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近代中國的反侵略戰爭中涌現出許許多多愛國人物。 請說說你知道的人物及其事跡
1、鄧世昌
1894年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
倭艦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
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於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4、馬應元
馬應元(1912—1945),山西武鄉馬家莊村人。1940年參加抗日游擊小組,秋季加入民兵組織,配合八路軍打游擊。他槍法嫻熟,曾一槍致敵二命,擊斃敵戰馬一匹,成為聞名全縣的民兵射擊手。
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馬家莊民兵指導員。在反「清剿」、反「蠶食」斗爭中,帶領馬家莊民兵隊搞偵察、報敵情、除漢奸、捉舌頭、埋地雷、打伏擊、繳武器、截物資,多次奪回日軍搶去的耕畜羊群和日偽種的蔬菜等。
1943年敵占蟠龍後,任蟠武線飛行射擊爆炸組組長。在漳河兩岸,運用「麻雀」戰術殲敵小股部隊,配合八路軍夜襲段村敵據點,又用「地雷加冷槍」等游擊戰術,打了許多勝仗。5月反「掃盪」中,一次布雷13處,炸死炸傷日軍90餘人,繳獲步槍11支,子彈500多發。
1944年11月出席了晉冀魯豫邊區群英大會,獎給上書「日夜出擊蟠武線,飛行爆炸顯神威」錦旗一面,被譽為民兵殺敵英雄。1945年元月,在本村突圍戰斗中落入敵手,最後敵人抓來其母親和妻子勸其投降,均被拒絕,終被敵秘密殺害,年僅24歲。
5、程仲一
1938年1月,中共五寨縣委成立,程仲一任宣傳部長。3月,五寨淪陷後,率縣抗日動員委員會和抗敵自衛隊配合八路軍一二○師一部襲擊駐城日軍,迫使日軍撤離五寨縣城。1939年1月,與王庭弼、白如冰等率晉西北抗日動員委員會部分幹部轉入大青山,開辟抗日游擊根據地。
曾率當地游擊隊配合八路軍騎兵支隊消滅歸(綏)涼(城)一帶土匪武裝,為大青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奠定基礎。同年秋,任綏東專署專員,率綏東武工隊三下豐東,開辟豐東抗日游擊根據地。1940年,調任綏中專署專員。
1941年冬,率專署游擊隊奇襲三道營火車站,斃傷日軍站長以下敵偽官兵多名,繳獲20餘支槍和大批彈葯。1943年秋調任綏南專署專員,帶領武工隊在崞縣窯子、三道溝、公雞咀一帶與敵作戰中連戰連捷。1944年2月10日晨,為漢奸出賣,被日軍重兵合圍於涼城縣郭木匠溝一帶。為掩護其他人員突圍犧牲。時年28歲。
㈡ 花木蘭是虛構人物還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是真的!
花木蘭: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可惜,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花木蘭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壯的詩。《木蘭辭》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所誦頌;多年來,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蘭從軍》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保衛國家的戰斗中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壯舉。人們為了紀念她,在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現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子不但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由於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贊"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㈢ 綜合評價分析項羽這一歷史人物形象
項羽 (西楚霸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羋姓,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軍事家,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歷史評價
兩漢
楚國諸老將: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
陳平: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酈食其: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
高起、王陵: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韓信: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司馬遷: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太史公自序》:秦失其道,豪桀並擾;項梁業之,子羽接之;殺慶救趙,諸侯立之;誅嬰背懷,天下非之。
王充:項羽惡微,號而用兵,與高祖俱起,威力輕重,未有所定,則項羽力勁。
郭嘉: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
魏晉南北朝
諸葛亮:①昔項籍總一強眾,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於東城,宗族如焚,為笑千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②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
劉邵: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則智者去之,故項羽氣力蓋世,明能合變,而不能聽采奇異,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陳平之徒,皆亡歸高祖。
段灼:秦失其鹿,豪傑競逐,項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韓生,而范增之謀不用。假令羽既距項伯之邪說,斬沛公於鴻門,都咸陽以號令諸侯,則天下無敵 矣。而羽距韓生之忠諫,背范增之深計,自謂霸王之業已定,都彭城,還故鄉,為晝被文綉,此蓋世俗兒女之情耳,而羽榮之。是故五載為漢所擒,至此尚不知覺悟,……甚痛矣哉!
