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江門有哪些歷史名人

江門有哪些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12 09:36:56

A. 江門 歷史人物

馮如(1883-1912),廣東恩平蓮塘鄉杏圃村人。1883年12月15日在家鄉出生,十二歲隨其伯母之胞弟吳英蘭赴美國舊金山當童工。他「目睹美國工藝發達,心嚮往之。嘗謂國家富強,由於工藝發達,而工藝發達,必有賴乎機器。今中國貧弱極矣,非學習機器不足以助工藝之發達。」十六歲時,馮如回鄉結婚,翌年再赴美國,在紐約的一間工廠當工人,學會了製造三十多種機器。
梁思永(1904-1954年) 原藉廣東省新會縣,梁啟超次子,1904年生於上海,一說生於日本橫濱。幼年曾在日本念小學,回國後進入清華學校留美班,隨後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考古學及人類學,曾參加印第安人古代遺址的發掘。留學期間,他為了解國內考古情況,一度回國擔任助教,在清華學校整理李濟在山西西陰村史前遺址所出土的部份陶片,並寫成英文專刊。
唐明照(1910-1998),外交家,中國首任聯合國副秘書長,恩平市聖堂鎮塘龍村人。民國19年(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政治系,民國20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中共北平西郊區委委員、中共北平市委組織部部長。民國22年進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歷史系研讀西方近代史,轉入美國共產黨並相繼擔任美共加州大學組織部長、宣傳部長和書記。民國26年參加創辦紐約華僑衣館聯合會。民國28年10月起任美共中國局書記達10年之久。
梁啟超:(1873~1929年),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
王興(1615一1659年),廣東恩平人,少不知書,任俠亡命,早年是一個被草澤推為魁桀的人物。因身材短小,勇敢精細,綽號「綉花針」。
陳開(1822-1861年),廣東鶴山縣維墩村人,出身貧苦,天地會領袖。他本以駕船為業, 1854年7月5日,他領導天地會眾,在佛山石灣附近的大霧岡首先舉起義旗。各地天地會首領,紛紛率眾響應,當時,起義軍以農民為最多,頭裹紅巾,蓄發易眼,表示反清,故稱「紅巾軍」或「紅兵」。
李鐵夫(1869-1952年),原名玉田,號昭龍,鶴山縣陳山村龍門里人。十八歲時赴英屬加拿大,數年後入阿靈頓美術學校,這期間加入興中會,自此取名鐵夫。1908年,李鐵夫到美國,協助孫中山將興中會改為同盟會。他擔任同盟會紐約分會主盟人達六年之久。
謝纘泰
謝纘泰(1872-1937年),廣東開平人,生於澳洲雪梨市。1887年隨父到香港,就讀於皇仁書院。1895年在香港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他業余時間潛心研製飛船,終於在1899年完成「中國號」飛船的設計工作。
余錕和
廣東開平人,是旅美三十餘年的機器學家,甲午中日戰爭後,余錕和即專心致志研製飛船,欲藉此抵禦外侮,振興中華,洗雪國恥,1910年他終於在美國製成飛船一艘,並試飛成功。這艘飛船長一丈二尺,闊五尺,上懸用紡綢製造,外塗黑漆的氣球一個。這是中國人製造的第一艘飛船。
......

B. 廣東省江門市紅色革命歷史,英雄人物,革命先烈的事跡有哪些,求解答啊!!

中共新會支部、中共江門支部、新會縣總工會舊址紀念雕塑牆所在地原為江門水南祖廟(又稱「三丫祖廟」),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905年改為水南學堂。1924年冬,中共新會支部成立,陳日光任書記,共有黨員6名,該支部機關初時設在會城,後遷來此處。這是五邑地區首批成立的中共支部之一。1925年6月,新會縣總工會成立,呂棠任縣總工會委員長,陳日光任顧問,會址也設於此。1926年8月黨組織進行了調整,9月底在江門增設中共江門支部,書記為葉季壯。中共江門支部駐地也在此,新會支部遷回會城。後來,因年久失修,水南祖廟大部分建築已塌壞。清末,陳垣祖父始建陳寧遠堂,多次擴建,有12間民居(12宅)、書館、太和堂、游泳池、自來水塔、花園、涼亭等建築。陳寧遠堂為江門目前少有的清代私家莊園,具有較高歷史價值。2002年,陳垣故居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核定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陳垣是一位大史學家,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一生從事教學74年,教過私塾、小學、中學、大學。自1926年至1971年,陳垣先後出任輔仁大學、北京師大校長達45年。任大學校長期間,他為祖國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才,桃李滿天下。他還是一位熾烈的愛國者,青年時代就投身反帝反清斗爭,一生與時俱進,1959年,以79歲的高齡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C. 江門有什麼名人

新會怎麼就不是江門了?樓上是否江門人哦。
江門現在四市三區。新會就是其中一區。
名人的話應該數梁啟超了。
名星的話,港台很多,你網路一下就知道了。

D. 求江門地區名勝古跡及名人

陳白沙祠 在江門市郊白沙村。為紀念明代著名理學家陳白沙(名獻章)而在其故居碧玉樓基礎上擴建,始建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後經重修。祠內正中為陳白沙塑像,旁有用白沙手跡刻的匾聯和碑刻。門前木石結構「貞節」牌樓,立面三間,四柱三樓。是廣東現存的精巧明代牌樓。祠內有春陽堂、貞節堂、崇正堂、碧玉樓等,均為粵中地區常見的「三間兩廊」式平面布局的建築。

