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遠安歷史人物

遠安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12 09:53:09

A. 幫忙歷史故事

三國
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84年爆發黃巾起義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三國局面的形成

東漢中平六年(189)靈帝死,劉辯繼立為少帝。執政的何太後兄何進聯絡西園八校尉之一的袁紹,殺統領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碩。袁紹、何進等密謀盡殺宦官,並召並州牧董卓入洛陽為援。當宦官殺何進,而袁紹又盡殺宦官之時,董卓率兵入洛陽,盡攬朝政。他廢黜少帝,另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董卓的專橫激起了東漢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對,釀成大規規模的內戰。

董卓入洛後,袁紹出奔冀州,東郡太守橋瑁假東漢三公名義,要求州郡興兵討伐董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他們分屯要害,推袁紹為盟主,相機進攻董卓。初平元年(190),董卓避關東兵鋒,挾持漢獻帝西遷長安。關東聯軍本是烏合之眾,彼此欺詐並吞,不久就分崩離析了。初平三年長安兵變,董卓被殺,關中混亂不已。

經過激烈的混戰以後,到建安元年(196)時,全國形成許多割據區域:袁紹占據冀、青、並三州,曹操占據兗、豫二州,韓遂、馬騰占據涼州,公孫瓚占據幽州,公孫度占據遼東,陶謙、劉備、呂布先後占據徐州,袁術占據揚州的淮南部分,劉表占據荊州,劉璋占據益州,孫策占據揚州的江東部分,士燮占據交州。此外,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保據漢中地區,置祭酒以治民。在這些割據者中,勢力最強也最活躍的是袁紹和曹操(見魏武帝曹操)。

董卓入洛後,曹操逃至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聚兵反抗,成為關東聯軍的一支。他在濟北(今山東長清南)誘降黃巾軍三十萬眾,選其精銳,編為青州兵;又陸續收納一些豪強地主武裝。建安元年,他把漢獻帝遷到許縣(今河南許昌東),取得了挾天子以令不臣之勢;又屯田積谷,以蓄軍資。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兩軍進行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全殲袁軍主力;又利用袁紹二子的矛盾攻佔袁氏的鄴城,相繼佔領青、冀、幽、並四州之地,統一了中原地區。建安十二年,曹軍出盧龍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敗侵擾北方的烏桓。

建安十三年,曹軍南下,攻佔劉表之子劉琮所據的荊州。依託於荊州的劉備向南奔逃。江東的魯肅受孫權之命與劉備會晤,商討對策,諸葛亮又受劉備之命,於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與孫權結盟,共抗曹軍。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水師於赤壁(一般認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迫使曹軍退回中原。這就是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曹操北歸以後,用兵於關中、隴西,把統一范圍擴及整個北方。

建安十六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劉焉之子)的地盤。二十四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據守荊州的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軍襲殺關羽,佔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劉備軍相持。

漢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稱帝(即魏文帝曹丕),國號魏,都洛陽,建元黃初。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即漢昭烈帝劉備),國號漢,世稱蜀,又稱蜀漢,建元章武。孫權於221年接受魏國封號,在武昌稱吳王。222年,蜀軍出峽與吳軍相持於夷陵(今湖北宜都境),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蜀中。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即吳大帝孫權),後遷都建業(見建康),建立吳國。猇亭之戰以後不久, 蜀、吳恢復結盟關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餘年之久。

三國疆域,大體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區,吳得東南地區。魏國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蜀、吳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嶺至於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吳有揚、荊、交三州。三國戶口,魏有戶六十六萬余,口四百四十餘萬;蜀有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余;吳有戶五十二萬余,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余,兵二十三萬。

魏 漢未社會中的世家大族,魏晉時稱為士族,影響很大,名士多出於這個階層,或者在政治上站在這個階層一邊。曹操由於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說來不為名士所尊重,不具備戰勝出身於世家大族的割據者的政治優勢。曹操殺戮譏議自己的名士邊讓,引起兗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勢力幾乎覆沒。東漢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紹,實力和影響遠勝曹操,在討曹檄文中曾辱罵曹操是「贅閹遺丑」。官渡之戰時,曹操的文武官員多與袁紹通謀。曹操為了戰勝強大的對手,不得不度外用人,即從較低的社會階層中網羅有能力的人才。後來他一再發布「唯才是舉」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齒於名教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但曹操選官的真正准則並不是「唯才是舉」,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曹操不但不曾籠統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強調的德行標准,而且很重視對名士的爭取。在其帷幄中有許多名士。官渡戰前,徐州混亂,他曾派出名士陳群、何夔等人出宰諸縣,以圖穩定 局勢。曹操得鄴城後,立即辟用袁紹原來轄區內的名士;破荊州,也盡力搜羅本地的和北方逃來的士人。曹燥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為念。

曹操死後數月,曹丕在尚未代漢稱帝之時,採納了陳群建議的九品官人之法,選擇賢而有識鑒的員,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負責察訪與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評列為九品,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這就是九品中正制。魏國齊王芳時,又增設州中正。九品中正制初行時,士人品定之權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裡,中正采擇輿論,按人才優劣評定品第高低,多少改變了東漢末年名士臧否人倫,操縱選舉的局面,有利於政權的穩定。但在士族階層發展和易代紛紜的歲月中,此制並不能長久地超然於士族勢力和政局之外而堅持其既定準則,西晉時已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為鞏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為保持固定的兵源,曹魏建立了士家制。士家有特別的戶籍,男丁世代當兵或服特定的徭役。士家身份低於平民,士逃亡,妻子沒官為奴。冀州士家有十萬戶以上。