蔡漠:夫以白起、韓信、項籍之勇,猶發梁焚舟,背水而陣。
隋唐兩宋
李德林:項羽誅秦摧漢,宰割神州,角逐爭驅,盡威力而無就也。
房彥謙:故蚩尤、項籍之驍勇,伊尹、霍光之權勢,李老、孔丘之才智,呂望、孫武之兵術,吳、楚連盤石之據,產、祿承母弟之基,不應歷運之兆,終無帝主之位。
魏元忠:假有項籍之氣,袁紹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終以破滅,何況復出其下哉。
司馬貞:秦鹿走,偽楚狐鳴。雲郁沛谷,劍挺吳城。勛開魯甸,勢合碭兵。卿子無罪,亞父推誠。始救趙歇,終誅子嬰。違約王漢,背關懷楚。常遷上游,臣迫故主。靈壁大振,成皋久拒。戰非無功,天實不與。嗟彼蓋代,卒為凶豎。
蘇洵: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
蘇軾: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
范浚:若籍則無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陳平不能用,得韓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僨棄去,徒以匹夫小勇,欲決雄雌於挑戰間,至力蹙勢窮,猶將馳殺一二漢將,以見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然則籍之亡也,又胡望乎天哉?
何去非:項羽之於力嘗強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彼項羽以百戰百勝氣蓋於一時,手襲天下以王豪傑而宰制之,自以天下莫能抗也。觀其所賴以為資,蓋有類乎力者矣。雖然,彼之所謂力者,內恃其身之勇,叱吒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眾之勁,搏捽決戰足以吞敵人而已。至於阻河山,據形便,俯首東瞰,臨制天下,保王業之固,遺後世之強,所謂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輕指關中天險之勢,燔燒屠戮逞其暴,卒舉而遺之二三降虜,反懷區區之故楚而甚榮。......惟其知奪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
劉叔友:項王有吞岳瀆意氣,咸陽三月火,骸骨亂如麻,哭聲慘怛天日,而眉容不斂,是必鐵作心肝者。然當垓下訣別之際,寶區血廟,了不經意,惟眷眷一婦人,悲歌悵飲,情不自禁。
明清
朱元璋: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
王世貞:嗟乎!古之有天下者,要必有人君之德,而其佐命以功臣終者,要必有人臣之體,人臣之體在才巨而心小其識不凡,而凡不遠而遠乃可保也無君德,而其材非人臣者。偏雄,則項羽、袁紹、李密;委質,則韓信及榮也。
李晚芳: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迄今正襟讀之,猶覺喑嗯叱吒之雄,縱橫馳騁於數頁之間,驅數百萬甲兵,如大風卷籜,奇觀也。
近現代
蔡東藩:惟觀於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餘辜,彼自以為非戰之罪,罪固不在戰,而在殘暴也。彼殺人多矣,能無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復誰尤!