茶庵寺 在江門市郊外海鎮五馬歸槽山麓。據《新會縣志》載:五馬歸槽山「山頂產茶,味特佳。茶今缺種矣」。相傳唐中宗神龍初年,著名天文學家唐高僧一行漫遊至新會,因喜五馬歸槽山,故在山麓搭建茅庵,白天種茶,晚上觀測天象,繪制星圖。明萬曆年間(1573-1620),把舊茶庵改建為磚木結構的寺院。後人又在寺中增設六祖像,故也稱六祖寺。寺為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建築面積約220平方米。寺前有「小朱明洞」(朱明洞為羅浮山上一個著名的道教洞府)、石牌坊和「無葉井」等古跡。無葉井相傳為一行所鑿,井徑盈尺,深5尺多,泉水甘美,綠樹成蔭,但落葉從不墜入井中,故名。

台山市

石花山 在台山市北郊。山上巨石嵯峨,望之如花。山頂最高處一石如人卓立,故又名石人山。古人以石人之上有一樹,翠冠高聳,稱此景為「石人聳翠」。

石筆潭 在台山市蠻陂頭之北。潭中石筆高數丈,像毛筆倒豎水中,直指藍天。石筆前面山勢緊迫,有小石潭,後面別有洞天,山谷中到處巨石夾清流,兩邊高山壁立,飛瀑直落,形成後潭。水深不見底,幾丈高的瀑布落下也不見浪花。

香頭墳 在台山市附城黃牛拉車山上。是南宋義士伍隆起的墳墓。伍隆起為台山天江鎮沙涌村人,南宋祥興元年(1278年),當元兵迫近台山時,他變賣家產,起兵保家勤王,不幸被內奸刺死,割去頭顱。南宋丞相陸秀夫命人用香木刻制其頭顱,續成全屍安葬。世人稱作香頭墳,附近村莊稱作香頭墳村。

三合溫泉 在台山市。

凌雲塔 在台山市台城鎮。

上川飛沙灘 在台山市上川鎮上川島中部東側。

下川王府洲 在台山市。

台山溫泉 在台山市。

新會區

龍興寺石塔 在新會第一中學校內。塔為仿木色樓閣式,用石分段砌成,平面八角,實心,5層,高3.94米。建築年代屬隋唐時期,為廣東現存最早的石塔之一。

圭峰山 在新會市區北面諸山之總稱。包括許多山峰、丘陵和峽谷,方圓40里。山勢奇偉,樹木蔥郁。這里有玉湖,佔地8萬平方米。山之東南坡有玉台寺,為當地名剎。

小鳥天堂 在市郊天馬村天馬河之中。是一株枝葉婆娑、根莖相連的巨大古榕樹,覆蔭面達1萬平方米。四面環水,數以千計的鷺鷥棲息其間。白鷺、麻鷺日間覓食,夜間歸來。灰鷺夜出,晨早歸來,漫天鳥群翱翔迴旋。四十年前,巴金寫了《鳥的天堂》游記,因以得名。

崖門 在新會市區南40公里。為珠江出海口之一。海河交匯,奇石聳立。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將張弘范追擊南宋帝趙昺君臣至崖門一帶,南宋軍苦戰兵敗,丞相陸秀夫背著年僅9歲的宋帝昺在御舟投海殉國。明代御史徐瑁為紀念南宋帝君臣,把奇石上原刻的「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十二字鑿去,改刻為「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九字。現石上的「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為1962年著名詩人、戲劇家田漢所書。明弘治年間(1488-1505)為紀念楊太後、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而修建大忠祠、全節廟(亦稱慈元廟)、義士祠和楊太後陵墓等。1939年日本侵略軍毀壞了祠廟。建國後重建了部分建築。

崖門炮台 前扼新會崖海,後枕山丘。崖門向為廣東海防要地,宋、明均派兵戍守。現炮台建於1842年前後,巍然險峻,雄偉壯觀。炮台依山分二層,平面呈弧形,上層設炮位23處,下層設炮位22處。現有鐵炮3門,系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佛山鑄造。

鎮山寶塔 在圭峰山南麓。建於明清時期。原為玉台寺塔,寺早年毀圮(近年重建),僅留此塔。塔建置在八角形台基上,全用紅色砂岩刻鑿而成,高2.76米。塔原在寺內,清乾隆十年(1745年)移建於山門牌坊前。是廣東現存唯一的喇嘛塔。

梁啟超故居 在環城鎮茶坑村。梁啟超(1873-1929),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茶坑村人。故居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為三合院式磚木結構平房,面積近百平方米。旁有怡堂書室,是梁啟超少時讀書處。

叱石 在杜阮鎮。是圭峰山向北伸展的一條支脈。周圍亂石累累,有卧有立,有俯有仰,酷似羊群。明末,里人黃公輔少時常遊玩於此,他借用黃初平叱石為羊的神話,取「叱石」為山名。山腰樹木叢中,建有叱石寺,即天目寺。依山構築,曲徑相連,故松蒼翠,飛泉直下。