曹操勢力得以不斷壯大,經濟上主要得力於屯田。曹操建安元年破汝南、潁川黃巾,奪得大批勞動人手和耕牛農具,在許昌附近開辟屯田區。接著,許多郡國都置田官,招募流亡者屯田。屯田區一般都在易墾或沖要地點,自成系統,不屬郡縣。屯田民是國家佃客,以四六分(用官牛的)或對分 (不用官牛的)向國家繳納地租,但不負擔另外的徭役。一部分屯田用軍士屯墾,稱為軍屯。屯田者的生產有政府保障,其勞動生產率比郡縣的自耕農民高,在短期內屯田即能保證軍糧的需要。齊王芳時,由壽春到洛陽一線,軍士屯田取得很大的成果(見曹魏屯田)。

曹操進駐冀州後頒行租調制,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每畝土地徵收田租谷四升。每戶徵收戶調絹二匹、綿二斤。戶調取代漢代沉重的人頭稅,對農民有好處,也有利於大族豪強庇蔭佃客。曹操命令加重對豪強兼並行為的懲罰,但大族豪強兼並事實上難以阻止。

隨著北方的統一和屯田制、租調制的施行,北方社會秩序趨於穩定,生產逐漸恢復。政府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恢復的冶鐵業中,利用水力鼓風冶鑄的水排得到推廣,絲織業也興盛起來。商品交換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洛陽、鄴城都日趨繁華。魏國與日本境內的邪馬台國保持著較頻繁的交往。西域諸國也有使臣和商人往來。

文化方面,文學、哲學和科學技術都有重要成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都是著名詩人;還有以王粲、陳琳為代表的所謂建安七子。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詩歌創作上形成 「建安風骨」,留下許多名篇。才華橫溢的女詩人蔡琰(文姬)有《悲憤詩》傳世,著名的樂府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也創作於建安時。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玄學的產生,是 哲學思想的突出成就。後世稱為「醫聖」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後人析為《傷寒論》及《金匾要略》二書),奠定了中國醫學體系的基礎。華佗則精於外科手術、首創用麻沸散作手術麻醉劑。數學家劉徽在圓周率計算上有重大貢獻。馬鈞在機械上有多種發明,包括提水工具翻車。在宗教方面,道教由於黃巾起義和張魯保據的失敗,略 有沉寂,佛教則繼續流傳。洛陽有佛寺,西域僧人前來傳法譯經。潁川人朱士行遠赴於闐求經,是第一個西行求法的漢僧。

魏國建立不久,政權開始腐敗。齊王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謚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馬懿。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司馬懿本人又富於謀略,屢有軍功。景初二年(238),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使遼東歸入魏 國版圖。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249),又乘曹爽奉齊王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動政變,逼迫曹爽屈服,並處死曹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史稱高平陵事件。後來,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壓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i)、毋丘儉(正元二年,255)、諸葛誕(甘露二年,257)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 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毋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歸服於司馬氏。

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後,司馬氏乘時立功,於魏景元四年(263)出兵滅蜀。兩年後,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魏國歷五帝,共四十六年。

蜀 董卓入洛的前一年(中平五年,188),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繼任。劉焉、劉瘴相繼壓平了益州豪強的反抗。建安十六年劉璋邀請暫駐荊州的劉備入蜀,使擊保據漢中的張魯。建安十九年,劉備占據益州;二十四年進駐漢中,自稱漢中王。是年,留守荊州的關羽被孫權軍襲殺。劉備於221年稱帝後,為爭奪已失的荊州,於次年出峽,與吳軍進行了夷陵之戰,敗退入蜀,病死。其子劉禪繼立。

劉備在新野時,邀約客居隆中的諸葛亮為輔佐。諸葛亮看清了北有曹操,東有孫權,荊州不可持久的形勢,從戰略上促成劉備進入益州,以圖自保。劉備死,諸葛亮輔劉禪。小國弱民,處境困難。今川西和雲、貴的一些少數民族,當時統稱西南夷,接連發生叛亂。益州郡(今雲南晉寧東)豪強雍闓執太守,求附於吳。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元都響應雍闓,南中地區動亂擴大。建興三年(225),諸葛亮率軍南征,大軍分為三路,諸葛亮軍西平越嶲,馬忠軍東平牂柯,然後他們與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時孟獲已代雍闓據郡。諸葛亮敗孟獲,並按出軍時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對孟獲七縱七擒,終於使孟獲歸心,南中平定。諸葛亮把夷人渠帥移置成都為官,把南中青羌編為軍隊,並允許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馬特產充實蜀國軍資。西南夷人地區的閉塞狀態,從此有所改變。

南中戰爭結束,蜀吳結盟也取得圓滿成果。諸葛亮於建興五年率軍進駐漢中,同魏國展開爭奪關隴的激戰。諸葛亮在益州疲憊情況下急於求戰,一方面力圖以北伐來鞏固自己「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正統地位;一方面則以攻為守,藉以圖存。建興六年,諸葛亮命趙雲據箕谷(今陝西褒城北)以為疑兵,自己率主力取西北方向進攻祁山(今甘肅禮縣東北)。前鋒馬謖在街亭(今甘肅庄浪東南)敗陣,蜀軍撤回。以後三年,諸葛亮又屢次出兵,都由於軍糧不濟,沒有成果。建興十二年再次北伐,進軍至渭水南面的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病死軍中,蜀軍撤回,北伐停頓。

