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哪些傑出人物
這多了啊 ,看你要寫哪方面的了。推薦個 錢學森,
2. 歷史上名字帶康的比較出名的人物
康泰
三國時東吳人。曾和朱應出使扶南等國,途中經歷和傳聞一百多個國家,為中國早期遠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吳時外國傳》。
康僧會
三國時高僧。世居於竺,隨父經商,乃移居交趾。十餘歲雙親並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讖緯這學,尤嫻經律。他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247年到三國·吳都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孫權為之建塔,因有佛寺,就是江南第一寺「建初寺」(現在的南京大報恩寺)。江蘇、上海(現在上海龍華寺、靜安寺等也是康僧會創立)一帶亦始興佛法,是江南佛學的創始人。形成江南佛教中心。
古金陵大報恩寺(前身為建初寺)是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為紀念其生母所建。工程自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始建,十萬民工,歷時19年基本建成,耗費白銀248.5萬兩。宣德皇帝欽命鄭和參與工程建設,並主持了落成大典。古金陵大報恩寺是皇家寺廟,所有建築皆依皇家規制,其鼎盛時期范圍達「九里十三步」,曾與靈谷寺、天界寺並稱金陵三大寺,是明清時期百寺之首,當時掌管全國佛教事務的專門機構「僧錄司」也設於此。金陵大報恩寺是明初刻經、印經中心,是義學講壇。在明清佛教界地位崇高。 古報恩寺內五彩琉璃塔高約78米,九層八面,琉璃塔因塔體全部用白石和五色琉璃瓷磚砌成而得名。琉璃塔以五色蓮台為基座,塔體自下而上逐層縮小,每層的覆瓦、拱門均用赤、橙、綠、白、青五色琉璃貼面。拱門用五色琉璃構件拼接而成,上有飛天、雷神、獅子、白象、花卉等圖案,造型生動,製作精美。塔頂有黃金製成的寶頂,下面有9級「相輪」,之下為「承盤」。塔頂和每層飛檐下都垂懸金鈴鳴鐸(風鈴)152隻,金鈴聞風而鳴,禪意陣陣。塔身內置有146盞長明燈,由百名少年童子,日夜輪值管燈,使之晝夜長明不熄,每日耗油五十一斤之多,白天光亮耀日,入夜如火龍懸掛,華燈耀月,數十里外可見。古金陵大報恩寺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負盛名的標志性建築,永樂皇帝賜封該塔為「第一塔」。明散文家張岱稱之為「永樂之大窯器,中國之大古董」。被西方人譽為「中世紀七大奇觀」之一。1856年,金陵大報恩寺和琉璃塔毀於太平天國戰火。
康絢
字長明,南朝·梁華山藍田人。初仕北齊,後任梁朝司州刺史衛尉卿,以寬厚之德著稱。其先祖出自康居國人,據《梁書·康絢傳》記載,西域的這一支康氏,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在河西郡落腳待詔,後來就定居河西,並且子孫世代繁衍。
康子元
唐代經學大師,會稽(今屬浙江省紹興)人,字右昌,號毓奇。唐開元四年(731)丙辰年科進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宗正太卿。舉賢能治《易經》、《老莊》之學。形成帝王「受命不於天,於其人」,「是為公是,非為公非,蹈道必賞,違善必罰」,主張改革弊政,創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為歷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冊。後因,上疏安史隱患不納,遂請旨入閩觀風,居建寧府建陽縣,現有遺跡子元公墓在建陽。為入閩康氏始祖。
康昆侖
西域康國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彈《道調涼州》、《羽調錄要》等曲,有「長安第一手」之稱。
康日知
唐代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西南)人,至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馳射,累遷大將軍,因功加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公。
康澄
五代後唐明宗李嗣源時任大理少卿曾上疏言時事:為國家者有不足懼者五,深可畏者六:三辰失行不足懼,天象變見不足懼,小人訛言不足懼,山崩川竭不足懼,水旱蟲蝗不足懼也;賢士藏匿深可畏,四民遷業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恥道消深可畏,毀譽亂真深可畏,直言不聞深可畏也。」識者皆多澄言切中時病。若從榮之變,任圜、安重誨等之死,可謂上下相徇,而毀譽亂真之敝矣。然澄之言,豈止一時之病,凡為國者,可不戒哉!系康子元後裔。為入莆(福建莆田)康氏始祖。
康福
五代蔚州(今山西省靈丘)人,仕後唐、晉二朝,皆有政績,所轄之地歲稔倉盈、牛馬遍野。後晉時官至宰相,賜輸忠守正翊亮功臣、加開府儀同三司。
康再遇
北宋大將,曾為宋太祖立下了開國戰功,位居開國功臣之列,遂加官進爵,門庭榮耀,康氏自此顯達當朝。
康與之
南宋著名學者.字伯可,一字叔聞,號退軒,滑州(今河南省滑縣東)人。曾上書「中興十策」,表現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烏托邦思想。著有《昨夢錄》等。
康進之
元代戲曲家。棣州(今山東省惠民)人,現存其雜劇《李逵負荊》一種。
康茂才
明朝開國大將。康茂才本來是元廷駐應天城的水軍元帥,朱元璋攻破應天城的時候,康茂才率部投降並願意歸附紅巾軍,朱元璋就讓康茂才做了紅巾軍的水軍頭領。以後,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佔了浙東以後,曾派康茂才做那裡的都水營田使,專門負責修築河堤,興建水利工程,恢復農業生產,供給部隊軍需。俗語說得好,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朱元璋對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業業地為朱元璋效力。無論打仗還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幹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許多功勞。
康大和
公元(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於福建莆田崇福里礪山村(今莆田秀嶼區月塘鄉前康村)。