陳白沙墓 在杜阮鎮松園村皂帽峰。陳白沙(1428-1500)明代著名理學家、書法家,生於新會白沙村(今改屬江門市)。墓初在圭峰山,正德十六年(1521年)改葬今址。墓為灰砂夯築,面積約50平方米。

開平市

荻海風采堂 在開平市三埠鎮荻海茭荻咀。即「余氏名賢忠襄公祠」。是清末台山、開平兩縣余姓宗族為紀念余氏祖先、北宋名臣余靖而修建。始建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914年竣工。建築為三進院落式布局,總面積5364平方米。主體建築為風采堂和風采樓。大殿為風火式山牆硬山頂,內部為羅馬式壁拱及仿木構斗拱結構。東西兩齋採用西洋建築風格。祠內各處裝飾大量運用石雕、木雕、陶塑、泥塑和鐵鑄等精湛的中國傳統工藝。後座的風采樓,高3層,樓頂為歐洲古城堡式,裝飾卻為中國傳統手法。是開平僑鄉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在僑鄉建築中獨具一格。

合山鐵橋 在開平市百合鎮。

薛公岩 在開平市。

梁金山 在開平市。

翠園 在開平市。

立園 在開平市塘口村。

鶴山市

鐵夫畫閣 在鶴山市雅瑤鎮陳山村。又名「畫閣留芳」。為緬懷辛亥革命元老、鶴山籍藝術大師李鐵夫而興建。1983年12月18日落成。畫閣佔地1400多平方米。

東坡亭 在鶴山市古勞鎮。

古榕奇觀 在鶴山市。

石門瀑布 在鶴山市。

恩平市

石山元代石刻 在恩平市。

熙春塔 在恩平市。

玉帶天池 在恩平市
名人:
馮如(1883-1912),廣東恩平蓮塘鄉杏圃村人。1883年12月15日在家鄉出生,十二歲隨其伯母之胞弟吳英蘭赴美國舊金山當童工。他「目睹美國工藝發達,心嚮往之。嘗謂國家富強,由於工藝發達,而工藝發達,必有賴乎機器。今中國貧弱極矣,非學習機器不足以助工藝之發達。」十六歲時,馮如回鄉結婚,翌年再赴美國,在紐約的一間工廠當工人,學會了製造三十多種機器。
梁思永(1904-1954年) 原藉廣東省新會縣,梁啟超次子,1904年生於上海,一說生於日本橫濱。幼年曾在日本念小學,回國後進入清華學校留美班,隨後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考古學及人類學,曾參加印第安人古代遺址的發掘。留學期間,他為了解國內考古情況,一度回國擔任助教,在清華學校整理李濟在山西西陰村史前遺址所出土的部份陶片,並寫成英文專刊。
唐明照(1910-1998),外交家,中國首任聯合國副秘書長,恩平市聖堂鎮塘龍村人。民國19年(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政治系,民國20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中共北平西郊區委委員、中共北平市委組織部部長。民國22年進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歷史系研讀西方近代史,轉入美國共產黨並相繼擔任美共加州大學組織部長、宣傳部長和書記。民國26年參加創辦紐約華僑衣館聯合會。民國28年10月起任美共中國局書記達10年之久。
梁啟超:(1873~1929年),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
王興(1615一1659年),廣東恩平人,少不知書,任俠亡命,早年是一個被草澤推為魁桀的人物。因身材短小,勇敢精細,綽號「綉花針」。
陳開(1822-1861年),廣東鶴山縣維墩村人,出身貧苦,天地會領袖。他本以駕船為業, 1854年7月5日,他領導天地會眾,在佛山石灣附近的大霧岡首先舉起義旗。各地天地會首領,紛紛率眾響應,當時,起義軍以農民為最多,頭裹紅巾,蓄發易眼,表示反清,故稱「紅巾軍」或「紅兵」。
李鐵夫(1869-1952年),原名玉田,號昭龍,鶴山縣陳山村龍門里人。十八歲時赴英屬加拿大,數年後入阿靈頓美術學校,這期間加入興中會,自此取名鐵夫。1908年,李鐵夫到美國,協助孫中山將興中會改為同盟會。他擔任同盟會紐約分會主盟人達六年之久。
謝纘泰
謝纘泰(1872-1937年),廣東開平人,生於澳洲雪梨市。1887年隨父到香港,就讀於皇仁書院。1895年在香港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他業余時間潛心研製飛船,終於在1899年完成「中國號」飛船的設計工作。
余錕和
廣東開平人,是旅美三十餘年的機器學家,甲午中日戰爭後,余錕和即專心致志研製飛船,欲藉此抵禦外侮,振興中華,洗雪國恥,1910年他終於在美國製成飛船一艘,並試飛成功。這艘飛船長一丈二尺,闊五尺,上懸用紡綢製造,外塗黑漆的氣球一個。這是中國人製造的第一艘飛船。
......