諸葛亮死後,蜀國以蔣碗、費禕、董允等人相繼為相,因循守成而已。景耀元年(258)以後,宦官擅權,政治腐敗。大將軍姜維北伐,勞而無功。景耀六年,魏軍三路攻蜀,姜維在劍閣抗拒魏鍾會大軍,而魏鄧艾則輕軍出陰平(今甘肅文縣西)險道南下,於這年冬滅蜀。蜀國歷二帝,共四十三年。

吳 漢未黃中起義時,孫堅隨會稽朱俊到中原鎮壓黃巾,以後又轉戰於涼州和荊州江南諸郡。董卓之亂時,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隸屬於袁術,在淮南活動,孫堅死,子孫策統領部眾,約於興平元年(194)開始向江東發展。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驅逐暫駐曲阿的揚州刺史劉繇,逼降會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獻帝都許以後,孫策拒袁術而聯曹操,受封為吳侯。建安四年,孫策擊破袁術廬江太守劉勛,吞並其部曲,並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孫策死,策弟孫權統眾。建安十三年孫權由吳徒治京城(今江蘇鎮江)。籌劃赤壁之戰,勢力達於荊州;十五年招附保據嶺南的士夑兄弟,取得東南半壁。建安十六年孫權徒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建安二十四年孫權破關羽,佔有荊州全境。三年以後(222)又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限制了蜀國出峽發展的可能。孫權尚存的困難,一是對付山越的不寧,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區抗拒曹魏的壓力。

散布在東南州郡山區的山越人,阻險割據,甚至北聯曹魏,反對孫權勢力向南方內地擴張。孫權與山越進行過多次戰爭,屢獲勝利,嘉禾三年(234)諸葛格率軍進攻丹陽山越,經三年圍困,山越十萬人出山投降,其中四萬丁壯補兵,餘下的成為編戶。孫吳統治的幾十年中,山越人大體與漢人趨於融合。東晉南朝史籍中,關於山越的記載只偶爾一見。

孫權主要的軍事活動在淮南。赤壁戰後,曹操軍屢攻合肥地區,雙方互有勝負。江北居民多渡江,瀕江數郡成為空虛地帶。 諸葛亮死,魏蜀戰爭停止後,魏國加強了在淮南對吳國的進攻。吳軍除沿江設督駐軍、遍置烽燧以外,還在巢湖南口築濡須塢,嚴密防守。魏軍水師有限,進攻難於奏效,所以魏吳相持有年。

孫權統治時,江東經濟有顯著發展。北人南來,山越出居平地,勞動力增多。長江兩岸地區都設有屯田區,其中毗陵屯田區(今江蘇常州、鎮江、無錫一帶)最大。會稽郡農業生產比較發達。歷代陸續修成的浙東運河和江南運河在孫吳時發揮了通航效益。江南運河雲陽至京口(今江蘇丹陽至鎮 江)一段流經山間,不便通航,吳未得到修整。雲陽以西開辟破岡瀆,使秦淮河和江南運河聯通,為三吳至建業的便捷水道。絲織業開始在江南興起,但織造技術還不高,所以蜀錦成為重要的輸入物資。銅鐵冶鑄繼承東漢規模而有發展規律,青瓷業也在東漢釉陶製造基礎上走向成熟。由於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業很興旺,海船經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黃龍二年(230)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即今台灣省,這是大陸與台灣聯系的最早記錄,吳國使臣朱應、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諸國。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建業。

經濟的發展,與外界交往的增加,促進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知名的經學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陸績、韋昭。佛教開始在江南傳播,居士支謙從洛陽南來,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會稍晚從交趾北上。他們在建康譯經傳法,影響頗大。道教在南方民間繼續流傳。

孫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吳國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了象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佔有大量土地和童僕,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孫吳政權的主要支柱。

孫權死(252)後吳國日趨衰弱,而魏國則在司馬氏消滅淮南地區三次軍事叛亂後日趨強大。由於司馬氏以先滅蜀後取吳作為國策,而在滅蜀(263)、代魏(265)後又忙於新朝定製,吳國政權暫得延續。晉泰始五年(269),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籌建水師,並預定攻吳的軍事方略。咸寧五年(279)冬,晉軍出兵自長江以北、江陵至建業之間五道攻吳,而以益州水師為奇兵出峽順流,於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業,吳帝孫皓降,吳國亡。吳國歷四帝,共五十二年。東漢初平元年(190)後出現的全國分裂局面,經過魏、蜀、吳三個區域的局部統一和相持後,至此又歸於全國的統一。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三國演義》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如何由短篇發展至長篇,這點我們要注意。原來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裡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到輾轉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們注意。這種源出眾手的小說,後來還有神魔小說《西遊記》和另一講史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講史文學的源流,這部巨著本身的文學價值,以及它對後世的影響,都值得我們深入討論。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羅貫中1330年一1400年之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他的義氣是以個人恩怨為前提的,並非國家民族之大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視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

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帶來我國歷史小說創作的熱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國已家喻戶曉,婦而皆知。

《三國演義》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文字粗朴,內容平易;《三國志演義》,清毛宗崗增刪評點本,約成書於康熙初年,該本在社會上流傳最為廣泛。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梗概