康大和於嘉靖十四年(1534)朝廷秋闈,入京應試,得中二甲進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遷升侍講學士,嘉靖四十年(1561),晉升南京工部尚書。明朝皇帝稱贊大和為「一代儒宗」。他是嘉靖、隆慶、永樂三朝元老,學問淵博,治學嚴謹,他為官清正、勤政愛民,為人「朴實敦厚,不事表舉」。其道德文章,為世人所推崇。年輕時被林貞、肅俊所賞識和器重。在學館時他曾書寫「學林」二字於壁上,寓意敬仰工部侍郎林庭機。他還常說:「庭機吾所不及也」。可見他為官為人很謙虛的,致仕歸鄉後,與致仕居家的工部尚書林雲同諸儒,結社賦詩,風雅一時。明神宗萬曆二年(1574),二人應興化郡守呂一靜之邀,續修《興化府志》,為總裁。後與林雲同等續修《郡志》。除總纂《興化府志》(萬曆甲戌志)外,有《礪峰集》、《續莆陽文獻》傳世。
康海
明代文學家。字德涵(1475-1540),號對山、滸西山人、沜東漁夫。陝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狀元,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被誅,康海受牽連而免職。歸鄉里後,以山水聲伎自娛。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雜劇、散曲、詩文集多種。作品主要有雜劇《中山狼》、散曲集《沜東樂府》、詩文集《對山集》等。
康女
明代人,因「三賢」聞名。據傳,其父年老無子,勸父納妾生子;母病,嘗糞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元積
公元(1559-1613),字日空,號函三,明萬曆辛丑(1600)年進士,任太常寺博士達13年,改任吏科給事時未到任即病逝。光緒《湖南通志》、李元度《南嶽志》、《衡山縣志》中,對他均有簡略的記述,衡岳一帶,則頗為流傳他的故事。其一是:他向明神宗朱翊鈞上《保泰疏》,以「持盈保泰」為宗旨直言時弊,指責朝政,對皇帝和宰相都進行了辛辣的批評,更提出了頗為切合實際的建議。其次隨理學名家王家沐讀書,在王家沐父子死後為他們建「會靈精舍」,每年春秋在此舉行祭禮,兼作教育族中子弟的講學場所。會靈精舍成為繼文定書院而後的由南嶽籍的人手建的又一所書院。在南嶽還留傳一句順口溜就是 「康家祠堂祭得怪,先祭王夫子,後祭康保泰。」康保泰是因為上保泰疏而得來的尊稱。而此處的王夫子,即是王宗沐、王斗溟父子。康元積是王宗沐的門人。王斗溟萬曆甲午(1594)任湖廣左參政,主持鄉試,又為康元積座師。康元積同時受王氏父子兩代的知遇而尊師之情愈重了。第二則是他奉旨封藩回衡山時,發現黃堡驛馬差事使衡山百姓疲於奔命,他致函湖南司道予以裁撤。一舉革了為害衡民的弊政。在上述流傳的故事中,康元積表現出政治、大膽、尊師重道,關心桑梓疾苦。官雖不大,能量卻不小。
《保泰疏》寫於萬曆36年(1608)正月,屢經奏進,直到萬曆40年初方得到當時皇帝和宰相的重視。宰相趙煥讀了《保泰疏》後,嘆為「天下第一人」。明神宗則將康元積由太常寺博士這類閑職改任為吏科給事,進入台省供職。但康元積未等發揮他的才幹而匆匆謝世。《保泰疏》是以中國古代《易》理作為根據,從正月之卦象為「泰」一點,對它的內涵與外延,進行闡釋,結合當時的政治、軍事、社會各方面情況,反復曲盡的分析、申述,以動帝聽。它通篇充滿了宋、明理學的光澤,正如鄒元標在《康元積墓誌銘》中說的:「其文精、暢、奧、邃,置古名臣奏議中,當為心折。」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敢於對皇帝和宰相直言指責。他指責皇帝不能正確對待江西參政姜士昌、御史宋燾和咸寧知縣滿朝薦等人的正言,偏聽妄信而又不理朝政。「致使天下之大,悠悠泛泛,如無舵之舟;大小之政,日趨於頹靡而滿失其初;大小之官,日習於苟且而盡忘其故。」吏部則鬻官賣爵,「吏胥雜流,輒旦夕而得官。」戶部則財困糧空,「太倉無二年儲。」兵部則貪功好大,將疲兵惰,「或剝軍以養寇,或弄兵以修隙。」工部則搞皇親國戚的樓殿營建,對河道、農田基本建設卻馬虎了事。禮部則造成了「民競於偷,士習於躁,縉紳竟於門戶,文章竟於纖靡」的社會風尚。洋洋萬余言,劉部都批評到了,切中時弊,無外乎引起了神宗和宰相們的震動。他在裁革黃堡驛馬的例差致湖南司道書中更大聲疾呼,「衡山地瘠民窮」,驛馬官差所造成的重擔,雖「剜卻百姓心頭之肉」,也難以解決。這種血淚控訴,使湖南當道官員們不得不勉從其請,裁撤了這項吃人的官差,為衡岳人民稍舒困境。衡山人民曾為此立碑記。
康元積20歲左右受業於王宗沐,難以胡安國的學術思想對他也有影響,加上家學淵源(他祖父康三泉是著名理學家鄒東廓的門人),因而在理學領域涉獵甚深。他專治《春秋》,又旁及諸子百家,佛道內典,著有《麟經約言》、《南嶽筆記》等。他原籍江西安福,因在南嶽讀書,加上祖父康三泉於嘉靖21至31年,十年中兩次來南嶽講學,南嶽又山明水秀,為宋代胡安國、朱熹、張栻,明代湛甘泉、羅洪先、鄒東廓等講授理學的勝地,諸多淵源,使他決定寄籍南嶽。南嶽會靈精舍側有保泰祠,就是康元積的子孫們祭祀之所。
康濤
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畫家,工山水花卉,亦善書。為雍正、乾隆年間畫家,以人物畫著稱,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傳統,用筆工整,形象靜逸。所畫《華清出浴圖》,以楊貴妃出浴為題。圖中楊貴妃的雲鬢松挽,身披羅紗。兩個小宮女端著香露,跟隨其後。
康有為
廣東省南海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聯合會試舉人上書朝廷,「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後依靠光緒帝發動「戊戌變法」,遭慈禧鎮壓。逃亡日本。民國6年(1917年)7月和張勛擁清朝廢帝溥儀復辟,十二天後失敗。著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大同書》、《中庸注》等,頗受近代學術界的重視。
3. 上海交大和復旦各出過哪些著名的人物最好有簡介
一、上海交大著名人物:
(一)、蔡鍔簡介:
1、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 ,漢族,湖南邵陽人,近代偉大的愛國者,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民主革命家 ,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
2、另一件是四年後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其遺著被編為《蔡松坡先生遺集》 。
(二)、蔡元培簡介:
1、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
2、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