周恩來:時勢之英雄,固若是其眾也,然非吾之所論於項羽、拿破崙也。夫二氏,世界之怪傑也。具並吞八荒之心,叱吒風雲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懍懍有生氣,豈僅一世之雄哉!是猶其勇之著於外也。若其關系於世界之進退,人類之盛衰,又非一時豪俊、二三學者所可同日而語。雖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錢之勢,莫以易之。故二氏者,吾之所謂造時勢之英雄也。
毛澤東指出項羽戰敗的三個錯誤: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機械遵守鴻溝協定;以及建都徐州。
㈣ 馮治安的人物評價
馮治安為人敦厚,作戰勇敢,深為馮玉祥所賞識。被譽為西北軍中期「五虎上將」之一。中原大戰時,馮玉祥大敗,麾下將領孫連仲、梁冠英、吉鴻昌、張印湘等人紛紛叛馮投蔣,馮治安仍忠於故主馮玉祥,對蔣介石封的高官堅辭不就,在西北軍系統中被傳為美談。西北軍解體後保存的唯一「正宗」,被孫良誠、吳化文、郝鵬舉、張嵐峰等西北軍老將領異口同聲擁戴他擔任擬議中的「西北軍大同盟」領銜人。
海峽兩岸都認定他是因優柔寡斷而鑄成大錯,都否定他。在蔣介石集團看來,大將軍持旄領軍,理應血戰沙場,勝要勝得光輝,敗也要敗得磊落。而馮治安呢,一槍未發,被共產黨呼啦啦拉走了數萬人馬,導致淮海大戰開局受挫、全線震動。況且,蔣介石早就警告過馮治安:何基灃有嚴重共產黨嫌疑,要他查辦,可馮治安不但不辦,還要力保,還要重用,結果養虎貽患,變生肘腋,遂不戰而垮,垮得何等窩囊!何等丟人!總之,馮之敗非戰之罪,乃是因「容共」而「自壞」,咎由自取,應予否定。海峽這邊則認為:馮治安完全應該、也有條件在淮海前線起義。但他在最後關頭,優柔寡斷,拒絕了共產黨對他的爭取,坐失立功良機;後又追隨蔣介石去台,作為反共營壘中的一員而終其一生,蓋棺認定,應予否定。正因為兩岸都否定他,所以他在「盧溝橋事變」中的業績,大部分被這種否定沖銷了。台灣曾拍過一部關於「盧溝橋事變」的電影,對馮治安竟隻字不提。
然而,歷史畢竟是公正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對一些歷史事件重新予以審視,相應地對一些歷史人物也重新予以評判。1986年,盧溝橋畔矗起了抗日戰爭紀念館,鄧小平親自題寫館名,馮治安的巨幅照片也高懸其中,這意味著他的歷史地位已經重新得到了確認。馮治安生前身經百戰,既曾為軍閥效命,也曾為國家效命,是非功過攪成一團。但他一旦成了歷史人物,在檢驗他的一生時,不能不說:他在抗日戰爭中,特別是「盧溝橋事變」中的歷史功績才是最主要的,因為「盧溝橋事變」的歷史意義太重太大了。
㈤ 解姓的歷史名人
或作解陽,解氏始祖解良之子,與弟解獵兩人都在晉國做官,是當時很有名望的貴族,食邑於解(在今山西省運城縣),因以為氏晉
國大夫。本書《鄭世家》謂其字子虎,霍人,蓋司馬遷別有所本。「執解揚」,解揚奉命出使宋國,被鄭人拘執而獻給楚國。 (1908-1984),原名解如川,字沛然,吉林省東豐縣四平鄉人。1930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曾任東北軍第51軍參謀、副旅長、第113師參謀長。193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2月,在陝西西安市面見周恩來,周恩來向他陳述國內政治形勢,以及東北救亡組織和東北軍上層工作等問題。7月,東北軍工作委員會 成立,為委員,直接領導東北軍第51軍113師的地下黨工作。1939年解以副旅長的職務帶領軍隊移防魯南地區。1941年5月到延安,任中央軍委情報部三局局長,中共中央黨校軍事訓練班秘書長、訓練隊教員,八路軍120師358旅參長,八路軍東北挺進 支隊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參謀長兼參謀處處長,遼北軍區副司令員,遼寧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東北野戰軍第一前線圍城指揮部參謀長,第15兵團參謀長,第13兵團參謀長,1949年9月任第40軍副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軍副軍長,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3兵團參謀長、志願軍參謀長,參與了第一至第五次戰役和1953年春季反登陸戰役准備的指揮 ,參加了開城停戰談判,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功勛。