《三國演義》以各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為內容;以蜀和魏的矛盾為主要線索開展全書情節,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將相和政治、軍事、外交上的英傑人物。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諸葛亮、曹操和關羽。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民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有這樣一句俗話:「三個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足見他影響之深廣。自諸葛亮初出茅廬之始,便立刻成為蜀漢——劉備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劉備曾說,得到諸葛亮「如魚得水」,不僅對他言聽計從,而且付以幾乎全部的軍中大事,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實際上上成為蜀國的最高決策人。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諸葛亮身上,集聚了許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他的智多謀更為人們津津樂道。像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不僅如此,他還能隨機應變,如「空城計」的運用。總之,諸葛亮是中國老百姓人人喜愛的人物。

《三國演義》全書通過錯綜復雜的預選斗爭,提示了宮遷內部、集團與集團之間,同一集團的不同勢力之間,以權術和機變為手段的政治斗爭,以利慾和霸權為目標的軍事爭奪,再現了三國時期動盪不安的現實。書中描寫了數百次大大小小的戰爭,描寫的特點是側重於表現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戰略戰術的運用。赤壁之戰是該書描寫的十分出色的一次戰爭。

在赤壁之戰中,周瑜、諸葛亮等人正確地分析了敵我雙方形勢,通過反間計、連環計、苦肉計等一系列有步驟、有計劃的行動、,將己方的優勢予以充分發揮,同時又巧妙而正確地確定和運用火力攻等戰術,最終以弱勝強擊敗了強大之敵。反觀曹操一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一切,驕代表性自大,盲目輕敵,決策指揮一錯再錯,使自己的優勢逐步喪失,最終遭致慘敗。

《三國演義》還描寫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不同集團和派別,為達到一己私利,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使盡陰謀詭計,廣泛地運用謀略權術,進行了激烈復雜的政治、軍事斗爭。這,貫穿全書的始終。

孫權為從劉備手中取回荊州,不惜以自己的親妹妹為誘餌,使用「招親」把戲,企圖將劉備「賺來南徐……幽囚於獄中,卻使人去討荊州抽劉備」。此計被識破後,又謊稱「國太病重」,欺騙孫夫人攜帶劉備幼子阿斗返回東吳,企圖以阿斗為人質交換荊州。在關羽失荊州死亡之後,孫劉聯盟破裂,孫權惟恐劉備起兵報復,遂派使臣送一封信給曹操,孫權在信中奉承曹操說:「臣孫權久知天命已歸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將剿滅劉備,掃平兩川,臣即率群下納土歸降矣。」孫權勸曹操廢漢稱帝的企圖有二:一是可以引起劉備及其他擁護漢室勢力群起反對曹操;二是轉移劉備對東吳奪荊州、殺關羽一事的注意,用心十分險惡。難怪曹操說:「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燒烤嗎?」卻使以仁義取天下的劉備也極善於玩弄謀略,當呂布被曹操俘獲時,曹操詢問劉備如何處置,劉備幫作沉思,隨後提醒曹操說:「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致使劉關張三人合力方可擊敗的呂布頓時殞命。曹操煮酒論英雄時,他假託聞雷失箸,以掩飾自己的失態,竟然瞞過了一代奸雄曹操。趙子龍大戰長坂坡,奮力救回幼主阿斗,劉備竟當趙子龍面擲阿斗於地,正如民間歇後語所說:「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鑒賞與評析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力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准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斗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坂橋」、「趙雲」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本文指中國的三國時期。關於本條目名稱之其他意思,詳見「三國 (消歧義)」。

B. 遠安方言句子

湖北佬的「遠安方言」

天上的九頭鳥,地下的湖北佬。祖國中部崛起的湖北省,不僅山美水美人美,千百年流傳下來的一些方言更美。地處鄂西的遠安縣方言,勝過美味佳餚,願與大家同品共賞。遠安方言聽起來語音甜美、節奏明快、抑揚頓挫、親切巴實。

遠安話,系「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很早就在荊楚大地上廣為流傳,與南漳、保康、興山、秭歸、宜昌、長陽、五峰、夷陵、荊門、天門、鍾祥等縣市區是一個方言區。一方水土養育了歷代遠安人,千百年來純朴善良憨厚的遠安人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俗,也積淀了豐富優美的方言土語。至今在民間流傳的遠安方言,你無論在哪裡聽到,就會感覺到一股濃濃的鄉情和親情,象春風溫暖宜人,如美酒醇美甘甜,似相聲風趣可笑。

遠安人說話讓人聽起來抑揚頓挫,語音中飽含著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贊美之情。譬如遠安人說:

天氣晴了,是「天道晴噠」;

河裡的石頭是「瑪麗光」;

雨後天空出現彩虹是「天上在曬杠」;

山峽里有了霧,是「起了罩子」;

天下陣雨,是「跑暴」。

在人際交往方面,遠安人特別注重禮貌待人,用語雖粗魯而土氣,但表述准確而厚重。

如謝謝你,說成「難為你」;麻煩你,稱之「糟蹋你」;開玩笑,叫做「可得性」。

說話擲地有聲、鏗鏘有力、簡明扼要和愛憎分明是遠安方言的重要特點之一。對於社會上不同的人,遠安人有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例如說:

高傲自大目中無人,是「揚頭子振角」;

說謊話的人,叫做「日百佬」;

膽大妄為的人是「野貓子食天」;

骯臟的人是「羅聳」;

不講衛生的人是「塌灑」;

討厭的人是「斜非」;

沒能耐的人是「日股子」;

不可靠的人是「丫豁簍子」;

口吃的人是「結巴」:

言行輕浮的人是「張巴」。

老實的人是「子本」。

方言,就是一個地方流行的語言,具有區域性、民族性和時期性。有些外來人聽不懂遠安話,還真需要一個本地人翻譯,才知道說的是什麼。

請聽一段遠安人的對話:

甲:你結戲巴子噠?