(三)、邵力子簡介:
1、邵力子(1882年12月7日—1967年12月25日),原名邵景泰,字仲輝,號鳳壽。浙江紹興人。中國近代著名民主人士,社會活動家,政治家、教育家。
2、復旦大學傑出校友,早年加入同盟會,並與柳亞子發起組織南社,提倡革新文學。
3、民國九年(1920年)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主持上海《民國日報》,任總編輯。
二、復旦大學著名人物:
(一)、孫越崎簡介:
1、孫越崎(1893—1995),男,原名毓麒,浙江紹興平水銅坑(今平水鎮同康村)人。
2、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實業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共產黨的錚友,是中國現代能源工業的創辦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稱為「工礦泰斗」。
(二)、徐悲鴻簡介:
1、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
2、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三)、陳維稷簡介:
1、陳維稷,中國現代紡織科學技術奠基人、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達33年之久,在建立紡織工業完整教育體系,領導制定紡織科技發展規劃,推進紡織科技進步,支持棉花良種培育。
2、建立和健全纖維檢驗機構,發展紡織出版事業以及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
(3)上海新康里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1、上海交大創建於1896年,原名南洋公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多個源頭之一;1911年更名為南洋大學堂,1929年更名為國立交通大學,1949年更名為交通大學。
2、1955年,學校遷往西安,分為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兩部分獨立建制,上海部分啟用「上海交通大學」校名;1999年,原上海農學院並入;2005年,與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並。
3、截至2018年12月,學校有6個校區,佔地面積300餘萬平方米;全日制本科生16129人、研究生30217人,學位留學生2982人;專任教師3061名,其中教授982名,兩院院士45名;本科專業6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7個,專業學位碩士點2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42個,專業學位博士點3個。
4、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高潮聲中,唐文治宣布學校改名為南洋大學堂,監督改稱校長。該時期學校經費困難,唐文治提出自己減薪一半,師生同心,以維持教學。唐文治還著《人格》一書作為國文教材。該時期孫中山蒞校演講,全校師生開始共同致力於興建中國實業。
5、復旦大學截至2017年12月31日,復旦大學有在校普通本、專科生13361人,研究生19903人,留學生3486人。在校教學科研人員2948人。
6、 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40人(其中全職兩院院士26人),復旦文科傑出教授2人、特聘資深教授1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及兼職教授122人。
7、「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6人,上海市教學名師27人,國家級教學團隊11個,上海市教學團隊7個。
4. 上海市歷史簡介
上海市歷史簡介: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春秋時期的上海,屬吳國,戰國時期的上海先屬越國,後屬楚國。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別稱「申」就源出於此。
上海的另一個別稱「滬」,源於「滬瀆」,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捕魚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個地名,這一帶被稱為「滬瀆」。
「上海」這一名稱的真正由來始於宋代,當時的上海,已開始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在今外灘至十六鋪的黃浦江中,它的西岸有個上海鎮,這些便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
元代的上海鎮已有很大的發展,並設立了市舶司。此後,上海鎮又升格為上海縣。明代的上海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棉紡業中心,商業經濟日趨發達。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了海關。清乾隆、嘉慶年間,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貿易大港和漕糧運輸中心,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1843年,在鴉片戰爭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之後,美國在上海設立租界。
1849年,法國也在上海設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後,上海實際上被劃分為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後100多年裡,上海成了外國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傾銷商品,搜刮原料、錢財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險家的樂園」之稱。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經過上海歷屆政府與人民長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設,上海成為新中國的重要的工商業基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4)上海新康里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上海,春秋屬吳國 。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曾是楚春申君黃歇的封邑。