E. 誰知道江門(包括五邑地區)有什麼周易名人

江門市在歷史上出過很多名人,最著名的有梁啟超和僧一行。
梁啟超之子梁思成是著名建築設計師,估計免不了接觸風水,至於有沒有公開使用,則見仁見智。僧一行是歷史上造詣非常高的天文學家(正史),那麼,也非常可能是易學大家。

現世的很難講,李居明名氣很大,但也有負面的聲音。
另外的,據我所知,則有濂洲居士和松乙真人,前者是著名周易論壇的執行站長,在江門廣州設有堂口,風水六爻都很出名。後者則在地震預測算命預測方面有一定水平。以上兩位都是因為有做廣告我才知道的,民間的高人可能安貧樂道,所以一般人都不知道。

F. 江門歷史名人簡介和江門歷史遺產簡介 各600字

陳白沙
(1428—1500年),即陳獻章,字公甫,號實齋,別號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門漁父、南海樵夫、黃雲老人等。本是新會城北圭峰山下都會村人,少年時隨祖父遷居白沙鄉(今屬江門市蓬江區)的小廬山下,故後人尊稱為「白沙先生」。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其學說則稱「白沙學說」或稱「江門學派」。他是明代心學的先驅,詩也寫得很好。 陳白沙先生在江門的遺跡很多,除「楚雲台」、「春陽台」、「廬山書院」、「嘉會樓」等早已湮沒外,尚存有「白沙祠」、「碧玉樓」、「貞節碑坊」等,均為明代建築。其中貞節牌坊且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釣台故址」、「 白沙公園」等紀念建築物。
陳白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他年少警敏,讀書一覽成誦,而且勤奮好學,19歲應廣東鄉試,考得第九名舉人,21歲參加禮部會試,考中副榜進士,入國子監(中國古代設立的國家最高學府)讀書。後來,雖然兩次赴京參加會試都落選了,但陳白沙對於追求學問卻始終鍥而不舍。27歲那年,他聞說撫州臨川郡地方,有位著名學者康齋先生(原名吳與弼),學識造詣很高深,讀透了朱熹編輯的《伊洛洲源錄》之後,還精究宋、明理學的源流,明聖人之道,復孔、孟之傳。陳白沙為了拜訪名師,不怕長途跋涉,越庚嶺,過梅關,抵達贛州(今江西省)。他先順贛水而上,經吉水到了清江,上了岸再由陸路來到崇仁縣,終於找到那位棄官不做,寧願在家講學的吳與弼先生。
吳與弼治學很嚴,他要求學生在學習態度上必須專心一致,不容精神渙散,思想要集中,靜時修養,動時省察,務使內心湛然虛明。陳白沙見了很受啟發,得益不少,但對於吳與弼關於《易經》的分析,陳白沙未得滿意。第二年,他就拜辭吳老先生回歸江門白沙村,在小廬山麓之南,建築成一間頗具規模的書舍,題名「春陽台」。從此,陳白沙一心隱居,專心讀書,足不出戶。為了減少對他的干擾,家人就在牆壁鑿了個洞,飲食衣服,均由此洞遞進。
白沙村面臨蓬江,後枕小廬山,村前村後,青葵筱竹,隨風搖曳,風光旖旎。村外有條天沙河,河裡有不少晶瑩雪白的沙,白沙村因此而得名。陳白沙隱居春陽台苦讀經典著作,探討先人哲理,寒來暑往,秋去春來,正是:野鳥飛窗靜,春歸蝶未知;蟬鳴風入夏,冬日月影斜。不經不覺,整整度過了十個年頭。
陳白沙經過十年苦學,靜坐冥思,舍繁取約,把握心與理吻合的關鍵,學問與修養,獲得飛躍的進步。
1465年(明成化元年)的春天,陳白沙決定在春陽台設館教學。這消息—傳開,近者鄉村,遠者鄰邑,學生慕名而來,其門如市,白沙村頓時熱鬧起來。
陳白沙的教學方法與眾不同:一、先靜坐,後讀書;二、多自學,少灌輸;三、勤思考,取精義;四、重疑問,求真知;五、詩引教,哲入詩。開學以後,絕大多數學生都勤懇用功,但亦有個別沾染了酒色、浪盪和懶惰的,白沙先生就編了《戒色歌》、《戒戲歌》、《戒懶文》等幾首詩歌給學生誦讀,作為座右銘。
《戒色歌》曰:
世間花酒總為先,花酒原來枉費錢。
酒醉猖狂還要醒,花迷撩亂不知天。
魚因吞餌投江岸,蝶為尋花到野川。
寄語江門諸弟子,莫貪花酒誤青年。
《戒戲歌》曰:
鑼鼓喧天上翠樓,男人扮作女人頭。
少年容易成衰老,快活何難變困愁。
金榜題名空富貴,洞房花燭假風流。
須知光陰如過隙,莫作等閑去浪遊。
《戒懶文》曰:
大舜為善雞鳴起,周公一飯凡三止。
仲尼不寢終夜思,聖賢事業勤而已。
昔聞鑿壁有匡衡,又聞車胤能囊螢。
韓愈焚膏孫映雪,未聞懶者留其名。
爾懶豈自知,待我詳言之:
官懶吏曹欺,將懶士卒離,
母懶兒號寒,夫懶妻啼飢,
貓懶鼠不走,犬懶盜不疑。
細看萬事乾坤內,
只有懶字最為害。