回國後,1954年任越南停戰談判顧問,赴越南工作。回國後任軍委軍訓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副教育長,高等軍事學院教育長、 副院長,1979年任後勤學院副院長。是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族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兩枚,一級自由獨立勛章兩枚。
1984年4月9日因患食道癌醫治無效於北京逝世,終年76歲。骨灰安放在北京領先寶山革命烈士公墓。靈堂中有一副輓聯:奏凱白山黑水,飛鞭飲馬珠江,破浪揚威寶島,援朝衛國保鄉,血戰沙場千里赤;獻身鐵壁銅牆,制蔣密謀張帳,治軍襄贊中央,忠黨鞠躬盡瘁,歇鞍公墓萬年康。 (1917-2002),山東省聊城市人。1936年9月參加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4月參加八路軍,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魯西北范築先部第10支隊連政治指導員,山東縱隊第6支隊二科科長,獨立團政治處主任,魯西軍區第8支隊政治處副主任,軍區軍政幹部學校政治處副主任,軍區後勤部政治處主任,第7軍分區政治部敵工科科長,魯西軍區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魯豫軍區第10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第5軍分區副政治委員,華北軍區補訓兵團第8旅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區第二高級步兵學校校務部部長,空軍第四航空學校預科總隊政治委員,空軍第一航空學校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雷達兵部主任,武漢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2002年1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現任職務: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
社會職務: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理事
北京市崇文區文聯副主席
北京廣角攝影學會會長
《大眾攝影》雜志編委
1968年-1971年 海軍北海艦隊後勤部服兵役
1971年-198O年 北京市閥門四廠工人
1980年-1984年 北京市半導體器件十廠工人
1984年-1992年 北京市崇文區文化館宣傳部主任
1992年-2001年 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
2001年-2002年中國攝影家協會信息中心主任
2002年-至今 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組聯部主任、信息中心主任
1984年 加入北京廣角攝影學會,曾任副會長兼秘書長
1985年 加入北京市攝影家協會,曾任第二、三屆理事
1986年 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
1989年-1991年 在北京郵電學院讀大專
1992年 曾獲中國攝影家協會《開拓杯》組織工作獎
1992年 中國希望工程攝影紀實展在北京、台北、香港展出
1994年 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專題節目介紹
1995年 個人攝影集《我要上學》獲中國圖書獎提名獎
1996年 獲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特殊貢獻獎
1997年 獲中國攝影家協會特別榮譽獎
1998年 中國文聯、中國攝影家協會德藝雙馨優秀會員稱號
1998年 入圍中央電視台經濟台改革開放20年20人特別節目
1998年 獲全國十佳青年新聞攝影記者稱號
1999年 獲全國十佳廣告攝影師稱號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
生於1949年10月,天津人。1969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7年1月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畢業,畢業後留校從事科研工作並繼續進修。