秦漢及以後先後屬會稽郡、吳郡,分屬海鹽、由拳、婁縣諸縣。
唐天寶十載(751年),吳郡太守奏准設立華亭縣,上海地區始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華亭縣轄境約今上海地區吳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團一線以西地區。
北宋時期,上海大陸地區分屬華亭縣和崑山縣,崇明地區屬海門縣。
宋熙寧十年(1077年),設上海務。
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立嘉定縣,上海地區始有兩個獨立行政區劃。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為府,次年改稱松江府,仍置華亭縣隸之。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縣立,轄於松江府。上海縣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青浦縣大部、閔行區大部、浦東新區大部和南匯縣。
元代後期,上海地區有松江府和嘉定、崇明2州及華亭、上海2縣。
明末,有松江府及所屬華亭、上海、青浦3縣,蘇州府所屬嘉定、崇明2縣,金山衛。
清雍正四年(1726年),有松江府華亭(治所)、婁(與華亭共用府城)、上海、青浦、奉賢、福泉、金山、南匯8縣,太倉州嘉定、寶山2縣。
嘉慶十年(1805年),上海地區基本形成10縣1廳的格局,有松江府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金山、南匯7縣及川沙撫民廳,太倉州嘉定、崇明、寶山3縣。
嘉慶十五年(1810年)縮存6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浦東新區大部、閔行區大部。縣城為原南市區人民路、中華路環線內區域。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道光二十五年上海縣洋涇浜以北一帶劃為洋人居留地,後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以虹口一帶劃為美租界。道光二十九年以上海縣城以北、英租界以南一帶為法租界。
同治二年(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英美公共租界,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又改稱為上海國際公共租界。此後,租界多次擴大。
鴉片戰爭後上海開埠,外國的船隻從外洋直溯而上,1845年英國殖民者首先在上海縣境域劃定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要求劃定法租界;1863年,美租界與英租界合並成立公共租界。至此,上海市區劃分為不同的管轄區,蘇州河以北老閘(宋代建)和新閘(清代建)一帶因大量貧苦農民的流入,逐漸興起,形成北市。
1810年清政府頒發《城鄉自治章程》,上海縣合城南境、老閘、新閘、江境廟區域為上海城;另設蒲松鎮、東涇鎮及12鄉。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裁松江府、太倉州,上海地區屬江蘇省,有上海、華亭(後改名松江)、嘉定、寶山、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崇明等10縣。
1914年,江蘇省劃分為滬海等5道,其中滬海道駐上海縣,轄今屬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匯、青浦、奉賢、金山、川沙、嘉定、寶山、崇明等縣以及今屬江蘇省的海門縣。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為淞滬市。同一年發生了「五卅運動」。1927年發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6年孫傳芳督江蘇省,成立淞滬商埠,分全境為上海、閘北、浦東、滬西以及吳淞5區。
國民政府成立後,根據孫中山的大上海計劃,1928年國民政府設立上海特別市,擴大市區范圍包括上海、寶山縣的一部分,設立17個區,而上海地區各縣則仍屬江蘇省,從此上海市與上海縣分離。城市范圍東達浦東,西至靜安寺、徐家匯,南趨龍華,北達寶山路底。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直轄於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轄市一級建置。
1928年春,上海特別市宣布租界為特別區。7月,接收上海縣屬上海(滬南)、閘北、蒲淞、洋涇、引翔港、法華、漕河涇、高行、陸行、塘橋、楊思和寶山縣吳淞、殷行、江灣、彭浦、真如、高橋等17市鄉,為上海特別市的實際境域,面積494.69平方公里(不含租界)。並改17市鄉為17區,上海始有區一級建置。上海地區的上海、嘉定、寶山、松江、川沙、青浦、南匯、奉賢、金山、崇明10縣仍隸屬江蘇省。
1930年7月,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變。1937年8月,中國在上海發起「淞滬會戰」。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次年12月,江蘇省川沙、南匯、奉賢、崇明、寶山、嘉定等縣和上海縣浦西地區劃歸汪偽上海市政府管轄。
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偽國民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1945年11月24日,國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歷時百年的上海租界結束。
1945年8月,上海市仍為戰前17個區和特別區。
1947年上海市面積617.95平方公里。
1948年12月上海市劃分為30個區。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楊浦、榆林等20個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洋涇、真如、高橋等10個郊區。同時,上海的郊縣劃入蘇南、蘇北行署,後由江蘇省管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1956年經過行政調整,上海市轄區減為18個,轄15個市區和3個郊區。