諸弟子,聽訓誨:
日就月將莫懶怠。
舉筆從頭寫一篇,
貼向座右為警誡。
為了教導學生重視學習與勞動生產相結合,他又作了一首歌謠曰:
二五八,江門圩,既買鋤頭又買書。
田可耕兮書可讀,半為農者半為儒。
這些詩歌,有內容,有文采,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不但學生深受教益,連廣大群眾也爭相傳誦。
1466年,陳白沙接到順德縣錢溥一封信,規勸他趁新任皇帝復禮施教,整頓朝綱,考取功名,為社稷效力。於是決定再上京師,復游太學。時年陳白沙38歲。國子監的主管官員是祭酒邢讓。他原來同陳白沙一起參加戊辰(1448年)科考,陳白沙考得副榜(等於備取生),邢讓考中進士,在翰林院當庶吉士,修撰皇帝的實錄,剛剛升為國子監祭酒。邢讓有意考試陳白沙的學問,讓他作首《和楊龜山<此日不再得>韻》詩。楊龜山就是北宋學者楊時,進士出身,官拜龍圖閣學士。他學問淵博,寫過一輯題為《此日不再得》的詩,名震遐邇。陳白沙凝神冥思,不多時,揮毫而就。詩成之後,朝中一班有志學問的文臣學士,贊嘆不已,爭相傳誦。邢讓稱贊白沙為真儒復出,遂向吏部尚書衛翱推薦陳白沙到部里當司吏。後來,陳白沙果然接到任職的官諭,但卻是吏部衙門當個日捧案牘、抄繕校核、封發遞送的低級小吏。
陳白沙為人耿直,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由於不屑巴結朝中的權 貴人物,觸怒了當時官居禮部侍郎的尹昊,受到權臣的暗算和陷害。正直的官員對陳白沙無限同情和保護。挨過四年後,陳白沙已經42歲,再次參加會試,也就因奸臣弄權應考失敗了。陳白沙放懷一笑,決定南歸。
陳白沙返回江門,與老母妻兒及兄長獻文共敘天倫之樂。從此,陳白沙一心研究哲理,重振教壇。這時候,陳白沙的名聲遠播,四方學者都紛紛前來要求執弟子之禮,入學受教。陳白沙設教十餘年,不少學生得益於他的教誨,成為朝廷的棟樑柱石,「江門學派」亦於此形成。
1483年(明成化十九年),陳白沙55歲了。因為得到兩廣總督朱英、廣東左布政使彭韶等的推薦,要上京應詔,為朝廷獻力。經過半載旅程,到達北京。那時已晉升為吏部尚書的往日與陳白沙存有矛盾的權臣尹昊,還心懷仇恨,盛氣凌人。陳白沙只好稱病,要求延期應詔。最後,寫了一份《乞修養疏》給憲宗皇帝,請求批准他回家侍奉年老久病的母親。皇帝被《乞修養疏》那篇文章感動了,覺得陳白沙不但學問好,而且孝義堪嘉,准許他回歸養母,還封贈他一個「翰林院檢討」的官銜。
以後,陳白沙就一直隱居,侍奉老母,繼續致力講學,培養了不少人才。後來身兼禮、吏、兵三部尚書職務的重臣湛若水,以及官拜文華閣大學士卒贈太師的名臣梁儲,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陳白沙在教學上誨人不倦,除講授經史文學等課程外,力創新旨,唯務實際,課余時間,常與學生在曠野間練習騎馬射箭。
陳白沙精擅詩文,工書法,善畫梅。他是明朝著名的詩人,留存各種體裁的詩作1977首。他的詩,格調很高。從他的詩文創作,可以證明陳白沙是一位善於運用「詩教」的名士。他的詩文著述,由他的學生輯成《白沙子全集》出版傳世。
陳白沙的書法自成一家。他慣用自製的「茅龍」筆寫字。茅龍筆是以圭峰山長成的硬朗的茅草製成,字體蒼勁有力,別具風格。
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陳白沙病逝於故土,終年72歲,謚號「文恭」。1574年(明萬曆二年),朝廷下詔建家祠於白沙鄉,並賜額聯及祭文肖像。額曰「崇正堂」,聯曰:「道傳孔孟三千載,學紹程朱第一支。」1585年(明萬曆十三年),皇帝又詔准從祀孔廟,有「嶺南一人」的榮譽。如今尚存的白沙祠、碧玉樓、白沙墓、白沙先生釣魚台,都成了歷史勝跡,供旅遊者參觀和景仰。如今,江門市人民政府以白沙祠為主體,興建了陳白沙紀念館,同時將該館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江門市一個旅遊景點。
語錄
學貴知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
翻譯:求學問可貴在於知道有疑當問,大的疑問,便有大進步,小的疑問便有小進步。有疑而發問,已得到知識一半了。
疑者,覺悟之機。知其可疑而思問焉,其悟自不遠矣。若徒以為曉得,便竟住了,大無益。
翻譯:懷疑是覺悟的機會。知道可疑而想去問,那麼覺選的時期便不遠了,假使只以為曉得,便止住了,是為學最大的阻礙。

