王。
【語法】:連動式;含貶義,形容敵人的狼狽相。
(10)抱頭鼠竄是不是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近義詞】溜之大吉、鳥駭鼠竄、狼奔豕突、狼狽而逃、拋戈棄甲、捧頭鼠竄、人人喊打、棄甲曳兵、棄甲丟盔、老鼠過街、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逃之夭夭
【反義詞】大搖大擺、得勝班師
1、溜之大吉
【解釋】:溜:趁人看不見走開;吉:吉祥。偷偷地跑掉為妙。
【出自】: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四回:「稚燕趁著他們擾亂的時候,也就溜之大吉。」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用於人的行動。
2、拋戈棄甲
【解釋】:丟掉武器,扔掉鎧甲。形容軍隊被打得狼狽逃竄的情形。
【出自】: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五十三回:「部下聽得,一齊拋戈棄甲跪倒。」
【釋義】:下面的人聽了,全部都丟掉武器,扔掉鎧甲,跪倒在地了。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形容在戰場上打了敗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