1958年,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將江蘇所屬上海地區的郊縣劃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轄黃浦、邑廟、蓬萊、盧灣、徐匯、長寧、普陀、閘北、新成、江寧、虹口、提籃橋、楊浦、榆林等14個區,浦東、嘉定、寶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賢、南匯、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個縣,總面積達6340.5平方公里,比建國初大十倍以上。
1960年1月,撤消邑廟、蓬萊設立南市區,有12個區和11個縣。
1960年3月,浙江省舟山縣嵊泗人民公社劃屬上海市。
1961年上海市轄12區、10縣。1962年嵊泗又劃歸浙江省。
1964年,撤消閔行區與吳淞區,此後上海保持了10個區和10個縣不變達10餘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0、1981兩年,再置吳淞區與閔行區。
1988年,撤消吳淞區和寶山縣改為寶山區。
1992年,撤消嘉定縣,設立嘉定區。
為進一步改革開放,1993年撤消川沙縣,將其境域與黃浦、楊浦、南市的浦東地區和閔行的三林鄉合並設立浦東新區。同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組建新的閔行區。
1995年,上海市轄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南市、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等14區和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縣,有106個街道、208個鎮、10個鄉和3590個居民委員會、2986個行政村。面積6340.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6218.65平方公里、水面積697平方公里。
20世紀末,松江縣、青浦縣和金山縣也改為區。
2000年南市區劃入黃浦區。
2001年1月奉賢縣、南匯縣撤縣建區。
2009年為了更好的開發浦東地區,合理配置地區經濟與社會資源,綜合優化總體布局,促進社會協調健康發展,撤南匯區、浦東新區,組建新的浦東新區。
2011年6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上海行政區劃調整,同意撤銷黃浦區和盧灣區建制,組建新的黃浦區。
2015年11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全市幹部大會上宣布,靜安區與閘北區正式合並,組成新的靜安區。
2016年7月22日,上海市下轄的唯一一個縣——崇明縣撤縣設區,改制為崇明區,此標志著上海市告別下轄縣,全市至此形成下轄16個市轄區的新局面。
參考資料:網路-上海
5. 歷史上姓康的名人
姓康的名人包括:康泰、康昆侖、康日知、康濤、康有為等
1、康泰。三國時東吳人。曾和朱應出使扶南等國,途中經歷和傳聞一百多個國家,為中國早期遠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吳時外國傳》。
2、康昆侖。西域康國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彈《道調涼州》、《羽調錄要》等曲,有「長安第一手」之稱。
3、康日知。唐代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西南)人,至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馳射,累遷大將軍,因功加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公。
4、康濤。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畫家,工山水花卉,亦善書。為雍正、乾隆年間畫家,以人物畫著稱,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傳統,用筆工整,形象靜逸。
5、康有為。廣東省南海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聯合會試舉人上書廷,「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後依靠光緒帝發動「戊戌變法」,遭慈禧鎮壓。著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等。
(5)上海新康里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康姓的遷徙演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康姓為避戰亂,徙藍田(今陝西省藍田西灞河西岸),後漸向東南遷移。
史載,南朝宋時,設華山郡藍田縣,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後秦河南尹,後舉族眾三千餘人遷湖北省襄陽之峴南)族人,並任命穆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孫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葉茂,人丁興旺。
唐代,有寧夏靈武人康植之孫康日知被封會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會稽郡公,後世子孫繁衍昌盛,發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紹興則為南方各地康姓遷徙之主源。
宋代,因避帝諱而改姓的匡姓,成為康姓新的支脈。另有洛陽康再遇位居開國功臣之列,遂加官進爵,門庭榮耀,顯達當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間,改朝換代頻繁,北方多動盪,故有康姓徙遷南方安居樂業。
明代,康姓作為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徙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其中山東、福建、廣東大部分是康子元的後裔!