G. 江門地區有什麼名勝古跡,鮮人為知的歷史故事

1、白水帶風景名勝區

白水帶是江門市區的「肺部」。這里有40餘座山峰,山巒岩谷之間有一溪流流經麻園鄉,遠遠望去形似一條白色緞帶,故稱白水帶。白水帶有一溪、三泉、天山環抱,總面積有七百餘畝。一溪即麻溪,三泉即紅桃泉、龍口泉、滌凈泉。

五山即大華山、鋤頭山、松仔山、紅桃山、葫蘆山。山泉湧出的流水清涼潔凈,帶有甜味、鄉人稱為「仙水」。數百年來人們譽稱該處為龍脈聖地,爭相前來游覽朝拜。白水帶溪邊兩側建有水月宮、三聖廟、龍母廟、江天一覽涼亭、青雲橋、采蓮船等遺址古跡。

風景區內有溪旁山麓、姻緣石、姻緣樹及密密麻麻的鴨腳木、斜茶榕、假蘋婆、相思樹、山松樹等百年以上的老樹,濃船遮天。此外還有許多碑刻和楹聯等,如岩下刻有清代黎淵題「鳴河」、「空山琴築」的大字、翰林伍莖萃的字刻及里人周熾題的「麻園第一泉」。

2、茶庵寺公園(茶庵公園)


茶庵寺是江門市郊一處著名的名勝古跡,座落於江海區外海鎮的五馬歸槽山麓,距市區約十公里,是一處風景幽美的好去處。相傳唐朝天文學家、高僧一行禪師游嶺南一帶時,來到此地觀察天象,繪制星圖,在此結一小茅廬居住,以種茶度日,草廬名為「茶庵」。

一行高僧俗名張遂(公元682一727年),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天文學家,與0之、張衡、李時珍齊名於世。一行高僧畢生致力於研究天文地理,漫遊全國各地。

唐中宗神龍初年,他到過新會縣,喜愛外海的五馬歸槽山,便在山麓搭起茅庵居留下來,晚上觀測天象、繪制星圖,對天文地理氣象作深入研究。

茶庵附近一帶的民眾,十分敬仰一行高僧的學識與為人。明朝萬曆年間,外海地方有一位名叫陳吾德的進士,非常敬慕一行高僧的名望和功德,他倡議建造一座磚瓦結構的寺廟作為永久的紀念,此寺廟以一行高僧的小居「茶庵「為名。從此「茶庵寺」得名並流傳現在。

3、陳少白故居

陳少白故居位於江門市江海區外海鎮南華里。由陳少白自行設計。故居分兩處,隔河相望,以自橋連為一體。橋的一邊是白園,另一邊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居所。始建於1929年,1931年落成,佔地面積兩畝許。自少白逝世後,其家居多旅居外地,樓宇日久失修,漸顯頹敗。

1991年春,外海鎮政府撥出巨款?對白園和園內的莎蘿坪、粥鍋亭、瞻雲台等建築,以及三合院和院內的亞字樓等都一一進行了修復,並在故居內設立陳少白事跡陳列館,陳列大量名人字畫及歷史文物。使故居還其原貌,煥發青春。

1995年5月,陳少白故居被定為江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4月,被定為江門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被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4、禮東主灌河

羽林春秋禮東田園好風光綿延十里林成行錦鯉花卉產值高蔬菜水果長勢旺農業結構趨優化生態平衡有良方盛名飲譽聯合國遊客紛至接待忙禮樂的禮東主灌河沿線林木茂密,環境幽美,具有「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的田園風光景觀。

全長8公里的主灌河,把禮東分成東西兩邊,使禮東片呈現河直、路直、基直、林帶直的田園林網新貌。主灌河生態林帶由3萬多株落羽杉樹組成,株高平均超過10米,形成一道天然綠色屏障。1995年,禮東主灌河林帶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譽為「人與大自然的最佳結合林」。

5、江南文化廣場

江南雅韻自古才藝出江南觀音山下熠璀璨輕歌曼舞興難盡急管繁弦曲常彈廣場文化綻奇葩社區和諧展歡顏娛樂昇平頌進步如詩如畫百花繁江南文化廣場位於東海路與江海路交叉口東側,是江海區重點文化設施之一。

規劃用地面積3.3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5萬平方米。內有表演舞台、健身廣場、活動場地、休閑步道和回環路等。配套園林景觀,停車場等設施。

2005年11月28日江南文化廣場正式開工,2006年春節前竣工並投入使用。廣場的建成使用,擴大了居民的活動空間,豐富了居民文化生活,進一步提升了江海區的城市品位。

歷史故事:

江門, 其地名最早見於明初《秫坡集》第五卷,由黎貞代朱二尹作的《江門送別圖》序文上。

元末明初,元至正後期至明洪武初年(約1360~1370年),在肄水(西江)出口江門海西岸地域形成商貿墟集,稱江門墟。明萬曆年間,屬新會縣龍溪鄉歸德都轄。

清朝,清沿明制。康熙年間,江門墟仍為新會縣龍溪鄉歸德都十五圖轄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據《中英西江通商條約》,辟為外國船隻停泊及貨物上落站。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議定,江門為對外通商口岸,並設立海關。時稱江門埠。

中華民國,民國十四年(1926年)11月26日,經廣東省政府批准,江門為省轄市建置。民國二十年(1932年)2月,撤銷省轄市建置,改為新會縣第十二區轄鎮。民國二十六年(1938年)3月改屬新會縣第二聯鄉轄。民國三十四年(1946年)9月至江門解放,為新會縣第二區轄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10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江會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在江門成立,對江門、新會實施軍事管制。