乙:卡兒克弄克,還不是在打光棍。

甲:總兒搞的?

乙:列兒的姑兒尕,都跑到城裡頭打工克噠。

這幾句是遠安山村兩個男子漢的對話,假如你沒有本地人給你解釋,那你就好比是個沒有學過英語、日語卻碰上了英國人和日本人一樣,怎麼也弄不清楚這幾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翻譯過來用普通話表述兩個人的對話:

甲:你結媳婦了嗎?

乙:到哪兒去找啊,還不是個單身漢。

甲:是什麼原因?

乙:這兒的姑娘,都進城打工去了。

明白了這幾句對話的意思,使人恍然大悟、忍俊不禁。遠安人千百年來把這些專用單詞和地方讀音保存流傳到如今,是因為這些方言有其特殊的含義,表白准確、風趣幽默、耐人尋味、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遠安人在漢字的聲、韻、調的發音特點,反映了普通話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等四個聲調從古演變而來的軌跡。譬如遠安人把「家jia」讀成「嘎ga」;把「開kai始」讀為「旮ga始」,其實在古漢語里它的讀音就是現在遠安方言的讀音。在當今很多公眾活動中,有的主持人引用遠安方言宣布:「演出(會議)現在『旮ga始』」。在觀眾中就會產生巨大的轟動效應,具有很強的親和力,營造出歡樂喜慶的氛圍。

為了形容某一事物狀態的強勁和劇烈,突出表述自身的一種感受,遠安人喜歡用一些附加式的詞綴來表達。如用「神」後綴:

路面光滑「滑得表表神」;

嚇得害怕「嚇得跳跳神」;

雜訊很大「吵得轟轟神」;

打得厲害「打得喊喊神」;

商場官場得意「走路甩甩神」;

脾氣很大「搞得吼吼神」;

睡意很濃「瞌睡噠噠神」;「瞌睡倒倒神」;

河裡漲水「洪水滾滾神」;

屋頂漏雨「流得豁豁神」。。。。。。

在很多單詞重疊後加上「神」,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口頭語和書面語的表達方式,在全國大力推廣普通話的今天,仍然被廣大人民所常用。因為它用於描寫景物維妙維肖、抒發感情淋漓盡致,能做到聲情並茂、情真意切,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你若有興趣研究一下遠安方言的結構、功能及其歷史發展,就會發現其中有許多奇珍異寶值得欣賞,其樂無窮。在遠安隨處都可以聽到,長輩和同輩們對於子女的乳名和學名,在稱呼時都給予簡化稱之為「子」。如陳志柱、張飛龍、李秀英等等,都在姓名第三個字之後加上了「子」,成了「柱娃子、龍娃子、英娃子」,也有的在「某子」前加上姓,便叫成「李英娃子」。這是千百年來遠安人傳承下來的稱呼習慣。關於遠安方言這種現象,中國著名作家遠安人映泉先生在他《沮出荊山》一書中、以及遠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纂的《遠安縣志》中,都有較為詳細的表述。

但為什麼千百年來遠安人喜歡用附加「子」來狀物抒情呢?利用閑暇時間,我仔細研究遠安方言中的這種現象發現,實際上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習慣用附加「子」這種稱呼方式。古代人們用「子」是表達對男子或師長的美稱或尊稱。

我國春秋時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他姓孔名丘、字仲尼。人們尊敬崇拜這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其姓後加上「子」,敬稱為「孔子」。諸子百家「老子、莊子、孟子、墨子、韓非子、孫子、荀子」等等這些歷史上的偉大人物,都被人們這樣稱呼。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也被人民群眾尊稱為「屈子」。秭歸縣,被稱為「屈子故里」。愛國主義精神,被稱為「屈子精神」。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語言的發展,歷代人們沿用姓氏附加「子」這種方式,更加廣泛地運用於不同的區域和對象,來表達同輩敬重對方,長輩敬愛子女之情和望子成龍之意。人們把旅居在國外的人稱之為「海外遊子」。愛惜自己的身體就是愛惜生命,人們把身體各部位叫成「腦子、鼻子、脖子、肚子、肝子、腸子、腰子、腿子、倒拐子、磕臍包子、腳丫子」等。把住宅和工具叫「房子、窗子、桌子、椅子、砵缽子、筷子、杯子」等。人們叫「貓子、狗子、鷹子、鴿子」是對自己喂養的寵物的愛稱。把喂養的畜禽叫「豬子、雞子、馬子、羊子、兔子」等,把種植的莊稼叫「麥子、稻子、豆子」等,人們希望年年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在遠安方言中,從社會到自然都用詞綴「子」來狀物抒情的例子豐富多彩、數不勝數,其意義就不難理解了,這叫做「愛屋及烏」吧!