從清代開始,閩、粵康姓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康姓
6.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有:
1、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2、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
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征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
3、奇謀成霸業、經商成巨富——范蠡
范蠡(lǐ),字少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而不受,後遷往陶地(今山東肥城湖屯鎮陶山,幽棲寺本名「陶公幽棲寺」,俗稱西幽寺,始建於宋代,緊鄰范蠡墓。)經商積資巨萬,世稱「陶朱公」。
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4、計關秦王朝興衰成敗——李斯
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李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
李斯貢獻巨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後被趙高所害。
5、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朝的謀略家——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庄鄉古城村)人。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
《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7. 復旦大學走出過哪些知名校友
知名校友,我只想到陳果,畢竟是網紅。但是聽到關於她負面消息居多,嗯,各方面的,我保持中立態度,因為消息這個有可能是加工過度了。對於她的課程我沒聽過,在網上被安利過,可惜真的聽不大下去了,可能覺得有些雞湯吧,我這個人又不大愛喝雞湯。但是有的時候人生艱難,適度喝喝雞湯可以幫你過得舒服些,感覺人生還有希望,那雞湯其實就是還不錯的~
8. 上海市有哪些名人故居
上海市名人故居
黃浦區
明徐光啟故居:黃浦區喬家路238號
張嘯林故居:寧海西路180號:
杜月笙故居:寧海西路184號
陳鶴琴故居:北京西路304號
韓菁清故居:江陰路
馬立斯舊邸:威海路155弄50號
瞿秋白南市寓所:紫霞路68號
邱倍山、邱渭卿故居:威海路412號
盧灣區
孫中山故居:盧灣區香山路7號
吳稚暉故居:南昌路148弄10號
楊度故居:建國中路155弄13號
沈邁士故居:復興中路553弄復興坊1號
吳湖帆故居:嵩山路88號
陳其美故居:淡水路92弄2號
李烈鈞故居:思南路91號
錢名山故居:復興中路桃源村30號
賀天健故居:復興中路桃源村1283號
金九寓所:馬當路普慶里4號
黃楚九故居:龍門路30弄
蓋叫天故居:興安路寶康里
張群故居:紹興路74號
薛篤弼故居:思南路61號
陳潔如故居:重慶南路169弄8號
章太炎故居:裕福里2號
張大千故居:馬當路西城裡16號
張善仔故居:馬當路西城裡16號
邵力子舊居:自忠路163弄5號:
胡愈之舊居:延安中路385弄
汪亞塵舊居:建國中路155弄1號
梅蘭芳故居:馬斯南路121號(今思南路87號)
柳亞子故居:復興中路517號。他於1936年至1940年在此定居。抗戰期間,上海淪陷後,柳亞子將其稱為「活埋庵」,意在國事危殆之時,無能為力,留居「孤島」,猶如活埋。現已掛牌,並不對外開放。
田漢故居:永嘉路371-381號,是南國社的遺址,一幢新式里弄房子,已掛牌。戲劇家田漢於1942-1945年在此居住。
徐匯區
陶行知故居:徐匯區余慶路146弄13號
張元濟故居:徐匯區淮海中路1285號上方花園24號
黃興故居:徐匯區武康路393號
蔣介石故居:徐匯區東平路9號
周信芳故居:徐匯區長樂路788號
宋慶齡故居:徐匯區淮海中路1843號(1948-1981)
陳毅舊居:余慶路(愛棠路)190號
席德俊住宅:淮海中路1131號
宋子文別墅:東平路(賈爾業愛路)11號
朱慶瀾故居:永康路109弄
江庸故居:長樂路611弄8號
何應欽住宅:淮海中路(霞飛路)1634號
宋子文故居:岳陽路145號
蕭軍、蕭紅故居:襄陽南路411弄22號,是一幢新式里弄房子,已掛牌,並不對外開放。
平海瀾故居:建國西路194號
聞蘭亭故居:永嘉路345弄3號
賀天健故居:淮海中路高塔公寓2樓14室
潘序倫故居:淮海中路1285弄16號
邵式軍住宅:余慶路80號
周宗良住宅:寶慶路3號
布哈德舊居:永福路52號