1950年5月1日,設立江會區軍事管制委員會江門辦事處,為縣級建制,負責江門行政管理事務。

1951年1月12日,改為省轄地級市,歸粵中專署轄;4月1日,成立江門市人民政府,同時撤銷江會區軍事管制委員會江門辦事處,結束軍事管制。1952年5月,改屬粵西辦事處領導;11月歸粵中行署轄。

1958年4月11日,江門市改為縣級市,歸佛山專區轄;12月,歸屬江門專區。1961年4月2日,改屬肇慶專區。1963年6月,再改隸佛山專區轄。

1966年初,復升為省轄地級市。1967年3月31日,因「文革」而實行軍事管制,設立江門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取代市人委職權。1968年4月12日,成立江門市革命委員會。1970年,江門降為縣級市建置,歸佛山地區領導。

197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江門市復改為省轄地級市,受廣東省和佛山地區雙重管轄。1979年11月24日,江門市革命委員會撤銷,復設江門市人民政府。

1983年6月1日,實行市領導縣體制,江門市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縣;9月1日增轄陽江、陽春兩縣。

1984年7月,江門市區分設城區與郊區兩個縣級區。至1987年末,江門市共轄7縣2區。1988年1月,陽江縣、陽春縣從江門市劃出。

1992年4月至1994年2月,下轄的台山、新會、開平、鶴山、恩平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為省轄縣級市建制,廣東省人民政府委託江門市代管。2002年9月1日,江門市下轄新會市撤市設區。