漢代揚雄著有《方言》一書,是中國和世界上最早的方言詞典,被譽為中國方言史上第一部「懸之日月而不刊」的著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五十多個民族大融合而成的,各地方言經過歷史長河的陶冶,匯聚成中華民族文化語言精髓至今仍光彩奪目。遠安方言延續楚地文化,傳承了偉大的博愛精神,是中華民族血脈之根,這些方言是延續千百年的民間文化「瑰寶」。在全國大力推廣普通話的今天,研究這些地方方言更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才具有民族特色,遠安這些方言的存在和流傳,體現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進程和優秀民族文化的精髓。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發衰。」唐朝賀知章這首詩中的「鄉音」指的就是地方方言。一個人你無論走到哪裡,即使在夢中,聽見鄉音也會發出笑聲。聽到鄉音會倍感親切,可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生長的地方是故鄉,故鄉是生命之源,鄉音是生存之魂,使人終生難忘。

C. 歷史上,關羽和他兒子死於哪裡

漢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關羽與曹仁交戰於樊城。不料孫權因此趁虛而入,派呂蒙偷襲關羽在荊州的根據基地;此時曹操派大將徐晃增援曹仁,關羽攻打樊城失利,引軍退回時江陵已被孫權奪取,關羽軍潰散,關羽及其子關平被孫權斬於臨沮,享年58歲。
至於關平,並不是演義中所說的義子,更不是什麼虛構人物,而是關羽的親生兒子。
嗣位的兒子是大家都知道的關興,關興並不象演義中描述的那麼神勇,只是做了幾年文官,二十多歲便病逝在成都了,此時距離關羽被斬不足十年。
關羽就這么兩個兒子,而且關興的後人在蜀降魏時被龐德的兒子龐會滅門了,現在的關羽後人應該是關平在荊州的後人,而且事實上現在也沒有人能清除證明自己就是關羽後人,武聖有無後人還是未能確知的。

D. 關羽在哪個地區被殺害的,歷史上有沒有詳細記載

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七十六至七十七回,發生在荊州之戰尾聲,相關人物分別為關羽和潘璋。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那麼,孫權又是如何處理關羽身軀的呢?據《荊州志》載:“先主以宗子討漢賊,仲謀雖幫孟德襲殺雲長,猶葬以侯禮。”這也就是說關羽遇害後,孫權以王侯之禮安葬關羽。此地一開始被稱為“大王冢”,後來被定名為“關陵”,地點在如今的湖北省當陽市城區西北三公里處。如今,關陵已經成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E. 求解:中華母親嫘祖到底是那兒人

遠安最初的嫘祖文化研究是在宜昌嫘祖文化研究學會的引導下開展起來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苟家埡鎮政府率先行動,在蠶神廟原址處豎立起漢白玉的石雕——嫘祖像,名正言順地把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請回了娘家——遠安苟家埡。

上世紀末,遠安縣委宣傳部集中了部分文化人的研究成果,在《遠安風物》這本小冊子上開辟專欄,加以推介。縣委縣政府對此給以重視和鼓勵。

進入本世紀以來,關於嫘祖文化的研究已形成風氣,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遠安縣嫘祖文化研究學會,由文聯主席任會長。此後,嫘祖文化研究被納入縣委的議事日程,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這些成果主要是:

一、以《宜昌日報遠安版》和《沮漳文學》等刊物為陣地,開辟了《嫘祖研究專欄》、出版了《嫘祖專號》。特別是在《嫘祖專號》里,有段家樹老師的《嫘祖初探》《嫘祖再探》和《嫘祖的出生地在苟家埡》等系列研究文章,其新穎的觀點、翔實的論證,引起民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好評;這個專號里還發表了拙文《大地之戀》,以傳說中的嫘祖為主要人物,演義了嫘祖創造發明以及黃帝與嫘祖的愛情故事,在縣政協的徵文比賽中獲一等獎。

二、遠安縣委縣政府在上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把握時機,擴大宣傳,再上台階。與湖北省電視台聯合拍攝了大型音樂藝術片《嫘祖蠶娘》,一舉獲得全國電視「金鷹獎」,從而把「嫘祖與遠安」這一主題推向了全國。

三、遠安縣花鼓劇團創編了中型音樂劇《嫘祖與黃帝》,參加宜昌市專業劇團的調演,受到觀眾好評,獲得多個獎項。

二、為什麼說嫘祖是遠安人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乃黃帝正妃。也就是說,當海內外中華兒女無一例外地稱黃帝是自家始祖的時候,也就應該明白華人無一例外的是嫘祖的子孫,嫘祖是中華兒女的偉大母親。

我們說嫘祖是遠安人,有如下理由:

先從地域上看,據著名史學家顧吉剛主編出版的《傳說中的中國地圖》所示,古西陵就是當今以宜昌為中心的西陵山脈,西陵峽也因此而得名。而我縣的苟家埡鎮就處於西陵山北部,屬古西陵范圍。既然嫘祖是西陵之女,那麼,嫘祖就有可能出生在苟家埡。

再從絲綢文明發展的源流看,苟家埡桑蠶歷史可謂非常悠久。苟家埡蠶絲聲名卓著,史稱「埡絲」,歷來為皇室貢品。《湖北通史》上說,宋代以來,苟家埡周邊地區乃至整個鄂西和川東的蠶絲均以「埡絲」命名,從而走出大三峽,以至遠銷英、法、印度、中東等地。由此可見,苟家埡的蠶絲在絲綢文化中的地位是多麼崇高。毫無疑問,「埡絲「的產生及其中心地位的形成是大大早於文字記載的,完全是能夠追溯到遠古黃帝時代的。
嫘祖文化研究