賈馨園住宅:建國西路388號
盛竹書舊居:淮海中路1110號
張叔馴舊居:湖南路105號
潘澄波舊居:淮海中路1131號
嚴裕棠舊居:武康路99號
劉靖基故居:武康路99號
吳鐵城舊居:華山路鎮寧路
柯靈故居:復興西路369號
趙祖康寓所:興國路324號
周谷城寓所:泰安路115弄4號
俞振飛故居:五原路258號
賀綠汀寓所:泰安路76弄4號
趙丹寓所:湖南路8號
周佛海住宅:湖南路262號
汪精衛住宅:建國西路(福履理路)570號
王時新別邸:衡山路303號
俞濟時住宅:桃江路39號
鄭振鐸故居:高安路5弄25號,二層樓的小洋房。已掛牌。
何世楨住宅:高郵路68號
原法租界公董局總董官邸、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汾陽路79號(1905年)
馬勒別墅:陝西南路30號(1930年)
豐子愷故居:陝西南路39弄93號
蔡元培故居:華山路303弄16號
席與時故居:東平路1號的席家花園
杜月笙公館:東湖路(杜美路)70號、東平路(賈爾業愛路)11號
馬歇爾公館:太原路(台拉斯脫路)160號
陳毅市長故居:汾陽路(畢勛路)79號
胡風故居:永康路141弄6號,一幢新式里弄三層磚式房子,已掛牌。
周璇故居:位於海格路(今華山路)枕流公寓六樓。枕流公寓是一幢七層的八字型英式建築。公寓大門朝北,與南門貫通,中間為門廳,內有電梯、信箱、服務台等。在20世紀30年代,枕流公寓是上海灘超一流的公寓。有「海上名樓」之稱。周璇住的是六樓的一套150平方米的居室,裝修考究而華麗,鋼窗、檀木地板均為西班牙式樣。據一位在公寓里住了50多年的老人說,枕流公寓的英文名為Brookside Apartments。brook,即水流動的小河、小溪,Brookslde Apartments可直譯作「河邊公寓」或」溪邊公寓」,這座公寓曾住過許多知名人士,而周璇則是最早遷入的,且一住就住了25年。
長寧區
沈鎮故居:長寧區愚園路1136號
汪精衛故居:愚園路1136弄31號
陳納德公館:中山西路1350號
賀綠汀故居:泰安路76弄4號
太古洋行大班舊宅:興國路72號院內1號樓
盛重頤住宅:新華路315號
席頡樵、賀子珍、黃佐臨住宅:泰安路120弄
張治中住宅:長寧路712弄77號
嚴諤聲住宅:長寧路712弄129號
俞鴻鈞住宅:長寧路712弄115號
陳叔通住宅:長寧路712弄
蔣光鼐住宅:愚園路1112弄4號
吳其達住宅(張君然曾居住):新華路593弄梅泉別墅
俞振飛、言慧珠住宅:華山路1006弄華園11號
李佳白住宅:新華路211弄2號
盛恩頤住宅:萬航渡路540號華園
李士群寓所:愚園路749弄
嚴慶祥舊居:愚園路699號
唐雲舊居:江蘇路中一村5號
靜安區
榮宗敬故居:靜安區陝西北路186號
李天馬故居:靜安區萬航渡路223弄19號
蔡元培故居:靜安區華山路303弄16號(近華亭路)
劉長勝故居:靜安區愚園路81號
阮玲玉故居:靜安區新閘路1124弄9號——沁園
徐志摩與陸小曼故居:靜安區延安中路四明村923號。徐志摩與陸小曼婚後,初住在上海環龍路(今南昌路)花園別墅11號,這是一幢三層洋房。後又遷福熙路(今延安中路)四明村923號,那是一幢上海灘老式石庫門洋房。陸小曼租了一幢,每月租金銀洋100元左右。
徐志摩故居:延安中路913弄。原址已拆遷,目前在這一弄堂口掛牌。原址是一幢三層樓的新式里弄。
康有為故居——游存廬:愚園路132號
陳布雷故居:新閘路1924弄
史沫特萊寓所:石門二路41弄
葉景葵故居:長樂路752號
任弼時舊居(團中央機關舊址):延安東路1472弄7號
陳調元寓所(汪偽「七十六號」特工總部):萬航渡路435號
王國維寓所:大田路225弄
陳炳謙住宅:陝西北路80號
劉吉生住宅:巨鹿路675號
陳楚湘住宅:愚園路湧泉坊395弄
嚴同春住宅/市儀表局:延安中路816號
貝淞蓀住宅:南陽路170號
盛恩頤住宅:萬航渡路540號
周湘雲住宅:青海路44號
胡筆江舊居:延安中路881號
貝潤生舊居:南陽路170號
朱鬥文公館:康定路759號
張愛玲故居:常德路195號,一座過去叫做」愛丁頓」現在叫」常德公寓」的義大利式 (或法式)的建築,已經斑駁,但依舊顯得鶴立雞群。不遠就是聞名上海灘的避,風塘風情街和愛玲筆下的電車場(現也正在被拆除)。愛丁頓公寓是張愛玲和姑姑住得最長久的公寓,曾於1939年住在這幢樓51室幾個月,又於1942年在這幢樓的60室生活了5年左右。張愛玲在此完成了小說《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金鎖記》《封鎖》《心經》《花凋》。此期間還發生了另一段重要的故事,就是張愛玲與胡蘭成相識、相愛到秘密結婚。北牆上還留著昔日愛丁頓公寓考究的木質舊信箱,最下面一格的51號信件箱是張愛玲的信箱,上面放著一份晚報。 走上六樓,左手便是張愛玲家的大門。牆上的塗料和門上的油漆雖已剝落,但不掩昔日的豪華。大她15歲的胡蘭成第一次拜見張愛玲,按響了這個門鈴後,吃了閉門羹。張愛玲通常不見生人,他只好從門縫下塞進了一張紙條。當時的出版社、雜志社、電影製片人也常撳響這門鈴,以求得愛玲那炙手可熱的文字。1942年張愛玲在上海開始小說創作,發表作品。1952年去香港,後移居美國。在柏克萊加州大學中文研究中心任職。1967年一度去英國,擔任劍橋雷德克里芙女校駐校作家,後仍回美國加州大學。她是上海孤島時期的重要作家。