H. 江門歷史名人介紹

江門名人
陳白沙:一代大儒陳白沙,本名陳獻章(1428~1500年),字公甫,號石齋,又號碧玉老人,因是新會白沙鄉人,故世稱白沙先生。白沙即今天的江門市新會區都會。 陳白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被稱為「一代大儒」「嶺南一人」。據明史載,他身材修偉,有極聰慧的儀表,目光如星,右邊臉上,長了七顆好像北斗星座般的黑痣。從小就穎悟非凡,過目不忘,而且很有氣節,要做天地間的第一等人,即孟子所謂的「天民」。他19歲中鄉試,20歲參加會考,榜上有名,因而得以到京師進國子監讀書,投名師吳與弼門下,學問得以大進。
陳白沙經過這一段國子監的讀書生活,受了師友的熏陶,越發有志於學問。回歸故鄉之後,竟不假外求,在自己家裡築了一座陽春台,常靜坐其中,一意深思,學問更加精進。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廣東布政使彭韶上疏薦他,憲宗准奏,但他借口母親久病不去。巡撫右都御史朱英對他說,如果你不去,我就得負欺君之罪。陳白沙只好赴京。不久,即上疏請准終養母親天年。憲宗批准,授他以翰林院檢討之職。他在詩中說:「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他所過的生活,正如他所說的:「既買鋤頭又買書,半為農者半為儒。」
他終生致力於讀書、講學。在講學中,極力宣傳他的主張:在政治上,他主張「薄稅斂,減徭役,省刑罰」,以減輕農民負擔。在理學上,他主張一要「自覺」,二要「知疑」,三要「靜坐」。他說:「學無難易,在人自覺耳。才覺退,便是進也。」又說:「前輩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此外,他主張,「以自然為宗」「以靜坐為主」,並且要求學生端莊靜坐來澄清自己的胡思亂想。
他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和理學家,他的學說得到學生的廣泛接受和贊同,陳白沙成為宋明理學史上一個承先啟後、轉變風氣的重要人物。以「自然為宗,忘己為大,無欲為主」「心即理也」等觀點為代表的理學學說,創立了哲學領域的「嶺南學派」,亦稱「江門學派」。
陳白沙多才多藝,精詩文、工書法、善畫梅。山居時,因為筆的供應不便,於是束茅草作筆,遂另成一家,號為茅筆字。他的字和畫,都被公認是精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一直就為時人所珍視。他的詩作有2000多首,其詩格調頗高,張翊評論他的詩,「專功而入神品,有古人所不到者」。
從他的詩中,不難看出,他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如寫給他的得意弟子李承箕的相憶詩:「去歲逢君笑一回,經年笑口不曾開;山中莫謂無人笑,不是真情懶放懷。」可以想見他們師徒之間,「真有相視而莫逆者」,所以李承箕曾從湖北嘉魚到新會,涉江浮海,水陸萬重,四度去探謁白沙,這是何等的儒慕之情!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陳白沙病死於家鄉,被謚為「文恭」。明萬曆二年,朝廷詔建家祠於白沙鄉,即江門的陳白沙祠。至今,江門留有很多陳白沙的遺跡,如釣魚台、碧玉樓、白沙墓等,過去曾一度破壞,現已修復,供遊人參觀游覽。
古來讀書為做官,「學而優則仕」,白沙卻甘於寂寞,精思重教,終成大家。他不僅獨創學派,而且影響了一代弟子,著實令人敬佩。江門眾多的陳白沙遺址的修復,也正說明了後人對他的景仰和懷念。
梁啟超: 梁啟超(1873~1929年),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1891年就讀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願的「公車上書」。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表現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和上海《時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1898年回京,積極參加「百日維新」。7月,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9月,政變發生,梁啟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後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民國初年支持袁世凱,並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並,改建進步黨,與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反對袁氏稱帝,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地區,積極參加反袁斗爭,為護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袁世凱死後,梁啟超出任段祺瑞把持的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被迫下台,梁啟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親身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後,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梁啟超也是一位著名學者。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1901至1902年,先後撰寫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史學革命」。歐游歸來之後,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寫下了《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文化史》等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餘萬字。其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學貫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著。一生著述等身,總約千萬余字,有多種作品集行世,以《飲冰室合集》較稱完備。
1912年回國,1918~1920年旅歐,回國後不遺餘力地從事講學和著述,研究重點為先秦諸子、清代學術、史學和佛學。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指導范圍為「諸子」、「中國佛學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史」、「中國史」、「史學研究法」、「儒家哲學」、「東西交流史」等。這期間著有《清代學術概論》、《墨子學案》、《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情聖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文化史》等。主要著作收入《飲冰室文集》。1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1929年病逝。 梁啟超在文學理論上引進了西方文化及文學新觀念,首倡近代各種文體的革新。文學創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詩歌、小說、戲曲及翻譯文學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響最大。
梁啟超共有有9個子女: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達、思懿、思寧、思禮,其中思順、思成、思庄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為王夫人所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都成為傑出的人才。
梁思順(令嫻)(1893年~1966年),長女,曾經生活在日本,並當父親的日語翻譯,1966年病逝。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長子,著名建築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其妻為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因病早殤。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圖書館學家。
梁思達(1912年-),四子,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從事社會活動。
梁思寧(1916年-2001年),四女,投奔新四軍參加中國革命。現已離休,住在山東濟南。
梁思禮(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馮如:中國航天第一人,原名馮九如。1884年1月12日出生於廣東省恩平縣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童年僅讀過幾年書,便輟學牧牛了。他從小喜歡製作風箏和車船等玩具。對神話故事尤其是飛天故事,更是滿心嚮往。
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年僅12歲的馮如,揮淚告別父母,隨親戚遠渡重洋,去美國三藩市謀生。到三藩市後,通過學習英語和科技知識以及目睹日新月異的先進機器,他認識到:國家富強,必有賴於機器,於是更加發憤學習,專攻機器製造。
馮如在紐約學習期間,出現了兩件轟動世界也震動馮如的大事。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首創動力載人飛機飛行成功,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在我國東三省廝殺,我同胞慘遭蹂躪。這兩件事,不僅進一步激發了馮如的愛國熱忱,而且也使他更加明確奮斗方向。1906年,馮如發誓說:「是(指製造機器)豈足以救國者,吾聞軍用利器莫飛機若。誓必身為之倡,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苟無成,毋寧死」。他又說:「中國之強,必空中全用飛機,如水路全用輪船。」馮如不僅是第一個提出航空救國主張並為之奮斗終身的中國人,而且也是我國近代最早的軍事航空思想家。
1906年,馮如在紐約學習機器製造之後,重返三藩市,開始招徒製造機器,同時也開始收集有關設計、製造和駕駛飛機的資料。
10年的發憤學習和工作實踐,使馮如終於成為一名精通機械和電器技術的專家。他先後研製了抽水機、打樁機、發電機、有線電話和無線電報機等先進機電設備,在當地頗負盛名。《三藩市呼聲報》稱他為:「很有名氣的機械師和發明家」《三藩市考察者報》更贊譽馮如為「奧克蘭市天才的發明家」。當時曾有華僑富商集團邀請他主持一項發展祖國電力工業計劃,但他認為,興辦飛機製造工業更為迫切,更為重要。因此,他婉言謝絕邀請,並於1908年5月集資在奧克蘭市東九街359號創辦了以製造飛機為目標的「廣東製造機器廠」。當時僅有黃杞、張南和譚耀能3人參股,他們盡傾所有,連工具、材料折款在內也不過1000餘元。盡管人少力薄,但他們卻在近7.5平方米的廠房裡研製飛機,這正體現著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發展航空事業的精神。
經過多年努力,馮如終於在1909年9月,即世界第一架飛機問世不到6年的時間內,完成了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從而擠身於早期世界航空之林。
陳少白:陳少白(1869~1934年)名白,幼名聞紹,號夔石,江門外海人。1888年入廣州格致書院讀書,次年在香港結識孫中山。1890年1月由孫中山推薦人香港西醫書院。常與孫中山、尤烈。楊鶴齡一起傾談反清,被人稱為"四大寇"。1895年與孫中山、楊衢雲等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策劃廣州起義。起義流產後逃亡日本。1897年赴台灣,設立興中會分會。1899年回香港創辦(中國日報),任社長和總編輯,並組織出版(中國旬報),積極宣傳革命,與保皇派的(商報)論戰。1900年與畢永年、平山周等聯絡長江流域哥老會、廣東等地三合會的首領,在香港成立興漢會,推孫中山為總會長;10月惠州三洲田起義爆發,在香港負責接濟工作。1905年香港同盟會分會成立,任會長。翌年辭去(中國日報)社長職,從事實業。1911年廣州光復後,任廣東都督府外交司司長。後辭職,組織粵航公司,任總經理。1915年與李煜堂設立上海保險公司,任主席。1921年任孫中山總統府顧問,協助孫中山督師北伐。1922年後,致力家鄉建設。1934年在北平(今北京)去世,著有《興中會革命史要》、《興中會革命史別錄》等。

閱讀全文

與江門有哪些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