1993年武漢大學研究生院環境法研究所研究生畢業。曾任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政治幹事。
1979年後任清華大學二分校團委書記、助教。
1980年5月任國家建委機關黨委組織幹事。
1982年2月後任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環保局放射性環境管理處處長兼人事處處長,國家環保局人事司司長、副局長。
1985年後任國家環境保護局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書記、黨組成員。
1993年5月任國家環境保護局黨組書記,同年6月任國家環境保護局局長,之後任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1994年1月任全國愛衛會副主任,同年5月任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
委員會主委及第三屆核環境審評專家委員會主任。
1997年9月當選為中紀委委員。
1998年4月任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
中共第十六屆中央委員。 解璽璋, 男,1953年生於北京,文化批評家。曾做過工人、記者、報紙主編,曾擔任同心出版社副總編輯,著有《中國婦女向後轉》、《雅俗》等作品。1983年初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一直供職於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在《北京晚報》五色土副刊、書香專刊、文化導刊和《北京日報》文藝周刊任編輯多年。 編報、編書20餘年,閑暇時也喜歡舞文弄墨,對文藝評論情有獨衷,寫過千餘篇電影、戲劇、文學和電視劇的評論、論文,曾獲多種全國及北京市文藝批評獎,有《喧囂與寂寞》、《中國婦女向後轉》、《雅俗》、《速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大師與名家叢書·張恨水卷》等專著問世。
解璽璋語錄
●我年輕時讀《莊子》並沒有深層的思考與感悟,在年紀大了,生活閱歷多了之後才逐漸明白:生命的柔韌比堅硬也許更能持久;人有時候也需要一點悲觀的情懷。
●我希望能多策劃出版《嫁給太監》、《中國廚子》這樣有趣兒的書,也想多推出像《花間一壺酒》和《中國人的幽默》這樣充滿智慧的書…… 解非、黑龍江某大學教師、漢語言文學副教授,黑龍江省興安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文學批評家。女子智靈性詩歌創建者及代表詩人,「女子智靈性詩歌理論研究學會」理事長;「當代女作家遲子建作品研究學會」理事長,《女子智靈性詩歌理論研究叢書》總編;《當代女作家遲子建經典品鑒叢書》總編。 生於書香世家的解非,一直這樣敘述自己的生平:我幸運生於書香世家,可學術無建樹,詩歌無所成。一個被譽為詩童而志得意滿不知道詩人內蘊品性的人,一個毅然放筆遠離文壇謹遵母親的遺囑閉門苦讀文學理論著作,同時牢記母親的教誨:「詩人:用最美麗的語言,最干凈的心靈,流淌出最真實故事的人是詩人。」的人,僅為一個文藝理論探索的馬前卒。
閉門苦學17年的解非,於2006年重返文學界,正值中國當代詩歌處於死地,當代詩壇彌漫著「當代詩歌死了」這樣的論調,直面詩歌界的現實,她驚詫、震驚、憤怒……,曾幾何時詩歌到了這樣悲慘的地步?處於對詩歌的愛,解非毅然地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詩歌的研究工作上,從網路詩歌研究入手,品鑒了很多智慧和靈氣於一體的當代女詩人的詩歌,於2008年6月10日,解非與著名女詩人王雪瑩一起創建了「女子智靈性詩歌的詩學理念」 解曉東, 華語樂壇中低調的傳奇歌者。 他富有磁性的嗓音、動感高超的舞姿、陽光健康的氣質和形象、執著無悔的音樂追求,使他二十年一直屹立在中國流行樂壇的前列,在中國流行樂壇獨樹一幟,成為是深受歡迎的頂級男歌手,樂壇常青樹之一。他十四次登上群星璀璨的CCTV春晚大舞台,多次參加國家級重要演出,已出版五張個人音樂專輯。現任全國青聯常務委員,安徽省青聯副主席。 《布幕拉開》是解曉東的第五張個人專輯,卻被他調侃成自己的首張專輯。幾年的探索和歷練,讓解曉東找到了帶有更多個人特色和質感的聲音表達方式——在他以往清新流暢的聲線基礎上,更增加了幾分磁性的沙啞和思考的凝滯,自然表露的滄桑感使解曉東更增幾分成熟男人的味道。
曾經的解曉東,名字就像一個特殊的品牌,很多人給這個名字賦予了太多的定義。但是,2007年的解曉東只想讓你記住他的音樂,一個成熟男人對生活與情感的深刻領悟。他也曾經歷過生活的種種打擊:音樂上的自我懷疑與否定;執著力行的公益事業被誤解為謀一己私利……在這些挫折背後,一定會有諸多直白、袒露的心語值得認真講述。而解曉東這張「遲到」了將近三年之久的專輯,則為所有抽絲褪繭過後的成熟男人,找到一條從暗流騰挪而出的明亮甬道。 計安河朔;