程霖生公館:泰興路306號
郁達夫舊居:常德路嘉禾里1476號
潘明訓住宅:長樂路680號
劉體智住宅:新閘路1321號
黃葆戊故居:新閘路1316號
宣景琳故居:膠州路148弄3號
潘伯鷹故居:膠州路170弄12號
應野平故居:愚園路361弄37號
張叔和舊居(張園):威海路590弄
胡樸安故居:康定路947號
溫可錚故居:南匯路85弄14號
毛澤東舊居:茂名北路120弄7號,1924年
毛澤東寓所舊址:靜安區安義路63號(1920)
聶耳故居:據相關報道稱聶耳於1931年在明月歌舞社做小提琴練習生時,曾住在靜安區常德路633弄恆德里65號。
周信芳故居:靜安區長樂路788-1
普陀區
鄭逸梅故居:長壽路160弄1號
閘北區
吳昌碩故居:閘北區山西北路457弄12號
彭湃烈士在滬革命活動地點:新閘路613弄12號
鄧中夏舊居:寶山路403弄
虹口區
李白烈士故居紀念館:虹口區黃渡路107弄15號
沈尹默故居:虹口區海倫路504號(1946-1971)
郭沫若故居:虹口區溧陽路1269號(1946.5-1947.11)
茅盾故居:虹口區山陰路132弄6號(1946.5-1947.11)
趙世炎故居:虹口區多倫路145號
魯迅故居:虹口區山陰路132弄9號
瞿秋白故居:山陰路133弄12號
沙汀舊居:秦關路44弄13號,為磚木結構的石庫門房屋。建築面積100平方米。1929年—1993年,沙汀居住於此。在此期間,沙汀小說集《法律外的航線》出版,沙汀筆名被使用。現為民居。
秋瑾故居:四川北路1515弄(厚德里)91號。1906年9月—1907年,秋瑾居住於此。在此期間,秋瑾創辦了《中國女報》。現為民居。
胡蝶舊居:四川北路1906弄(余慶坊)52號,為磚木結構三層樓房。建築面積246平方米。1924年—1932年,胡蝶居住於此。在此期間,胡蝶成功出演了《秋扇怨》、《電影女明星》、《鐵扇公主》等影片,並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現為民居。
柔石舊居:橫浜路35弄(景雲里)23號。1928年9月—1930年,柔石居住於此。在此期間,柔石創作小說《二月》、《為奴隸的母親》等作品。景雲里現為民居。
葉聖陶舊居:橫浜路35弄(景雲里)11號。1927年5月—1932年,葉聖陶居住於此。在此期間,他接替赴歐游學的鄭振鐸主編《小說月報》,還創作了小說《倪煥之》、《多收了三五斗》,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
宋耀如故居:餘杭路530號
周建人故居:橫浜路35弄(景雲里)10號
趙超構故居:溧陽路瑞康里92號
曹聚仁舊居:溧陽路1335弄5號,為坐北朝南二層樓石庫門里弄房。建築面積232平方米。抗戰勝利後至1950年8月,曹聚仁居住於此。在此期間,曹聚仁編寫、出版了《大江南線》、《中國抗戰畫史》二書。現為民居。
吳昌碩故居:山西北路457弄12號
金子光晴寓所:余慶坊123號
土肥原賢二舊居:東體育會路7號
山上正義寓所:四川路麥拿里31號
周揚寓所:橫浜路德恩里
周立波寓所:橫浜路德恩里
丁玲故居:崑山花園路7號(1933.2-)
內山完造舊居:山陰路2弄3號,為建於二十年代的坐北朝南的呈半圓形的三層樓房。建築面積263平方米。現為民居。
聶耳故居:位於公平路185弄86號,為磚木結構里弄房。居住面積14.6平方米。1930年7月—1931年4月居住於此。現為民居。
馮雪峰舊居(拉摩斯公寓):位於四川北路2099號,為英國人拉摩斯所建的鋼筋混凝土四層建築。1930年5月—1933年6月,馮雪峰居住於此。現為民居。
楊浦區
陳望道故居:國順路復旦第九宿舍
劉湛恩故居:上海理工大學校園內
蔣介石在大陸最後官邸:復興島復興公園內
聶雲台故居:市東中學內
胡西園故居:原上海亞明燈泡廠
劉柏壽舊居:原天章記錄紙廠內
楊俊生舊居:原中華造船廠內
凌愛珍舊居:原中華造船廠內
王孝和舊居:楊樹浦發電廠內
葉懋英紀念館:同濟大學內
馬相伯舊居:復旦大學內
李登輝舊居:復旦大學內
簫友楫舊居:民京路918號內
朱元鼎舊居:原上海水產學院
寶山區
陶行知紀念館:大華三路558號
陳化成紀念館:友誼路1號
閔行區
張充仁紀念館:七寶鎮蒲溪廣場75號
嘉定區
夏采曦舊居:黃渡鎮勞動街70號
顧維鈞陳列室:上海市嘉定區近郊東大街358號
浦東新區
張聞天故居:浦東新區川沙新鎮聞居路50號
黃炎培故居:浦東新區川沙鎮蘭芬堂74弄1號
宋氏三姐妹故居:浦東川沙鎮蘭芬堂74弄1號
青浦區
陳雲故居:練塘鎮朱楓公路3516號
南匯區
傅雷故居:南匯下沙鎮王樓村
9. 有人知道上海南京東路上新康大樓、華僑大樓、美倫大樓、中央大樓的歷史背景之類的信息么越多越好!
有一本書叫 《上海玩全攻略》,你可以下載的,裡面介紹很多上海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