F. 20年前的遠安縣是什麼樣的

亮點四:堅持以人為本,凸現人文精神

該志堅持以人為本的精神,把記人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首先是分散在各篇中對某項事有貢獻的人物,其次是設立人物專篇。人物編下設人物傳略、人物名錄2章。人物傳略嚴格遵循「生不立傳」的原則,收錄13名去世人物,其中補充記載了1979年前去世而首輪志書遺露的重要人物5名;人物名錄下設烈士英名錄,列表記載2005年前全縣475名烈士;離休人員名錄,記載1979年至2005年去世的離休幹部;獲獎者名錄,列表記載1979年至2005年受省委、省政府以上表彰的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143人次;專業技術人員名錄,記載1979年至2005年獲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稱者,共計365人。

G. 被俘遇害臨沮的關羽,到底相當於現在的哪個地方呢

H. 兩晉南北朝的歷史人物-姚興-的簡介

《晉書·姚興載記》中記載:姚興(366—416),字子略,羌族,南安赤亭(今甘肅隴西縣西)人。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割據王朝後秦皇帝。

姚興作為一個一代帝王,他的一生主要如下:

受任於艱難之境

羌族是我國西北地區的古老民族,最早約有一百五十餘種部族。姚興祖上的燒當羌(又名研種羌)屬於其中較大的一種。

在後趙時期,姚弋仲(姚興的祖父)先後出任侍中、征西大將軍、右丞相等職。後趙滅亡,他又接受東晉政府的封號,姚弋仲死後,姚興的伯父姚襄背叛東晉,在山桑(今安徽蒙城北)打敗揚州刺史殷浩,屯兵盱眙(今江蘇盱眙北),招集流人,初步建立政權。不久,姚襄率領部眾返回關中,途中被前秦軍隊擊殺,其弟姚萇率余部投降。

姚萇,字景茂,是姚興的父親。降前秦後,姚萇因累立大功,二淝水之戰後,遭受失敗的前秦王國開始分崩離析。太元九年(384),姚萇得到關中羌人和西北豪族的支持,在渭北馬牧正式脫離前秦,重建政權,自稱大將軍、大單於、萬年秦王。前秦皇帝苻堅曾幾次派大軍進攻姚萇,都未能取勝。太元十一年(386),姚萇占據長安,稱帝建元,建國號為大秦,史稱後秦。太元十八年十二月(394年1月),姚萇病死,其子姚興嗣立,苻登(苻堅的族孫)仍是後秦王朝的強大威脅。

姚興為姚萇的長子,後秦建國時被封為皇太子,嗣位時年僅二十四歲。前秦時期,姚興曾作過苻堅的太子舍人。後秦建國後,姚萇經常外出與苻登作戰,姚興以皇太子身分鎮守長安,統理政事。太元十七年(392)三月,姚萇在前線患病,急召姚興到安定行營,准備安排後事。 後秦的謀臣尹緯建議姚萇派姚興前往,以使太子有個實際參加戰斗的機會,增加今後的應變能力。姚興第一次統率軍隊指揮戰斗就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臨終前,輔政大臣姚晃追問攻滅苻登的打算,姚萇回答說:「這一大業馬上即可成功。姚興的才智足可以辦到,你們不必問我了。」

姚萇初死,落在姚興肩上的擔子十分沉重。他不僅要對付苻登,還要防範後秦政權內部的各種勢力。因此,姚興沒有馬上發喪。 廢橋一役是決定姚興命運的一次重要戰爭。它為後秦最後消滅苻登、稱霸關隴奠定了基礎,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姚興的威望,鞏固了他的地位。廢橋戰後,姚興正式為姚萇發喪,並在始平附近的槐里即位稱帝。

外拓疆土,內修政事

在動亂的十六國時期,姚興是一位有作為的少數民族君主。在前期,他留心政事,比較好地處理了統治集團內部的關系。軍事上,姚興信任和使用兩位能征善戰的叔叔姚緒和姚碩德;政治上,他依靠的是足智多謀的尹緯。他能夠傾聽臣下的意見,注意提拔一些有才能的人擔任重要官職。

姚興繼承姚萇的政策,大力提倡儒學,興辦學校。姚興提倡儒學意在維護統治,但在客觀上為保存和發揚漢族傳統文化做出了貢獻。

姚興比較注意軍紀。史書上講,他的軍隊「軍令齊整,秋毫無犯,祭先賢,禮儒哲」。由於能夠作到「軍無私掠」,後秦的軍隊,最初的名聲還是比較好的。後秦的疆域「南至漢川,東逾汝潁,西控西河,北守上郡」(《讀史方輿紀要》),成為十六國後期國力僅次於後燕的強盛王朝。

與魏戰爭,接連受挫

北魏是拓跋鮮卑人建立的國家。,其部落酋長拓跋珪糾合部眾建立起以「代」為名號的雛型國家。兩年後,拓跋珪定都平城,稱帝建元,並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公元402年1月,北魏以五萬大軍攻陷高平,並將這里的百姓也盡數徙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同時,北魏的平陽太守又發兵侵入河東,從東部威脅後秦。後秦舉國震動,長安城內人心惶惶,姚興不甘示弱,決定回擊北魏。