績著梁都。
——佚名撰解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元城人解琬,中幽素科(唐代科舉考試科目名),官侍御史。景龍年間任御史大夫,兼朔方行軍大總管,守邊二十餘年,既注意發展農業生產,又練武習兵,使邊境得以安定。後官至同州刺史。下聯典指西晉著地人解修,在三國魏曾任琅邪太守、梁州刺史,考績為天下第一。晉武帝時,封梁鄒侯。
采藤療母
直閣匡君。
——佚名撰解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齊雁門人解叔謙,字楚梁,一次,母親有病,他在夜裡祈禱,聽到
空中有人告訴他:須丁公藤為酒,可治母親的病。於是,他到處尋找,到宜都郡山,經詢問一位伐木老翁,終於找到了丁公藤,帶回家用酒浸泡,母親喝了,果然痊癒。下聯典指明代大臣解縉,字大紳,江西吉水人,洪武年間進士,官中書庶吉士,曾上萬言書,批評太祖政令多次改變、殺人太多等,後罷官八年,建文時才得以復出。永樂初年,與黃淮、楊士奇等人進入內閣,參預機務,任翰林學士,主持纂修《永樂大典》,很受成祖重視。又因多次諫諍,被漢王高煦詆毀,貶官廣西,後進京奏事時,正好成祖不在京城,他便僅僅拜見了太子就回廣西,以「沒有大臣之禮」的罪名被下獄,在獄中被殺。著有《解文毅公集》、《春雨雜述》等。
孝傳仙葯;
忠格天心。
——佚名撰解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齊·解叔謙,母有疾,夜禱,聞空中語雲:「須丁公藤為酒,便瘥。」下聯典指宋·解潛,紹興初為荊南鎮撫史,疾劇,張九成往候之,泣曰:「平生誓與賊戰死,此心忠義,惟有天知。」言終而逝。 文名稱二解;
書藝第一名。
——佚名撰解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明代學者解開,字開元,吉水人。元末與弟闔隱居山中,俱有文名,時稱二解。明初征為本縣師,訓迪有方,吉水文學之盛自開始。學者稱筠澗先生,有《書解文集》。下聯典指明代書法家解禎期,以善書選天下第一。仁宗召為中書舍人。
政績冠天下;
列女納古今。
——佚名撰解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刺史解脩,仕魏為琅玡太守、梁州刺史,考績為天下第一。武帝時封為梁鄒侯。下聯典指明代翰林學士解縉,字大紳,洪武進士,任中書庶吉士,上萬言書,指斥時政,帝稱其才,改御史。永樂初任翰林學士,主持編修《永樂大典》,有《文毅集》。又與黃淮等奉敕撰《古今列女傳》。
武宣緣祖德;
忠義有天知。
——佚名撰解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廣東直慰使解帖哥,隨父征交址等地有功,積官萬戶,知廣東道宣慰使,卒謚武宣。下聯典指宋代鎮撫使解潛,紹興初為荊南鎮撫使時,募人耕荒田,收大利。紹興中屯田自此始。
大典輝寰宇;
妙竹盡嬋娟。
——佚名撰解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解縉。下聯典指五代南唐畫家解處中,江南人。為後主翰林司藝。善畫竹,尤工雪竹,有冒雪之意。說者謂其畫竹「能盡嬋娟之妙」。 千年老樹為衣架;
萬里長江作浴盆。
——明·解縉撰解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傳為明翰林學士解縉幼時對父聯。 丕顯文名,雅宜豫幾學士;
不辱君命,堪為奉使行人。
——佚名撰解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明翰林學士解縉。下聯典指周代名官解揚。
㈥ 歷史上的花木蘭是傳說人物嗎
1.花木蘭在歷史上確有其人。
2.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
3.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㈦ 大家有什麼歷史人物的故事
日子安定下來,過去的夥伴又來看她,她每次都總是以女兒裝見他們,對驚怕的過去的夥伴,花木蘭在內心說:知道了么?過去與你一道血戰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後不願為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
還我女兒本色,花木蘭多麼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