元興元年(402)五月,姚興進攻北魏的並州(今山西地區),兩個月後,姚平等人拿下了並州的要塞乾壁。但是,拓跋珪的反應很快,立即傾兵來救,迅速將姚平反圍在汾水東岸的柴壁(今山西襄汾南)。不久,拓跋珪又在蒙坑將救助柴壁的姚興大軍擊潰。姚平身陷重圍,逐漸矢盡糧絕。

十月,姚興投降求和,但遭拒絕。但由於樓蘭突然騷擾北方,拓跋珪才被迫撤走。柴壁一戰是對姚興的一次重大打擊,從此後秦再也無力東進與北魏抗爭,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奪取中原的希望。

佞佛貪利,多所失誤

義熙元年(405),姚興在長安開辟逍遙園,以此處作為僧人鳩摩羅什的譯經場。姚興不但為羅什譯經提供種種方便,有時還親自參與翻譯。《廣弘明集》中至今保留有姚興同羅什等人探研經義的一些材料。從這個意義說,他的譯經活動不但有利於佛教的傳播,而且奠定了中國翻譯文學的基礎。

姚興倡導的佞佛之風,耗費大量物質財富,弄得儲用殫竭,人民疲弊,嚴重影響關隴地區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後秦的國力開始衰退,走上下坡路。

義熙二年(406),禿發傉檀為了討好姚興,特地獻上三千匹戰馬和三萬頭羊只。於是,他下令將王尚調回長安,改任禿發傉檀為涼州刺史。胡威埋怨姚興因貪戀小利而舍棄一方土地。指出禿發傉檀心懷叵測, 姚興意識到自己的失策,急忙派人糾正,但來不及了。
同年,姚興的另一重大失誤是將南鄉十二郡歸還東晉,極大地削弱了自身的力量。

收容勃勃,養成大患

義熙三年(407),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政權突然崛起在後秦的北方,成為姚興無法擺脫的威脅和災難。在陸續打敗一些部落和割據勢力之後,赫連勃勃開始騷擾姚興。他採取是倏來忽往的突襲戰術,使姚興疲於奔命,防不勝防。赫連勃勃的作法,果然奏效。在鐵弗騎兵的襲擊下,後秦嶺北地區的城鎮整天處於緊張狀態,根本無法進行正常的生活。

義熙四年(408),赫連勃勃又在青石原大敗後秦軍隊,姚興不能容忍赫連勃勃的一再挑釁,開始籌劃反攻。後秦的兵力有限,姚興本應全力對付主要敵人赫連勃勃。但是,在派兵北上的同時,他又派出以姚弼為主帥的三萬步騎進攻河西,這就使得兵力過於分散。這一仗使後秦聲威大降,嶺北地區原附屬於姚興的部落和割據政權,紛紛轉依赫連勃勃。

義熙八年(412),原附屬於後秦的仇池王楊盛派兵侵擾祁山。姚興派出四路大軍反擊楊盛,結果被楊盛擊敗,姚興無功而還。

死於危機四伏之中

義熙十年(414)五月,姚興突患重病。後秦皇室內部發生權力之爭,幾乎演成大規模的內戰。

皇子姚弼謀奪皇太子姚泓之位引起內亂。皇長子姚泓並不受寵,姚興喜愛皇子姚弼, 野心很大的姚弼逐漸滋生奪嫡的慾望。姚弼取得相權後,努力結納黨羽,積極製造輿論,企圖擊敗皇太子。姚興對姚弼的活動,採取縱容的態度。有人提醒姚興注意事態發展的危險後果,他假裝糊塗,不予理睬。

這次姚興生病,姚弼在府第里已埋伏下數千甲士,准備一旦姚興去世,立即武力奪權。其他皇子也不甘示弱,以討伐姚弼的名義,舉兵內向。時劍拔弩張、烽煙滾滾,大有內戰一觸即發之勢。

義熙十二年(416)二月,姚興病勢轉重,自知不久人世,遂下令太子監國。姚弼開始策劃入宮作亂,姚興終於下令收繳姚弼的武裝,逮捕姚弼。姚弼的死黨姚洸誤信姚興已死的謠傳,帶兵攻打端門,皇城內外展開了激烈的戰斗。

姚興勉強支撐病體,被人扶到殿前,宣布處死姚弼。亂軍失去鬥志,潰散而去。事變平息的第二天,姚興病發去世,終年五十一歲。

姚興的一生,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在前期,他出色地解決了父親遺留下來的難題,既避免了內亂,又擊敗了宿敵苻登,並通過一系列的戰爭,建立起一個相當強盛的後秦帝國。繼前秦之後,使關隴地區再現了「俗阜年豐,遠安邇輯」的繁榮景象。姚興的歷史功績值得肯定。

但是在他的後期,幾次重大的失誤,使後秦先後失去河西五郡和南鄉十二郡,極力卵翼扶植起來的赫連勃勃,成為對後秦威脅最大的敵人。佞佛、增稅的作法加劇了社會財富的消耗和階級矛盾的激化。尤為失當的是,姚興沒有妥善地處理好皇位繼承問題,這就為他生前死後內亂不斷,埋下禍根。

姚興死後,太子姚泓繼立。後秦四面受敵,處境岌岌可危。義熙十三年(417)八月,長安城破,姚泓出降,被送至建康處斬,後秦亡國。時距姚興去世僅有一年。

I. 荊州歷史上有什麼很出名的人物。

蔣琬,馬良(三國)
孫叔敖(楚國名相)

閱讀全文

與遠安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